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隐喻

合集下载

语法隐喻·构式·类比映射

语法隐喻·构式·类比映射

语法隐喻·构式·类比映射语言是一门复杂的艺术,我们在日常的沟通中,接触到的是地道的口头语言,这些语言构成了大量的句子,以及相关的语法和构式。

除此之外,语言中也会有很多的隐喻,以及其他的比喻等形式,这些隐喻和比喻能够深刻地表达一个思想并中肯构思,从而使文章桥接更具有深度和宽度;此外,这些比喻表达可以使文章更有错综微妙的精妙,更加有说服力。

一般来说,语法隐喻是用一个比喻的角度,把人的语言表达的意义进行隐喻表现,从而达到特定的目的,比如修辞手法当中的比喻,就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关联性,来表达某种特定的抽象的形象。

另外,构式和类比映射也是一种非常常用的修辞手法,其中构式主要是指句子结构的形式,类比映射则是用一种手法,在对比之间建立起某种逻辑关系,从而使句子表达更加有层次感。

语法隐喻、构式以及类比映射的运用,有着重要的价值,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的文化精神。

例如,比喻在古代的文言文中就有着广泛的运用,可以彰显文艺创作者对文字表达的把握程度。

而构式和类比映射,这种文章结构形式的运用,则可以有效地掌握句子表达的逻辑性和层次感,从而使文章显得更加清晰完善,更得人心。

比喻作为古代文言文形式的一种,不仅能够表达思想,还能够赋予文章更多的含义,这样修辞的精妙让人们对它的神奇及迷惑不已。

而构式和类比映射,这种文章结构形式的运用,更能有效地把句子结构控制自如,使文章可以让更多的读者理解,更有助于表达思想。

在古代,语法隐喻、构式以及类比映射在文言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在今天依然如此。

在当今的文章撰写中,语法隐喻、构式以及类比映射的运用有着重要的价值,可以使文章更准确、更有力地把思想转化为文字,让文章更有力。

例如,比喻的运用可以使思想更加丰满,构式更加准确,而类比映射可以使句子各个组成部分更加完美地表达出思想。

综上所述,语法隐喻、构式以及类比映射对于文章撰写具有重要的价值,而它们有着自身的体系,也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文章,使文章更加完美充满创意。

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的语篇功能
例 3:
上网有很多方式,如通过专线接入、分组交互网接入、 普通市内电话网拨号接入、ISDN接入等等。其中通过市 话网拨号接入既能享受到Internet上面的全部服务,又 相对于其他方式来说费用低,简单易行,方式灵活,是 最普通的接入方式,很适合通信量不大的个人家庭用户 和商业用户。 其次,语法隐喻在语篇中的使用并不是零星的、偶然的 现象,而是呈现出系统特征,参与构建语篇中新旧信息 互动和发展的“信息流”(the information flow),故 而有助于保证语篇的连贯性。
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的语篇功能与意义进化论
种属进化维度显然是人类语言发展历程中最为 漫长的维度,也许可以追溯到数万甚至数十万 年以前,从最初的与其它动物的交际系统类似 的哺乳动物式(mammalian)的原始语言 (protolanguage),到表达层面和内容层面 的解构,直到词汇语法层面进化成功,成为介 乎表达形式(即传统语言学所谓的符号或能指) 和内容(即一般所说的意义或所指)间的弹性 接面(an elastic interface),标志着现代意 义上的人类语言的进化成功。
语篇的优化是以上所讨论的各种机制共同作用 的结果。首先,通过语法隐喻的凝聚机制,某 些表达形式被确定为术语,甚至成为人们耳熟 能详的日常用语;这一发展过程是语言发展的 “非隐喻化”过程。语法隐喻的这一特征对于 语篇优化的意义在于可以剔除许多累赘的词汇, 使得语篇显得紧凑,内涵却更为丰富。
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的语篇功能与意义进化论
种属进化(phylogenesis)和个体进化 (ontogenesis)概念是韩礼德等人借用自生 物进化学研究领域的两个概念,逻辑进化 (logogenesis)一词则是韩礼德独创的。如 果从词源看,该词显然是logos和genesis两词 的融合;logos一般理解为理性或逻辑性,韩 礼德汲取了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理论中关于逻辑 诉诸logos、人格诉诸ethos和情感诉诸 pathos的区分;结合韩礼德本人对该词的解释, 将logogenesis理解成逻辑进化是比较贴切的。

词汇隐喻与语法隐喻.doc 发表论文

词汇隐喻与语法隐喻.doc  发表论文

从语法隐喻看韩礼德的语言哲学思想语言是构建人类经验的主要工具,人类语言的发展过程依赖于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促使了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化。

