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个体心理与行为基础

合集下载

第一章 心理学基础(二)

第一章 心理学基础(二)

个性的特征
个性的整体性
个性内在统一,使人的内心世界、动机 和行为之间保持和谐一致.
个性的特征
生物制约性与社会制约性 个性既具有
生物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
个性心理结构
个性倾向性 是人行为活动的基本动力,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 世界观。其中,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源 泉。 个性心理特征 是指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 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包括能力、 气质和性格三方面。 自我调控系统 自我意识是核心 。
A 乐群性 B 聪慧性 C 稳定性 E 恃强性
高分含义
外向、热情、乐群 聪明、富于想象、善于思考 情绪稳定而成熟、能面对现实 好强、固执、自负、支配性
低分含义
孤独、冷淡 思想迟钝、缺乏想象、思考能力弱 情绪激动、幼稚、易烦恼 谦虚、顺从、胆怯、慎重
F兴奋性
G 有恒性 H 敢为性 I 敏感性 L 怀疑性 M 幻想性 N 世故性 O 忧虑性
性格与气质能力的关系
区别: 1)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高 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的主要生理基 础,受先天因素影响大,变化比较慢, 可塑性较小。 2)性格是后天形成,由生活实践决定, 可塑性大
性格与气质能力的关系
联系: 1)气质影响性格的动态方面,较明显表现在 性格的情绪性和表现的速度方面 2)气质还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和动态 3)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修饰气质, 使之符合社会实践要求。 4)相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 征,而不同气质类型的人也可以形成同样的 性格特征。
胆汁质
抑郁质
兴奋型
抑制型
精力充沛,动作有力,性情急躁,情绪易爆发,体 验强烈且外露,不易自制,易冲动
反应迟缓,敏感怯懦,情绪体验深刻、持久且不外 露,动作缓慢,易伤感,孤僻,善观察小事细节

《幼儿心理与行为指导》第一章幼儿心理基础知识

《幼儿心理与行为指导》第一章幼儿心理基础知识
包括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以及意志过程。其中认 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
2. 个性心理
因为每个人先天和后天的情况各不相同,使每个人形成 了不尽相同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这些方面的差异就是个 性心理差异,它使人的心理活动在个体身上发生的时候就不 再是千篇一律的。心理学上将这种每个人的心理活动都呈现 与众不同的个人色彩的现象称为个性心理,或个性心理特征。
2.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特性
(1)稳定性 在基本相同的社会条件下,甚至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之 下的幼儿之间,其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相似性、稳定 性。 ①幼儿脑部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 立是有次序的。 ②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都有一个从低级 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幼儿也必须 遵循。 ③从幼儿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 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可变性 制约幼儿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造成不 同幼儿之间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又会有所变化、有所差别。
典故: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 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 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 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 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 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 心里很高兴,于是就不再搬家了。
热议:过早的学习与训练好不好?
例一:乐乐三岁,上幼儿园小班。爸爸十分希望未来 的乐乐能够成为书法家,于是每天逼着乐乐拿铅笔 练习写字,一口气要写上四十分钟才允许休息,可 是乐乐连笔都拿不稳,既费力又写不好,苦不堪言。 例二:一岁半的巧巧,妈妈想让她早点学说话,每天 都给她讲故事,听儿歌,训练绕口令,可巧巧的进 步却不大,说话既不流利也不清楚,妈妈很着急, 是不是巧巧在言语方面有问题呢? 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幼儿心理的发展,幼 儿心理的发展是在一定的生理成熟的基础上实现的, 生理成熟使心理活动的出现或发展处于准备状态。 不基于儿童成熟机制的过早训练只会起到事倍功半 的效果。

2心理学与个性基础

2心理学与个性基础

社会知觉:
定义:是指对社会现象的知觉,内容和范围很 广,主要包括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和角色 知觉。 对他人的知觉的偏见:
•晕轮效应 •刻板效应 自我知觉(自我意识):物质自我、精神自我 •首因效应 和社会自我。 •近因效应 角色知觉:角色认知、角色行为、角色期望和 •对比效应 角色评价。 •投射
性格发展的特点:
(1)内涵的发展 (2)发展的连贯性 (3)身体衰退早于心理衰退 (4)发展曲线:钟形理因素:遗传、体格与体型、性别。 (2)环境因素:家庭、学校、社会文化、职业。
2.4 能力

定义: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的任务 得以顺利完成的那些个性心理特征。通常是指个 体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本领。
孔子划分的五种类型: 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

弗洛伊德的人格论
弗洛伊德将人格视为由3个层面组成的动力系统,即本我、 自我和超我。3个层面分别对应3种人格,即自然人格、实 有人格和道德人格。健全的人格是3者的和谐统一。 本我(id):本能,受快乐原则支配——自然人格 自我(ego):人格的控制部分,从事适合的环境活动以 满足本我和超我的需要,受现实原则支配——实有人格 超我(superego):人格的道德部分,包括良知和自我 理想,超我,追求完善——道德人格

