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资料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一
高中语文 最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最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称谓1.谦称与尊称在古代,自谦称谓通常带有“卑、下、鄙、贱、愚、小”等语素,例如“卑人、下愚、鄙人、贱子、小可”等。
或者是带有这种意思的词语,例如“仆、臣、不肖、不才、不佞”等,表明自己地位卑微,才疏学浅。
不仅称呼自己有谦称,称呼自己的亲属也有谦称。
例如:家”常用作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人,例如家父、家母、家兄。
舍”常用作称比自己年幼的亲属,例如XXX、舍妹。
先”常用作称已去世的己方长者,例如先帝、先父、先母。
亡”常用作称同辈的去世者,例如亡妻、亡弟。
尊称称谓是直接向对方表达敬意。
其方法有四种:①称人之字。
例如:“故今具道所以,XXX或XXX也。
”(XXX《答司马谏议书》)“君实”是XXX的字。
②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君”“子”“公”“先生”等。
③称人以爵位、职衔、身份。
④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
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2.年龄称谓襁褓:未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总角:幼年泛称。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半百:五十岁。
XXX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之年:八九十岁。
XXX:一百岁。
3.亲属关系称谓在中国古代的宗法社会中,家族是中心,以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等级制度。
先解释两个概念:六亲:父母妻子兄弟。
九族:有两种解释,一是纵向的,指的是高祖、XXX、祖、父、自己、子、XXX、XXX、玄孙;一是横向的,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古代一人犯罪,常常牵连到亲属也被杀戮,所谓灭三族,指父母兄弟妻子;所谓诛九族,包括从高祖到玄孙的直系亲属,以及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
这是封建专制时代惨无人道的刑法。
再看古代的亲属称谓:父亲的父亲是祖父,父亲的母亲是祖母,祖父母的父母是曾祖父和曾祖母,XXX父母的父母是高祖父和高祖母。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1.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
中国书法包括楷书、行书、草书和隶书等不同类型。
2.中国绘画: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绘画有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等不同类型。
3.中国剪纸:剪纸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通过剪纸刀将纸张剪出各种形状的图案。
4.中国节日: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和元宵节等。
5.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有丰富多样的形式,如古琴、古筝和京剧音乐等。
6.中国传统舞蹈:中国传统舞蹈包括古代舞蹈和民间舞蹈,如古典舞、民族舞和扇子舞等。
7.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有汉服、唐装和旗袍等不同类型。
8.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有殿堂、庙宇和园林等不同类型。
9.中国传统医药: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草药疗法、针灸疗法和气功等治疗方法。
10.中国传统饮食:中国传统饮食有八大菜系,如川菜、粤菜和鲁菜等。
11.中国传统茶艺:茶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包括泡茶和品茶等不同环节。
12.中国传统节日风俗:中国传统节日有丰富多彩的风俗,如春节的放鞭炮、中秋节的赏月和端午节的划龙舟等。
13.中国传统礼仪:中国传统礼仪有许多规范和行为准则,如拜年、拜堂和拜师等。
14.中国传统民俗:中国有许多传统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和踩高跷等。
15.中国传统戏曲:中国传统戏曲有京剧、豫剧和越剧等不同类型。
16.中国传统乐器:中国传统乐器有琵琶、古筝和二胡等。
17.中国传统美术:中国传统美术有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等不同类型。
18.中国传统工艺品:中国传统工艺品有陶瓷、剪纸和刺绣等。
19.中国传统文学:中国传统文学有诗歌、散文和小说等不同类型。
20.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哲学有儒家、道家和墨家等不同学派。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高中必须掌握的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必须掌握的古代文化常识
一、中国古代重要经典
(1)《诗经》:又称“尚书”,是中国最古代的著作。
它以诗歌的
形式记录了中国古代的文学和民族精神。
(2)《易经》:中国古代重要的一部哲学博大精深的经典,被誉为“万物之源”,易经的论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教、政治和社会生活作出
了重要的贡献。
(3)《孟子》:孟子记载了孔子在儒家思想发展初期形成的思想体
系及相应实践活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贡献了重要的一份力量。
(4)《庄子》: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其所倡导的“以智慧应对
社会变化”的思想和“儒家六艺”的内容影响了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5)《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是中国古代历史学的重
要参考资料,其中收录了中国古代历史记载,反映了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
发展及变化。
二、中国古代文学
(1)古诗词: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诗经》、
《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等等。
(2)古代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
(3)古典戏剧:有《红楼梦》、《聊斋志异》、《西厢记》等。
(4)传统文艺:有中国传统的舞蹈、书法、国画、歌舞、评书等艺
术形式,将古代文化的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高中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高中(一).先秦作家作品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z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
现存《论语》20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
“论”,读lún,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2、墨子,名翟(dí),春秋时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著有《墨子》一书,今存53篇。
3、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著有《孙子》,一名《孙子兵法》,13篇,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
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著有《孟子》一书。
5、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现存《庄子》一书,33篇,又名《南华经》。
代表作是《逍遥游》。
6、荀子,名况,尊号“卿”,汉时避宣帝刘洵讳,改称“孙卿”,战国时赵(河北)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著有《荀子》32篇,代表作有《劝学》、《天论》等。
7、韩非子,战国末韩国人,荀况弟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在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者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
现存《韩非子》55篇,代表作有《五蠹》、《智子疑邻》、《扁鹊见蔡桓公》。
8、吕不韦,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曾为秦国的相国。
他集合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
9、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河南)人,被道家尊为前辈,主和贵“虚”,即虚静、无为。
著有《列子》8篇。
10、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
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一)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一)
1.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2.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3.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4.豪右:豪族大户。