隐喻式就是意义表达方式的多样化。

隐喻的出现使语言更富有灵活性,使人类经验的重塑成为可能。

韩礼德提出的语法隐喻作为功能语言学对隐喻理论的特有贡献让我们对隐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梳理了他本人的语言哲学思想。

本文旨在从分析语法隐喻的理论依据及其蕴含的语言哲学意义上看韩礼德的语言哲学思想。

关键词:语法隐喻;韩礼德;语言哲学思想一、语法隐喻的提出从亚里士多德《修辞学》开始, 对隐喻的研究已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了,对隐喻语言现象的分析,语言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

传统语言学对于隐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的层面,并提出了词汇隐喻的概念。

Lakoff 和Johnson 则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隐喻。

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创始人韩礼德对隐喻研究也予以关注, 他在《功能语法入门》一书的最后一章提出, 隐喻现象并不仅仅限于词汇层面, 也常常发生在语法层面, 韩礼德从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入手,解释语言的“一致式”与“非一致式”表达,提出了语法隐喻概念。

对于这一术语,虽然尚未有明确的定义,但结合胡壮麟的观点和韩礼德有关语法隐喻的论述,我们可以理解为语法范畴之间的转移,用另一语法领域(语法形式)来建构、表示某一语义,比如本应由动词词组表示动作、过程,却换用名词词组来表示,这就实现了语法范畴之间的跨越,也就是“语法隐喻”。

1.例子:A. The seven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B. They arrived at the seventh day对比之后我们就能发现A是语法隐喻,因为它实现了语法范畴之间的跨越,而B只是“一致”的表达形式。

2. 语法隐喻的理论基础2.1语法隐喻与语言层次思想语法隐喻理论的提出首先是与韩礼德不同于其他语言学理论的语言层次思想直接相关的3 韩礼德也受到了传统的语法理论的影响把语言系统应划分为音位、词汇语法和语义三层面。

《英语商业广告中语法隐喻的系统功能研究》范文

《英语商业广告中语法隐喻的系统功能研究》范文

《英语商业广告中语法隐喻的系统功能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互联网的普及,英语商业广告已成为企业推广产品和服务的重要手段。

在英语商业广告中,语法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对于广告的传播效果和受众的接受度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系统研究英语商业广告中语法隐喻的功能和特点,为广告设计和创作提供理论依据。

二、语法隐喻的定义与分类语法隐喻是指在特定语境下,通过改变语言的语法结构,达到特殊的表达效果和功能目的的语言现象。

在英语商业广告中,语法隐喻主要包括名词化隐喻、动词化隐喻、小句从属关系等类型。

这些类型的语法隐喻能够突出产品的特点、增加广告的吸引力,从而达到宣传的目的。

三、英语商业广告中语法隐喻的功能1. 强调和突出产品特点英语商业广告中常见的语法隐喻通过强调和突出产品特点,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例如,使用名词化隐喻将产品的功能和特点转化为名词短语,使产品特点更加突出。

2. 增强广告的吸引力语法隐喻能够使广告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加广告的吸引力。

例如,通过动词化隐喻将产品的使用过程或效果描述为动态的过程,使受众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3. 传递品牌价值英语商业广告中的语法隐喻能够传递品牌价值,塑造品牌形象。

通过使用特定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将品牌的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受众,增强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

四、英语商业广告中语法隐喻的案例分析本文选取了若干篇典型的英语商业广告文本,从语法隐喻的角度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发现,这些广告文本中广泛使用了名词化隐喻、动词化隐喻和小句从属关系等类型的语法隐喻。

这些语法隐喻的运用使得广告语言更加生动、形象,突出了产品的特点和优势,同时也传递了品牌的价值和形象。

五、结论通过对英语商业广告中语法隐喻的系统功能研究,本文发现语法隐喻在广告传播和受众接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语法隐喻能够强调和突出产品特点、增强广告的吸引力、传递品牌价值等。

因此,在广告设计和创作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语法隐喻的运用,以提高广告的传播效果和受众的接受度。

语法隐喻主要理论概述

语法隐喻主要理论概述

语法隐喻主要理论概述摘要:由功能语言学派代表人物韩礼德首先提出的“语法隐喻” 是对传统修辞意义上的隐喻的一种挑战。

本文从主要理论概述,对一些学者有关“语法隐喻”的论述进行梳理和归纳,旨在为对“语法隐喻”理论感兴趣的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胡壮麟在其论文《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中归纳出韩礼德有关语法隐喻的1985/1994模式。