中国古代分类:好动的太阳型、少阳型,喜静的太
阴型、少阴型,动静适中的阴阳和平型。
古希腊,希波克拉特:
胆汁质:性情急躁、动作迅猛,易怒――“急”
多血质:性情活跃、动作灵敏,热心、喜欢活动――“活”
粘液质:性情沉静、动作迟缓,冷静、善于计算――“稳” 抑郁质:性情脆弱,动作迟钝,神经过敏、易郁闷--慢”
情感、情绪与管理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

初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笔记

初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笔记

初级人力资源管理笔记第一部分组织行为学基础第一章个体心理与行为人格:是所个体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是一个人在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动力系统。

在组织行为学中,人格是理解员工的思想、情感、行为方式以及对组织和工作的态度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人格对于职业选择、工作满意度、领导、工作绩效等放进多方面都有影响。

人格的影响因素:遗传、环境(包括:教养方式、教育背景、生活环境、社会经济基础、人际关系以及个人体验等)、情境弗洛伊德人格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马斯洛将自我实现置于其需要层次结构的顶点人格物质理论恩培多克勒认为:世界是由水、土、火、空气四种不变的物质构成的。

人的身体是由这四构成的:固体的部分是土根、液体的部分是水根、维持生命呼吸的是空气、血液是火根。

后来四根说发展成为四体液说,该理论把人分为四类:多血质(快乐型)、粘液质(淡漠型)、抑郁质(不快乐型)、胆汁质(易怒型)奥尔波特提现要格结构有三个层面:一是枢纽特质,也叫基本特质指那些渗透于人格以致遍及此人全中活动的特质,它反映了一个人的主要情况和优势倾向。

二是核心物质(每个人的核心特质有5~10个),指渗透性差一些,但还是相当概括的有一般意义的特性,它是人格的建筑构件。

三是次要特质,指不明显、不受人注目,一致性和一般性较低的人格特质。

奥尔波特认为,各种特质不是零散的,而是有组织的。

卡特尔的物质理论16种特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支配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人格物质在管理中的价值吉伯认为:要想成为卓越的领导,必须具备:身强力壮;聪明但不过分聪明;外向有支配欲;有良好的调试能力;自信。

斯道格迪尔:领导应具有的物质:对所完成的工作有责任感、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热情并能持之以恒;解决问题时勇于冒险并有创新精神;勇于实践;自信;能很好的处理人际紧张并热爱挫折等。

《组织行为学》教案

《组织行为学》教案

组织行为学教案(高树军版本2016年修订)
绪论
日期:本章课时:2课时
第一章个体心理与行为日期:本章课时:6课时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
第三章群体行为基础
第四章沟通日期:本章课时:6课时
第五章团队日期:本章课时:6课时
日期:本章课时:4课时
第六章冲突与冲突管理日期:本章课时:4课时
第七章组织结构与组织变革日期:本章课时:4课时
第八章组织文化
第九章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日期:本章课时:4课时
第十章领导及领导理论的发展
第十一章激励日期:本章课时:4课时。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

第二节
关于个体行为的解释
四、个体行为规律
(一)行为概述
(三)个体行为规律
人的行为是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包括人的欲望、动机、 情感、态度及意志在行为上的表现。基本特征: (1)目的性。(2)自主性。 (3)社会性。(4)连续性。 (5)持久性。(6)可塑性。
01 02
03 04
(二)人的行为模式
1.S—R模式 2.S—O—R模式
X理论基本观点
1.多数人天生懒惰; 2.多数人胸无大志; 3. 目标是相互矛盾; 4.多数人满足基本需要; 5. 少数人能成为管理者。
基于“经济人”假 设的管理和评价
1.采用任务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 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情,与工人无关; 3.实施明确的奖惩制度。
第一节 人性假设
二、“社会人”假设
“经济人”
经济问题的出发点是人的本性,即资本主义 的利己主义,每一个人的所有活动都会受到利己 心的支配,这种个人利益的追求者就称为“经济 人”。
“经济人”的观点
经济活动产生于个人利益基础上的共同利 益,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要兼顾其 他人的利益,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共同利益,进而形 成总体社会利益。
(三) 对“自我实现人”假设的评价
事实上,人格和人性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一定的 物质基础上,通过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影 响实现的,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能动改造、变 革的结果。
第一节 “复杂人”假设:
1.每个人的需要和能力各不相同,工作动机复杂多变。 2.人在组织中会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和动机。 3.人在不同的组织中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动机模式。 4.人能否感到满足,愿意为组织出力,取决于他本身的动机模式、组织关系、工 作性质、个人能力等。 5.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动机、能力及工作性质对不同的管理方式相应做出不同 的反应。

