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考试重点整理培训资料
(完整版)中医儿科学重点复习整理
中医儿科学重点总论●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
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专科:宋代。
●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1.概括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2.首创儿科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南宋名医- 陈文中著 <小儿痘疹方论> <小儿病源方论>● <幼幼集成> 陈复正-清代: 指纹诊法●万全: 著作: <片玉心书> <幼科发挥> <育婴家秘>提出“两有余,三不足”的观点.●小儿药证直诀提出- 五部配五脏: 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为肾●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万全的“两有余,三不足”的观点: “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1. 肝常有余:有两个含义: 其一是小儿时期肝主疏泄,具有疏泄升发全身气机的功能,且其升发疏泄的功能与日俱增,并非肝阳亢盛. 其二,是由于小儿脏腑经络柔弱,气血未充,故感邪之后易化热引动肝风而致惊搐等.2. 脾常不足: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精微需求较多,但小儿又脾胃薄弱,饮食稍增,则易引起运化功能失常,故谓“脾常不足”.3. 心常有余:有两个含义: 其一是指小儿发育迅速,心气旺盛有余,呈生机蓬勃之象, “心属火,旺于夏,所谓壮火之气也”.并非指心火亢盛. 其二是指小儿脏腑柔弱,感邪后易化火扰乱心神,出现心火上炎之证.4. 肺常不足: 肺与脾胃子母关系,肺之气有赖于脾化精微以滋养,脾胃旺则肺胃自固, “脾常不足”,故气亦弱,故称“肺常不足”.5. 肾常虚: 肾为先天之本,肾中之元阴元阳为生命之根,其余四脏之阴阳均有赖于肾阴之滋润及肾阳之温阳,但小儿肾气未盛,气血未充,肾气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充盛,这就是“肾常虚”之意.试述“纯阴”与“稚阴稚阳一. 纯阳与稚阴稚阳学说是古代医家用来说明小儿生理特点的理论.1. 稚阴稚阳: 指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分析其含义:脏腑- 指五脏六腑;娇 - 指娇气,不耐外邪侵袭;嫩 - 即嫩弱,幼稚之意;形 - 形体结构,即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气 - 指生理功能活动,如肺气,肾气,脾气等;充 - 指充实之意●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 “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也”阴 - 指体内之精,血,津液等物质阳 - 指人体各生理功能活动稚阴 - 指上述精血津液等有形之物皆为充实,不完善.稚阳 - 指人体各生理功能活动均为幼稚不足和处于不稳定状态.◎从以上脏腑娇嫩的内容分析,机体五脏六腑的形与气皆为不足,但又以肺,脾,肾三脏更为明显.二.纯阳: 指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之体”:最早是用来说明宇宙间的气候变化,是指四季气候之时令之首.<颅囟经.脉法>:“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将小儿这种蓬勃生机,迅速发育的生理特点概括为“纯阳”.纯是指小儿先天所禀赋的元阴元阳未曾耗散, 阳指小儿生命活力,犹如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篷勃,发育迅速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分析其含义:脏腑- 指五脏六腑;娇 - 指娇气,不耐外邪侵袭;嫩 - 即嫩弱,幼稚之意;形 - 形体结构,即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气 - 指生理功能活动,如肺气,肾气,脾气等;充 - 指充实之意●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 “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也”阴 - 指体内之精,血,津液等物质阳 - 指人体各生理功能活动稚阴 - 指上述精血津液等有形之物皆为充实,不完善.稚阳 - 指人体各生理功能活动均为幼稚不足和处于不稳定状态.◎从以上脏腑娇嫩的内容分析,机体五脏六腑的形与气皆为不足,但又以肺,脾,肾三脏更为明显.二.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1.分析: 指小儿时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是机体的形态结构,还是各种生理功能活动,都是处在迅速的,不断的向着成熟,完善方面发展.而且是年龄越小,发育的速度越快,而且是遵循着一定规律.●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中医儿科重点
1.北宋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小儿生理特点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2.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3.年龄分期:①胎儿期:受孕-分娩断脐②新生儿期:出生后脐带结扎-满28天③婴儿期(乳儿期):出生28天后-1周岁④幼儿期:1周岁-3周岁。
4.体重:①<6个月:出生时体重+0.7×月龄。
②7~12个月:7+0.5×(月龄-6)。
③1岁以上:8+2×年龄。
5.身高:出生身高约50cm,前三月增长12cm,第一年共长25cm,第二年长10cm。
2岁后每年7cm。
2~12岁身高=70+7×年龄。
6.囟门的临床意义:反映小儿颅骨间隙闭合情况,对某些疾病诊断有一定意义。
囟门早闭且头围明显小于正常者为头小畸形;囟门迟闭及头围大于正常者常见于解颅,佝偻病;囟门凹陷多见于阴伤液竭之失水;囟门凸出多见于热炽气营之脑炎,脑膜炎。
7.牙齿:2岁以内乳牙数=月龄-4(或6)。
8.血压(mmHg):收缩压=80+2×年龄。
舒张压=收缩压×2/3。
9.头围:自双眉弓上缘处,经过枕骨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为头围。
10.粗动作-1月睡醒伸欠动作,2月开始抬头;4月撑起上半身;6月独坐;8月会爬、10月能扶走;1岁能独走,1岁半会跑步,倒走。
2岁双足并路。
精细运动:3,4月玩手;5月眼手协调;5-7月换手与捏,敲;9-10月拾东西;12-15月乱画;18月搭积木;2岁翻书。
11.小儿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病因特点:外感、食伤、先天因素居多。
12.望诊:望神色,望形态,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察指纹。
问诊—问个人史:胎产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预防接种史。
13.掌握用药剂量:新生儿用成人量1/6,婴儿用成人量1/3,幼儿1/3—1/2,学龄儿童2/3或接近成人量。
中医儿科复习重点
中医儿科学第一章 儿科学基础 绪论 1.最早的小儿医: “扁鹊” 2.儿科最早的医案: 西汉淳于意—下气汤治气鬲病 3.现存最早儿科专著: 《颅囟经》 ,提出的小儿为“纯阳之体”观点 4.儿科著名医家:“儿科之圣”“儿科奠基人”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主要学术贡献 ①生理病理特点, “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②儿科四诊,尤重望诊; ③辨证方面,首创小儿五脏辨证体系;提出“疳皆脾胃病”的著名论点; ④在用药上,他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
5. 宋代痘疹疾病分两派:寒凉和温补学派 寒凉派——《小儿斑疹备急方论》董汲,为天花麻疹类专著之始; 温补学派——《小儿痘疹方论》陈文中 6.儿科专著: 《幼幼新书》 :南宋刘昉等,整理、汇集了宋代以前的儿科学术成就,是当时世 界上内容最完备的儿科专著。
7.明代儿科世医万全: 《育婴家秘》 《幼科发挥》 《片玉新书》等 ; 提出育婴四法:预养、胎养、蓐养、鞠养。
; 三有余四不足: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 肾常虚 治病重保护胃气 8.儿科著名医家:“儿科之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主要学术贡献 ①生理病理特点。
“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②儿科四诊。
尤重望诊; ③辨证方面。
首创小儿五脏辨证体系; 提出“疳皆脾胃病”的著名论点; ④在用药上,他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
9.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大概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 李东垣—重视固护脾胃 张从正——治热病擅用攻下。
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10.清、吴瑭—《温病条辨· 解儿难》 生理特点: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病理特点:易于感触,易于传变; 用药特点: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 第二节 小儿年龄分期 1.小儿年龄共分为 7 期: 胎儿期、 新生儿期 婴儿期 幼儿期1学龄前期(幼童期) 周岁—7 周岁,特点:小儿性格特点形成的关健时期) (3 学龄期(7 周岁——女 12 岁,男 13 岁) 青春期(女孩 11~12 岁——17~18 岁、男孩 13~14 岁——18~20 岁) 2.胎儿期:受孕到分娩—40 周—“十月怀胎” 特点:完全依靠母体供养并受影响 妊娠早期 12 周:不良因素 不良后果: 流产、死胎、畸型 围生期—胎龄满 28 周—出生后 7 天—死亡率最高 3.新生儿期:出生—满 28 天, 特点:适应力低,抵抗力低,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生后最高) 4. 婴儿期: 出生 28 天—1 周岁 特点:生长发育最快—体重 3 倍,身长 1.5 倍,肺脾不足时期—肺脾病症多发 5.幼儿期:1 周岁—3 周岁,特点:智力发育迅速,肺脾不足仍明显,易发生意外事故 第三节 小儿生长发育 1.体重 初生:3kg 前半年:0.7kg/月→3+0.7×月龄 前半年:0.5kg/月→7+0.5×(月龄-6) 1 岁以上:8+2×年龄 kg 体重增长 2 个高峰 : 前 6 个月、青春期。
中医儿科学复习材料