下面让我们分别看一下韩礼德从功能角度出发将语法隐喻划分的两种主要类型: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

1.概念语法隐喻:及物性系统中各种过程都可以隐喻化——从一个过程隐喻为另一个过程。

“随着不同过程之间的转换,各小句的功能成分(如参与者、过程和环境因子等)也可互相隐喻化。

被转换的功能成分在词汇语法层体现时又可以从一个形式(如短语和词类等)隐喻为另一个形式”(胡壮麟,2000:88)。

例如下面两个经典例子:(1)Mary saw something wonderful.(2)Mary came upon a wonderful sight.(Halliday, 2000: 344)。

(1)句是一致式的表达,see体现了一个心理过程,而(2)句则将心理过程隐喻为物质过程, 由“come upon”体现。

(3)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on the fifth day.(4)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 (Halliday,2000: 346)。

由(3)句到(4)句体现了物质过程“arrive”向心理过程“see”的隐喻式转化,同时各过程内的参与者和环境因素也发生了变化。

2.人际语法隐喻:语言的人际元功能由情态和语气实现,因此韩礼德将人际语法隐喻分为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

情态功能具有多种体现形式,不仅是情态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和介词短语及相应的不同结构等都可体现情态意义。

我们把由非情态动词体现情态意义的表达看作情态隐喻。

英语中的人际语法隐喻

英语中的人际语法隐喻

英语中的人际语法隐喻语法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文体中。

其中,名词化语法隐喻在科技英语中尤为常见,它在构建科技英语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性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名词化语法隐喻及其在科技英语中的语篇衔接功能。

名词化语法隐喻是指通过使用名词或名词短语来表达动词或形容词的含义,从而使语言更加简洁、客观、专业。

在科技英语中,由于需要描述复杂的概念和过程,名词化语法隐喻的使用尤为常见。

构建语义关系:名词化语法隐喻在科技英语中可以用来构建语义关系,使语篇中的句子之间更加连贯。

例如,使用名词化的动词短语“施行手术”可以简洁地表达“做手术”的含义,使句子之间的更加紧密。

提升信息密度:名词化语法隐喻还可以提高语篇的信息密度。

通过将复杂的动作或状态抽象为名词,科技英语可以更有效地传递信息。

例如,“执行任务”这个名词化短语可以简洁地表达“完成任务”的含义,大大提高了信息密度。

增强客观性:名词化语法隐喻的使用可以增强科技英语的客观性。

通过将主观感受或动作转化为客观的名词,名词化语法隐喻可以让读者更加清晰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

提高表达效率:在科技英语中,名词化语法隐喻的使用可以提高表达效率。

使用名词化的短语可以减少冗余的表述,使语言更加简洁明了。

例如,“进行实验”这个短语就比用“做实验”更加简洁高效。

名词化语法隐喻在科技英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帮助构建语义关系、提升信息密度、增强客观性,还可以提高表达效率。

对于科技英语的学习者和使用者来说,理解并掌握名词化语法隐喻是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

在翻译研究中,语法隐喻一直是一个备受的话题。

语法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指的是通过改变语法形式来表达不同的语义和语用功能。

在翻译过程中,语法隐喻为译者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工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转换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语法隐喻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语法隐喻的基本原理在于通过改变语法形式来表达不同的意义。

英语人际语法隐喻与语篇建构

英语人际语法隐喻与语篇建构

英语人际语法隐喻与语篇建构英语人际语法隐喻与语篇建构一、概述传统观点认为,“隐喻”是增加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段。

功能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从传统的词语修辞方式延伸至语法的隐喻方式,提出了语法隐喻理论。

语法隐喻指概念在词汇语法层的隐喻化表达方式,与之相对的是一致式。

韩礼德主要从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两方面对语法隐喻进行了探讨[1]。

概念语法隐喻主要表现为及物性隐喻,即过程类型的转化。

人际语法隐喻涉及情态意义和评价意义的表达。

两种隐喻形式都广泛存在于语言中,并以变化的句法形式反映人类经验和概念结构,为语篇的建构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文章重点探讨人际语法隐喻的语篇建构功能,关于概念语法隐喻的语篇建构功能将另行撰文论述。

二、人际语法隐喻语言不仅可以表达说话者的亲身经验和心理活动,还具有反映说话者身份、态度以及他对事物的判断和评价等功能。

语言的这一功能称作“人际功能”。

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不是一一对应,除了一致式之外,人际语法隐喻也是实现“人际功能”的有效手段。

