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史复习提纲梳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哲史复习提纲梳理
名词解释
1.丧服制度:五服
“五服”制度是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它规定,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据此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2.老子
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楚国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楚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和、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着作《道德经》,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且《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观点。
3.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舆,战国邹国人。孔子的第四代传人,“亚圣”。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舆,战国邹国人。孔子的第四代传人,“亚圣”。古代着名、,战国时期代表人物。其思想的突出点为提倡性善之说,创儒家心性之学,提出仁政学说,成为儒家较早且较成型的政治哲学方案。《孟子》是研究孟子哲学思想的主要材料。
4.三表说(认识论)
言必有三表
1.有本: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2.有原: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3.有用: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5.淮南子
《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以老庄之学为基点,兼综儒、法、阴阳各家思想,具有鲜明的道家色彩。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宗室淮南王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写的。据《汉书·艺文志》云:“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曰:“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遗。据高诱序言,「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则将它列入。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作品。《淮南子》二十一篇,本名“鸿烈”,系西汉时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23年)招引宾客集体编写而成。该书是对西汉前期道家思想系统而详尽的总结,是研究黄老思想的极其宝贵而丰富的资料。
6. 魏晋玄学
从学术渊源上看,魏晋玄学是以道家尤其是老庄思想为本,同时也和儒家传统思想有着密切联系,以道释儒,以儒援道的哲学体系。
7. 抱朴子
《抱朴子》分内、外两篇。内篇讲神仙方药、鬼神变化,属道家传统;外篇讲人间得失、政治成败,属儒家传统。
将道家术语附会于神仙、金丹教理,又坚持纲常名教,反对清谈之风,主张以道教为核心的儒道兼容,“道本儒末”。
“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抱朴子》是东晋葛洪撰总结了战国以来家的理论,从此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又继承炼丹理论,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它也是研究我国晋代以前道教史及思想史的宝贵材料。东晋理论着作。
8. 三法印
诸行无常(万物往生即灭,变化无常)
诸法无我(因缘和合,没有独立的实体和主宰者)
涅盘静寂(摆脱业缘,消灭生死轮回)
三法印出于《》:
“通达无碍”者,得佛法印故,通达无碍;如得王印,则无所留难。问曰:何等是佛法印?答曰:佛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盘。
9. 四圣谛
苦谛(现象):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
集谛(原因):贪、嗔、痴
灭谛(目的):涅盘静寂
道谛(方法):修八正道
“谛”就是如是不颠倒,即是真理。“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四圣谛”说四种真理:一者、苦圣谛;二者、集圣谛;三者、灭圣谛;四者、道圣谛。唯有佛陀才能开示它,其余的人只能随着佛陀而解说,乃至也只能自己觉悟,没有办法以四圣谛来度化。
10.五蕴:
色蕴(人类生理和外在物理,物质基础)
受蕴(领纳,感觉)
想蕴(知觉,想像)
行蕴(心所,念想)
识蕴(辨识,心,精神总体)
(一):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所知的外境,这些都包含在色蕴之中。
(二)即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故受有苦、乐、忧、喜、舍五种性质。
(三):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即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四):“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五)识蕴:对识蕴的解说有大、小乘的区别,在此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说:识蕴分为,它又可分为三类:一者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识--。二者为意,
它恒思量,即我们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着有一个“我”,这就是,称为意。三者为识,即是了别外境;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称为识。有时候,心、意、识总称为心,也称为识蕴;识能够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因为由它带动其他的心念,以它为主,故称为心王,随它而生起的心念称为心所。
11. 八正道
正见:见解,断绝邪见
正思维:思维,断绝妄念
正语:言语,断绝妄语
正业:行为,断绝恶行
正命:生活方式,远离不正当的职业和谋生方式
正精进:努力,勤奋修行
正念:念法,忆持正法
正定:禅定,身心寂静,远离散乱之心
第一:正见谓人修无漏道,见四谛分明,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是名正见。
第二:正思惟谓人见四谛时,正念思惟,观察筹量,令观增长。
第三:正语谓人以无漏智慧常摄口业,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是为正语
第四:正业谓人以无漏智慧修摄其身,住于清净正业,断除一切邪妄之行,是谓正业。
第五:正命谓出家之人,当离五种邪命利养,常以乞食自活其命。假若因缘不具足,宁可心出家而身没出家,如此尚有功德。以出世的精神入世、发挥生命的功能,成为正信的在家居士,这也是功德。假使身出家而心没出家,不但在修行的道路上无法自立,反而破坏了佛法,这就是一种邪命。
第六、正精进“正”就是不偏邪。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人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心专精,无有间歇,是名精进。’
第七、正念谓人思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法,堪能进止涅盘,是名正念。
第八、正定谓人摄诸散乱,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决定不移,是名正定。
12. 张载
张载(1020—1078),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陕西凤翔(今眉县)人,两宋理学的奠基人之一,着有《正蒙》、《经学理窟》。
13. 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