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设计
《离骚》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离骚》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7d1a6a2a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d2.png)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 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 学效果。
互动教学
利用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 、回答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 参与度。
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 查找资料、阅读相关书籍,培 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协作完成任务,培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需要准备多媒体投影仪、PPT课件、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以便更好地展示教学 内容和辅助教学。
拓展阅读与思考
拓展阅读
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屈原和楚辞文化,教师可以推荐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如《楚辞集注》、《屈原研究》 、《楚文化史》等。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材料,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屈原的生平和思想,以及楚辞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
握程度。
自我评价与反思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 情况进行自评,找出自 己的不足之处,并提出
改进措施。
反馈机制
及时反馈
鼓励与表扬
在课堂、作业和测试中发现问题时,及时 向学生提供反馈,指出问题所在,并给出 建议和指导。
对于学生的优秀表现和进步,及时给予肯 定和表扬,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个别辅导
家长沟通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帮 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和难题。
资源推荐
除了教材和网站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与《离骚》相关的音频、视频和图片资源,如配乐朗 诵、诗歌赏析视频、楚国文物图片等。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离骚》的背景和情境,同 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和审美感受。
THANK YOU
《离骚》的艺术手法与风格
01
02
03
总结词
分析《离骚》的艺术手法 和风格特点,帮助学生全 面了解这首诗歌的艺术价 值。
离骚高中背诵部分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3篇)
![离骚高中背诵部分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d7ee665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21.png)
离骚高中背诵部分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3篇)下面是可爱的小编征途为大家找到的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较新3篇】。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掌握“楚辞”、屈原的相关文学常识2、引导学生学会朗读并体会诗歌中所展示的人物形象3、引导理解诗歌的“移情法”和浪漫风格教学重点:赏读课文,体会屈原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朗读中“兮”语气的把握教学设计:诗歌教学读是重点,所以由读导入,通过读来理解诗人形象。
但由于课文篇幅所限,很多知识不能通过课文本身的解读来得到,所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随机增加一些相关资料,以增强学生的认知范围,拓展知识面,深化对诗人形象的理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有感情地诵读,带动学生齐读。
2、屈原留给学生的印象及相关诗句。
3、学生所掌握的有关屈原的资料。
(相关材料汇集)二、学生朗读全诗,并初步体会诗歌:1、一读诗歌。
这首诗歌与我们之前学过的诗歌相比在形式上什么特点?(引出“楚辞”的定义和特点。
《离骚》是其中的代表作;对《离骚》创作缘起的解说,并借用《史记》和《四库提要》中的相关资料。
2、再读诗歌。
注意“兮”的语气。
三、赏读诗歌,体会人物形象3、三读诗歌。
诗歌当中的哪些描述与你意想当中屈原的形象是相似的?4、诗歌当中有两个“恐”字,他们怎么解释?从诗的前面两节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自信的屈原的形象,他还在“担心”什么?(时光的流逝,汲汲以修:君王老去,积极预政)5、屈原是内修外美,有着崇高理想的诗人,也是忠君爱国,力图致君尧舜的政治家。
为了丰富这一人物形象,请同学欣赏本文之后的一个语段。
(“昔三后……夫惟灵修之故也”)四、读完这首诗之后,感觉它的较大艺术特点是什么?(香草、美人的比喻;浪漫风格)五、齐读结束六、作业1、背诵全文2、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地位是相当高的,而这些谋臣策士中如苏秦、张仪等人都是在本国不得志的情况下离开故土,而在异国有所作为。
《离骚》教案合集六篇
![《离骚》教案合集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49f93bc3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36.png)
《离骚》教案《离骚》教案合集六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离骚》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离骚》教案篇1【教学要点】1、掌握作家作品以及文学体裁常识。
2、理解运用比兴手法的艺术效果。
3、翻译并背诵全文。
【教学设想】难文浅教,重在落实,先译后析,趣味背诵。
【教学流程】一、出示对联和诗歌,初步感知,导入课文1、对联和诗歌: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2、阐释对联诗歌内容:屈原一生忠君爱国,但不被理解,反被排斥、流放,最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伟大的诗人,《招魂》《九歌》是他的作品。
屈原在诗歌中,往往用香草比喻自己,表现自己的高尚品德。
二、掌握文学常识,落实基础知识。
学生课前查阅资料,课堂上师生交流,进一步明确知识点1、屈原:名平,字原,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开创了由集体创作转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
有作品25篇,《九歌》11篇,《九章》9篇,另有《离骚》《天问》《远游》《卜居》《渔父》等作品,保存在西汉人刘向辑录的《楚辞》中。
其中,《九歌》是祭神的乐曲,充满生活气息;《天问》表现屈原的学术造诣和历史观、自然观;其余以《离骚》为代表,表达内心的情愫。
