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人教新课标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人教新课标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考试试卷
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
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
总分栏
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
1、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廉、节”,这些思想中的进步成分至今仍然影响着炎黄子孙。

这些思想主要来自于()
A. 黄老之学
B. “天人感应”学说
C. 儒家思想
D. “工商皆本”思想
2、在宋人的诗词中,有许多提及燕然、昆仑、天山、轮台、凉州、居延塞和贺兰山等地。

这些地方自唐朝安史之乱后,先后被吐蕃、回鹘和契丹等游牧民族政权控制,到北宋范仲淹、王安石时已有300年,到南宋陆游、辛弃疾时已有450年,但这些政治文化精英对此仍念念不忘。

这种现象说明()
A. 诗词传诵承载着历史文化记忆
B. 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C. 统一中国的文化认同穿越时空
D. 文化认同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前提
3、秦汉到南北朝时期引进的作物大多以“胡”冠名,如胡椒、胡麻(芝麻)、胡荽(芫荽)、胡瓜(黄瓜)、胡豆(豌豆)、胡蒜(大蒜)、胡桃(核桃)等。

唐宋时期从海上丝绸之路引进的作物大多以“海”冠名,如海棠、海枣、海芋等。

明清时期则多以“番”命名,如番薯、番茄、西番菊(向日葵)等。

这说明()
A. 东西方间物品交流速度加快
B. 海上丝绸之路得到稳步发展
C. 我国人民的生活不断丰富
D. 中国与美洲往来历史悠久
4、宋代的私学教育得到朝廷的赞助或默许。

宋朝政府不仅允许民间独立自主地授徒讲学,还尽可能地给予鼓励和帮助,并注意吸收和推广私学教育的经验,将之运用于官学教育之中,此外,还常常聘请私学教育中有成就的学者到各级官学任教。

这主要是因为()
A. 私学与官学的教学方法并无差别
B. 北宋政府凭借私学维系地方秩序
C. 私学与官学具有类似的教化功能
D. 私学是培养士大夫阶层的主阵地
5、在罗马共和国时期,一般贪污贿赂(危害国家利益)按民法计算,只能处以罚款,最多予以流放;而对些债务处理,却采用司法镇压,如在《十二铜表法》中,有给债务人戴“足枷或镣铐”以及“债务人得被砍成碎块”的规定。

这反映了罗马法
A. 明确区分公法和私法
B. 注重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C. 注重完善私法的内容
D. 注重法律内容的完整性
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
6、史实: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

推论:荷马史诗是欧洲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A. 正确
B. 错误
三、材料分析题(共9题,共18分)
7、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清的发展,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福建土楼最集中于博平岭的东西两坡,该地区山峦起伏,地势陡峭,可耕地少,野兽出没,盗匪横行。

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

如五凤楼,平面形式为“三堂两横”式,中轴线上为“三堂”,即下堂(门厅)、中堂(祭祀及客厅)和后堂(尊长住所)。

一楼之内—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

最高长辈具有绝对权威,同楼人有着“同居共财”的传统,共同享有楼内公共财产。

许多土楼内还专设学堂,族人中有取得秀才以上科场功名者,都在祠堂前竖石笔一对,以示褒扬。

——摘编自林嘉书《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福建土楼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楼所体现的宗族特点。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化改新后的一段时期,在日本文化史上称为“唐风时代”。

日本文人以读唐诗做汉诗为荣,书法和绘画也多取法唐代。

国学中讲授的课程以儒家经典为主。

材料二日本在7-8世纪利用汉字创造了本国的字母假名。

部分假名和汉字的对照表
材料三大化改新大量吸取了唐代的文化制度,但是日本没有建立宦官制度,也没有吸收中国传统的“易姓革命”的思想。

(1)材料一中所提到的大化改新后的一段时期为什么称为“唐风时代”?
(2)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文化落后的日本对吸收先进的中国文化抱什么态度和方法?
(3)材料反映了日本民族怎样的特点?这一特点对当时日本历史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题材电视剧是大众喜爱的剧集类型,但其中常有历史错误。

材料一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官渡之战前夕,____,袁、曹二军开饭,____
材料二在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黄蓉(生活于宋朝)去找一灯法师疗伤,遇到了一灯法师的徒弟,____ 材料三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____
从材料中画线部分找出两处不符合史实的表述,写出序号,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先秦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提供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

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材料二据我们所作的粗略统计;中国先秦15位重要的哲学家中,有13人曾从政做官;而在古希腊15位重要哲学家中,却有11人致力于自然科学研究,很少有人从政做官。

