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导论
海洋科学导论
海洋科学导论一、简述《海洋科学导论》的主要内容,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一)通过学习,我认为“海洋科学导论”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1.海洋科学发展史、研究海洋的意义以及海洋未来的发展趋势。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是生命的守护神,它的发展史是人类不断探索其奥秘的文明史;海洋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和空间资源,基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强大压力,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海洋这一巨大宝库,积极采取合理的方法对海洋进行研究与开发,同时我们学习了海陆分布的基本状况,我国海洋的现状。
2.地球上海洋分布的基本特征及其自然效应,地球的结构、海与洋定义及特征,地球上三大洋情况分述。
我们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海洋主要有连续性、广大性等特点,用海和洋的基本特征来区分海和洋,地球上洋和海的基本分布。
3.海底的一些基本知识,主要有海底地貌构造及其历史演化,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海底地貌现象的地质解释。
这些知识主要是与地质、地貌有关,对于研究海底有很大作用,便于分析海洋上的一些情况。
4.海水的物理、化学特性和海水运动。
海水基本的物理性质,海水的运动形式,世界洋流的分布情况及运动情况,水团。
5.海洋的化学资源及生物资源。
海水的组成和特性、海水中的化学反应,海洋化学资源、海洋化学环境及保护及海洋生物的分类系统。
6.海洋高新技术及海洋法与海洋权益。
(二)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你的学习体会:我是软件专业的学生。
我对这门课程很感兴趣,以前就对地理方面的知识特别好奇,这次是学习海洋中的地理,以前很少涉及,所以听得比较认真。
我们专业平时就是编代码,每周四上这选修课,看看地图,学习些海洋知识,为平淡无奇的代码生活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颜色,很不错的。
老师讲的很详细很清楚,还拿当天的天气举过例子进行讲解,还预测了转天的天气,果然,转天就如老师所测,我对这事记忆犹新。
如果结合我们专业谈谈体会的话,我感觉,应该让大神们编个程序来精准地预测天气或者测试海洋中的元素的含量什么的,貌似这个难度挺大的,有好多意外因素的干扰呢。
绪论 海洋科学导论
第一讲绪论海洋科学一、海洋科学的研究内容(一)中国大百科全书海洋科学卷(1987年):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二)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海洋科技名词》(第二版,2007)。
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变化规律及其与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以及开发、利用、保护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二、海洋环境问题及其特殊性(一)中国大百科全书海洋科学卷的提法:1、基础科学研究。
2、应用性技术研究。
3、海洋工程。
4、海洋开发与管理。
(二)海洋科学分支的新提法(三)《海洋科技名词》一级分支学科名词海洋科学:海洋学、物理海洋学、海洋物理学、海洋气象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环境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地球物理学、海洋地理学、区域海洋学、极地科学。
海洋技术:海洋工程、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技术、海水资源开发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洋能开发技术、海洋水下技术、海洋观测技术、海洋遥感、海洋环境预报预测、海洋信息技术、海洋环境保护技术、海洋管理、海洋法规、海洋经济、海洋灾害。
三、海洋科学体系与分支(一)海洋科学发展的历史:三个阶段。
(二)海洋观的演变。
四、中国的海洋科学中国对海洋科学的发展有历史贡献。
环境科学一、环境与环境问题(一)环境概念之义、法规之约、现实之物1、环境的类别2、环境的特性(二)环境问题1、自然灾害—加剧频发2、环境损害—后患叵测3、生态破坏—难以修复4、资源短缺—濒临耗竭5、环境污染—公害肆虐6、人口剧增—不堪重负7、全球变化—并非杞人忧天二、环境科学的发展与环境观的演变(一)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1、环境科学的孕育2、环境科学的形成3、环境科学的发展(二)环境观的演变1、古代至农业社会—为我所敬畏。
2、工业革命时期—为我所役使。
3、“环境运动”时期—为我所迷惘。
4、“环境革命时期”—与我共和谐。
三、环境科学的体系与分支(一)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卷(1983年):1、自然科学方面:环境地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医学、环境工程学等。
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总结
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总结海洋学是一门研究海洋中各种现象和过程,以及它们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综合性科学。
海洋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上70.8%的海水。
海洋是环境的产物,能量和物质通过海面、海底和沿岸带的边界传递,也可以通过辐射和地球及天体对海水的引力传递。
海水是混合溶液,包括水、盐分、气体、悬浮有机物和悬浮无机物。
海洋的形态具有广漠而有垠、深又浅、连通又阻隔等固有特性。
海洋学的研究对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密切。
海洋是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也是运输和贸易的中介。
海洋对气候环境有影响,包括环流向高纬输送热量和对气温起调节作用。
海洋与气体之间也有相互作用。
海洋灾害包括风暴潮、赤潮、海冰、海水倒灌、海岸侵蚀和海底地震等。
此外,排污与海洋自净能力之间也存在关系。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海洋中的矿产资源包括石油、锰结核、金刚石、重晶石、金和锡等。
海洋中的化学资源包括大量的无机盐,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
海洋中的生物资源也非常丰富。
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大约有26万种,其中海洋动物约16万种,海洋植物约10万种。
为了发展近岸养殖业,我国利用近海15米以内的滩涂,可供养殖2000万亩,自1989年以来已经养殖了634万亩。
其中对虾养殖的产量居世界首位。