《离骚》是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也是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2、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新诗体。
源于楚地歌谣,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每句以四六字为主,多用“兮”字,辞藻华丽。
楚辞的概念最早见于《史记》。
刘向把屈原宋玉及汉代模拟这种题材所写的作品汇辑成书,定名《楚辞》,于是,楚辞又成了诗歌总集的名称。
因为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离骚》,后人以“骚”来称楚辞。
而《诗经》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国风”,后人以“风骚”称《诗经》和《离骚》所开创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
《离骚(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离骚(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28c733b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e2.png)
《离骚(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离骚(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离骚(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离骚》的基本思想和文学价值,并形成自己的美学观点和哲学见解。
2.学会阅读和欣赏《离骚》,掌握古诗文的基本技能和阅读策略,加深对汉语言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3.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个性化表达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了解《离骚》的基本思想和文学价值,并掌握古诗文的基本技能和阅读策略。
三、教学难点:1.理解《离骚》的基本思想和哲学观念,发现其中的文化符号和艺术形式。
2.掌握《离骚》的阅读技巧和文学特征,欣赏其语言和形式之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引入课题,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2.独立阅读法:让学生自主阅读,培养阅读能力和习惯。
3.讲授法:讲解文学知识和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4.小组讨论法:促进交流和互动,锻炼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内容:1.《离骚》的基本思想和文学特征。
2.《离骚》的文化符号和艺术形式。
3.《离骚》的阅读策略和技巧。
4.《离骚》的语言和形式之美。
六、教学设计:1.导入T: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做中国文化吗?它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和传承,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我们国家的瑰宝和世界的文化遗产。
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伟大的古文学作品——《离骚》。
你们对它有什么了解和认识吗?2.独立阅读让学生在课前阅读《离骚》的相关材料,了解其概况和背景,引导学生在独立阅读后,完成有关练习和作业,如阅读理解、词语填空、翻译等。
3.讲授教师讲解《离骚》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介绍其作者屈原和作品的诞生历史和文学特征,重点讲解其诗歌形式、艺术手法和意象表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离骚》的文学意义和文化价值。
《离骚》教案范文锦集7篇
![《离骚》教案范文锦集7篇](https://img.taocdn.com/s3/m/73692a22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aa.png)
《离骚》教案《离骚》教案范文锦集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离骚》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离骚》教案篇1一、课文悟读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其英名和诗作千古流芳、万代传诵。
其人、其文同在中国和世界人格和文学的境地树立起令人敬仰的巍峨丰碑。
其抒发情怀、叙写心境的长诗《离骚》当是其中最有影响、最具说服力的明证。
高阳苗裔、伯庸后人,孟陬庚寅,从天而降;皇赐之名正则,授之字灵均。
像屈原这样集天地灵秀于一身的天才人物,世上可谓稀而又少。
然而,即便是一颗璀璨无比的星斗,落入污秽遍地的肮脏环境中,也难彰其美。
一个爱国爱民的王室重臣,却因“哀民生之多艰”进谏昏庸无能的楚怀王,落了个“朝谇而夕替”的可悲结局。
令人痛惜!正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所述:“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由此可见其行文的背景及感情的基调。
课文节选的这一部分是《离骚》的主体,也是它的精华。
从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位“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或忧郁悲哀或仰天长啸或低头苦吟的诗人形象;仿佛可以想像到阴霾蔽日、黑云压城的险恶环境,仿佛可以感受到这样的环境里苦吟诗人热血的冲涌、脉搏的跳动;仿佛可以谛听到使人悲郁感怀、哀国哀民的无奈叹息;仿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他热爱祖国、关注民生、关心民众的真实写照;“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他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铮铮誓言;“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是他恪守清白、保全节操的有力呐喊;“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是他坚守志向、忠贞不移的坚定信念……凡此种种,都足以使我们对这位千古诗圣赞叹不已,敬仰有加。
诗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坚定的,节操是清白的,才华是横溢的,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中或许只能遭遇不幸,这是诗人的悲哀,更是历史的悲哀。
精选《离骚》教案(通用8篇)
![精选《离骚》教案(通用8篇)](https://img.taocdn.com/s3/m/bc7fdc4f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d9.png)
精选《离骚》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离骚》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离骚》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楚辞”这种诗歌样式及屈原与楚辞的关系。
2.体会骚体诗的节奏。
3.了解《离骚》所体现的积极浪漫主义创作精神。
4.理解并背诵课文二、能力培养目标1.借助注释,较为准确的理解课文。
