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

合集下载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培养操作规范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培养操作规范

清除机制:
健康宿主吸入口腔定植菌后常无临床症状,细菌 通常被粘液柱状纤维清除。
吸入能否引起肺部感染取决于: 吸入菌的致病性及数量; 患者免疫系统; 呼吸道功能等诸方面的因素。
2)吸入气溶胶肺部感染占第二位: 主因:使用了不清洁的呼吸机。
3)血液播散性肺炎占第三位:
感染通常造成双肺下叶肺炎。由呼吸道感染引发 的菌血症占12%,因此对肺部感染的高热患者送 检血培养,有利于发现肺部感染的病原菌。
3.1.3 血培养 注:当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伴有高热症状时,送检血培养(具体参考血培养
标本采集和送检要求) 3.1.4 诱导痰(通常不用于细菌培养) 3.1.5 气管镜标本
3.1.5.1 采集气管镜标本注意事项 3.5.1.2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BAL)
3.5.1.3 保护毛刷(PSB)
3.2 标本运送
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
注2:通常可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快速诊断,也可在感染后期用血清学方法检测肺炎支原体、肺炎衣 原体和军团菌属抗体确诊。由生物恐怖病原菌,如和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感染,血清学检测 可作为辅助诊断方法。结核分枝杆菌可用罗氏培养基或快速结核杆菌液体培养仪培养,或分 子诊断方法检测。
注3:暴露在特殊气溶胶环境:与飞沫有关的结核分枝杆菌、与尘暴和鸟排泄物有关的双相真菌等。
胡继红 任健康 马筱玲 胡云建 王辉 徐英春 苏建荣 罗燕萍 李向阳
1 美国微生物学会:《临床微生物学操作手册》(第3版).2007.
(Clinical Microbiology Procedures Handbook)
2 美国微生物学会:《下呼吸道感染》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及操作系列丛书.2004
类型/免疫状态
最常见病原菌

最新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

最新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相关临床知识临床通常将正常人喉以上部位称之为上呼吸道,上呼吸道定植有大量的正常菌群,而气管以下包括气管、支气管和肺泡称下呼吸道,通常无菌。

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支气管扩张继发感染及肺实质感染(肺炎、肺脓肿)等。

病原体有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真菌、立克次体和原虫等。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可有发热、咳嗽和咳痰,痰呈脓性、粘稠或血性,可伴有胸痛、气急,肺部闻及湿罗音、白细胞总数及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x线检查提示肺部有炎症性浸润或胸腔积液等体症,严重时可导致感染性休克和呼吸衰竭,因此临床诊断一般不难;细菌学检验能明确感染病原,并提供有关抗菌药物对分离菌的抗菌活性等信息,有助于疾病治疗、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和医院感染的监测。

临床呼吸道标本中常见分离细菌见表1表1呼吸道标本中的常见分离细菌二、标本米集本室必须注意生物安全防护。

(一)采集方法1 •自然咳痰法以晨痰为佳,采集标本前应用清水、冷开水漱口或牙刷清洁口腔和牙齿,有假牙者应取下假牙。

尽可能在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标本。

用力咳出呼吸道深部的痰,痰液直接吐入无菌、清洁、干燥、不渗漏、不吸水的广口带盖的容器中,标本量应》lml。

标本应尽快送检,不能及时送检的标本,室温保存w 2h o2•支气管镜采集法、防污染毛刷采集法、环甲膜穿刺经气管吸引法、经胸壁针穿刺吸引法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法均由临床医生按相应操作规程采集,但必须注意采集标本时尽可能避免咽喉部正常菌群的污染。

3 •小儿取痰法用弯压舌板向后压舌,将拭子伸入咽部,小儿经压舌刺激咳嗽时,可喷出肺部或气管分泌物粘在拭子上送检。

幼儿还可用手指轻叩胸骨柄上方,以诱发咳痰。

(二)标本验收遇有不合格标本,应及时与临床联系,报告不合格标本拒收的具体理由。

下呼吸道标本验收与拒收见表2o三、实验室检查(一)肉眼观察 观察痰液的颜色、粘度、有无血丝和是否呈脓性,如见有颗粒存在,则应注意可能 与放线菌属及奴卡菌属感染有关。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培养操作规范_3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培养操作规范_3

