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品与人品
浅论书法艺术与人道德品质的关系
![浅论书法艺术与人道德品质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22b628a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18.png)
浅论书法艺术与人道德品质的关系书法是我国独树一帜的艺术,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祖国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十分踊跃的现实意义。
“学书首须人品高”,从学书者的生命成长角度来看,人格的塑造和发展要重于学书技术的积累和提高。
因此,要养成高贵的道德品质,踊跃探索和挖掘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创作出具有时期精神的书法作品,做到自娱自乐,充实和丰硕业余文化生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一、书法是人类进步与发展的缩影汉字,做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书法伴随着汉字产生和发展,已成为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数千年来,在通过历代书法家的熔炼和创新,形成了特有的艺术形式,从最初的甲骨文、石鼓文,发展到篆书、隶书,再到往后的草书、行书、楷书,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许多多令人景仰的书法大家,有钟繇、王氏父子、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
若是把中华民族的文化比作一部交响曲,那书法就是它的华彩乐章。
中国汉字从简单的符号开始,一路发展、演变、创造,形成篆、隶、草、行、楷等五种书体,成为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
二、书法艺术是展示人格魅力的表现形式中国书法家群星灿烂,每一个书家都有动人的故事。
咱们知道,颜真卿是唐朝名将,虽官拜平国公,但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勇于斗争,不怕丢官弃爵,乃至献诞生命,他是忠义之士、殉节之臣,他的字之所以千古流伟,为人们所喜爱,就是因为他那博大的胸怀、刚强的性格、深邃的思想、坚实的功力和高贵的道德情操和民族气节鼓舞着人们。
练字炼人,学书先学做人。
练字的进程就是炼人的进程。
只有学问高,人品好,肯下功夫,字才能写好,才能流传千古。
从书史上看,书法审美特别讲究作者的品格,重视人品。
书法作品虽美,但人品卑污,则因其品下而被鄙视者历代不胜列举。
如宋朝的蔡京、明清时的王铎等。
相反,品格高洁,书艺卓越,则因其人品而更看重其书艺。
如王羲之、颜真卿、岳飞等人,他们不但书艺精湛,而且人品高贵,在他们身上表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后世敬仰。
人品、官品与书品——读《颜真卿评传》
![人品、官品与书品——读《颜真卿评传》](https://img.taocdn.com/s3/m/65b3bc3fee06eff9aef80778.png)
( u h uE eg ueu u ag G i o , 5 0 0 G i o nryB ra ,G i n , uz u 5 00 ) z y h
Ab ta t Ya h n ig,a mo e f o f cu c o l sf e fo c ru t n a . o f e ,h n s a d u r h src : nZ e qn d lo nu is S h o ,i e r m or p i s 8 f c r o e t n p g t C r o n i i a n o d n r e p e n d i u s i o o et sa w i r s a r ia y p o l ,a n p r u t fn v l a rt .W i ea ay i f n Smo a u l y,of il ln e y e t t n l sso hh Ya ’ rlq ai t f ca a n r i n
章、 学识 , 是颜真卿所认识的家庭传统 。颜真卿 自 幼受 儒学 家 风 的熏 陶 , 直到 后来进 人仕 途 , 家思 儒 想影响了他的一生。忠义、 诚信、 谦让、 宽容等儒 家 品质 , 在他 身上 体现得 淋 漓尽致 , 今天 的话来 用 说 : 真 卿是 个厚 道人 。 颜
( ) 忠报 国 一 尽
颜真卿任平原郡( 今山东 陵县 ) 太守时 , 正值 安禄 山谋 反 , 州 郡 推他 为盟 主 起 兵 抗 敌 。颜 真 各 卿不 负重 望 , 凭着 他 的军 事 天 才 , 在 常 山 ( 河 与 今 北正 定 ) 太 守 的 堂兄 颜 呆 卿 率 义 军 牵 制 叛 军 , 任 为朝 廷立 下 大 功 。但 最后 由于 义 军 弹 尽 粮 绝 , 起 义各州郡大多被叛军占领 , 氏家族被杀害 3 余 颜 O 人 , 谓 一 门忠 烈 。后 来 颜 真 卿得 到 宪 部 尚书 的 可 任命 , 他上《 让宪部 尚书表》 表示未能死守平原而
书品即人品
![书品即人品](https://img.taocdn.com/s3/m/14c2b21b10661ed9ac51f31f.png)
书品即人品
作者:
来源:《中国商人》2017年第02期
袁家世代书香门第,所以袁季新家藏书画作品上至明清,下至当代大家,可谓包罗万象。
一路藏集,墨宝连连,名作荟萃。
而袁季新对书法情有独钟,他的书法作品被很多鉴赏家认为有“二王”之神韵,这得益于他常常废寝忘食地临帖摹写,对于历代名帖百看不厌,对古今诸子百家书法韵味熟笃通晓、如数家珍。
几十年的勤奋苦练、临池不懈,让袁季新的书法作品造就了如今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袁季新的书法作品,内行人能从中细味出“二王”的俊美醇厚,章草的端庄质朴,怀素的练达老
辣。
博采众家之长,融入自己的艺术感悟,袁季新呈现给我们的作品,刚柔相济、对仗有效、
龙游蛇舞、俊秀连绵犹如侠士剑影、刀劈斧砍雕琢深古、一气呵成,其间精气神让人观之眼前一亮。
袁季新时刻牢记家族祖训:做人秉执低调,内敛慧中。
在当今文化市场,他从不跟风浮夸,写字的人是在写做人的道理,信奉写好“书”必须先做好“人”,书品就是人品。
他常说:“一副好的作品就能从中窥得书者之人品”。
在日常的生活中,袁季新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腹有诗书加上洁身自好的品行让他的书法之路越走越宽。
袁季新个人简历:
袁季新,1959年出生于上海,是上海民间本土资深收藏家、书法家。
中国书画院院士,上海西郊国际书画中心主任,存悔斋书画珍藏馆馆主,存悔斋书画院院长,中国民族书画研究院研究员、智永书画院理事、上海根桥竹社副社长等。
中国甲骨文之父罗振玉曾为袁季新收藏馆和书法工作室题字:“存悔斋”,他继承至今,从来不敢有丝毫懈怠。
从书品看人品
![从书品看人品](https://img.taocdn.com/s3/m/d6cfb6d06137ee06eff918d3.png)
从“书品”看“人品”——例谈在低年级写字教学中渗透德育【摘要】: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入眼、入心、入笔、入格”是写字教学的四个基本过程。
这四个过程,形成一个相互衔接、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教学过程。