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5.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6.践祚:也写作“践阼”,意为皇帝即位、登基。
7.丁忧:“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
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有内、外之分,遭母丧称为“丁内艰”,遭父丧称
为“丁外艰”。
8.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9.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10.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
(《后汉书》)古代官员正常
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源于周代,汉
以后形成制度。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1. 古代文化的起源:古代文化起源于华夏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2. 五经:五经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经典,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3. 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则是四书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4. 古代文人墨客:古代文人墨客是指才华出众的学者或文艺创作人,代表人物有杜甫、李白、苏轼、欧阳修等。
5. 古代文化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主张仁爱、孝道、礼仪等价值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6. 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古代文人雅士追求自由、清高的生活态度,崇尚诗词、书画,追求心灵的寄托。
7. 古代文化的书法艺术:书法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字文化的瑰宝,代表有篆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的字体风格。
8. 古代文化的音乐艺术: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五音为基础,形成丰富多样的音乐体系,享誉世界。
9. 古代文化的建筑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和谐、稳重的设计风格,以木结构的宫殿、庙宇、园林为代表。
10. 古代文化的饮食文化:古代饮食文化讲究养生、兼顾色、香、味,有九大菜系,如川菜、粤菜、闽菜等。
11. 古代文化的医药学:古代医药学注重阴阳平衡、调节气血,以中草药为主要治疗方式,形成了中医药文化。
12. 古代文化的礼仪习俗:古代礼仪习俗非常丰富,如婚礼、葬礼、宴会等活动都有明确的规范和仪式。
13. 古代文化的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文化内涵。
14. 古代文化的服饰美学:古代服饰讲究韵律、色彩和线条的搭配,代表有汉服、唐装、礼服等。
15. 古代文化的传统戏曲:中国传统戏曲包括京剧、豫剧、越剧等,以唱、念、做、打等综合艺术形式融合。
16. 古代文化的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剪纸、民间绘画、泥塑等。
高考复习之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必背版)
第1组古代官职、制度、年龄相关太史:官名,史官之长,掌修史及天文历法等。
秦、汉设太史令,汉代为太常之属官,掌管天文历法。
太守:汉朝设立的一郡最高行政长官。
隋后刺史、知府的别称也为太守。
明清则专称知府。
司马:官名①西周始置,掌管军政和军赋,职权大小不定。
汉武帝时,罢太尉,设大司马,从隋代始,不再设大司马。
②兵部尚书的别称。
③军事主官的僚属。
唐代各州置司马,名义为郡守之佐,实为闲职。
太尉:秦代至元代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军事长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
公车:汉代官署名。
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
臣民上书、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六军:周制以一万两千五百人为一军,天子有六军。
后世以六军指皇帝的军队或皇家侍卫军队。
迁:调动官职,主要有升级、降级、平调三种情况,如迁升、迁授、右迁为升级,迁削、迁谪,左迁为降级,调复原职叫迁复。
总角:未成年者扎在头顶两旁的发髻。
借指童年。
结发:①古代男子成童始束发,因指初成年时为“结发”。
②成婚。
古礼,成婚之夕,男左女右束发共髻,故名。
伯仲叔季:兄弟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长兄称为伯,次兄称为仲,其次称为叔,幼弟称为季。
古代男子的字前常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
第2组人才选拔、教育、典籍相关殿试: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皇宫内的大殿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金榜:科举时代殿试中试的名单,因揭晓殿试名次的布告用黄纸书写,放而称金格考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秀才: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设秀才科,后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称呼。
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
连中三元:科举制度分别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它们合称“三元”,若有人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第一名,则称其“连中三元”。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文化常识(精编版)
必修一(一)《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共三十五卷。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儒家十三经之一。
2. 儒家十三经——儒家十三经,是指封建统治者先后将13部儒家书籍“法定”为“经”,形成了封建社会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经”。
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3.晋侯、秦伯围郑。
——公侯伯子男。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4.是寡人之过也。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所以君主、诸侯王就谦称自己是“寡人”。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出使的人,原写做“行吏”,后习惯写做“行李”。
(二)《荆轲刺秦王》6.荆轲刺秦王——四大刺客:①专诸、聂政、豫让、荆轲②专诸、要离、聂政、荆轲7.《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历史学著作。
它是一部国编体史书,又称《国策》。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
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8.则虽欲常侍足下。
——足下是旧时汉族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
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9.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竖子:①童仆②小子,对人的蔑称10.既祖,取道。
语文高中文学常识大全
古代文化常识高中语文积累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
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战国)宫廷的侍卫。
民间又称医生。
(李密《陈情表》“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尚书省的属官)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
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完整版)高中古代文学常识
高中古代文学常识一、作品: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首,故又称“诗三百”。
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
“风”指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作的宫廷正乐;“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神祗的舞乐。
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譬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2、“四书五经”中“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其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五经”是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
