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2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机会成本递减
W
如果随着每增加一个 单位的某种产品,所 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 品的数量逐渐递减, 则这种状况为机会成 本递减,此时PPC凸 向原点。
随着每增加一单位的 C,所必须放弃W的数 量逐渐递减。
C
图1-4 机会成本递减
三、机会成本与相对商品价格
假设商品价格等于成本,则小麦(对布匹)的相对价 格(Pw/Pc)=小麦的机会成本( ΔC / ΔW) 。
案例
单位劳动投入 产品 大米 小麦 棉布 钢铁 中国aLi 10 10 20 20 美国 a′Li 10 5 4 2 相对劳动生产率
a′Li/aLi1 0.5 0.2 源自.1第三节相互需求原理
约翰· 穆勒是19世纪中叶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 他提出的相互需求原理对比较优势理论作了重要 的说明和补充。 互惠贸易的范围——两国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 贸易条件的决定——相互需求程度 贸易利益的分配——贸易条件
案例
国家 美国 法国 中国 泰国 布aLc 2 5 9 8 小麦aLw 0.5 2 6 8 布的相对成本aLc /aLw 4 2.5 1.5 1
两个国家多种产品
假设有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但有许多种产品:M种,分别用1 ,2……M表示。
中国和美国都能生产也需要消费这M种产品,那么按照比较优势,中国和美国各自应该
一、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
1936年哈伯勒(Haberler)用机会成 本理论(opportunity cost theory)解释了比 较优势原理,用机会成本理论解释比较优势 原理,有时也被称作比较成本原理。
机会成本理论的基本内容
如果一国在一种产品的生产上有较低的机会成本, 而另一国在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上有较低的机会成 本,那么两国应各自专门生产自己机会成本较低 的产品。这种生产上的重组会扩大整个世界经济 的规模,通过贸易,两国的福利水平都会提高。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
要素禀赋理论的发展历程
亚当·斯密
在《国富论》中提出了劳动分工和自由贸易的理 论,奠定了要素禀赋理论的基础。
赫克歇尔和俄林
在20世纪初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个国家 的要素禀赋决定了其生产不同商品的成本和效率 ,进而影响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和劣势。
大卫·李嘉图
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优势 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该集中生产其成本相对较 低的商品,并通过国际贸易获得最大的利益。
02 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实践
CHAPTER
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模式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国家间的要素禀赋差异是导致国际贸易 发生的主要原因。根据该理论,一个国家会出口那些需要密 集使用其丰裕要素来生产的商品,而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 其稀缺要素来生产的商品。
例如,如果一个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那么它可能会 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如服装和玩具,并从其他国家进口资 本密集型商品,如机器设备和高端技术产品。
要素禀赋理论与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传统要素禀赋理论提出了挑战,如何将 数字要素纳入要素禀赋理论框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谢谢
THANKS
较优势。
国际贸易的动因是生产要素价格 的国际差异,即所谓的“要素价
格均等化”定理。
要素禀赋理论的推论
国际贸易可以导致每个国家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相对富裕的生产要素密集的商品, 进口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密集的商品。
国际贸易可以导致各国生产要素价格的均等化。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国际贸易可以使每个国家都获得比较优势,实现全球福利最大 化。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要素禀赋与 国际贸易
目录
CONTENTS
• 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概述 • 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实践 • 要素禀赋理论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02《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15
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2)
见教材P24页例子 页例子 见教材
国际贸易的发生是以两国相对价格存在差异为先决条 件的,即国际贸易是建立在相对价格差异基础上的。 由于A国在封闭条件下X商品的相对价格低于B国X商品 的相对价格,因此,我们称A国在X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Comparative advantage),在Y商品上处于比较劣势 (Comparative disadvantage);同样的道理,B国则在Y 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在X商品上处于比较劣势。 从这个意义上讲,两国之间的贸易方向取决于比较优 势,即每个国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 于比较劣势的商品。 End16
