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阅读理解中的态度观点题解析
阅读理解中的态度观点题解析阅读理解是英语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而其中的态度观点题则是较为常见且较为具有挑战性的一类。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材料,理解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并根据文中的线索进行推断和判断。
下面将对阅读理解中的态度观点题解析进行探讨。
一、理解态度观点题在阅读理解中,要正确理解作者的态度和观点,首先要对文中的内容进行准确的理解。
通常,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线索来推断作者的态度和观点:1.情感色彩:作者对某一主题或议题表达的情感色彩通常会透露出他们的态度。
例如,如果作者在文中使用了赞扬、赞美的词语,那么作者的态度很可能是肯定的;而如果作者使用了批评、谴责的词语,那么作者的态度可能是否定的。
2.修辞手法:作者在表达观点时常常会使用一些修辞手法,例如比喻、夸张等。
通过分析这些修辞手法,我们可以推断出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3.语气和语调:作者在写作中的语气和语调也可以透露出他们的态度。
例如,如果作者的语气相对客观而中立,那么作者可能持中立的态度;如果作者的语气较为激烈和强烈,那么作者可能持强烈的态度。
二、解题方法与技巧在解答阅读理解中的态度观点题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和技巧:1.仔细阅读文章:在阅读文章时,要仔细阅读每一段落,并注意作者表达观点的细节和线索。
特别要注意文章中出现的情感色彩、修辞手法、语气和语调等。
2.分析选项:在看完文章后,再细读题目和选项,并针对每个选项进行分析。
排除与作者态度和观点相反的选项,留下与作者态度和观点相符合的选项。
3.细读原文:留下的选项中,选择最能概括作者观点和态度的选项,然后再回到原文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句子或段落,进行仔细核对。
4.注意选项中的程度词:有时候,选项中的程度词可以帮助我们推断作者的态度。
例如,如果选项中出现了"never"、"always"等词语,那么作者的态度很可能是绝对的;如果选项中出现了"usually"、"often"等词语,那么作者的态度很可能是相对的。
理解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理解作者的观点与态度在理解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时,我们需要仔细阅读并分析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言辞、观点和情感等元素。
通过深入剖析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并从中领悟到文章的主旨。
首先,要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我们需要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准确的解读。
通过分析文章的主题和论点,我们可以确定作者希望传达的信息。
比如,若文章主题是环境保护,作者可能表达对环境污染的担忧,并倡导人们采取积极的行动来保护地球。
其次,我们应该细致地观察和推测作者在文章中所展示的态度。
观察作者对待问题的立场,可以从作者使用的词语、修辞手法以及语气等方面入手。
例如,如果作者使用了很多感情色彩浓厚的形容词和动词,那么我们可以判断作者对待问题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和热情。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作者的观点表达和支持论据上来判断作者态度的取向。
作者可能通过使用统计数据、专家意见、历史事件等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试图说服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
通过分析这些论据,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在文章中所持的态度和观点。
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留意文章中的反驳和对立观点。
作者可能通过批驳其他观点来支撑自己的立场,并且通过揭示其他观点的不足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无误的。
通过把握这些反驳和对立观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总结和归纳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来进一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一个优秀的文章通常具有开头、中间和结尾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功能和特点。
通过分析这些不同部分的内容,我们可以抓住作者的关键观点和态度,并理解其文章的整体思路。
综上所述,要理解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我们需要通过分析文章的主旨、推测作者的立场、观察作者在文章中所展示的态度、研究作者的论据和对立观点以及总结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等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方面,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并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阅读理解解题技巧找出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阅读理解解题技巧找出作者的观点和立场阅读理解是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找出作者的观点和立场是解答题目的关键。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解题技巧,帮助读者快速准确地找出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第一,仔细审题。
在开始阅读文章之前,我们要先读题目。
题目中经常会包含一些提示词,如“作者认为”、“作者觉得”、“依据作者的观点”等。
这些提示词可以直接指向作者的观点和立场,提醒读者在阅读文章时注意观察。
第二,留意作者的态度词。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一些词语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例如,积极的态度词如“肯定”、“赞同”、“支持”等,表示作者对某个观点持有积极态度;消极的态度词如“否定”、“反对”、“批评”等,表示作者对某个观点持有消极态度。
第三,关注作者的论述方式。
作者在文章中的论述方式也可以反映出他的观点和立场。
如果作者采用客观、中立的语气,列举事实、数据等来支持论点,那么他的观点可能是客观、中立的;如果作者采用情绪化的词语,带有明显的偏见和个人情感,那么他的观点可能是主观、偏倚的。
第四,查找文章中的关键句子。
