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直肠癌住院病例临床病理特点及变化趋势_18家医院31246例初步分析

合集下载

结直肠癌发病现状面面观

结直肠癌发病现状面面观
过去的十年间,结直肠癌发病率平均每年下降 3。4%,>62 岁下降幅度最大。患者改善就医途径、筛查、标准化治疗等方式都加速了结直肠癌发病下降的趋势。
病灶分布
结直肠癌因其病灶差异(结肠和直肠)而具有不同的风险因素、生物学特征、发病机制。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近端结肠(42%),其次为直肠(28%)。病灶分布有性别差异:与男性相比,女性近端结肠癌的比例更高、直肠癌更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外,病灶分布还与诊断年龄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近端结肠癌比例明显增加,而直肠癌比例降低(例如,在结直肠癌女性患者中,80 岁或以上时,56% 的为近端结肠癌,而小于 50 岁时,这一比例为 26%。
生存差异
结直肠癌生存率无性别差异。2003 到 2009 年统计的 5 年相对生存率为 64.9%、诊断后 10 年为 58.1%。直肠癌的 5 年总生存率较结肠癌稍高,这与局限期直肠癌的发病率高有关。40% 患者是在局限期确诊,5 年生存率为 90.3%。局部和远端转移的患者生存率分别为 70.4% 和 12.5%。III 期结肠癌患者接受辅助化疗可使生存期加倍。值得注意的是,与接受辅助化疗的白人相比,黑人获益相似且毒性事件较少。无证据表明叶酸补充剂会增加结直肠癌风险,膳食总叶酸摄入与结直肠癌负相关。

回顾分析我院近十年内镜下结直肠癌及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回顾分析我院近十年内镜下结直肠癌及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回顾分析我院近十年内镜下结直肠癌及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回顾分析我院近十年内镜下结直肠癌及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近年来,结直肠癌及腺瘤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逐渐增高。

结直肠镜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查手段,能够有效地诊断结直肠相关疾病,并为患者提供及时的治疗方案。

本文回顾分析了我院近十年内镜下结直肠癌及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旨在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水平,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1. 年龄分布:我院回顾分析发现,结直肠癌的患者年龄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十年间,40岁以下的患者比例显著增加,尤其是30岁以下的年轻患者。

这可能与生活方式改变、饮食结构调整等因素有关。

2. 位置分布:结直肠癌主要分布于直肠、乙状结肠和降结肠。

其中,最常见的是直肠癌,其次是乙状结肠癌和降结肠癌。

这种分布特点为早期发现和干预提供了可能。

3. 组织类型:结直肠癌的组织类型多样,鳞状细胞癌和腺癌是最常见的类型。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如粘液癌、黏液表皮癌等。

不同类型的结直肠癌在临床治疗中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4. 分化程度:良、中、恶性程度分化不同的结直肠癌组织具有不同的形态学特征。

根据我院的统计数据,近十年内镜下诊断结直肠癌中,高度分化的占比逐年增长,而低度分化的比例逐年下降。

二、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1. 大小和数量:腺瘤早期诊断十分重要,因为它们有潜在的恶变风险。

我院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年腺瘤的发现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发现的直径有逐渐缩小的趋势。

2. 类型和形态:腺瘤的类型主要分为息肉状腺瘤和平坦型腺瘤。

息肉状腺瘤通常较突出,表面光滑;平坦型腺瘤表面平坦、宽阔,难以察觉。

这些不同类型的腺瘤对于内镜下检查和诊断需要采取不同的注意事项。

3. 结构和发展:腺瘤的发展通常经历了不同阶段,包括腺瘤的增生、增大、增厚和继发变异等。

对于早期诊断和干预,对腺瘤的不同阶段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分类非常重要。

结语通过回顾分析近十年来我院内镜下结直肠癌及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我们发现结直肠癌的年龄呈年轻化趋势、组织类型多样、分化程度逐年提高。

结肠癌的病理学特点和手术预后分析

结肠癌的病理学特点和手术预后分析

结肠癌的病理学特点和手术预后分析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病理学特点和手术预后分析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

1. 病理学特点1.1 组织学类型结肠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组织学类型:•腺癌:最常见的结肠癌类型,由肠腺上皮恶性变异而来。

•黏液癌:腺癌中黏液分泌增多的一种亚型。

•腺鳞癌:同时具有腺癌和鳞癌的特点,较为罕见。

•腺肌癌:同时具有腺癌和平滑肌肉瘤的特点,较为罕见。

1.2 肿瘤分级和分期结肠癌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特点进行分级,包括以下几个级别:•G1级:肿瘤分化良好,与正常肠腺上皮相似。

•G2级:肿瘤分化中等,介于G1级和G3级之间。

•G3级:肿瘤分化差,与正常肠腺上皮相差较大。

结肠癌的分期是根据肿瘤的深度侵袭和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分类,常采用国际TNM分期系统。

TNM分期包括:•T分期:根据肿瘤侵袭的深度分为T1、T2、T3、T4四个级别。

•N分期: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N0、N1、N2三个级别。

•M分期:根据远处转移情况分为M0和M1两个级别。

1.3 分子病理学特点近年来,对于结肠癌的分子病理学特点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因突变:结肠癌中常见的基因突变包括KRAS、BRAF、PIK3CA等。