End 5
四、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方法(1)
国际贸易理论采用实证分析( 国际贸易理论采用实证分析(Positive analysis) ) 和规范分析( 和规范分析(Normative analysis)两种。 )两种。 前者主要针对某一与国际贸易有关的现象,提 供理论分析框架,旨在解释诸如国际贸易发生的 原因、贸易形态的决定、贸易政策措施对国内经 济活动(如价格、生产;消费;收入分配)的影 响等问题; 后者则就某一与贸易有关的现象进行价值判断, 即说明其好坏,如就一国贸易政策的制定(是采 用自由贸易还是应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提出依据。
End21
第三节 国际贸易的起因
一、一个没有贸易的假想的世界
这里仍然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如果两个国家在封闭条件 下,相对价格完全一致,那么,即使允许商品在两国之间自由流动, 贸易也不会发生。 根据上面的讨论,我们引入以下5个条件: 1、 两国相同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 2、 两国的相对要素禀赋相同 3、 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 4、 规模收益不变 5、 两国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并且不存在 外部经济性 上述5个条件保证了两国在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因 此,在这些条件下国际贸易是不可能发生的。
国际经济学2-2015
第二节要素密集度、要素丰裕度和生产可能性曲 线的形状 1.要素密集度 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 素的比例。
K K L X L Y
X 为劳动密集型商品, Y 为资本密集型商品
• 要素密集度图示
2.要素禀赋(要素丰裕度)
要素禀赋(要素丰裕度)指一国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 比例假设有两种要素资本( K )与劳动( L ),则要素禀赋 可由 K/L 表示,也可由 w/r 表示。若一国 K/L 大于他国,则 称该国为资本丰富而劳动稀缺的国家,他国则为劳动丰富而 资本稀缺的国家。。 ( 1 )用物质单位表示
• 第二节提供曲线 • 一、概念 • 提供曲线(offer curve)有时也称相互需求曲线 (reciprocal demand curve),反映的是一国为 了进口其需要的某一数量的商品而愿意出口的 商品数量,也就是在不同的相对价格水平下, 一国愿意出口与进口商品量的组合。
• 二、提供曲线的推导 • 1 提供曲线的简单推导
第三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 第一节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 一、对于机会成本递增的说明 • 机会成本不变( 1 )不符合实际;( 2 )难以得到唯 一的均衡解。 • 机会成本递增原因:(1)生产要素不同质;(2)不 同产品生产要素投入比例不同。 • 机会成本递增意味着随着某种产品产量的增长,一国 多生产一单位该产品必须放弃越来越多的另一种产品 的产量机会成本递增使生产可能性边界成为一条凹向 原点的曲线。
T Px 100 P m
第五章要素禀赋与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 H-O 理论)
• 引言 • 要素禀赋理论(theory of factor endowment) • 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后 经萨缪尔森等人加以完善,是现代国际贸 易理论的典范。(俄林1977年与米德同获 诺贝尔奖;萨缪尔森1970年获奖。)
2.国际经济学 第二章 比较优势原理
8
2.3 基于绝对优势的贸易:亚当·斯密
• 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 – 1790) • 《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 •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1776 简称“国富论”
2.3A 绝对优势说
对外经贸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樊瑛 《国际经济学》 12
2
2.3A 绝对优势说
• 结论:
• 参加贸易的原因:两国同种商品价格之间存在差 别。 • 参加贸易的基础:国际分工,两国应专业化生产 各自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 • 参加贸易的利益:与分工前相比,世界总产量增 加,两国的消费均有增加。
对外经贸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樊瑛 《国际经济学》 23
比较优势原理
• 即使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是绝对劣 势,相互有利的贸易基础仍然存在。 • 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处于劣势的国家,应专门生产 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劣势较小的就是 比较优势,两劣取其轻) • 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处于优势的国家,应专门生产 并出口具有 较大优势的商品。(优势较大的就是 比较优势,两优取其重) • 通过交换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 更多的商品,对外贸易给双方带来利益。
Table 2-2 绝对优势(国际贸易后按照1:1比例交 换 6w=6c)
美国 产品 小麦(蒲式耳/劳动 小时) 布(码/劳动小时) 6 6