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出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即表达作者观点和立场的句子。
这些句子通常会通过强调、总结、归纳等方式表达作者的观点。
读者可以通过分析这些句子,推导出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第五,辨别作者的隐含意思。
在一些文章中,作者可能不会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而是通过隐含的方式来暗示读者。
读者需要注意文章中的暗示、暗指等线索,推断出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通过以上几种解题技巧,读者可以在阅读理解题中准确找出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掌握这些技巧,并在实际解题中进行灵活运用,相信读者在解答阅读理解题时会事半功倍,取得更好的成绩。
文章结束。
完成英语阅读理解中的态度观点和目的意图题
完成英语阅读理解中的态度观点和目的意图题英语阅读理解中的态度观点和目的意图题是考察学生对文章中作者态度、观点以及写作目的的理解能力。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我们需要仔细阅读文章,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并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
下面我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理解作者的态度是解答态度观点题的关键。
作者的态度可以通过他的言辞和表达方式来体现。
例如,如果作者使用了一些负面的词语或者表达方式,那么可以判断他对某个事物或者观点持有否定态度。
相反,如果作者使用了一些正面的词语或者表达方式,那么可以判断他对某个事物或者观点持有肯定态度。
此外,作者的态度还可以通过对事实的解释和评论来判断。
在解答态度观点题时,我们要综合考虑文章的语言风格、词语选择以及作者对事物的评价,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态度。
其次,理解作者的观点是解答观点题的关键。
观点题要求我们判断作者对某个问题或者观点的看法。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我们需要通过对文章的细节进行分析,找出作者对该问题或者观点的观点表达。
通常,作者的观点会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进行明确陈述,也可能通过对事实的解释和评论来间接表达。
我们需要仔细阅读文章,理解作者对该问题或者观点的立场,并通过对文章的细节进行分析,找出支持作者观点的证据。
最后,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解答目的意图题的关键。
写作目的是指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意图。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我们需要通过对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内容进行分析,找出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意图。
通常,作者的写作目的可以通过对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进行分析得出。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文章的语言风格、词语选择以及作者对事物的评价进行分析,找出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意图。
综上所述,完成英语阅读理解中的态度观点和目的意图题需要我们仔细阅读文章,理解作者的态度、观点和写作目的。
通过对文章的语言风格、词语选择以及作者对事物的评价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准确把握作者的态度、观点和写作目的。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文章的细节和整体结构,从而准确回答问题。
如何评价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如何评价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范文一:作为读者,我们需要对一篇文章进行评价,包括对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文章的主题以及作者要表达的观点。
通过阅读文章,可以收集作者给出的支持论点和反对论点,并对其进行评估。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关注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
首先,我们要分析文章的思想。
一个好的文章需要有一定的价值,不能只是空洞的文字。
在评估文章的思想时,我们需要考虑文章中提出的观点是否有力,是否合理。
我们还需要检查作者使用的论据和证据,看看它们是否引人注意、清晰、易于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作者的背景和经验,以便更好地评估他的观点。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文章的作者和观点态度是关键因素,提供了文章的个人感受和观察。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细心地关注作者的语言、气质和口吻。
通过阅读他的文章,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的态度、风格和喜好,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观点是积极还是消极、支持还是反对。
例如,有的作者可能更偏好探讨社会问题,而有的可能更偏重文化和艺术领域,这些都会影响到作者的态度,进而对文章的结构和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在评价一篇文章时,我们应该要明确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分析文章中的思想和论据、观点态度,以便理解文章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重点分析: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文章评价的关键要素,需要仔细分析。
要点包括明确主题、分析思想和论据、了解作者的态度、和结论。
用词分析:文章运用了一些常见的词汇如“主题”、“观点态度”等来表达文章评价的关键要素,合理使用谓语和形容词来丰富文章的表述。
文章流畅、清晰,避免了过于复杂和晦涩难懂的语句。
范文二:评价一篇文章,需要同时分析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在分析思想时,我们需要考虑文章的完整性、逻辑性和连贯性。
我们还需要看看文章使用的语言方法,并评估文学运用技巧是否恰当。
