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

合集下载

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组织实施2024年度出版融合发展工程的通知

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组织实施2024年度出版融合发展工程的通知

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组织实施2024年度出版融合发展工程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日期】2024.01.16•【文号】国新出发〔2024〕1号•【施行日期】2024.01.1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新闻出版正文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组织实施2024年度出版融合发展工程的通知国新出发〔2024〕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人民团体出版单位主管部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中央各重点出版集团:为推动出版业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深化出版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进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深度融合,打造出版业新质生产力,国家新闻出版署2024年继续组织实施出版融合发展工程。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锚定文化强国、出版强国建设目标,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大力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塑造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出版业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二、具体安排2024年度出版融合发展工程着重深入实施数字出版优质平台遴选推荐计划和出版融合发展优秀人才遴选培养计划,遴选一批方向导向正确、优质内容集聚、技术应用领先、社会效益凸显的数字出版平台项目,一批政治素质过硬、创新能力突出、业绩表现出色、成长潜力明显的出版融合发展复合型人才。

对已入选出版融合发展工程的精品项目、优质平台、示范单位、优秀人才,通过举办有关专题研讨班等,持续加大指导支持、培育建设、宣传推介力度,引领带动出版融合发展工作走深走实。

三、工作组织申报单位主管主办部门和所在地省级出版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部署,扎实做好申报组织工作。

数字经济力提升路径——基于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武汉)重点实验室案例

数字经济力提升路径——基于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武汉)重点实验室案例

CHINA PUBLISHING JOURNAL2019年 第04期43数字经济力提升路径*——基于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武汉)重点实验室案例□文│衣彩天[摘 要] 数字经济新时代,出版需要融合创新发展,关键是要提升“数字经济力”。

因为,“数字经济力”是撬动国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杠杆,是推动新闻出版业优化升级的发力点。

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自建创新的RAYS 系统的“数字纸书”,形成了提升出版机构“数字经济力”的“现代纸书”服务模式和盈利模式,为传统出版机构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新闻出版产业优化升级,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这一成功模式提升了传统出版机构的数字经济力,实现了出版融合创新发展,为传统新闻出版产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找到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 数字经济力 出版融合(工信)重点实验室 模式创新 数字纸书 现代纸书*本文系省部级课题“以RAYS 数字纸书模式为例的出版融合数字经济模式创新研究”(D-2018-087)成果之一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提出,坚持创新引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创新是第一动力。

只有敢于创新、勇于变革,才能突破世界经济发展瓶颈。

传统新闻出版业近年来深受新技术的影响,面临着新闻出版经济发展的瓶颈,急需探索结合科技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

我国新闻出版主管部门推动的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把握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大力发展出版融合新的数字经济模式。

其中,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利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与传统出版内容的数据化结合,创新出数字经济新时代的出版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

实验室的融合发展创新模式,提升了传统出版机构的数字经济力,实现了出版融合创新发展,为传统新闻出版产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找到新的增长点。

一、出版融合创新发展须提升“数字经济力”传统出版社在互联网的冲击下,遇到高库存、低周转、出版物“单位利润”下滑、资金回流慢等各种困难。

“OSID开放科学计划”对我国科研诚信的作用机制研究

“OSID开放科学计划”对我国科研诚信的作用机制研究

“OSID开放科学计划”对我国科研诚信的作用机制研究施其明 郭雪吟 刘琦摘要:科研诚信是我国科学事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

文章以我国目前在学术领域推行的“OSID开放科学计划”为基础,结合相关案例,从数据与内容开放、学术交流开放、学术评价机制开放三个角度研究该计划对我国科研诚信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开放科学;开放科学计划;OSID;科研诚信;学术期刊DOI:10.19619/j.issn.1007-1938.2021.00.030作者单位: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2021年3月出版的第6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文章强调,我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所系,也是世界发展大势所趋。

而科研诚信则是科技创新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实施了一系列举措用以保障科研诚信行为。

例如,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严厉打击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2021年3月,教育部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草案(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第三十三条“学术不端处理”规定:学位申请人在学位授予单位学习期间以及学位申请、同行评阅、答辩过程中存在学术不端、作伪造假等行为,学位评定委员会可以作出不授予其学位的决定。