当我们进一步深入考察他们的思想;学说之后,就会发现中国先秦哲学思想常常与政治、伦理思想融为一体,而古希腊哲学思想则往往同自然科学知识交织在一起。

因此,中国先秦哲学的致思趋向显然是社会政治、伦理问题。

相比之下,古希腊哲学迥然不同,它的致思趋向则是自然界的课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先秦思想家的致思趋向并分析成因。

(2)材料二认为古希腊哲学家的致思趋向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古代;战争与征服在带来战争和痛苦的同时,也常常不自觉地充当了文明传播与交流的工具。

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征服地中海以及蒙古的西征,都曾突破地域的界线,导致不同区域间联系的加强,出现经济、文化的大交流与大融合。

材料二然而;蒙古西征在踏碎了城市的同时,却也摧毁或动摇了欧洲教皇统治的经济基础,尤其是蒙古对征服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

这一点极为重要,是后来文艺复兴的社会基础。

可以说,没有蒙古西征对欧洲教皇和封建的沉重打击,欧洲社会很难跨入文艺复兴。

13世纪蒙古西征,14世纪就开始文艺复兴,两者有着明显的逻辑关系。

(1)根据材料一;说出古代战争与征服的影响。

举例说明。

(2)根据材料二,蒙古西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诺曼征服后,英格兰社会出现三种文字共用现象∶王室及政府机构撰写文书使用法文和拉丁文,罗马教会曾一度极力反对将《圣经》翻译成英语,并对译者进行人身迫害;教会使用拉丁文,教士和社会上层垄断教育,“任何针对普通人的有关初等教育的证据都非常罕见”;民众使用英文,因为民众日常接触的是庄园里的成员,庄园生活与王室的联系非常松散,因此,即便王室想在语言政策上有所动作,其推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13世纪初,诺曼贵族失去法国领地后,社会语境发生显著变化。

英语、法语的使用范围及功能随之发生或快或慢的变化。

法语曾一直被认为是英格兰议会撰写重要文书的最佳语言,直至15世纪20年代,几乎所有的请愿书还使用法语。

然而到15世纪中叶,印刷术的引进对于伦敦英语的传播具有重大意义。

英格兰议会重要文书使用英语已非常普遍,到中世纪晚期英语逐渐上升为英格兰的官方语言。

诺曼征服后,英格兰社会出现三种文字共用现象∶王室及政府机构撰写文书使用法文和拉丁文,罗马教会曾一度极力反对将《圣经》翻译成英语,并对译者进行人身迫害;教会使用拉丁文,教士和社会上层垄断教育,“任何针对普通人的有关初等教育的证据都非常罕见”;民众使用英文,因为民众日常接触的是庄园里的成员,庄园生活与王室的联系非常松散,因此,即便王室想在语言政策上有所动作,其推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13世纪初,诺曼贵族失去法国领地后,社会语境发生显著变化。

英语、法语的使用范围及功能随之发生或快或慢的变化。

法语曾一直被认为是英格兰议会撰写重要文书的最佳语言,直至15世纪20年代,几乎所有的请愿书还使用法语。

然而到15世纪中叶,印刷术的引进对于伦敦英语的传播具有重大意义。

英格兰议会重要文书使用英语已非常普遍,到中世纪晚期英语逐渐上升为英格兰的官方语言。

英语的发展史是英格兰历史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

早期的盎格鲁——撒克逊方言是英语的最初母体,接着凯尔特语、拉丁语、法语等外来语的涌入,大大丰富了英语的内涵和表达能力,奠定了英语作为英格兰官方语言的结构基础。

随着诺曼征服、约翰王失地、英法百年战争等一系列重大政治、经济、文化事件,英语逐渐在欧洲广泛传播。

材料二英语的发展史是英格兰历史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

早期的盎格鲁——撒克逊方言是英语的最初母体,接着凯尔特语、拉丁语、法语等外来语的涌入,大大丰富了英语的内涵和表达能力,奠定了英语作为英格兰官方语言的结构基础。

随着诺曼征服、约翰王失地、英法百年战争等一系列重大政治、经济、文化事件,英语逐渐在欧洲广泛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英格兰官方语言变迁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语的发展史是英格兰历史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的理由。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中国人口的海外迁移不仅受到延绵1000多年的海外迁移惯性力量的推动;又因当时国内农业地区已基本人满为患;民族工商业萧条、城市无法吸收大量无地农民,移民海外自然成为缓解日甚一日的人口危机的唯一出路。

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海外殖民地的拓展和开发,资本主义世界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增,美国家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发现及其带动的西部开发,进一步导致了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

1862年,黑奴贸易被美国废止,支撑西方殖民地经济发展的黑人廉价劳动力资源宣告枯竭,移民美国的华人明显增多。

据统计,1860年,加州每10人中就有一个华人。

1870年,美国有63000华侨90%集中在西岸。

材料二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沿海地区。

且多为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这是19世纪中晚期华人移民的总体形象。

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很少有人对从事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关的;对劳动技能要求严格的工作。