中医儿科学★★★★★第一单元新生儿疾病●一、新生儿黄疸1、湿热熏蒸:清热利湿;茵陈蒿汤2、寒湿阻滞:温脾化湿;茵陈理中汤3、淤积发黄:化瘀消积退黄;血府逐瘀汤●二、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1、寒凝血滞: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当归四逆汤2、阳气虚弱:益气温阳,通红活血;参附汤★★★★★第二单元呼吸系统疾病●一、小儿上呼道感染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3、暑邪感冒: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二、急性支气管炎1、风寒咳嗽:解表散寒,宣肺止咳;杏苏散2、风热咳嗽:辛凉解表,宣肺止咳;桑菊饮3、痰热咳嗽:清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4、阴虚咳嗽:养阴润肺,兼清余热;沙参麦冬汤●三、肺炎1、风热闭肺证:辛凉宣肺,清热化痰;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2、痰热闭肺证:清热宣肺,地毯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3、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沙参麦冬汤4、肺脾气虚:益气健脾;人身五味子汤5、心阳虚衰: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汤★★★★★第三单元循环系统疾病●一、病毒性心肌炎1、邪毒犯心:清热解毒,宁心安神;银翘散2、湿热侵心:清热化湿,宁心安神;葛根黄芩黄连汤3、痰瘀阻络:豁痰活血,化瘀通络;瓜蒌薤白半夏汤合失笑散4、气阴亏虚:益气养阴,宁心安神;炙甘草汤合生脉散5、信仰虚弱:温振心阳,宁心安神;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二、充血性心力衰竭1、心阳虚衰证: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2、阳虚水泛:温补心肾,化气利水;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3、气阴两虚:益气养阴;生脉散4、血脉淤阻:活血化瘀,益气通脉;血府逐瘀汤★★★★★第四单元消化系统疾病●一、鹅口疮1、心脾积热:清心泻脾,解毒泻火;清热泻脾散2、虚火上炎:滋阴降火,引火归元;六味地黄汤●二、疱疹性口炎1、风热乘脾:疏风清热,泻火解毒;凉膈散2、心火上炎:清心泻火;泻心导赤汤3、虚火上炎:滋阴降火,引火归元;六味地黄丸加肉桂●三、小儿腹泻(一)常证1、湿热泻:清肠解热,化湿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2、风寒泻: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3、伤食泻:运脾和胃,消食化滞;保和丸4、脾虚泻: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苓白术散5、脾肾阳虚泻:温补脾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二)变证1、气阴两伤证:健脾益气,酸甘敛阴;人参乌梅汤2、阴竭阳脱:挽阴回阳,救逆固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第五单元泌尿系统疾病●一、急性肾小球肾炎1、风水相搏证:疏风利水;麻黄连翘赤小豆汤2、湿热内侵: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三妙丸合导赤散3、水气上凛心肺:泻肺逐水,温阳扶正;己椒历黄汤4、水毒内闭证:辛开苦降,辟秽解毒;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二、肾病综合征1、脾虚湿困:益气健脾,利水消肿;参苓白术散2、脾肾阳虚证:温阳利水;真武汤★★★★★第六单元神经肌肉系统疾病●一、病毒性脑炎1、痰热壅盛:泻火涤痰;清瘟败毒饮2、痰蒙清窍证:涤痰开窍;涤痰汤3、痰瘀阻络:涤痰通络,活血化瘀;之谜茯苓丸合桃红四物汤●二、癫痫1、惊痫:镇惊安神;镇惊丸2、风痫:熄风定痫;定痫丸3、痰痫:涤痰开窍;涤痰汤4、淤血痫:活血通络,通窍熄风;通窍活血汤5、脾虚痰盛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6、脾肾两虚:补益脾肾;河车八味丸★★★★★第七单元小儿常见心理障碍●一、多发性抽动症1、肝亢风动:清肝泻火,熄风镇惊;千金龙胆汤2、痰火扰心:泻火涤痰,清心安神;礞石滚痰丸3、脾虚肝旺证:益气健脾,平肝熄风;醒脾散4、阴虚风动证:滋阴潜阳,柔肝熄风;大定风珠★★★★★第八单元造血系统疾病●一、营养性贫血1、脾胃虚弱:健运脾胃,益气养血;参苓白术散或异功散2、心脾两虚:补脾养心,益气生血;归脾汤3、肝肾阴虚:滋养肝肾,益精生血;左归丸4、脾肾阳虚:温补脾肾,益精养血;右归丸●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血热伤络: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2、气不摄血证:益气健脾,摄血养血;归脾汤3、阴虚火旺:滋阴清热,凉血宁络;大补阴丸合西根散4、气滞血瘀:活血化瘀,理气止血;桃仁汤★★★★★第九单元结缔组织病及免疫性疾病●一、支气管哮喘(一)发作期1、寒性哮喘:温肺散寒,化痰定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2、热性:清热化痰,止咳定喘;麻杏石甘汤或定喘汤3、虚实夹杂证:降气化痰,补肾纳气;射干麻黄汤合都气丸(二)缓解期1、肺气虚弱:补肺固表;玉屏风散2、脾气虚弱:健脾化痰;六君子汤3、肾虚不纳:补肾固本;金匮肾气丸●二、风湿热1、湿热阻络:清热利湿,祛风通络;宣痹汤2、寒湿阻络:散寒除湿,养血祛风;益痹汤合独活寄生汤3、风湿淫心:祛风除湿,通络宁心;大秦九汤4、心脾阳虚:温阳利水;真武汤合金匮肾气丸5、气虚血瘀证:养血活血,益气通脉;补阳还五汤●三、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1、湿热流注:清热解毒利湿,祛瘀通络;清络饮2、气营两燔证:清气泻热,凉营化斑;清瘟败毒饮3、寒湿郁滞: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乌头汤4、痰瘀痹阻:化痰行瘀,通络;双合汤5、肝肾亏虚:滋补肝肾,养血通络;独活寄生汤●四、过敏性紫癜1、风热伤络证:祛风清热,凉血安络;银翘散2、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化斑;犀角地黄汤3、湿热痹阻:清热利湿,通络止痛;四妙散4、胃肠积热证:泻火解毒,清胃化斑;葛根黄芩黄连汤合小承气汤5、肝肾阴虚:滋阴补肾,活血化瘀;西根散6、气虚血瘀:益气活血,化瘀消斑;黄芪桂枝五物汤●五、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1、卫气同病:清热解毒,辛凉透表;银翘散合白虎汤2、气营两燔证:清热解毒,凉营化瘀;清营汤3、起因梁上:益气养阴,清解余邪;沙参麦冬汤或竹叶石膏汤★★★★★第十单元感染性疾病●一、麻疹顺证:1、初热期:辛凉透表,清宣肺卫;宣毒发表汤2、见形期:清热解毒透疹;清热透表汤3、恢复期:养阴益气,清解余邪;沙参麦冬汤逆证:1、麻毒闭肺:宣肺开闭,清热解毒;麻杏石甘汤2、热毒攻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清咽下痰汤3、邪陷心肝证:凉肝熄风,清营解毒;羚角钩藤汤●二、风疹1、邪郁肺卫证:疏风清热;银翘散2、邪入气营:清热解毒,凉血透疹;透疹凉解汤●三、水痘1、风热轻证:疏风清热解毒;银翘散2、毒热重症:清热凉营解毒;清胃解毒汤●四、猩红热1、邪侵肺卫证:辛凉解表,清热利咽;解肌透痧汤2、毒在气营:清气凉营,泻火解毒;凉营清气汤3、疹后伤阴:养阴生津,清热润喉;沙参麦冬汤●五、流行性腮腺炎常证:1、温毒在表证:疏风清热,散结消肿;柴胡葛根汤2、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普济消毒饮变证:1、邪陷心肝证:清热解毒,熄风开窍清;瘟败毒饮2、毒串睾腹:清肝泻火,活血止痛;龙胆泻肝汤●六、中毒性细菌性痢疾1、毒邪内闭:清肠解毒,邪热开窍;黄连解毒汤2、内闭外脱: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七、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邪郁肺卫:疏风清热,清肺利咽;银翘散2、热毒炽盛证:清热泻火,解毒利咽;普济消毒饮3、热瘀肝胆:清热解毒,利湿行痰;茵陈蒿汤4、正虚恋邪:益气养阴,兼清余热,通络化痰,气虚为主:竹叶石膏汤,阴虚:青蒿鳖甲汤★★★★★第十一单元中医相关病症●一、咳嗽外感咳嗽:1、风寒:金沸草散2、风热:桑菊饮内伤咳嗽:1、痰热:清金化痰汤2、痰湿:三拗汤合二陈汤3、气虚咳嗽:六君子汤4、阴虚咳嗽:沙参麦冬汤●二、积滞:1、乳食内积:乳积者消乳丸,食积者保和丸2、积滞化热:枳实导滞丸3、脾虚夹积:健脾丸●三、厌食:1、脾失健运;不换金正气散2、脾胃气虚证:异功散3、脾胃阴虚:养胃增液汤●四、惊风:感受风邪:银翘散温热疫毒:1、邪陷心肝证:羚角钩藤汤合紫雪丹2、气营两燔证:清瘟败毒饮3、湿热疫毒证:黄连解毒汤4、暴受惊恐证:琥珀抱龙丸★★★★★★★第十一单元妊娠病★★★★★★★一、妊娠剧吐: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肝胃.痰湿阻滞-小半夏加茯苓;气阴两亏-生脉散合增液二、流产(胎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胎1、先兆流产(胎动欲堕):肾虚-寿胎丸.;血热-保阴煎.;气血虚弱-胎元饮.外伤-圣愈汤;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2、难免流产(胎陨难留):胎动欲堕-脱花煎;胎堕不全-生化汤;气虚血脱-人身黄芪汤3、习惯性流产(屡孕屡堕、滑胎):肾气亏虚-补肾固冲丸;气血虚弱-泰山磐石散;阴虚血热-加减一阴煎4、流产感染:三、异位妊娠:II号方;已破损型(休克型):生脉散合宫外孕I号方;已破损型(不稳定型):宫外孕I号方;已破损型(包块型):宫外孕II号方;四、早产:肾虚-补肾安胎饮;气血虚弱-胎元血热-保阴煎;跌仆损伤-加味圣愈五、妊娠期高血压:脾虚-白术散;肾虚-真武阴虚肝旺-杞菊地黄丸脾虚肝旺-半夏白术天麻汤;肝风内动-羚角钩藤汤;痰火上扰-牛黄清心丸六、胎儿生长受限:阴虚内热-保阴煎;胞宫虚气血虚弱-胎元饮合寿胎丸;肾气亏虚-寿胎丸合温土锍麟汤;七、母婴血型不合:湿热内蕴-茵陈二黄汤;热瘀热-二丹茜草汤★★★★★★★第十二单元妊娠合并疾病★★★★★★★一、心脏病:心气虚-养心汤;阳虚水泛-真武心血虚-归脾汤;气虚血瘀-补阳还五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二、急性病毒性肝炎:湿热蕴结-茵陈蒿汤;湿肝郁脾虚-逍遥散;热毒内陷-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三、糖尿病:肺热伤津-消渴方;肾阴亏虚-六胃热炽盛-玉女煎;阴阳两虚-金匮肾气丸四、慢性肾炎:脾虚湿盛-白术散;肾阳虚-真武汤五、急性肾盂肾炎:阴虚火旺-知柏地黄;心火湿热下注-加味五淋散六、胆内胆汁淤积症:肝郁气滞-柴胡舒肝散;热入营血-犀角散★★★★★★★第十五单元常见产时并发症★★★★★★★一、产后出血:气虚血脱-参附汤;瘀阻气闭-第十六单元产后病一、晚期产后出血:气虚-补中益气汤;血瘀-生化汤合失笑散;血热-保阴煎二、产褥感染:感染邪毒-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热陷心包-清营汤送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或清开灵滴注三、产褥中暑:暑入阳明-白虎汤;暑伤津气-暑犯心包-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灌服四、产褥抑郁:肝郁脾虚-逍遥散;神智错乱-心脾两虚-甘麦大枣汤合归脾汤;五、产后缺乳:气血虚弱-通乳丹;肝郁气滞-下乳涌泉散★★★★★★★第十七单元常见产后并发症★★★★★★★一、产后关节痛:血虚-黄芪桂枝五物汤;血瘀外感-独活寄生汤;肾虚-养荣壮肾汤二、产后排尿异常:肾气丸;血瘀-加味四物汤;气滞-木通散;2、频数失禁:气虚-黄芪当归散;肾虚-肾气丸;★★★★★★★第十八单元外阴色素减退及外阴瘙痒★★★★★★★一、阴部瘙痒:湿热下注-萆薢渗湿汤;肾阴虚血虚生风-当归饮子二、外阴鳞状上皮增生:肝肾不足-左归丸合二脾肾阳虚-右归丸;肝郁气滞-黑逍遥散;湿热下注-龙胆泻肝汤三、硬化性苔藓:血虚化燥-人参养荣汤;肝肾脾肾阳虚-右归丸★★★★★★★第十九单元女性生殖系统炎症★★★★★★★一、外阴炎:湿热下注-龙胆泻肝;湿毒浸渍-五味消毒饮;二、前庭大腺炎:热毒蕴结-仙方活命饮;寒凝瘀滞-阳和汤三、阴道炎:湿热下注-龙胆泻肝汤;肾虚湿盛-肾气丸合萆薢渗湿2、念珠菌阴道炎(乳快豆渣)::脾虚湿盛-完带汤;肾虚湿阻-内补丸3、细菌性阴道炎(带臭):湿热-止带方;湿毒-五味消毒饮;4、老年阴道炎:肾阴亏损-知柏地黄汤;湿热下注-易黄汤合知柏地黄汤;四、宫颈炎:湿热内蕴-龙胆泻肝汤;湿毒内侵脾虚-完带汤;肾虚-内补丸五、盆腔炎:湿热淤结-仙方活命饮2、慢性:湿热壅阻-银甲丸;寒湿凝滞-少腹逐瘀汤;气虚血瘀-理冲汤;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第二十单元月经病★★★★★★★一、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虚热-保阴煎合生脉散;实热-清热固经汤;肾阳虚-右归丸;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脾虚-固本止崩汤合举元煎;血瘀-四物汤合失笑散2、有排卵型功血(月经先期、过多,经期过长,经间期出血):①子宫内膜修复延长(卵泡期出血)(经期过长):气虚-举元煎;虚热-两地汤;湿热蕴结-固经丸;血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②黄体功能不足(月经先期):脾气虚弱-补中益气汤;肾气不固-归肾丸;阳盛血热-清经散;肝郁血热-丹栀逍遥散;阴虚血热-两地汤合二至丸③黄体萎缩不全(淋漓不净):脾虚气弱-归脾汤;湿热蕴结-四妙丸;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④排卵期出血(经间出血):肾阴虚-两地汤合二至丸;肾阳虚-健固汤;湿热-清肝止淋汤;肝郁气滞-丹栀逍遥散二、闭经:肝肾不足-归肾丸;气血虚弱-人参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寒凝气滞-温经汤;痰湿阻滞-苍附导痰丸三、痛经: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寒湿凝滞-湿热瘀阻-清热调血汤;气血虚弱-八珍益母汤;肝肾亏虚-调肝汤;痰瘀互结-丹溪痰湿合桃红四物.气虚血瘀-理冲.肾虚血瘀-归肾合四物四、代偿性月经:肝经郁火-清肝引经汤;胃热肺肾阴虚-顺经汤;血瘀-血府逐瘀汤五、多囊卵巢综合症:肾虚-右归丸;肝经郁热痰湿阻滞-苍附导痰丸合佛手散;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六、经前综合症:肝郁气滞-柴胡舒肝散;肝肾脾肾阳虚-健固汤合四神丸;心脾气虚-归脾汤;瘀血阻滞-趁痛散七、绝经综合症:肾阴虚-左归饮;肾阳虚-右肾阴阳两虚-二仙汤合二至丸★★★★★★★第二十一单元女性生殖器官肿瘤★★★★★★★一、宫颈癌(赤白带下):肝郁化火-丹栀逍遥阴虚-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脾肾阳虚-真武汤合完带汤;二、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寒湿凝痰湿瘀阻-开郁二陈汤;湿热夹淤-清宫消瘕汤;阴虚内热-清海丸★★★★★★第二十三单元子宫内膜异位症及损伤性疾病★★★★★★一、子宫内膜异位症: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汤;痰瘀互结-丹溪痰湿方合桃红四物汤;气虚血瘀-理冲汤;肾虚血瘀-归肾丸合桃红四物汤;二、子宫脱垂:气虚-补中益气汤;肾虚-大补湿热-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第二十五单元不孕症★★★★★★★肾虚-硫麟珠;肾阳虚-温胞饮;肾阴虚-养精种玉汤;肝郁-开郁种玉汤;瘀血阻滞-少腹逐瘀汤;痰湿内阻-苍附导痰丸★★★★★★★第二十六单元盆腔淤血综合征★★★★★★★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寒湿凝滞-少腹逐瘀汤;气虚血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肝肾亏损-调肝汤;★★★★★★★第二十七单元计划生育★★★★★★★一、人流术后出血:肝郁血热-舒郁清肝饮;阴虚血热-两地汤合二至丸;气虚-补中益气汤;。