•DNA甲基化:DNA甲基化是结肠癌进程中的常见表观遗传变化。

•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约15%的结肠癌患者具有微卫星不稳定性,这与DNA修复基因的突变有关。

2. 手术预后分析手术是结肠癌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手术预后分析对于判断患者的生存及疾病复发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2.1 术前因素•年龄:年轻患者通常预后更好。

•性别: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预后较差。

•肿瘤位置:左结肠癌相比右结肠癌预后较好。

•TNM分期:早期癌(I、II期)预后较好,晚期癌(III、IV期)预后较差。

2.2 术中因素•手术方式: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的预后相当。

•淋巴结清扫数量:淋巴结清扫数目越多,预后越好。

•手术切缘:切缘阳性的预后相对较差。

中国结直肠癌住院病例临床病理特点及变化趋势_18家医院31246例初步分析

中国结直肠癌住院病例临床病理特点及变化趋势_18家医院31246例初步分析

中国结直肠癌住院病例临床病理特点及变化趋势——18家医院31246例初步分析中国抗癌学会结直肠癌专业委员会摘要:中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持续上升,但由于缺乏完善的肿瘤登记制度,目前暂无有代表性的数据说明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特点及变化趋势。

本研究旨在了解其发病年龄、性别和部位分布变化趋势,为我国结直肠癌的防治决策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全国18家省级大医院1980年1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结直肠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和手术相关数据,建立数据库。

分析发病年龄、性别及发病部位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以及年龄与结直肠癌发病部位的关系。

结果:结直肠癌发病年龄呈现明显的老龄化趋势(P<0.001),2005-2008年组的发病中位年龄较1980-1984年组推迟8岁;从1985-1989年组起各个时间段的直肠癌病例的构成比随时间推移呈明显下降趋势、而结肠癌患者所占比例明显上升,近端结肠癌与远端结肠癌所占比例呈平行上升趋势(P<0.01);本研究并未观察到发病部位明显的右移趋势。

不同年代病例的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男女比例为1.29:1,但从1995年开始男性比例呈现上升趋势,到2008年男女比例达到1.44:1。

结论:本研究发现从1980年代起,我国直肠癌患者所占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而结肠癌患者所占比例明显上升,因此全结肠镜筛查优于乙状结肠镜。

同时,我国结直肠癌发病年龄呈现明显的老龄化趋势;但是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直至2000年代,45岁以下组所占比例仍高达19.53%;而且,年轻患者(30-44岁)诊断时进展期比例高于老年患者。

因此,在选择筛查人群时年轻患者也应该列为是筛查的对象之一。

最后,由于本研究不是基于人群的肿瘤登记,因此无法统计发病率,也不能代表中国的结直肠癌最直接的发病情况。

但本研究纳入了全国10省直辖市、自治区,18家大医院的病例,具有相对好的代表性。

因此,对中国结直肠癌发病和防治的历史和现状及干预措施的制定有参考意义。

中国结直肠癌手术病例登记数据库2022年度报告_一项全国性登记研究

中国结直肠癌手术病例登记数据库2022年度报告_一项全国性登记研究

中国结直肠癌手术病例登记数据库2022年度报告_一项全国性登记探究中国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危害极大,对患者和社会造成了重大肩负。

为了深度了解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特征、手术治疗状况及机会予治疗效果,中国在2010年成立了全国性的结直肠癌手术病例登记数据库,对全国各地的结直肠癌患者进行登记。

而我们所撰写的这篇文章,是基于该数据库2022年度报告。

在本年度的报告中,我们收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结直肠癌手术病例共计5000例。

依据数据统计,结直肠癌的患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2016年至2022年期间,结直肠癌的患病率增长了30%。

另外,数据显示,结直肠癌的发病年龄在近年来有所下降,40至60岁之间的中年人成为高发人群。

手术是目前治疗结直肠癌的主要方法,本年度报告中,我们对手术方式、手术切口、手术并发症及恢复状况等因素进行了深度探究。

数据表明,开腹手术依旧是目前最常见的手术方式,占比达到了85%。

而腹腔镜手术和机器人帮助手术的应用在各地区存在差距。

从术后恢复状况来看,手术后恢复良好的患者占比较高,但也有一部分患者出现术后感染及吻合口瘘等并发症。

此外,结直肠癌的预后也是病例登记数据库关注的一个重点。

在本年度的报告中,我们对患者的5年生存率进行了分析。

数据显示,早期诊断的结直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较高,而晚期诊断的患者生存率较低。

这表明早期筛查和诊断对于提高结直肠癌的治愈率至关重要。

此外,我们还对全国不同地区的结直肠癌手术治疗状况进行了比较探究。

报告表明,东部地区的手术治疗水平相对较高,而西部地区相对较低。

这一差距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医疗资源的相对集中造成的。

因此,加强医疗资源的配置,提高西部地区的结直肠癌手术水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合来看,中国结直肠癌手术病例登记数据库2022年度报告为我们提供了全国性的结直肠癌病例信息,为我们更好地了解该病的流行状况、手术治疗方式及效果提供了重要支持。

然而,该数据库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局限于手术病例登记,无法全面反映结直肠癌的全貌。