初级经济师-人力资源-基础练习题-第一章个体心理与行为-第一节人格及其理论

初级经济师-人力资源-基础练习题-第一章个体心理与行为-第一节人格及其理论

初级经济师-人力资源-基础练习题-第一章个体心理与行为-第一节人格及其理论[单选题]1.个体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是()。

A.人格B.能力C.态度D.价(江南博哥)值观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人格是个体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

[单选题]2.一个人在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动力系统是()。

A.生活背景B.能力C.人格D.学习经历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心理学所说的人格是指个体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是一个人在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动力系统。

[单选题]4.关于人格、情境与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格是一种结构化的内在系统,它的形成受到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B.人格是稳定的,贯穿其一生的东西是不会变的C.在所有的情境下人们的行为都保持一致D.行为具有跨情境一致性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首先,人格是一种结构化的内在系统,它的形成受到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其次,人格是稳定的,虽然个体的行为方式和体验特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但其贯穿一生的东西是不会变的。

最后,行为的跨情境一致性,这并不是说在所有的情境下人们的行为都保持一致,而是指个人的目标和行为倾向会保持相对的稳定。

具体的行为可能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个体内心的自我认同,个体对外界环境的知觉和组织方式,以及个体的个人目标则很少发生变化。

[单选题]5.个体的激动与进取是指()。

A.敢为性B.敏感性C.聪慧性D.紧张性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A项、敢为性:是指个体冒险和少顾虑的特性,高分代表鲁莽,低分代表畏怯;B项、聪慧性:是指个体有才华和善思考的特性,高分代表智慧和有才识,低分代表迟钝和学识浅薄;C项、敏感性:是指个体的娇生惯养和感情用事的特性,高分代表敏感与优柔寡断,低分代表理性沉着。

D项、紧张性:是指个体的激动与进取,高分代表紧张兴奋,低分代表心平气和。

初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知识点

初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知识点

第一局部组织行为学根底第一章个体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人在组织中的行为并对相应的常识加以应用的学科,它的目标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从而更好地对组织人的行为加以办理,以提高组织的绩效。

第一章个体心理与行为一、人格的概念(掌握)1.概念:是指个体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此外独特而不变的行为风格,它是一个人在与社会彼此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个相对不变的动力系统。

〔2021年单项选择〕二、人格的影响因素3个:遗传、环境、情境1、遗传〔2005年单项选择〕①个体的人格是由其基因决定的②遗传奠基了人格赖以生成的物质根底③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受遗传的影响,但人格在短期内是安定的。

2、环境①许多环境因素对人格起着塑造作用。

〔2005年单项选择〕②环境因素包罗:教养方式、教育布景、生活环境、社会经济根底、人际关系以及个人体验等。

3、情境:相对不变的。

人格最终受什么因素的影响?人格既不是完全由先天遗传决定的,也不是完全由后天环境塑造的,而是这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产物,并在具体情境中有机地生成各种变化。

三、人格、情境与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1.布局化的内在系统,他的形成受到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而且对个体的反映特点和体验特点进行调控。

2.人格是不变的,虽然个体的行为方式和体验特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但其贯穿一生的东西是不会变的3.行为的跨情境一致性。

四、精神阐发和人本主义对人格的看法〔一〕弗洛伊德理论1.人格的差别在于人们对待底子趋力方式的不同;2.人格的两个不同局部:本我和超我之间的战争由“自我〞来协调。

〔2007年多项选择〕3.健康人格的前提:自我、本我、超我【注:“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局部有意识〕负责处置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局部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二〕人本主义1. 从个人意识经验与成长潜能整合角度理解人格------其核心强调自我实现的驱力。

心理学基础笔记[1]

心理学基础笔记[1]

第一章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都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具体来说,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三个方面。

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目的是给一个概念下操作定义,并且发展测量用的测验和技术。

效度指一个测量工具测量到了所需要测量的东西3.心理学的对象: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

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同时也要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因为人的行为与人的心理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探知必须开始于对人的外显行为的观察。

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个体心理。

社会心理不是个体心理的简单相加,它是人们在共同生活环境中产生的,是社会群体内个体心理的典型表现。

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一般被定义为外部和内部刺激的觉知。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学理学是一门中间科学心理学是一门既具有自然学科性质又具有社会学科性质的中间或交叉学科,也称之为边缘学科。

4.心理学的流派:①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他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②⑴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⑵机能主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的⑶格式塔心理学或叫完型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⑷行为主义美国华生后期代表人物:斯金纳⑸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弗洛伊德⑹认知心理学美国奈瑟西蒙认知是指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言语、思维等。

⑺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国马斯洛、罗杰斯20世纪50年代创立。

因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的年代较精神分析学说与行为主义晚,故而称为现代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5.心理学的未来发展:(一)适应实践需要,继续分化(二)提高理论水平,高度整合(三)树立大心理学观(四)开展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五)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多元与整合现代心理学主要有五种研究取向,即神经生物学、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