海洋捕捞对海洋生态环境有着适度和过度的影响。
海洋药物的提取已经达到了分子水平,同时也在进行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研究。
海洋动力资源包括潮汐、波能、海流和温差。
潮能发电的潜力达到了10亿千瓦,我国已经建有乳山和江夏的潮能发电站。
波能的压力达到了30-50吨/m2,但由于空间分散、时间间断和破坏力大等原因,波能的开发还面临一些挑战。
挪威的XXX的MOW电站在1985年开始运行,但在1988年被冲毁。
苏格兰的Dounreng电站也在安装过程中被摧毁。
海流的能量最低,而温差则难度较大。
海洋资源的利用还包括军事、航运、港口工程和油气开发。
军事利用主要包括作战、布雷和潜艇等方面。
海洋航运的运输量很大,而且航道不需要维护。
海洋科学导论--第一章
海洋科学导论--第一章第一章绪论§1.1地球科学海洋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科学属于地球科学体系,为此,先对地球科学体系作一简略介绍。
1.1.1地球科学体系在苍茫的宇宙之中,迄今只发现地球上有人类繁衍生息,这不能不说是地球的独特与幸运。
地球科学就是以人类之家——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体系。
从不同角度对地球内外不同圈层和范围进行研究而形成的各个学科,则是地球科学体系的分支和组成部分。
由于地球科学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深入研究其某一部分的学科便不断形成、发展,有的则逐渐分化而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
与此同时,基于地球各部分之间存在的客观联系,特别是不同学科或方法的互相借鉴、交叉与渗透,遂不断形成一些新的交叉或边缘学科。
这样一来,地球科学便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及相关学科,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科学体系。
目前占优势的观点认为,地球科学主要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而环境科学和测绘学也与地球科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一、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的学科。
所谓地球表面,通常是指地球的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又称智能圈)相互交接的界面。
广义的地球表面,上自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至岩石圈沉积岩层底部,厚度可达30~35km。
狭义的地球表面,则指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的交接面,上限离地面不超过100m,相当于对流层近地面摩擦层下部——地面边界层,下限为太阳辐射能可到达的深度;由于这一深度在陆地不超过地下30m,在海洋不超过水下200m,所以狭义的地球表面的厚度,一般不超过200~300m,但这却正是生物和人类活动最为集中也最为活跃的场所。
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其漫长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即古代地理学时期——自远古至18世纪末;近代地理学时期——自19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地理学时期——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
海洋科学导论
海洋科学导论1、大地水准面:全球静止海面是既不考虑地表海陆差异、也不考虑陆、海地势起伏时的海面,在海洋中不考虑波浪、潮汐和海流的存在,海水完全静止时的海面;它在大路上是静止海面向大陆之下延伸的假想“海面”,两者统称大地水准面。
2、海与洋的区别:①洋:远离大陆,面积广阔,深度大,海洋要素如盐度、温度等不受大陆的影响,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②海:是边缘部分,深度较浅,温度、盐度等受大陆影响很大,并有明显的季节变,水色低,透明度小,没有独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统。
3、大陆边缘:①稳定型大陆边缘:没有活火山,极少有地震活动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组成;②活动性大陆边缘:可以分为岛弧亚型和安第斯亚型。
4、大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
5、沙坝—泻湖发育的过程:①海湾泻湖:初期发育阶段,此时滨外沙坝尚在水下或不连续,所以与海洋联系密切②半封闭泻湖:滨外沙体变大,潮流通道联系不畅而形成,可以有淡水注入,使盐度降低;③封闭泻湖:泻湖完全被沙坝阻隔,与海洋联系基本断绝而形成,只有暴风浪时海水才可以越过沙坝进入泻湖;④埋藏泻湖:封闭泻湖进一步演化为滨海沼泽,植物丛生,并为后期的河流冲击物所覆盖而形成。
6、大洋沉积物类型:①远洋粘土:因其颜色主要呈褐至红褐色,又称粘土或红粘土,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它覆盖了洋底总面积的49.1%。
大西洋和印度洋分布局限。
②钙质生物沉积:指含碳酸钙大于30%,而陆源粘土、粉砂含量小于30%的远洋粘土。
③硅质生物沉积:指含生物骨屑50%以上、硅质生物遗骸大于30%的远洋粘土。
④陆源碎屑沉积物⑤火山碎屑沉积物7、水分子的缔合:各水分子之间因极性又互相结合,形成比较复杂的水分子,但水的化学性质并未改变,这种现象称为水分子的缔合8、等温压缩:若海水微团在被压缩时,因和周围海水有热量交换而得以维持其水温不变,则称为等温压缩。
9、绝热变化:由于海水的压缩性,当一海水微团作铅直位移时,因其深度的变化导致所受压力的不同,将使其体积发生相应变化。
海洋科学导论
海洋科学导论第二章1.大地水准面的概念全球静止海面是既不考虑地表海陆差异、也不考虑陆、海地势起伏时的海面。
它在海洋中是不考虑波浪、潮汐和海流的存在、海水完全静止时的海面;它在大陆上是静止海面向大陆之下延伸的遐想”海面”。
两者总称大地水准面,是陆上高程的起算面。
2.海洋的划分,海与洋的区别根据海洋要素特点及形态特征,可将其分为主要部分和附属部分。
主要部分为洋,附属部分为海、海湾和海峡。
区别:洋或称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一般远离大陆,面积广阔,约占海洋总面积的90.3%;深度大,一般大于2000m;海洋要素如盐度、温度等不受大陆影响,盐度平均为35,且年变化小;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海事海洋的边缘部分,全世界共有54个海,其面积只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9.7%。
海的深度较浅,平均深度一般在2000m以内。
其温度和盐度等海洋水文要素受大陆影响很大,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水色低,透明度小,没有独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波多系由大洋传入,但潮汐涨落往往比大洋显著,海洋有自己的环流形式。
按照海所处的位置可将其分为陆间海、内海和边缘海。
陆间海是指位于大陆之间的海,面积和深度都较大,如地中海和加勒比海。
内海是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较小,其水文特征受周围大陆的强烈影响,如渤海和波罗的海等。