人际语法隐喻包括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两部分。

(一)情态隐喻情态功能不仅可以通过情态动词、情态副词体现,还可以通过其他语言形式实现。

如例 1:(1)Probably that pudding never will be cooked.(2)I don't believe that pudding ever will be cooked.例 1(1)中的情态意义由副词 Probably 和 never 体现,是一致式的表达形式;而该情态意义在例1(2)中,由小句I don'tbelieve 体现,虽然该小句的语法成分齐全,但在功能上体现的是情态语义。

体现情态意义的小句相当于一个语气状语,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同一情态意义,在语法层上形成一个隐喻结构。

[2]情态可分为两种类型:情态化和意态化。

情态化包括可能性和经常性,意态化包括义务和意愿。

韩礼德认为[1],情态意义的体现形式由情态取向决定。

语法隐喻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开题报告

语法隐喻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开题报告

语法隐喻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开题报告
一、题目:语法隐喻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
语法隐喻是指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所形成的一种隐喻结构,其基本的
特点是将其他领域的隐喻结构引入到语法中,从而达到表达意义的目的。

语法隐喻不仅是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同时也对大学英语教学有
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语法隐喻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英语语法的本质,
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语言的发展和变化。

其次,语法隐喻的应用可以促
进学生们对英语的学习和理解,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并且丰富了
他们的文化素养。

基于上述原因,本研究拟探讨语法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期能够为大学教学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三、研究内容:
1. 语法隐喻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2. 语法隐喻在英语语言中的应用;
3. 语法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4. 基于语法隐喻理论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探讨。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综合研究法,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问题调研等方
式来探讨语法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五、预期成果:
通过本研究,预计能够深入探讨语法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同时,也能够为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语法隐喻·构式·类比映射

语法隐喻·构式·类比映射

语法隐喻·构式·类比映射隐喻(metaphor)既是一种富有想象力的抽象语言表达,又是一种有趣的学习方式,这种语言表达通过某种比喻,从抽象类比中来揭示新的意义,使我们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一些事物的的含义和内涵。

研究表明,语言的本质是一种抽象的表达方式,是一种意象符号及概念的表达方式,因此,对于我们来说,把一个抽象意义隐喻化,就易于理解,掌握,记忆。

构式(structure)指的是词语之间的关系,以及有多少个组成单元组成一个句子。

词语之间的关系是依据从属关系而来,句子中的关键单元由不同的构式组成。

语法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句话中的意思,它指导着我们运用语言,并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类比映射(analogy mapping)是指当我们面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时,用一种不同的途径来把它们类比起来,从而让我们能够容易地理解,而不是仅仅考虑实际的性质。

当两个或更多的概念之间可以建立起类比映射时,就可以构建出一系列新的联系。

类比映射有助于我们以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去理解一些发生在不同领域的层面上的共同现象,从而获得有益的认识。

例如,在中国传统的语言学中,元音的分类是以“水”、“火”和“风”三种不同的元素来划分的,这种神奇的比喻方式实际上是运用了类比映射的思维模式,把语音元素与三个自然元素之间建立起类比映射,就是运用了类比映射的思维模式,以便把新的语音元素与自然元素之间建立起有用的联系,从而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新的语音元素。

从生活中的例子来看,语法隐喻、构式和类比映射在日常的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朋友们在做决定时,可能会用“这里满是坎坷”这种隐喻表达来描述他们面临的种种困难,这种语言表达就是藉由类比映射,把他们遇到的决策难题比喻成走行在坎坷当中,这样他们就不再觉得难以理解,而能够更容易地了解他们所面临的困境。

另外,当我们说“用心做事,不可浮躁”时,也是在用语法隐喻来表达一个抽象的意义,即“用心努力做事,不要草率行事”。

名词化、 动词化与语法隐喻

名词化、 动词化与语法隐喻

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在秋天,枫叶逐渐变得红艳艳的,它们在枝头绽放出美丽的色彩。

我们可以将这些红艳艳的枫叶名词化为“秋天的宝石”,这些宝石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为大自然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当风吹过时,枫叶从树上飘落下来,我们可以将这些飘落的枫叶动词化为“舞动的秋意”。

它们在风中轻盈地翩翩起舞,仿佛在诉说着秋天的美丽和忧伤。

年轻人在枫叶树下漫步,他们感受着秋天的气息,追求着美好的梦想。

我们可以将这些追求梦想的年轻人语法隐喻为“乘着秋风的翅膀”。

他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放飞自己的梦想,感受着青春的活力和激情。

在枫叶的飘落中,我们仿佛听到了大自然的呼唤。

这个呼唤引导着我们走向远方,去寻找那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们可以将这个呼唤语法隐喻为“秋天的呼唤”。

