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合集下载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

2012《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5. 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5.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6.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7.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5.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6.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1.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2.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3.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4.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6.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自然辩证法概论》解答参考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三章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三章

(三) 反馈与控制方法
1. 反馈本为控制论的基本概念,指将系统的输出 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 功能的过程。反馈方法是指运用反馈概念去分析和处 理问题的方法,是一种以结果反过来影响进一步产生 事物或原因的思考方法。 2. 控制是指对事物起因、发展及结果的全过程的 一种把握,能预测和了解并决定事物的结果。控制方 法有多种具体形态。控制方法的核心是一种在系统视 野中如何处理好控制主体与控制客体的辩证关系。
数学方法注重抽象、模型化,是我们可以把自 然研究对象高度抽象、转化为人工模型,抽象其中因 果关系的基本方法。数学方法包括多种形式,如数学 方程方法、数学建模方法、数学统计方法、数学实验 方法等等。
二、系统方法及其作用
(一) 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方法 1. 系统分析是把系统进行分解,对其要素进行分 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思维与思考方法。 2. 系统综合是把研究、创造和发明对象看做是系 统综合整体,并对这一系统综合整体及其要素、层次、 结构、功能、联系方式、发展趋势等进行辩证综合的 考察,以取得创造性成果的一种思维方法。 (二) 软系统方法论 软系统分析,主要运用于问题不够明确、任务 范围无法完全确定的情境。
(二) 技术活动的方法
1. 技术构思方法; 2. 技术发明方法; 3. 技术试验的方法; 4. 技术预测的方法; 5. 技术评估的方法。
四、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一) 历史 历史方法是一种过程研究方法,科学技术研究 需要掌握具体的研究过程、概念演变史、学科史和前 人研究方法,从而形成创新性科学研究的背景。 (二) 逻辑 逻辑是按照理性要求制定的思维规则和形式, 它以抽象为基本特征,通过对事物的具体形态和个别 属性分析思考,揭示出事物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并运 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来概括地、间接地反映事实。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

⾃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2012《⾃然辩证法概论》第⼀章马克思主义⾃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然观、机械唯物主义⾃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然观的辩证关系?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然观的⽅法论意义?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4.如何把握系统⾃然观、⼈⼯⾃然观和⽣态⾃然观对认识⼈与⾃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5.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体化的特征?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5.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的关系?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2.数学⽅法的运⽤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4.实验有⾃⼰独⽴的⽣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独⽴的⽣命?6.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的异化和对⾃然的异化?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作者进⾏伦理规范?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化与⼈⽂⽂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5.为什么说“科学是⼀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的、⾰命的⼒量”?6.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1.如何理解胡锦涛“⼤⼒发展民⽣科技”的重要思想?2.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3.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4.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5中国特⾊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6.怎样认识⽑泽东、邓⼩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然辩证法概论》解答参考第⼀章马克思主义⾃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然观、机械唯物主义⾃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然观的辩证关系?(1)古代朴素⾃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物,为唯⼼主义的产⽣提供了借⼝,最终导致⼈类认识的分化。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三章_马克思主义科技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三章_马克思主义科技方法论
主要问题:
大量的A,什么是“大量”?其具体数值是多
少? 各种各样的条件能否罗列齐全并全部实现? 在科学观察中能不能真正实现完全的无例外? ……
例如:波义耳发明酸碱指示剂
盐酸是酸,它能使紫罗兰花瓣变红; 硫酸是酸; 硝酸是酸; 所以,硫酸也能使紫罗兰花瓣变红; 硝酸也能使紫罗兰花瓣变红。 ……(确证了n 种酸)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一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 分析和综合—— 归纳和演绎—— 从抽象到具体 ——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第二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 思维的发散性与收敛性——直觉与顿悟思维 ——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 第三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 数学方法及其作用——系统方法及其作用—— 复杂性思维及其方法 第四节 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 科学实践的方法—— 技术活动的方法
恩格斯说:“以分析为主要研究形式的化学, 如果没有分析的对立的极,即综合,就什么 也不是了。” 分析与综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 是形成科学概念、构建和发展科学理论体系 的重要逻辑方法。
分析是研究的方法,综合是创造的方法。
传统的还原主义分析方法着眼点是把事物分成 各个细部,找出它们是由什么组成的。在近代自
然科学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它使研究越来越
深入;同时也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现代的新的系统分析方法着眼点正相反,主 要是找出这些细部如何相互作用产生整体效应。 这个整体是系统的、有组织的有机整体,是局部 和整体、低层次和高层次的辩证统一。
二、归纳和演绎
这是人类最初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积累经验 的方法。
一、思维的发散性与收敛性
发散思维也叫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放射思维。它 以一个问题作为思维的出发点或中心,围绕某一问 题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向上下左右多方位展 开思考,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的多个答案。