当我们分析观点态度时,我们需要看看作者的语言风格、主题、生活经历,以此推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如何解答作者态度推断题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如何解答作者态度推断题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中的作者态度推断题是一种考查学生对文章作者观点、情感态度的理解和推断能力的题型。
解答该题型需要考生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观点,抓住作者在文章中使用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来推断作者的态度。
下面将介绍如何解答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中的作者态度推断题,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该题型。
一、全面理解文章在回答作者态度推断题前,首先要全面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
仔细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背景、主题和论点。
同时,留意作者在文中使用的描述词语、修辞手法和语调,这些都能给我们提供线索来推断作者的态度。
二、挖掘关键词语在文章中,作者表达态度、情感常常会使用一些关键词语。
这些词语可能是积极的、消极的,或是中性的。
通过捕捉这些关键词语,能够帮助我们判断出作者的态度。
比如,如果作者使用了诸如“支持”、“赞成”、“令人鼓舞”等积极词汇,可以判断出作者态度积极;如果出现诸如“反对”、“批评”、“悲伤”等消极词汇,可以判断作者态度消极。
三、分析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能够帮助我们推断出作者的态度。
例如,比喻、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常常用于强调作者的观点,显示出作者对某一主题的情感态度。
通过分析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考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四、结合上下文推断除了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考生还需要结合上下文来推断作者的态度。
要注意作者在整个文章中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变化。
有时,作者会通过转折和转折间的转换,展示出对某一观点或主题的态度变化。
在解答该题型时,要综合考虑文章的整体语境和情感变化来推断作者的态度。
五、细致分析语义在解答作者态度推断题时,要细致分析文章中的语义。
有时作者会使用言辞明晰但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考生需要捕捉到这些细微的情感色彩,加深对作者态度的理解。
六、多练习,多总结为了更好地解答作者态度推断题,考生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并及时总结经验。
通过多次练习,考生可以熟悉作者态度推断题的常见出题方式和解题思路,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速度。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阅读散文是一种欣赏美文、感悟生活、开阔思维的方式。
以下是一些阅读散文的答题技巧及套路:
1. 关注文章的主题:散文通常以某个主题为中心,例如自然、人物、社会等。
在阅读时要注意捕捉到文章的主题,并在答题时围绕主题展开讨论。
2. 分析文章的结构:散文结构多样,可以采用叙述、描写、议论等手法。
在阅读时要仔细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回答相关问题。
3.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散文往往表达作者对事物的观点和态度。
在阅读时要仔细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理解作者的立场和主张。
在答题时可以引用作者的言论和观点来支持自己的论述。
4. 注意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散文常常运用丰富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来营造艺术效果。
在阅读时要留意作者使用的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并理解它们的作用。
在回答问题时可以分析这些手法对文章的影响。
5. 多角度思考和发散思维:散文可以引发人们对生活、社会、人性等问题的思考。
在阅读时要积极思考文章所探讨的问题,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这样可以丰富答案的内容和深度。
6. 查找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散文常常融入丰富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如历史事件、文学典故等。
在阅读时,如遇到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加深理解。
在答题时可以适当引用这些背景知识和内涵,增加答案的深度和广度。
总的来说,阅读散文需要细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题、结构、观点和修辞手法等方面,同时还可以运用背景知识和多角度思考等技巧来解答问题。
阅读理解技巧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阅读理解技巧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阅读理解技巧: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阅读是我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阅读过程中,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想要传达的意义。
下面我将分享几个阅读理解技巧,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一、识别关键词在阅读文章时,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关键词,因为它们通常会揭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例如,一些表示作者喜欢的词汇包括:“我认为”、“我相信”、“我喜欢”等等。
而一些表示作者不喜欢或者持反对意见的词汇可能包括:“我反对”、“我不认同”、“我担忧”等等。
通过识别这些关键词,我们可以更好地抓住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二、分析语气和修辞手法语气和修辞手法也是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重要线索。
通过观察作者在文章中使用的词汇、句式和句调,我们可以推测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例如,如果作者使用大量形容词和副词,描述某个事物的积极或者消极特征,那么他可能具有强烈的情感态度。
另外,作者的叙述方式和节奏也可以反映出他的观点和态度。
如果作者使用夸张、讽刺或者比喻等修辞手法,那么他可能想要强调某种观点或者表达自己的异议。