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洋相隔,但水流交换通畅,如东海、日本海等。
海湾是洋或海延伸进大陆且深度逐渐减小的水域,一般以入口海角之间的连线或入口处的等深线作为与洋或海的分界。
海峡是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海峡最主要的特征是流急,特别是潮流速度大。
3.大陆边缘概念: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之间的过渡带,按构造活动性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两大类。
①稳定型大路边缘: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部分组成。
大陆架是大陆周围被海水淹没的浅水地带,是大陆向海洋底的自然延伸。
其范围是从低潮线起以极其平缓的坡度延伸到坡度突然变大的地方为止。
海洋科学导论
一.海水有哪些营养元素?它们与生命活动有哪些关系?(30分)答:海水是一种包括着无机物、有机物和多种化学成分的复杂溶液。
海水中常量元素占总量的99%以上。
海水是电中型的,其中正负离子的浓度相等。
海水中主要元素组成之比值大体上恒定不变。
海水化学组成的主要由元素的全球循环、海洋中几大化学作用(酸-碱、沉淀-溶解、氧化-还原、生物地球化学、络合、液体-固体、海洋-大气等界面作用)控制。
人们预料,地球上所发现的92种自然元素种类都能在海水中找到。
到目前为止,在海洋中发现的化学元素约为80余种。
其中组成水的元素(氢和氧)含量最高,其他为溶解的无机盐分。
这些成分大致划分为三类:主要成分、营养元素、微量元素。
营养元素(营养盐、生源要素):主要是与海洋植物生长有关的要素,通常是指N、P及Si等。
这些要素在海水中的含量经常受到植物活动的影响,其含量很低时,会限制植物的正常生长,所以这些要素对生物有重要意义。
海水中的80多种元素,含量大于1毫克/升的只有14种。
由这14种元素组成的盐分占海水总盐分的99.9%。
除氧、氮、硅外的11种成分称为常量元素。
14种元素组成的盐分占海水总盐分的99.9%。
这些成分比较稳定,又称为保守成分。
与海洋生物过程有关元素,习惯上主要指氮、磷、硅等。
这些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主要受生物过程的控制,当它们的含量很小时,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在海水中,氮与磷的比值是15:1,十分接近它们在生物软体组织中的比例。
硅,被一些生物浮游用于建造它们的骨骼,如浮游植物的硅藻,和浮游动物的放射虫。
这些生物的硅质骨骼是非结晶体,并且是水合物形式:SiO2.n H2O,又被称为蛋白石。
炭和钙也是生物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
许多浮游的动植物用这两种元素建造它们的钙质骨骼,如浮游超微植物颗石藻,和浮游动物有孔虫。
炭元素还用于生物的软体。
营养元素在海水中的垂直分布特点:1000米左右向上为逐渐减少或亏空,1000米左右向下变化较少。
611海洋科学导论
611海洋科学导论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及其相关环境和资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在611海洋科学导论中,我们将介绍海洋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领域、重要性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海洋科学的基本概念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等方面的科学。
它涉及海洋的物理特性、化学组成、生物多样性以及海洋地质等方面的研究。
海洋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借助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
二、海洋科学的研究领域海洋科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和海洋地质学等方面的研究。
海洋物理学主要研究海洋的运动和动力学特性,包括海洋流、海洋波、海洋循环等;海洋化学主要研究海洋的化学成分和化学过程,包括海洋盐度、海洋酸化等;海洋生物学主要研究海洋生物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海洋地质学主要研究海洋地质过程和地质构造。
三、海洋科学的重要性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0%,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储库之一,对调节全球气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海洋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研究海洋科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系统,还能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四、海洋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海洋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海洋科学在未来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的海洋科学研究需要更加注重跨学科的合作和创新,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研究。
同时,海洋科学还需要关注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问题,为解决这些全球性挑战提供科学支持。
611海洋科学导论是一门介绍海洋科学基本概念、研究领域、重要性及未来发展方向的课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海洋科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为未来的海洋科学研究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总结
(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总结第⼀章绪论海洋学(oceanography):海洋学是研究在海洋中的各种现象和过程发⽣、发展和演化及它们与环境相互作⽤、相互影响的规律的⼀门综合性科学。
海洋学研究的对象:地球上70.8%的海⽔属地学分⽀。
海洋学的特征:1、海洋是环境的产物在地球上,通过能量、物质的相互传递与环境相互作⽤。
传递⽅式:通过边界:海⾯、海底和沿岸带。
不通过边界:辐射和地球及天体对海⽔的引⼒。
A)海⽔特性:混合溶液:⽔、盐分、⽓体、悬浮有机物、悬浮⽆机物。
2、海洋形态的固有特性:(1)⼴漠⽽有垠:占地球表⾯积70.8%,被陆地分隔。
(2)深⼜浅:两层含义。
其⼀指海洋平均深度为3800⽶,最深为11034m(陆地海拔最⾼为8848⽶),但地球半径为6371千⽶,因此海洋只是地球上⼀薄层;其⼆指海洋垂直尺度与⽔平尺度⽐为10-3的量级,因此海洋中海⽔的运动以⽔平运动为主。
(3)连通⼜阻隔:各⼤洋⽔域连成⼀体,可以充分进⾏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北半球陆地⼏乎连成⼀体,阻挡了北冰洋与其他⼤洋的⽔交换,使北冰洋底层⽔⽆法流出进⼊其他⼤洋。
