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的研究
关键词:生产要素、国际分工、生产率。
正文:比较优势理论,是大卫·李嘉图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的,继承与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以自由贸易为前提的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的提出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建立的标志,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为科学的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如果说比较优势理论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里程碑,那绝对优势理论就是它的前身,不可忽视其重要性。
在介绍比较优势理论之前,不得不先略提及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及的思想,就是著名的《国富论》。
绝对优势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可以从国际分工与交换中获取贸易利益的思想。
而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共同点是:首先,无论是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比较优势理论都属于技术差异论的范畴。
技术差异论,是指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劳动生产率不同所造成的国际分工。
而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都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来阐述原因。
这使得两者从科学的研究方法层面来说出于同源。
其次,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都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上,劳动生产率的引进使国际贸易的原因从自然要素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如果没有差异,则没有比较,因此差异是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成立的基础。
最后,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作为一个科学的定义,它们研究的问题都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看问题的角度有一定的偏差使其自身存在局限性,并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与之相反,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历史背景不同,提出的学者不同,切入角度的不同使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第一,支撑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的假定条件不同:绝对差异论的假定条件是全世界只有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一国在一样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另一国,另一国在另一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此国;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一国两件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另一国,在此基础上两种理论对国际分工进行解释,这样的却别使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在对国际分工的理解和阐述上出现了分歧;再者,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采取的比较内容与方法不同:简明的概括来说,绝对优势理论比较是直接在二者中选出谁好谁劣,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而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更大的差异点在于两者的适用范围不同:绝对优势理论只能说明各国分别在某一种或某几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分工得以形成,而比较优势理论还可以解释当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都高于他国时国际贸易得以成立的原因,即考虑到相对技术优势,但不完全的角度使这同时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为这种理论在假定时只考虑生产力的投入,并认为劳动力的转移劳动生产率不变,以及从静态角度考虑国际分工。
最后,有绝对优势一定有比较优势,有比较优势不一定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是同一产品一国对另一国的优势,是内生性的,而比较优势理论是同一国一产品对另一种产品的优势,是外生性的。
讨论完了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之后,下一步就是更深的研究两个理论的内在含义。
首先是绝对优势理论,建立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的历史背景之上,绝对优势理论
首先具有着作为思想武器对抗当时的重商主义政策和保护关税制度的历史作用,所以绝对优势理论的核心在于:第一、分工可以提高生产率,人类的天然倾向促使了人类进行交换,交换是人类出于利己心并为达到利己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
斯密认为,交换是出于利己心并为达到利己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天然倾向。
人类的交换倾向产生分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巨大进步是分工的结果。
他以制针业为例说明其观点。
根据斯密所举的例子,分工前,一个粗工每天至多能制造20枚针;分工后,平均每人每天可制造4800枚针,每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几百倍。
由此可见,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第二、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
斯密认为,分工既然可以极大的提高劳动的生产率,那么每个人都专门从事他最有优势产品的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利。
斯密进而分析到,分工既然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每个人专门从事他最有优势的产品的生产,然后彼此交换,则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
即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他以家庭之间的分工为例说明了这个道理。
他说,如果一件东西购买所花费用比在家内生产的少,就应该去购买而不要在家内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
裁缝不为自己做鞋子,鞋匠不为自己裁衣服,农场主既不打算自己做鞋子,也不打算缝衣服。
他们都认识到,应当把他们的全部精力集中用于比邻人有利地位的职业,用自己的产品去交换其他物品,会比自己生产一切物品得到更多的利益。
第三、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斯密认为,有利的生产条件来源于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自然禀赋和后天的条件因国家而不同,这就为国际分工提供了基础。
因为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可以使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别国而在该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上处于绝对有利地位。
各国按照各自的有利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并使各国从贸易中获益。
这便是绝对成本说的基本精神。
而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后来者,建立在工业革命时代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关系深刻变革的时候,服务于工业资产阶级为自由贸易寻找理论依据之时,其思想核心在于“两利取重,两害取轻,”类似田忌赛马的规则来使劳动生产率达到最大化。
每个人都消费本国和世界各国许多其他人所生产的物品或者劳务,一个可以用较少投入生产该物品的人被称为在生产该物品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该物品的机会成本比较小的人称为具有比较优势,而贸易的好处则是基于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贸易可以使得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因为它使得人们可以专门从事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活动,但这个原理并不仅仅适用于个人。
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
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益处。
在当代国际贸易中,有着多种不同的贸易类型和贸易方式,而作为力图将劳动生产率最大化的各国的角度,现代贸易理论应取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的优点而避开其局限性,在千变万化的贸易实务中,只有最适合当前现状的贸易理论,才是能够将劳动生产率最大化的贸易理论,也是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的有机统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