《中医儿科学》辅导资料
《中医儿科学》辅导资料一、选择题A型题:1 最早的儿科医案记载始于何人? D.淳于意2.“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见于:B.《小儿药证直诀》3.提出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点的是:D.万全)4.下列哪项不是稚阴稚阳的正确含义:E.阳气虚弱5.小儿患病后易趋康复是由于:A.脏气清灵6. 5个月小儿体重按公式计算约为:D.6500g7.1岁小儿头围约是:E.46cm(45cm)8.小儿恒齿萌出替换乳牙的时间是:D.6~7岁9. 1岁~3岁小儿脉搏为: B.120次~100次10. 4~6个月小儿的呼吸次数为:B.40~35次11. 小儿正确断奶时间是 C.8~12个月12 小儿感冒的治疗原则是B疏风解表13.肺炎喘嗽的治疗中应首选的治法是C开闭14. 风寒感冒的首选方剂是E荆防败毒散15. 治疗肺炎喘嗽风寒闭肺证应首选A三拗汤合葱豉汤16. 儿科望诊中的望神是指:B.望精神状态17.风痧出疹多在发热的第几天? A当天或第二天18.小儿眼睑及下肢轻度浮肿,压陷即起,小便短少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数。
此患儿应选用:A麻黄连翘赤小豆汤??19.引起小儿泄泻虽有多种因素,但未有不源于D湿者20.治疗小儿泄泻脾虚型的首选方剂是:E参苓白术散21. 被后世尊称为“中医儿科鼻祖”的人是:A 钱乙22. “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学说和经验见于: C.《景岳全书》23. 小儿纯阳之体是指:D.生机旺盛24. 下列哪项不是小儿患病后易趋康复的原因: C.脏腑娇嫩25. 3岁小儿身高为:D.90厘米26. 小儿出生时胸围是:B.32cm27. 小儿成语阶段是在: B.2岁~3岁 A.1岁~2岁28. 下列那项不属于小儿基本脉象:E.滑29. 患儿高热无汗、鼻塞、流涕、头痛、困倦、食欲不振其辩证是:E暑邪感冒30. 下列哪一项不是肺炎喘嗽的主要临床症状 D胸闷31. 肺炎喘嗽对下列那一脏器影响最小 E肾32. 下列关于哮喘的叙述正确的是E病程越长,对患儿机体的影响则越大33. 哮喘急性发作的主要原因是E 感受外邪,引动伏痰34. 麻疹的好发年龄为: C 6个月~5岁 35. 风痧的隔离期是: C 至出疹后5天36. 下述哪项不是丹痧的临床特征:E 疹间皮肤正常37. 水痘毒热重证的首选方剂是:B 清胃解毒汤38. 下列哪项一般不用于痄腮的治疗:E 健脾平肝?39. 顿咳痉咳期的治法是:C 泻肺镇咳40. 鹅口疮的发病与何脏有关?C 心脾肾41. 小儿出生时胸围是: B.32cm42. “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学说和经验见于:C.《景岳全书》43. 小儿纯阳之体是指::D.生机旺盛44. 下列哪项不是小儿患病后易趋康复的原因: C.脏腑娇嫩45. 3岁小儿身高为:D.90厘米46. 11个月小儿的牙齿数为:C.5~7颗47. 1岁~3岁小儿脉搏为: B.120次~100次48. 下列那项不属于小儿基本脉象:E.滑49. 风寒感冒的首选方剂是E荆防败毒散50. 下列哪一项不是肺炎喘嗽的主要临床症状D胸闷51. 肺炎喘嗽对下列那一脏器影响最小E肾52. 鹅口疮的主要特征是:B、口腔舌上满布白屑,形如雪片53. 哮喘急性发作的主要原因是E 感受外邪,引动伏痰54. 麻疹的好发年龄为: C 6个月~5岁55. 小儿水肿主要受累脏器为: D 脾、肺、肾56. 下述哪项不是丹痧的临床特征:E 疹间皮肤正常57. 水痘毒热重证的首选方剂是:B 清胃解毒汤58. 风痧相当于现代医学的: C 风疹59. 顿咳痉咳期的治法是:(39、59、94)C 泻肺镇咳60. 水痘患儿应隔离至:(60、150)B 皮疹完全结痂61 痘疹用温补之学派的创始人是B.陈文中62.“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见于:B.《小儿药证直诀》63. 1岁~3岁是指:B.幼儿期64. 首先区分开急、慢惊风的著作是:B.《小儿药证直诀》65.小儿患病后易趋康复是由于:A.脏气清灵66. 5个月小儿体重按公式计算约为:D.6500g67. 小儿出生时胸围约是:B.32cm68.小儿恒齿萌出替换乳牙的时间是:D.6~7岁69. 1岁~3岁小儿脉搏为: B.120次~100次70. 4~6个月小儿的呼吸次数为:B.40~35次71. 小儿从母体带来的抗体可存在:E. 6个月72. 患儿发热、恶寒、鼻塞、喷嚏、流涕、咽痒其辨证是:C风寒感冒73. 肺炎喘嗽的治疗中应首选的治法是C开闭74. 下列关于百晬咳的描述,正确的是 B、乳儿生后百日以内的咳嗽75. 治疗肺炎喘嗽风寒闭肺证应首选A三拗汤合葱豉汤76. 痰湿咳嗽的治法是B、化痰燥湿77. 下列关于哮喘的叙述错误的是B 吸气延长为其特征78. 风痧出疹多在发热的第几天? A当天或第二天79. 眼睑及下肢轻度浮肿,压陷即起,小便短少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数。
中医儿科主治医师考试完美笔记
中医儿科主治医师考试完美笔记导言本文旨在提供关于中医儿科主治医师考试的完美笔记。
这些笔记将涵盖考试的重点知识和考试技巧,旨在帮助考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考试概述中医儿科主治医师考试是对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的医生进行能力和知识水平的考核。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儿科基础理论、中医诊断、方剂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考试重点以下是中医儿科主治医师考试的重点知识点:1. 儿科中医基础理论- 幼儿生理发育特点- 婴幼儿常见病与中医病机- 儿科中医学的基本理论2. 儿科中医诊断- 四诊合参法在儿科中的应用- 认识儿科中医辩证方法- 儿科中医辩证分型、辨证与治疗方法3. 儿科常见病治疗- 儿科常见病的辨证治疗- 儿科常见病的方剂应用- 常用中药对儿童的应用与禁忌4.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儿科中的应用- 中药与西药的配伍禁忌- 个体化治疗的原则与方法考试技巧以下是中医儿科主治医师考试的一些建议和技巧:1. 提前备考:考试内容庞杂,建议提前规划研究时间,合理安排复计划。
2. 多做模拟题:通过做模拟题可以熟悉考试形式和题型,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性。
3. 注重重点知识:重点复考试的核心知识点,尤其是常见病的辨证治疗和方剂应用。
4. 注意解析能力:考试中常出现较难的临床案例题,要注重培养对病例分析和解析的能力。
5. 注意时间管理:合理分配答题时间,不要在某一题上花费过多时间而导致其他题目无法完成。
结论通过掌握中医儿科主治医师考试的重点知识和考试技巧,考生可以更好地应对考试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希望本篇完美笔记对考生有所帮助,祝愿大家考试顺利!。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复习资料
2017年中医儿科学执业医试考试重点中医儿科学在执业医师考试中占50分红色部门出题率高、蓝色次之绿色底重点看小儿年龄分期一、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断脐,共40周,称为胎儿期。
目前国内将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生期。
二、新生儿期: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生后满28天三、婴儿期:从出生到1周岁之前,称为婴儿期。
这一时期生长发育极为迅速,充分显示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
四、幼儿期:从1周岁到满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这一时期体格增长速度较前缓慢,但动作、语言、思维发育加快。
五、学龄前期:从3周岁到6~7周岁(进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也称幼童期。
这一时期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保障儿童的身心健康。
六、学龄期:从入小学开始(6~7周岁)到青春期前,(女12岁,男13岁)称学龄期。
防治龋齿,注意情绪和行为变化,减少精神行为障碍的发病。
七、青春期:青春期年龄范围一般指10~18岁。
一般女孩自11—12岁到17—18岁,男孩自13-14岁到]8—20岁。
一、体重正常值1-6个月体重(kg)=3 + 0.7×月龄7~12个月体重(kg)=7 + 0.5×(月龄-6)1岁以上体重(kg)=8 + 2×年龄二、身长正常值出生时平均50cm,生后第1年长25cm ,一般前6个月每月增长约2.5 cm,后6个月每月增长约1.5cm。
第2年全年增长约10cm。
2周岁后至青春期前,每年增长约7cm。
临床可用以下公式推算小儿2岁后至12岁儿童的身高:身高(cm)=70+7×年龄体重和身高每年必考三、囟门闭合时间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的12~18个月闭合囟门迟闭及头围大于正常者,为脑积水、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
囟门凹陷多见于阴伤液竭之失水;囟门凸出多见于热炽气营之脑炎、脑膜炎等。
囟门及头围大于正常者,常见于解颅(脑积水)、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
中医儿科学复习资料
中医儿科学复习资料中医儿科学是一门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病理、预防保健及疾病诊治的医学学科。
对于学习中医儿科学的同学来说,系统地复习相关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儿科学复习资料,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一)生理特点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脏腑娇嫩,是指小儿五脏六腑的形与气皆属不足,其中又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
小儿形气未充,是指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在物质基础还是生理功能方面,都处于幼稚和不完善的状态。
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指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是机体的形态结构,还是各种生理功能活动,都在不断地、迅速地向着成熟完善的方面发展。
(二)病理特点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御邪能力较弱,抗病能力差,加之寒暖不能自调,乳食不知自节,一旦调护失宜,则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所以小儿易于发病,且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同时,小儿发病后,邪气易盛,正气易虚,病情容易由轻变重,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实转虚,变化迅速。
