课题论文:上市公司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驱动因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5992 公司研究论文
上市公司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驱动因
素分析
一、引言
自2001年底美国的安然事件发生以来,国内外大型上市公司相继曝出会计造假丑闻,如美国的世界通信、施乐公司,我国的中航油、四川长虹等。暴露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的薄弱以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徒具形式等问题。为此,美国在2002年率先颁布了著名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强制要求美国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随后,中国也陆续颁布了一些有关内部控制的制度,包括在2007年沪深两市相继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指引》, 2008年5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本文对上市公司2008年至20xx年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分析,探讨在《指引》实施及《基本规范》出台的前提下,上市公司组织架构缺陷的现状如何?是哪些因素导致上市公司组织架构出现缺陷的?内部控制制度哪里还需完善?对我国上市公司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的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有助于上市公司更好的认识
组织架构缺陷,改善组织架构缺陷,。同时也为完善我国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了一些理论参考。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国外学者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分类和识别以及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1)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分类和识别。2008年,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发布了内部控制审计准则5号――《与财务报表审计相结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AS5)。AS5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和“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的定义进行了修改。重大缺陷是指内部控制缺陷或其集合有可能导致年报或中期报告中的并非无关紧要的错漏无法被预防或发现。实质性漏洞是指内部控制缺陷或其集合有可能导致年报或中期报告中的重大错漏无法被预防或发现。Hamersley等(2008)认为内部控制缺陷可分为实质性弱点、重要缺陷、控制缺陷。Doyle等(2007)则认为可将内部控制缺陷分为公司层面缺陷、会计账户和交易层面缺陷。虽然美国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规范对缺陷的识别和严重程度评价有较为具体的操作指南,但这些操作指南仅限于财务报告相关内部控制,是围绕“重要账户和披露以及它们的相关认定”来进行的。我国的《评价指引》要求企业基于五目标进行全面评价,《审计指引》要求注册会计
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并对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予以披露。”美国基于财务报告内控的缺陷识别与认定对基于五目标内控评价与审计中的缺陷识别与认定的借鉴意义是十分有限的。(2)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驱动因素。Ge等(2005)认为,较弱的内部控制通常与投入会计控制的资源不足有关;那些收益确认政策有缺陷、缺乏职责的分离、期末会计报告的程序和会计政策有误、不恰当的会计调整的公司更容易产生内部控制重大缺陷。Ashbaugh-Skaife等(2007)认为,那些经营业务比较复杂、组织结构刚刚发生变化、会计风险较高、独立审计师辞职频繁以及对内部控制系统投入较少资源的公司更容易产生内部控制缺陷。Doyle等(2007)认为,那些规模小、成立时间短、盈利能力较弱、业务复杂、成长速度快或者正在重组的公司更有可能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
(二)国内文献国内学者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相关成果:(1)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分类和识别。我国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指出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下列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内部控制缺陷也相应地分为五部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中,将内部控
制划分为三大类,即内部环境类指引、控制活动类指引、控制手段类指引,进一步可以细分为十八个小部分,基本涵盖了企业资金流、实物流、人力流和信息流等各项业务和事项。这十八个内部控制部分也相应对应着十八个内部控制缺陷。《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中,将内部控制缺陷按其成因分为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按其影响程度分为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杨有红和李宇立(2007)认为,无论是内控评价还是内控审计,对内控缺陷的识别以及缺陷严重程度的划分都应该基于目标导向来进行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和评估。田勇(20xx年限越长,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越小。随着董事长任职年限的增加,董事长对公司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了解也在不断增加。与新上任的董事长相比,任职年限较长的董事长较能做好公司治理和内部机构设置的工作。同时,任职年限长的董事长对企业也具有了较大的忠诚度,对工作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董事长任职年限与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显著负相关
(5)公司子公司数量越多,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越大。公司的子公司数目越多,经营情况越复杂,其内部控制出现风险的可能性也越大(DeFond et al.,2002;
Bushman.,2004)。一般情况下,子公司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市场,经营环境和法规环境不同,这会增加公司内部控制的难度。尤其在子公司的发展战略、年度财务预决算、重大投融资、重大担保、大额资金使用、主要资产处置、重要人事任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5:子公司数量与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显著正相关
(6)公司规模越大,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越小。大公司拥有充足的资源去建立科学的企业组织架构,制定完善的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在建立内部控制系统时还可享受规模经济的好处。而且,大公司会有更多资源用于内部审计和管理咨询,这些都有助于提高组织架构内部控制质量。此外,根据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可知,公司规模越大,其代理成本就越高,委托人就越关注代理人的责任履行情况。大规模的公司其治理结构比较完善,更容易受到委托人的监督,代理人会建立严密的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系统,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相对较少。因此,提出以下假设:假设6:公司规模与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显著负相关
(7)控股股东的性质会影响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控股股东是拥有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的股东,即掌握50%以上绝对控股权,或者虽不占绝对控股地位但与其他股东相比具有优势表决权的股东。控股股东性质是影响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因素。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可知,国有股东存在着较严重的代理问题,所有者权益被严重弱化,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国有股股东为了更好的监督代理人,会对企业采取一些相应的行政干预。宋绍清、张瑶(2008)认为,在缺乏外部监督的情况下,控股股东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会选择牺牲小股东的利益。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7:国有控股股东与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显著正相关,境外和境内自然人控股股东与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显著负相关
(二)模型建立与变量定义
模型中具体变量定义为:(1)因变量定义。本文选取上市公司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
(organization_stru_d )作为因变量。当上市公司存在以下情况时,本文认为上市公司存在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一是企业在年报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自愿披露的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二是年报和内部控制评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