2.能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培养初步鉴赏《离骚》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通过了解屈原的生平及鉴赏《离骚》优美的诗句,感受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
【重点、难点】《离骚》是我国诗歌史上首次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抒情诗。
屈原以他思想的博大、构思的奇特,利用和借鉴当时南方楚国民歌,多用“兮”字的句式及方言,大量运用比喻,难字较多,意思也较艰深,极大地增加了理解诗歌的难度。
因此,疏通诗句,准确诵读,把握诗人情感,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反复诵读,体悟情感。
2.鉴赏诗歌是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2.学习屈原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接受高尚情感的熏陶。
【学生活动】1.第一课时,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句,反复诵读,熟悉骚体的体例。
2.第二课时,鉴赏诗歌是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预习借助注释,读准字音,尽量疏通诗句。
二、导入我国文学“风骚”并举。
风:《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十五国风”,简称“风”;骚:《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离骚》,简称“骚”。
简介屈原、《楚辞》与《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
相传是现在湖北秭归县人。
年轻时辅助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间大夫。
主张变法图强,革新政治;东方联合齐国,西方抗击强秦。
后来因有人挑拨而被怀王疏远。
《离骚(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离骚(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e3d09953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75.png)
《离骚(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离骚》节选部分;(2)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离骚》;(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2)理解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坚守信念,追求真理。
二、教学重点1. 《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2. 《离骚》中的韵律、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3. 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
三、教学难点1. 《离骚》的韵律特点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2. 比兴手法在《离骚》中的运用及其意义;3. 象征手法在《离骚》中的运用及其内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离骚》全文及其注释、译文;2. 学生准备:预习《离骚》节选部分,了解屈原及《离骚》的背景知识;3. 教学素材: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屈原及《离骚》的背景知识;(2)激发学生对《离骚》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离骚》节选部分,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译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屈原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离骚》中的比兴、象征等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离骚》中的韵律特点;(2)深入剖析《离骚》中的比兴、象征等手法;(3)揭示《离骚》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验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2)讨论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离骚》的艺术价值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686a7704a1b0717ed5dd08.png)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本诗运用大量比喻、象征手法的作用。
2、把握屈原在追求与现实的矛盾中执着自修美德的强烈愿望。
3、背诵这两节诗。
教学重点:比喻、象征手法所揭示的意蕴、作用。
教学难点:相对古奥的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把握及评价。
教时:三课时教学方法:诵读、质疑和点拨教学过程:1、结合教材(明)陈洪绶所绘《屈子行吟图》,由学生介绍屈原主要身世、经历和思想。
明确:屈原,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离骚”:离愁;遭忧;楚地的古乐曲名。
2、结合注释,默读,梳理字词基础知识,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本诗中的运用:修姱鞿羁蹇蕙纕揽茝谣诼偭规矩忳郁邑侘傺溘死鸷鸟攘垢兰皋芰荷岌岌偭规矩而改错忳郁邑余侘傺兮何方圆圜之能周兮······(通假)怨灵修之浩荡兮固世俗之工巧兮竞周容以为度······(古今异义)伏清白以死直兮屈心而抑志兮回朕车以复路兮······(词类活用)不吾知其亦已兮既替余以蕙纕兮,有神之翼揽茝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特殊句式)3、本诗有不少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句子,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请把他们找出来,再以它们为线索,看看屈原通过这些直接抒情的句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语文课文《离骚》教学设计(通用13篇)
![语文课文《离骚》教学设计(通用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e170537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f4.png)
语文课文《离骚》教学设计语文课文《离骚》教学设计(通用1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课文《离骚》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课文《离骚》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一、对联导入天问千声悲故国, 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二、读《离骚》1、听朗读正音2、自由朗读读顺3、接龙朗读,读清三、说《离骚》1、读后觉得《离骚》有什么特点,学生说一说。
由此引入楚辞的介绍。
2、本文选自《楚辞》。