其他⼤洋底层⽔均来⾃于南极⼤陆附近的边缘海。
海洋学研究意义1、海洋与⼈类⽣存环境关系密切1)是蛋⽩质主要来源;运输和贸易的中介—航运(密度⼤);国际冲突的焦点…2)影响⽓候环境:①环流--向⾼纬输送热量;②对⽓温起调节作⽤(海⽔热容量⼤)3)海—⽓相互作⽤:4)海洋灾害:风暴潮、⾚潮、海冰、海⽔倒灌、海岸侵蚀、海底地震等5)污染:排污与海洋⾃净能⼒关系。
2、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化学资源、⽣物资源、动⼒资源1)矿产资源⽯油:半数以上在海底。
估计海洋⽯油储量为(1100-2500亿吨),我国⼤约100亿吨。
锰结核:年再⽣1000万吨,可提炼锰、铁、铜、镭等。
此外,⾦刚⽯、重晶⽯、⾦、锡都在矿砂中找到。
2)化学资源⼤量⽆机盐:海⽔中含80多种元素。
1kg海⽔含35g⽆机盐。
海洋科学导论(杜思宇)
海洋科学导论一、试述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你如何理解它是地学史上的一场革命?1967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摩根(J.Morgan)、英国剑桥大学的麦肯齐(D.P.Mekenzie)、法国的勒皮顺(X.LePichon)等人,把海底扩张说的基本原理扩大到整个岩石圈,并总结提高为对岩石圈的运动和演化的总体规律的认识,这种学说被命名为板块构造学说,或新的全球构造理论。
到1973年,这个学说基本成型,直到现在仍在继续发展。
板块构造的基本思想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硬壳——岩石圈(或称构造圈),相对于软流圈来说是刚性的,其下面是粘滞性很低的软流圈。
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它具有侧向的不均一性,被许多活动带如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大陆裂谷等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块体,这些块体就是所说的板块。
换言之,整个岩石圈可以理解为由若干刚性板块拼合起来的圈层,板块内部是稳定的,而板块的边缘和接缝地带则是地球表面的活动带,有强烈的构造运动、沉积作用、深成作用、岩浆活动、火山活动、变质作用、地震活动,又是极有利的成矿地带。
其次,岩石圈板块是活动的,是围绕着一个旋转扩张轴在活动的,并且以水平运动占主导地位,可以发生几千千米的大规模的水平位移;在漂移过程中,板块或拉张裂开,或碰撞压缩焊结,或平移相错。
这些不同的相互运动方式和相应产生的各种活动带,控制着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总之,板块构造说是海底扩张说的发展和延伸,而从海底扩张到板块构造,又促进了大陆漂移的复活。
因此,人们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为不可分割的“三部曲”。
板块构造学说诞生标志着地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作为地质学的一个分支的大地构造地质学,是专门研究地球表层构造运动的历史的,从地质学近200年的地质学发展历史来看,大地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中最活跃、最吸引人、学派最多、假说繁杂、争论尖锐的一个分支学科。
人类对于地质构造运动的认识,同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海洋科学导论
三、浅海风海流
表面流方向与风向交角比无限深海小,流向随深度变化较缓。 水深越浅,表面流与风向右偏角越小,从上层到下层流速矢量 越趋近风矢量。 理论计算:h/D ≥2时,无限深海。
四、海岸对风海流的影响
海流与海岸垂直相遇,分为两支反方海流; 海流与海角垂直相交,分为两股流; 两股垂直向岸的海流,两者间产生一反向逆流。
沿岸流 离岸流
三、海流的表示法: 矢量表示法 流速:海流的强度 单位:节或 cm/s 表示 流向:海水流去的方向,
以度或方位表示
箭矢方向——海流的方向, 箭矢长度或粗细(或标值)——流速。
红线——暖流,蓝线——寒流
第二节、密度流与地转流 一、等压面和等势面 1 、等压面:
海洋中压力相等的点组成的假想的面。
艾克曼(Ekman)风海流理论
二、无限深海的风海流 ——漂流 假设: 1 、海水密度均匀分布; 2 、稳定均匀的风长时间吹刮于无限宽广、 无限深的海洋上,海面不发生升降; 3 、只考虑湍流粘滞系数引起的水平摩擦力; 4 、不考虑地转偏向力随纬度变化。
结论:
1.深海中,表层流的方向在北半球偏于风向右边 45 °, 南半球偏左。偏向不随风速、流速和纬度变化。 2. 表层流流速与风速和所在地理纬度有关:
30.7
流速的大小,与等值线倾斜的程度成正比
T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S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三、地转流 海水密度均匀,等压面 (海面)--- 等势面倾斜 β 角
Fz
Fx
β
fc
g
∵
Fx=gtgβ
海洋科学导论 海洋学基础 重点知识
海洋科学导论海洋学基础重点知识海洋科学导论重点知识第一章1.海洋科学: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以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辟与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研究对象:海洋---海水、海水的组成、海洋生物以及海洋的边界(海洋沉积、海底岩石圈,河口、海岸带,海面上的大气等)。
研究内容:海水的运动规律、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理论、海洋资源的开辟、利用、海洋军事活动应用研究等。
2. 海洋科学研究的特点是啥?1)明显地依靠于直截了当的观测。
2)信息论、操纵论、系统论等办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
3)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趋明显。
相似咨询题:海洋科学研究对象的特点?①海洋科学研究对象具有特别性和复杂性;②海洋中水---汽---冰的转化时间都在举行;③海洋作为一具自然体系,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点。
3. 海洋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是啥?有哪些要紧类型?·分布特点:深海锰结核以锰和铁的氧化物及氢氧化物为要紧组分,富含锰、铜、镍、钴等多种元素。
要紧分布于太平洋,其次是大西洋和印度洋水深超过3000米的深海底部。
以太平洋中部北纬6°30′~20°、西经110°~180°海区最为富集。
世界96%的锆石和90%的金红石产自海滨砂矿。
复合型砂矿多分布于澳大利亚、印度、斯里兰卡、巴西及美国沿岸。
金刚石砂矿要紧产于非洲南部纳米比亚、南非和安哥拉沿岸;砂锡矿要紧分布于缅甸经泰国、马来西亚至印度尼西亚的沿岸海域。
中国近海水深小于200米的大陆架面积有100多万公里,某中含油气远景的沉积盆地有7个:渤海、南黄海、东海、XXX、珠江口、莺歌海及北部湾盆地,总面积约70万公里,并相继在渤海、北部湾、莺歌海和珠江口等获得工业油流。
在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广东和XXX沿岸有丰富的海滨砂矿,要紧有金、钛铁矿、磁铁矿、锆石、独居石和金红石等。
海洋科学导论——整理后.