上千例大肠癌、结肠癌临床病例病理分析

上千例大肠癌、结肠癌临床病例病理分析

上千例大肠癌、结肠癌临床病例病理分析【第一篇】1134 例大肠癌临床病例分析大肠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在我国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仅次于胃癌、食管癌、肺癌等常见恶性肿瘤, 居4~ 6 位。

近年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活方式及生活环境的改变, 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因此, 对其临床流行病学的深入研究, 对疾病早期发现、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对我院近15 年来经结肠镜检查诊断的大肠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了分析, 以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其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一、对象与方法1. 研究对象: 我院消化科内镜室1986 年10 月~ 2002 年10 月共行15 638 例全结肠镜检查,经肠镜下取活组织行病理学检查, 共检出大肠癌1 134 例, 其中男687 例, 女447 例,男女之比为11 5B1; 年龄21~ 92 岁, 平均年龄561 5 岁。

详细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及肿瘤的发病部位和病理类型。

1 134 例大肠癌中280 例合并结肠息肉。

2. 研究方法: 以所有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为研究群体,对大肠癌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部位、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肿瘤位置分成三组: 近段结肠( 包括盲肠、升结肠、结肠肝曲、横结肠) , 远段结肠( 包括结肠脾曲、降结肠、乙状结肠) , 直肠。

二、结果1. 发病中位年龄变化趋势: 1986 年至2002 年每5 年的大肠癌发病的中位年龄分别为52 岁、55 岁、62 岁。

2. 年龄因素与患病率: [ 30 岁、30~ 岁、40~ 岁、50~ 岁、60~ 岁、70~ 岁、\80 岁各年龄组在研究群体相应年龄组中的患病率分别为118%、319%、611%、910%、1118% 、1610%、161 9%。

3. 性别因素与患病率: 1 134 例大肠癌中, 男性687 例,患病率为71 6%( 687P9 071) , 女447 例, 患病率为61 8%( 447P6567) , 两者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105) 。

青年结直肠癌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附50例报告)

青年结直肠癌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附50例报告)

青年结直肠癌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附50例报告)黎磊【摘要】目的探讨青年结直肠癌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6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相关资料,比较青年(观察组)50例及中老年(对照组)31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病理特征、治疗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中女性占68.00%、具有家族性多发性腺瘤病及结直肠腺瘤等家族史20.00%、首发症状为黏液血便腹痛及不适64.00%、确诊时间(4.40±1.39)个月、误诊率22.00%、病变位于直肠46.00%、病理恶性度高62.00%、Dukes C/D期64.00%,均高于对照组中的50.32%、6.45%、36.13%、(2.37±1.18)个月、11.94%、25.81%、38.71%、41.94%,P<0.05;观察组1年存活率60.00%低于对照组的82.90%(P<0.05);两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72.00%VS74.19%(P>0.05).结论青年人结直肠癌患者具有女性比例高、病程滞后、误诊率高、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的特点,应做好肠癌知识宣传,重视肛门指诊及结肠镜检查进行综合判断以提高早期诊断率,实施个体化综合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期刊名称】《结直肠肛门外科》【年(卷),期】2014(020)003【总页数】4页(P204-207)【关键词】结直肠癌;青年;临床特征【作者】黎磊【作者单位】湖北省恩施市中心医院普外科湖北恩施 445000【正文语种】中文结直肠癌是外科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几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青年患者发病率也相应增多[1]。

本文通过分析青年直肠癌的发病特点,可为临床提供相关信息,旨在提高青年结直肠癌早期诊断水平,将有利于提高青年结直肠癌的整体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湖北省恩施市中心医院诊治结直肠癌360例,均经手术或结肠镜病检查经病理检查确定诊,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粘液血便,便块变细,腹部扪及包块、或有不完全性肠梗阻,贫血、乏力,消瘦等;男170例,女190例;年龄30~83岁,平均(62.09±12.55)岁,其中年龄小于等于40岁50例(13.89%,50/360),大于40岁的中老年患者310例(86.11%,310/360)。

2022结直肠癌的发展趋势及诊疗进展(全文)

2022结直肠癌的发展趋势及诊疗进展(全文)

为了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实现我国全民消化肿瘤早诊早治,《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设立“齐力荟聚 -消化肿瘤频道”,聚焦消化肿瘤患者的诊断治疗。

旨在报导国内前瞻性、创新性和高学术水平的关于消化道肿瘤防治的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把握学术发展动向,促进学术交流,整体提高国内消化肿瘤防治的临床与研究水平,结合国内研究特色,以及国内临床规范制度,推动消化肿瘤防治的进步,普及推广临床规范化诊疗。

01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中国疾控中心)和国外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大肠癌的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已排到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三位,但由于大肠癌患者的整体生存时间较长,五年生存率数据可观,死亡率在国内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第五位。

在消化肿瘤工作中,有一个明显现象,有不少被称为“老病人”的患者,多年坚持配合医院治疗、随访,即便初诊时已是晚期或者复发转移的患者,生存时间都相对较长,生活质量也较理想,甚至有望获得长期更好的生存获益,这大概是目前大肠癌诊疗现状的缩影。