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小儿生机蓬勃,活力充沛,对药物的反应较成人灵敏。
且小儿病因单纯,情志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少,只要诊断正确,治疗及时,护理得当,病情好转较成人快,疾病治愈的可能性也较成人大。
二、小儿生长发育(一)体重出生时体重约为 3kg,出生后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 07kg,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 05kg,1 岁时体重约为 9kg,2 岁时约为 12kg,2 岁至 12 岁体重(kg)=年龄×2 + 8。
(二)身高出生时身长约为 50cm,1 岁时约为 75cm,2 岁时约为 85cm,2 岁至 12 岁身高(cm)=年龄×7 + 70。
(三)囟门前囟在出生时约 10 20cm,一般在 1 15 岁闭合。
后囟在出生时已接近闭合,或仅可容纳指尖,多在出生后 2 4 个月内闭合。
《中医儿科学》复习资料
《中医儿科学》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儿科学基础一、小儿年龄分期(一)体重:岀生体重:3kg过重:肥胖症过轻(↓15%):营养不良 (二)身高:出生时身长50cm ;生后第一年75cm ;生后第二年85cm过矮(↓30%):侏儒症、克汀病、营养不良(三)囟门: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的12-18个月闭合;后囟出生时或闭合,未闭合者应在生后2-4月内闭合意义:囟门早闭且头围明显小于正常者——头小畸形囟门迟闭及头围大于正常者——解颅(脑积水)、佝偻病囟陷(凹陷)——阴伤液竭之失水称为囟陷囟填(充满)——热炽气营之脑炎、脑膜炎 (四)头围:初生33-34cm ,出生后前3月和后9月各增加6cm ,1周岁46cm ,2周岁48cm ,15周岁接近成人54-58cm意义:头围小——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速——提示解颅(五)胸围:初生32厘米。
1岁时,胸围接近头围,约44厘米;2岁后:胸围-头围(cm )≈年龄-1意义:胸围较小——佝偻病及营养不良者(吸气和呼气的平均值)(六)牙齿:乳牙20颗:4-10个月萌出,2-2.5岁出齐;2岁内:出牙数=月龄-(4或6)恒牙出齐32颗:6岁左右开始萌出第1颗恒牙,自7-8岁开始,乳牙按萌出先后代之以恒牙最后一颗恒牙(第三磨牙)一般在20-30岁时出齐,也有终生不出者(七)呼吸、脉搏、血压:年龄愈小——呼吸愈快、脉搏越快、血压愈低(八)感知运动语言发育:3个月时头眼协调好、5个月眼与手的动作协调、7~8个月发出复音、12月后可独走 岀生伸欠哭哇哇,二三抬头笑认妈,四五翻身笑出声,六七会坐学咿呀,八九爬行叫妈爸,一岁开步说短话。
发育个体差异大,综合衡量判断佳。
三、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一)生理特点①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脾、肺、肾三脏不足为主②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指生机旺盛,发育迅速;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二)病因特点①外感因素(稚阴稚阳,脏腑娇嫩,卫外功能弱);②乳食因素(脾常不足,乳食所伤)③先天因素;④情志因素(最常见的是惊恐);⑤意外因素;⑥其他因素等(三)病理特点①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肺常不足:肺系疾病发病率最高;脾常不足;肾常虚②脏气清灵、易趋康复——传变迅速,变化多端,其主要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四、儿科四诊特点(参见中医诊断学,以下列举多为儿科病为主的症状)(一)儿科四诊应用特点:儿科特征性诊法、囟门、指纹,儿科诊法尤其重视望诊(二)望诊特点及临床意义:分总望诊(望神色、望形态);部望诊(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看指纹)1、望神色——面色红润,两目有神,表情活泼,反应敏捷均为神气充沛之象面色晦暗,两目无神,表情呆滞,反应迟钝均为体弱多病或病情较重之象2、望形态尿色红如洗肉水或镜检红细胞增多者为尿血——尿道结石、急性肾小球肾炎米泪水样便——脾胃虚弱,饮食不调所致,常见于积滞与疳证6、察指纹:指纹分三关,自虎口向指端依次为风关、气关、命关;正常小儿指纹为淡紫隐隐不显于风关以上“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风气命,浅轻重;纹达指尖为透关射甲(三)闻诊特点及临床意义1、听声音①啼哭声:肠套叠引起的哭声多尖锐阵作,伴呕吐及果酱样大便;啼哭声嘶,呼吸不利者谨防急喉风②呼吸声:呼吸急迫,甚则鼻煽,咳嗽频作者为肺气闭郁;呼吸微弱及吸气如哭泣样——肺气欲绝之状③咳嗽声:咳声嘶哑如犬吠者为白喉、急喉风;夜咳为主,咳而呕吐,伴鸡鸣样回声者——顿咳(百日咳)④语言声:高声尖叫,多为剧痛、惊风;谵语妄言,声高有力,兼神志不清——热闭心包2、嗅气味①口中气味:口气秽臭,多为肺胃积热,伤食积滞,浊气上蒸;口气腐臭,兼浓痰带血——肺痈②大小便气味:大便酸腐,多因伤食;臭气不著,完谷不化——脾肾虚寒小便气味臊臭,多因湿热下注;小便清长如水——脾肾阳虚③呕吐物气味:吐物酸腐,多因食滞化热;吐物臭秽如粪——肠结气阻,秽粪上逆(四)问诊特点及临床意义1、问年龄:2岁以内问婴儿实足月龄2、问病情: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睡眠(五)切诊特点及临床意义1、儿科脉诊:浮主表证,沉主里证;迟脉主寒,数脉主热;有力为实,无力为虚次数以一息6-7至为常,5至以下为迟,7至以上为数2、按诊(一)脏腑辨证:主要用于内伤杂病辨证,也常用于外感病中作为辅助辨证方法(二)八纲辨证:表里、寒热、虚实、阴阳(三)卫气营血辨证: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易受温热病邪侵袭——是小儿温病病机辨证的基本方法六、儿科治法概要(一)儿科常用内治法的用药原则及给药方法1、用药原则:治疗及时准确;方药精简灵巧;重视先证而治;注意顾护脾胃;掌握用药剂量新生儿用药为成人量的1/6,乳婴儿用1/3,幼儿用1/2,学龄儿童2/3或接近成人用量2、给药方法:口服给药法;鼻饲给药法;蒸气及气雾吸入法;直肠给药法;注射给药法(二)常用内治法:疏风解表、止咳平喘、清热解毒、消食导滞、利水消肿、驱虫安蛔、镇惊息风、补脾健脾、调脾助运、培元补肾、凉血止血、活血化瘀、回阳救逆法等(三)外治法:熏洗法、涂敷法、罨包法、热熨法、敷贴法、擦拭法、药袋疗法、推拿疗法①捏脊疗法:对督脉和膀胱经的按摩,调和阴阳,疏理经络,行气活血,恢复脏腑功能以防治疾病②刺四缝疗法:主要适应证是小儿厌食症、疳证等,作用是解热除烦,通畅百脉,调和脏腑第二单元胎儿期保健一、胎儿期保健——养胎护胎的主要内容饮食调养,嗜好有节;调适寒温,防感外邪;劳逸结合,适当活动;精神内守,调畅情志;避免外伤,节制房事;审慎用药,避其药毒(妊娠禁忌①毒性药;②破血药;③攻逐药)二、婴儿期保健(一)新生几种特殊生理状态①新生儿上腭中线和齿龈部位有散在黄色碎米大小隆起颗粒,称为马牙,会自行消失,不需挑刮②女婴出生后3-5天乳房隆起如蚕豆到鸽蛋大小,可在2-3周后消退,不应处理或挤压③女婴生后5-7天阴道有少量流血,持续1-3天自止者,为假月经,一般不必处理④新生儿两侧颊部各有一个脂肪垫隆起,称为螳螂子,有助吮乳,不能挑割(二)新生儿护养的主要措施:拭口洁眼、断脐护脐、洗浴衣着、祛除胎毒胎毒为胎中禀受之毒,主要指热毒;临床常用的祛胎毒法——银花甘草法,豆豉法,黄连法,大黄法三、喂养方式及选择(一)母乳喂养:大力提倡母乳喂养;生后6个月之内按需喂哺为主①方法: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半小时内就可开奶,满月前坚持按需喂哺,随着月龄增长逐渐定时喂养②断奶:小儿4-6个月起应逐渐添加辅食,8-12个月时可以完全断乳(二)人工喂养:4个月内不能母乳喂养者(三)混合喂养:母乳不足者四、添加辅食的原则: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在婴儿消化功能正常时逐步添加第三单元新生儿疾病一、胎怯————————————————————————————————————————————(一)发病特点:指新生儿体重低下,身材短小,脏腑形气均为充实的一种病证,又称胎弱临床以出生低体重为特点,以出生体重低于2500g为客观指标,包括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二)病因病机:病因——先天不足病变脏腑——肾、脾(三)诊断:相当于西医的低出生体重儿。
(完整word版)中医儿科学重点
二十五、遗尿 1)下元虚寒证:温补肾阳、固涩小便-菟丝子散 2)脾肺气虚:培元益气、固涩小便-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 3)肝经湿热:泻肝清热-龙胆泻肝汤
二十六、紫癜 1)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 2)气不摄血:益气摄血-归脾汤
二十七、汗证 1)表虚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合牡蛎散 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黄芪桂枝五物汤 3)气阴虚弱:益气养阴-生脉散
八、积滞 1)乳食内积:消乳消食、导滞和中-消乳丸、木香大安丸 2)脾虚夹积:健脾助运、消补兼施-健脾丸
九、疳证 1.主证 1)疳气证:和脾健运-资生健脾丸 2)疳积证:消积理脾-疳积散 3)干疳证:补益气血-八珍汤 2.兼证 疳肿胀:健脾温阳利水-真武汤
十、惊风 1.急惊风 1)感受风邪:疏风清热、熄风镇惊-银翘散 2)湿热疫毒:清热化湿、解毒熄风-黄连解毒汤 3)惊恐痉厥:镇惊安神-抱龙丸、安神丸 2.慢惊风 1)土虚木亢:温运脾阳、扶土抑木-缓肝理脾汤 2)阴虚风动:育阴潜阳、滋水涵木-大定风珠、黄连阿胶汤、
十四、麻疹 1.顺证 1)初热期:辛凉透表、清宣肺卫-宣毒发表汤 2)见形期:清热解毒、佐以透发-清解透表汤 3)恢复期:养阴益气、清解余邪-沙参麦冬汤 2.逆证 1)热毒攻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清咽下痰汤合六神丸 2)邪陷心肝:平肝熄风、清营解毒-羚角钩藤汤
十五、风痧 1)邪郁肺卫:疏风清热-银翘散 2)邪热炽盛:清热解毒-透疹凉解汤
二十八、胎黄 1)湿热熏蒸:清热利湿-茵陈蒿汤 2)寒湿阻滞:温中化湿-茵陈理中汤 3)瘀积发黄: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
二十九、脐风 脐风:宣通经络、驱风镇痉-撮风散
六、泄泻 1.常证 1)伤食泻:消食化积-保和丸 2)风寒泻:疏风散寒-藿香正气散 3)湿热泻: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 4)脾虚泻:健脾益气-参苓白术散 5)脾肾阳虚:补脾温肾-附子理中汤 2.变证 1)伤阴:酸甘敛阴-连梅汤 2)伤阳:温阳救逆-参附龙牡汤
中医儿科重点知识点整理汇总
中医儿科重点知识点整理汇总一、中医儿科学基础。
1. 小儿生理特点。
-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发育及生理功能都处在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中。
五脏六腑功能皆属不足,尤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
-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在机体的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在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方面,都是在不断地、迅速地向着成熟、完善方向发展。
2. 小儿病理特点。
-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御邪能力较弱,抗病能力不强,容易被外邪所伤,感邪之后又易于传变,病情变化迅速。
-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对药物反应灵敏,病情好转的速度较成人快,疾病治愈的可能性也较成人高。
3. 年龄分期。
- 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共40周。
- 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28天。
此期小儿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
- 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为婴儿期。
这一时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 幼儿期:1周岁至3周岁为幼儿期。
此期小儿智能发育较快,但易发生意外事故。
- 学龄前期:3周岁后(第4年)到入小学前(6 - 7岁)为学龄前期。
此期小儿体格发育速度减慢,但智力发育更趋完善。
- 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 - 7岁)到青春期(女12岁,男13岁)开始之前称学龄期。