(投影)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解《离骚》1、学生根据文章描绘屈原的外貌。
《离骚》涉及屈原外貌的主要是第三、四节,学生描绘过程中重点解析此两节。
学生释义,教师幻灯出示译文,并且出示屈原图片。
大声朗读,读好。
当场背诵。
2.学生说说所了解的屈原,教师补充。
由此引入第一、二节的学习。
学生翻译,教师幻灯出示译文。
大声朗读,读好。
当场背诵。
[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
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苏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苏教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404f2ee5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2e.png)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离骚》的背景、作者屈原以及楚辞的特点。
(2)能够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3)能够解读《离骚》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情感。
(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通过模仿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欣赏《离骚》的优美语言和艺术魅力,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离骚》的诗意和诗意表达。
(2)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3)《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离骚》中的生僻词语和古文用法。
(2)比兴、象征等手法的运用。
(3)对《离骚》深层含义的理解和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屈原及楚辞的特点。
(2)介绍《离骚》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诗意。
(2)解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离骚》的主题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讲解:(1)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2)解读《离骚》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5. 拓展延伸:(1)比较《离骚》与其他楚辞作品的异同。
(2)了解《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离骚》,理解诗意。
2. 分析《离骚》中的比兴、象征等手法,举例说明。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离骚》的理解是否有所提高,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离骚》的文本、译文和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教学设计一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教学设计一](https://img.taocdn.com/s3/m/0d6af55648d7c1c708a1453b.png)
离骚(节选)教学目标: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教学过程:一、教师范背课文二、学生集体朗读三、分析课文1、学生朗读前三句,这三句写了怎样的内容?(1、自述家世、出生时辰。
2、皇考为作者命名。
)从“帝高阳”到“曰灵均”八句为第一段。
诗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来。
【原文:帝高阳之苗裔(yì)兮,朕(zhèn)皇考曰伯庸。
】注释:高阳:高阳帝名颛(zhuān)顼(xū),是轩辕黄帝之孙。
黄帝有两个儿子,长子名玄嚣,次子名昌意,颛顼是昌意的儿子。
黄帝死后,由颛顼嗣帝位,建都高阳,故以高阳为帝号。
后来迁都帝丘。
苗裔:朱熹说:“远孙也。
苗者,草之茎叶,根所生也;裔者,衣裾(jū)之末,衣之余也。
故以为远末子孙之称也。
”朕:在秦之前,“朕”字的使用是无分贵贱等级的,人们一律用作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
自秦始皇立国之后,才把“朕”字定为皇帝专用的自称代词。
皇考:“皇”是德行光大的意思;“考”是指亡父。
伯庸:是屈原父亲的表字。
古人讳名不讳字,所以屈原讳他父亲的名而叙他父亲的表字。
讲译:我是远古帝王高阳氏的后代子孙。
我德行光大的先父,表字叫伯庸。
【原文:摄提贞于孟陬(zōu)兮,惟庚寅吾以降(降古音读洪hóng)。
】注释:摄提:是摄提格的简称,即指寅年。
古历法把天宫分成十二等分,谓之十二宫,依次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命名。
各宫又轮转同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相配,以岁星(木星)在天空运行,每年所指向的这个宫来命名纪年。
比如岁星依次指向子、丑、寅、卯宫,第一年是甲子,第二年是乙丑,第三年是丙寅,第四年是丁卯,而丙寅年又简称寅的,寅年名为摄提格。
十二年里才有一个寅年,十二个月里才有一个寅月,十二日里才有一个寅日,一个月三十日里会有二个或三个寅日,所以十二年里,仅有二至三天碰上寅年、寅月、寅日。
贞:正,当的意思。
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离骚教案》
![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离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df1ce9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2f.png)
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离骚教案》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离骚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离骚教案。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
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磁带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学习诗歌的1—7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一、导语:《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2024最新-离骚高中背诵部分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2024最新-离骚高中背诵部分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b66cb60e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ec.png)
离骚高中背诵部分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本页是编辑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4篇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欢迎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困境;2、体味诗语中蕴含的复杂情绪;3、重构屈原形象;4、了解楚辞的特点学会诵读。