三、推理并整合上下文信息阅读理解还需要我们能够推理并整合上下文信息。
有时,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并未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其他方式暗示或者间接体现。
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仔细分析文章中的相关信息,并进行推断。
我们可以从作者提供的事实、观点、推理和情感反应等方面入手,整合上下文信息推测出作者真正的观点和态度。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避免对上下文信息的某一方面过分放大,而应该全面地考虑总体语境,以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四、深入挖掘文章主旨主旨即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或者主要观点。
通过理解文章的主旨,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在阅读文章时,我们应该注重整体理解,结合各个方面的信息来分析作者要传达的主要思想。
透过表象,深入挖掘作者的意图,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详释考纲内涵所谓“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一定的材料所表达出来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思想倾向,表现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即是褒扬还是贬低,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扬还是反对等。
具体体现在句、段、文章中,作者对具体的事、物、景、现象的看法和态度等。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实际上就是作者写作的动机和要表达的认识。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就是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将语言、语段或全文进行具体的理解和总结、筛选和提炼、加工和转化,从而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的歌颂或批评的态度。
作者观点态度的表达,因文体不同、风格不同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别。
或明示,直接表明观点态度;或暗示,如取譬设喻,含蓄委婉地抒发感情倾向;或集中议论抒情,一目了然;或散见于字里行间,若隐若现。
这就要求要具有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文体不同,表现的形式也不太一样。
一般情况下,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所要阐明的观点,议论性散文相对复杂,表现比较零散或含蓄。
说明文侧重于客观说明事物或事理,当然作者也会表现出自己的具体观点或态度。
记叙文或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主题和思想感情)往往融入对事件的叙述、对形象的塑造、对意境的营造中,显得比较隐晦或朦胧。
但是,总有一些显示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词、句、段等。
从某种意义上讲,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应该是一切阅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而把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用准确、简明的文字表达出来,则是近几年来高考语文试题的热点和难点。
有些文段,其中心思想是什么,很难一看就给人以明确的阐释,而作者在文中表现的观点态度则是比较客观的,或赞成、反对,或喜爱、厌恶,或赞成、批判,或有所保留。
另一方面,要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思想。
所以,近几年来,高考考查这方面的内容就更多一些。
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命题的角度有:1.辨析作者在文中体现的观点和态度如2002年上海卷第5题:如何才能啃动一本难读的书,作者的观点是:第一次读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要毫不停顿地把它读完,注意你所能了解的部分,不要因为某一部分无法立即领悟而停顿。
高考语文阅读技巧如何解答作者态度题
高考语文阅读技巧如何解答作者态度题高考语文阅读技巧:如何解答作者态度题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是考试中的必考题型之一,其中作者态度题是阅读理解中的重点和难点。
解答作者态度题需要考生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下面将介绍一些解答作者态度题的技巧和方法,帮助考生提高解题能力。
一、审题准确,把握关键词解答作者态度题首先需要正确理解题目,明确考查的是作者的态度或观点。
一般来说,题目中会出现一些关键词,如“作者认为”、“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等。
考生在阅读题目时应仔细审题,将关键词划下来,以便在阅读文章时能够有针对性地寻找答案。
二、整体理解,把握文章主旨解答作者态度题需要对整篇文章进行整体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传达的信息。
在阅读过程中,考生可以关注首段、尾段和段落的承上启下的关系,这些部分通常能够体现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同时,考生也可以通过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和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推断出作者的态度。
三、准确判断,辨析词语和修辞手法解答作者态度题还需要考生具备辨析词语和修辞手法的能力。
在文章中,作者会使用一些特殊的词语和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如果文章中出现了“毫无疑问”、“必然”等肯定性词语,往往可以推断出作者持肯定态度;而如果文章中出现了“有争议的是”、“尽管如此”等转折表达方式,往往可以推断出作者持中立或抱持两种不同的态度。
四、综合分析,多角度思考解答作者态度题时,考生还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深入思考作者的观点和可能的态度。
可以从社会、历史、文化等角度进行思考,考虑到作者写作的背景和目的等因素。
通过综合分析,考生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作者的观点。
五、举例论证,加强答题信服力解答作者态度题时,考生可以通过举例论证来加强答题的信服力。
举出文章中的例子和细节,支持自己对作者态度的判断。
可以引用作者的言论、描写和引用的其他资料等,以加强答题的可信度。
综上所述,解答作者态度题需要考生具备正确理解题目、整体把握文章主旨、准确判断词语和修辞手法、综合分析多角度思考等技巧和方法。