名词解释第一部分名词解释:潮汐: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叫做潮汐现象,习惯上把海面铅直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称为潮流。
平太阳日:天文学上假定一个平太阳在天赤道上(而不是在黄道上)作等速运行,器速度等于运行在黄道上真太阳的平均速度,这个假想的太阳连续两次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叫做一个平太阳日。
风暴潮:是来自海上的一种巨大的自然界的灾害现象,系指由于强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所招致的海面异常升高的现象。
朔望月:月球从新月(或满月)位置出发再回到新月(或满月)位置的时间间隔,叫做朔望月。
岩石圈:是指软流圈之上的刚性固体物质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刚性岩层,是一个力学概念,具有力学上的统一性和实在性,可以对机械应力作出刚性反应。
海底峡谷:主要在大陆坡上,头部多延伸至陆坡上部或陆架上,甚至接近海岸线,谷轴弯曲,支谷汊道甚多,形似陆上的峡谷。
天然气水合物:是近20年发现的一种新型海底矿产资源,它是由碳氢气体和水分子结合而成的冰晶状固体化合物。
一般在温度小于4o C、有机质较丰富、压力较大的沉积物中形成。
对流层的气温分布特征:温度随着高度降低,大气的铅直混合强;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热带(赤道)辐合带(ITCZ):是赤道低压带两侧南北半球信风形成的气流辐合带。
季风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海陆温度对比的季节性强变化和地球上行星风系的季节性南北移动所致。
东亚季风的主要特征:冬季盛行东北气流,天气寒冷、干燥、少雨;夏季盛行西南气流,天气炎热、湿润、多雨。
台风: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具有暖心结构的气旋性涡流,是达到一定强度的热带气旋。
ENSO事件:赤道太平洋海面水温的变化与全球大气环流尤其是热带大气环流紧密相关。
其中最直接的联系就是日界线以东的东南太平洋与日界线以西的西太平洋—印度洋之间海平面气压的反相关关系,即南方涛动现象(SO)。
赤潮: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下爆发性繁殖或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
海洋科学导论
1768-1780,三次大洋调查,澄清了地理大发现时期 留下的许多不定的问题,对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几乎所 有岛屿进行了详细的考察。
是海洋学的奠基人。 1768-1771,“奋斗”号,目的寻找南大陆,对新西
兰考察,发现是岛而非大陆。 1772-1775,“冒险”“果敢”号对南大洋考察,是
第一个从东线绕地球一周的人。 1776-1780,为打通太平洋到大西洋的北部航路。
45
海洋科学的发展史
✓ 第一阶段:海洋知识的积累(18世纪以前) ✓ 第二阶段:海洋科学的奠基与形成(19~20世纪中叶) ✓ 第三阶段:现代海洋科学时期(20世纪中叶至今) ✓ 海洋科学的积累
公元前7~6世纪,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大地是浮在茫茫大海之中。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动物志》中描述和记载了爱琴海 的170余种动物。
另一个巨大的险阻, 即著名的博哈多尔 角 (Cape Bojador), 一个令水手们闻之 变色、让船长们束 手无策、使亨利王 子真实的信件(写 于1433年10月22日) 说,为了越过这个 海角,从1421年起 连续进行了14次探 险远征,却一直没 有取得成功。
1434年,埃内斯改变了以往紧紧靠着 海岸航行的方法——他的船直接南下 航行到远离博哈多尔角西边的海面上。 那里风平浪静的景象和海角附近的惊 涛骇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是这个 曾阻挡了葡萄牙航海家前进的步伐多 年的海角就此轻而易举地被绕过去了。 埃内斯把船靠岸,发现天上的太阳并 没有什么异象,陆地上依然贫瘠荒凉, 稀疏的长着一些植物,极目望去,毫 无人踪。埃内斯采摘了一些玫瑰花, 葡萄牙人称之为“圣玛丽玫瑰”,以 此作为到过此地的证物。
18
1418-1419年 两位船长发现马德拉群岛和亚速尔群岛, 从而揭开了地理大发现序幕。
海洋科学导论
海洋科学导论第一章绪论1.海洋科学:是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2.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及特点研究对象:海洋本身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所联合构成的海洋自然系统。
特点:特殊性与复杂性;水-汽-冰三态,过程和尺度;全球规模、多层次的耦合;学科细化、相互交叉渗透,综合性和整体化。
(如果出大题要结合书本自己扩展一些)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1.地质时代单位有代、纪、世、期、时;地层单位:界、系、统2.洋或称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一般远离大陆,面积广阔;深度大;海洋要素不受大陆影响;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3.南大洋(或南极海域):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在南极洲附近连成一片的水域。
4.海又称为“大海”,是指与“大洋”相连接的大面积咸水区域,即大洋的边缘部分。
海分为边缘海、内海和陆间海。
海湾:洋或海延伸进大陆且深度逐渐减小的水域。
海峡: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5.海岸线:指海平面升到最高处和陆地的交线。
潮间带:高潮水位和低潮水位间的地带。
海岸带:海洋与陆地相互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带,其范围由潮间带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的宽度。
6.海岸线是陆地与海洋的分界线。
海岸带是海陆交互作用的地带。
海岸地貌是在波浪、潮汐、海流等作用下形成的。
现代海岸带一般包括海岸、海滩和水下岸坡三部分。
(P27 图2-8 海岸带及其组成部分)7.水下岸坡:是低潮线以下直到波浪作用所能到达的海底部分,又称潮下带,其下限相当于1/2波长的水深处,通常约10~20m。
8.不同类型的海岸: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生物海岸(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
中国海岸分为:河口岸、基岩岸、沙砾质岸、淤泥质岸、珊瑚礁岸和红树林岸。
9.据海底地貌的基本形态特征,可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洋中脊三个单元。
10.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之间的过渡带,按构造活动性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