其中《礼》为礼仪论著选集;《春秋》相传为孔子编订,有“微言大义”之说;原有“六经”一说,其中《乐》已失传。
3、《楚辞》是继《诗经》后又一部诗歌总集,是战国末期屈原、宋玉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的艺术形式创作出来的新体诗,宋代黄伯恩说其“屈原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谓之楚辞”。
4、《春秋》相传为孔子编订,后有很多人为其作传,其中最著名的是由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名叫《左氏春秋》,简称《左传》,它记录了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27年(公元前772——前468年)的历史大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5、《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订一部重要依照国别记叙各国史实的国别体史书,共33篇。
还编撰《新序》一书,课文《延陵季子西聘晋》选自该书。
6、《史记》是汉代司马迁编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历史,体例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个部分,鲁迅先生评价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7、《汉书》是汉代班固所著,是我国又一部重要的纪传体史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体例上比《史记》少了“世家”。
课文《苏武传》出自此书。
8、“前四史”指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及陈寿的《三国志》。
9、《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编写的笔记体小说。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汇总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汇总高中语文文化常识汇总一、中国传统文化1. 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种思想,儒家经典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
儒家思想主张尊重传统、注重修身养性、强调仁爱、追求和谐。
2. 道家文化: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其经典有《道德经》、《庄子》等。
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身心合一、无为而治、追求自由。
3. 周礼文化:周礼是古代中国的一部礼制典籍,主要介绍了周朝时期的礼仪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 诗经文化:《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民族诗歌的源头”,包括《风》、《雅》、《颂》等篇章,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内容。
5. 五行文化:五行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医学、农业等各个方面。
6. 中医文化: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针灸、草药等方法治疗疾病,深受中国人民的信任和喜爱。
7. 武术文化: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被视为一种维护国家、保卫家园的技艺。
二、世界文化1. 希腊文化: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希腊神话、哲学、文学等影响了整个欧洲文化的发展。
2. 罗马文化:古罗马文化是欧洲文化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罗马法、罗马建筑等在欧洲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3.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次文化运动,表现为自然主义、人文主义、以及艺术和文学的革新。
4. 文化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表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共存性。
5. 宗教文化:各种宗教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发展。
6. 艺术文化:艺术创作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音乐、美术、影视等多种表现形式,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内涵。
三、语文文化常识1. 典籍:典籍是指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重要经典著作,如《四书五经》、《史记》、《文心雕龙》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全)饮食器用【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
“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
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五牲】五种动物,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种指牛、羊、猪、犬、鸡;一种指麋、鹿、磨、狼、兔;还有一种指磨、鹿、熊、狼、野猪。
第一种说法流传较广。
【五味】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种味道。
烹调上讲究“五味调和”。
【六畜】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八珍】指古代八种珍贵的食品。
其具体所指随时代和地域而不同。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云:“所谓八珍,则醍醐、麝沆、野驼蹄、鹿唇、驼乳麋、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也。
”后世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鴞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
【古代食器】古代食器种类很多,主要的有:簋(gui),形似大碗,人们从甗(ya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
簠(fu),是一种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器具,用途与簋相同,故有“簠簋对举”的说法。
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
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
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
盆盂,均为盛物之器。
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
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
匕,是长柄汤匙;俎,是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
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
《鸿门宴》中有这么一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说的就是这种境遇。
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
以上食器的质料均可选用竹、木、陶、青铜等。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汇总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汇总(一)文史典籍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3.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4.四库:经、史、子、集。
5.《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6.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
(二)朝代传说1.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2.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
3.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三)古代地理1.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2.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3.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4.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5.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6.四海:指天下、全国。
7.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8.江河:古代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9.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10.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11.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12.南京:古代别称有建康、金陵、江宁、白下。
