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机械类)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机械类)课程教学大纲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引言:机械原理是一门机械工程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及其应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本教学大纲旨在通过明确课程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而结构化的学习指导。
一、课程概述1.1 课程名称:机械原理1.2 课程代码:MEP1011.3 学时分配:理论教学(48学时),实验教学(24学时)1.4 先修课程:近代物理学、高等数学、工程力学二、课程目标2.1 知识目标:- 掌握基本的机械原理理论,了解力学、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理解刚体和弹性体的力学行为,能够应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 熟悉机械原理的应用领域和现代技术的发展趋势。
2.2 能力目标:- 具备分析和解决机械原理问题的能力,包括力学计算、力学模型建立和实验数据处理等。
- 能够运用机械原理知识进行工程设计和创新实践。
2.3 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积极探索和应用机械原理知识。
- 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3.1 理论教学:- 刚体力学:刚体的平衡条件、转动定律、角动量和动能等。
- 弹性体力学:胡克定律、弹性形变、应力应变关系和材料破坏等。
- 静力学:平面定位问题、静摩擦力和斜面问题等。
- 动力学: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和动量、碰撞和转动惯量等。
3.2 实验教学:- 使用力学实验设备进行实验操作,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分析。
- 开展机械原理实验,如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胡克定律的验证和静力学问题的实验验证等。
四、教学方法4.1 理论教学:- 采用教师讲授、互动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结合。
-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展示实际应用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4.2 实验教学:- 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工程认证《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课程目标《机械原理》课程是培养学生进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初步能力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则是机械原理课程的重要实践环节,要求对学生进行机械设计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对新机械运动方案构思和设计的能力以及对机构系统中各机构分析和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具备综合运用机械原理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分析和解决与本课程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算、绘图、表达、运用计算机和查阅有关资料的能力,使学生逐步树立工程设计的观点,培养创新设计能力和实用机构设计能力。
课程设计的任务是根据机构的工作要求对机构的机械运动简图进行尺度综合,并根据机构的工作要求进行运动分析,确定最佳设计参数。
要求根据设计任务,绘制必要的机构运动简图,编制计算设计计算的程序框图,并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课程学习之前,应开设机械制图、理论力学、计算机编程等基础课程。
课程设计是在课程学习结束并熟练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绘制、图解法、解析法运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目标1:能够对课程设计题目特点,运用综合知识对课题进行分析、计算,能够确定设计过程的基本技术路线。
目标2:能够表述出课题涉及的关键技术问题,对关键技术问题能够建立模型进行分析。
目标3:通过计算、分析和对比,提出具体、合理的解决方案。
目标4:能够运用机械工程专业综合知识,对课题进行设计、计算和绘图等。
目标5:能够选用和使用网络资源、数字图书资源、计算机技术等实现设计。
目标6:能够利用现有的机构,进行创新设计。
目标7:能够独立完成机构三维设计以及仿真分析。
目标8:能够撰写出课程设计说明书、能够绘制图纸,并能完整的表述出设计过程和方案优化过程等。
目标9:能够清晰的表达设计中的思想、思路、方案所采取的措施和效果等,并能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备注:“学生学习预期成果”是描述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应具有的能力,可以用认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描述预期成果达到的程度。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Course Exercise of Mechanical Principle一、设计的性质与任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机械原理》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可在本课程讲授2/3后进行,亦可在本课程学完后集中进行。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任务是:1. 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2.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独立解决有关本课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于机械的运动学、动力学的分析和设计有一较完整和系统的概念;3. 使学生能受到拟定机械运动方案的训练,具有初步的机构选型与组合,确定运动方案的能力。
4. 使学生掌握进行机械运动学、动力学分析和设计的图解方法,以及借助于计算机进行运动学、动力学分析和设计的解析方法;5.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制图和运用计算机及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
6. 通过编写说明书,培养学生表达归纳、总结、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的基本要求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要求包括下述几个部分:1.主体机构设计图(A3或A4图纸)和辅助机构设计图(A2或A3图)各1张;2.机器运动简图(全部或一部分)(A2图纸)1张;3.运动分析及运动线图(A1图纸)(4~5人一组)1张;4.动态静力分析及等效力矩线图(A1图纸)(4~5人一组)1张;5.编写设计说明书约6000字。
若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则要求用2号图作任意一位置的运动分析和动态静力分析,在说明书中附上打印的计算机程序(子程序除外)及其计算结果和线图。
三、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工程图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理论力学、机械原理等。
四、课程设计内容1.确定执行构件的运动及其相互协调配合关系机器的工作原理确定之后,用运动循环图来表示机器预定职能所需的所有执行构件的动作形式、运动参数和变化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关系。