初级经济师-人力资源专业重点复习笔记(B5打印版)

初级经济师-人力资源专业重点复习笔记(B5打印版)

第一部分组织行为学基础第一章个体心理与行为第一节人格一、人格概念:指个体具有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的而稳定的思维方式。

人格是:先天后天共同作用,在具体情景中变化影响:择业、工作满意度、领导、绩效二、影响人格的因素遗传:认为人格由基因决定环境:对人格起塑造作用,包括教育、教养、生活环境、社会、个人。

其中“文化”的作用尤其重要。

情境:人格随条件改变采取不同态度和行为的反应变式(对于具体个人,人格的变式由情境决定)三、人格、情境与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1、人格是结构化内在系统:形成收遗传和环境互相作用2、人格是稳定的3、行为跨情境一致性四、精神分析和人体主义对人格的看法1、精神分析:佛洛依德的内心时间产生行为动机—本我和超我由“自我”调节2、人本主义:核心强调“自我实现的驱力”。

被认为具有“整体性、先天倾向性、现象学性、存在性”五、人格特质理论特质理论两个重要假设:时间上相对稳定:昨天发脾气,今天就好了,易怒就不是他的特质空间上相对稳定:在公司发脾气,回家也发脾气,易怒就是他的特质恩培多的“四根说”多血质(快乐型)粘液质(淡漠型)抑郁质(不快乐)胆汁质(易怒型)(一)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枢纽特质;核心特质;次要特质(二)卡特尔的特质理论—16中根源特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支配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三)艾森克的特质理论:缺点是贴标签P13见图六、“大五”和“大七”人格理论七、人格特质在组织管理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领导的研究上魅力领导者的四特征:魅力:被下属信任,被看做是楷模激发动机:领导利用手段激发下级激情和对目标的理解智力激发:下属检查自身信念和价值观,发展自身创造性一、智力二、智力结构基本理论:1、斯皮尔:一般和特殊智力因素2、瑟斯顿:原始能力7因素3、吉尔福:三维度:智力操作方式、内容、产品4、加德纳:8种智力三、躯体能力:精力、提拉、肢体灵活性、躯体平衡四、能力与工作的匹配五、能力与工作的区别:能力是概括化的心理特征知识是概括化的经验特征技能是概括化的行为模式六、领导者的胜任特征:1、表现在:成就和行为:对环境变化有较强自检能力,创新。

普通心理学第一章知识点考点整理

普通心理学第一章知识点考点整理

普通心理学第一章知识点考点整理●一、心理学研究对象●1.个体心理●认知●认知:指人获得知识或者应用知识的过程,或者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里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动机和情绪●动机: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其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既个体在生理上或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

●情绪: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和关系,还会形成对事物的态度,产生满意、不满意等主观体验。

●意志: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肯定或否定的情绪,还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世界。

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这种自觉的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意志●能力和人格●稳定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叫个性心理特性或者个性。

心理特性包括能力和人格两方面,使得个体和个体之间区分开来●2.个体心理现象和行为●行为: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刺激: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下产生,引起行为的内外因素叫刺激,引起行为的刺激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起作用。

●基本法则:从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法则●3.个体意识与无意识●意识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构成,是人们能动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能够预先计划达到目的的方法和手段。

●无意识是指在正常情况下觉查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4.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人是社会属性,生活在社会中,与他人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有社会关系,就会产生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和个性心理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二、心理学的任务●1.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技能形成过程●心理结构●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心理的脑机制●心理与脑的关系●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心理现象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以及它们和脑发育的关系●心理与环境的关系●心理现象和人的外部环境之间的规律性联系●2.研究心理学的意义●理论意义●正确描述和解释人的心理现象的实质和起源●实践意义●根据社会需要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3.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基础领域●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心理生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应用领域●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消费心理学,工业心理学,法律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广告心理学,军事心理学●4.心理学在科学大家庭中的地位●交叉学科●2.根据实际采用的方法划分●质性●观察法→看●使用场景:●1)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2)控制条件下会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3)由于社会道德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缺点●1)难以重复观察●2)结果难以精确地进行分析●3)观察时有可能要研究的对象没有出现●4)观察容易“各取所需”●个案法→查●使用场景●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详尽的观察与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其过去和现在的资料,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的原因●缺陷●不够客观,不够严谨●调查法→问●使用场景●就某一问题,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像被调查者提问,通过对他的回答进行分析,来了解他的心理活动●1.访谈法 2.问卷法●缺陷●取样需要有代表性,避免抽样误差●欺骗和社会赞许性●不够严谨●量化●测验法→测●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优缺点●优点:经济省事,适合多人作答,信度和效度保证●缺点:欺骗,社会赞许性●实验法→做●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目的在于寻找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①实验室实验②自然实验●优缺点●优点●1)可揭示因果关系●2)可重复,可检验●3)数量化指标明确●缺点●1)产生主试效应和被试效应●2)外部效度低●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心理学的研究目标●•描述:开发测量工具,准确描述行为●解释:事件发生背后的原因●预测:能够准确预测行为●控制:根据预测结果,改变影响行为的条件●2.心理学研究的步骤●形成可检验的假设●选择研究方法和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报告结果●3.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4.心理学研究的类型●描述研究:现状或特点•●因果研究:揭示心理现象的因果关系(实验法)●相关研究:发现两种人格特征、两种行为或两个事件之间的相关程度●如父母体罚与儿童攻击的关系(无法确定因果关系)●个案研究:从个别案例中发现有价值的结果,如临床研究失语症病人●生物学研究:研究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其他部分●5.心理学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心理现象的一般性质:多种多样,非常复杂;十分奇妙;不具形体性,他人无法直接观察一、个体心理个体:动物和人类的一个个有生命的整体。