这些举措都彰显了我国对于科研诚信问题的重视。

“开放科学”(Open Science)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启蒙运动时期。

在当今数字经济时代,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

学术科研领域也逐渐和数字化接轨,变得更为自由、开放,迈向合作与共享之路。

新媒体时代中医药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

新媒体时代中医药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
依托平台的传播模式,未尝不是一种有益探索,但 若想形成规模和产业,仍需与头部的数字出版经销商合 作,如《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 司和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出版了《中医药抗击新冠病毒 肺炎精选双语论文集》,为从事中医药工作的各国人 士提供科学性、实用性的最新文献资料。在优先出版方 面,大多数中医药科技期刊与中国知网(CNKI)建立数 字优先出版合作。其中在资源获取上,个别中医药科技 期刊通过独立运营的网络平台,开通了期刊免费下载等 服务。又如,有些中医药科技期刊与重庆维普合作,开 展了OA开放获取计划,这也是中医药科技期刊数字化转 型的有益尝试。
三、新媒体时代中医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启示
中医药科技期刊传统出版为应对数字出版的冲击与影 响,寻求融合发展之路,在融合与坚守中持续发挥中医药 科技期刊的社会价值显得至关重要。
1.坚持办刊特色不动摇。作为中医药发展的“名 片”,中医药期刊的办刊特色体现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在新媒体时代,虽然办刊模式发生改变,但是坚持“内 容为王”的本质不会改变,中医药科技期刊办刊特色也不 会变。中医药科技期刊的特色打造与品牌建设相辅相成, 特色栏目是体现期刊特色的标志。据此次中医药科技期刊 分级目录工作统计,目前我国出版的中英文中医药科技期 刊共148种,如《吉林中医药》于1979年创刊,始终凸显 “继承、发展、创新,弘扬中医药特色”这一主题,秉承 “学术至上,质量第一”的办刊宗旨,期刊特色栏目如吉 林名医、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名家效方等,成为推介《吉 林中医药》的重要品牌。期刊办刊特色的确立,不仅容易
38 传媒∷MEDIA 2021.7(上)
报刊观察 Journal Observation
3.规模化的数字化出版建 设急需加强。在网站建设上,少 数期刊有双语网页,如《北京中 医药大学学报》《中国中药杂 志》,读者通过浏览两本期刊的 网站,可以查阅到期刊的中文全 文及英文摘要。《中国针灸》杂 志的网站具有一定特色,在可供 阅读下载文章上方配有相应的 针法视频。以上数字化的出版亮 点,多集中在经济文化发展较好 的城市,还未形成大规模的数 字化出版产业和集团化的发展 趋势。

出版融合发展

出版融合发展

出版融合发展□本报记者李美霖中宣部日前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通过加强前沿技术探索应用,促进成熟技术应用推广,健全科技创新应用体系,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

科技创新如何助力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对此,《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对话多位业内人士,为产学研企如何协作加强技术探索应用建言献策。

技术为融合发展赋能产品对技术的依靠越来越深,技术已在某些领域成为内容再创造的主体《实施意见》强调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明确了技术在出版业融合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技术作为推动出版业深度融合关键要素的重要地位。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字出版研究所所长王飚表示,在技术应用层面,出版单位作为创新主体,应加强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虚拟/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场景探索,通过提高技术应用水平,提升出版服务供给质量。

同时,《实施意见》鼓励出版单位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加强合作,将进一步推进相关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健全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技创新应用机制。

落实《实施意见》要求,紧盯技术发展前沿,出版单位应加强对创新技术的探索应用,为融合发展提供动能。

“在信息化发展快速由数字化、网络化进入到智能化新阶段的背景下,出版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型信息技术的深度结合是必由之路和应时应势之举。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沈华伟给出的建议是,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数字内容创作、精准传播等方面有广阔应用前景;大数据技术可以用于对出版内容进行价值挖掘,为数字出版提供增值服务;区块链可以自然应用于版权保护。

与此同时,出版业新型业态的发展也可以在科学传播和科学普及领域反哺和促进新型信息技术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实施意见》倡导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衔接的技术创新体系。

中华书局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洪涛对此印象深刻。

他表示,随着融合出版深入推进,在内容表现形式上,产品对技术的依靠越来越深,读者期待获得可听、可视、可互动的全方位体验。

办好科技期刊的举措

办好科技期刊的举措

编辑出版BIANJI CHUBAN办好科技期刊的举措◎黎红长,何永艳[摘要]在中国科协发布《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以及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之际,我国科技期刊正处于重要发展机遇期。

针对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缺乏优质稿件、难以满足科研产出需要的问题,从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寻找好的稿件和建立最有价值的作者队伍三个方面提出如何办好科技期刊的举措。

[关键词]科技期刊;影响力;多方互动科技期刊自问世以来就成为展示创新成果、推动学术交流、传播科学文化和传承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既是记录科学发现与激发创新思想的主战场,也是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更是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1]。