它激发着我们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秋天是一个充满魅力和诗意的季节。

在这个季节里,枫叶为我们带来了无尽的美丽和遐想。

通过名词化、动词化和语法隐喻的手法,我们可以将这些美丽和遐想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让我们一起跟随秋天的步伐,去追寻那些更加美好的梦想吧!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在汉语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在句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可以用来表示名词的性质和特征,还可以用来传达句子的语法和语义信息。

本文将探讨这些名词化标记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以便更好地理解汉语语言。

"的”、“者”、 "所”和"之"都可以用来表示自指,即用来指代已经提及的人或事物。

"的"用于形容词后面,将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例如:"者"主要用于动词后面,将动词转化为名词,例如:"所"主要用于动词前面,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成一个名词化的词语,例如:"之"主要用于形容词前面,与后面的形容词结合成一个名词化的词语,例如:“者”、"所”和"之"还可以用来表示转指,即用来指代其他的人或事物。

第六讲 语法隐喻

第六讲 语法隐喻

第六讲语法隐喻1、书面语与口语体的区别判断书面语的复杂程度的两个重要的指标是看语法复杂程度和词汇复杂程度。

词汇密度和语法复杂程度是两个重要的语言特征。

这两个特征与名词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是口语体和书面体的主要区别。

在书面语中,词汇比较复杂,密度大,语法结构简单;在口语体中,词汇密度小,语法结构复杂。

然而,国内的许多学者都注意到名词化这一特征并没有在外语学习者的作文中体现出来。

2、词汇密度词汇密度指的是一个语篇中小句实义词的平均值。

提高词汇密度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减少虚词,减少小句。

3、名词化名词化是口语体向书面体转变的主要手段。

所谓名词化,就是将不是名词的词(如动词和形容词)变为名词,并引起句子中其他成分的相应变化。

名词化是产生语法隐喻的惟一之最重要来源。

4、名词化的功能名词化能使我们避免很多拖泥带水的表达,因为它表达的是本来需要用很多小句才能表达的意义。

名词化的使用使句子词汇密度加大、语言简练了。

它为简化句子结构,避免复杂冗长创造了条件。

例115:She became powerful and popular in a phenomenal way, and she became powerless and unpopular in a fantastic way and then she was made politically powerful and popular again even more rapidly and remarkably less than four years before she was assassinated in the autumn of 1984. (Halliday &Matthiessen, 1999: 280)这个句子属于口语体,其中包含了四个小句,中间用and连接。

它的语法复杂程度为4,词汇密度为9.3。

把这个句子用书面语表达: 例116:Her phenomenal rise to power and popularity was followed by a fantastic fall and then by an event more rapid and remarkable political resurrection less than four years before her assassination in the autumn of 1984.整个句子只有一个小句,中间没有连词连接,其语法复杂程度为1,词汇密度为22。

新闻英语中的语法隐喻及其翻译

新闻英语中的语法隐喻及其翻译

新闻英语中的语法隐喻及其翻译新闻英语中的语法隐喻及其翻译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最早由M.A.K.Halliday在1985年提出,提出后,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关注,其研究内容包括类型、体现形式、性质、功能、运作机制几个方面。

隐喻这种表达手法让人们在看待事物时,有了新的角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

为了凸显文化特色,英语新闻在导语(lead)、标题(headline)与正文(body)中应用了大量的隐喻手法,让其中的内涵变得更加深刻。

一、语法隐喻的概念Halliday提出,语法隐喻是一种与词汇隐喻相对应的现象,语法隐喻并非简单的用一个词语来提到另外一个词语,其本质是采用一类语法结构来替代另外一类语法结构。

语法隐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概念,判别语法隐喻的标准是,只要可以满足一致性或者非一致性的要求,则可以判定为语法隐喻。

一致式就是对于某件事情在通常情况下,由动词词组来体现,参与者则采用名词词组表现,形容词来表现特性,介词词组与副词词组来表现环境,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观点来看,话语层意义的内容与词汇语法层的形式是相同的。

但是在具体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大多会使用名词来表达特征、过程与环境,这就是语法隐喻,也可以称之为非一致性表达。

二、新闻英语中的语法隐喻语法隐喻是书面语的一项主要特征,被大量应用在英语新闻语篇之中。

调查显示,语法隐喻在新闻英语中的使用比例高达40.3%,在新闻语篇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

新闻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非常大,也是人们接触最多的媒介,其文体严谨、简洁、客观,词汇的选择主要以其语篇特征作为出发点。