2014/5/933.2 标本运送注1:若送检标本超过2h ,将导致有临床意义的致病菌数量减少,非苛养的口咽部定植 菌过度生长。

为防止口咽部正常菌群的过度生长,可将标本放置2℃~8℃环境,但 培养分离到肺炎链球菌等苛养菌的机会和数量会减少。

注2:若标本延迟送检超过2h 后未冷藏(超过2h ~24h ,2℃~8℃),应在报告中说明因 延误送检标本,可能对培养结果造成的影响。

3.3 筛选并拒收下呼吸道细菌培养标本❝拒收24h 内重复采集的痰细菌培养标本 ❝唾液❝鼻冲洗液和分泌物、鼻孔拭子 ❝咽部标本❝未经保护套管收集的支气管刷培养标本 ❝痰的厌氧菌培养标本注:除支气管穿刺吸出物、PSB 、活检标本、胸水或其他未经污染以外的标本做厌氧菌培养均不合格。

❝诱导痰注:诱导痰标本只适用于检测卡氏肺孢子菌和结核分枝杆菌,对其他病原菌检出效果差。

4.1 痰及气管吸出物标本处理 4.1.1标本处理要求❝接种标本及涂片操作必须在Ⅱ级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应尽快处理所有标本,特别是来自急诊、新入院患者和有创方法采集的标本(如:BAL 和肺活检标本),以保证致病菌的活性,避免造成重复采集标本;❝使用全自动接种前处理系统的实验室按厂家说明书处理标本,洗痰、液化后自动接种和涂片革兰染色。

4.1.2 接种标本 4.1.3 培养4.1.4 标本涂片及革兰染色注1:革兰染色脱色时间因选用不同的脱色剂而异。

1)95%乙醇脱色时间为30s ;2)丙酮- 乙醇(体积比为3:7,棕色瓶室温保存,有效期1年)脱色时间1s ~5s ,脱色效果一致性 好;3)丙酮(试剂纯)脱色时间最短,当标本中含大量宿主细胞时脱色效果好。

注2:使用革兰染色仪染色的实验室按照厂家操作说明书进行,注意条件优化,使涂片染色结果达到满意效果。

4.1.5显微镜观察革兰染色结果注:低倍镜下细胞计数、油镜下细菌计数半定量指标;❝4.2 气管镜标本处理4.2.1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定量培养 4.2.2 保护毛刷定量培养4.2.3 接种其他培养基并培养 4.2.4 革兰染色标本处理4.2.5 剩余BAL 标本可用于其他病原检测(标本珍贵)对剩余BAL 标本离心后,可根据需要进行病毒、分枝杆菌、军团菌和真菌培养;或做病毒、卡氏肺孢子菌、抗酸染色和真菌涂片染色(见参考文献4的第六篇相关章节)(修改解释)。

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

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
实验室检测
细菌培养
01
02
03
04
培养基选择
根据不同病原体选择适宜的培 养基,如血琼脂、巧克力琼脂 等。
标本采集
采集呼吸道分泌物、痰液、肺 泡灌洗液等作为培养样本。
培养条件
菌落鉴别
在恒温(35-37℃)条件下进行 培养,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根据菌落的形态、染色特性、 生化反应等指标鉴别细菌种类 。
药敏试验
分子生物学检测
细菌学快速检测
采用自动化仪器和试剂盒进行细菌学 快速检测,如免疫分析仪、干式生化 分析仪等。
利用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病原 体核酸,具有快速、敏感的优点。
05
结果报告与解读
结果报告的格式与内容
检验结果
包括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等结果, 应详细记录。
检验报告单
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送检标本类 型、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及结论等。
事故应急处理
制定实验室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并定期进行演练,确保在发 生事故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
对。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检验报告时间
应在规定时间内出具检验报告,并 注明报告时间。
结果解读与临床意义
解读依据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临床意义
为医生提供细菌种类、耐药性及 感染部位等信息,指导临床用药 和治疗方案制定。
结果报告的注意事项
准确性
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避免误差和误报。
样本稀释
将采集的样本进行稀释, 以便后续的细菌分离和培 养。
样本预处理
对稀释后的样本进行预处 理,如添加抗菌药物,以 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呼吸道标本细菌学检验操作规程SOP

呼吸道标本细菌学检验操作规程SOP

呼吸道标本细菌学检验操作规程(一)目的:规范呼吸道标本细菌学检验,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二)适用范围及操作人员:呼吸道标本培养和涂片检检查;检验科工作人员。

(三)支持性文件:《WST805-2022临床微生物检验基本技术标准》、《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培养操作指南》、《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四)标本类型:痰、咽拭、支气管肺泡灌洗吸出液、支气管冲洗液或刷子、肺穿刺液等。