如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如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伍隍中学李明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也即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
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有时比较直接、明显、集中;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而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而有时则隐含于字里行间,还需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
概括有三种方法:1、提取要点,即判定中心句。
这种方法适合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
2、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
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
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
3、综合归纳,即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抽象说明。
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内容。
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经过提炼把几个要点综合起来。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1、抓要点句。
这些语句,议论文常在开头(即论点),散文常在文末(所谓卒章显志),或在段落的起始句、终结句。
抓住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抓议论抒情句。
抓住记叙类文中的议论和抒情句(段),便是对文章主旨的揭示。
如《内蒙访古》:“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
这是多么平静的一个原野;但这个平静的原野在民族关系紧张的历史时期,却经常是一个风浪最大的地方。
”文中在描写之后的抒情和议论,结合课文不难体会到,作者表达了对历史上民族间关系紧张、战争的深深遗憾之情,以及要珍惜民族间感情、团结和睦的观点。
3、从反证和烘托中体会。
有时作者为了把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表现得更鲜明往往用一个方面的情况去跟另一个方面进行对照。
比如,议论文中,常用对比论证使正面观点更鲜明、更有说服力;记叙文中常用侧面的陪衬、烘托来加强正面人、事、物的表现,说明文中也有比较的方法。
所以,我们可以从反面论证的文字或起侧面烘托作用的文字中去认识体会作者的正面态度与观点。
考研英语二技巧
考研英语二技巧
考研英语二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理解:
•定位关键信息和细节:先读题干,再根据关键词定位到原文,寻找答案。
•注意转折词:例如“but”、“however”,后面往往跟重要信息。
•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注意文中的形容词、副词和动词,这些往往透露作者的态度。
2.完形填空:
•宏观上通读全文:理解文章主题和结构,再逐句分析。
•微观上注意逻辑关系和语义搭配:选项的词义、用法、固定搭配都需要关注。
3.翻译:
•理解原文意思:确保理解了原文的内容和逻辑。
•选词和表达准确:用词要符合语境,表达要流畅自然。
•注意句子结构:长句可以拆分成短句,短句可以合并成长句。
4.写作:
•审题清晰:明确写作的主题和要求。
•结构清晰:开头介绍、正文论述、结尾总结。
•语言准确:避免语法错误和拼写错误。
•丰富表达:使用多种句型和词汇,增加文章的表现力。
5.词汇和语法:这是基础,需要平时积累。
可以通过阅读、写作
来提高词汇量和语感。
6.模拟题练习:多做模拟题,熟悉题型和考试流程,找到自己的
弱点,针对性地加强练习。
7.保持积极心态:考试压力可能会影响发挥,保持乐观、积极的
心态很重要。
阅读理解解题指南理解作者的观点与态度的多重解读
阅读理解解题指南理解作者的观点与态度的多重解读阅读理解解题指南:理解作者的观点与态度的多重解读阅读理解是学习和考试中经常遇到的一种题型,它要求读者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等。
然而,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往往并不是一目了然的,有时候需要我们进行多重解读才能真正理解其含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第一步:通读全文,获取整体印象在开始解读之前,我们首先需要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和结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标题、首段和结尾段等关键信息,获得一个大致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第二步:挖掘关键词和关键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细读全文,特别是每一段的首尾句和标点符号前后的内容。
通过找出关键词和关键句,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关键词通常是具有特殊含义或强调的词汇,可以是名词、形容词或动词等。
例如,在一篇讨论环保的文章中,关键词可能包括“污染”、“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等。
通过识别这些关键词,我们可以理解作者的关注点和立场。
关键句则是表达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它们往往包含主张、评论或论证等信息。
有时,作者的观点可能是明确的,例如“我认为……”;有时,则需要我们通过推理和细致的阅读才能发现。
在寻找关键句时,我们可以关注一些信号词,如“然而”、“但是”、“因此”等等,它们往往标志着作者观点的转折或强调。
第三步:辨析事实和观点在阅读理解题中,有时候我们需要区分事实和观点。
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可以通过数据和证据进行验证;而观点则是作者对事实的主观看法和评价。
我们需要根据文章内容,仔细分辨哪些是客观陈述,哪些是作者的态度或观点。
一些表达主观观点的提示词可以帮助我们辨析事实和观点,例如“我认为”、“据我所知”、“毫无疑问”等等。
通过识别这些提示词,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判断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第四步:推理作者观点的依据有时候,作者并没有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我们可以通过推理和分析文章内容来揣测作者的立场。
初二语文阅读理解中的作者观点态度判断
初二语文阅读理解中的作者观点态度判断在初二语文的学习中,阅读理解是一个重要的板块,而其中对于作者观点态度的判断更是关键所在。
这不仅考查着我们的阅读能力,还考验着我们对文字背后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作者的观点态度。