新闻英语中语法隐喻的应用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新闻英语语法隐喻中遵循的首要原则,在英语中,采用了大量非人格表达法,不适用人称,让新闻的呈现更加客观。

例如,Many believe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Sky City if Broad can pull it off is a sign of Chinas growing prowess in the technological world.在上述句子中,主语是the construction,采用该种表达方式弱化了实施者,这種表达方式让整个句子变得更加客观,如果改为一致性的表达方式,那么就为:Many believe that the Broad Sustainable Building construct a building called Sky City,a sign of Chinas growing prowess in the technological world.(二)暗示性原则语气系统与言语功能之间往往不是一一对应的,语法隐喻可以表达出陈述语气常见的提问功能,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暗示性作用。

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

一.修辞中的隐喻和认知中的隐喻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是人们谈论和思维抽象概念的认知工具。

Lakoff认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

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的”。

这样的隐喻被Lakoff 和Johnson 等称为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在英语中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 如LIFE IS A JOURNEY 和HAPPY IS UP。

这里的LIFE 和HAPPY 称为目标域( target domain) ,JOURNEY 和UP 称为始发域(source domain) ,IS 被看作是“经验集的简化,隐喻以它为基础,因此,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由始发域向目标域的映射。

换言之,隐喻能使我们用较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去理解、思维和感知抽象的、难以直接理解的概念,其方式就是把始发域的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这样的映射是在两个不同的认知域之间实现的,其基础就是经验。

We are comparing different ways o the same meaning.Congruent expression and incongruent(metaphorical) expression常规隐喻、死隐喻与新隐喻Lakoff 所说的概念隐喻通常只指常规隐喻(conventional metaphors ) , 而不是死隐喻( deadmetaphors) 、新隐喻(novel metaphors) 。

常规隐喻指那些建构我们文化的普遍概念系统,并且反映在日常语言中的隐喻,它们才是我们真正赖以生存的隐喻;死隐喻是指那些特有的、孤立的、无系统性的隐喻表达式,如山脚、葱头和桌腿,它们虽是隐喻家族中的成员,但根本不与其他成员来往,更没有在我们的语言和思维中被系统地使用(虽然有的临时可以被激活) ,因此,它们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在隐喻研究中,区别常规隐喻与死隐喻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

第九章语法隐喻9.1 韩礼徳1985/1994模式在韩礼徳《功能语法入门》1985年和1994年两个版本中主要提到概念隐喻(ideational metaphor)和入际隐喻(interpersonal metaphor)两种形式。

9.1.1 概念隐喻在概念隐喻中韩礼徳显示一个属于概念元功能的及物性,其过程可以隐喻为另一个过程。

随着过程的转换,各小句中的功能成分(如参与者、过程、环境因子等;参加第4章)可互相隐喻化,被转换的功能成分在词汇语法层体现时又可以从一个形式(如短语和词类等)隐喻为另一个形式。

例如,(1)a. On the fifth day 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b. 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例1a的语义是一个物质过程,而例1b的语义是一个心理过程,每句中的功能成分科分图9—19.1.2 人际隐喻在人际隐喻中,韩礼徳则区分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前者表现为情态的体现形式可以有多种,如情态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等,而语气可以由多种言语行为互相转换。

9.1.2.1 情态隐喻情态隐喻表现在原来由情态动词体现的情态情态语义可以由词汇语法层次的其他形式体现,如例2。

(2)a. Probably that pudding never will be cooked.b. I don’t believe that pudding ever will be cooked.我们从图9—3中可以看到:(1)英语中情态动词may和might的情态语义可由例2a中的副词Probably和例2b中的I don’t believe小句体现;(2)例2a中的副词Probably和never中的否定语义成为例2b中的α小句,虽然这个小句的主语、限定词和谓语动词齐全,但在功能上体现的是情态语义。

同样,例3a中的介词短语和例3b中的小句所表示的情态语义是一样的,只是后者融合了限定词中的否定成分。

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北京大学胡壮麟(原载《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7年第1期复印)提要:隐喻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比喻,一种生动的源自生活的表达方式。

在英语专著中对隐喻的较新的定义为:“将一个词从其本义转为一般不能换用但却相似的另一个词,强调其认同,即两者相似,但不是明喻”(Larham,1991∶100)。

那么,什么是语法隐喻呢?目前尚无一个公认的清晰的定义。

我个人认为在构成隐喻的两个概念领域中,其中至少一个领域应与语法形式有关。

本文就是从这个最基本的认识出发,介绍几种主要的语法隐喻形式。

关键词:隐喻语法*************************************************************************** ****************⒈ 古典时期的语法隐喻不论是西方还是我国,许多语法术语来自对现实世界的隐喻。