此期儿童的体格生长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
- 青春期:女孩从11 - 12岁开始到17 - 18岁,男孩从13 - 14岁开始到18 - 20岁。
此期生殖系统迅速发育,体格生长也明显加速。
二、儿科诊法概要。
1. 望诊。
- 望神色:- 神:小儿精神状态的好坏直接反映病情的轻重。
有神表现为精神振作,目光有神,反应灵敏等;无神则表现为精神萎靡,目光呆滞,反应迟钝等。
- 色:主要观察面部气色。
正常小儿面色红润光泽。
面色红赤多为热证;面色苍白多为虚寒证或失血证;面色萎黄多为脾虚证;面色青灰多为惊风或寒证;面色晦暗多为病重。
中医儿科学习知识学复习材料
中医儿科学习知识学复习材料一、中医理论1.《黄帝内经》的相关内容,包括《灵枢》、《素问》等。
2.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的原理及应用。
3.中医八纲辨证的基本理论和分类方法,包括寒热、虚实、表里、气血津液等的辨证要点。
4.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的相关内容。
二、中医诊断方法1.望诊:掌握儿童相关的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观察要点。
2.问诊:了解儿童病史、症状、发病时间等详细信息。
3.切诊:掌握儿童相关的脉象特点,如脉搏形态、速度、力度等。
三、中医诊疗技术1.掌握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如针灸、艾灸、拔罐、刮痧等。
2.了解儿童针灸的特点和注意事项。
3.掌握中药治疗儿童病症的常用方剂,如小儿感冒、脾胃虚弱等。
四、儿童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治1.小儿发热:掌握中医辨证要点和相应的中药方剂。
2.儿童腹痛:了解脏腑学说在儿科腹痛中的应用。
3.小儿哮喘:掌握相关的中医原因和治疗方法。
4.小儿脾胃虚弱:了解脾胃虚弱的中医病因和治疗方法。
5.小儿湿疹:掌握中医辨证要点和相应的中药治疗方法。
五、中药学知识1.了解儿童相关的常用中药材和药方,如黄芩、黄连、柴胡等。
2.掌握中药煎煮方法和用药注意事项。
六、养生保健1.了解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和中医的养生保健方法。
2.了解儿童饮食的宜忌,掌握调理脾胃的养生方法。
以上是中医儿科学习的一些复习材料,学习者可以结合教材和参考书籍进行深入学习。
此外,实践和临床经验也是学习中医儿科的重要途径,建议学习者多参加临床实习和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诊疗水平。
中医儿科学重点(精华版)
中医儿科学重点(精华版)《绪论》1.最早的小儿医: “扁鹊”2.儿科最早的医案: 西汉淳于意—下气汤治气鬲病3.现存最早儿科专著:《颅囟经》,提出的小儿为“纯阳之体”观点4.儿科著名医家:“儿科之圣”“儿科奠基人”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主要学术贡献。
图片《小儿年龄分期》小儿年龄共分为7期:1.胎儿期:受孕到分娩—40周—“十月怀胎” 。
2.新生儿期:出生—满28天。
3.婴儿期:出生28天—1周岁。
4.幼儿期:1周岁—3周岁。
5.学龄前期:3周岁—7周岁。
6.学龄期:7周岁—(女11-12、男13-14)。
7.青春期:女17-18、男18-20。
《小儿生长发育》1.体重1—6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
7—12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6*0.7=(月龄-6)*0.4。
2—12岁:体重(kg)+年龄*2+7或8。
身高:初生:50cm ;1周岁:75cm;2岁-12岁:70+7×年龄。
※囟门:前囟闭合时间:12—18个月。
后囟闭合时间:出生时或生后2—4个月内。
头围:新生儿34,一岁46,二岁48,五岁50。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生理)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病理)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儿科诊法概要》察指纹: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婴幼儿保健》1.新生儿喂养方式: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混合喂养。
2.母乳喂养的优点: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含优质蛋白,促进脑部发育,增进免疫能力,简便经济。
《胎黄》※1.胎黄的生理病理鉴别?生理性胎黄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高峰,10-14天消退,无其他临床表现。
病理性胎黄在出生后24小时或生后1周或数周出现黄疸,2-3周仍不消退。
伴有临床症状和体征。
2.分证论治:(常证)湿热郁蒸——清热利湿—— 茵陈蒿汤加味寒湿阻滞——温中化湿—— 茵陈理中汤加味气滞血瘀——化瘀消积—— 血府逐瘀汤加减(变证)胎黄动风——平肝熄风,利湿退黄——羚角钩藤汤加减胎黄虚脱——大补元气,温阳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感冒》分证论治:主证:(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3)暑邪感冒——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4)虚证感冒——调和营卫——黄芪桂枝五物汤(5)时邪感冒——清热解毒——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兼证:(1)夹痰——风寒夹痰——(麻、杏、半、陈)风热夹痰——(桑、菊、瓜、贝)(2)夹滞——保和丸加减便秘、溲黄、壮渴——(大黄,枳实)《肺炎喘嗽》分证论治:(常证)风寒闭肺—辛温宣肺,化痰止咳——华盖散加减风热闭肺—辛凉宣肺,清热化痰——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痰热闭肺—清热涤痰,宣肺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毒热闭肺—清热解毒,泻肺开闭——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加减肺脾气虚—补肺健脾,益气化痰——人参五味子汤加减(变证)※心阳虚衰—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邪陷厥阴—平肝熄风,清心开窍——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加减《哮喘》分证论治:(发作期)寒性哮喘:温肺散寒,化痰定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热性哮喘:清肺涤痰,止咳平喘——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外寒内热:解表清里,定喘止咳——大青龙汤加减虚实夹杂:泻肺补肾,祛邪扶正,降气平喘(偏于上盛者)——苏子降气汤加减(偏于下虚者)——射干麻黄汤合七味都气丸加减(缓解期)肺气虚弱:益气固表——玉屏风散加减(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肺固表——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脾气虚弱—健脾化痰——六君子汤加减(脾肾阳虚:健脾温肾,固摄纳气——金贵肾气丸)肾气虚弱—补肾固本——肾气丸加减(肺肾阴虚:养阴清热,补益肺肾——麦味地黄丸加减)《泄泻》分证论治:(常证)风寒泻: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加减※湿热泻:清肠解热,化湿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中医儿科考试重点整理
中医儿科考试重点整理热、惊厥为主要症状;慢惊风:发作较缓,以肢体抽搐为主要表现。
二、小儿常见病及中医治疗方法:1、感冒:中医认为感冒是由外感风邪引起的肺系疾病,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全身酸痛等。
治疗方法是清热解毒,宣肺散寒,可用草药如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治疗。
2、肺炎咳嗽:肺炎咳嗽是以气喘、咳嗽、咳痰痰鸣、发热为主症的肺系疾病。
中医认为其病机是由于寒湿犯肺,气机不畅所致。
治疗方法是温化肺气,祛寒化痰,可用草药如桔梗、杏仁、百部等治疗。
3、泄泻:泄泻是一种小儿常见病,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
中医认为其病机是由于脾虚湿盛,气化失常所致。
治疗方法是健脾利湿,止泻固肠,可用草药如半夏、白术、黄连等治疗。
4、疳证:疳证是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不能濡养脏腑、经脉筋骨、肌肤而形成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
中医认为其病机是由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所致。
治疗方法是健脾益气,滋阴潜阳,可用草药如黄芪、党参、熟地等治疗。
5、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由体内贮存铁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
中医认为其病机是由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所致。
治疗方法是健脾益气,滋阴潜阳,可用草药如当归、黄芪、熟地等治疗。
6、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时期行为障碍性疾病。
中医认为其病机是由于肝郁气滞,脾虚失运所致。
治疗方法是疏肝解郁,健脾益气,可用草药如柴胡、白术、黄芪等治疗。
茵陈蒿汤加减可治疗胃寒湿阻滞,方药为温中化湿退黄。
血府逐瘀汤加减可治疗气滞血瘀,方药为行气化瘀消积。
变证方面,茵陈蒿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可治疗胎黄动风,方药为平肝熄风退黄;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可治疗胎黄虚脱,方药为温阳益气固脱。
感冒证治分类包括主证和兼证。
主证方面,荆防败毒散加减可治疗风寒感冒,方药为辛温解表散寒;银翘散加减可治疗风热感冒,方药为辛凉解表清热;新加香薷饮加减可治疗暑邪感冒,方药为清暑解表化湿;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加减可治疗时疫感冒,方药为解表清瘟解毒。
中医儿科学重点复习
中医儿科学重点总论●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第一部儿科着作:唐代颅囟经..提出“纯阳”理论..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专科:宋代..●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1.概括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2.首创儿科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着——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南宋名医- 陈文中着 <小儿痘疹方论> <小儿病源方论>● <幼幼集成> 陈复正-清代: 指纹诊法●万全: 着作: <片玉心书> <幼科发挥> <育婴家秘>提出“两有余;三不足”的观点.●小儿药证直诀提出- 五部配五脏: 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为肾●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万全的“两有余;三不足”的观点: “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1. 肝常有余:有两个含义: 其一是小儿时期肝主疏泄;具有疏泄升发全身气机的功能;且其升发疏泄的功能与日俱增;并非肝阳亢盛. 其二;是由于小儿脏腑经络柔弱;气血未充;故感邪之后易化热引动肝风而致惊搐等.2. 脾常不足: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精微需求较多;但小儿又脾胃薄弱;饮食稍增;则易引起运化功能失常;故谓“脾常不足”.3. 心常有余:有两个含义: 其一是指小儿发育迅速;心气旺盛有余;呈生机蓬勃之象; “心属火;旺于夏;所谓壮火之气也”.并非指心火亢盛. 其二是指小儿脏腑柔弱;感邪后易化火扰乱心神;出现心火上炎之证.4. 