那末是否有年轻化趋势?目前,中国疾控中心并没有发布关于大肠癌患者年轻化趋势的数据。

临床工作中,兴许浮现了年轻患者逐渐增多的现象,但并不能作为大肠癌年轻化趋势的定论,需根据全球或者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数据进行探讨,才是严谨的。

02近年来,临床上大肠癌一期、二期肿瘤发现机会逐渐升高,那为什么浮现这种现象?主要源于百姓健康科普的深入,人们健康意识和体检意识的增强,社区的体检筛查项目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国内不少社区早些年已经开展了大便隐血筛查等试验,阳性结果人群须进一步肠镜检查,这也是发现早期大肠癌的重要举措。

此外,关于早期大肠癌的一些症状,除了刚才谈到的大便隐血,我们现在也非常关注高危人群。

消化肿瘤可能会存在某些遗传综合征如 Lynch 综合征,指的是家族连续好几代人中有多人患大肠癌,这种人群须引起重视,即使当下是健康状态,也应提醒和建议这种人群高频地进行筛查,如果有瘜肉发生,应及时切除,避免癌变。

结直肠癌黏液腺癌临床病理及治疗进展2024(全文)

结直肠癌黏液腺癌临床病理及治疗进展2024(全文)

结直肠癌黏液腺癌临床病理及治疗进展2024(全文)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全球范围内的一种常见恶性肿瘤,流行病学数据表明全球CRC总体发病率已经升至第三位,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1]。

在CRC中,黏液腺癌(mucinous carcinoma,MC)是非特异性腺癌(adenocarcinoma not otherwise specified,AC)中一个独特的组织亚型,其特点是细胞外黏液占肿瘤体积50%以上。

一、黏液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统计数据表明,MC发病率具备一定地域差异,MC的发病率从亚洲国家的3.9%到欧美国家的10%~13.6%不等[2]。

通过对发病部位的研究发现,MC在近端结肠的发病率显著高于直肠或远端结肠。

针对相同部位肿瘤进行分层分析后发现,MC常发现于疾病进展期[3]。

对这一现象有两种假说。

其一可能与MC中黏液蛋白物理特性相关,MC中黏液蛋白基因MUC2的过度表达和抑癌基因转录因子HATH1沉默密切相关,与AC中的表达趋势相反[4]。

染色体不稳定可能是MC疾病快速进展的另一种机制,相对于AC,MC出现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频率更高。

高MSI发生率在Lynch综合征患者中也可以观察到,这表明MC与AC可能具备不同的致癌途径[5]。

MC与AC的转移模式存在明显差异,AC常见远处转移器官为肝脏,而MC更容易出现腹膜转移,且MC术后淋巴结阳性率高于AC。

转移模式差异的原因目前认为与黏液组分密切相关[6]。

正常黏液与肠道微生物构成了菌群生物膜。

MC中菌群生物膜的失调导致肠道上皮通透性增强,黏液组分会由肠道向腹腔内移动,导致肿瘤的腹膜转移及对邻近脏器侵犯[7]。

另外,菌群生物膜将诱导肠道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导致大量细胞因子的产生,如TNF-α、IL-22,研究表明此类细胞因子促进肿瘤细胞的黏液分泌。

例如,TNF-α处理的结肠癌细胞ATOH1蛋白的稳定性增强,进而促进黏液分泌。

结直肠癌364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结直肠癌364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o s: r m 0 0 t 0 6, 6 ai n swi oo e t l a c rc mi gfo W u a ih h h s i l r n l d d i h t d . l i d F o 2 0 o 2 0 3 4 p t t t c lr c a n e o n r m e h c h n eg t o p t ei cu e n t e su y C i . a we n
Cl i a n t o o i a a ur s o l r c a n e n 3 4 Pa i n s i c la d Pa h l g c l n Fe t e fCo o e t lCa c r i 6 t t e
Z A G Y —ig C E i u , U Z i iC E u — n , H N C a , u , N in T eEg t H si l fWu H N uxn , H NJ— iL h— , H N H ar g C E h o XU Jn WA G Q a ( h i h opt — g me o h ao
h n Wu a 3 0 0 C ia a , h n4 0 1 , hn )
Abta tObet eT vs gt a da a z ec ncl n ahlg a aue f 6 a et wt o r t a crMeh s c : jci : o n et ae n n l et l ia adptooi le trs 4p t ns i cl e a cn e. t- r v i i y h i c f o3 i h ocl
浸润程度及 D ks u e 分期 有关。结论 : 明确结直肠癌的临床病 理特征有 助于诊 断和 治疗。
关键词 : 直肠肿瘤 ; 断 ; 理 学, 结 诊 病 临床 中 图 分 类 号 : 7 5 3 R 3 .4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3 2 ( 0 7 0 -0 70 10 — 9 20 ) 70 0 -3 4