(五)标本采集时间:尽量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

(六)标本采集方法:1、咳痰:适用于肺部感染患者,特别是重病监护室(ICU)及住院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肺脓肿(咳痰非最适标本)、可疑细菌性病原体引起的肺部感染患者。

咳痰前,患者用无菌生理盐水漱口;指导患者咳出深部痰,勿留取唾液和鼻咽腔分泌物。

2、气管吸出物:仅当气管插管的患者出现肺炎症状时(如发热或浸润),可采集气管吸出物标本。

从气管中吸痰,用无菌容器留取送检。

3、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利用纤维支气管镜向小支气管和肺泡中注入无菌生理盐水灌洗,在40mL~80mL回收的灌洗液中包含约1mL支气管末梢和肺泡中的分泌物;弃去前段可能污染的部分,收集其余部分后立即送检。

4、保护毛刷标本:将纤维支气管镜插入亚段支气管可疑感染部位,经支气管镜刷检孔推出双层套管中的毛刷(远端填塞聚乙二醇),刷取脓性分泌物,采样后将毛刷回收入双层套管并退出纤维支气管镜,用无菌剪刀剪断毛刷,置于含lmL生理盐水的无菌容器中(仅供需氧培养),快速送检。

5、气管穿刺法在环甲膜下穿刺抽取痰液,收集标本,适用于厌氧菌培养。

6、棉拭采集法用无菌棉拭子轻轻擦拭病人鼻咽部黏膜,留取标本,置无菌试管内送检。

(七)标本拒收标准:1、申请单姓名、科别、床号与标本的标签不符。

2、痰标本呈水样或唾液样。

3、痰涂片白细胞<10/低倍视野,上皮细胞>25/低倍视野。

4、标本容器溢漏,无瓶盖。

5、痰标本留取放置时间太长,超过2小时。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培养操作规范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培养操作规范

4.5质量控制 4.5.1革兰染色 4.5.2抗酸染色 4.5.3培养基 4.5.4试剂 4.5.4.1每批号、每周需做质控的试剂 4.5.4.2每批号、每次试验需做质控的试剂
3
5.1革兰染色报告 5.1.1痰标本报告原则(见表1) “痰/气管吸出物标本涂片革兰染色结果解释” 5.1.2 BAL细胞离心涂片报告
1
内容
1.口咽部定植菌群变化对肺部感染的重要影响
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 (定植菌变化:健康人G+
免疫、基础病/住院、用抗菌药物 G-b )
2.肺部感染的常见机制
主要机制:吸入定植菌;吸入气溶胶;血播性; 附录A:“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类型及主要病原菌”
3.痰涂片对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诊断的重要作用
痰培养:敏感性低 / 培养+ 涂片:提高特异性和敏感性
4.支气管纤维镜标本定量培养的临床意义
特异性82%~91%,诊断价值远高于痰标本; 附录B :“适合诊断的病原及检验项目”
5.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培养的局限性
培养结果假阴性、假阳性的原因
汇总表 汇总表
2014/5/9
针对医疗机构微生物实验室 针对痰 (细菌) 培养项目:
常规细菌培养方法检测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检验流程 本规范的特色: (1)明确下呼吸道标本适合诊断的病原和检验项目; (2)要求细菌培养项目需同时做革兰染色涂片; (3)规范痰培养/气管吸出物的定性培养程序、气管镜采集标本的定
3.1 标本采集 3.1.1 咳痰 3.1.2 气管吸出物
注:仅当出现肺炎的临床表现(如发热或浸润)时采集气管吸出物标本, 否则勿培养气管吸出物,因气管在插管24h后即有定植菌,培养结果 可能与疾病不符。
3.1.3 血培养 注:当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伴有高热症状时,送检血培养(具体参考血培养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1)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1)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1)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近年来,下呼吸道感染病例不断增加,给医疗卫生事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为了确保下呼吸道感染病例的快速、准确、可靠的检测和诊断,制定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将有助于提高检验水平和工作效率,本文将针对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进行详细介绍。

一、检验前准备1. 确定样本种类:本次检验需使用的下呼吸道标本种类有:痰、咽拭子或喉拭子等。

2. 样本采集: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样本采集,采集时要求患者咳嗽并咳出深部痰液,若患者不配合,则可采用吸痰管等工具进行痰液采集。

同时也可以采用喉拭子或者咽拭子进行标本采集。

3. 样本处理:对采集的样本,应及时送到检验室进行处理,加工前需要做出相应的标签,记录样本采集时间、采集标本证号、病人基本信息等。

二、操作流程1. 样本处理(a) 痰液标本处理方法:对于痰液标本,先进行分液处理,即分离痰液中的黏液、脓液、红细胞和有机杂质等。

然后以0.9%氯化钠溶液洗涤一次,摇匀后进行离心(5000r/min,10min)。

(b) 咽拭子或喉拭子标本处理:将采集的咽拭子或喉拭子样本转移到含有0.9%氯化钠溶液的离心管中,然后离心(5000r/min,5min),离心后取上清液进行下一步检验。