[重点难点]1、重点:目标一、二、三。
2、难点:目标二、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鉴赏法[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屈原屈原,名平,字原,约生于公元前三四零年(楚宣王三十年),卒于公元前二七八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
他是楚王的同姓贵族,他“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起初颇得楚怀王信任,起用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一度成为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
在内政方面,他主张“修明法度”、“举贤任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在外交方面,他主张与强秦对抗,具有远大目光。
但他的这些主张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注定要在混浊的人间世中处处碰壁,他的诗人气质也注定与混乱的政治环境格格不入。
君王的疏远和群臣的嫉恨这是必然之事,这一切形成了他的人生困境,这种困境最典型的表征就是两次流放事件。
第一次是大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流放到汉北一带;第二次是在楚顷襄王十三年前后,被流放到沅、湘一带。
两次放逐使屈原从权力的中心被挤迫到了边缘,他陷入了现实和心灵的双重困境。
举世皆浊之中,他孤立无援;而在独醒时刻,他又不得不面对灵魂的拷问。
当强秦攻破故国的时候,他只好怀着忠诚和绝望自沉汨罗江。
当陷入这样一种孤独的人生困境之时,一切似乎不可把握,只有文字可以自由驱遣,只有文字可以成为他形影相吊的忠实伴侣,于是他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和《渔父》,在这发愤抒情之中,他的不安的灵魂暂得栖居和慰藉。
屈原的一生以“好修”为务,以“美政”为鹄的,他在乱世中上下求索,虽然他的忠诚不曾挽救故国的覆亡,但却为他赢得了后世的尊敬。
人教版高二语文《离骚》教案设计(精选10篇)
![人教版高二语文《离骚》教案设计(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50948f6e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bc.png)
人教版高二语文《离骚》教案设计(精选10篇)《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
“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
”《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二语文《离骚》教案设计(精选10篇),欢迎阅读。
高二语文《离骚》教案设计篇1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并朗读和串讲课文;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刚刚学习了《诗经》三首,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
而今,我们将要学习的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离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与《诗经》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
另外,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离骚》之中。
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
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3.被后世称为“楚辞体”或“骚体”的诗歌有那些特点?教师明确: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
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
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
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
其具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
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2.参见教材第33页资料的结尾那句话(从“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到完),而“离骚”这个词的解释就是“遭遇忧患”。
《离骚》高中课文原文附赏析+背景+教案
![《离骚》高中课文原文附赏析+背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f8c5ca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23.png)
《离骚》高中课文原文附赏析+背景+教案《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本篇教案将围绕高中语文教材中《离骚》的课文原文,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的《离骚》一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原文、作者背景、作品赏析等三个方面。
1. 课文原文:课文包括《离骚》的全诗,共375句,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和“还顾望旧乡”。
2. 作者背景: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曾任三闾大夫,因直言进谏而被贬,后因楚国被秦国所灭,投汨罗江自尽。
3. 作品赏析: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对《离骚》进行赏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离骚》的文意,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2. 欣赏《离骚》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思想,培养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离骚》的诗意理解,特别是对于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的解释。
2. 教学重点:《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欣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屈原的画像和汨罗江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课文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离骚》,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课文解析:教师逐句讲解课文,解释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作品赏析:教师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对《离骚》进行赏析,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5.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离骚》的理解和感受。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离骚》的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离骚》屈原课文原文作者背景作品赏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离骚》的课文内容,分析屈原的思想感情。