自然辩证法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一)分析 是在思维中把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以及阶段,分别加 以研究考察的方法。 (二)综合 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部分、侧面、属性以及阶段按照内在联系 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全貌、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三)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有机结合,形成分析与综合的辩证思维,形成了认识事 物部分与整体辩证关系的完整过程,是人们思考事物、对象的必要思维 方法与阶段。


科学技术研究需要创新,创新是科学技术研究的不竭 动力和灵魂。要创新,必须有创新思维和方法。科学 研究上和技术发明上的创新思维,就是思维要素的辩 证组合与重新配置。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除了表现为运用规范性的辩 证思维形式之外,还体现为收敛性与发散性、逻辑性 与非逻辑性、抽象性和形象性的对立统一等辩证思维 特征。在这些具有对立方向的特性之间保持张力是创 造性思维的典型特征,也是创新思维方法的典型特征。
本章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为基础,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 基本方法,并且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核心是辩证思维—— 恩格斯指出:对于现今的自然科学来说,辩证法恰好是最重要的思 维形式。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把辩证法贯彻到科学技 术研究中,以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思想渗透到具体 的科学技术研究中,把握具体科学技术研究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理论要素是:分析与综合相互映照; 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过程;历史与逻辑相互统一。
第一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
一、分析与综合 二、归纳与演绎 三、从抽象到具体 四、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出的观察或某 种假说等新发现之间的冲突。”
图尔敏:“问题就是解释的理想与目前能力的差距。”
科学问题=解释的理想—目前的能力
❖ 岩崎允胤、宫原将平:“问题是基于一定科学问题的完成、积累, 为解决某种未知而提出的任务。”
他们认为问题有三个方面的规定性
1)问题是与智能活动过程相联系的一个概念。自然界或自然物本身 并不存在问题,只有当人以认识自然、改造世界为目标,进行智能活 动,才会造成和产生问题。
➢ 3、科学技术方法的地位、作用
(1)科学技术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 科学认识的工具+旧理论走向新理论的桥梁。
(2)科学技术方法是推动科学研究发展的动力之一: 可以促进科学发现和发明。 加速科技人才的培养。 促进科学技术方法的创新。
➢ 关于方法重要性的名人谈话
➢ 巴甫罗夫:“初期研究的障碍,乃在于缺乏研究 方法。”
————上面第2点解析
问题的分类(划分)
1)真实问题、虚假问题 2)正确问题、错误问题 3)待解决问题、无知问题 4)科学问题、非科学问题
糖为什么甜?有多羟基就甜吗?多羟基是甜的必要条件, 还是充分条件?
自然科学问题同数学不同
一、科学问题
➢ 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研究主体在当时的 背景(科学的、社会的)下提出的,关 于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 未解决的疑难和矛盾。
➢ 拉普拉斯:“认识一种天才的研究方法,对于科 学的进步… …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用处。”
➢ 爱因斯坦: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 4、科学方法论的体系***
(1)科研选题 (2)获取科学事实 (3)进行理性思维加工 (4)提出假说、验证假说 (5)建构理论体系
调查考察 ?
一个十分业余的例子: • 长寿追求(为什么会死?前科学——科学问题) • 转换:端粒长短与寿命正相关(假说) • 演绎:选一种寿命短的生物(四膜虫、果蝇,客体主体化) • 猜想:人工做长端粒,寿命会变长? • 对照实验+重复验证 • 推及其他物种(类比推理) • 归纳结论 • 为什么?因果、机理探究(析因实验) • 定量实验,定量关系及数学表达 • 建立理论体系; • 向技术物化......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2 绪论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三、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1 . 自然辩证法创立于 19 世纪 70 年代,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当时无产阶级斗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的需要,在概括和总结19 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创立的;2 .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中及时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的崭新成果,为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3 . 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4 .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