(相当于1.5小时,获利 0.5小时,或获利2c)
英国 6
(相当于6劳动小时,获 利5小时,或获利24 c)
4
对外经贸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樊瑛 《国际经济学》
对外经贸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樊瑛 《国际经济学》 21
国际经济学 第2章-比较优势原理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 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 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可以了解: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斯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理论评价与比较
比较成本学说
1815年,英国实施《谷物法》 1815年,英国实施《谷物法》, 禁止粮食进口; 围绕《谷物法》 围绕《谷物法》存废展开的激烈 论争; 李嘉图1817年出版《 李嘉图1817年出版《政治经济学 及赋税原理》 及赋税原理》,他建立起了以 “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 劳动价值论” 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了 “比较成本”的贸易分工思想。 比较成本”
大卫 李嘉图 (1772—1823)
李嘉图发现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在解决下列问题时将 面临困境: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或者所有商品 的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地位,那么国际贸易 还能否发生呢? 如果能,那么国际贸易是否对双方都 有利呢? 这些问题显然已经超出了斯密理论的范畴。 在斯密的理论中,鞋匠有制鞋的绝对优势,裁缝有 做衣服的绝对优势,两者的分工比较明确。但假如 两个人都能制鞋和做衣服,而其中一个在两种职业 上都比另一个人强,那么应该怎样分工呢?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 经济学之父
(1723—1790)
绝对成本的前提条件
采用2× × 模型 即两个国家A和 , 模型, 采用 ×2×1模型,即两个国家 和B,每个国家均能生产两种 产品X和 ,都使用一种要素(劳动)。 产品 和Y,都使用一种要素(劳动)。 假设条件 (1) 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 (2) 生产过程中唯一形成成本的就是劳动; (3) 生产要素在两个国家之间不流动,但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可 以自由流动; (4) 两个国家的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 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 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 (5) 当资源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时,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不变; 机会成本 (6) 不存在交易成本 运输成本 ,而且产品在各国之间可以 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 交易成本 自由流动; (7) 生产和交换在完全竞争 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 完全竞争
国际经济学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一、背景知识
斯密所处的时代背景是:英国 资产阶级的原始资本积累已经 完成,经济力量得以壮大,不 再需要实行保护贸易政策 重商主义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 的自由发展,代表先进生产力 的资产阶级要求实现自由竞争 和自由贸易。 斯密的学说正是当时英国资产 阶级经济利益和政治主张的反 映。
小麦消费量 英国 120
布的消费量 200
美国
120
200
五、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绝对优势理论只能解释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国家之间的
贸易。绝对优势理论存在着一个必要的假设:一国要参加 国际贸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在生产上与贸易伙伴 相比处于绝对优势。那么如果美国在小麦和布的生产上都 具有绝对优势,而英国在小麦和布的生产上都有绝对劣势 ,英、美之间还会不会产生贸易呢?如果两国发生贸易, 英国能不能从贸易中获利呢?贸易利益从何而来?绝对优 势理论回答不了这些问题。
1.主要论点
(1).财富就是金银,金银是衡量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唯一 尺度; (2). 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为了获得金银 , 而获得金银的重要 手段是对外贸易; (3).对外贸易要最大限度地追求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内。
2.贸易政策 主张国家干预对外贸易,采取奖出限入政策, 发展本国工业,扩大出口;通过关税和其它保 护措施限制制成品的进口,严格货币发行,限 制金银外流,从而达到贸易顺差。
小 麦
60 50 40 30 20 10 0
布
0 20 40 60 80 100 120
国际经济学第2章(Helen)
David Ricardo,1772-1823
13
(一)概述