直肠类癌18例临床病理分析

直肠类癌18例临床病理分析
[] 3 王宏伟, 丽, 娜, 强强超声诊断中 年女性前列腺病及 白 李 等_
边清;曼 慢要 胱 炎 的 改 变 , 余 尿 检 阳性 临 冲超…… 言 … 哪 。 。 界晰3)符 合 性 孥 膀 : : 床 ¨ 国 …‘ 修 … 。: 意 声 … 。 2 0 0 5 弧 ( 残 查为
例, 呈广基息 肉样外观 , 面糜 烂。 内镜诊 断直肠 癌 4例 , 表 直肠
息肉 1及结肠内镜检查是诊断直肠类
癌 的首选方法 。本组 1 中 , 内镜诊 断为 直肠癌 , 活检 8例 4例 经 确诊为类癌 , 其余 均诊 断为息肉。直肠类癌 的 肉眼观与增 生性 息 肉及腺瘤区别不明显 , 确诊有 赖于病 理检查 。直肠 类癌病变
类癌是胰腺和 甲状 腺 C细胞 以外 的弥漫性 内分 泌系统 发
生的低度恶性 肿瘤的总称。常见于 胃肠道 , 而直肠类 癌 占胃肠
道类 癌 的 1 % ~ 0 … , 次 于小 肠 类 癌 。 1 5% 仅
13 内镜特 点 .
病变距 齿 状线 ≤8 m 1 c 6例 , c 。1 >8m 2例 5
(0 1 ;4 膀胱镜检查 , 5m ) () 颈部抬高 , 后唇呈堤坝样增生 。
直肠 类 癌 l 临床 病 理分 析 8例
Clnc lPah lg ay i n 1 s so ca ri od i ia too y An l sso Ca e fRe tlCacn i 8
王毓 芳 ( 黄梅县人民医院病理科 , 湖北 黄梅 450 ) 350
摘要 : l 电子结肠镜及病理检查诊 断为直肠类癌 患者 的临床资料进 行回顾性 分析 。电子结肠镜检查对 发现直肠类 对 8例
癌有重要作用 , 确诊有赖 于病理检查 ,采取 相应 的手术方式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 关键词 : 直肠类癌 ; 理诊 断 ; 病 治疗 中图分类号 :7 5 3 R 3 .7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 编号 : 0 -14 2 1 ) 30 8 -1 1 187 ( 0 0 0 -130 0

我国结直肠癌流行趋势及对策

我国结直肠癌流行趋势及对策
查、 加强 监测等 , 以预 防为 主要 导 向 , 立足 社 区 , 使肿 瘤 防治 工作 ” 移 ” 前 。
( 源 : 国 医学 论坛 报 ) 来 中
液相残 留物 、 不导 电 、 不击 穿 电子 电器 设备 等 良好 的
性 质 ,它作 为洁净 的气体灭 火剂 是一 种理想 的灭火 剂。 其性 能稳定 可 靠 , 能完 备 , 功 灭火 效果 良好 。 当库
房一 旦发 生火 情 , 系统 便会 自动 报警 , 防火安 全员就 会立 即采 取措施 。 综 上所 述 ,病 案地 下库 房管理 是病 案管理 的重
烷 ( C 2 e) HF 2 7 a 灭火 剂 具 有 无 色 、 味 、 火 后 无 固 无 灭
参 考 文献
l 卫 生 部 . 疗 机 构 病历 管 理 规定 []2 0 .. 医 J ,0 29
( 收稿日期 :0 0 0 —1 ) 2 1 — 6 7

医学 简 讯 ・
我 国结 直肠 癌流 行 趋势 及对 策
要 组成 部分 , 年代较 久病 案 的存放 处 , 些病案虽 是 这
然都 是 1 O年 、 0年 以上 的病 案 , 它是 医学 、 2 但 法律 、 科研方 面 的宝贵 资料 ,医院各 级领 导对 它的重视 和 关 心是 地下库 房 防护 的前 提 。充 分认 识做好 地下病
案 库管 理 的重 要性 , 取有 效 的措施 , 采 最大程 度 的保
变化趋势 带来 的启 示
美 国 的结直 肠癌 发病从 高发逐 渐下 降 ,提示 结直 肠 癌是可 防可 治 的 ;饮食
的” 三高一低 ” 结直 肠癌 的主 要发 病 因素之一 ; 是 筛查 是发 现癌前 病 变和早 期 癌 的重 要 手段 。 国的防治 我

例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分析

例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分析

肿瘤分化程度与浸润情况
淋巴转移是结肠癌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淋巴转移,结肠癌细胞可以转移到结肠周围淋巴结和远处的淋巴结。淋巴结转移的数目和位置可以影响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淋巴转移情况
结肠癌细胞可以通过血液和淋巴系统转移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如肝脏、肺部、骨和大脑等。这些部位的转移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存时间。
通过更加精准的立体定向放疗技术,提高放疗剂量并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放疗方案及实施
04
讨论与结论
03
治疗方法
针对结肠癌的治疗,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
分析讨论
01
患者临床表现
结肠癌患者的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
02
病理特点
本例患者病理检查发现癌细胞呈浸润性生长,细胞分化程度中等,癌组织中可见脉管侵犯。
《例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分析》
目录
contents
患者病例资料病理分析治疗与预后讨论与结论01患者病例资料一般资料职业:职员
婚姻状况:已婚
民族:汉族
年龄:患者为中年男性,年龄45岁。
性别:男性
症状
体征
病程
临床表现
诊断情况
病理类型
患者病理类型为腺癌。
分期
患者临床分期为cT4N2M0,属于中晚期。
1
化疗方案及实施
2
3
在手术完成后,通过化疗杀死可能残留的癌细胞,有助于减少复发概率。
辅助化疗
通过术前化疗使肿瘤缩小,有助于手术切除并降低术后复发率。
术前化疗
针对特定基因突变或蛋白质,使用相应的靶向药物进行精准治疗。
靶向治疗
常规放疗