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认为语法中“格(case)”这个术语有心理学的和形而上学的依据(Alford,1982)。

“格”源自希腊语的ptosis(直译为“跌落”),它反映了从词源学上当时的人们对该术语功能的模糊认识,即一个词跌落在另一个词上面,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由于主语总是挺然直立的,它从不跌落于其它词之上,因而格又可分为ptosis eutheia(直格)和ptoseis plagiai(斜格)(Robins,1951;岑麒祥,1988)。

我国虽没有类似西方的完整的语法体系,但“助词”这个术语上承《谷梁传》的“遂,继事之辞也”;复数的概念早先为“众辞”,也见于《谷梁传》的“人者,众辞也”。

至于像“部首”、“实词”、“虚词”、“方言”等术语都是源自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比喻。

如果我们把“隐喻化”过程以“→”表示,那么这一时期的语法隐喻的特征可表示为“现实世界→语法术语”。

⒉ 中世纪的语法隐喻大量运用语法隐喻的昌盛时期在中世纪,特别是在12至14世纪。

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

到了20 世纪下半叶,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被认为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

莱考夫(Lakoff)等人认为,隐喻决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从根本上讲,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

隐喻性思维是人类认识事物、建立概念系统的一条必由之路。

莱考夫等人的隐喻概念也是比较宽泛的,他们把换喻(metonymy)、提喻(synecdoche)和反语(irony)等都当作了隐喻。

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指出:“隐喻无所不在,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

其实,我们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之上的。

” [1]1 按照莱考夫等人的理解,语言使用中的隐喻只是一种表层现象,真正起作用的是深藏在我们概念系统中的隐喻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s),例如:英语文化中的深层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Argument is war, Time is money 等导致了一系列英语语言使用中的隐喻现象:He shot down all of my arguments. I’ve never won an argument with him. You’re wasting my time. How do you spend your time these days? 理查兹(Richards)也认为: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the omnipresent principle of language)”。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其实还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

它在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perceptual)和形成概念(conceptualize)的手段。