四、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与我国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和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1 . 原始社会的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活动范围狭窄,他们对自然界既产生了客观现实的、朴素的观念,又形成了某些神秘的观念;2 . 奴隶社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工,产生了阶级的分化。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技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技方法论

技术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技术创新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技术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它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改善产品质量, 开发新产品等,从而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同时,技术创新还可以促进就业、改善
民生、提高国家竞争力等。
社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社会发展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生活质 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新技术、新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
01
演绎法
根据已知的一般原理或规律,推导出个 别结论或解释具体现象,实现从一般到 特殊的逻辑推导。
02
03
归纳与演绎相结合
在科学研究中,归纳和演绎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科学认识的深化 和发展。
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分析法
把复杂的事物或现象分解成简单 的组成部分或要素,分别加以研 究,以揭示其内在本质和规律。
科学技术是国家竞争力的 核心要素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综合 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 。
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的相互作用
科技革命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科技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社会变革为科技革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基础
社会变革为科技革命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物质基础和人才支持,推动了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 。
科技的社会功能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技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还具有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科技的发展能够改 变社会结构、推动社会进步,同时也能够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
马克思主义科技方法论的意义
指导科技创新实践
马克思主义科技方法论为科技创 新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它强调科技创新必须以社会实践 为基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 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自然辩证法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课堂PPT)

自然辩证法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课堂PPT)

起来,形成了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的辩证思维。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
则为归纳确定合理性和方向。归纳与演绎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10
三、从抽象到具体
(一)抽象
抽象即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
属性的过程,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
(二)具体
具体有两个含义,第一,指感性具体,也就是人们面对客观事物本身所获
物部分与整体辩证关系的完整过程,是人们思考事物、对象的必要思维
方法与阶段。
在科学研究中,分析与综合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分析的目的,
不仅是为了深入对象内部进行认识和实践,而且是为了在思维中综合认
识对象,为在实践中变革对象打下基础;综合也需要以分析为基础,没
有分析的综合不是深刻的综合。分析是研究,综合是创造。
3
本章教学要点和教学建议
教学要点
强调科学技术研究是实践活动,方法论也应该按照科学实践的实际过程,从思维与 实践的关系入手,讨论辩证思维与实践特性,让研究生变表征的科学观为实践的科学观, 变表征的方法论为实践的方法论。
教学要求
1、教学的重点是以科学实践的活动观为基点,构建新的重辩证思维的、重科学实践的 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这是一种与以往重科学理论的静态的科学理论观非常不同的科学研 究方法论,不是科学技术方法论,而是研究的方法论,是活动的方法论。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东北大学 陈红兵 2012.09
1
目录
第一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 第二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 第三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 第四节 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
2
本章编写原则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与具 体科技研究的方法相结合的原则,结合近年来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提出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为基础,吸取 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并且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的方法论”。

第3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3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二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与批判思维方法
三、思维的直觉与顿悟特征 (一)直觉 直觉是指不以人类意志控制的特殊思维特性,它 是基于人类的职业、阅历、知识和本能存在的一 种思维特性。直觉具有直接性、迅捷性、或然性 等特性。 (二)顿悟 顿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特性和状态,指当思考 某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时,在某种时刻突然获 得解决问题的豁然开朗的状态。顿悟具有突发性、 诱发性、偶然性、极度快乐或豁然开朗等特性。
第二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与批判思维方法
(三)思维的收敛与发散 只发散,不收敛,劳而无功;只收敛,不发散, 难有创造。只重视其中一个,便可能走上形而 上学思维。若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则具有辩 证思维特点。 两者是对立统一,具有互补性,不可偏废。 需要在两者之间保持思维的张力,在收敛中注 意发散,在发散中注意收敛。