简单来说,作者的观点就是作者对于某个话题、事件或现象所表达的看法和主张;作者的态度则是作者在表达观点时所呈现出的情感倾向,比如是赞成、反对,还是中立;是积极、消极,还是客观。
那么,在初二语文的阅读理解中,我们怎样去判断作者的观点态度呢?这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
文本的语言表达是我们判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作者在文中使用的词汇和语气往往能够透露其态度。
如果作者使用了诸如“肯定”“无疑”“绝对”等坚定的词汇,通常表明其态度较为明确和坚决;而如果使用“或许”“可能”“大概”等不确定的词汇,则可能态度较为模糊或有所保留。
同时,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如“欣喜”“愤怒”“悲哀”等,也能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倾向。
文章的结构和思路也能为我们判断作者观点态度提供线索。
比如,在议论文中,作者通常会在开头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列举论据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我们需要关注作者在论证过程中的侧重点和逻辑关系,从而判断其观点态度。
如果作者在论述过程中主要强调某个方面的好处和优势,那么很可能他对这一方面持赞成态度;反之,如果着重指出其弊端和问题,可能就持反对态度。
此外,作者所选取的事例和引用的材料也能反映其观点态度。
如果作者列举的都是正面的、成功的案例,那么一般来说是为了支持自己的积极观点;而如果引用的多是负面的、失败的例子,则可能是为了表达对某种现象的批判或担忧。
具体到不同的文体,判断作者观点态度的方法也有所差异。
在记叙文当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蕴含在对人物、事件的描述之中。
我们要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以及事件的发展和结局,来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比如,作者通过描写一个善良勇敢的人物形象,并让他最终获得了成功和幸福,这很可能表达了作者对善良和勇敢品质的赞美与推崇。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中的作者观点与态度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中的作者观点与态度阅读理解是中考语文考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中涉及了大量文章,文章中的作者观点与态度也是考生们需要关注和理解的重点之一。
通过了解作者观点与态度,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图和含义。
本文将从这个角度出发,探讨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中的作者观点与态度。
一、作者观点的判断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题时,我们需要准确判断文章中的作者观点。
作者观点是作者对待某个问题或事物的看法和态度。
判断作者观点的关键在于综合分析文章内容,特别是文章中的核心观点和重点强调的论述。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判断作者观点:1. 关注论述的情感色彩:作者在文章中使用的词语、句子以及描述手法等都有可能透露出作者的情感色彩,从而揭示作者的观点。
例如,如果作者使用积极的词汇和形象描写,那么很可能是支持某个观点或事物。
2. 注意问题的呈现方式:作者在文章中所介绍的具体事例、数据、逻辑推理等都是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
通过仔细分析这些论述方式,我们可以推断出作者的观点。
例如,如果作者通过列举大量的实例来证明某个观点的正确性,那么可以判断作者支持这个观点。
3. 辨别作者观点的强调点:在文章中,作者通常会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强调,通过特殊的句式、排比和字体等手法来凸显观点。
我们可以从中抓住关键词语,进一步判断作者观点。
二、作者态度的把握作者态度是指作者对待某个问题或事物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
在阅读理解中,正确把握作者态度是解答问题的关键。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作者态度:1. 肯定态度:作者对某个事物或观点表示认可和赞同。
这种态度常常通过使用积极的词汇和情感的描写来表达。
例如,作者使用“优秀”、“出色”等词汇来形容某个事物或表达对某个观点的赞同。
2. 反对态度:作者对某个事物或观点持否定的态度。
这种态度常常通过使用否定性的词汇和情感的描写来表达。
例如,作者使用“问题”、“错误”等词汇来表达对某个观点的反对。
3. 中立态度:作者对某个事物或观点持中立或客观的态度,即不偏袒任何一方。
如何理解文章的作者态度
如何理解文章的作者态度在我们的阅读之旅中,理解文章的作者态度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
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领悟文本的内涵,还能让我们与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那么,究竟该如何去理解文章的作者态度呢?首先,我们要关注作者所使用的语言。
语言是作者表达态度的直接工具。
通过词汇的选择,我们能捕捉到作者的情感倾向。
比如,作者使用了“美妙”“精彩”“令人陶醉”这样的词汇,很可能表明他对所描述的事物持积极、赞赏的态度;而如果使用了“糟糕”“可怕”“令人厌恶”等词,那态度多半是负面的。
同时,还要留意形容词和副词的运用,它们往往能更鲜明地展现作者的情感色彩。
其次,作者在文中的论述方式也能透露其态度。
如果作者以客观、理性的方式进行阐述,列举大量的事实和数据来支持观点,可能意味着他试图以一种较为中立、客观的态度来呈现问题。
但如果作者充满激情,运用强烈的论证和呼吁,那很可能表明他对所论述的问题持有坚定的立场,并且希望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关注。
文章的结构安排也能为我们理解作者态度提供线索。
比如,在议论文中,如果作者在开头就提出明确的观点,并在后续段落中不断强化和论证,这显示出他对自己观点的自信和坚持。
而如果作者采用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的结构,那态度可能会有一个转变或者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再看作者对不同观点的处理方式。
如果作者对与自己观点相悖的看法进行了有力的反驳,甚至带有一些批判的语气,这表明他对自己的观点相当笃定,且对相反观点持否定态度。
但如果作者能够较为平和地介绍不同观点,并试图从中找到平衡或综合的解决方案,那么他的态度可能更为包容和开放。
文中所举的例子也能反映作者的态度。
积极的例子往往用来支持正面的态度,而负面的例子则可能暗示作者对某种现象的不满或担忧。
除了上述这些文本内部的因素,我们还需要考虑文章的写作背景。
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以及他个人的经历和立场,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为什么会持有这样的态度。