写字教学必须引导学生经历“入眼、入心、入笔、入格”的过程,让学生在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中,学习写字的方法技巧,挖掘汉字特有的美质,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练习写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做人的道理渗透其中,塑造端正的人格品质。
【关键词】:小学写字教学德育郭沫若先生曾说过:“培养中小学生写字,不一定人人都成为书法家,但要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正、熟练、易认。
”这句话不但道出了写字教学的目的,而且也包含着对写字习惯的要求:规范、端正、易认。
写好字从表面上看是学会一种技能,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素质,本质上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和承袭。
我们的写字教学应充分发挥其陶冶性情之功,努力培养学生的美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意志品质、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心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大力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一名小学低段语文教师,我深深地体会到写字对小学生的教育功能。
俗话说:字如其人。
在写字教学中,深切地感悟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
一、巧用资源,创设情境,让字“激趣”汉字不是无情物,它记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古老文化。
一个汉字一幅画。
如象形字“日”、“月”就很像一轮红日和一弯新月高挂在空中;“山”字中间一峰突起,周围群山环抱,神形兼备。
汉字发展演变至今,很多指示字、会意字、形声字都可以让人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如“乒乓”二字,不但象声,而且象形;“甩”字很像一只手用力往外扔东西……汉字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符号,背后还有故事:学生可以从王羲之每天“临池学书”,清水变“墨池”的故事中学到勤奋;从欧阳询露宿碑旁三天三夜,学到对书法的痴迷;从怀素写穿木板的故事中学到持之以恒等。
因此,写字不单是一种书面传递信息的工具,还具有审美的价值。
论书法与人品的关系
![论书法与人品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9528e7f0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32.png)
·
论书法与人品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与人的品格有着密切的联系。
许多古代文化名人都有卓越的书法成就,他们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令人惊叹,也展现了他们高尚的品格。
首先,书法作品往往反映了书法家的个性特点。
书法家通过笔墨将自己的情感、思想和个性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
例如,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作品气势磅礴、雄浑有力,反映出他刚毅、果敢的个性。
宋代书法家苏轼的书法作品则洒脱不羁、自由奔放,展现了他豁达、豪放的个性。
其次,书法家的高尚品格也影响了他们的书法成就。
书法家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才能使作品达到更高的境界。
他们必须具备勤奋、谦虚、诚实、坚韧不拔等品质,才能在书法艺术上取得更高的成就。
例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不仅在书法上有着极高的造诣,他的品格也备受赞誉。
他谦虚谨慎、勤奋好学、为人正直,这些品质都为他的书法成就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综上所述,书法与人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书法家通过作品展现自己的个性特点,同时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才能使作品达到更高的境界。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借鉴古代书法名家的经验,通过培养优秀的品德和人格,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同时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书品即人品”——论书法艺术的审美观
![“书品即人品”——论书法艺术的审美观](https://img.taocdn.com/s3/m/59f39c45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b3.png)
书法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中国的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上艺术美的方向,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集中表现。
中国的艺术品评受传统审美理念的影响,强调艺品出于人品。
宋代郭若虚曰:“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
”历朝历代人品受到赞扬的书法家,其作品备受推崇,而人品颇受诟病的书法家其作品则往往难以流传。
一、“书品即人品”———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书法品评的影响中国的儒释道思想影响着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和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影响了中国人的书法品评。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是艺术家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等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品格情操的过程。
俗话说“书如其人”,就是因为书法艺术可以充分地表现出作者的精神气质。
自魏晋以来,书法评论家将书法作品视为书法家的人格化产物,对书法的欣赏、品鉴,常与书法家本人的品行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书法批评史上,“书如其人”常作为评价书法家与其书法艺术的评判标准。
后人对前人的评价,常以书品论人品,或以人品论书品。
元代郝经在《临川集》中说:“羲之正直有识鉴,风度高远,……故其书法韵胜道婉,出奇入神、不失其正,高风绝迹,貌不可及,为古今第一。
其后,颜鲁公以忠义大节,极古今之正,援篆入楷;苏东坡以雄文大笔,极古今之变,以楷用隶,于是书法备极无余蕴矣。
盖皆以人品为本,其书法即其心法也。
”书以人贵,可以说是中国书法艺术批评的一个独有现象。
历史上很多奸佞虽擅长书法,却因品德低下,因人废字,其作品往往也难以流传。
