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护用药理学》重点(按章节归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护用药理学绪论

1.药物: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以及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主要分为天然、人工合成、基因工程药物三类)。

2.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一、药物作用

1. 药物作用:是指始发于药物与机体细胞之间的分子反应;

2.药物效应:是指继发于药物作用之后的机体功能及(或)形态的变化。

二、药物的基本作用 (兴奋和抑制是药物作用的两种基本类型)

1.兴奋:使机体器官组织原有机能活动水平增强。肾上腺素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2.抑制:使机体器官组织原有机能活动水平减弱。吗啡产生镇痛和呼吸抑制。 一种药物对不同的器官或组织,可分别产生兴奋或抑制作用,肾上腺素收缩皮肤粘膜的血管(兴奋),而舒张骨骼肌血管和冠脉血管(抑制)。兴奋和抑制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过渡的兴奋如惊厥不止,可导致中枢衰竭甚至死亡。

三、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在治疗剂量范围内,药物对某一、两种器官或组织产生

明显的药理作用,而对其它的器官和组织,作用很小甚至无作用。 ) 临床意义:选择性高的药物针对性强,副作用少;而选择性低的药物针对性差,副作用多。

如:洋地黄对心肌的兴奋作用,利尿剂对肾小管的作用;选择性低的药物,作用范围广,不良反应多。比如阿托品。临床根据药物选择性的作用规律,对不同疾病选择不同的药物,药物的适应症取决于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三、药物作用方式(局部和全身作用)

1.局部作用:药物与机体接触后,药物在被吸收入血之前,在用药局部表现的效应;

2.吸收作用:指药物吸收入血液循环后所产生的作用;

3.直接作用:药物与组织器官直接接触后所产生的效应;

4.间接作用:指由药物的某一作用引发的另一作用。

五、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1.预防作用:在疾病发生之前用药,可以防止疾病的发生的作用。

2.治疗作用:符合用药目的,能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作用。

(1) 对因治疗(治本):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2)对症治疗(治标):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的症状。

3.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或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的药物反应。

(1)副作用(可预知):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2)毒性反应(可预知):用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时,药物对机体产生的危害性反应。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特殊慢性毒性反应“三致反应”:致突变、致畸及致癌作用)反应,在临床用药时,应注意掌握用药的计量和间隔时间,病针对所用药物的特定毒性反应症状密切观察,尽

量避免毒性反应的发生或者及早发现以便采取补救措施;

(3)变态反应(过敏反应):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所引发的病理性免疫反应;(4)后遗效应(宿醉反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最小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5)停药反应: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使原有疾病迅速重现或加剧的现象;

(6)继发反应(治疗矛盾):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7)依赖性: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后病人对药物产生主观和客观上连续用药的现象。若停药后仅表现为主观上的不适,没有客观上的体征表现,成为习惯性或精神依赖性;若用药时产生欣快感,而停药后不仅会出现主观上的不适,还会发生严重生理功能紊乱的戒断症状,称为成瘾性或生理依赖性;

(8)特异质反应:少数患者因遗传异常而对某些药物所产生的异常反应。(9)耐受反应:长期服用某一药物,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

六、药物作用机制(药物产生作用的原理,研究药物如何与机体细胞结合而发挥

作用)

1.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结构特异性药物,主要与药物的化学结构有关,它们通过改变酶、离子通道、受体等的功能,从而诱发一系列生理、生化效应。)

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影响离子通道、物质转运、免疫功能、核酸代谢;受体学说:(1)受体激动药:与受体既有较强亲和力又有较强内在活性的药物;(2)受体阻断药(受体拮抗药):与受体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2.非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主要与药物的理化性质如解离度、溶解度、表面张力等有关,通过酸碱反应、渗透压改变、络合作用等发挥疗效)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影响,包括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及其药物体内浓度的变化过程,以及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等)

一、被动转运

简单扩散(脂溶扩散)——脂溶性药物、滤过(膜孔扩散)——水溶性药物、易化扩散(依赖生物膜上的特定载体)——需载体、不需能量、有竞争性抑制现象及饱和限速现象。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般包括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四个过程

1.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速度: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快到慢)

首关消除(首关代谢或首关效应):有些药物口服后,在从胃肠道内进入肠壁细胞和经门静脉系统首次通过肝脏时被部分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

2.分布:指药物吸收后从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

影响分布的因素:(1)血浆结合率;

(2)局部器官血流量,药物首先到达血流量大的组织器官如肝、肾、脑、肺等;(3)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4)体液pH值生理状态下细胞内液pH约为7.0,细胞外液pH约为7.4,弱酸

性药物用NaHCO

3碱化血液,弱碱性药物用NH

4

Cl酸化血液;

(5)体内屏障(细胞屏障):

血-脑脊液屏障,是位于血液与脑组织间、血液与脑脊液间、脑脊液与脑组织间三种隔膜的总称(前两者对于药物的分布具有重要意义)只有脂溶性高的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