肺常不足: 肺与脾胃子母关系;肺之气有赖于脾化精微以滋养;脾胃旺则肺胃自固; “脾常不足”;故气亦弱;故称“肺常不足”.5. 肾常虚: 肾为先天之本;肾中之元阴元阳为生命之根;其余四脏之阴阳均有赖于肾阴之滋润及肾阳之温阳;但小儿肾气未盛;气血未充;肾气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充盛;这就是“肾常虚”之意.试述“纯阴”与“稚阴稚阳一. 纯阳与稚阴稚阳学说是古代医家用来说明小儿生理特点的理论.1. 稚阴稚阳: 指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分析其含义:脏腑- 指五脏六腑;娇 - 指娇气;不耐外邪侵袭;嫩 - 即嫩弱;幼稚之意;形 - 形体结构;即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充 - 指充实之意●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 “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也”阴 - 指体内之精;血;津液等物质阳 - 指人体各生理功能活动稚阴 - 指上述精血津液等有形之物皆为充实;不完善.稚阳 - 指人体各生理功能活动均为幼稚不足和处于不稳定状态.◎从以上脏腑娇嫩的内容分析;机体五脏六腑的形与气皆为不足;但又以肺;脾;肾三脏更为明显.二.纯阳: 指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之体”:最早是用来说明宇宙间的气候变化;是指四季气候之时令之首.<颅囟经.脉法>:“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将小儿这种蓬勃生机;迅速发育的生理特点概括为“纯阳”.纯是指小儿先天所禀赋的元阴元阳未曾耗散; 阳指小儿生命活力;犹如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篷勃;发育迅速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分析其含义:脏腑- 指五脏六腑;娇 - 指娇气;不耐外邪侵袭;嫩 - 即嫩弱;幼稚之意;形 - 形体结构;即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充 - 指充实之意●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 “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也”阴 - 指体内之精;血;津液等物质阳 - 指人体各生理功能活动稚阴 - 指上述精血津液等有形之物皆为充实;不完善.稚阳 - 指人体各生理功能活动均为幼稚不足和处于不稳定状态.◎从以上脏腑娇嫩的内容分析;机体五脏六腑的形与气皆为不足;但又以肺;脾;肾三脏更为明显.二.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1.分析: 指小儿时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是机体的形态结构;还是各种生理功能活动;都是处在迅速的;不断的向着成熟;完善方面发展.而且是年龄越小;发育的速度越快;而且是遵循着一定规律.●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一.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1.分析: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 机体功能均较脆弱;对病邪抵抗力差;且小儿冷暖不知自调;饮食不懂自节;对自然界适应能力差;一旦调护失宜;则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故表现出较成人易于发病. 且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的特点.发病容易;表现出五脏的损伤;但以肺;脾;肾三脏病证为多见.1.肺伤: 肺主气而司呼吸.外邪侵袭;首先犯肺;故临床多见肺系疾病.如感冒;咳嗽;肺炎喘嗽等.2.脾伤: 脾常不足;易为食滞而生厌食;泄泻;甚至引发疳证.3.肾伤: 肾常虚;指肾气需随日渐盛.但感邪则可使肾气先天禀赋不足.4.肝伤: 肝常有余;肝受邪犯;则其升发疏泄受阻;邪郁肝经;则易化热化火;扰动肝风;引发惊搐.5.心伤: 心有余;一指小儿心气旺盛;生机蓬勃之意;二是指小儿心经受邪;易化热化火;扰乱神明.二. 传变迅速: 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易寒易热–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稚阴未长”;故易出现阴伤杨康;表现热的证候. 又由于“稚阳未充”;机体脆弱;感邪严重则容易出现阳虚甩脱的一面;而表现出阴寒之证.小儿脏腑娇嫩;五脏六腑形与气皆不足;而肺脾肾三脏不足更突出..①肺脾肾三脏成而未全;全而未壮..②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肺脾肾功能需求大..传变迅速——小儿在疾病过程中容易发生转化;变化多端;其主要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清代医家吴鞠通将小儿胜利特点概括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病因特点: 外感因素六淫加疫疠之气; 乳食因素; 先天因素; 情志因素; 意外因素;其他因素药物造成●小儿年龄分期7个熟悉1.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共40周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足天;为围生期..保健重点:护胎、养胎、胎教..2.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起到生后满28天保健重点:保暖、喂养、消毒隔离、清洁卫生等..出生后4~6h 可喂奶3.婴儿期——从生后28天到满1周岁..这是小儿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第一次高峰..易患脾胃疾病、感染性疾病..保健重点:提倡母乳喂养;指导合理营养;及时添加辅食;预防疳证、佝偻病的发生;按时接受计划免疫接种注意护理和教养..4.幼儿期——1周岁后到3周岁保健重点:防止意外创伤和中毒、营养不良、消化紊乱及传染病..5.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7周岁..性格特点形成的关键时期..保健重点:易发生各种意外 ;如溺水、烫伤、错服药物..6.学龄期——从7岁后到青春期来临一般为女12岁;男13岁体格生长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以外的其他器官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保健重点:注意因势利导;保护视力;预防龋齿;充足的营养..7.青春期: 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称为青春期..女孩:11~12岁到17~18岁;男孩:13~14岁到18~20岁..生长发育速度明显加快第二次高峰;性别差异常显着..生理特点:肾气盛;天癸至;阴阳和..保健重点:足够的营养、体格锻炼、注意休息、心理教育及指导..●体格发育各项衡量指标及其计算1.体重出生体重 - 3kg 1~6个月体重kg= 3+月龄×7~12个月体重kg= 7+×月龄–61岁以上体重kg= 8+年龄×2 过重:肥胖症;过轻↓15%:营养不良2.身高——反映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出生时身长 50cm;生后第一年75cm;生后第二年85cm;2~12岁身高长的估算公式:身高长cm= 70 + 7×年龄过矮↓30%:侏儒症、克汀病、营养不良3.囟门前囟早闭:脑发育不良、小头畸形、某些遗传性疾病等..前囟大、闭合晚:佝偻病、先天性甲低、脑积水等..前囟饱满:脑积水、脑炎、脑膜炎、脑肿瘤等.. 前囟凹陷:失水4.头围——与脑发育有关头围过小;常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过大;常提示解颅..5.胸围——与肺和胸廓发育有关胸围过小;常见于佝偻病、营养不良6.呼吸——年龄越小;呼吸越快.. 脉搏——年龄越小;脉搏越快..7.血压——年龄越小;血压越低.. 收缩压 = 年龄×2+80mmHg 舒张压 = 收缩压×2/38.小儿动作语言发育歌二月抬头三四笑;五六认人咿呀叫;七坐八爬九扶栏;十站岁走学讲话..●添加辅食原则: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天气炎热时和婴儿患病时;应暂缓添加新品种. 在婴儿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时逐步添加..●儿科望诊分为:总体望诊 : 望神色; 望形态分部望诊 : 审苗窍; 辩斑疹; 察二便; 看指纹.一. 望神色: 五色主病五色: 红;青;黄;白;黑面呈白色: 主寒证;虚证;吐泻;疳证面呈红色: 主热实热或虚热面呈黄色: 主湿;脾虚证疳证;积滞;虫证面呈青色: 寒证;痛证;瘀证;惊痫面呈黑色: 寒证;痛证;惊痫;或内有水湿停饮二. 望形态:1. 小儿卧姿: 喜俯卧-乳食内积喜蜷卧-多为腹痛仰卧少动;二目无神-久病重病蜷卧不安;捧腹哭叫-腹痛2. 端坐喘促;痰鸣哮吼-哮喘三. 审苗窍1. 查舌●舌体:胖嫩边有齿痕—脾肾阳虚/水饮痰湿;肿大青紫—气血瘀滞;胖有裂纹—气血两虚;强硬—热盛伤津;木舌:舌肿麻木;转动不灵重舌:舌下红肿突起弄舌:舌体不能伸出唇外;来回拌动;掉转不灵连舌:舌体不能伸出唇外;转动伸缩不灵;语音不清吐舌:舌吐唇外;缓缓收回舔舌:舌舔口唇;以致口唇四周色红;或有脱屑、作痒2.查目3.查鼻4.查口5.查二阴头方发少;囟门迟闭—佝偻病头大;前囟宽大;头缝开解—解颅皮肤干燥;前囟目眶凹陷—脱水肌肤松弛;皮色萎黄—脾气虚弱发枯易落—气血虚亏指甲菲薄;苍白质脆—营血虚亏指甲色紫或呈杵状—心阳不足;气血瘀滞仰面伸足;揭衣踏被—热证蜷卧缩足;喜复衣被—寒证喜伏卧—乳食内积;喜侧卧—胸胁疼痛仰卧少动;二目无神—久病重病蜷卧不安;捧腹哭叫—腹痛端坐喘促;痰鸣哮吼—哮喘咳嗽鼻煽;呼吸急促—肺炎喘嗽耳背络脉隐现;高热眼泪汪汪:麻疹先兆耳垂下漫肿硬结疼痛:痄腮四.查指纹:1. 虎口直到食指内侧的桡侧浅静脉;自虎口向指端;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末端为命关..2. 适用于3岁以内小儿..3. 诊察方法:从小儿食指的命关推向风关..轻轻推几次;使指纹显露4. 正常指纹:淡紫隐隐而不显于风关之上..5. 辩证纲要: “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脉诊:1. 方法:一指定三关: 医者用食指或木质同时按压寸关尺散步;取轻中重不同智力体会脉象变化;时间不少于1分钟.小儿脉象: 浮; 沉; 迟; 数; 有力; 无力;;等六种.●儿科治疗用药的特点:1.治疗药及时;正确2.药物选择需谨慎3.处方精准;药量适度4.重视给药途径和药物剂型的选择5.汤剂的煎服方法新生儿1/6;婴儿1/3;幼儿及儿童1/2-2/3;学龄儿童接近成人用量;新生儿30-50ml; 婴儿60-100ml; 幼儿及儿童150-200ml; 学龄儿童200-300ml.分3-5次服;不要强行灌服6.合理运用药物的内服与外治.●胎黄是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尿液皆黄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一. 肺系病症一.感冒: 是指感受外邪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外感疾病;以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为主要临床特征.●儿科感冒特点:因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神气怯弱;感邪之后易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的兼证..●病因病机: 感受风邪二.乳娥: 是指咽部喉核腭扁桃体肿大或伴红肿疼痛甚至溃烂为主证的肺系疾病.西医学的扁桃体炎.●诊断要点: 1.咽喉肿痛; 或咽痒不适为主证;多伴发热2.咽部检查可见扁桃体肿大;充血呈鲜红色或暗红色;重者溃烂化脓3.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者;提示细菌感染.三.咳嗽: 是小儿常见的肺系病症; 以咳嗽为主证.咳以声言;嗽以痰名.有声有痰谓之咳嗽.四.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以发热;咳嗽;痰壅;气急;鼻煽为主要症状;重者张口抬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青紫.. 典型症状:热、咳、痰、喘●发病特点:1.年龄:婴幼儿2.季节:冬春3.缓急:发病较急;有的来势凶猛;迅速出现心阳虚衰;内陷厥阴的变证..4.预后:年长儿患肺炎并发症较少;预后好;婴幼儿重症肺炎则病死率较高..●病机特点:外因责之于感受风邪;内因责之于肺脏娇嫩.病变主要在肺;累及脾;心肝. 病理机制: 肺气郁闭之演变.