随着国家连续多年对科技投入的持续增长,我国的科技论文发表总量在2016年跃升为全球首位。

但在国际科学界,有影响力的中文科技期刊却寥寥无几,导致国内绝大部分的优秀科技论文在国外期刊发表。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显示,2007—2016年中国机构在SC I收录中国科技期刊发文数仅占中国SCI论文总数的9%[2]。

因此,研究如何办好科技期刊,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办好一本科技期刊,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非常重要:一是不断地提升期刊的影响力,二是寻找好的稿件,三是建立最有价值的作者队伍。

这三方面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

一本期刊如果没有较高的影响力,就不会吸引有好的作者队伍,也就找不到好的稿件;如果有了好的作者队伍,就会找来好的稿件,从而提升期刊的影响力。

一、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的方法(一)用多方互动的特色提升期刊影响力与常规方法不同,特色方法就是寻找或者创立一种让期刊具有独特个性或者风格的方法。

期刊的特色是某期刊区别于其他期刊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现有期刊的特色一般体现在四个方面:刊名、栏目、文章和版式,其中以特色栏目最多。

然而,现在市场上即使有特色的期刊,其“特色”也是静止的,要么是栏目吸引眼球,要么是文章内容选材比较独特。

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公布出版融合发展工程2021年度入选项目和单位的通知

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公布出版融合发展工程2021年度入选项目和单位的通知

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公布出版融合发展工程2021年度入选项目和单位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日期】2021.10.09•【文号】国新出发〔2021〕15号•【施行日期】2021.10.0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新闻出版正文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公布出版融合发展工程2021年度入选项目和单位的通知国新出发〔2021〕1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人民团体出版单位主管部门,中央各重点出版集团: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国家新闻出版署自2021年5月起组织实施出版融合发展工程。

经组织评审,出版融合发展工程2021年度入选项目和单位已确定,现予公布。

1. 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精讲等20个项目入选2021年度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有声书等20个项目入选2021年度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提名项目。

2. 出版融合发展示范单位遴选推荐计划。

人民出版社等8家出版单位入选出版融合旗舰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等12家出版单位入选出版融合特色单位。

上述评审结果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出版融合发展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从精品内容建设和企业主体建设层面彰显了我国出版融合发展的先进水平,体现了出版业适应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趋势和读者阅读需求积极推动转型升级的丰硕成果,具有较强的示范推广价值。

各有关地区和部门要深入开展宣传推介工作,切实发挥数字出版精品项目与出版融合发展示范单位的引领带动作用。

该工程是推动出版业深度融合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今后将持续拓展深化,推动出版业抓住“十四五”时期发展机遇,准确把握出版融合发展方向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进一步聚焦精品内容生产,进一步打造示范企业,进一步形成融合发展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的数字精神食粮,为建设文化强国、出版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的创新实践

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的创新实践

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的创新实践作者:宋凯来源:《新阅读》2018年第03期摘要:2017年,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指导支持下,辽宁出版集团、东软集团、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联合申报了出版融合发展(辽宁)重点实验室,实验室集聚了三家单位的学术研究力量,力争构建“互联网+”科研平台,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以及体制机制的深度融合,为出版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技术保障和示范经验,极大地促进了传统出版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实验室顶层设计融合发展深度融合数字技术团队建设2017年是传统出版和新技术融合发展快速奔跑的一年。

随着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全面普及,以数字化所催生的各种新业态已成为出版产业发展新的战略制高点,出版业在技术创新、标准制定、新业态培育等领域的交流互鉴将更加密切。

辽宁出版集团2017年在融合出版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现将辽宁出版集团出版融合发展实验室在融合出版方面的创新实践与大家分享交流。

顶层设计2017年,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辽宁出版集团、东软集团、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联合申报了出版融合发展(辽宁)重点实验室,为加快推进实验室建设,辽宁出版集团与依托单位及共建各方加强协作,以集团北方文化新谷为承载平台,精心筹划,实验室集聚了辽宁出版集团、东软集团和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三家单位的学术研究力量,力争构建“互联网+”科研平台,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以及體制机制的深度融合,为出版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技术保障和示范经验,极大地促进了传统出版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出版影响力、传播力和核心竞争力。

实验室的设立为传统出版单位带来了新的血液与动力,将技术与数字产品相连接,打通融合出版的技术壁垒与市场渠道,使集团在融合出版方面跨越了巨大的一步。

2018年,集团重点实验室从战略层面对全集团的融合发展做出了顶层设计,在融合发展方面做出了重大改革,根据自身发展特点进行顶层设计,提出了融出版、融资产、融管理、融发行、融团队的“五融”的发展战略及20个融合发展的规划。