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

个体心理: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

人有许多心理现象个性心理:人的心理的整体性、稳定性和差异性(一)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1、心理过程人的心理现象是一种活动或过程。

心理过程与心理活动一般通用。

人的心理现象以不同的形式能动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其关系。

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

任何心理过程都有一定的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心理过程的动态性:心理操作是一步一步进行的心理过程分类:知:认识(认知)过程,情:情绪活动,意:意志活动1.1 认识过程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

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

认识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感觉:获取事物个别属性的信息。

知觉:解释感觉信息,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

注意:心理活动的集中性和指向性。

记忆:贮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想象:想出从未感知过的新形象。

思维:获取间接的概括的知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言语:用语言与他人交流,接受他人的经验。

1.2 情绪活动情绪和情感:人对待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对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表现:满意或不满意;愉快或不愉快;喜、怒、哀、惧;美感、理智感、自豪感、自卑感分类:积极的情感与消极的情感1.3 意志活动意志过程:自觉地确定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表现:有目标,有计划,努力排除障碍,力图达到目标2、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相对稳定状态-不像心理过程那样动态、变化;不像心理特征那样持久、稳定;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心理状态是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

导论管理心理学概述1.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作为一门从现代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中派生出来的新兴独立学科,管理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行为激励问题,其主要任务是提高激励人心理合行为的各种途径与技巧,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功效的目的。

2.管理学之所以关注人的心理活动:首先:“企业就是人”企业要靠人实现企业的目标。

主要是对人的管理,因此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规律以调动人的积极性,比如成为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其次:人是企业的首要资源,企业资源包括人,财,物等,而人是最重要的资源,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重视人的因素,发挥人的主动精神,挖掘人的潜在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最后:人是企业管理的主体。

现代企业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科学技术越发展,就越要重视人的因素,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制度。

因此,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以期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了解人的心理规律,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促使企业管理取得最佳成绩。

3.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内容是管理中具体的社会、心理现象,以及个体、群体、领导、组织中的具体心理活动的规律性。

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组织心理4.古典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他所提倡的“时间—动作”分析,只考虑如何提高生存率,对工人的思想感情却漠不关心。

他主张把管理者与生产工人严格分开,反对工人参加企业管理。

这种管理方式缺少人情味,但却在对人的本性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尽管这种研究还不够全面不够客观。

“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对企业活动、管理基本要素和管理的一半原则作了详细的阐述,而且对企业中员工的需要、动机、态度,管理者的素质、能力、工作要求,以及员工的激励和管理教育等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组织理论之父”韦伯,任何组织东欧必须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才能实现目标,但在现实的权力形式中,只有“理性—合法”的权力才宜于作为理想组织体系的基础。

另一个突出特点,是重视人员的考评、教育和规则、纪律对人的约束作用,避免管理中的非理性。

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行为

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行为
3、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 质
1、识记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 容?
1、识记
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主要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1、识记
12、群体行为 及管理
4、领导行为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1、识记
01 1、跨 学科性
03 3、权 变性
05 5、科 学性
1、指 向性
4、潜 在性
1、识记
2、需要的特点
2、多 样性
5、可 变性
3、层 次性
6、社 会制约 性
1、识记
01 02 03 04 05
01
1、同一动机可以引发多种不 同的行为
02
2、同一行为可以源自不同的 动机
03
3、一种行为可能由多种动机 所引发
04
4、合理的动机可能会引起不 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
1、识记
0 1
1、价值观的 含义
0 4
4、态度的构 成
0 2
2、价值观的 作用
0 5
5、态度的功 能
0 3
3、态度的概 念
0 6
6、工作满意 度的概念
1、识记
1、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 和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01
1、价值观是研究各个成员对
3、Y理论
1、识记
2、X理论
2、领会
人性假设的发展脉络
3、简单应用
不同的人性假设对应的管理措施及对管理学的贡献
4、综合应用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如何有效利用不同的人性假设高效 达成组织目标
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 分析