11.大洋中脊(中央海岭):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
海洋科学导论
亨利王子的全名是唐·阿方 索·恩里克,葡萄牙亲王。因设
立航海学校、奖励航海事业而 被称为“航海者”。
(1394~1460年)
据说他诞生时的星象预示他 “必将进行伟大而高贵的征伐, 更为重要的是,他必将发现他 人无法看到的神秘的东西”。
9
10
卡拉维尔帆船
11
航海家哥伦布的克拉克帆船-圣玛莉亚号
41
42
计算机数值模拟在海洋科学中的应用
潮汐潮流
海洋环流
海浪预报
污染扩散
生态系统
泥沙沉积
海洋工程
海冰预警
海难救助
……
43
海洋科学的未来
当今世界,人口激增,耕地锐减,陆地资源几近枯竭,环境 状况渐趋恶化。 众多有识之士把目光再次投向海洋。一些国家相继制订了21 世纪的海洋发展战略,21世纪为“海洋科学的新世纪”。 1994年起,联合国《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成立国际海 底管理局,建立国际海洋法庭,召开“海洋和海岸带可持续利 用大会”,“保护海洋环境国际会议”和“世界海洋和平大 会”,并把1998年定为“国际海洋年”等。 何以如此?皆因全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 几乎都可以从海洋中寻求出路。如何将上述可能变为现实?海 洋科学则是架设在它们之间的桥梁。海洋科学在历经古代、近 代和现代的发展之后,必将迎来一个更为辉煌的新时代。
5
Vikings discovered Greenland and America
6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地球探险时代 (15-16世纪):
意大利人哥伦布(Columbus): 1492-1504年,发现美 洲大陆;
葡萄牙人达伽玛(Vasco de Gama): 1498年首次到达 印度。
611海洋科学导论
611海洋科学导论导言: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及其相关领域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海洋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从海洋科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发展历程以及其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海洋科学的定义海洋科学是对海洋及其相关领域进行研究和探索的学科。
它包括对海洋环境、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海洋物理等各个方面的研究。
海洋科学旨在揭示海洋的起源、演化、变化规律,为人类认识和利用海洋提供科学依据。
二、海洋科学的研究内容1. 海洋物理学:研究海洋的物理性质和过程,包括海洋的水文、海流、海洋波浪等。
2. 海洋化学:研究海洋中的化学成分和变化规律,包括海水的组成、溶解物质、营养盐等。
3. 海洋生物学:研究海洋中的生物种类、分布、数量以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4. 海洋地质学:研究海洋底部的岩石、地形、地貌以及海底地震、地热等地质现象。
5. 海洋工程学:研究海洋工程技术和方法,包括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等。
三、海洋科学的发展历程海洋科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过海洋是地球上的一部分,但对海洋的研究主要停留在表面观察阶段。
直到18世纪末,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对海洋进行深入研究。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发展,海洋科学逐渐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海洋资源的需求,海洋科学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四、海洋科学的重要性海洋覆盖地球表面的70%以上,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
海洋不仅对地球的气候、气象等起着重要影响,还是人类的重要资源库。
海洋科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海洋的生态系统、气候变化等重要问题,为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环境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海洋科学还与气象、地质、生物等学科相互交叉,对于人类的综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611海洋科学导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611海洋科学导论
611海洋科学导论导论是一门学科的入门,是学习和研究该学科的基础。
611海洋科学导论作为一门本科导论课程,是海洋科学类专业的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
本文将从海洋科学导论的定义、研究内容、学科特点和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海洋科学导论的定义海洋科学导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和认识海洋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海洋科学奠定基础。
通过学习海洋科学导论,学生将了解海洋科学的起源和发展、海洋与人类的关系、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等内容,培养学生对海洋科学的兴趣和认识。
二、海洋科学导论的研究内容海洋科学导论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海洋科学的起源和发展:介绍海洋科学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和主要学派,使学生了解海洋科学的发展脉络和重要里程碑。
2. 海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介绍海洋的定义、分类、基本特征和分布规律,使学生对海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海洋与人类的关系:探讨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性和影响,包括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等方面的内容。
4. 海洋科学的研究领域:介绍海洋科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等,使学生对海洋科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内容有所了解。
5. 海洋科学的研究方法:介绍海洋科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野外观测、实验室分析、数值模拟等,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海洋科学导论的学科特点海洋科学导论作为一门导论课程,具有以下学科特点:1. 综合性:海洋科学导论涉及海洋科学的各个学科领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综合分析能力。