新时代科技期刊融合出版形式的探索

新时代科技期刊融合出版形式的探索

332006年,媒体融合的概念由美国的伊契尔· 索勒· 普尔提出,多指将期刊、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等智能新兴媒体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使各种信息资源通过不同的平台进行传播。

[1]目前,媒体融合已经成为整个新闻出版传播领域的共识,在各方面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使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通过不同渠道进行全方位的融合传播。

[2]传统的出版形式主要是用线性方式来表达思想内容,而数字融合出版则是将多种表现形式融合在一起,以非线性的网状结构构建一个立体的阅读空间,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3-6]新事物的产生必然伴随着产生新的业务流程和新的管理模式,需要在内容生产、传播服务、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进行方法创新。

1.融合出版背景媒体融合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通过媒体融合出版初级阶段的相关实践,把视频化应用作为传播渠道的一个延伸方向对拓展期刊的影响力是有积极引导作用的,但多数情况下,短视频应用会增加过多的生产负担,并没有带来生产力转化。

现阶段的融合出版还停留在简单的加法阶段,融合出版不等同于出版数字化,建两个网站、做几个App是远远不够的;更不能只把互联网当作一个渠道或者一种技术,而要从内容、传播、用户等角度推动融合。

[7-10]融合出版工作点多、面广、线长,同时相关的业务技术含量高、管理难度大。

还需要仔细研究最新的融合出版推动出版物发展的政策,要从市场、用户角度推进出版单位内容生产和传播服务的一体化建设。

[11-14]在现有的出版形式下进行技术融合、内容融合、市场融合、人才融合,主动跟进学术前沿,优化稿件来源;积极拓宽成果形式,丰富出版内容;探索组建学术社区,优化审稿团队;多维验证学术诚信,维护科研环境;建立健全办刊机制,促进专业合作,通过这些措施促进学术成果传播,提升期刊影响力。

[15-18]影响力提升后又会反向作用于稿源建设,以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融合出版促进期刊影响力提升路径2.融合出版方法2.1 技术融合2.1.1 融合办刊新技术,提供办刊新思路使用OSID系统以及AMiner等软件持续追踪分析相关学科的走向,及时调整期刊的整体发展战略,充分学习并利用传播出版的新模式、新技术,尽快从传统纸媒转型为刊网融合的多途径、新思路办刊。

《中国麻业科学》加入OSID 开放科学计划

《中国麻业科学》加入OSID 开放科学计划

《中国麻业科学》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中国麻业科学》杂志从2018年8月起加入OSID(OpenScienceIdentity)开放科学计划。

将在部分文章上添加开放科学二维标识码(OSID码),为读者和作者提供一个与业界同行和专家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同时提供系列增值服务,提升论文的科研诚信。

OSID开放科学计划,是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发起的一项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研诚信的计划。

通过OSID,作者可以使用电脑或手机上传简短的语音、视频、文字介绍,更加立体化地展示和传播科研成果,弥补纸刊载体的局限性,也可与本专业其他研究人员互动、交流,提升论文的阅读量、下载量和引用率,扩大论文和作者的影响力。

同时,让科研过程可追溯,提升了研究成果的诚信质量。

1.OSID码包含以下内容:(1)作者介绍论文的语音(可上传5段语音,每段不超过10分钟),内容包括研究方向、研究目的、研究意义,还可以介绍自己在研究前的准备工作、研究过程中的趣事等,帮助读者快速、清晰、多维度地了解论文成果,丰富论文的呈现形态,从而展现更多的研究细节;(2)论文附加说明,可上传论文的相关图片和视频,使纸刊无法呈现的动态试验过程、模拟计算结果等,得到更直观的展示,同时为自己的论文提供科研诚信支撑;(3)作者与读者在线交流问答,建立起论文的学术交流圈。

读者通过微信扫描论文上的OSID码,即可看到作者对文章的介绍,向作者提问,或针对有探讨价值之处与作者进一步互动沟通。

2.创建OSID码流程:(1)在纸质刊物上发布公告,告知作者期刊已加入OSID计划;(2)在稿件录用时为论文创建OSID码并将“带有OSID码的录用通知书”发送给作者,并要求作者完善OSID;(3)在编校稿件时审核作者上传的内容;(4)下载OSID码并排版到对应论文的关键词处。

3.OSID作者助手工具账号注册方式:请选择注册方式(二选一)手机注册账号:电脑注册账号:https://s.osid.org.cn/qNniMnE科技期刊数字化是期刊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二维码作为纸质版和数字化产品的纽带,为读者和作者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交流通道以及更加丰富的内容表现形式。