第一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
四、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一)历史 历史方法是一种过程研究方法,科学技术研究需要掌 握具体的研究过程、概念演变史、学科史和前任研究 方法,从而形成创新性科学研究的背景。 (二)逻辑 逻辑是按照理性要求指定的思维规则和形式,它以抽 象为基本特征,通过对事物的具体形态和个别属性分 析思考,揭示出事物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 进行判断和推理来概括地、间接地反映现实。 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 逻辑思维凭借科学的抽象揭示被人类构建的事物的本 性,具有自觉性、过程性、间接性和必然性的特点。 逻辑思维常被称为“抽象思维”,是抽象的基本形式。

第一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
一、分析与综合 (一)分析 分析是在思维中把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 属性以及阶段,分别加以研究考察的办法。 (二)综合 综合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部分、侧面、属 性以及阶段按照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 以掌握事物的全貌、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2022最新版)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2022最新版)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2022最新版) 2022《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4.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1.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3.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4.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自然辩证法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学习资料之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

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技术发展是多种矛盾共同推动的结果,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而社会对技术的需要更加把科学推向前进。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首先,它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次,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背景。

(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和概括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

自然辩证法概论 (2015修改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 (2015修改版)

(按照2013年大纲重新整理的,知识点都是大纲中内容,有很多觉得没用的可以不用背了,但鉴于中特的坑,还是都整理出来了。

感谢不知道是哪个前人整理的详细资料~加油!——呆兔子)绪论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相邻学科:自然科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学、科学社会学等。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自然观: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高级形态、核心)。

当代形态:系统、人工、生态自然观。

科学技术观:以历史形成为基础,分析科学技术本质特征和体系结构,揭示其发展模式和动力,进而概括其规律。

是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科学技术方法论:分析与综合、归纳和演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统一。

概括升华科学技术研究中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论: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社会建制、社会运行的普遍规律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功能观、战略观、人才观、和谐观、创新观——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人本性特征。

三、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1.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当时无产阶级斗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的需要,在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并汲取辨证法,综合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创立的;2. 列宁及时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的崭新成果,为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3. 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4.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二章|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通有何方法论意义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答: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描述,首先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都是唯物主义自然观,承认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主要根据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自然辩证法概论》编写组编写的2013年版的内容要求修订。

大纲体系结构特点是:首先,章节安排完全按照“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来展开,注重思想性的传授。

其次,明确提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教学内容。

创新型国家建设体现了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再次,各章节注意针对西方哲学中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尤其是一些政治性的东西予以理论上的回应。

最后,本教学大纲包含绪论、五个章节和结束语,各个部分之间相互呼应,使教学内容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便于学生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的科学体系。