2. 基础性:海洋科学导论作为一门导论课程,是学习和研究海洋科学的基础,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3. 系统性:海洋科学导论以系统的方式介绍海洋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使学生对海洋科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4. 实践性:海洋科学导论通过实验、观测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海洋科学导论
海洋科学导论海洋科学导论第⼆章1.⼤地⽔准⾯的概念全球静⽌海⾯是既不考虑地表海陆差异、也不考虑陆、海地势起伏时的海⾯。
它在海洋中是不考虑波浪、潮汐和海流的存在、海⽔完全静⽌时的海⾯;它在⼤陆上是静⽌海⾯向⼤陆之下延伸的遐想”海⾯”。
两者总称⼤地⽔准⾯,是陆上⾼程的起算⾯。
2.海洋的划分,海与洋的区别根据海洋要素特点及形态特征,可将其分为主要部分和附属部分。
主要部分为洋,附属部分为海、海湾和海峡。
区别:洋或称⼤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般远离⼤陆,⾯积⼴阔,约占海洋总⾯积的90.3%;深度⼤,⼀般⼤于2000m;海洋要素如盐度、温度等不受⼤陆影响,盐度平均为35,且年变化⼩;具有独⽴的潮汐系统和强⼤的洋流系统。
海事海洋的边缘部分,全世界共有54个海,其⾯积只占世界海洋总⾯积的9.7%。
海的深度较浅,平均深度⼀般在2000m以内。
其温度和盐度等海洋⽔⽂要素受⼤陆影响很⼤,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低,透明度⼩,没有独⽴的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波多系由⼤洋传⼊,但潮汐涨落往往⽐⼤洋显著,海洋有⾃⼰的环流形式。
按照海所处的位置可将其分为陆间海、内海和边缘海。
陆间海是指位于⼤陆之间的海,⾯积和深度都较⼤,如地中海和加勒⽐海。
内海是伸⼊⼤陆内部的海,⾯积较⼩,其⽔⽂特征受周围⼤陆的强烈影响,如渤海和波罗的海等。
边缘海位于⼤陆边缘,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洋相隔,但⽔流交换通畅,如东海、⽇本海等。
海湾是洋或海延伸进⼤陆且深度逐渐减⼩的⽔域,⼀般以⼊⼝海⾓之间的连线或⼊⼝处的等深线作为与洋或海的分界。
海峡是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道。
海峡最主要的特征是流急,特别是潮流速度⼤。
3.⼤陆边缘概念:⼤陆边缘是⼤陆与⼤洋之间的过渡带,按构造活动性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两⼤类。
①稳定型⼤路边缘:由⼤陆架、⼤陆坡和⼤陆隆三部分组成。
⼤陆架是⼤陆周围被海⽔淹没的浅⽔地带,是⼤陆向海洋底的⾃然延伸。
其范围是从低潮线起以极其平缓的坡度延伸到坡度突然变⼤的地⽅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科学导论一、绪论海洋科学:是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与开发、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研究对象:世界海洋及与之密切相关联的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海洋中的(海水、营养盐、生物),海底的(海洋沉积、海底岩石圈),海口的(河口、海岸带),海面的(大气边界层)。
特点:特殊性和复杂性、综合性,海洋中的水汽冰三态的转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作为自然系统的多层次耦合性。
研究内容:海水运动规律,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过程,及其相互作的基础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有关海洋军事活动迫切需要的应用研究。
海洋科学的发展史:第一阶段:海洋知识的积累;第二阶段:海洋科学的奠基与形成;第三阶段:现代海洋科学时期;最后,海洋科学的未来。
二、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地表陆海分布:地球表面总面积约5.1×108km2,分属于陆地和海洋。
以大地水准面为基准,陆地占29.2%,海洋占70.8%,地表大部分为海水所覆盖。
地球上海洋相互连通,构成统一的世界大洋;而陆地则相互分离,没有统一的世界大陆。
海洋不仅面积超过陆地,其深度也超过陆地高度。
3000m以上深海洋占其总面积的75%;而高度不足1000m 的陆地占其总面积的71%。
海洋平均深度达3795m,而陆地平均高度只有875m。
如果将高低起伏的地表削平,则地球表面将被约2646m 厚的海水均匀覆盖。
海洋的划分:根据海洋要素特点及形态特征,可分为主要部分——洋和附属部分海、海湾和海峡。
(大)洋,远离大陆,面积广阔,占海洋总面积的90.3%;深度大,一般大于2000m;海洋要素如盐度、温度等不受大陆影响,盐度平均为35,且年变化小;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全世界共有54 个海,其面积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9.7%。
海的深度较浅,平均在2000m以内。
其温度和盐度等海洋要素受大陆影响很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水色低,透明度小,没有独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波多系由大洋传入,但潮汐涨落往往比大洋显著,海流有自己的环流形式。
按海的位置可分为陆间海、内海和边缘海。
海湾是洋或海延伸进大陆且深度逐渐减小的水域,一般以入口处海角之间的连线或入口处的等深线作为与洋或海的分界。
海湾中的海水可以与毗邻海洋自由沟通,故其海洋状况与邻接海洋很相似,但在海湾中常出现最大潮差,如我国杭州湾最大潮差可达8.9m。
海峡是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海峡最主要的特征是流急,特别是潮流速度大。
海流有的上、下分层流入、流出,如直布罗陀海峡等;有的分左、右侧流入或流出,如渤海海峡等。
陆间海指位于大陆之间的海,面积和深度都较大,如地中海和加勒比海,内海指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较小,水文特征受周围大陆强烈影响,如渤海和波罗的海等,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洋分隔,但水流交换通畅,如东海、日本海等。
海岸带是海陆交互作用的地带。
海岸地貌是在波浪、潮汐、海流等作用下形成的。
海岸带一般包括海岸、海滩和水下岸坡三部分。
海岸是高潮线以上的陆上地带,大部分时间裸露于海水面之上,仅在特大高潮或暴风浪时才被淹没,又称潮上带。
海滩是高低潮之间的地带,高潮时被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又称潮间带。
水下岸坡是低潮线以下直到波浪作用所能到达的海底部分,又称潮下带,其下限相当于1/2 波长的水深处,通常约10~20m。
大陆边缘:大陆与大洋之间的过渡带,按构造分稳定型和活动型。
稳定型大陆边缘没有活火山和地震,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部分组成。