语言中的隐喻产生于隐喻性思维过程,反映了人类大脑认识世界的方式,是我们探索、认识和解释新体验的一种工具。

它可以帮助我们利用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或者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理解我们已知的事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9/20/2017
2.2.1 Metaphor of Modality
情态隐喻
。 其中明确主观与明确客观是隐喻性的,他们主 要靠小句来表达。非明确主观与非明确客观是非隐 喻性的,它们一般由限定性的情态动词或副词来表 达。
2.2.1 Metaphor of Modality
(
1) I think Mary is ill.
9/20/2017
2.语法隐喻的分类 The Classifications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Ideational metaphor概念隐喻
Halliday
Interpersonal metaphor人际隐喻 Textual metaphor语篇隐喻
Martin
9/20/2017
第七节 关于语法隐喻理论
Contents
1.语法隐喻的概念 1.1 词汇隐喻vs.语法隐喻 1.2 一致式和隐喻式 2.语法隐喻的分类 2.1 概念隐喻 2.2 人际隐喻 2.2.1情态隐喻 2.2.2 语气隐喻 2.3 语篇隐喻 3.对语法隐喻的批判
9/20/2017
1.语法隐喻的概念(Grammatical Metaphor)
9/20/2017
2.1 Ideational Metaphor 概念隐喻
2.2 Interpersonal metaphor人际隐喻
Metaphor of Modality 情态隐喻
Metaphor of Mood 语气隐喻
9/20/2017
2.2.1 Metaphor of Modality
• 语篇语法隐喻的优势在于:有助于篇章的紧密衔 接与连贯关联;有助于体现篇章的意图指向和文 体价值;有助于提高篇章的可接受性;有助于篇 章的情境再现。 • 韩礼德对语篇隐喻扔持保留态度。
9/20/2017
4.The Criticism of GM
根据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的理论假设,人类的思 维是单向的、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的。这也是韩礼 德一直只强调名词化而忽视动词化(verbalization)、 形容词化的原因。但是他对这种假设的经验主义 基础始终没有交代,难免使人们对他的语法隐喻 的理论根基产生怀疑。胡壮麟曾对韩礼德“无视 语法隐喻中动词化的客观存在”提出过批评。
9/20/2017
过程的转换(process transformation) • 功能语言学中,概念元功能主要通过及物性(transitivity )和语态(voice)得到体现。(胡壮麟,朱永生:2008) Holliday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及物性系统把人类的经验分 成六种不同的过程:1)物质过程;2)心理过程;3)关 系过程;4)言语过程;5)行为过程;6)存在过程。 1a) 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on the fifth day.(物质过程) 1b) 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心理过程) 2a)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a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物质过程)→ 2b)The past twenty years has witnessed great Changes in China.(心理过程)
情态隐喻
• 在情态意义的表达上,会出现隐喻体现形式,决定每一种情态意 义如何体现的是情态的取向系统。 • 情态的取向分为4种:明确主观,非明确主观,明确客观,非明 确客观。 1) I think Mary is ill. (明确主观,说话者明确对判断或断言负 责。) • (2) Mary must be ill. (非明确主观) • (3) It's likely that Mary is ill. (明确客观,说话者的断言似乎不 再是一个人的观点,从而隐藏了情态的来源。) • (4) Mary is probably ill.(非明确客观)
(explicit subjective) (明确主观,隐喻性,说话者明确 对判断或断言负责。)
(2) Mary must be ill. (implicit subjective) (非明确主观) (3) It's likely that Mary is ill.
(explicit objective) (明确客观,隐喻性,说话者的断言 似乎不再是一个人的观点,从而隐藏了情态的来源。)
9/20/2017
9/20/2017
9/20/2017
1.1 词汇隐喻 vs. 语法隐喻(The Difference between GM and LM)
韩礼德认为“隐喻现象并不仅限于词汇层面,而且常 常发生在语法层面”。词汇隐喻(Literal Metephor)是词 汇层面的隐喻,将某一词语用来指称与之相似的事物。而 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是语法层面的隐喻, 用不同的表达形式(wording)表述客观世界中的同一事 物或现象。 E.g. Richard is a lion=Richard is brave. 词汇隐喻 a flood of protests Flood被比喻性的用来指称“多如潮水的抗议”,所以是一个 词汇隐喻。 Protests 是用名词来描述客观世界中的动态的现象,所以是 一个语法隐喻。
2.1 Ideational Metaphor 概念隐喻
韩礼德语法隐喻的重点在概念隐喻,而概 念语法隐喻的重点在名词化(nominalization)。 nominalization:名词化指说话者把本来可以用 动词结构或句子表达的内容用名词性成分表达。 a)The driver drove the bus too rapidly down the hill, so the brake failed. b)The driver's over—rapid downhill driving of the bus resulted in brake failure.
•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在他的《功能语法导论》 一书中提出了“语法隐喻”这一理论。
• Definition:
用一种语法手段代替另一种语法手段来表达即定 义的一种语言现象。( The substitution of one grammatical class or structure for another. )同一语 言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这些表达方式中, 除一种为适合表达(congruent wording)外,其余 为隐喻表达。 E.g. 特定语境中“—谁知道啊?”(我不知道。) “How could you say such a thing?”(You shouldn’t say such a thing. )
(4) Mary is probably ill. (implicit objective) (非明确客观)
2.2.2 Metaphor of Mood
9/20/2017
2.2.2 Metaphor of Mood
一般情况下体现陈述的是陈述语气,体现疑问的是疑 问语气,体现命令的是祈使语气。但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中, 一种言语功能可以用几种不同的语气来体现,一种语气也 可以体现不同的言语功能。这实际上涉及到了一种语法隐 喻向另一种语法隐喻的转移,即从一种语气域向另一个语 气域的转移,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语气隐喻。 e.g. 用陈述语气和疑问语气表达命令: • (1) Pass me the tea pot. (祈使语气) • (2) I’d like you to pass me the teapot. (陈述语气) • (3) Can you pass me the tea pot ? (疑问语气)
9/20/2017
所谓语气比喻,指的是被选用的语气不是表达它 通常表达的意义,而是表达另一种意义。
9/20/
2.3 Textual Metaphor
语篇语法隐喻是指语法隐喻这种手段既可以通 过展开一个语篇的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成为组篇的 工具。为此,他采用了隐喻性主位(metaphorical themes)和隐喻性新信息(metaphorical news)。 Theme主位: 已知的信息或至少在语境中是明确 的、说话者从它开始谈话的内容。 E.g.Between 1937 and 1945, the value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almost doubled. The increase was faster than otherwise would have occurred. The momentum was maintained in the post-waryears. 9/20/2017
9/20/2017
1.2 一致式和隐喻式(Congruent Form and Metaphorical Form)
韩礼德把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句式成为“一致式”, 把隐喻化称为“隐喻式”。 E.g. congruent form :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on the fifth day. Metaphorical form: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