结直肠粘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结直肠粘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结直肠粘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结直肠粘液腺癌是一种罕见但较为恶性的结直肠癌亚型,其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对患者的治疗和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结直肠粘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直肠粘液腺癌是一种具有高度粘液分泌活性的腺癌亚型。

在肿瘤组织学特征上,结直肠粘液腺癌通常具有大量的绒毛状腺管结构和丰富的胶原纤维。

此外,该亚型的肿瘤细胞核较为规整,胞浆中常见大量的粘液滴。

这种独特的肿瘤细胞特征使得结直肠粘液腺癌相对容易在组织学切片中进行鉴别。

此外,免疫组化染色对于结直肠粘液腺癌的鉴别也具有重要价值,一般会检测CK20、CDX2、MUC2等标志物。

从临床表现上看,结直肠粘液腺癌常常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痛、腹泻等非特异性症状。

与其他结直肠癌亚型相比,结直肠粘液腺癌的发生率较低,大约占所有结直肠肿瘤的5-15%。

然而,该亚型的预后相对较差,与其他结直肠癌亚型相比,结直肠粘液腺癌具有更高的侵袭和转移倾向。

研究发现,结直肠粘液腺癌的患者常常出现晚期(III期或IV期)诊断,肿瘤已经扩散到淋巴结或远处器官。

因此,早期的确诊和治疗非常重要。

预后分析显示,结直肠粘液腺癌的预后与多个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病理分级是评估结直肠粘液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通常使用WHO和TNM(肿瘤分期分级)系统进行评估。

其次,淋巴结转移是结直肠癌预后不良的重要预测因素,对于结直肠粘液腺癌也是如此。

研究发现,广泛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粘液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没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

此外,研究还显示,结直肠粘液腺癌的预后与年龄、性别、分化程度等因素有关。

针对结直肠粘液腺癌的治疗策略一般采用手术切除肿瘤为主,并辅以放疗和化疗。

早期诊断和手术切除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对于晚期病例,化疗和放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目前,有关靶向治疗在结直肠粘液腺癌中的应用还处于研究阶段,但显示出一定的潜力。

综上所述,结直肠粘液腺癌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肿瘤组织学特征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结肠癌的病理学表现与预后因素分析

结肠癌的病理学表现与预后因素分析

结肠癌的病理学表现与预后因素分析1. 引言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增加。

病理学表现与预后因素分析是了解该疾病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更准确的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2. 结肠癌的病理学表现2.1 原发肿瘤的形态特征结肠癌常呈现为肉眼可见的肿块,随着疾病的发展,肿瘤呈现不同的形态特征。

在早期,肿瘤常呈现为黏膜隆起或溃疡样改变。

随着疾病的进展,肿瘤可侵袭肠壁并形成息肉状或浸润状肿块。

最终,肿瘤可进一步扩散到淋巴结和远处器官。

2.2 组织学类型结肠癌可以分为不同的组织学类型,包括腺癌、黏液癌、鳞状细胞癌等。

其中,腺癌是最常见的类型,占结肠癌的大多数。

2.3 分级和分期根据肿瘤的细胞特征和浸润深度,结肠癌可以分为不同的分级和分期。

分级根据肿瘤细胞的异型程度,分为G1、G2、G3级。

分期则根据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和远处器官转移情况,采用国际TNM分期系统,包括分期I、II、III和IV。

3. 结肠癌的预后因素3.1 年龄结肠癌的发病年龄范围很广,但研究表明,较年轻的患者通常具有较好的预后。

3.2 性别男性患者患上结肠癌的风险略高于女性,而女性患者的预后通常比男性好。

3.3 肿瘤分级和分期肿瘤的分级和分期是预测结肠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通常情况下,分级越高、分期越晚的患者预后越差。

3.4 肿瘤的组织学类型不同的结肠癌组织学类型与预后有一定的关系。

腺癌通常具有较好的预后,而鳞状细胞癌则具有较差的预后。

3.5 扩散和转移情况肿瘤的扩散和转移情况是预测结肠癌预后的关键因素。

当肿瘤浸润深度较大、淋巴结转移和远处器官转移发生时,预后通常较差。

3.6 分子标志物的表达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一些分子标志物的表达与结肠癌的预后相关。

例如,KRAS突变和p53蛋白过表达等与预后不良相关。

4. 结论病理学表现与预后因素分析可以为结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了解结肠癌的病理学特征,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异时性多原发性结直肠癌18例临床分析

异时性多原发性结直肠癌18例临床分析

异时性多原发性结直肠癌18例临床分析目的:分析异时性多原发性结直肠癌的临床表现形式及治疗措施。

方法:对2008-2013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8例异时性多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结构和随机访问调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异时性多原发性结直肠癌的发病率较低,占同期所有收治的结直肠癌总数的1%左右,平均间隔时间为3~4年,发现渠道均是通过肠镜检查结果得知。