痰湿为主要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 血瘀在本病重症演变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诊断要点:1.起病较急;有发热;咳嗽;气急;鼻煽;痰鸣等证;或有发绀2. 病情严重时;常见喘促不安;烦躁不宁;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发绀;或高热不退3. 新生儿患肺炎常以不乳;精神萎靡;口吐白沫为主;而无上述典型症状.4. 肺部听诊可闻及固定的中细湿罗音5. X线检查可见小片状;斑片状阴影;或见不均匀的大片阴影.6. 实验室检查: ①.血常规检查: 细菌引起则白细胞总数升高;病菌引起则多不变②.病原学检查:细菌培养;病毒分离;病原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检测. 有助于诊断变证: 1.肢冷;脉伏或数急无序–心阳虚衰 2.高热不退;神昏惊厥–邪陷心肝五.哮喘: 是指一种以反复发作;喘促气急;喉间痰喉哮鸣;呼气延长;严重者不能平卧;呼吸困难;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口唇青紫为主要特征的肺系疾病.哮: 是指呼吸时喉间的哮鸣之声;由痰吼而成. 喘: 是指呼吸急促;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病因病机:内因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导致痰饮留伏;外因责之于感受外邪;接触异物、异味;及嗜食咸酸、鱼腥发物等..哮喘之疾;不管新病、久病;必有伏痰留饮之患;此伏痰留饮可视为哮喘之“夙根”;为发病的物质基础..●病位:主要在肺;与脾肾有关●治疗原则:发作期攻邪以治其标;治肺为主;缓解期扶正以治其本;治以补肺固表;扶脾益肾;调其脏腑功能;消除伏痰夙根..可扶正祛邪;标本兼顾..●诊断要点1多有湿疹史;过敏史;家族哮喘史..发作多与某些诱发因素有关;如感受外邪;接触致敏原等.2气喘哮鸣反复发作.常突然发作;发作之前多有喷嚏;咳嗽等先兆. 发作时喘促;气急;哮鸣;咳嗽;甚者不能平卧;烦躁不安;口唇青紫3 发作时两肺可闻及哮鸣音;以呼气时明显;呼气相延长.如继发感染;可闻及中细湿罗音.4辅助检查:血常规: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肺功能检查:气道阻力增加;或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肺部X线: 发作期肺过度充气;透明度增高;肺纹理可增多;缓解期大多正常;并发支气管肺炎或肺不张时;可见沿支气管分布的小片状阴影..●西医急性发作期处理:1.吸氧2.糖皮质激素类静脉滴注3.支气管扩张剂4.强心心衰时5.扩容;纠酸6.抗感染7.镇静:可用水合氯醛灌肠;慎用或禁用其他镇静剂8.机械通气六. 脾胃系病证一.鹅口疮: 是以口腔;舌上散在或满布白色屑状物为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因其白屑状如鹅口;色白如雪片;故称鹅口;雪口.相当于西医学的鹅口疮;白色念珠菌所致.若体虚邪盛者;可蔓延至鼻咽部、气管;影响呼吸和哺乳;甚至危及生命..●好发:新生儿、早产儿、久病体虚婴幼儿、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者、先天性免疫缺陷..●口腔白屑;点状或块状;周围可见红晕;状如凝乳;不易擦去;擦去后见粘膜潮红;粗糙..不痛;不流涎;一般全身症状轻..●诊断要点症状:舌上、颊内、牙龈、上颚散布白屑;可融合成片..重者可向咽喉处蔓延;影响吸奶与呼吸;偶可累及食管、肠道、气管等..好发:初生儿、久病体弱或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者..实验室检查:取口腔白屑涂片镜检;可见白色念珠菌芽胞及菌丝..●鉴别诊断残留乳块:温开水或棉签轻拭可除去..鹅口疮:不易拭去;若拭去可见口腔粘膜潮红、粗糙..●辨证要点实证:病程短;白屑堆积较多;周围掀红明显..虚证:病程长;口腔白屑散在;周围不红..●治疗原则:实证宜清泻心脾积热;虚证宜滋肾养阴降火二.口疮: 是指以齿龈;舌体;两颊;上腭等处出现黄白色溃疡;或伴发热;流涎为特征的口腔疾病.小儿口疮临床特征:口腔内舌体、两颊、上颚、唇内、齿龈等处出现黄白色溃疡;疼痛流涎;或伴发热.. 口糜—溃疡面大;上复糜腐满口糜烂;色红作痛者重症燕口疮—溃疡只发生在口唇两侧心经:舌为心之苗脾经:沿食道两旁上行;挟咽两旁;连舌本;散舌下胃经:进入齿龈内;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肾经:肾脉连舌本●辨证要点: 辨脏腑: 舌上、舌边—心; 口颊、上颚、齿龈、口角—脾胃●治疗原则:实证:清热解毒;泻心脾积热..虚证:滋阴降火;引火归元..四.泄泻: 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的一种小儿常见的脾胃系疾病.一般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重症泄泻:可见小便短小、高热烦渴、神疲萎软、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等脱水征;以及口唇樱红、呼吸深长、腹胀等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的表现..●病因病机: 病因: 感受外协;伤于饮食;脾胃虚弱;脾肾阳虚病位: 脾病机: 脾胃运化失常;分清别浊功能受损;清浊相干;并走于大肠.●脱水患儿要采用液体疗法: 第一天补液总量为中度脱水120~150ml/kg;重度脱水150~180 ml/kg..七.厌食:是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临床以较长时期食欲不振;见食不贪;食量减少;但精神尚好为特征.●治疗原则:消食化积;理气行滞●积与疳的关系:“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有积不治;乃成疳证”八.积滞:是由于乳食喂养不当;食停中脘;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病证.临床以不思乳食;脘腹胀满;嗳气酸腐;甚至吐血酸臭乳食或便秘;舌苔厚腻为特征.●病因病机: 病因: 乳食内积; 脾虚夹积病位: 脾胃病机: 乳食停聚中中脘;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治疗原则: 以消食导滞为主.实证以消为主;虚实夹杂者;宜消补兼施.九.疳证:是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功能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慢性病证..临床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精神痿糜或烦躁不安;饮食异常为特征..分类:疳气、疳积、干疳3大证候及其他兼证..“疳者甘也”-病因: 疳证多由饮食不洁;恣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所致.“疳者干也”-病机和症状: 气液干涸;全身消瘦;肌肤干瘪.●病因病机:病因: 喂养不当; 疾病影响; 禀赋不足.病位: 脾胃病机: 脾胃虚损;气液耗伤;气血生化无源;脏腑肌肉失于濡养.●诊断要点: 1.有先天禀赋不足;长期喂养不当或病后失调等病史2. 形体消瘦;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饮食异常;大便不调;3. 体重低于正常同龄儿平均值15%以上4. 实验室检查: 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 疳肿胀者;血清总蛋白大多在45g/L以下●治疗原则:以健脾益气为主..疳气以和为主;疳积以消为主;或消补兼施;干疳以补为要..骨疳:脾病及肾;肾精不足;骨失所养;久致骨骼畸形者..七. 心肝系病证三.儿童多动症: 又称儿童多动综合征; 简称多动症;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性疾病.临床以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能力差;活动过多;情绪不稳;冲动任性;伴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但智力正常为主要特征.西医称之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病位:心、肝、脾、肾病机: 脏腑功能失常;阴阳平衡失调●治疗原则:调和阴阳●诊断要点:1.注意力涣散;上课时思想不集中;但智力正常2.多动不安;活动过度;不能安静地参加各种活动3.情绪不稳;冲动任性4.体格检查动作不协调;翻手试验;对指试验;指鼻试验;指指试验可阳性5.通常与7岁前起病;病程可持续6个月以上.四. 儿童抽动症: 是起病于儿童时期的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临床以不自主;反复;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委肌肉运动抽动或有不自主的发声抽动为特征. 西医为抽动障碍.五.惊风:是小儿常见的一种集中病证;临床以抽搐;昏迷为主要症状.西医称为小儿惊厥.分类:急惊风——起病急暴;属阳属实者慢惊风——病久中虚;属阴属虚者慢脾风:慢惊风中出现纯阴无阳的危重证候..●急惊风来势急骤;以高热、抽风、昏迷为特征..常有痰、热、惊、风四证俱备的特点..●病因: 外感风热;感受疫毒;暴受惊恐病位: 心肝病机: 邪陷厥阴;蒙蔽心窍;引动肝风●诊断要点:1.年龄: 以3岁儿童多见;5岁以上逐渐减少2.接触疫疠之邪或有暴受惊恐史3.有明显原发疾病感冒;肺炎喘嗽;疫毒痢;流行性腮腺炎等4.症状: 突然发病;以四证八侯为主.5.检查: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神经系统检查病理反应阳性.大便常规;血培养;脑脊液;头颅CT;脑电图等有助于诊断●症状特征:四证八候A.四证:针对急惊风而言痰;热;惊;风风证——牙关紧闭、双目窜视、四肢抽搐、项背强直惊证——昏谵惊叫或惊恐不安痰证——咳嗽气促、痰涎壅盛;或满口痰浊、喉中痰鸣、神志不清热证——高热烦躁、面红目赤、渴喜冷饮、便秘溲赤B.八候: 搐;搦;掣;颤;反;引;窜;视搐——肘臂伸搦——十指开合掣——势如相搏颤——手足头身动摇反——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引——手若挽弓窜——目珠斜视、或左或右视——直视似怒、睛露不活●鉴别诊断:癫痫:1.反复发作无热惊厥; 2.抽搐反复发作; 3.口吐白沫或作畜鸣声;4.醒后如常人;5.一般不发热;6.可有家族史;脑电图可见癫痫波型●辨证要点P1411辨表热、里热2辨痰热、痰火、痰浊3辨外风、内风4辨外感惊风;区别时令、季节与原发疾病5辨轻证、重证●治疗原则:急惊风的主证是痰、热、惊、风;治疗应以清热;豁痰;镇惊;熄风为基本法则..●急惊风抗惊厥治疗:地西泮安定;每次~kg;最大剂量不超过10mg静脉缓慢注射;惊厥止则停用;注射过程注意防止呼吸抑制..黏膜给药鼻饲、直肠给药●慢惊风来势缓慢;抽搐无力;时作时止;反复难愈;常伴昏迷、瘫痪等症..病因:暴吐暴泻;久吐久泻;或急惊反复发作病机:筋脉失养;虚极生风..以虚为主..病位:肝、脾、肾..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有“八候”及虚证表现;●治疗原则:以补虚治本为主..虚寒-温中健脾;温阳逐寒虚热-育阴潜阳;柔肝熄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儿科考试重点整理中医儿科一、名词解释:1、生长:小儿整体和各器官的增长,表示机体在量方面的增加。
2、发育: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和机体能力的演进,表示功能方面的变化。
3、纯阳:小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表现得生机旺盛,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4、补授法:母乳不足,婴儿体重增长不满意时,除母乳喂养外,可用配方奶或牛羊乳加以补充的方法。
5、代授法:一日内有一至数次完全用乳品或代乳品代替母乳的方法。
6、人工喂养:完全以乳制品、牛羊乳品或代乳品为食物喂养出生后6个月内婴儿的喂养方式。
7、硬肿症:新生儿时期特有,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局部甚至全身皮肤和皮下脂肪硬化及水肿,常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低下的综合症。
8、胎黄: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疸为主要特征,产生原因与胎禀有关而得名。
9、感冒:是外感风邪引起的肺系疾病,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全身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10、肺炎咳嗽:以气喘、咳嗽、咳痰痰鸣、发热为主症的肺系疾病。
11、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
12、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