《离骚》课文完整教案
![《离骚》课文完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9f541a301f69e31423294c0.png)
《离骚》课文完整教案《离骚》课文完整教案《离骚》通过诗人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终生的描写,强烈地抒发了他遭谗被害的苦闷和矛盾的心情,表现了他为国献身的精神,和与国家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和同情人民的感情。
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2、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疏通语句,分析表达的思想感情。
3、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一、有关资料1、屈原生平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
王甚任之。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2、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
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高中语文必修《离骚》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离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d20f28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0a.png)
高中语文必修《离骚》教案离骚[导标显示屏幕]1.学习把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学问;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方、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抱负的关系;4.背诵全诗。
[导学点拨窗口]【作家作品】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缘由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乐观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定主见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浮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因为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因为上官大夫等人的妒忌,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抱负,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举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抱负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抱负、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弥漫了乐观的浪漫主义精神。
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抱负的热情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奇特的意境之中。
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方品格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方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亮对比,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本诗运用大量比喻、象征手法的作用。
2、把握屈原在追求与现实的矛盾中执着自修美德的强烈愿望。
3、背诵这两节诗。
教学重点:比喻、象征手法所揭示的意蕴、作用。
教学难点:相对古奥的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把握及评价。
教时:三课时教学方法:诵读、质疑和点拨教学过程:1、结合教材(明)陈洪绶所绘《屈子行吟图》,由学生介绍屈原主要身世、经历和思想。
明确:屈原,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离骚”:离愁;遭忧;楚地的古乐曲名。
2、结合注释,默读,梳理字词基础知识,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本诗中的运用:修姱鞿羁蹇蕙纕揽茝谣诼偭规矩忳郁邑侘傺溘死鸷鸟攘垢兰皋芰荷岌岌偭规矩而改错忳郁邑余侘傺兮何方圆圜之能周兮······(通假)怨灵修之浩荡兮固世俗之工巧兮竞周容以为度······(古今异义)伏清白以死直兮屈心而抑志兮回朕车以复路兮······(词类活用)不吾知其亦已兮既替余以蕙纕兮,有神之翼揽茝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特殊句式)3、本诗有不少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句子,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请把他们找出来,再以它们为线索,看看屈原通过这些直接抒情的句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理解本文显性的思想感情))明确:课文里节选的这一部分,特别是直接抒情的句子,展示了屈原理想追求和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表达了诗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决不改变自己的高尚情操。
4、比喻、象征手法的大量运用:找出本诗中有关比喻和象征的句子,运用数据统计看看到底有多少个比喻。
象征句:略微提及比喻和象征的区别:比喻有本体、喻体之分,比喻的喻体为虚,象征物为实际的事物。
(但不拘泥和纠缠于此。
)引导学生逐一理解比喻句的意蕴和作用:既替余以蕙纕兮,有神之翼揽茝:比喻诗人高尚的德行。
众女嫉余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许多小人;高尚德行。
(比喻)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比喻准则、准则。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比喻君子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比喻诗人要保持芳洁与美好的品质。
象征: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象征理想境界。
)体会这些比喻和象征的作用:具有更强烈的形象感染力;比兴象征传统的继承;与直抒胸臆的句子构成回环往复的旋律,反映荆楚民族自由浪漫精神和悲怨郁结之情;文人高雅的贵族气韵。
(比较与《诗经》当中比兴手法的不同。