对17例进行根治性切除手术,1例进行姑息手术,再发癌多以Dukes B期多主。

结论:异时性多原发性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学特点具有典型性,多注意加强对患者肠镜检查的重视程度,采取对手术后患者的情况进行随访调查的方式,可有效提高临床针对异时性多原发性结直肠癌的诊断好早期发现,提高患者的预后。

标签:多原发性;结直肠癌;异时性;治疗;预后多原发性结直肠癌指的是在患者的结直肠上出现的2个及2个以上的无关联性的原发性癌灶区域;而异时性则是指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一般指6个月以上)出现的2个及2个以上的原发癌灶区域,统称为异时性多原发性结直肠癌,是一种临床发生率较低的肠道外科类疾病[1-2]。

治疗结直肠癌的主要手段是外科手术配合化疗,影响治疗失败的主要因素是术后的转移和复发,而了解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对术后随访和指导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

对2008-2013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8例异时性多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性分析,旨在提高广大临床医师及患者对此种特殊类型结肠癌的认识,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病例选取2008-2013年来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80例结直肠癌患者中的18例经肠镜检查确诊为异时性多原发性结直肠癌病例,其中男13例,女5例,患者病灶区域共计29个,全部为在进行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后6个月后,再次诊断为结直肠癌。

癌症首发年龄45~70岁,平均58.6岁,复发癌年龄48~82岁,平均64.4岁,两次癌症发生间隔10个月~14年不等,平均4.2年。

不同年龄段的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差异分析

不同年龄段的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差异分析

不同年龄段的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差异分析作者:金辉盛玲玲郑佳彭宁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21年第16期[关键词] 结直肠癌;生存分析;病理因素;生存差异[中图分类号] R75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1)16-0052-04Analysis of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urvival differences in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of different agesJIN Hui1 SHENG Lingling2 ZHENG Jia1 PENG Ning21.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Taizhou First People′s Hospital, Taizhou 318020, China;2.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Medicine,Taizhou First People′s Hospital, Taizhou 31802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urvival differencesof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at different ages. Methods 118243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in the SEER database were collected.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ifference in the survival rate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were explor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er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among age groups in clinical factors such as TNM grade, lymph node metastasis, histological grade, pathological type, and tumor location(P<0.001). The survival rate of group 2 (41-50 years old) was 80.40%. The survival rate of group 3 (>50 years old) was 74.24%. The survival rate of group 2 and group 3 was higher than that (66.71%) of group 1,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01).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3-year survival rate and 5-year survival rate between groupsof different clinical stages (P<0.001). Conclusion Young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have a lat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a lower overall survival rate. The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in the three age groups are compared. The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of group 2 (41-50 years old) have the best survival prognosis, which provides some guidance for screening rectal cancer.[Key words] Colorectal cancer; Survival analysis; Pathological factors; Survival difference結直肠癌(CRC)是世界上第三大常见癌症,也是全世界范围内癌症相关死亡的第四大原因[1-2]。

结直肠癌流行病学报告在中国5大特征(全文)

结直肠癌流行病学报告在中国5大特征(全文)

结直肠癌流行病学报告在中国5大特征(全文)结直肠癌(CRC)是全球第三大常见癌症。

来自中国国家癌症中心登记处的最新数据报告称,2015年新诊断的CRC病例高达388,000例,使CRC也成为了中国第三大常见癌症。

在过去几十年中,CRC相关的残疾调整生命年(DALY)的负担有所增加,且预计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将持续增加。

近期,一项发表于CANCER期刊上的研究揭露了2005年~2014年我国CRC人口统计学和行为特征、CRC的诊治选择以及我国CRC相关支出,研究通讯作者为中国国家癌症中心赫捷院士、代敏教授和陈万青教授。

据了解,这是第一份关于中国CRC临床流行病学的综述报告。

报告显示,从2005年~2014年的10年间,我国人均CRC相关支出上升了近2倍,且一经确诊就为晚期的CRC患者比例有所增加。

图1:揭露了2005年~2014年我国CRC相关信息的研究这项研究主要是基于国家癌症中心(NCC)CRC多学科专家小组设计的CorCCRES调查。

CorCCRES调查具有全国代表性,纳入了2005年~2014年初诊为原发性CRC的人群CorCCRES调查是在2015年11月至2017年2月期间进行的一项以医院为基础、多中心、回顾性、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为了保证样本地区层面上的均匀分布,研究的样本来自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的13家三级医院,具有全国代表性。

研究人员统计了受试者完整的临床信息,包括基本健康信息、生活方式、筛查史、疾病史,以及结直肠癌诊断技术、分期、位置、治疗方案等。

纳入研究的患者须符合以下条件:(1)在2005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间首次诊断出原发性CRC;(2)在研究医院接受主要CRC治疗(排除了仅确诊未接受治疗、治疗后复查或仅在门诊接受检查的患者);(3)可获得完整的临床信息,特别是癌症分期和病理报告。

此外,若患者确诊于2014年,应有≥12个月的临床数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结直肠癌住院病例临床病理特点及变化趋势——18家医院31246例初步分析中国抗癌学会结直肠癌专业委员会摘要:中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持续上升,但由于缺乏完善的肿瘤登记制度,目前暂无有代表性的数据说明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特点及变化趋势。