授课计划共18学时,具体内容包括:绪论(1学时)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三、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四、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4学时)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一、系统自然观二、人工自然观三、生态自然观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4学时)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第二节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第三节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分析二、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三、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3学时)第一节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一、分析和综合二、归纳和演绎三、从抽象到具体四、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第二节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一、思维的收敛性与发散性二、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三、思维的直觉与顿悟特征四、移植、交叉与跨学科研究方法第三节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一、数学方法及其作用二、系统方法及其作用三、复杂性思维及其方法第四节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一、科学实践的方法二、技术活动的方法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3学时)第一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一、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二、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三、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一、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形成和内涵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制三、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二、科学技术运行的国家治理三、科学技术运行的人文引导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3学时)第一节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一、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二、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三、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四、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第二节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容与特征一、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历史形成二、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三、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特征第三节创新型国家建设一、创新型国家的内涵与特征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结语: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的重要意义一、有助于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科学发展观二、有助于提高科学技术研究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三、有助于增强关于科学技术和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眼光。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技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技方法论
义 科技方法论鼓励提出假说,并根 据假说构建理论,通过实践检验 和修正理论,推动科学的发展。
批判与反思
马克思主义科技方法论要求科学 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保持批判和 反思的态度,不断审视和修正自 己的观点和方法,以追求科学的 真理。
在技术发明与创新中的应用
技术发明与创新的过程
CHAPTER
科学实践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和 修正。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才能被认为是正确的。
实践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需求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理论的 发展和进步都是为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满足实践需求。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系统方法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 领域,也适用于社会科学领域 ,是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之一。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通过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可以深 入了解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并对其 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推断。
04
01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是马克思主 义科技方法论中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它强调历史和逻辑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科技方法论指导 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科技 创新与社会发展的融合,实 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 发展。
05 结论
CHAPTER
马克思主义科技方法论的意义与价值
01
02
03
马克思主义科技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 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科学 技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有助于深化对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认 识。
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
科技政策制定
马克思主义科技方法论为科 技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帮助政策制定者理解科技 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制定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理论要素是:分析与综合相互映照; 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过程;历史与逻辑相互统一。
5
第一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
一、分析与综合 二、归纳与演绎 三、从抽象到具体 四、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6
本节教学要点、难点
教学要点是讲清什么是辩证思维和辩证思维对于科学、 技术和工程研究的意义。
逻辑形式的思维,其形式主要有:联想、想象、隐喻、灵
感、直觉与顿悟等等。
在非逻辑思维方面,想象对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的作用很大。直觉和顿悟在创造成果突现方面尤其突出。
想象,是对过去存储在大脑中的知识、经验、方法
进行重新组合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把这种大脑中的知识、
方法的暂时思维组合与现存研究对象通过某种形式关联起
事物部分与整体辩证关系的完整过程,是人们思考事物、对象的必要思
维方法与阶段。
在科学研究中,分析与综合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分析的目
的,不仅是为了深入对象内部进行认识和实践,而且是为了在思维中综
合认识对象,为在实践中变革对象打下基础;综合也需要以分析为基础,
没有分析的综合不是深刻的综合。分析是研究,综合是创造。
因此,一切要以科学实践作为视角,以科学家、工程师的研究活动为研究对象和 方法论对象。
2、要注意把这样的辩证思维、创新思维贯彻到具体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因此, 教学可以结合科学研究的程序讲述这些思维特征;如结合科学研究的提出问题环节、观 察实验环节、建立假说环节、形成理论环节讲述这些思维的普适性与重要性。
8
一、分析和综合
(一)分析
是在思维中把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以及阶段,分别
加以研究考察的方法。
(二)综合
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部分、侧面、属性以及阶段按照内在联
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全貌、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三)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有机结合,形成分析与综合的辩证思维,形成了认识
(一)直觉
直觉是指不以人类意志控制的特殊思维特
性,它是基于人类的职业,阅历,知识和本能存