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对当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大股东之一利兰·斯坦福在1865年10月10日给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华工)一个阶层;他们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
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


——摘编自徐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中期华人向美国移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特点,并谈谈你对近代华人移民美国的认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

从此,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向世界扩展。

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更加扩大,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迅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在加快世界经乔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经济失控的风险。

因此,各国既要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发展自己,也要注意保卫自己的经乔安全。

另外,一些国家出现了所谓“逆全球化”现象,如英国最终脱欧,美国采取的贸易保护、边境修墙、控制移民等措施。

——《中外历史纲要》(2019年12月第1版)
请回答:
(1)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可以追溯到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有哪些?
(2)我们应当怎样评价经济全球化?你又是如何看待一些国家出现的所谓“逆全球化”现象的?
15、物种的交流;人口的流动,是世界文明进步的动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玉米传入中国后,起初并没有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提倡。

清代乾隆年间及以后,由于受到人口增长的压力,玉米“接济民食”的功效逐渐得到了某些地方政府官员的认识和重视,并采取措施在所属地区进行提倡和推广。

——阎万英、尹英华《中国农业发展》
材料二 1965年,《移民和归化法》开放的政策精神也为后继的移民法律所继承,之所以被继承,是因为后继的美国历届总统都看到了外来移民对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1986年,里根总统就曾指出:“外来移民为其他工人增加了就业机会并提高了生活水平,为他们自己和整个国家都带来了益处。

”继任的布什总统也持相似的观点。

随着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美国不但在吸引高科技人才方面有优惠政策,而且在吸引教育、艺术、体育等人才方面的政策也有所拓宽和鼓励。

——朱维维《美国移民政策的演变及其动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玉米在中国得以传入;推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65年至20世纪末美国移民政策的特点和影响。

四、论述题(共4题,共32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上的“中国”一词含义较多;大致进程如下:
——摘编自龙晓燕、王文光:《地域、民族、国家:“中国”一词作为国家名称的历史过程述论》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中国”一词含义的变化,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所谓“利玛窦规矩”,一般是指明末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传播天主教时实行的“文化适应”中国或“本土化”传教策略,具体则指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在传教过程中实行的那些适应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传教方式,如认为儒家学说不是宗教、祭孔祭祖不是偶像崇拜、允许中国教徒祭祖、因地制宜的改革天主教圣事礼仪以适应中国民俗风情等。

如果从更大范国来考察利玛窦所开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教策略的话,我们也可以将耶穌会的“上层传教”策略,包括“附儒易佛”和“科学传教”等方面的内容概括进广义的“利玛窦规矩”之中。

——摘编自任婷婷《天主教改革与“利玛窦规矩”的兴衰》
明末欧洲耶稣会士的东来,是明清中外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利玛窦规矩”的形成进行阐释。

18、大英博物馆是历史悠久、规模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

汉斯.斯隆是享誉英国的收藏家,其藏品包括书籍、手稿、动植物标本,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物。

1751年,他立遗嘱将私人收藏捐赠给国家,希望建立一座博物馆,“或将不时欢迎—切具有相同参观和浏览之渴望的人到访参观”“这渴望可以是,尽可能有用,或是努力满足好奇求知之欲,或是增进所有人的学识和新知”。

社会舆论认为建立博物馆“有益于增进不列颠的荣耀”。

1753年英国国会立法成立大英博物馆,斯隆的收藏成为展品核心。

后来以库克船长为代表的探险家提供来自澳洲及更远的世界的珍岛,进一步丰富了馆藏。

759年,大英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参观者需要提前提出书面申请。

门票一开始每天十张,后来增加到二十五张。

大英博物馆在19世纪的新获藏品,反映了英国基于海上霸权获致的日新月异的帝国势力。

英国在埃及击败法国后,将法国在埃及收集的文物作为战利品运回英国,保存于大英博物馆。

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帕特农神庙的大理石雕刻来自英国人埃尔金在希腊进行的考古发掘,将这些艺术品偷运回英国的做法被认为是对希腊的公开破坏。

I860年,
英法联军入侵北京,从圆明园中盗出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女史箴图》。

1810年,登记参观制度被废弃,结果访客人数急剧上升。

19世纪中期,大英博物馆被批评“开放时间正好处于劳工和匠人最不方便的时间段”,因而增加了开放时间,以求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20世纪大英博物馆继续“关注过去”,又在全球范围收集大量当代藏品。

70年代,围绕是否收参观费发生了争论,“考虑博物馆回报的时候应当优先考虑它给公众带来的教育红利,的观点占了上风,博物馆坚持免费参观。

1972年埃及法老《图坦卡蒙宝藏特展》吸引了160多万人,这个惊人的数字在大英博物馆的展览史上无出其右;这批藏品在整个70年代都在苏联、美国、加拿大和德国的各大博物馆巡展。