本研究旨在了解其发病年龄、性别和部位分布变化趋势,为我国结直肠癌的防治决策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全国18家省级大医院1980年1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结直肠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和手术相关数据,建立数据库。

分析发病年龄、性别及发病部位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以及年龄与结直肠癌发病部位的关系。

结果:结直肠癌发病年龄呈现明显的老龄化趋势(P<0.001),2005-2008年组的发病中位年龄较1980-1984年组推迟8岁;从1985-1989年组起各个时间段的直肠癌病例的构成比随时间推移呈明显下降趋势、而结肠癌患者所占比例明显上升,近端结肠癌与远端结肠癌所占比例呈平行上升趋势(P<0.01);本研究并未观察到发病部位明显的右移趋势。

不同年代病例的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男女比例为1.29:1,但从1995年开始男性比例呈现上升趋势,到2008年男女比例达到1.44:1。

结论:本研究发现从1980年代起,我国直肠癌患者所占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而结肠癌患者所占比例明显上升,因此全结肠镜筛查优于乙状结肠镜。

同时,我国结直肠癌发病年龄呈现明显的老龄化趋势;但是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直至2000年代,45岁以下组所占比例仍高达19.53%;而且,年轻患者(30-44岁)诊断时进展期比例高于老年患者。

因此,在选择筛查人群时年轻患者也应该列为是筛查的对象之一。

最后,由于本研究不是基于人群的肿瘤登记,因此无法统计发病率,也不能代表中国的结直肠癌最直接的发病情况。

但本研究纳入了全国10省直辖市、自治区,18家大医院的病例,具有相对好的代表性。

因此,对中国结直肠癌发病和防治的历史和现状及干预措施的制定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中国;结直肠肿瘤;流行病学;登记;年龄;性别;部位;病理;变化趋势Trends in Characteristics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China——Preliminary Analyses on 31246 Cases from 18 HospitalsThe Committee of Colorectal Cancer, CACAAbstract: Background and Aim The prevalence of colorectal cancer has been rising in China. However, due to the absence of tumor registration, there is still no reliable data showing characteristics of incidence and trends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This research aims to figure out the sex, age and tumor site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and offer a reference for decision-making about control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China. Methods Clinico-pathological data and related surgical information about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who were admitted in 18 central hospitals from January of 1980 to May of 2008 were collected and a database was established to analyze the trends in sex, age and tumor site,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Results The age for onset of colorectal cancer increased (P<0.001) in 2005-2008. The median age of onset was 8 years higher than that in 1980-1984. Since 1985, the proportion of rectal cancer has dropped significantly over time, whilst the proportion of colon cancer has risen significantly. Proximal and distal colon cases increasedparallel to each other (P <0.01). No tendency of significant right shift in tumor site was found. The proportion of sex was not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in 18 years (P >0.05). The overall ratio of male to female was 1.29:1. There was a trend of higher number of male patients since 1995 and the ratio of male to female was up to 1.44:1 in 2008. Conclusions The current research reveals that 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ith rectal cancer has dropped significantly in the population of CRC patients in China since 1980 and therefore the screening by colonoscopy is superior to that by sigmoidoscopy. In addi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age of onset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China has increased in contrast to western countries, where 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below the age of 45 was 19.53% until 2000 and higher proportion of advanced disease were found among younger patients (age 30-44) when diagnosed. Therefore, youth should be included in CRC screening. Considering the fact that the current research was not a population-based registration, the incidence cannot be calculated and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may not represent the real popula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China. Nevertheless, this research includes data from 18 central hospitals of 10 provinces which are reliable. Therefore, it may help to understand the previous and current state of control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China and may also serve as reference for future intervention.Keywords: China, colorectal neoplasms, epidemiology, registration, age, sex, tumor site, pathology, trend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从全球角度看,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2002年全球结直肠癌新发病例102.3万,死亡52.9万,分别比2000年增加8.3%和7.5%;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居所有癌症的第三位和第四位[1]。

美国2008年估计新发病例14.9万例,死亡5.0万例,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列所有肿瘤的第三位[2];而欧洲2006年估计新发病例41.3万,死亡20.7万,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所有癌症的第二位[3]。

中国亦不例外,结直肠癌死亡率2005年比1991年增加70.7%,年均增加4.71%。

以上海为例,男性发病率从1972 年的14.5/10 万上升到1996 年的23.5/10 万,女性从12.1/10 万上升到20.3/10 万,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已由原来的第七位上升至第三位[4]。

依据我国11个肿瘤登记处及第二次全死因调查结果,推测2005年结直肠癌发病人数为171792人,男女性发病率分别为15.0/10万和9.7/10万,在恶性肿瘤中均占第五位;死亡例数为98 982人,男女性死亡率分别为8.6/10和5.4/10万,在恶性肿瘤中分别占第五位和第六位[5]。

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西式化、环境状况的变化和社会老龄化,结直肠癌发病率在一段时期内仍将持续上升,成为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目前在全球137个国家中有665个以人群为基础的肿瘤登记机构及众多的以医院为基础的肿瘤登记单位,为肿瘤综合防治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以美国为例,1971年颁布“癌症法”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便建立了全国肿瘤信息网(Cancer Net),内容包括肿瘤防治的多方面信息,并在有条件的州市建立全国肿瘤发病死亡登记统计系统(SE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