北宋蔡京字势豪健,痛快沉着,自成一家。
然其为人凶谲,谗害忠良。
明代大收藏家张丑称,世人因恶蔡京为人,遂把原先“宋四家”中的蔡京,换为其同乡先辈蔡襄。
蔡京虽书法造诣颇高,却因其人品低下,遭人唾弃,故而无法列入“宋四家”,其作品流传于世的也寥寥无几。
书品与人品(“文如其人”、“字如其人”)
![书品与人品(“文如其人”、“字如其人”)](https://img.taocdn.com/s3/m/3f9f584c03d8ce2f00662361.png)
书品与人品中国书法,是文字的艺术,是艺术的文字,汉字因书法而彰显,书法因文字而高贵。
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道德、人品,尤其重视道德与行为的统一,提倡“德才兼备”,因此历来就有“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的说法。
在历代书法评价中,书品和人品都是密不可分——书法是人品的外在体现,人品是书法的内涵延伸,所以人们常以书如其人来描绘境界宏深的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历来注重字的气质、神韵。
西汉扬雄曰:“书,心画也。
”明代项穆又谈到书法还能表现人的性格和气质特征:“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
”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中曰:“书,如也。
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指出书法能表现出人的学识、才能和志向。
历史上垂昭千古的书法大家几乎都是襟怀坦荡、高风亮节、言行一致的正人君子,他们的道德、人格、气节和他们的书法作品并传后世,使人赞颂不已,这也正是古人所说的“笔迹者,界也。
流美者,人也。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可谓绝妙的比喻。
唐代孙过庭分析王羲之的各件作品说:“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有纵横争折。
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
”王羲之的美文妙笔《兰亭集序》,表现了他与文友们雅集,汇聚会稽山阴,吟诗咏志,此处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他感叹道:“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并挥笔写下了此传世名作。
唐太宗评价王羲之的字“尽善尽美”,称其性格“以骨鲠称”,骨鲠意即耿直、正直,并亲笔撰写了《王羲之传论》,提倡天下学习他的字体。
王羲之生活在东晋时代,时逢乱世,和与之几乎同时期的陶渊明一样,能够坚守信仰和节操,不事权贵。
他被朝廷任命担任过刺史、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等职务,他勤于政务,爱民如子,因直言上谏而触怒权贵,于是毅然辞官不做。
他始终保持质朴的本色,虔心信道、修道,以纯正的心感受天地造化自然万物之美,探索宇宙的深奥精微,印证到书艺上,他在《书断》中写道:“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认为静心凝神,心正气和,才能写好书法。
艺术家的人品与艺术成就的关系
![艺术家的人品与艺术成就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bb92090dd88d0d233d46a53.png)
艺术家的人品与艺术成就的关系——试论“人品”与“书品”、“画品”摘要在“人品”和“书品、画品”的关系上,历来就有“书如其人”,“书画清高,首重人品”之说。
如果从笔迹学角度来说,一个人的笔迹能流露出此人的性格气质,甚至当时的心理状态。
但若以人品来论其作品的优劣,就有点太绝对了。
尽管在我国历史上,有蔡京、秦桧等人因为人品而影响了他在艺术上公允的地位,但这毕竟只是多数人情感上的态度,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鉴赏者我们应该理性的看待这一件事,做到不因人废书、废论。
关键词人品画品书品颜体古意南北宗引言在中国的艺术史中,凡是有成就的艺术家,首重“人品”的修养,所谓“人品不高,用墨无法”。
清唐岱曰:“古今画家,无论轩冕岩穴,其人之品必高。
”清方薰也曾曰:“笔墨亦由人品为高下”。
所以艺术家的人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艺术作品的成就高低。
人品的问题反映在绘画中便有“气韵不可学”、“气韵必在生知”等说法。
人品不是天生的,后天的修养决定人品的高低。
颜真卿的书法,代表着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高峰,他的颜体结束了王羲之书法一统天下的格局,后人几乎无人能够超越。
他年少的时候家穷缺纸笔,便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
开始学习书法的时候,他先师从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张旭是唐代的大书法家,尤擅写草书,他从张旭那里学到了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他在书法上的最大的贡献就是结束了王羲之书法一统天下的格局,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出现了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与王羲之飘逸、简远的书风分庭抗礼的局面。
他的刚健挺拔的颜体书法与其固执耿直的性格是难以分开的。
历来,他的人品与书品都是相提并论的。
《集古录》云:“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
”他在开元(713-741)年间中举进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
但因受到当时的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黜到平原任太守。
试论书品与人品的关系
![试论书品与人品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35f2357312b3169a451a494.png)
试论书品与人品的关系书法作品是人带着一定的情感创作出来的,是受人的心意所支配的,所以离开人的作用,就谈不上什么书法作品。
历史事实表明,人品的高下,决定着书品的贵贱,人品与书品密不可分。
一书如其人。
“书如其人”是清代书家刘熙载继承并发展前人“书为心画”之说,提出来的一个著名论点,他在《艺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人可以通过书法表达自己的气质、性格,寄托自己的情思、向往和追求,即古人所说的“达其性情”;还可以通过书法表现自己在特定状况下的感受与情绪,即古人所说的“形其哀乐”。
书法作品就同其他文艺作品一样,不可避免地要打上书家思想感情的烙印。
正如唐代张怀權所说“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
”刘熙载说“如其学,如其志”。
的确从一幅书法作品中能看出作者的学识和才气的,一个胸无点墨、毫无素养的人能写出富有书卷气和金石气的作品来吗?在书法课上要不失时机的教育学生,学好书法,写出具有较高水平的书法作品,首先要学好文化知识,积淀雄厚的知识素养。
一个缺乏坚强毅力和锲而不舍精神,不肯勤学苦练的人,是写不出功力深厚的字来的。