此后大英博物馆与各国博物馆合作举办的《德国一个国家的记忆》《秦始皇:中国兵马俑》展览都获得成功。

博物馆的受众面也在—系列电台节目,如《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中得到拓展。

——摘编自【英】詹姆斯汉密尔顿《大英博物馆:第一座公众博物馆的诞生》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解读“大英博物馆”的发展史。

要: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19、阅读材判;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五、简答题(共3题,共30分)
20、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

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

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

21、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

22、美国将选择孔子代表“世界传统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
1、C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

“忠;孝、廉、节”主要来自于儒家思想。

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传统文化
2、C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尽管已经过去几百年的时间,宋人的诗词中对于已经在唐朝安史之乱后被游牧民族政权控制的“燕然、昆仑、天山、轮台、凉州、居延塞和贺兰山等地”仍旧念念不忘,这体现了在唐朝和宋朝都有对国家统一的向往和认同,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部分宋词内容体现出来的统一中国的文化认同,并非强调诗词对于历史文化记忆的传承作用,排除A项;题干中强调宋朝文化精英对失地的怀念,对统一的文化认同,并没有体现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也没有涉及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问题,排除B项;文化认同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前提表述过于绝对,文化认同有利于国家统一,但并非必要前提,排除D项。

故选C项。

3、C
【分析】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到唐宋时期(中国)。

根据材料可知,外域传入的农作物,大多名字前缀“胡”、“海”、“番”、“洋”这些字眼,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物种交流情况,不断丰富着我国人民生活,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物种交流,未体现东西方间物品交流速度加快,排除A项;材料不仅
体现了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物种交流,也体现了陆上丝绸之路上的物种交流,排除B项;材料中的物种不仅来自美洲地区,也来自其他地区,D项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

故选C项。

4、C
【分析】
【详解】
依据材料“宋朝政府不仅允许民间独立自主地授徒讲学,还尽可能地给予鼓励和帮助还常常聘请私学教育中有成就的学者到各级官学任教。

”,可以看出宋代政府对私学鼓励和默许,并吸收私学教育的经验,将之应用到官学教育中,使得官学和私学教育的作用得到了发挥,更好地发挥学校教化的作用,C项正确;材料不能看出私学与官学的教学方法差异,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通过私学对地方秩序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政府对私学的默许,不能得出是培养士大夫阶层的主阵地,排除D项。

故选C项。

5、B
【分析】
【详解】
对于官员的贪污贿赂处罚的较轻,但对于涉及到债务问题则进行重罚,因为这些债务主要是涉及到官员及统治阶级的利益,由此可以看出,罗马法注重维护统治阶级利益,B项正确;ACD项都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
6、B
【分析】
【详解】
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是关于荷马史诗内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马史诗的地位,因此史实和推论逻辑不符,错误。

三、材料分析题(共9题,共18分)
7、略
【分析】
试题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技术;经验和劳动力,使南方得到开发。

材料第一段“该地区山峦起伏,地势陡峭,可耕地少”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野兽出没,盗匪横行”反映出兴建土楼是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

(2)概括材料第二段第一;二句的信息;得出受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据材料第二段第三句“一楼之内—般居住着一个家族”得出聚族而居的特点。

材料中“同居共财”的传统反映出共同享有族产。

材料最后一句反映出对教育的重视,兴办专门学堂对家族子弟进行教育。

考点: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福建土楼
【解析】
(1)人口南迁;南方开发;特殊的地理因素;安全自保的需要。

(2)尊崇儒家伦理;聚族而居;族产共享;兴办族学,重视教育。

8、略
【分析】
【详解】
(1)根据“日本文人以读唐诗做汉诗为荣;书法和绘画也多取法唐代。

国学中讲授的课程以儒家经典为主”概括得出:这一阶段日本大量吸收唐朝文化,如唐诗;书法、绘画、儒家学说等。

(2) 态度和方法:根据“大化改新大量吸取了唐代的文化制度;但是日本没有建立宦官制度,也没有吸收中国传统的‘易姓革命’的思想”和材料一;二信息可知,日本不是简单地复制唐朝文化,而是在维护日本的传统习惯和文化基础上结合自己国情有选择地吸收和改造。

(3)特点:综合材料可知,日本是一个善于模仿、积极学习其他民族长处的民族。

作用:可结合大化改新的意义分析,从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确立了天皇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实现社会转型等角度回答。

【解析】
(1)这一阶段日本大量吸收唐朝文化;如唐诗;书法、绘画、儒家学说等。

(2)不是简单地复制唐朝文化;而是始终遵循着一条原则,即维护日本的传统习惯和文化,在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