涵义: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 两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该国可以专 门生产优势较大的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另一国可以专门 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双方仍可从 国际贸易中获利。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由David Ricardo(1772-1823)提出。英国工业革命深入 发展时期的经济学家,1817年出版了主要著作《政治经济 学和赋税原理》,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
25
(2)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eckscher-Ohlin Theorem)
在各国生产要素存量一定的情况下,一国将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 其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推理过程:
国际贸易 商品的价格差
生产产品的成本差别
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同
假定中国和美国生产同种产品 的技术相同,生产布需要2单 位资本和5单位劳动。中国每 单位资本和劳动的价格分别为 6美元和1美元,而美国则分别 为3美元和4美元,结果中国每 单位布的成本为2x6+5x1=17 美元,而美国为2x3+5x4=26 美元。
毛呢产量 2.7单位
所需劳动 190人/年
4
交换后: (假定英国以1单位毛呢交换葡萄牙1单位葡萄酒) 酒消费量 毛呢消费量 英 1单位 1.7单位 葡 1.375单位 1单位 而分工前:
英 葡
酒消费量 1单位 1单位
毛呢消费量 1单位 1单位
5
(二)具体内容 1、理论分析的假定条件
(1)生产过程中只投入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 (2)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 (3)这两个国家都能生产两种产品——小麦和布; (4)劳动力在一国范围内各部门间自由流动; (5)劳动力在部门间转移时机会成本不变; (6)生产要素在两国之间不能流动; (7)两国经济资源都充分利用; (8)贸易平衡;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x p x p 1 w a a a y y
结论:参与国际分工,即只专业化生产具有比较优 势的产品,比自己两种产品都生产更合算。
a
a
五、比较优势理论的扩展
1、引入货币经济的比较优势: 三个变量的转换: 物物交换下用劳动时间表示的产品成本及价格, 现用货币额来表示。 成本现在等于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乘以货 币工资率。 两种商品的国际交换比率,既以各自国内价格 为基础,又受两国货币间汇率约束。
葡萄酒/毛尼=0.89 毛尼/葡萄酒=1.125
(劳动小时/单位)(劳动小时/单位)
英国
120
100
90
英/葡=1.1 葡/英= 0.9
葡萄牙 80
英/葡=1.5 葡/英=0.67
相对劳动生产率的比较优势: 一国某种产品的 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他国同一产品的相对劳动 生产率。 相对成本的比较优势 :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相 对成本低于别国生产同一产品的相对成本。 机会成本的比较优势: 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机 会成本低于别国生产同样产品的相对成本。
第2章
比较优势理论
一、从重商主义到绝对优势理论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在中世纪晚期,近代资本 主义萌芽时期,欧洲商业迅速发展时期( 1500—1800 ) 产生的一种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思想与经济政策 混合。 《新帕》:重商主义是“大约从 1500 年到 1800 年间简单 连贯的欧洲经济思想史和国民经济政策史的漫长篇章。” 主要形式:货币差额论和贸易差额论。 基本观点: --金银=财富,一国国力取决于它所拥有的贵金属,国际贸 易是取得贵金属的最重要途径; --增加国民财富的贸易政策,应是多卖少买乃至不买,或曰 保持贸易顺差的政策。
《国际经济学》第二版课后章节参考答案
《国际经济学》——学位课第一章练习与答案1.为什么说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答案提示:当生产处于生产边界线上,资源则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要想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降低另一产品的生产,也就是说,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是有机会机本(或社会成本)的。
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效率和充分就业得以实现,但究竟选择哪一点,则还要看两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即它们在市场上的交换比率。
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时,生产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位置也就确定了。
所以,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2.仿效图1—6和图1—7,试推导出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和国民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3.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个商品达到均衡时,另外一个商品是否也同时达到均衡?试解释原因。