)5、诵读课文之后,进行情境对话:屈原“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假若屈原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长着椒树的山冈遇到了穿越而来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北宋大词人苏轼,他们之间将展开一场怎样的对话?明确:屈原:求索真理,矢志不渝;忠贞于国,知其不可而为之。
陶渊明:全身保生,质性自然,独善其身,超然世外。
苏轼:旷达自适,顺逆泰然,自得其乐,随遇而安。
6、批判性思维培养:“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中,屈原自拟为女性,以许多女人嫉妒自己秀美的峨眉,因而毁谤自己好做淫荡之事,来比喻自己与群小之间的尖锐冲突。
你如何看待屈原这种“拟女性”的写法?明确:屈原的“拟女性”的写法是值得肯定的,他用“拟女性”的写法使感情的表达更加形象,使情感的抒发更加真实和自然。
使人们更易接受和理解。
而且“拟女性”的写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的不少“闺怨诗”就是男性作者借女性的身份进行创作的,他们以女性的口吻或身份来抒发相思、幽怨之情,使感情更加真切可感,意蕴深远。
屈原的“拟女性”的写法是封建思想下的产物,是消极的。
他的以“男女”对应“刚柔”的观点,是一种封建的哲学思想,其发展到后来就是男尊女卑的封建性别观念。
并且屈原的“拟女性”的写法将夫妻关系等同于君臣关系,强化了君主的权力,臣子在“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思想影响下无条件地臣服于君主,使君主关系固化乃至僵化。
7、学生质疑:8、整本书阅读:推荐读整本《离骚》,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9、拓展活动:湖南汨罗拟于2019年端午节前,开展面向全球华人文化圈的屈子祠征联大赛,请从屈原忠贞于国、以身殉国、坚持真理、正道直行、文采风流、泽被楚地等角度来撰写一幅褒扬、凭吊和感怀的对联。
10、教学反思:疏通式朗读和理解性朗读更需要加强。
要找准契合点点燃学生学习《离骚》的热情,如比较阅读。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赏析宋代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这部作品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
”这就是说,《离骚》这部作品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
《离骚》这部作品作于楚怀王二十四、五年(前305、前304)诗人屈原被放汉北后的两三年中。
汉北其地即汉水在郢都以东折而东流一段的北面,现今天门、应城、京山、云梦县地,即汉北云梦。
怀王十六年诗人屈原因草拟宪令、主张变法和主张联齐抗秦,被内外反对力量合伙陷害,而去左徒之职。
后来楚国接连在丹阳、蓝田大败于秦,才将诗人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齐国。
至怀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于黄棘,秦归还楚国上庸之地,诗人屈原被放汉北。
汉北其地西北距楚故都鄢郢(今宜城)不远。
《离骚》这部作品当是诗人屈原到鄢郢拜谒了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后所写。
诗开头追述楚之远祖及屈氏太祖,末尾言“临睨旧乡”而不忍离去,中间又写到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等情节,都和这个特定的创作环境有关。
《离骚》这部作品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
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如“初既与余成言兮。
后悔遁而有他这个人。
……伤灵脩之数化”即指怀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对诗人屈原态度上的几次反覆)。
但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草、禽鸟寄托情意,“以情为里,以物为表,抑郁沉怨”(刘师培《论文杂记》)。
而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由于诗人无比的忧愤和难以压抑的激情,整首诗如大河之奔流,浩浩荡荡,不见端绪。
但是,细心玩味,无论诗情意境的设想,还是外部结构,都体现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匠心。
从构思上说,诗中写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由天界、神灵、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风、雷、鸾风、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
这超现实的虚幻世界是对现实世界表现上的一个补充。
在人间见不到君王,到了天界也同样见不到天帝;在人间是“众皆竞进以贪婪”,找不到同志,到天上求女也同样一事无成。
这同《聊斋志异》中《席方平》篇写阴间的作用有些相似。
只是《席方平》中主人公是经过由人到鬼的变化才到另一个世界,而《离骚》这部作品中则是自由来往于天地之间。
这种构思更适宜于表现抒情诗瞬息变化的激情。
诗人设想的天界是在高空和传说中的神山昆仑之上,这是与从原始社会开始形成的一般意识和原型神话相一致的,所以显得十分自然,比起后世文学作品中通过死、梦、成仙到另一个世界的处理办法更具有神话的色彩,而没有宗教迷信的味道。
诗人所展现的背景是广阔的,雄伟的,瑰丽的。
其意境之美、之壮、之悲,是前无古人的。
特别地,诗人用了龙马的形象,作为由人间到天界,由天界到人间的工具。
《尚书中候》佚文中说,帝尧继位,“龙马衔甲”。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动物龙的原型之一即是神化的骏马。
《周礼》中说“马八尺以上为龙”,《吕氏春秋》说“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
在人间为马,一升空即为龙。
本来只是地面与高空之分,而由于神骏变化所起的暗示作用,则高空便成了天界。
诗人借助自己由人间到天上,由天上到人间的情节变化,形成了这首长诗内部结构上的大开大阖。
诗中所写片断的情节只是作为情感的载体,用以外化思想的斗争与情绪变化。
然而这些情节却十分有效地避免了长篇抒情诗易流于空泛的弊病。
《离骚》这部作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首先,他这个人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长顑颔亦何伤。
”很多诗人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诗人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诗人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
其次,他这个人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第一,他这个人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循绳墨而不颇”),主张举贤授能。
第二,他这个人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陈辞一段可见)。
第三,他这个人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这个人们以力量。
《离骚》这部作品的语言是相当美的。
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
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
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
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
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