以技术创新推动出版融合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融合发展(武

以技术创新推动出版融合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融合发展(武

等 国 家 重 大 战 略 的 实 施 ,为 出版 行 要 一 步 ,对 于 强 化 出 版 融 合 理 念 ,
业 培 养 一 批 具 有 新 观 念 、新 思 想 、
关 形式 的组 织或 个体 不 在参 赛 对 象范
引 领 融 合 发 展 方 向 ,推 进 编 辑 由 传 围 内。编 辑 以项 目负责 人个 人 或项 目
德龙 、湖北 省 新 闻 出版广 电局副 局 长 业 自主 创 新 机 制 、 胡伟 、武 汉理 工 大学 校长 张 清杰 、长 开 发 出 版 融 合 自 主
江 出版 传 媒股份 有 限 公 司副 总经 理! 万 创 新 平 台和 培 养 出
智 ,为 国 家新 闻 出版 广 电总 局 出版 融 版 融 合 发 展 自主 创
年4 月 ,新 闻 出版 广 电总 局 、财 政 部 / 刊 ” 为 主题 ,通 过 “ 交 互 ” 的 建 电局 主 办 , 家数 字传 播 工程 创 新 人
联合发布了 《 关 于 推动 传统 出版和 新 立 ,突 破 纸 质 媒 介 的 限 制 ,使 读 者 才培 养 示范 基地 协 办 ,武 汉理 大学
9 6
传媒 . M E D I A 2 _ 0 1 7 . 2( 下
“ 做 一本 / 份具 有 交互 功能 的 书/ 报 汉 )重点 实验 室 、湖北 省新 闻 出版 广
发 展 的指 导 意见 》。根 据 国 家相 关 战 版 融 合 技 术 编 辑 创 新 大 赛 。大 赛 以 新 闻出版 广 电总 局 出版 融 合发 展 ( 武 略 部 署 ,结 合 出版业 实 际情 况 ,2 ( ) 1 5

p h
以技术创新推 动 出版 融合
国家新 闻出版 广 电总局 出版 融合发展 ( 武汉 ) 重 点实验 室揭牌 暨首届 出版融合 技术编辑创新 大赛在 汉启动

osid开放科学计划告知书

osid开放科学计划告知书

os ID开放科学计划告知书
本刊自2018年10月起,加入OSID (英文全称:0pen Science Identity,简称
0SID)开放科学计划。

0SID开放科学计划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 (武汉)重点实验室发起的,面向学术期刊行业的一项开放科学公益性计划。

每篇论文将拥有专属的0SID码,作者可在码内对论文作者、研究背景、学
术价值等问题进行语音阐述,也可上传论文的补充性数据与材料(图片或视 频),使论文成果更加立体化展现,增强论文质量,提升论文的阅读量、下载
量和引用率。

此项计划能帮助作者提升论文影响力,拓展学术人脉与资源。

0SID包含:
(1)论文语音介绍(10分钟以内)。

作者可以用精炼的语言讲述论文的研 究动机、背景、研宄灵感、存在的不足以及致谢等内容。

(2)学术圈动态。

作者可以发布感兴趣的话题、最新的研究观点、问题征 集、项目合作需求、日常工作进度、日常研宄感悟、学术文章推荐等等。

(3)开放科学数据与内容。

作者可以提供论文相关的高清图片、动态图、视频介绍、实验数据、实验过程、实验方法、调研样本、相关资讯、课件、基
金项目证明材料、专家推荐信、论文获奖证书、论文相关专利授权书、论文的
审稿意见等内容。

(注意:作者不得上传包含任何违反法律法规以及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内容)
W
喊:以©。

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的通知

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的通知

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日期】2020.09.19•【文号】国新出发函〔2020〕239号•【施行日期】2020.09.1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新闻出版正文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的通知国新出发函〔2020〕23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闻出版局,各有关单位:为更好发挥科技与标准的支撑、引领作用,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行业重点实验室,助推出版业创新体系建设,服务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现就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主体申报主体为出版单位、相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可单独申报或联合申报。

鼓励技术企业参与联合申报。

二、申报方向遵循出版融合发展规律,在出版产业链各环节建设一批专业领域实验室和跨领域综合性实验室,关注共性关键技术的跟踪、攻关与应用研究,推动出版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等创新。

(一)专业领域实验室1.生产技术与装备方向:基于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的选题分析、协同编纂、智能审校等相关应用;语音识别、语音合成、语音评测等相关技术;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技术;绿色印刷的材料、设备、工艺及技术;新型柔性印刷材料、光敏油墨等新型印刷材料、设备、工艺及技术。

2.资源编码与管理方向:支持多种属性内容资源标识符标准注册、登记、嵌入、管理、关联、融合的相关技术、工具及系统;实现复合形态内容资源有效管理及资源加工质量管理等相关技术。