答案提示:4.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试确定过剩供给(或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5.如果改用Y商品的过剩供给曲线(B国)和过剩需求曲线(A国)来确定国际均衡价格,那么所得出的结果与图1—13中的结果是否一致?答案提示:国际均衡价格将依旧处于贸易前两国相对价格的中间某点。
6.说明贸易条件变化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
答案提示:一国出口产品价格的相对上升意味着此国可以用较少的出口换得较多的进口产品,有利于此国贸易利益的获得,不过,出口价格上升将不利于出口数量的增加,有损于出口国的贸易利益;与此类似,出口商品价格的下降有利于出口商品数量的增加,但是这意味着此国用较多的出口换得较少的进口产品。
对于进口国来讲,贸易条件变化对国际贸易利益的影响是相反的。
7.如果国际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那么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一个国家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答案提示: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将更接近于大国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8.根据上一题的答案,你认为哪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福利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些?答案提示:小国。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 第一节 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 一、亚当·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
❖ 绝对成本说的主要论点(亚当.斯密,1776年提出, 名称为后人所加 ,最初的表示是散文式的)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2)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3)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和后天的有
利条件 (4)正和博弈(双方获得利益,世界整体获益) ❖ 一个例证:见下表
✓开放条件下,即两国进行分工与贸易,A国集中生产X产品,144个劳动 能生产48个单位的X,B国集中生产Y,其产量为36。世界共生产48个单位 的X和36个单位的Y,分别比贸易前多23个单位和11个单位。
✓进一步,如果按1:1的价格交换,例如,各国可能的得到:A国可消费 28单位的X,20单位的Y,B国可以消费20单位的X和16单位的Y
第一节 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 一、亚当·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
“绝对成本说”:一个实例
表2-1 两国生产X与Y产品所需劳动投入量
A国
B国
生产单位X的劳动投入
3
12
生产单位Y的劳动投入
6
4
假设两国拥有相同的劳动量例如144个工作日,生产等量的X与Y,那么,
✓可以看在封闭条件下(贸易前),A国可生产:144/(3+6)=16个单位 的X产品与16个单位的Y,同理,B可9个X和9个单位的Y产品,世界共生 产25个单位的X和25个单位的Y;
❖ 在具定有义 比上 较,优如势果。ax同/a理y>b,x/Bby国,在则Y称的A生国产在上X生具产有上比 较>a优y/a势x)(因为若ax/ay>bx/by,则必定有by/bx
❖ 显然在上述两种条件下,国际贸易产生与否取决 于其是否能带来更多的利益。在此可以证明,国 际贸易能够在存在绝对优势条件下发生,而且在 存在比较优势条件也能发生。绝对优势是国际贸 易发生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
(免费)国际经济学--第2章 古典贸易理论
20:06
28
三 贸易前的均衡解
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PA=aLX /aLY PB=bLX /bLY 观察:
A国在X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所以在封闭条件下PA<PB
结论: 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反映了比较 优势所在 两国在封闭条件下相对价格的差异 完全是由劳动生产率的差异造成的, 因此国际贸易完全是因两国劳动生 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
5
二 亚当· 斯密对于国际贸易学说的贡献
(2)提出绝对优势这一概念
国际分工依据绝对优势的标准来分工
贸易发生的基础是各国生产成本存在绝对差异
20:06
6
二 亚当· 斯密对于国际贸易学说的贡献
(2)提出绝对优势这一概念
绝对优势模型
A、B两国,X、Y两种产品,劳动唯一要素;
一单位产品所需劳动数量 封闭条件下的产出消费量 X产品 Y产品
20:06
37
四 贸易型态与贸易利益
国际均衡价格的决定
20:06
33
四 贸易型态与贸易利益
国际均衡价格的决定
A国X产品的过剩供给曲线
当国际相对价格P2>A国封闭情况下的相对价格PA
A国专业化生产X,X的生产量为LA/aLX A国的消费点由社会无差异曲线和国民收入预算线 (经过生产点的国际相对价格线)确定 A国X产品的过剩供给为正(P2越高,消费与生产 的差额越大)
表:2:两国的劳动生产率
A
X的劳动生产率 Y的劳动生产率
20:06
B
1/12 1/4
20
1/3 1/6
国际经济学2比较优势原理
国际经济学2比较优势原理
生产可能性边界PPF
•500
•中国PPF
•美国PPF
国际经济学2比较优势原理
需求
v 假定世界上所有人的需求偏好都相同
v 怎样描述这个需求偏好呢?
™ 可以问消费者:你有9套服装和4箱饮料,如果用饮料和你交换1套服 装,给你多少饮料你才愿意?假定回答是0.5箱饮料。
v 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可以获得的消费组合 ,我们称之 为消费可能性边界。
国际经济学2比较优势原理
贸易收益(中国)
❖ 在自由贸易条件 下,中国消费者 在F点消费。与封 闭经济均衡的E 点相比,他们获 得的效用更高。 从E点到F点所增 加的消费者效用 就是中国获得的 贸易收益。