2. 检测**(a) 涂片制备:将上述处理后的纯化液采用无菌钢丝圈或无菌载玻片刷取标本并均匀涂在两张干净的干燥擅菌片上,干燥后送至乙醇固定。

(b) 染色:采用Gram染色方法进行染色,首先用碘酒凝固后,将菌片在床头火上迅速脱色,用80%乙酸洗去多余的碘酒和颜料,再冲洗水清洗,细心观察染色质量,必要时要反复染色。

(c) 细菌形态观察:观察染色后菌的形态。

非典型革兰氏染色细胞如需观察需通过进一步检验的手段,如选择恰当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等。

(d) 培养:将涂片标本在含有相应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培养,观察菌落的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以进行分类鉴定。

常用的培养基及相应的菌种分类可参见《常用细菌分类鉴定表》。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培养操作规范_1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培养操作规范_1

由于国内微生物检验专业缺乏系统的、按流程编写的操作规范;
2009年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举办了全国临床微生物检验标准化培训班, 邀请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权威的临床微生物学家Prof. Ellen做了临床微 生物检验操作流程的标准化培训,得到参会学员的一致好评。
由此,2010-2011年中华医学会临床检验分会临床微生物学组任健康组 长和马筱玲副组长提议,由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微生物室胡继红执笔, 合作草拟了《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培养操作规范》。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陕西省人民医院 安徽省立医院
胡继红 任健康 马筱玲
卫生部北京Leabharlann 院胡云建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王辉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徐英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苏建荣
解放军总医院
罗燕萍
浙江省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向阳
1 美国微生物学会:《下呼吸道感染》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技术及操作系列丛书.2004
2014/5/9
Standard for Bacterial Culture Procedures of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主要起草人: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胡继红
大多数微生物室每日近一半标本量:痰培养+药敏; 培养结果前后两天经常不一致; 培养生长的不同种类、数量细菌如何报告标准不统一; 定植菌、致病菌如何判断—标本是否合格如何判断? 培养结果与临床诊断不符合;
2012年完成讨论稿,开过两次专家审稿会,也广泛征求了全国微生物专 家的意见,并在全国室间质评大会上征求了微生物室操作人员的意见, 大家普遍认为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培养操作急需规范性文件,此将对实验 室有重要指导作用。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

培养基选择问题
总结词
培养基是细菌生长的媒介,不同的培养基适合不同的细菌,因此选择适合的培养 基是关键。
详细描述
针对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等 ,应选择含有适量的血液、血清、抗生素和碳源的培养基。同时,培养基的pH 值和渗透压也要适宜,以确保细菌的正常生长。
药敏试验误差
增菌
在适当的培养基中对样本 进行增菌,以促进细菌的 生长。
分离纯化
将增菌后的样本进行分离 纯化,得到单一菌落。
细菌培养
选择培养基
根据不同的细菌选择适宜的培养基,以保证细菌 的生长和分离。
培养条件
设定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培养条件,保证细菌的 正常生长。
观察记录
对培养的细菌进行观察和记录,包括菌落形态、 染色特性等。
PART 02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 操作流程
样本采集
01
02
03
采集时间
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下呼 吸道感染的样本,以避免 抗生素对细菌的影响。
采集方法
根据感染部位选择合适的 采集方法,如痰液、支气 管肺泡灌洗液等。
注意事项
采集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 菌操作原则,避免交叉感 染。
样本处理
预处理
去除样本中的杂质,如痰 液中的唾液、食物残渣等 。
药敏试验的方法包括纸片法、稀 释法和自动化仪器法等,应根据
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药敏试验结果应准确、可靠,为 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抗生素选择
依据。
结果报告要求
结果报告应及时、准确,以便临床医 生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和治疗情况。
结果报告应包括细菌种类、药敏试验 结果等信息,以便临床医生选择合适 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1. 检验前准备检验前要检查所需器材是否齐备,且有使用期限、试剂是否过期。

根据标本性质准备适当的试验室和器材,如培养基、消毒剂、培养皿、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