3.知识挖掘与服务方向:知识挖掘与发现、知识关联与重组、知识应用与管理、知识体系构建研究、自然语言理解与深度学习等技术;出版资源自动化加工、内容动态重组、阅读智能交互等语义出版技术;知识资源加工、资源管理、产品运营与服务管理等系统;知识服务模式创新。

4.内容表达与呈现方向:平面及三维动画、影像、声音等富媒体内容呈现及交互技术;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仿真现实等内容可视化和沉浸技术;人工智能交互界面技术;新型搜索引擎与知识图谱(知识可视化)技术以及相关系统和平台建设。

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一体化平台构建研究

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一体化平台构建研究

62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一体化平台构建研究文/张梅 翁志辉 林海清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出版正走向以数字出版为代表的融合出版。

2021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强调要“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坚持一体化发展,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选题策划、论文采集、编辑加工、出版传播的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升级”[1]。

因此,融合出版是我国科技期刊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据调查,我国科技期刊的融合出版尚处于初级阶段,其内容组织生产、发布传播的功能尚待完善,只有18.6%的期刊实现在线一体化排版[2]。

在科技期刊数字平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目前主要涉及采编、排版、传播、出版服务等单一平台的应用分析[3-4],少见数字出版一体化建设从模式选择、内容规划到运行保障的系统研究。

为此,本文结合《福建农业学报》的实践,探讨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构建的模式、内容及路径。

一、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建设的主要模式不同类型的科技期刊因出版内容、定位、体制机制、出版模式及资金来源等不同,数字化发展的方式选择差异较大。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建设主要有四种模式。

1.“借船出海”模式定位于国际化传播的科技期刊如SCI收录期刊,大部分选择“借船出海”的方式,加盟Springer、Elsevier、Wiley等国际著名出版集团,利用其先进成熟的数字出版平台与国际出版标准、评价体系和传播渠道接轨[5],但选择“借船出海”模式的科技期刊,其知识产权受制于出版方,从长远看,并不利于我国科技期刊的自立自强和引领创新。

因此,努力打造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数字化的出版传播平台,维护好科研成果的首发权,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乃是当务之急。

2.“集群融合”模式国内科技期刊集群,如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期刊群、中华医学会科技期刊集群、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群等,大多选择自主开发或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开发的方式自建数字出版平台。

开放科学计划OSID码制作流程

开放科学计划OSID码制作流程

开放科学计划OSID码制作流程开放科学计划(Open Science Identity,OSID),是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发起的一项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研诚信的计划。

通过在文章上添加开放科学二维码(OSID码),作者可以使用电脑或手机上传简短的语音、视频、文字介绍,更加立体地展示和传播科研成果,弥补纸刊载体的局限性,扩大论文和作者的影响力。

《计算机科学》加入OSID计划,一方面能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和讨论体验,另一方面能使作者更严肃地对待所著论文,促进优秀论文更好地传播,具有双向的促进作用。

作者可按照下列步骤注册OSID工具账号,并通过该工具生成OSID码。

一.注册【OSID作者助手】工具账号1.电脑端:注册链接()。

2.手机端:微信扫描下方OSID作者助手小程序,注册并完成资料填写,即可生成OSID码。

二.注册成功后登录该账号1.添加论文信息包括论文标题、关键词、论文语言和论文作者信息。

添加完成后,点击“一键生成OSID码”。

2.上传资源服务1)上传作者语音介绍介绍论文写作背景、动机、趣事以及研究灵感,帮助读者快速清晰了解本文所展示的科技、学术成果,带来启发。

作者最多可上传5段语音,每段语音不超过10分钟2)作者在线问答服务读者对于该科技、学术论文中产生了疑问,或认为有值得与作者就该领域进行探讨之处,可立即通过手机进行语音、文字在线提问。

作者需要添加一个联系邮箱,通过该联系邮箱与读者交流互动,回答读者提问。

另外,作者还可以登录【OSID作者助手】账号与读者互动。

3)学术圈当本篇论文被期刊社录用后,作者将加入与论文课题相关的学术交流圈,可以在学术圈中发布与本文课题相关的学术内容,将研究同领域的学术人脉聚集到本圈中,进行学术共商、项目合作、项目人员招募、资源交换等。

4)本文开放科学数据与内容支持上传附件、新建在线文档、添加链接方式,可上传论文的相关图片和视频,使纸刊无法呈现的动态试验过程、模拟计算结果等,得到更直观的展示,为论文提供科研诚信支撑。