中国的贸易收益
国际经济学2比较优势原理
生产的完全专业化
➢ 右图显示中国 和美国的生产 可能性边界
➢ 在自由贸易条 件下,中国的 生产点是C点, 美国的生产点 是A点。
自由贸易下的生产专业化
国际经济学2比较优势原理
商品价格和工资
v 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中国生产500套服装,美国生产 400箱饮料
™ 交换比率是:500套服装=400箱饮料
v 这个交换比率可以转化为两个相对价格:
™ 服装价格=0.8箱饮料 ™ 饮料价格=1.25套服装
国际经济学2比较优势原理
商品价格和工资
v 在中国,1000个工人生产500套服装,等同于世界市 场上的400箱饮料
™ 中国工人的工资等于0.5套服装或0.4箱饮料
v 在美国,200个工人生产400箱饮料,等同于世界市 场上的500套服装
国际经济学2比较优势原理
讨论和总结
国际经济学2比较优势原理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按比较优势原则分工
表2-1(b)两国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量 A国
X的劳动投入量 Y的劳动投入量 3 6
B国
12 8
表2-3(b)国际分工后生产变化的净效果 A国 B国 世界生产净变化
X Y +2 -1 -1 +1.5 +1 +0.5
习题3 答案提示
(1) 如果ax >bx,则称A国在X产品 产品上具有绝 国 产品 绝 对优势 (2)如果ax/ay>bx/by则称A国在X产品 A X产品上具有 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B国在Y产品 Y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 (3)当ay=by或者ay<by的时候,由ax >bx可 以推出ax/ay>bx/by,但是,当ay>by的时 候, ax >bx不能保证ax/ay>bx/by。所以, 即使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也未 必具有比较优势。
X Y +2 -1 -1 +3 +1 +2
2.比较优势
表2-2(b)两国的劳动生产率 A国
X的劳动生产率 Y的劳动生产率 1/3 1/6
我们说A国 在X产品 优 势更为突出
B国
1/12 1/8
可见
两种产品的绝对优势程度并不相同 生产率
在X产品上 A国是B国的4倍 在Y产品上 A国是B国的4/3倍
定义:如果ax/ay>bx/by则称A国在X产品 产品上具有 国 产品 比较优势,B国在Y产品 比较优势, 国 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 产品 比较优势
成本
定义:如果ax >bx则称A国在X 国 产品上具有绝对 产品 绝对 优势 如果by >ay则称B国在Y 国 产品上具有绝对 产品 绝对 优势
按绝对优势原则分工
国际经济学第2章:比较优势
二、基本观点
1、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 都是为了攫取金银,一个国家富裕的程度和实力的 大小的唯一标志是金银等贵金属的多少。两种方式
2、财富来源于流通领域。 安徒安·德·孟克列钦说:货币是军事的神经,黄金
比铁更有威力,所以大国都在寻找获得黄金的办法, 并且证明获得黄金最重要的方法是商业。
比较优势与机会成本
• 比较优势与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认 为,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只取决于投入商 品生产中的劳动量。这意味着:劳动是 惟一的生产要素,或是在所有商品的生 产中劳动均占一固定比例;以及劳动是 同质的。这两条假设是不现实的。
比较优势与机会成本
• 机会成本理论:1936年哈伯勒(Haberler) 成功 地应用机会成本理论解释了比较优势原理。
按照北京大学晏智杰教授的说法,劳动价值论只 能适用于原始的简单物物交换经济,不适用于复杂
四、绝对利益说的评价
• 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与发展 • 绝对优势理论只能解释现在世界贸易中的一小
部分交易,例如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的一些贸易。大多数世界贸易,尤其是发达国 家间的贸易,无法用绝对优势解释。 •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较好地解释了贸易基础 和贸易所得。事实上,绝对优势可以看作是一 般化的比较优势理论的特殊情况。
二、绝对利益说的数学说明
• 采用2×2×1模型,即两个国家A和B,每个国家均 能生产两种产品X和Y,都使用一种要素(劳动)。
• 假设条件
• (1) 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 (2) 生产过程中唯一形成成本的就是劳动; (3) 生产要素在两个国家之间不流动,但在一
个国家范围内可以自由流动; (4) 两个国家的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 (5) 当资源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时,
国际经济学2-比较优势理论
假设两国各有5个单位的劳动力
T 100 T China 50
U.S.A
0
50
S
0
100
S
封闭条件下的生产情况
T 100 China 60 A T U.S.A
50
30 A 0 40 100 S
0
20
50
S
各自生产:总产量 90T 、 60S
专业化生产:100T、 100S
通过贸易实现的利益
T 100 65 60
2.1 引言
贸易基础(basis for trade) 贸易所得(gains from trade)
贸易模式(patterns of trade)
2.2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时代为 14世纪末到18世纪,这一时期正是资本主义经济 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伴随着航运水平的提高以及地理大发现的形成,西欧国 家纷纷对外寻求对外扩张。
美 国
印 度 合 计
10
40 50
120
120 240
12
3 -
10
20 30
100
50 150
10
2.5 -
判断并说明理由
一个国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是否一定具有相对优势?