2. 标本的采集下呼吸道感染标本需由医生经过特殊训练后采集。

标本采集应在患者用药前进行,避免影响细菌培养。

应采集晨起的第一口咳痰标本,或在空腹情况下采集医生所要求的标本。

标本采集应该避免因细菌其他来源被污染。

3. 标本的存储和运输标本应在采集后尽快送至检验室。

标本在送到检验室的途中应密封,并且避免被震动或过热过冷。

气管切开标本应立即进行培养,对于咳痰标本应在收到后的半小时内进行处理。

4. 标本的处理将留有量行的痰液用橡皮塞挤入干净的西门子杯内,有时也可采用锡制雾化器或喷雾器快速将痰液或分泌物喷在玻片上。

用火焰或消毒器对冷凝吸入性肺炎标本进行消毒,尽可能在细菌沉淀区进行采样。

迅速挤压蓝色鼻咽拭子并置入培养皿内。

标本处理时要注意避免散播细菌。

5. 涂片染色将涂片涂上标本,然后进行染色。

无需特殊之处,可以参照常规的涂片染色法。

6. 培养用普通、选择性和不同的富集培养基进行培养。

常用的培养条件和相关的检测菌株如下:a. 长链球菌–用5%的羊血琼脂培养,将其置于CO2孵育箱中。

b. 肺炎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葡萄球菌–用血精灵琼脂培养。

c. 肺炎链球菌–用富集培养基,如VP培养基、耐苯唑芥庚烷琼脂(PBG琼脂)等。

为了纯化不同类型的肺炎链球菌,还可以选择使用灭菌的吞噬细胞进行富集,例如照片长杆菌(F. tularensis.)。

d. 泡沫状微生物和厌氧菌–分别用PPLO或厌氧和普通琼脂培养。

7. 鉴定和鉴别根据培养结果和临床表现,可对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和分类。

在进行鉴定过程中,应遵循规范化的步骤,选择正确的API、鉴定手段等,并在鉴定手册中查找相关鉴定概念、流程、依据以及最近的病原学方面的知识,避免误判或漏判。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V1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V1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V1正文: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一、前言下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疾病,在临床中必要时需进行细菌学检验。

准确、规范的检验操作能够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诊疗提供科学依据。

本规范是根据相关理论和实践理念,依据实验室质量控制标准及操作规程,对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进行规范。

二、样本采集1. 选择合适的采集时间:应在晨起后采集,因为上呼吸道分泌物可能污染下呼吸道样本。

2. 检验前禁食禁水:样本采集前应禁食2-3小时。

3. 涂片制备:应该选择新鲜样本制作涂片,将样本从气管插管或支气管导管中采集,避免口咽部分泌物污染。

用无菌取样管采集后制作涂片,将涂片空气干燥并标记好患者姓名及编号。

4. 样本保存:采集后应立即送至实验室,避免长时间储存,同时应保持样本的温度和湿度。

三、实验室检验1. 样本处理:接收样本后应先进行标本登记,然后进行样本处理。

将样本进行深部咳痰涂片和培养,同时进行革兰染色和氧化酶试验等检验。

2. 培养条件:样本应在充足的氧气供应下进行培养,同时应选择适当的温度和时间进行培养。

3. 培养基选择:根据感染细菌科类别,选择适宜的培养基进行培养。

4. 取样及分离:分离出完整菌落后,应进行鉴定。

不同菌种应进行适当的检验,如荚膜、氧化酶及糖发酵等试验。

5. 结果解释及报告:根据结果及时进行结果解读,避免结果误判和报告失误。

四、实验室质量控制1. 内部质控:实验室应制定内部质量控制程序及相应的质控标准,并按时进行检验。

2. 外部质控:实验室应积极参加外部质量控制项目,及时反馈质量问题并进行改进。

3. 仪器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维护与保养相当重要,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保养,避免操作失误和仪器损坏。

五、安全措施1. 实验室人员应严格遵守规范操作,如戴手套、口罩,保证实验室的卫生和安全。

2. 避免细菌感染和交叉污染,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卫生要求。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培养操作规范解读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培养操作规范解读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培养操作规范解读引言:下呼吸道感染是指细菌侵入呼吸道,引发炎症反应和感染。

细菌培养是诊断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确定感染的微生物种类以及对药物的敏感性,指导合理的抗感染治疗。

下面对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培养操作规范进行解读。

一、培养基选择:制备培养基是进行细菌培养的重要环节。

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培养基有血琼脂培养基、MacConkey琼脂培养基、巴斯德培养基等。