第一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第一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价值观(values)代表了人们最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 具体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更可取。
价值观包括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
内容属性
• 告诉人们某种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是 重要的
• 例如,甲、乙两位管理者都认为公平 是管理员工的基本准则,这表明二人 在价值观的内容属性方面基本一致。
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
沉、更持久的力量。 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文化汲取丰富营养,否则
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 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原因源(内因-外因)维度
可控性(可控-不可控)维度
影响归因 的因素
维纳进一步提出,个体对自己成败原因的归纳分析会对今后的行为方式产生重 大的影响。
三、决策的含义及基本理论
(一)决策的含义
什么是决策?
采购经理决 定向哪个供 应商采购?
财务经理决 定是否支付 一笔款项?
研发经理决 定开发什么 新产品 ?
组织行为学关于价值观的研究侧重于个体层面,强调组织中的个人在工作中 所看重或追求的东西。毫无疑问,个人价值观离不开社会大环境,也脱离不了历 史和传统。恰恰相反,个人价值观往往是社会、历史、文化在个人身上的具体体 现。对于我国的组织管理来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 传统价值观,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原则。
依据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无论是知觉、归因还是决策都属于个体意识层面 的范畴,它们的内容受到个体生理条件、生活环境、人生经历以及阶级地位等客 观存在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标准完整可编辑版-第一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标准完整可编辑版-第一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马工程《组织行为学》教案《组织行为学》编写组2020年2月第一章个体心理与行为一、教学目的个体的行为千差万别,环境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是引起这种差别的两个重要原因,其中心理因素是本章介绍的内容。

本章旨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个体的知觉与决策风格、人格特征、能力倾向、情绪调节功能、压力应对方式,以及态度和价值倾向如何对个体行为选择产生影响,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个体行为对于组织的影响。

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4课时四、教学重难点1.理解知觉的定义及过程。

2.掌握归因的主要理论。

3.理解决策的含义及经典的决策模型。

4.掌握价值观的含义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5.理解态度的概念并认识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6.掌握能力的概念及分类。

7.掌握常见的人格模型。

8.理解情绪、情绪智力和情绪劳动的定义。

9.了解压力的成因和后果。

10.掌握职业枯竭的定义和对于个体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1.内容摘要第一节介绍了知觉、归因与决策的定义和相关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个体认知的指导意义。

知觉是指个体为了给观察到的对象赋予一定的意义,而进行的组织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知觉的过程包括五个阶段:注意、组织、解释、检索、判断。

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对观察到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并推断其原因的过程,称为归因,归因理论是关于知觉者解释和推断自己与他人行为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是激励下属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决策在狭义上指的是在几种行为方案中做出选择,广义地说,决策还包括在做出最后选择之前必须进行的一切活动。

本节关于知觉、归因与决策的内容主要来自于西方管理学者与心理学者的研究。

在中国的管理情境下,应当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立场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

第二节介绍了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内涵、态度的定义和相关理论。

价值观代表了人们最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更可取,工作价值观对员工行为和绩效都存在一定的影响。

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第二节 关于个体行为解释 讲义 _20200503110031

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第二节 关于个体行为解释  讲义 _20200503110031

第一篇个体心理与行为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知识框架第二节关于个体行为的解释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1.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1)学习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华生认为,学习就是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的是可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华生主张心理学应当摒弃意识、意象等主观的东西,只研究能观察到的并能够进行客观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没有必要理会这一过程的中间环节。

(2)行为源于后天学习在华生看来,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用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映的一种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上,有的隐藏在内部,人和动物没有多大差别,都遵循相同的规律。

(3)刺激影响行为华生认为,行为受到客观刺激的影响,一定的刺激必然会引起一定的反应。

用公式表示为S-R(刺激一反应)。

在众多场合,华生都采用这一公式来描述行为,采用较为直接的物理学和生理学术语来设想这些刺激和反应。

2.对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观点的评价(1)否认遗传的作用华生认为,行为发生的公式是刺激一反应,从刺激可以预测反应,从反应也可以推测刺激。

在他看来,刺激是指客观环境和体内组织本身的变化,反应是指整个身体的运动,包括手臂、腿及躯干的活动,或者所有这些运动器官的联合运动。

因为刺激是客观存在的,不取决于遗传,而行为反应又是因为刺激引起的,所以行为也不取决于遗传。

华生的心理学把控制行为作为研究目的,而遗传是不能进行控制的,所以遗传的作用越小,控制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华生否认了遗传对个体心理和行为发展的作用。

(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华生强调环境决定论,他在提出此观点时虽然注意到了个体遗传基础,但是却片面夸大了环境和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在忽视个体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还忽略了促进心理发展的内部动因。