国际贸易的原因:劳动生产率差别→生产成本差别→商品价格的差别→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的目的:交换是人类的天性。分工可以产生效率,而分工促进效率提高受限 于市场的扩大 理论的政策建议:通过自由放任(laissez-faire),所有国家都可以通过自由贸易获利
2.3B 绝对优势的分析
单个工人的小时产量 U.SA China
大豆
布匹
20
10
第国际经济学二讲
第二讲标准贸易模型一、生产可能性曲线(边界)PPF●PPF的特点:曲线上各点的切线的斜率边际转换率MRT,为生产两个产品的边际成本之比。
●机会成本递增情况下的PPF的特点:右下方倾斜,凹向原点。
机会成本递增意味着一国为了获得每天多生产单位某商品的资源而必须减少越来越多的另一商品的产量。
边际成本递增使得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而不是一条直线。
生产可能曲线都凹向原点,表明机会成本递增的。
X对Y的边际转换率就是每多生产1单位X而少生产Y的数量。
故边际转换率可用来表示X(横轴上的商品)的边际成本。
生产可能性曲线上某一点X对Y的边际转换率可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在该点的斜率来表示。
机会成本递增的产生是由于生产所需的要素或资源具有以下特征:(1)不是同质的(即同种要素的所有单位并不是完全相同或质量相同的);(2)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中生产要素的比率不是固定不变的。
这意味着一个国家在生产越来越多的某种商品的同时,它必须要利用那些效率较低或并不完全适合生产这种商品的资源或要素。
这就使得一个国家每多生产1单位该种商品,就必须越来越多地放弃另一商品的生产以提供足够的资源。
A国和B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不同的原因:两国有不同的要素或资源禀赋;两国使用了不同的生产技术。
二、社会无差异曲线(CIC)[来源于个人无差异曲线]●偏好和收入水平既定、效用相同●右下方倾斜●离原点越远的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两两不相交●凸向原点社会无差异曲线反映了能使社会或国家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
较高的曲线反映较高的满足程度,较低的曲线反映较低的满足程度。
X对Y的边际替代率指的是一国为保持在原来的无差异曲线上,多消费1单位X而必须放弃的Y的数量。
社会无差异曲线上某点X对Y的边际替代率用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并且随着该国的消费组合沿该曲线下移而下降。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递减反映:一国消费X越多,则其消费Y越少。
该国每多消费1单位X,只会放弃越来越少的Y商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工资率可以由劳动总需求等于总供给这一条件 来确定:
LM + LF = L
(3-6)
工资率, W
图 3-4: 劳动的配置
工资率, W
W1
制造品部门使用 的劳动, LM
L1M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PF X MPLF (粮食部门的劳动
1
需求曲线)
PM X MPLM (制造品部门的劳动需求曲 线)
L1F 劳动总供给, L
粮食部门使用的劳动 , LF
图 3-9: 相对价格的确定
制造品的相对价格, PM /PF
RS
(PM /PF )1
1 (QM /QF )1
RD 制造品的相对产量, QM/QF
特定要素模型中的国际贸易
▪ 模型的假设
• 假定两个国家(美国和中国)相对需求曲线相同。 • 这样国际贸易的产生原因是两国的相对供给的不同,
相对供给差异是因为两个国家在以下方面不同:
▪ 特定要素模型旨在说明贸易如何影响收入分配。
特定要素模型(1)
• 创立者:萨缪尔森、琼斯
• 模型的假设—封闭条件下
1. 假定一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制造品和粮食。 2. 生产要素:劳动 (L)、资本 (K) 和土地 (T)。 3. 生产制造品需要投入劳动和资本,不需要土地。 4. 生产粮食需要投入劳动和土地,不需要资本。
• 两种情况:
– 价格同比率变化 – 相对价格变化
图 3-6: 制造品和粮食的价格同比率上升
工资率, W
PM 2 X MPLM
PM 1 X MPLM
PM 上升
PF 2 X MPLF 工资率, W
10%
2
PF 上升
W2
10%
工资上升
PF 1 X MPLF
10%
W1
1
制造品部门使用的劳动, LM
粮食部门使用的劳动, LF
– 工资等于粮食部门边际产品价值。
(3-4) (3-5)
特定要素:只能用于某特定部门或特定产品的生产, 不能用于其他部门或产品。土地和资本都是不能在部 门间流动的特定要素,各自只用于一种产品的生产。
1、专用性
2、相对性