在的一种思维特性。直觉具有直接性、迅捷性、
在科学技术研究中,注意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可以使得科学
家与工程师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既可以从横向也可以从纵向把握
科学技术研究的脉络和前景;也可以使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既具有理
性的、缜密的思维与科学修养,也具有宏观开阔的全局视野和战略
思维。
14
第二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
一、思维的收敛性与发散性 二、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 三、直觉与顿悟思维 四、移植、交叉与跨学科研究方法
3
本章教学要点和教学建议
教学要点
强调科学技术研究是实践活动,方法论也应该按照科学实践的实际过程,从思 维与实践的关系入手,讨论辩证思维与实践特性,让研究生变表征的科学观为实践的科 学观,变表征的方法论为实践的方法论。
教学要求
1、教学的重点是以科学实践的活动观为基点,构建新的重辩证思维的、重科学实践的 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这是一种与以往重科学理论的静态的科学理论观非常不同的科学研 究方法论,不是科学技术方法论,而是研究的方法论,是活动的方法论。
1、本节有四对辩证范畴: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 绎;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要分析为什么单独的一个 概念会走向与辩证法对立的形而上学?为什么在科学研究 中需要把这些对两两范畴结合起来?为什么结合才是辩证 思维?教学难点也在这里。
2、辩证思维对于科学、技术和工程研究的作用和 意义。
7
科学技术研究,离不开辩证思维。分析与综 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 辑的统一,这些辩证思维的形式体现和贯彻 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 自觉地认识和提升这些辩证思维的形式,对 于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深入研究科 学技术,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来,形成新的联想。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想象常常触发“灵感”,做出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非逻辑思维开拓思路,逻辑思维整理思路,完成创
新的理性建构。在非逻辑思维之前也有逻辑思维(如比较、
分类、归纳等),为非逻辑思维做好铺垫准备。
21
三、直觉与顿悟思维
直觉与顿悟思维是两种创造性很强的非逻
辑思维特性。
结合起来,逻辑的分析应以历史的考察为基础,历史的考
察应以逻辑的分析为依据,以达到客观、全面地揭示事物
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目的。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不仅仅是关
于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它是构建科
学技术理论体系和实践活动的规定性或原则。科学技术历
史实践是逻辑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确定逻辑思维的任
实。
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逻辑思维凭借科学
的抽象揭示被人类建构的事物的本性,具有自觉性、过程性、间接性
和必然性的特点。常称它为“抽象思维”。是抽象的基本形式。
12
(三)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是研究事物发展规律的
唯物辩证思维方法之一。这一方法要求在认识事物时,要
把对事物历史过程的考察与对事物内部逻辑的分析有机地
合起来,形成了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的辩证思维。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
绎则为归纳确定合理性和方向。归纳与演绎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10
三、从抽象到具体
(一)抽象
抽象即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
的属性的过程,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
(二)具体
具体有两个含义,第一,指感性具体,也就是人们面对客观事物本身所
获得的感性表象;第二,指理性具体,即反映事物本质规定的、与科学实践结
合的理论内容。
(三)从抽象到具体
就是把抽象的、内容贫乏的概念、理论赋予丰富的经验和实践内容的过
程。
在辩证思维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要实现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从 感性的现实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的过程,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 提升的过程;第二次,是从科学的思维抽象逐步使抽象的理论上升到与具体实 践相结合的理性的思维具体的过程,是把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再返回科学实践, 赋予理论具体内容的过程。
2、在整体论的视野下,结合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思想,把科 学技术方法论放置在有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的情景中思考科学技术方法论 的研究,把科学技术方法论视为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动态方法论,而不是 静态方法论。
3、改变了原有编写体例,没有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过程(提出问 题,进行观察实验、提出假设,通过验证,建立理论)来讨论科学技术方 法论,而是按照科学实践所需要的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特性来编写科学技 术研究的方法论。关注所有科学、技术和工程研究中都必然涉及的基本的 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和活动中的方法论问题。
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
答案的思维特性,与收敛思维特性相对。又称“放射思维”、“求异
思维”或“扩散思维”特性。发散思维特性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特
点之一。
(三)思维的收敛与发散
只发散,不收敛,劳而无功;只收敛,不发散,没有创造。只
重视其中一个,便可能走向形而上学思维。若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演绎推理的结论是必然性的,只要其前提正确,推理过程正确,其结论就
必然正确。在科学研究中,演绎常常用在科学理论的建立和完善上。
(三)归纳与演绎
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归纳由于不是必然推理,单纯运
用归纳就会遇到“归纳问题”;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的必然推理方法。但
是单纯运用演绎,无法推进科学实践的新发现、新发明。把归纳与演绎结
9
二、归纳和演绎
(一)归纳
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归纳推理不
是必然性推理,其结论具有或然性。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归纳是从其情境
密切相关的特定研究中得到在此情境适用的一般性结论的。把归纳的结论
推广到其他情境时需要注意其适用性。
(二)演绎
演绎是从对事物概括的一般性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认识方法。
16
科学技术研究需要创新,创新是科学技术研究的不 竭动力和灵魂。要创新,必须有创新思维和方法。科 学研究上和技术发明上的创新思维,就是思维要素的 辩证组合与重新配置。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除了表现为运用规范性的
辩证思维形式之外,还体现为收敛性与发散性、逻辑
性与非逻辑性、抽象性和形象性的对立统一等辩证思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 论
东北大学 陈红兵 2012.09
1
目录
第一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 第二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 第三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 第四节 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
2
本章编写原则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与 具体科技研究的方法相结合的原则,结合近年来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提 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为基础,吸 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并且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的方法论”。
提出创见的思维,是在思维特征方面不刻板,组
合各种思维、灵活调用思维的特性。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
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
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
创造性思维特别注重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
维的统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
19
(二)创造性思维的逻辑性
创造性思维过程的逻辑性,是指其过程中
则具有辩证思维的特点。两者是对立的统一,具有互补性,不可偏废。
需要在两者之间保持思维的张力,在收敛中注意发散,在发散中注意
收敛。 18
二、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
(一)创造性思维的特性
创造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最重要的特性
之一。创造性思维不是在所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