“书如其人”的说法,同我国书史上不少著名书家的实际情况,也是基本上相符的。
孙过庭从王羲之的多种作品中能观察到他在书写时情绪的不同变化:“写《乐毅》则情多拂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怪虚无,《太师藏》又纵横争折,及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
”虞世南为人沉静寡言,字也写得萧散虚和。
苏东坡学识渊博,性情豪放,其书也纵横挥洒,沉着痛快。
沈周为人宽厚平易,字里行间便洋溢着长者风范。
多年的书法教学中,初中阶段的学生呈现出这样的规律:男生贪玩,参加兴趣小组的少,即便学书法的,也表现出浮躁的特性,笔画也不精到;女生安静,参加兴趣小组的多,习字时更沉稳持久,笔画更细腻精致。
二心正则笔正。
据《新唐书》说:唐穆宗问柳公权什么是最好的用笔法,柳说“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
于右任的书品与人品
![于右任的书品与人品](https://img.taocdn.com/s3/m/08c19f34bb68a98271fefa79.png)
名人典故于右任的书品与人品□史飞翔于右任一生钟情书法,是我国书法史上著名的书法大家,他首创“于右任标准草书”,被誉为“千古草圣”“中国书法史三个里程碑之一”。
与现今的一些书法家相比,于右任堪称是书品、人品俱佳的典范。
于右任每日临帖不辍,但他只将书法当成一种运动、一种乐趣,而不去考虑书法以外的一些东西。
1915年,是于右任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岀于无奈,他订下一张鬻字的润例。
第一个月朋友捧场卖了三十多件,第二个月卖了三五件,第三个月只卖了一件,第四个月起他干脆就把润格取消了。
大凡有人喜欢他的字,即索即写,绝不收人一文钱。
此例一开,加之于右任名望又大,前来求字的人多如过江之鲫匚其中既有达官显要、名流时贤,也有贩夫走卒、妓女乞丐。
无论任何人,只要你能找到他的踪迹,只要他正在写字,你只需展开白纸.他就一挥而就,十年如一日,分文不取。
求书的人大都知道于右任有此习惯,所以大多带一点土特产送给他。
于右任有一喜好.就是要求索书的人带一罐墨汁,而且墨汁规定要用人工磨成.要是市场上出售的墨汁,他一看就知道,绝不接纳。
上海富商周湘云逝世后.其家人求于右任为周写一个墓志铭。
后来周家送于右任一笔墨金.他坚决不受,后改送一副文房四宝,一个很大的端州砚,墨是古墨,笔是精制的狼毫,纸是两匹乾隆纸.于右任见了爱不释手,笑而受之。
于右任给人写字,从来不看来者的职位与身份,标准是只要他喜欢这个人。
宋子文很喜欢于右任的字,特置一把精贵的扇面.托人请于右任题墨,于右任拒绝了。
但于右任却为南京夫子庙大集成酒馆的女侍写了一副:“玉壶卖春茅屋赏雨,座中佳士左右修竹。
”由于于右任的字值钱,有一些落魄文人便假借他的大名卖字。
他的下属知道后要”严惩”,于右任关照“不要为难他们”。
台北和平东路街头一商店招牌假冒他的字,于右任见了,一点也不恼,而是让店家摘下.为他重题了一副。
于右任虽也曾在当时的政府担任过高官,但却一生受穷。
20世纪30年代,他患有伤寒,上海的名中医陈存仁为他治愈,他无钱付诊费,亲书一帖怀素体的《千字文》赠之。
于右任的书品与人品
![于右任的书品与人品](https://img.taocdn.com/s3/m/3da399f7daef5ef7ba0d3cb0.png)
人. -f f#的 9 池
赴 家 摘下 ,为他重 题 r ·剐
J r fF jfIll^_lJJII 辍 , fIi他 l:{孑 法 jf11是——
J f 虽 贵为党 几 岂、 II1’砰 I 民政 府 监察 院
种运 动 、 ·种 乐趣 . 小 去 号虑书 法 以 外的一 些 东 院 K,ff『印 生受 穷 ~3(){} 代 .他患 f’j寒 , I 海 的
Jj【l r一 什 , 【Ju 1\Jj起 他十 脆 把7nj格取 消 了 所得 的 薪水 ,只够很 清 If{lI:l 家 川 .刽 东到 ,
大 儿仃 人 玖 他 的I宁 , 索 即 ,绝 小收 人 一 从 小", Iltrt-钱 . 身 上只带 一 ‘ 谜 袋 ’ .圳 人 址放
他的踪迹 . 他 iK(i-  ̄’了7 ,你 只衙腱 h纸 ,他就
I948年 ,国 民大会 选 , r仃仟竞选 剐总统
一
t ,ii 一I I,分 史小取 求 的人大都知 对 『.孙 科 、李 宗f■、 潜 人 选 票 , _义址晰
.
丛1 “f 有 此 ¨ 所以 人多带一点 产送给 他.. 义址送 礼 请 客用 汽 j:披 .提 供宾 馆 务 肝, 但 __r 任没 钱 只能 靠 “为万 外太平 ” 、 照
… II_墨 汁 观定 ‘ 川 人 I 成 ,要是 f I … 售的墨 汁 , 片 “{ ” 临近 选举 . 7 ¨占 儿桌 客 .蜥 川t
他一 进 ,绝 1 拨 纳 J 海 富 商 洲云逝 l_廿后 , 道 … rl 情 : “我 家 [I 没 一 个饯 ,昕 以没 仃 、
做 为 足 “T ffl 0:卡” 、 “中 书 法 个 程 碑 火 “小要 为难 他 ff J.' 台北 和平 东路 街 一商
莫以人品论书品
![莫以人品论书品](https://img.taocdn.com/s3/m/d263cc74a5e9856a561260b5.png)
莫以人品论书品作者:金烁来源:《卷宗》2018年第17期摘要: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时至今日,一直在文化、生活和社会等多方面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自古以来就有“人品即书品”的论述,本文对书品和人品的关系进行了阐释,并用王铎举例说明笔者观点,在品析书法作品时,不应以其人品去评论书法作品。
书法评论是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我们应该保持客观态度,辩证地去分析问题。
关键词:书法艺术;中国传统;书法审美;书品;人品;王铎;魏晋风度汉字是以“象形”、“指事”为本源,自汉字产生,书法艺术便开始萌芽。
书法作为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历经了长期的临摹、创作和品评,开辟了一条独具审美的发展道路,在中华文化五千年灿烂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义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
”【1】书法作为流动的、富有生命力的线的艺术,恰恰符合了“有意味的形式”。
在书法作品里,我们能够瞥见当时的历史环境、社会背景、书家性情以及其作品所表达的话语。
清代书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提出,“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作品能给观者带来最直观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书家的学识、才情和气质。
书家在作品中表现出自己的性格,抒发其内心情感。
书品和人品一直是备受争论的话题,“人品即书品”、“心正则笔正”等论调也一直经久不衰。
欣赏书法作品时,观者兴许会把书家作品与人品联系起来。
书品与人品确实有着一定的关联,但两者之间的关系恐不能画上一个等号。
虽然我们通过书法作品能够感受到书家当下的心绪感受以及其所表现出的性情,然却不能透过作品去了解书家的人品。
私认为,欣赏作品时,不应该加上个人主观所了解到的书家的人品去鉴赏、分析作品。
书法作品往往反映的是书家的文化修养、艺术审美和个人感情等方面,并非书家的人品。
观者始终不应站在道德制高点探讨品评作品,而是应该抛却主观情感去赏析作品是否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
书品与人品关系的看法