(四)年龄称谓1.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儿童。
2.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少年。
3.豆蔻:指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的女子。
4.束发:男子十五岁。
5.弱冠:男子二十岁,表示已成年。
6.而立:男子三十岁。
(立:“立身”之志)7.不惑:男子四十岁。
8.知命:男子五十岁。
(知命,即知“天命”)9.花甲:指六十岁。
10.古稀:指七十岁。
11.耄耋:指八、九十岁。
12.期颐:指一百岁。
(五)古代节日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2.人日:正月初七,传说此日女娲开始造人。
3.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5.寒食:清明前一日,禁火三日(介子推)。
6.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舟(屈原)。
高中古代文学常识天文地理
高中古代文学常识天文地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一):五天文历法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1、天文名词解释【星宿】宿(xiù),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
《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
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
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
”《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
《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
【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
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
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
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以后,织女星将会成为北极星。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汉代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汇总篇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汇总篇(一)、先秦文学1、上古神话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chī)尤、刘安《淮南子》等。
2、先秦散文A、儒家经典“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六经”又称六艺(《乐》)B、历史散文。
《左传》(编年体) 《战国策》(国别体) 《国语》(国别体)“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C、诸子百家散文著名的有:①老子,李耳,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
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
(《季氏》《荷》)③墨子名翟(dí),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53篇。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
儒家学派继承者。
《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庄子,名周,战国道家著《庄子》。
(《庖丁解牛》)⑥荀子,战国儒家,著《荀子》32篇。
(《劝学》)⑦韩非子,法家。
著《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
)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
(《察今》)⑨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
3、先秦诗歌A、《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
分风、雅、颂三类、风是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
诗经的表现手法是比、兴、赋。
“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
B、《楚辞》。
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
屈原:名平,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
代表作是《离骚》《九歌》《九章》。
(二)、两汉文学A、两汉散文①贾谊,世称贾生。
又称贾长沙,贾太傅。
著《新书》十卷。
《过秦论》、《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
②司马迁,字子长,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2)用于介绍或作传。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他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称范仲淹为范文正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如称刘备为刘豫州。
【谦称】1、自称:愚、敝、卑、臣、仆;2、帝王自称:孤、寡、朕;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敬称】1、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一)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
”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
《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
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
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
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
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
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
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
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
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
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
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
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
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
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
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
“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
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
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
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
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4、古代学校【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á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
《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
”《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国子监】参见“太学”条。
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
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5、古代学官【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
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司业】学官名。
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
“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
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学使即学政的别称。
《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
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二、风俗礼仪1、古代节日习俗【元旦】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