血琼脂培养基适用于大多数细菌的培养,MacConkey琼脂培养基可用于选择性培养革兰阴性杆菌,巴斯德培养基则常用于痰液的培养。

二、样品采集:样品采集是细菌培养的前提,因此操作规范的制定对准确采集样品至关重要。

下呼吸道采样的常见方法包括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痰液是最常见的样品,正确的采集方法是由患者自行深呼吸后,咳出痰液至少5mL以上。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支气管肺泡冲洗液的操作需要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进行。

三、样品运输:样品运输是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

样品需要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处理,少数情况下可以在运输过程中使用冷藏剂保持样品的新鲜度。

样品应由医护人员妥善包装,标明患者信息、采集日期、样品性质等。

四、样品处理:样品进入实验室后,需要进行处理以提取细菌。

首先,将样品进行离心,然后用生理盐水洗涤,使样品含有细菌的液体分离。

接下来,可以进行细菌培养的操作。

五、细菌培养:细菌培养是最关键的步骤,操作规范对培养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具有重要影响。

常用的细菌培养方法有涂布法、点菌法、渗透法等。

涂布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细菌,点菌法适用于分离杂菌,渗透法适用于培养一些特定菌株。

细菌培养需要进行一系列步骤,如选取合适的培养基,调节pH值,控制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等。

六、结果的解读:培养结果需要经过专业人员进行解读,判断感染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以及对药物的敏感性。

常见的痰液培养结果包括呼吸道常见细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等)以及其他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市第一人民医院细菌室下呼吸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市第一人民医院细菌室下呼吸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市第一人民医院细菌室下呼吸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1. 下呼吸道标本培养常见病原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脑膜炎奈瑟氏菌
化脓性链球菌
流感嗜血杆菌
肺炎链球菌
肠杆菌科细菌
结核分支杆菌
非发酵菌
白喉棒状杆菌
嗜肺军团菌
假丝酵母菌
2.标本收集:
2.1下呼吸道标本采集的基本要求是采集深部的痰液,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1.自然咯痰法 2.气管镜采集法
3.小儿取痰法
4.气管穿刺法
5.胃内采痰法。

2.2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
2.2.1标本采集以晨痰为佳,咳前应充分嗽口,减少口腔正常菌群的污染。

2.2.2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以防某些细菌在外环境中死亡。

做结核分枝杆菌或真菌培养的痰液如不能及时送检,应放入4℃冰箱,以免杂菌生长。

3.检验步骤:
3.1一般细菌涂片检查挑取痰液的脓性或带血部分放在两张玻片中,置室温自然干燥,经火焰固定后,做革兰氏染色,另一张根据检验需要做抗酸染色或其他染色。

如标本中每个低倍视野内鳞状上皮细胞多于25
个,脓细胞又少于10个,并找不到病变部分,表示标本来自唾液,标本不合格,不必进一步检查,要求重新送检。

3.2分离培养一般细菌培养分别接种于血平板、麦康凯、巧克力平板,巧克力应置于CO2环境中35℃培养18~24小时。

4.报告结果:检出细菌,应报告菌名和药敏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临床通常将正常人喉以上部位称之为上呼吸道,上呼吸道定植有大量的正常菌群,而气管以下包括气管、支气管和肺泡称下呼吸道,通常无菌。

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支气管扩张继发感染及肺实质感染(肺炎、肺脓肿)等。

病原体有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真菌、立克次体和原虫等。

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的病原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肺炎克雷伯菌、军团菌、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等。

医院获得性肺炎常见的病原有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假丝酵母菌等。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可有发热、咳嗽和咳痰,痰呈脓性、粘稠或血性,可伴有胸痛、气急,肺部闻及湿罗音、白细胞总数及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X线检查提示肺部有炎症性浸润或胸腔积液等体症,严重时可导致感染性休克和呼吸衰竭,因此临床诊断一般不难;细菌学检验能明确感染病原及药敏结果,有助于疾病治疗、流行病学调查和医院感染的监测。

临床呼吸道标本中常见的分离细菌见表1。

表1呼吸道标本中常见分离菌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链球菌、韦荣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其他奈瑟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卡他莫拉菌球菌、其他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其他克雷伯菌微球菌、消化链球菌、消化沙雷菌、变形杆菌球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及其他肠杆菌科细菌真杆菌、丙酸杆菌、乳酸杆菌百日咳鲍特菌、不动杆菌放线菌、奴卡菌、结核分枝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其他假单胞菌属白喉棒状杆菌、类白喉棒状杆菌细菌、嗜肺军团菌、气单胞菌、流假丝酵母菌感嗜血杆菌、付流杆嗜血杆菌、梭杆菌一、送检指征痰液标本是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最常见的的标本,但不是下呼吸道感染的最佳标本。