![书品与人品关系的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86c5e809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de.png)
书品与人品关系的看法咱中国人常说:“字如其人”,那书品是不是也能反映出品书人的人品呢?这可真是个值得好好琢磨的事儿。
你瞧啊,那些文字就像是作者内心世界的一扇小窗。
有的书,字里行间透着真诚与善良,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辈在跟你谈心,让你读着读着就感觉心里暖暖的。
这样的作者,想必在生活中也是个温暖善良的人吧。
而有的书呢,满满的都是虚伪和做作。
哎呀,那感觉就像是遇到了一个爱吹牛、不靠谱的家伙,让人忍不住想翻白眼。
那写出这样书的人,会不会在生活里也是个不靠谱的主儿呢?就好比说,有的作家写出来的故事,那情节紧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人物形象也是栩栩如生,仿佛能从书里走出来和你聊天似的。
这样的书品,不正反映了作者的才华横溢和用心良苦吗?那他在生活中大概率也是个对事情认真负责、充满创造力的人呀。
再想想那些写得乱七八糟、毫无头绪的书,读起来就像在一堆乱麻里找线头,让人烦躁不已。
这是不是说明作者自己的思维也是混乱的呢?那他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会不会也这么没条理呢?当然啦,这也不是绝对的。
人都是复杂的嘛,可能写了一本好书的人,在生活中也会有小缺点;而写了不怎么样的书的人,也可能有他的闪光点。
可总体来说,书品和人品还是有那么点儿关联的呀。
咱再从另一个角度想想,读书不也是在和作者交流吗?通过他们的文字,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这不就跟我们和人打交道一样嘛。
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能反映出他的性格和品德,那书不也是作者言行举止的一种体现吗?你说,一个总是写正能量、积极向上内容的作者,他能是个消极悲观的人吗?反过来,一个老是写些阴暗、消极东西的作者,他的内心世界能有多阳光呢?这就好像是一面镜子,书品就是人品的影子呀。
而且,咱读书的时候,不也会根据书品来评判作者嘛。
要是读了一本特别棒的书,我们会对作者充满敬意和好奇,想知道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要是读到一本不咋地的书,我们可能就会对作者有点失望,甚至会怀疑他的能力和水平。
这不就是书品在影响我们对人品的看法吗?所以啊,咱可别小瞧了书品和人品的关系。
李日华《论书法与人品》原文及鉴赏
![李日华《论书法与人品》原文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caf34613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17.png)
李日华《论书法与人品》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李日华《论书法与人品》原文及鉴赏【导语】:〔明〕李日华姜白石论书曰:一须人品高。
从《论书绝句》看张宗祥对“人品即书品”论的态度
![从《论书绝句》看张宗祥对“人品即书品”论的态度](https://img.taocdn.com/s3/m/ec3a59eb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01.png)
从《论书绝句》看张宗祥对“人品即书品”论的态度作者:郭云飞“人品即书品”是中国书法批评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论根源于儒家“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观念,自宋中期正式形成后,便对其后的书法史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时至今日依旧在书法品评中发挥作用。
张宗祥博学多才,《论书绝句》是其所著的一部品评书家书作的诗集,共收诗103首,评鉴书家101人,每首诗下附有长短不一的注评,字句考究,议论精辟。
其中有些诗篇的内容涉及书家人品与书品之间关系的探讨,对其进行研究颇能深化对于“人品即书品”论的认识。
“人品即书品”论的基本内涵中国书法很早就关注到了人、书之间的关系,汉末魏晋以来形成的清谈玄理、品藻人物的风尚影响至书法领域,形成了“以人喻书”的赏鉴方式,此风至南朝不息。
从袁昂《古今书评》中可以看出,举凡人的仪表、风度、性情、气韵等诸多方面均可施之于书法风格的比况。
“以人喻书”发展到宋代,由于文人士大夫对气节的尊崇,“人”的内涵多侧重于道德修养和品行节操方面,于是经常以人品而论及书品。
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最终形成了“人品即书品”的批评传统。
欧阳修评颜真卿云:“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
”①颜氏忠贞义烈,故其书刚劲挺拔,表明人品可以决定书品。
而苏轼云:“吾观颜鲁公书,未尝不想见其风采,非徒得其为人而已,凛乎若见其诮卢杞而叱希烈。
”②由颜氏之书而想见其正气凛然之风采,则表明书品可以反映人品。
人品和书品之间的此种相互关系构成了“人品即书品”论的基本内涵。
由于以道德伦理标准来判定书法的优劣和风格,实际上造成了书法史上“书因人重”和“因人废书”的现象。
“苟非其人,虽工不贵”正是这一现象的经典表述。
道德高尚、人品高卓者,其书备受推重,传之久远;相反,道德低劣、人品卑浊者,其书多遭摒弃,难以流传。
“人品自人品,艺术自艺术”在张宗祥看来,“人品即书品”的书法批评观是极不能使人信服的。
他在“史道邻”条下的注评中说道:世人喜以书法论人品,偶有一二合者,即举以为公案,若颜字之刚劲,赵字之妩媚。
人品和书品、画品
![人品和书品、画品](https://img.taocdn.com/s3/m/4ef23be104a1b0717fd5dd3b.png)
人品和书品、画品人品和书品、画品■徐建融人品高尚则书品、画品必高尚,人品低下则书品、画品必低下。
何谓人品?通常解释为道德的善恶。
何谓书品、画品?通常解释为成就的高下。
所以,颜真卿忠烈刚毅,其书品高迈超群;而赵孟頫\失节仕元,其书品软美媚俗。
但赵的书品果然低下吗?如果不是低下而是高华,又怎样来解释他的人品呢?于是,对人品又有第二个解释,就是诗书的修养。
虽然,从道德的立场,赵的人品不高,但从诗书的立场,其人品又是高雅的,人品既高,故书品亦高。
更有甚者,为了肯定赵的书品,干脆把他的失节仕元认作是人品高尚,是推动了民族的团结。
这且按下不论,那么,敦煌莫高窟的画工,既无忠烈的品操,又无诗书的修养,难道能说莫高窟的壁画是品格不高的吗?总之,用道德的操守和诗书的修养来认识人品,并以这样的认识来认识书品、画品的成就,局限是非常大的,它势必误导对某些道德有亏、诗书欠缺的书画家的书品或画品成就的评定。
人品与书品、画品确实是有密切关联的。
但人品的层次有三,一是先天的秉性,或温婉,或豪迈,或缓和,或急躁;二是后天的道德和诗书,或道德高尚,或低下,或诗书满腹,或空如;三是与书画的因缘,或具先天的禀赋,或不具,或有后天的努力,或无有。
书品画品的层次则有二,一是艺术的风格,或精美,或雄放;二是艺术的成就,或高迈,或低劣。
概而言之,人品即是书品、画品,书品、画品即是人品,是就人品的第一层次与书品、画品的第一层次之关系而言,秉性温婉者,其风格一定亦温婉优美,秉性豪迈者,其风格一定亦豪迈雄杰,但与艺术的成就无关。
人品既高,书品、画品必高,人品低劣,书品、画品必低,反之亦然,是就人品的第三层次与书品、画品的第二层次之关系而言,一个人具有先天的书画禀赋,又有后天的努力用功,则其书画的成就必高;仅具一者,则成就次高;两者皆不具,则成就必低。
当然,先天的书画秉赋有差别,后天的努力用功更有差别,所以即使两者兼备或同具一者的不同人等,其书画的成就也有高下大小之分。
人品正书品,心正则字正!