比如,一位作者在战争时期写作,他对和平的渴望可能会更加强烈,这种态度在他的文章中会有所体现。
如何理解文章的作者态度
如何理解文章的作者态度在我们的阅读旅程中,理解文章的作者态度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
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领悟文章的内涵,还能提升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那么,究竟该如何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作者态度呢?首先,我们要关注作者所使用的语言。
语言是作者表达态度的直接工具。
比如,积极向上的词汇,如“美妙”“精彩”“令人振奋”等,往往暗示着作者的肯定和赞赏;而消极负面的词汇,像“糟糕”“可怕”“令人失望”等,则可能表明作者的不满或批评。
此外,作者对某些事物的描述方式也能透露出其态度。
生动、详细且充满热情的描述通常表示作者对该事物持有积极的看法;反之,简略、冷漠甚至带有贬低意味的描述则可能意味着作者的否定态度。
其次,留意作者的论证方式和逻辑结构也十分关键。
如果作者通过列举大量的事实和数据来支持某个观点,并且论证过程严谨、合理,那么可以推测作者对这个观点是坚信不疑的。
相反,如果作者的论证存在漏洞,或者对相反观点的反驳显得无力,这可能暗示作者对自己的观点也并非完全有把握。
作者在文中引用的事例和参考资料也能为我们理解其态度提供线索。
如果作者引用的都是权威、正面的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那么很可能表明作者对该观点持支持态度;而如果引用的多是负面的、有争议的例子来进行阐述,那么可能作者对所讨论的话题持有保留或质疑的态度。
再来看文章的语气。
语气是作者态度的一种隐性表达。
有的文章语气坚定、果断,充满自信,这可能反映出作者对自己的观点非常确信并且极力主张;而有的文章语气较为委婉、温和,可能意味着作者更倾向于以一种探讨的方式来呈现观点,而非强硬地推销。
文章的结构安排同样能反映作者的态度。
比如,如果作者在开头就鲜明地提出观点,并在后续内容中不断强化和支持这一观点,那么其态度较为明确和坚决。
但如果作者在文章中对不同观点进行了平衡的讨论,没有明显的倾向,那么可能作者的态度是相对中立或者试图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
除了上述这些方面,我们还需要考虑文章的写作背景和目的。
阅读理解技巧之态度观点
阅读理解技巧之态度观点阅读理解是我们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
而在进行阅读理解时,我们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阅读时的态度和观点。
正确的态度和观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效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阅读理解的技巧,帮助大家在阅读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态度和观点。
一、主动思考在进行阅读理解时,我们不能仅仅将自己看作是被动的接收者,应该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
首先,我们可以在开始阅读之前,先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
这样可以为我们后续的阅读提供一个大致的框架。
其次,我们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提问自己,思考文章中的信息和观点与我们已有的知识有何关联。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客观阅读在阅读理解中,我们应该保持客观的态度。
不要过早地下结论,而是要充分理解文章中的观点和信息,做到全面、准确地了解。
我们要避免主观臆断,首先要尊重文章作者的观点,不要带有偏见地解读文章。
其次,要多角度思考,对于涉及争议性的话题,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性,避免片面地看待问题。
最后,要与他人交流讨论,听取不同的观点,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理解。
三、分析推理在阅读理解中,我们还需要进行分析和推理。
文章中的观点和信息往往是相互联系的,我们需要通过推理和归纳来揭示出这些联系。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来找出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知识背景和经验,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推理和延伸。
最后,我们还可以使用一些阅读理解技巧,如找出文章中的例证、比较和对比等,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章。
四、尊重多样性在阅读理解中,我们要尊重不同的观点和声音。
文章中的观点不同,读者对文章的理解也可能存在差异。
我们不应一味追求所谓的“正确答案”,而是要尊重不同的观点,包容和接纳不同的解读。
在与他人讨论时,也要注意培养良好的沟通与辩论技巧,避免情绪化和个人攻击,形成相互尊重和理解的氛围。
五、持续学习阅读理解技巧是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陈继平
[考点指津]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
它是前面“筛选信息”“归纳概括”等内容的综合体现。
只有准确把握了语句含义,对文章的有关信息进行辨别和筛选后,才能对文章的基本倾向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归纳概括和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
它与“归纳概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归纳概括”侧重于对事实的如实的陈述,“分析概括观点态度”侧重于对道理的阐发、情感的把握,着眼考查阅读理解、分析推理、概括总结的能力。
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有时比较直接、明显、集中;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有时则隐含于字里行间,还需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
具体操作,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文中筛选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语句。
主要方法是抓“文眼”,抓关键句和中心句。
记叙类文章中,有些抒情性语句往往比较明显地表现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议论文中的中心句、关键句或论据前后的总括性语句也往往反映了作者的基本思想倾向。
高考文言文阅读多是选取史传类文章,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用评论性的语段表达,如《史记》的“太史公曰”;或者在叙述时用极简括的语言表达出来,如“厉操清白”“清慎简朴”等。
做题时,要把握这些着眼点。