二、新华生主义新华生主义又被称为新行为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由爱德华•托尔曼、克拉克•赫尔和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等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在华生行为主义的基础上改造,加入了中间变量而诞生的一系列学术流派的总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管理者如果要影响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必 须估计到什么样的目标对这个人最有价值 和意义。目标越适合他的需要,对他越有 价值,他所受到的激励也就越强烈,他的 行动也就越积极,反之亦然。 • 要使需要、动机强度能够经常保持在较高 的水平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循环交替地 运用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 • 如果一个人长期停留在目标导向过程中, 就会感到目标遥远,“可望而不可及”, 从而出现泄气情绪。
(二)动机的职能
1、始动职能
2、指向职能 3、强化职能 4、调整职能
(三)动机的产生
动机的产生,是由两个因素促成的: 1、需要 需要是动机的基础和源泉;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直接原 因,只有当人的需要具有某种特定目标时,需要才能转化为 动机。 2、刺激(诱因) 刺激分内在刺激和外在刺激。 内在刺激是有机体的内部运动产生的。 外部刺激是由外部诱因引起的。 动机性行为的发生,往往是内在条件与外在条件的相互作用 下发生的。 动机和行为的关系不但是非常密切的,而且是十分复杂的。
3、掌握好招聘人才的能力标准 (1)摆正文凭与才能的关系; (2)处理好现实成绩与潜在能力的关 系; (3)注意克服人才的错位和浪费。
4、充分开发和利用人的潜能 “人人可能成为天才”! 既要IQ,又要EQ。
5、人职匹配(能力方面)
第二节 个性倾向性与管理
一、动机与管理
(一)什么是动机 1、定义 动机:就是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 一定的目的的内在原因,是推动人 们行动的内驱力。 (推动个体行动的内部动力)
一、自我意识概述
(一)定义 • ~是人对自身以及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的意识。 • 它是主体对自身身心状况的心理反映。 • 反映内容有:1、生理状态;2、心理状态; 3、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 • I (“主我”) → me(“客我”)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1、自我认知 • (1)自我观察 • (2)自我分析 • (3)自我评价(核心) 2、自我体验 • 自尊、自豪、自爱、自卑、自怜等。 3、自我调控 • (1)自我检查 比较、对照 • (2)自我监督 “良心”、准则、“道德法庭” • (3)自我控制 发动;制止;自我掩饰
三、价值观与管理
• 价值观是指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 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 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 • 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对 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和 调节作用。
(一)价值观与行为目标
• 由动机支配并指向一定目标的行为, 称为动机性行为。 • 动机性行为分为目标导向行为和目 标行为两种。 • 做饭——目标导向行为 • 吃饭——目标行为
第一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基础
学习目标
• 了解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方面 的基本知识,掌握如何根据个性差异 实施有效管理;
• 了解自我意识的基本知识,学会在管 理中提高员工的自我评价能力。
第一节
个体心理特征与管理
一、个性概述
(一)定义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 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2、种类 (1)按内容分: • 生理性动机(物质方面的动机) • 心理性动机(精神方面的动机) (2)按作用分: • 主导动机 • 辅助动机 (3)按动机维持时间的长短分: • 短暂动机(近期动机) • 长远动机 (4)按引起动机的原因分: • 内部动机——活动本身引发的动机; • 外部动机——活动以外的刺激诱发的动机。
•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不仅密切,而且十 分复杂。 • 动机的强度不同,行为的结果会不同。 • 由于动机激发程度不同,取得的绩效 会有所区别。 • 在组织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和激 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使其自觉地为实 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需要与管理
(一)定义 • 需要,是生理需求与社会需求在个体心理上的反映。 • 需要——有机体缺乏某种物质时产生的一种主观状 态,它是有有机体对客观事物需求的反映。 • 简单地说,需要就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 • 需要被人体领会得越强烈,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 有效。 •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需要是在人与客观环境相 互作用的过程中,在人的积极活动中产生的。
(三)自我意识的性质
1、社会性
2、形象性 “自我形象”(柯里) 3、能动性 如:建筑师的设计
(四)自我意识的作用
1、大大提高了人的认识功能,调控态 度和行为 2、使人形成了一个丰富的感情世界 3、促进人的意志的发展 如:自觉;“慎独”等。 4、是道德的必要前提,推动自我教育
二、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 行为:就是指人们有目的的活动。 • 影响行为的因素分为:外在因素和 内在因素。 • 人的需要和动机对人类行为具有直 接支配意义。