![人品正书品,心正则字正!](https://img.taocdn.com/s3/m/85111a21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07.png)
人品正书品,心正则字正!古人认为:字如其人,是说一个人写出来的字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她(他)个人的习惯、性格、品行等问题。
事实上在生活中,端正写字心态,不但可以修心养性,陶冶心境,还能学到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下面,笔者把自己,入痴如狂学习书法30几年来的心得,整理成文字,希望可以帮助正在学习书法的朋友们。
更希望朋友们看完之后少走弯路,真正的做到,妙笔生生化。
书法是一种表现心灵情感的视觉艺术,它蕴含著创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和审美感觉。
所以古人就有“书为心画”的说法。
要进入古人所说的:“书为心画”的境界,必须取决于作者驾驭线条的能力,以及情感与理智对抗的程度,有时还要受到客观情境的制约!写字对于性格的影响:笔迹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反映。
如果写字时,字与字之间分隔的很清楚,说明其人的判断能力良好,遇事能够自主解决问题;相反,如果字间距不清楚的话,则做事容易拖泥带水,虎头蛇尾。
而写的字大,则说明自信心强,做事积极,喜欢冒险,当然,字体也不宜过大,过大则会举止浮夸;字体小的话,说明思维缜密,做事谨慎,但缺乏自信心。
如果写字一笔一划,结构严谨,说明属于“保守派”,做事严谨,责任心重;字体松松垮垮的话,做事容易粗心大意,生性随便,不拘小节。
人品能够扶正书品。
“颜公忠义之节皎如日月,其为人尊严刚劲,像其笔画。
”欧阳修《集古录》中比较早就提及人品与书品的关系,对颜真卿人书合一推崇备至。
但宋代论书还是多强调修养范围,到了明代之后,评书论人时才逐渐把人品论引入范畴。
人品好,才能写好字。
刘熙载《艺概·书概》:“写字者,写志也。
”这种观点与傅山、朱和羹的观点很相似。
无论傅山或是朱和羹、刘熙载,他们认为要有好人品然后才有好书品,这一点是始终坚持的。
这有点像现在体育竞赛中的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最终名次是以两项相加的总成绩来决定。
要书法好,必须具备多种条件,但人品总是第一位的。
项穆在《书法雅言·心相》:“人由心正,书由笔正。
从张宗祥《论书绝句》窥其“书品与人品”观
![从张宗祥《论书绝句》窥其“书品与人品”观](https://img.taocdn.com/s3/m/6411773b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bb.png)
从张宗祥《论书绝句》窥其“书品与人品”观
内容提要:“书品”与“人品”的关系自古至今讨论不绝。现代书家张宗祥先生既注重人书关系,也不以人废书,正所谓“人品自人品,艺术 自艺术,幸无并一谈也”。本文从张宗祥《论书绝句》出发,对其中四首具有代表性的论书诗进行分析,窥其对书品与人品二者关系的看法。 关键词:书品;人品;张宗祥;《论书绝句》
诣,诗中“两称奇”可理解为是对其文学和 者,即举以为公案,若颜字之刚劲,赵字之 从拙处安身命,书法安能限此公。
书法的赞扬。严嵩曾在钤山读书10年,故 妩媚。其实此论最不足信。平原《送刘太冲
曾国藩书法非潦草苟且,每一笔稳扎
诗中钤山指严嵩,其著有《钤山集堂》。但 序》飘逸之至,《祭侄文》墨迹颇妩媚,此 稳打,早年应试书馆阁体,后取法多家并融
从书法艺术的角度看曾国藩的书法,张
秦桧,张宗祥谓:“会之少年气节才华,亦
定庵以书劣不入翰林,恨之刺骨,后 宗祥客观地评价其书法“稳扎稳打”,但艺
69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曾国藩 灵芝绛阙七言联 174cm×38.1cm×2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曾国藩 欹枕掩书七言联 129cm×30.8cm×2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审美取向,他在日记里写道:“日内思作字 之道,刚健、婀娜二者缺一不可。”[3]诗中
分宜墨迹不多见,想因人故为世毁灭。 从书品来看人品,董其昌书风清雅温润,却 “拙处”二字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为曾
其书厚重恣肆,大类其文章, 不能因人废 也传有“民抄董宦”事件;而从人品来看书 国藩“守拙”的人生哲学,其在《送郭筠仙
文_殷子悦 北京师范大学
“书品”与“人品”的关系是古今讨 自可观,其为文必不在严氏钤山堂之下。仲 使佣婢皆习馆阁应制之书,当时所谓“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品与人品近日仍须奔走,九月五日要在上海参加民间书院高峰论坛,六日会在交大海外国学与西方经典研修班讲〈〈知行:从xx学谈起》。
接着要准备九月十八日在浙江美术馆的墨家:龚鹏程书法展”了。
因贴书论一则,以广其意。