融媒时代的出版融合发展——对话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总工程师施其明

融媒时代的出版融合发展——对话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总工程师施其明

融媒时代的出版融合发展——对话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总工程师施其明
李丹阳
【期刊名称】《现代视听》
【年(卷),期】2017(000)005
【摘要】媒体融合给整个传媒行业格局带来了颠覆性变化,数字化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是变成了一种生存方式。

书籍、报纸、广播、电视等这些表现形式各异的传统媒体在互联网这张大“网”上完成了集结。

融媒时代,传统出版企业该如何融合“网上”的其他媒体形式,做好“书上”的文章?
【总页数】5页(P26-30)
【作者】李丹阳
【作者单位】《现代视听》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0
【相关文献】
1.以技术创新推动出版融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揭牌暨首届出版融合技术编辑创新大赛在汉启动 [J], 高方
2.打造融合发展生态圈——融媒体时代图书出版产业创新路径探析 [J], 金书羽
3.融媒体时代下出版媒介融合发展的建议 [J], 张珑
4.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融合发展(人教社)重点实验室揭牌 [J],
5.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与Wiley签署合作备忘录 [J], 李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出版融合 挑战与未来

出版融合 挑战与未来

出版融合 挑战与未来3月30日,“2019出版融合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发布《2018出版融合发展报告》,围绕出版融合的十大趋势展开分析。

程度低,未能建立起科技创新体系。

“出版+技术”解决方案仍在探索。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颠覆性变化,但新兴技术在出版中的应用还不成熟,资金投入与收益产出比例严重失衡,销售价格居高不下,难以大规模应用于出版实践;服务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呈现场景单一,用户体验差,未形成完整的供需体系;同时还有内容监管难度大的问题。

单薄的产品形态与丰富线下场景难匹配。

用户在生活、生产和学术场景下都有旺盛的知识需求,但目前较为成熟的出版融合产品主要集中在幼儿绘本、教育教辅、科普读物等部分场景中,其他场景下的出版融合产品普遍有形式单一、内容匮乏、交互性差、体验感弱的缺陷,与丰富的线下场景难以匹配。

平台资源整合有待创新升级。

当前融合出版资源平台主要由三个主体构成:技术服务商、渠道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

传统出版单位依靠丰富的内容资源,纷纷建立起独立或跨行业合作平台,但由于对技术特点把握不准,内容整合受阻,平台规模有限,且缺乏国际竞争力。

传统出版转型中商业模式单一。

受众需求和市场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出版机构基础商业模式受到严峻挑战。

编辑难以深刻地根据不同使用场景洞察受众需求,出版业未形成能够大规模聚合受众、知识内容、商品等资源的第三方平台,大多数出版机构均不具备这样的技术研发储备。

当下,出版融合下各出版主体正不断探索新的盈利路径和商业模式,但在应用中均存诸多问题,新兴商业模式并未得到大规模推广和应用,出版机构盈利难问题依旧突出。

版权形态复杂阻碍高效保护。

出版版权形态日趋复杂,其管理和保护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许多优质作品一经出版,便遭到网络自媒体的“拆书”、“洗稿”进行非法传播,严重损害作者和出版机构利益;不少出版单位依旧忽视内容资源和版权保护的重要性,版权开发与运营意识淡薄,版权收益依旧微弱;即使有些出版单位意识到版权的价值,却缺乏有效的路径和方法,维权成本高,自身权益难受保护。

OSID开放科学计划

OSID开放科学计划

6策划人语“OSID开放科学计划”助推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4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此“融合发展”成为了媒体转型的高频词。

媒体融合是传统媒体通过技术赋能,基于互联网改变内容的单向传播,使用户能够通过不同媒介的展现形态获取更丰富的内容,并能相互连接、传播、参与与互动。

随着智能手机用户的增多,用户的阅读时间更多集中在手机端,因此,媒体融合更应增强传统媒体与移动端的融合,这就需要编辑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借助多种技术手段创造更多的能适应移动传播的内容。

但是,由于学术期刊的数字化传播长期依赖大型数据库,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内容生产上,缺乏用户思维,更谈不上“产品思维”,这也与我国学术期刊“小、弱、散”现状是分不开的。

多数学术期刊基于移动端的微信公众号更多地是将论文的摘要等以文字的形式再次呈现给读者,只是相同内容用同样的形式在不同媒介又进行了一次展示,缺乏融合内容的生产能力。

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说到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等概念,不但引发了学界的高度关注,也必将再一次推动业界向媒体融合的纵深方向发展。

基于媒体融合的产品,必须改变传统媒体内容的单一表现形式,实现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于一体,并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的社交功能,为用户提供精准的知识服务。