• (德)勒温: B=f(P · E) B—行为 ; P—个人的需要(内在心理因素); E——环境(外在因素)。 在分析人的行为时,必须同时看到两 个方面的因素。
• 人类有意识的行为活动,总是受到 个体心理活动的支配。 • 要做好人的工作,必须重视对人的 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善于了解和 掌握员工心理和行为的各种策动因 素。
(二)价值观与行为选择
• 价值观对人的行为选择具有非常重要 的影响作用。 • 价值观——仲裁者、调节者 • 在组织管理中,有必要对管理者和执 行者进行一定的心理和行为训练,使 他们在各种紧张复杂的情况下,能够 保持头脑冷静,适时做出正确的判断 和决策,确保工作优质高效地进行。
(三)价值观与动机调控
• 价值观对动机的调节和控制有直接 影响:个体把目标的价值看得越高, 由目标激发的动机就越强;相反, 个体认为目标的价值不大,由此激 发的力量就比较小。 • 罗基:终极价值观、工具性价值观 (详见P51表1——3)
• 终极价值观:个人认可的终极存在 状态,反映的是其一生的追求目标。
• 工具价值观:指的是其更偏好的具 体行为方式,或者实现终极价值的 方法和手段。
2、按需要的对象分: (1)物质需要 • 它是人们的基本需要,也是最强烈的需 要。 • 它的对象主要是社会化的物质产品。 (2)精神需要 • 它主要对象是一定的文化、艺术、科学 知识、道德观念、政治信仰、宗教信仰 和文化体育生活,以及必要的社会生产 和社会交际活动等。
(四)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四)管理者的性格类型
1.积极刚勇型
2.消极怯懦型 3.折衷型 (P40)
*(五)性格差异与管理
1、重视培养和塑造员工的优良性格
2、对不同性格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教育 和管理方法
3、人员选拔和使用,尤其要重视性格 品质考核 非凡才智 + 敬业精神
四、能力与管理
(一)定义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 心理特征,它是活动任务得以顺 利完成的必备的心理条件。
(二)性格的结构
• (1)性格的理智特征
• (2)性格的情绪特征 • (3)性格的意志特征 • (4)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三)性格的类型
(1)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2)内向型、外向型、中间型;(荣 格) (3)独立型、顺从型; (4)理论型、实际型、审美型、社会 型、政治型、宗教型(斯普兰格); (5)A、B、C、D、E型。
(二)需要的作用
1、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
2、需要又是个体心理过程的内部动力; 3、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
(三)需要的种类
1、按需要的起源分: (1)自然性需要 它是维持生命和种族延续所必须的需要,它与生俱来,是 人的低级需要。 • 人和动物所共有,但在满足方式上有根本区别。 • 它多见于外表,从外部获得一定的物质为满足。 • 它是有限度的,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反而有害。 (2)社会性需要 • 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各种经验积累所获得的一种 特有的需要。 • 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是人的一种高级需要。 • 它比较内在,不容易被人察觉。 • 大多数是从人的内在精神方面获得满足。 • 它的弹性限度很大,并且带有连续性。
二、气质与管理
(一)定义 •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是 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 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 特征。 •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 稳定性与可塑性并存
(二)气质的类型
• • • • • (1)胆汁质 (2)多血质 (3)粘液质 (4)抑郁质 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它不能决定 人的社会价值大小与社会成就的高 低,也不直接具有社会道德评价的 含义,它对人的智力发展也无决定 性作用。
• 作为组织管理者,应该了解人的价 值观的复杂性,并学会用正确的思 想来判断和解决员工的动机斗争问 题,既不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 也不要捕风捉影,上纲上线。正确 的态度应该是实事求是,具体问题 具体分பைடு நூலகம்。
• 附:动机斗争的类型: (1)双趋型
(2)双避型
(3)趋避型
(4)双重趋避型
第三节 自我意识与管理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二)个性的结构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 理想、信念、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三)个性的特征
1、整体性 2、稳定性和可塑性 3、独特性 4、社会性和生物性
(四)个性与工作的匹配
霍兰德六人格类型理论 现实型、研究型、社会型、常规型、 进取型、艺术型(P35)
*(三)气质差异与管理
1、要正确认识人的气质:不同气质类型的 人在同一领域内都可取得杰出成就。 2、要根据人的气质特点,选择和安排合适 的职业(特殊工种、特殊岗位要选拔)。 3、对不同气质类型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方 法。 4、在组建团队时,要注意不同气质类型的 人互补协调。
三、性格与管理
(一)定义 • 性格是指个体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 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 为方式。 • 性格是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 成分 • “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 收获命运”(印度谚语)
• 激励人们去行动的动机是多种多样和发展 变化的。不同的动机的互相矛盾,就形成 了动机斗争。 • 动机斗争的过程,既是权衡各种动机轻重 缓急和评定其社会价值的过程,也是克服 内在困难的过程。 • 对于非原则性的动机斗争,过多的犹豫是 不必要的;而对于原则性的动机斗争,则 需要反复地考虑这些彼此矛盾的动机的是 非或好坏,以及自己应采取的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