1.咳嗽咳嗽咳痰是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症状,咳嗽的性质与痰的性状如脓或铁锈样痰具有鉴别诊断意义。

2.咯血喉以下的呼吸道出血为咯血,包括泡沫血痰、鲜血和痰中带血等。

3.呼吸困难呼吸急促或哮喘,常伴有胸痛。

4.发热伴白细胞增高尤其是中性粒细胞或CRP明显增高。

5.胸部影像学检查提示有感染可能。

二、标本采集与验收对可疑烈性呼吸道传染病(如SARS、肺炭疽、肺鼠疫等)的患者采集检验标本时必须注意生物安全防护。

(一)标本采集方法1.自然咳痰法以晨痰为佳,采集标本前应用清水、冷开岁漱口或用牙刷清洁口腔和牙齿,有假牙者应取下假牙。

尽可能在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标本。

用力咳出呼吸道深部的痰,痰液直接吐入无菌、清洁、干燥、不渗漏、不吸水的广口带盖的容器中,标本量应≥1ml。

咳痰困难者可用雾化吸入加温至45°C的100g/L NaCl水溶液,使痰液易于排出。

对难于自然咳痰患者可用物菌吸痰管抽取气管深部分泌物。

标本应尽快送检,不能及时送检的标本,室温保存≤2h。

2.支气管镜采集法、防污染毛刷采集法、环甲膜穿刺经气管吸引法、经胸壁针穿刺吸引法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法,均由临床医生按相应操作规程采集,但必须注意采集标本时尽可能避免咽喉部正常菌群的污染。

3.小儿取痰法用弯压舌板向后压舌,将拭子伸入咽部,小儿经压舌刺激咳痰时,可喷出肺部或气管分泌物粘在拭子上送检。

幼儿还可用手指轻叩胸骨柄上方,以诱发咳痰。

(二)标本验收与拒收遇有不合格标本用及时与临床联系,反馈不合格标本拒收的具体理由。

下呼吸道细菌学检验标本验收与拒收见下:1.呼吸道有大量的正常菌群存在,咽拭子、咳痰、吸出的分泌物厌氧菌培养无意义。

2.申请单填写应完整无误。

标本标识必须唯一,并与申请单相符,未标采集时间、部位或检验要求等拒收。

3.痰标本呈水样或唾液样,拒收。

4.涂片白细胞和鳞状上皮细胞计数:白细胞<10/低倍镜和鳞状上皮细胞>25/低倍镜,表示该标本已污染正常菌群,建议重送标本。

5.标本容器必需符合规定,溢漏、无盖者拒收。

6.送检时间超过2h拒收。

7.同时同部位或同一天两份相同检测的标本,应与申请医生协商处理。

三、实验室检查(一)肉眼观察观察痰液的颜色、粘度、有无血丝和是否呈脓性,如见有颗粒存在,则应注意可能与放线菌属及奴卡菌属感染有关。

(二)显微镜检查下呼吸道细菌学检验的标本均需涂片革兰染色进行常规的白细胞和鳞状上皮细胞显微镜下计数和细菌学检查,其目的是判别送检的标本是否合适做细菌培养,并初步判定有否病原菌、病原菌的数量及其类别,有助于初步报告、选择培养基和对培养结果的综合分析。

推荐判别标本合格的标准见表2。

表2 下呼吸道细菌学检验标本涂片显微镜白细胞和鳞状上皮细胞计数判断标准分类细胞数/低倍镜结果判断白细胞鳞状上皮细胞A>25<10合格可用于细菌培养B>2510~25尚合格可用于细菌培养C<10>25不合格,重送标本近年来推荐判别标本合格的简单方法是痰标本涂片镜检>10个白细胞/低倍镜,就可判断是基本合格并可用于细菌培养的标本,尤其是白细胞减少的患者。

油镜下观察细菌形态、排列和染色特性,可初步推定菌属(或种),涂片中所见细菌的量及吞噬细胞内是否有细菌等,如发现酵母样菌孢子、菌丝或放线菌、奴卡菌等,应予相应报告和继续检查。

(三)分离培养痰标本培养前处理不含或含粘液很少的合格标本,可直接接种,遇有含大量粘液的标本,应加入等量的液化剂(如pH7.6的10g/L胰酶溶液等),放置35°C待充分液化再行接种。