2018年,国家新闻出版署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发起了“OSID开放科学计划”,通过在论文中添加二维码的方式,打通了纸媒与移动媒体的壁垒,不但通过音频、视频、实验数据、证明材料等丰富了论文的内容,而且建立了作者与读者、审稿专家的连接。

此计划是公益性项目,在目前国内学术期刊编辑部人力、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是一种非常适合学术期刊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方式。

因此,本期专门策划了“OSID开放科学计划”助推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专题,分别从OSID平台的功能、实践案例及在科研诚信、开放科学中发挥的作用等方面对“OSID开放科学计划”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期为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

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发布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名单的通知

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发布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名单的通知

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发布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
室名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新闻出版署
•【公布日期】2021.02.03
•【文号】国新出发函〔2021〕7号
•【施行日期】2021.02.03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新闻出版
正文
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发布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名单
的通知
国新出发函〔2021〕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闻出版局,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各有关单位: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的通知》(国新出发函〔2020〕239号)要求,经对申报的重点实验室进行综合评审,现确定“新闻出版智能媒体技术重点实验室”等42家实验室为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

特此通知。

附件: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名单
国家新闻出版署
2021年2月3日附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
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武汉重点实验室),是全国首批20个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之一,依托武汉理工大学、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理工数字传播工程有限公司为共建单位,实现了“出版+互联网”跨领域强强联合,并在技术、管理、运营等板块进行了深层次的整合。

一、基础与应用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以重大项目为牵引的基础技术研究,武汉重点实验室目前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等国家重大项目10余项,其媒体融合整体解决方案——RAYS(全称
“Readers At Your System”),帮助新闻出版单位重构用户连接方式,整合内容资源,打造基于读者数据分析技术的个性化定向投送平台,建设作者、编辑、读者交互系统,帮助出版社快速构建“平台+内容+服务+运营”的出版融合闭环生态圈。

二、以商业模式、技术、资本为重点的出版融合创新
为快速推进出版融合技术推广,武汉重点实验室相继联合中国出版协会、中国期刊协会、中国编辑学会等举办“出版融合技术编辑创新大赛”和“新起点·新征程”大学生微创大赛。

出版金融创新将出版社衍生数字内容中具有高收益潜力的数字内容作为标的物挂牌交易,着力探索建立数字出版融合新模式,吸引各地社会资本参与衍生数字内容运营与金融创新当中。

三、现代出版融合编辑培训计划
在中国出版协会、中国期刊协会、中国编辑学会指导下,武汉重点实验室联合国家数字传播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在全国一线城市每年举办十余期出版融合编辑创新研修班,让编辑系统学习掌握在选题策划阶段应用的媒体融合新技术,并全年在线上开展十二期编辑力提升直播课堂,让编辑足不出户,学习到互联网策划大师的运营思维及文案提升法,助力编辑转型为知识服务经纪人。

四、技术与资本融合的行业应用
武汉重点实验室联合国家数字传播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成立了“出版融合产业联盟”,为联盟成员提供出版融合“现代纸书”制作技术系统支撑、出版融合“现代纸书”编辑培训、出版融合“现代纸书”共享案例库、出版运营基金扶持等等会员专享服务。

五、优质内容服务生产供应生态
武汉重点实验室与“小蓝书”品牌联合,整合各类内容资源,不断扩展“现代纸书”新生态。

编辑在RAYS平台上可一键拥有海量知名知识品牌、数字资源与服务、知识付费产品,实现书籍与互联网资源的互通,完善知识服务产业链条,轻松打造“现代纸书”,挖掘“超级作者”,也通过精准匹配让优质内容走向读者,形成优质内容服务生产供应生态。

六、“OSID开放科学计划”
武汉重点实验室针对期刊论文融合创新正在开展“OSID 开放科学计划”,通过在期刊每篇论文上添加OSID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使单篇论文转化为独立知识工作者互动交流的载体平台,打造“现代期刊”,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评价体系。

七、出版融合发行计划
武汉重点实验室于2017年下半年牵头试点运行了出版融合发行计划,目前已在湖北省、广东省等多家幼儿园进行试点,联合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等少儿类出版社,采取免费建设幼儿园图书馆形式,开展了少儿类图书期刊出版融合发行计划。

武汉重点实验室联合科技文献出版社和全国24家地方科技出版社,通过免费建设医院图书馆的形式,开展医学类图书期刊出版融合发行计划,旨在推动出版融合发行创新和全民阅读发展。

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秉承“从出版而来,为出版奋进”的初心,紧盯国际新技术前沿和新闻出版业发展趋势,创新科研理念、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产品业态,为推动新闻出版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文化产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引领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