制成品:QM QM ( K , LM ) 粮食:QF QF (T , LF ) 劳动总供给:LM LF L
– 工人 – 资本所有者 – 土地所有者
实际工资变化和收入分配效应
MPLM
MPLF
W
W
PM
PF
LM
制成品部门
L
F
粮食部门
PM上升,PF不变
制成品部门的特定要 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上升
粮食门的特定要素所 有者的实际收入下降
劳动所有者的实际收入变化不确定: 以制成品衡量的实际收入下降 以粮食衡量的实际收入上升
• 当两个价格同比率变化时,不会发生实际变化。
– 工资率 (w) 和价格以同比率上升,所以实际工资率, 即工资率和产品价格之比,没有受任何影响。
– 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的实际收入不变。
• PM 单独上升, 劳动从粮食部门向制造品部门转移, 制造品的产出增加而粮食的产出减少。
• 工资率(w) 没有象 PM 一样上升得那么多,因为制 造业就业上升,则该部门得边际劳动产出下降。
▪ 在生产点上,生产可能性边界一定和一条斜率等
于负的制造品价格除以粮食价格的直线相切。
▪ 相对价格和产出之间的关系:
-MPLF/MPLM = -PM/PF
(3-7)
表3-5: 特定要素模型中的生产
粮食产量, QF 斜率 = -(PM /PF)1
1 Q1F
PP
Q1M
制造品产量, QM
• 当粮食和制造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劳动的配置和 收入的分配又会怎样呢?
▪ 生产可能性
• 要分析一国的生产可能性, 我们只需知道当劳动从一 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时,产品的产出组合是怎 样变化的。
• 图 3-1 表明制造品的生产函数。
产出, QM
图 3-1:制造品的生产函数
QM = QM (K, LM)
劳动投入, LM
•生产函数的曲线反映了边际报酬递减的规律。
增加一个工人(资本总量不变)意味着每个工人操作的资本量 减少。每一单位相继增加的劳动所带来的产出增加都比上一个 要少。
Output of food, QF 斜率 = - (PM /PF)1
Q1F 1
Q2F
2
斜率 = - (PM /PF) 2
Q1M
PP
Q2M
制造品产量, QM
▪ 相对价格和收入分配
• 假定 PM 上升 10%, 一般说来工资率上升的幅度会 小于 10%, 假定 5%。
• 这个结果对工人、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的收入 分别意味着什么呢?
表 3-2: 边际劳动产出
边际劳动产出, MPLM
MPLM 劳动投入, LM
表3-2 表明了边际劳动产出, 在图上表面每增加一单位劳动产 出相映的增加量。
表3-3: 特定要素模型中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粮食的生产函数
粮食产量, QF (increasing )
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PP)
QF =QF(K, LF)
工资率, W
工资率上 W 2
升不到
7%
W1
图 3-7: 制造品的价格上升
劳动需求 向上移动 7%
PF 1 X MPLF
工资率, W
2
1
PM 2 X MPLM
PM 1 X MPLM
制造品部门使用的劳动, LM从粮食部门向制造品部粮门食转部移门的的劳劳动动量, LF
图 3-8: 制造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引起的产出变动
Q2F
1' 2'
3'
粮食部门的劳动
投入, LF (increasing )
L2F 1
Q2M L2M
2
一国的劳动资源配置 (AA)
3 AA
制造部门的劳动投入, LM (增加)
PP
制造品的产量, QM (增加)
制造品的生产函数 QM =QM(K, LM)
▪ 因为模型假定劳动力可以在部门间自由流动, 所以两个部门的工资率是相等的。
5. 劳动是一种流动要素,每个部门都需要使用劳动。 6. 不存在交易成本、税收、运输成本以及其他贸易成本 7. 不存在规模经济、完全竞争市场。
• 制造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可以写为: MPLM x PM = w
– 工资等于制造品部门边际产品价值。
• 粮食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可以写为: MPLF x PF = w
第三章 特定要素模型
▪ 特定要素模型 ▪ 特定要素模型中的国际贸易 ▪ 收入分配和贸易所得 ▪ 贸易中的政治经济学:初步介绍
简介
▪ 贸易对国家内部的收入分配有着很大的影响。 ▪ 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有着巨大的影响
• 资源不可能马上、也不可能无成本地从一个部门转 移到另一个部门。
• 各部门的行业特质使其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