也可加液化剂后用旋转混匀器搅拌混匀,3000r/min离心10min,弃去上清液,取沉淀物接种。

一般细菌培养(1)一般细菌培养应同时划区接种:1)血平板适用于分离肺炎链球菌和其他细菌。

2)加抗生素的巧克力平板适用于分离嗜血杆菌。

3)麦康凯/中国蓝平板适用于分离革兰阴性杆菌。

(2)分离培养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需置5%CO2环境,麦康凯平板/中国蓝平板,35°C需氧孵育。

(3)挑取可疑菌落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痰及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易受到上呼吸道正常菌群的污染,临床微生物实验室通常可从送检的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出多种细菌,但分离的细菌是否能真正代表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这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感染性疾病至关重要。

实验室人员在检验过程中应重视判断所分离的细菌是污染的上呼吸道正常菌群还是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

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也由于细菌生长速度不一,如肺炎链球菌可能被生长速度快的细菌(包括正常军群)菌落掩盖,不仔细观察就会漏检。

当在同一培养基上分离出多种病原菌时,应主动与临床医生联系,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痰涂片染色镜检及近期细菌培养结果(如近期同一病人多次分离培养出同一种菌)等综合判断所分离的多种细菌中哪一种菌可能为优势病原菌。

当分离的优势菌与涂片染色镜检结果相符时,优势菌必需进行药敏试验。

若分离培养结果与涂片染色镜检结果不相符时,或少量生长优势可疑病原菌时,也需做药敏试验,但在报告中提示,此结果请结合临床和涂片所见进行分析。

痰及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检验流程见下图。

四、结果报告(一)下呼吸道标本细菌学检验结果报告由于检验结果报告的时效性,下呼吸道标本细菌学检验结果分为初步报告和最终报告。

1.初步报告应包括标本涂片革兰染色白细胞和鳞状上皮细胞计数、细菌学镜检的描述性报告(发现有诊断价值时应及时向临床口头报告,并作相关记录)。

1)涂片革兰染色白细胞和鳞状上皮细胞计数、细菌学镜检的描述性报告细菌学镜检的描述性报告:如镜检见到排列成葡萄状的革兰阳性球菌,可报告“找到革兰阳性球菌,形似葡萄球菌”;如见到瓜子仁形成矛头状端相背,成双排列,具有明显荚膜的革兰阳性球菌时,可报告“找到革兰阳性球菌,形似肺炎链球菌”;如见到不易识别的细菌时则报告“找到革兰#性#形细菌”;如发现其他有意义病原微生物存在时,应主动描述性报告观察结果,并与临床联系和追踪进一步检查。

2) 白细胞和鳞状上皮细胞计数的描述性报告:包括白细胞和鳞状上皮细胞数/低倍、细胞内是否含有细菌和胞内细菌染色及形态学特点。

2.最终结果报告应包括送检标本肉眼观察的结果、涂片革兰染色白细胞和鳞状上皮细胞计数、细菌学镜检的描述性报告、分离致病菌的鉴定结果、药敏试验结果。

1)痰标本涂片革兰染色后白细胞和鳞状上皮细胞计数、细菌学镜检未发现有临床诊断意义结果(可不用初步报告),细菌分离培养为正常菌群时,最终检验结果应报告“正常菌群生长”。

若无菌生长应报告“经48h培养无细菌生长”。

有意义的培养基(巧克力平板、血平板),再置2天仍无可疑病原菌生长时可将其弃之;但对偶然分离的“优势可疑病原菌”,还需做药敏试验,并及时与临床联系,最终检验报告应包括标本肉眼观察结果、涂片革兰染色白细胞和鳞状上皮细胞计数及细菌学镜检的描述性报告、细菌鉴定的规范细菌名称和药敏试验结果。

但应提示所报告的结果请结合临床进行分析。

2)标本涂片革兰染色白细胞和鳞状上皮细胞计数、细菌学镜检发现有诊断价值时,细菌分离培养检出优势菌,并与涂片染色镜检结果相符时,除及时初步报告外,最终检验结果应报告肉眼观察的结果、涂片革兰染色白细胞和鳞状上皮细胞计数、细菌学镜检的描述性报告、优势菌鉴定的规范细菌名称和药敏试验结果等;细菌分离培养未检出优势菌,通常提示可能厌氧菌感染、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培养基及培养方法或送检标本保存和运送不当等原因。

痰及下呼吸道标本细菌学检验操作流程痰及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肉眼观察及涂片革兰染色白细胞、鳞状上皮细胞和细菌学显微镜检查初步报告不合格标本拒收及建议重新血平板巧克力平板麦康凯平板采集合格标本(菌落观察,涂片染色镜检结合涂片白细胞、鳞状上皮细胞计数和细菌学镜检结果与培养结果综合分析结果报告(最终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