xx我情性:书品与人品xx鹏程一、启功先生〈论书绝句〉第^一首注:「唐人楷书手写本,莫不结体精严,点画飞动,有血有肉,转侧照人。
校以著名唐碑,虞、欧、褚、薛乃至王知敬、敬客诸名家,并无逊色。
所不及者,官耳。
官位愈高,则书名愈大」。
第十二首论宋四家苏黄米蔡,则说蔡不应是蔡襄,只能是蔡京蔡卞。
而古人所以以蔡襄代之,当是受「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传统儒家观念之影响。
所以启功先生痛批:「古之所谓德成者,率以其官高耳」。
其论书绝句白书本更有白序说:「又见古之得书名者,并不尽根于能。
官大者奴仆视家人、名高者生徒视侪辈,其势其地既优,其迹其声易播」。
先生反对以心术德行人品论书,论蔡京蔡卞如此,论王铎亦如此。
举倪云林题王黄鹤画之语以夸王铎曰:「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
评价可谓极高矣。
而在理论上,先生更直接驳斥柳公权「心正则笔正」之说,认为「笔下之美恶与心中之邪正,初无干涉」。
我有一篇文章论〈书法真精神〉,曾反驳过先生,认为先生胡涂了,白相矛盾,往往前言对不上后语。
例如他说书法史上得名者多半是因官大,则蔡京蔡卞不更是大官吗?为什么大家一般并不推崇他们,竟要劳先生来翻案?「德成而上」之德,又能解释成官吗?先生名高,恐遂放肆而言矣!至于「心正笔正」,本为柳公权劝谏之言,先生借题发挥,将人品与书迹分开,益可见先生宗旨只在书迹层面。
从前,刘勰品藻群言,题其书曰:「文心雕龙」。
先生论书,却是仅及其迹,不肯谈心的,令人有点莫名所以。
考〈〈西京杂记》曾载司马相如为上林子虚赋,意思萧散,不复与外事相关,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忽然如睡,焕然而兴,几百日而后成。
曰:「,,赋之心,包括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
赋有赋之迹,合纂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是也。
然而赋不只有赋之迹,还有赋之心。
此理连司马相如都懂,可惜启功先生不知,以为论心即是论道德,于中国艺术传统真是太隔阂了!苏黄米蔡四家之说,始于元人。
然王芝〈跋蔡襄沸河石砚铭〉即已以蔡襄为四家冠冕。
认为苏黄米蔡四家之蔡应该改为蔡京蔡卞,要晚到明人王绒,而清叶昌炽〈〈语石》提倡尤力,赏其狂狷。
启功先生不过拾其余浦而不知其非也。
考宋人书论,大抵皆只言蔡襄,齿及京卞者甚少。
如倪思〈〈经锄堂杂志》云:「本朝字书惟东坡、鲁直、元章。
然东坡多卧笔,鲁直多纵笔,元章多曳笔。
若行草尚可,使作小楷则不能矣。
,,独蔡君谟为冠,余子不及」,朱子亦曰:「字被苏黄胡乱写坏了,近见蔡君谟一帖,字字有法度,如端人正士,方是字」。
可见一时公论如此,非只东坡一人推其为本朝第一也。
蔡京蔡卞哪里有此地位?赵孟俯〈评宋十一家书〉,只说蔡端明如周南后妃,容德兼备,而略不及京卞。
益可知宋元人论四家,必不以京卞为是。
叶缘督有取于京卞之狂之狷,遂不知古人本以中和为高也。
以上是旧作中不同意启功先生的论点,现在就还要接着谈下去。
启功先生字好名高,但见识浅俗,一如其诗。
说古来书家擅名者都只因官大,正像许多人以为王羲之之地位是唐太宗捧起来的,都是把世俗权势跟文化艺术领域的权威混为一谈了。
什么是文化艺术领域的权威呢?钟峰〈〈诗品》说得好: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莆甫敝。
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馀晖以白烛。
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干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白可坐于廊虎之间矣。
”权威势力是分领域的,禽兽世界以龙凤为尊、人伦领域以周孔为为表率、诗中有此地位的,他认为是曹植。
而曹植在现实政治领域,则恰好是吃瘪的。
后世称为诗仙、诗圣的李白杜甫,官爵也都不高,人们爱敬他们的诗,远胜于那些也写诗的帝王如乾隆等。
这不是很浅显的道理吗?无奈弄不明白的依然大有人在。
例如一谈到孔子的地位,就说是因帝王之提倡;谈到儒学在历史上的发达,也说是因帝王独尊了儒术;谈到唐诗之兴盛,那不消说,更是帝王之提倡;书法,王羲之的权威,还是帝王提倡;至于其他书法名家之所以有名,亦率以其官高耳”。
这不可笑吗?大抵俗人眼中只看到官爵,根本不知艺术、不懂文化,不知文化领域和政治领域之分立,正是懂艺术的第一步。
分不开,就甭谈文化艺术,官大学问大就好了,还谈什么?文化艺术领域不但与政治领域是分立的,具有白主和独立性,他们还可能会有冲突。
得意于此者,往往失意于彼。
这就是诗能穷人”诗穷而后工”一类论述之由来。
无论是xx说的:艾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白见”;或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都点出了两者常不相容。
人在这儿,不能什么都想要,须有个价值的抉择。
旁人看你,也是如此。
孔子、关公、岳飞、文天祥,现实政治上可能没什么,甚且也可说是失败者,但大家推崇尊仰的是另一种价值,决不会相混。
宋代四大家,苏黄米蔡。
黄庭坚的官,最高做到起居舍人,修史,然后就一路贬官,一直贬到广西宜州,病死了事。