13、厌食: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证。
14、积滞: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病,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疼痛,嗳腐酸馊,大便不调为临床特征。
15、疳证: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不能濡养脏腑、经脉筋骨、肌肤而形成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临床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大便不调为特征。
16、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由体内贮存铁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临床以皮肤粘膜苍白或苍黄、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烦躁不安等为特征。
17、病毒性心肌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局限性或弥漫性心肌炎性病变为主的病证。
18、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时期行为障碍性疾病。
19、惊风:多种原因引起,临床以抽搐、神昏为特点的常见病证;急惊风:来势急骤,以高热抽搐神昏为主证,病势急暴,形证有余,症状表现为急速强劲有力,证属实证热证;慢惊风:多因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而致脾虚肝亢或虚极生风,或因急惊风后祛邪未尽,损耗肝肾阴津,虚风内动,来势缓慢以抽搐无力力,时作时止,反复难愈,常伴昏迷、瘫痪为特征。
20、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临床以急性起病,浮肿、少尿、血尿、蛋白尿及高血压为主要特征。
21、肾病综合征: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内大量尿蛋白从尿中丢失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以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及不同程度水肿为主要特征。
22、五迟:立迟、行迟、齿迟、发迟、语迟;五软: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
23、遗尿:指3周岁以上的小儿睡中小便频繁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
24、麻疹:感受麻疹时邪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咳嗽、鼻塞流涕、泪水汪汪,口腔两颊近臼齿处可见麻疹粘膜斑,周身皮肤按序泛发麻粒样大小的红色斑丘疹,疹退时皮肤有糠麸样脱屑和色素沉着斑为特征。
25、幼儿急疹:外感幼儿急疹时邪引起,临床以急性高热,3-4天后体温骤降,同时全身出现玫瑰红色小丘疹,疹退后无痕迹遗留为特征的一种较轻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
26、风疹:是由感受风疹时邪引起,以轻度发热、咳嗽、全身皮肤出现细沙样玫瑰色斑丘疹,耳后及枕部臖核肿大为特征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
27、猩红热:感受猩红热时邪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布发猩红色皮疹,疹后脱屑脱皮为特征。
28、水痘:由水痘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皮肤粘膜分批出现皮疹,红疹、丘疹。
疱疹、结痂同时存在为主要特征。
29、手足口病:由感受手足口病时邪引起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临床以手掌足跖、臀及口腔疱疹,或伴发热为特征。
30、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
31、川崎病: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一种以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临床以不明原因发热、球结膜充血、草莓舌、颈淋巴结肿大、手足硬肿为特征。
32、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以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及血尿、蛋白尿等肾脏损伤的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
33、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致使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性疾病,以正在生长的骨骺端软骨板不能正常钙化,造成骨骼病变为特征,以多汗夜啼烦躁枕秃肌肉松弛囟门迟闭甚至鸡胸肋翻、下肢弯曲为主要临床表现。
二、简答题:1、囟门诊断疾病的意义:⑴囟门早闭且头维明显小于正常者,为头小畸形⑵囟门迟闭及头维大于正常者,常见于解颅,佝偻病等⑶囟门凹陷常见于阴伤津竭之极度消瘦失水者⑷囟门突出常见于热炽气营之脑炎、脑膜炎等。
2、为什么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脏腑指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脏腑娇嫩指发育不成熟、不完善;形是指机体的形体结构,如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精血津液等;气指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如肺气、脾气、肾气等;充指充实、完善。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是概括说明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其机体脏腑形态尚未成熟,个各种功能尚未健全,脏腑柔弱。
对病邪侵袭、药物攻伐的抵抗和耐受力都较低,又表现为五脏的功能状况不够稳定,如脏腑关联脆弱,五脏关系失常阴阳骗盛及承制关系失常。
3、小儿年龄的分期:⑴胎儿期:从男女生殖之精相结合而受孕直至分娩断脐,属于胎儿期⑵新生儿期:从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到生后满28天⑶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一周岁,亦称乳儿期,是人生第一次飞跃⑷幼儿期:1周岁至3周岁为幼儿期⑸学龄前期:3周岁至7周岁为学龄前期也称为幼童期⑹学龄期:7周岁至青春期来临,一般女为12岁,男为13岁⑺青春期:人生的第二次飞跃,女孩自11-12岁到17-18岁,男孩自13-14岁到18-20岁为青春期。
4、吴溏“稚阴稚阳”学说:阴是指人体精、血、津液及脏腑、筋骨、脑髓、血脉等有形之物,阳是指人体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稚是指幼嫩而未曾成熟。
小儿稚阴未长,如形体短小嫩弱,躯干四肢细小,囟门未闭,骨软筋弱,肌腠空疏,肉脆,血少等。
小儿稚阳未充,如呼吸、脉搏次数均快,脏腑之气软弱,智识未开等。
“稚阴稚阳”说明小儿时期,无论在属阴的形、质方面,还是在属阳的各种生理功能方面,都是稚弱的、未成熟未曾完善的,正说明了“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这一生理特点。
5、为什么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以及表现?⑴原因: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所决定的,由于脏腑、阴阳稚弱,形气未充,小儿适应外界环境,抵御外邪入侵及其他各种病因的能力较成人低下,易于感受外邪为饮食、药物等所伤,较成人容易发病,且一旦发病以后,较成人多变而传遍迅速。
⑵表现:小儿易发疾病,除先天禀赋及胎产护理有关的病症外,常见病、多发病突出表现在肺、脾、肾系疾病和传染病等方面。
小儿病理特点的另一方面,表现为“肝常有余”“心常有余”。
小儿疾病发生之后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在寒热虚实等病性的迅速转换、演变与夹杂较成人突出,也即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6、药物内治法用药原则:及时正确审慎;处方轻巧灵活;随证先证而治;注意顾护脾胃;不可乱投补益;掌握用药剂量7、新生儿期保健特殊生理状态:马牙;螳螂嘴;乳腺肿大和假月经;生理性黄疸;新生儿红斑和粟粒疹;生理性体重下降8、添加辅食的原则: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并在婴儿健康、脾胃功能正常时逐步增加。
9、硬肿症:⑴治疗原则:温阳散寒、活血化瘀。
复温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措施⑵证治分类a寒凝血涩(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b 阳气虚衰(治法:益气温阳,通经活血;方药:参附汤加味)10、硬肿症的分度标准:11、鉴别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⑴生理性黄疸:足月儿大多在生后第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到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两周;早产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到高峰,7-9天消退,最迟到3-4周;每日血清总胆红素升高<85ųmoL\L,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ųmoL\L,早产儿<257ųmoL\L,精神饮食大便一般清理良好⑵病理性黄疸:黄疸出现早(出生24h内)、发展快、病程重、消退迟或黄疸退而复现。
12、黄疸:⑴治疗原则:以利湿退黄为主⑵常证:a湿热郁蒸(治法:清热利湿退黄;方药:茵陈蒿汤加减)b寒湿阻滞(治法:温中化湿退黄;方药:茵陈理中汤加减)c气滞血瘀(治法:行气化瘀消积;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⑶变证:a胎黄动风(治法:平肝熄风退黄;方药:茵陈蒿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b胎黄虚脱(治法:温阳益气固脱;方药: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13、感冒证治分类:⑴主证:a风寒感冒(治法:辛温解表散寒;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b风热感冒(治法:辛凉解表清热;方药:银翘散加减)c暑邪感冒(治法:清暑解表化湿;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d时疫感冒(治法:解表清瘟解毒;方药: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加减)⑵兼证:a夹痰(治法:辛温解表,宣肺化痰;辛凉解表,清肺化痰;风寒夹痰证加用三拗汤、二陈汤,风热夹痰证用桑菊饮)b夹滞(治法:解表兼以消食导滞;方药:保和丸)c夹惊(治法:解表兼以清热镇惊;方药:镇惊丸加减)14、小儿感冒为什么夹痰,夹惊,夹滞?由于小儿脏腑娇嫩,感邪之后,失于宣肃,气机不畅,津液输布不利而内生痰液,痰壅气道,则咳嗽加剧,痰间喉鸣,产生感冒夹痰;小儿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节,感邪之后,肺病及脾,脾运失司,乳食停滞,积于中焦,气机不利,则脘腹胀满,不思乳食,甚或呕吐、大便稀薄,产生感冒夹滞。
小儿神气怯弱,肝气未充,筋脉未盛,感邪之后,热扰心肝,导致心神不宁,睡卧不安,甚则抽搐,产生感冒夹惊。
15、鹅口疮⑴病因:鹅口疮的发病,可由胎热内蕴,口腔不洁,感受秽毒之邪所致。
⑵证治分类:a心脾积热(清热泻脾散加减)b虚火上炎(知柏地黄丸加减)16、厌食:⑴治疗原则:运脾开胃为基本法则⑵证治分类:a脾失健运(治法:调和脾胃,运脾开胃;方药:不换金正散加减)b脾胃气虚(治法:健脾益气,佐以助运;方药:异功散加味)c脾胃阴虚(治法:滋脾养胃,佐以助运;方药:养胃增液汤加减)d肝脾不和(治法:疏肝健脾,理气助运;逍遥散加减)17、积滞:⑴病机:乳实停聚中脘,积而不化,气滞不行⑵证治分类:a乳食内积(消乳丸)b食积化热(枳实导滞丸加减)c脾虚夹击(健脾丸加减)18、伤食、伤乳,积滞、疳证的关系:伤乳、伤食,经久不愈,病情进展而变成积滞,经久不消,迁延失治,进一步损伤脾胃,影响小儿营养和生长发育,形体日渐羸弱,可转为疳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