大陆架亦称陆架、大陆浅滩、陆棚。
“邻接海岸但在领海范围以外深度达200m或超过此限度而上覆水域的深度容许开采其自然资源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以及“邻近岛屿与海岸的类似海底区域的海床与底土”。
应强调它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最显著特点是坡度平缓,平均仅7’。
大陆坡:分开大陆和大洋的全球性巨大斜坡,其上限为大陆架外缘(陆架坡折)。
坡度较陡,但不同海区差别大,平均4°17’(包括活动型大陆坡)。
水深难定,200-2000m。
大陆隆:即大陆裾、大陆基,是自大陆坡麓缓慢倾向洋底的扇形地,水深2000-5000m。
大陆隆沉积物厚度巨大、贫氧状态、富含有机质,压力大,具备生成油气条件,可能是海底油气资源的远景区。
活动型大陆边缘:与现代板块的汇聚型边界相一致,是全球最强烈的构造活动带,集中分布在太平洋东西两侧。
其最大特征是强烈而频繁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造成海沟。
大洋底:处于大陆边缘之间,是大洋的主体,由大洋中脊和大洋盆地两大单元构成。
大洋中脊:即中央海岭,指贯穿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全长65kkm、顶部水深2~3 km、高出盆地1~3 km,有的露出海面成为岛屿,面积占洋底的32.8%,是世界上规模最巨大的环球山系。
大洋盆地:大洋中脊坡麓与大陆边缘之间的广阔洋底,约占世界海洋面积的1/2。
大洋盆地中的一些隆起进一步把大洋盆地分割成许多次一级盆地,大洋盆地一般水深4~6km,局部超过6km。
大洋盆地中还有星罗棋布的海山,绝大多数为火山成因,相对高度小于1000m者称海丘、大于1000m者称海山。
相对平坦区称为深海平原,为不断的沉积作用所致,原先并不平。
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和大陆漂移的联系:先讲各自的+根据板块构造观点,海底扩张实际上是一对岩石圈板块自中脊轴向两侧的扩张运动。
位于岩石圈板块上面的大陆块,伴随着板块的运动而被动地发生长距离水平位移。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大陆漂移,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有原则区别。
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说为一体的板块构造理论能够比较成功地解释几乎所有地质现象,特别是全球性的构造特征和形成机理。
海底构造实质上就是海洋底板块生成—运动—消亡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构造活动和构造现象。
板块边界划分为拉张、挤压和剪切三种基本类型滨海沉积:滨海:或称近岸带环境,是指从特大高潮线至深度为浅水波半波长的区域,是海洋和非海洋过程相互作用的地带。
海洋过程受波浪、潮汐、海流等因素控制,非海洋过程受河流径流量、流速及固体载荷的性质和数量等因素的制约。
海滨沉积包括海滩沉积、潮坪沉积、砂坝-泻湖沉积、河口湾沉积、三角洲沉积。
海滩主要受波浪的控制,海滩沉积物的粒径变化较大,从粉砂到巨砾,大部分为砂、砾。
潮坪沉积:以潮汐为主要动力,坡度极平缓(3’~17’),由细碎屑物质(粘土、粉砂)组成的近岸带。
多呈带状延伸,在开阔海的边缘规模较大。
潮坪发育条件除地形、潮差外,还须有丰富的细粒沉积物质和微弱波浪作用。
大陆架沉积:大陆架为浅海环境,其沉积作用和沉积相受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及地质作用等过程的影响。
如泥沙搬运,海解、逆风化、沉淀,摄食、掘穴,海面变化等。
现代陆架上三种主要沉积物:残留沉积、现代沉积、准残留沉积。
大陆坡—陆隆沉积除受地质构造环境、海面变化、物质来源及生物活动影响外,主要受块体运动、大洋深层热盐环流及水柱中的沉降等过程的控制。
陆坡—陆隆堆积了大量的以陆源成分为主得沉积物,厚度达4000~5000m。
陆坡-陆隆的搬运沉积过程有连续和不连续之分。
连续过程包括水柱中的沉降作用、浑水羽状流和底层流作用,参与该过程的流体体积虽大,但碎屑浓度很低,故沉降速率也很低。
不连续过程包括浊流、碎屑流、滑动等方式,参与该过程的流体体积虽小,但因浓度很高,故沉积速率也很大。
、大洋沉积:大洋沉积物由生物组分(钙质和硅质)及非生物组分(陆源、自生、火山和宇宙尘埃)组成。
按其成因可分为5类:远洋粘土、钙质生物、硅质生物、陆源碎屑、火山碎屑海底矿物资源:滨海矿砂、海底石油和天然气、磷钙石和海绿石、锰结核和富钴结壳、海底热液硫化物、天然气水合物三、海水的物理特性和世界大洋的层化结构海水中的含盐量是海水浓度的标志,海洋中的许多现象和过程都与其分布和变化息息相关。
引进“盐度”以近似地表示海水的含盐量。
海水温度升高1K(或1℃)时所吸收的热量称为热容,单位是J/K或J/℃;单位质量海水的热容称为比热容,单位为J·kg-1·℃-1。
热膨胀系数:温度升高1K(1℃)时,单位体积海水的增量,以h表示,在恒压、定盐情况下h=1/V·(∂V/∂T)|P,S,h的单位为℃-1。
压缩系数:压力增加1Pa 时的单位体积海水的体积负增量。
海水微团被压缩时,若因与周围海水有热量交换而维持其水温不变,则称为等温压缩。
若海水微团被压缩过程中,未与外界交换热量,则称绝热压缩。
某深度(压力为P)的海水微团,绝热上升到海面(压力为大气压P0)时所具有的温度称为该深度海水的位温,记为Q。
海水微团此时的相应密度称为位密,记为rQ。
分析大洋底层水分布与运动时,各处水温差别甚小,但绝热变化效应往往明显,故用位温分析比用现场温度更能说明问题。
海水状态方程:“一个大气压国际海水状态方程(EOS80)”:在一个标准大气压(海面为0)下,海水密度r(S,T,0)与实用盐度S和温度T(℃)的关系为海水状态方程的应用:可直接应用于计算海水密度,此外,还可计算海水热膨胀系数、压缩系数、声速、绝热梯度、位温、比容偏差以及比热容随压力的变化等海面热收支(海面热平衡方程):通过海面热收支的主要因子有:太阳辐射(Qs)、海面有效回辐射(Qb)、蒸发或凝结潜热(Qe)及海气间的感热交换(Qh),即海面有效回辐射,即指海面长波辐射与大气回辐射(长波)之差海洋表温和气温一般不相等,故两者间还可由热传导形式(显热)交换热量,此即感热交换海洋温度的变化与分布:特点:1) 等温线分布沿纬线大致呈带状,40°S 以南海域几乎与纬度圈平行,冬季明显于夏季,这与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密切相关。
2) 冬、夏季最高温度均出现在赤道附近海域,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近赤道海域达28~29℃,位置在7°N 左右,称为热赤道。
3)由赤道向两极水温逐渐降低,极圈附近降至0℃;在极地冰盖之下,温度接近对应盐度下的冰点,如南极冰架下曾记录-2.1℃。
4)两半球副热带到温带,特别是北半球,等温线偏离带状分布,在大洋西部向极地弯曲,大洋东部则向赤道方向弯曲,此格局造成大洋西部水温高于东部。
在亚北极海区,水温分布与上述特点恰恰相反,即大洋东部比西部更温暖。
这种差异在北大西洋尤为明显,东西两岸水温差夏季6℃,冬季达12℃。
上述分布特点由大洋环流造成:在副热带海区,大洋西部是暖流区,东部为寒流区;亚北极海区正好相反。
而在南半球的中、高纬度海域,三大洋连成一片,洋流环绕南极流动,故东西两岸温度差不如北半球明显。
5) 寒、暖流交汇区等温线密集,温度水平梯度大,如北大西洋湾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之间、北太平洋黑潮与亲潮之间都如此。
另在大洋暖水区和冷水区的两种水团交界处,水温水平梯度也特别大,形成极锋。
6) 冬季表温分布特征与夏季相似,但水温经线方向梯度比夏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