米芾亦不过是书画博士。
做官,对他们来说,殆仅属于家贫始以官为业”而已。
令他们拥有权威、使人钦仰的,难道是他们这芝麻大点的官衔吗?以上是就理上说,底下再从事上分析。
书法史上最大的权威,是王羲之。
但你若以为王羲之是帝王捧起来的,那就刚好倒果为因了。
王羲之的字,当时就有名,许多人狂热地喜欢。
喜欢到什么程度呢?一是采用逼夺”和蒲博”的方法去收集王书,桓玄就是一例。
其次是收集到之后,颇有人拿它殉葬,王羲之的凄弟都昙就是一例。
〈〈陈书》卷二十八〈〈始兴王伯茂传》记载:是时(陈天嘉二年,561)征北军人于丹徒发都昙墓,大获晋右将军王羲之书及诸明贤遗迹。
事觉,其书并没县官,藏于秘府。
世祖(陈文帝)以伯茂好古,多以赐之。
由是伯茂大工草隶,甚得右军之法。
xx昙比xx小十八岁,升平五年(361)正月去世。
王羲之也在这一年谢世。
当时还有人假造王书换钱,虞稣〈〈论书表》记载:羲之为会稽、献之为吴兴,故三吴之近地,偏多遗迹也。
又是末年遒美之时。
中室宗室,诸王尚多,素嗤贵游,不甚爱好,朝廷亦不搜求。
人间所秘,往往不少。
新渝惠侯雅所爱重,悬金招买,不计贵贱,而轻薄之徒锐意摹学,以茅屋漏汁变纸色,多以劳辱,使类久书,真伪相糅,莫之能别。
王羲之在世时,他的书迹已有市场价值了。
据〈〈晋书》记载,他在老妪卖的六角竹扇上戏笔五字,每扇能由原来的二十钱卖到百钱;写一通经文,可以换得白鹅一群。
可是这里明说当时诸王不甚爱好,朝廷亦不搜求”,新渝惠侯是个例外。
显示热爱王书,风气实是由下而上,王公阶层是渐渐才受感染的。
新渝惠侯叫刘义宗,是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的从子。
悬金招买王书,往往收到一些假货,也显示了他们本来就对王字不太熟悉,难怪初涉此一领域还须交点学费。
后来梁武帝内府所藏,情况也一样,有不少鹰品。
梁武帝与陶弘景书疏往还,有不少就是讨论王书真伪的,例如:近二卷欲少留,差不为异,纸卷是出装者,既须见,前所以付耳。
无正,可取备于此,及欲更须细书如〈〈论》(〈〈乐毅论》)、〈〈箴》(〈〈太师箴》)例,逸少迹无甚极细书,〈〈乐毅论》乃微粗健,恐非真迹。
〈〈太师箴》小复,方媚,笔力过嫩,书体乖异。
(与陶弘景〈〈论书启》九首之二)xx也认为:“〈〈乐毅论》愚心近甚疑是摹而不敢轻言,今旨以为非真,窃白信颇涉有悟”(〈〈论书启》九首之三)。
又说:第二十三卷。
按此卷是右军书者,唯有八条。
〈〈臣涛言》一纸,此书乃不恶,而非右军父子,不识谁人迹,又似是摹。
〈〈给事黄门》一纸,〈〈治廉沥》一纸,凡二篇,并是谢安、卫军参军仁靖书,后又〈〈治廉沥狸骨方》一纸,是子敬书,亦似摹迹。
右四条非右军书。
二十四卷,今见有二十一条在。
按此卷是右军书者,唯有十一条,并非甚合迹,兼多漫抹,于摹处难复委曲。
前〈〈黄初三年》一纸,是后人学右军。
〈〈缪袭告誓文》一纸,是许先生书。
〈〈抱忧怀痛》一纸,是张澄书。
〈〈五月^一日》一纸,是摹王琨书,被油。
〈〈尚想黄琦》一纸,〈〈遂结滞》一纸,凡两篇,并后人所学,甚拙恶。
〈〈不复展》一纸是子敬书。
〈〈便复改月》一纸,是张翼书。
〈〈五月十五日繇白》一纸,亦是王琨书。
〈〈治咳方》一纸,是谢安书。
右^一条非王右军书。
这讲的是内府收藏的前代王羲之书迹的卷帙中,杂厕不少仿学和伪迹。
可见学王和伪王已有长久的历史了。
陈、隋之际,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借集王字的〈〈千字文》来推广王书,据说写了八百本,浙东诸寺,各施一本,王书更是遍天下。
我另有一篇文章则说到了西北敦煌新疆的人写字也学王〈〈兰亭序》、智永〈〈千字文》。
可知王字在唐太宗推崇之前老早就是最大的权威了,太宗不过是随顺潮流而已。
蔡京的情况与王羲之相反,是帝王推崇提倡而终于没提倡起来的。
明代xx〈〈xx书画舫》说:茱人书例称苏、黄、米、祭者,谓示也。
后人恶其为人,乃弃去之而进君谟书耳。
君谟在苏、黄前,不应列元章后,其为京无疑矣。
京笔法姿媚,非君谟可比也。
”清杭世骏〈〈订讹类编续编》也将苏黄米蔡非蔡襄”,作为入讹”的一个事例。
他们都替蔡京抱不平,认为苏黄米蔡之蔡,原本应该是蔡京。
好吧,假设当时蔡京果然有此盛名,气压蔡襄,可是后来又怎么样了呢?不是人皆弃之吗?事实上蔡京也确实是个没捧起来的权威。
最捧他的人,就是宋徽宗史载,某年夏天,两个下级官吏侍奉蔡京,不停用扇子为他扇凉。
蔡京喜之,遂于扇面上题了两句杜甫诗。
后来才知道他们的扇子被一位亲王花两万钱买走了。
两万钱,大约是当时一户普通人家一年的花销。
而这位亲王,即是后来的宋徽宗。
可见宋徽宗早就是蔡京的超级粉丝。
后来,徽宗还在〈〈宣和书谱》中替蔡京大肆吹嘘:性尤嗜书,有临池之风。
初类沈传师,久之深得羲之笔意,白名一家。
其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
正书如冠剑大臣议与庙堂之上,行书如贵胄公子,意气赫奕,光彩射人。
大字冠绝古今,鲜有俸匹。
本朝题榜不可胜计,作龟山”二字,盘结壮重,笔力遒劲,巍巍若巨鳌之载昆仑,翩翩如大鹏之翻溟海,识与不识,见着莫不耸动,斯亦一时之壮观也。
皇帝吹捧臣子书法,从古至今,没有比这更厉害的了吧?但即使如此,徽宗也只能替蔡京争地位争到可与蔡襄并驾齐驱而已:大抵学者用笔有法,白古秘之,必口口亲授,非人不传,由唐以来,学者相宗,方造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