2、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通过人物、事件、事理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出来的,因而在阅读时,要从人物的言行、事件的叙述、事理的说明中,在领悟、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文章不是无情物,行文中往往不经意间流露出作者的态度和观点,比如词语的褒贬色彩,记叙时侧面烘托或反面陪衬的内容,甚至人物的描写或景物的描写中,也不难体会到作者的褒贬感情。
3、感悟深意在一些文章中,特别是史传文中,作者运用“春秋笔法”,据事直书,不立褒贬,而是非自见。
从字面上并不能直接看出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就要我们结合语境,用心感悟,体会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深意,通过揭示含蓄的内容来体会观点态度。
[经典示例]
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方括号中是古人的注解),读后答题。
(88年高考题)(甲)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
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
[注:使酒,因酒纵性谓之使酒。
近,谓亲近天子而为大臣。
]至,留邸一月,见罢。
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
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注:谓窥见陛下深浅也。
]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布辞,之官。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乙)以一人之誉而召季布,以一人之毁而遣季布,天下将窥其浅深。
虽然,何病人主威福之大权,岂以天下莫能窥为不测哉!布之悻悻于罢去,而仰诘人主以取快,其不足以为御史大夫,明矣。
使酒难近之实,自露而不可掩矣。
文帝之失,轻于
召布矣也,非轻于罢布也。
慎用大臣而不吝于改过,闻人之言,迟之一月,而察其非诬,默然良久而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
”所以养臣子之耻也,非惭也。
如其惭邪,抑以轻于召布而愧其知人之不夙也。
(王夫之《读鉴通论》卷二)
从司马迁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对季布和文帝的看法,王夫之的看法与他不同.两者的差别有四种说法,选出正确的一种。
(3分)
(A)司马迁认为季布刚直敢言,文帝缺乏主见,但知过能改;王夫之认为季布偏狭
任性,文帝知过能改,只是改过太迟。
(B)司马迁认为,季布刚直敢言,文帝缺乏主见,又文过饰非;王夫之认为季布偏狭
任性,文帝知过能改,只是知人太迟。
(C)司马迁认为季布刚直敢言,文帝缺乏主见,又文过饰非;王夫之认为季布偏狭
任性,文帝知过能改,只是改过太迟。
(D)司马迁认为季布刚直敢言,文帝缺乏主见,但知过能改;王夫之认为季布偏狭
任性,文帝知过能改,只是知人太晚。
答案及解析:选B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中对季布的看法,文中有“言其贤者”,也有“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的评价,但是这些评价是别人的评价而非司马迁的评价。
司马迁的观点是什么呢?从下文季布“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的语言描写中,我们可体会到季布敢于面折文帝,刚直敢言。
对文帝的态度,从“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的叙述中,可以感受到文帝支支吾吾,缺乏主见,又文过饰非。
王夫之《读鉴通论》中对季布的评价,文中有“布之悻悻于罢去,而仰诘人主以取快,其不足以为御史大夫,明矣。
使酒难近之实,自露而不可掩矣。
”语句,从“悻悻”“仰诘人主以取快”“自露而不可掩矣”中,明显看出王夫之的褒贬态度。
同时,王夫之为文帝辩护,有“如其惭邪,抑以轻于召布而愧其知人之不夙也”之句,明白指出文帝知过能改,只是知人太迟。
[及时演练]
读下面两段文言文,然后回答后面问题
(甲)孝文帝立,以为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功多; 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
孝文帝初立,怪平病,问之。
平曰:“高祖时,勃功不如臣平。
及诛诸吕,臣功亦不如勃。
愿以右丞相让勃。
”于是孝文帝乃以绛侯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
赐平金千斤,益封三千户。
居顷之,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
”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
”汗出沾背,愧不能对。
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
平曰:“有主者。
”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
”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孝文帝乃称善。
右丞相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
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
(《史记·陈丞相世家》节选)
(乙)笠翁曰:陈平不对决狱、钱谷之问,论者皆谓能持大体,以大臣不当亲细
务也。
予谓开千万世堂高帘远之门,而使下情不能上达者,必此言也。
盖文帝此问,重民命也,惜民力也。
虑有司用刑之滥,以致失入者多,国家费用之繁,以致聚敛者众。
为宰相者,正当因其势而利导之,劝之省刑罚,薄税敛,而乃以夸诞之词掩其疏略之过。
幸文帝天资充实,不为外物所阻,始终得遂其仁心。
万一惑于陈平之言,则三代之治,何由复见于文景之世哉?(清·李渔《笠翁别集》节录)
对司马迁和李笠翁在文中表达出的观点态度,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赞赏陈平的回答能持大体,而李渔则以锐利的眼光看穿陈平回答的实质是用虚夸不实之词来掩饰其疏略之过。
B.司马迁赞同陈平所持的官员应该各主所司、各司其职,将国家治理得井然有序的主张;而李渔则从历史的高度指明陈平这种主张会导致下情不得上达。
C.司马迁赞扬文帝能虚心听取意见;而李渔则赞扬文帝天资仁厚,不受陈平之惑,始终得遂其仁心。
D.司马迁和李渔都认为文帝问决狱多少是重民命,问钱谷出入是惜民力,是仁爱之心的表现。
答案及解析:选D 本题将两段独立而意义密切相关的材料结合在一起,着重考查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能力。
A B两项司马迁的态度可从“孝文帝乃称善”作出判断,周勃的“汗出沾背,愧不能对”“右丞相大惭”是从反面陪衬;李渔对陈平语言实质的评判,从“而乃以夸诞之词掩其疏略之过”可看出;李渔对陈平言计危害的总结,从“予谓开千万世堂高帘远之门,而使下情不能上达者,必此言也。
”可看出;C项司马迁的态度可从记叙文帝处理周勃和陈平的位次变化及“孝文帝乃称善”的语句中看出;李渔的观点态度,文中有原文。
D项司马迁的叙述看不出他赞扬文帝的仁爱之心;李渔赞扬了文帝的仁爱之心,有原文“盖文帝此问,重民命也,惜民力也”“始终得遂其仁心”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