2.确定原动机的类型和运动参数原动机的类型和运动参数将影响机械传动的形式、机构类型的选择和机构系统的复杂程度,选择时应综合考虑电动机和传动部分的重量、尺寸、价格、机构系统的复杂程度以及机械效率等各方面的因素。
机械原理及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机械原理课程英文名称: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总学时: 60 讲课学时:54 实验学时:6学分: 3授课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学生、包装工程专业本科学生课程性质:必修课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机械制图、理论力学开课参考学期:4教材:孙桓;《机械原理》(第七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教学参考书:[1] 郑文纬;《机械原理》(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2] 葛文杰;《机械原理习题集》,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年。
一、课程教学目的、基本要求及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教学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目的:1、为学生学习机械类有关专业课打好理论基础。
2、为机械产品的创新设计打下良好基础。
3、为现有机械的合理使用和革新改造打下基础。
【基本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初步具有确定机械运动方案,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
本课程主要研究各种机械的一般共性问题,即研究机构的组成原理、机构运动学及机器动力学等;研究各种机器中常用机构的运动及动力性能分析与设计方法和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设计的问题。
【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机械原理是高等工科学校本科机械类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
在教学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二、教学时间安排三、本课程的基本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及内容第二节学习本课程的目的第三节如何进行本课程的学习第四节机械原理学科发展现状简介第二章机构的结构分析第一节机构结构分析的内容及目的第二节机构的组成第三节机构运动简图第四节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第五节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第六节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时应注意的问题第八节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结构分类及结构分析第九节平面机构中的高副低代第三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第一节机构运动分析的任务、目的和方法第二节用速度瞬心做机构速度分析第三节用矢量方程图解法作机构的速度和加速度分析第五节用解析法作机构的运动分析第四章平面机构的力分析第一节机构力分析的任务、目的和方法第二节构件惯性力的确定第三节运动中的摩擦力的确定第四节不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受力分析第五章机械的效率和自锁第一节机械的效率第二节机械的自锁第六章机械的平衡第一节机械平衡的目的及内容第二节刚性转子的平衡计算第三节刚性转子的平衡试验第四节转子的许用不平衡量第六节平面机构的平衡第七章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调节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机械的运动方程式第三节机械的运动方程式的求解第四节稳定运转状态下机械的周期性速度波动及其调节第五节机械的非周期性速度波动及其调节第八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第一节连杆机构及其传动特点第二节平面四杆机构的类型和应用第三节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知识第四节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第九章凸轮机构第一节凸轮机构的应用与分类第二节推杆的运动规律第三节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第四节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第十章齿轮机构及其设计第一节齿轮机构的应用及分类第二节齿轮的齿廓曲线第三节渐开线齿廓的啮合特性第四节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第五节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第六节渐开线齿轮的变位修正第七节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第八节蜗杆传动第九节圆锥齿轮传动第十一章齿轮系及其设计第一节齿轮系及其分类第二节定轴轮系的传动比第三节周转轮系的传动比第四节复合轮系的传动比第五节轮系的功用第六节行星轮系的效率第七节行星轮系的类型选择及设计的基本知识第十二章其他常用机构第一节棘轮机构第二节槽轮机构第三节不完全齿轮机构第十四章机械传动系统的方案设计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机械工作原理的拟定第三节执行构件的运动设计和原动机的选择第四节机构的选型和变异第五节机构的组合第六节机械传动系统方案的拟定第七节机械传动系统设计举例四、其他教学环节课程设计见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机械原理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3、课程学分:_____4、课程总学时:_____5、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机械制图等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掌握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让学生了解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性和设计方法。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机械系统方案设计和创新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绪论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机械的组成和发展趋势。
2、机构的结构分析机构的组成要素。
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
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
机构的组成原理和结构分类。
3、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速度瞬心法在机构速度分析中的应用。
用矢量方程图解法作机构的速度和加速度分析。
4、平面机构的力分析运动副中的摩擦力分析。
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受力分析。
5、机械的效率和自锁机械的效率计算。
机械的自锁条件。
6、机械的平衡刚性转子的平衡计算。
平面机构的平衡。
7、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机械的运动方程式。
机械的等效动力学模型。
机械速度波动的调节方法。
8、连杆机构平面连杆机构的类型和应用。
平面连杆机构的工作特性。
平面连杆机构的设计。
9、凸轮机构凸轮机构的类型和应用。
从动件的运动规律。
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
10、齿轮机构齿轮机构的类型和特点。
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
渐开线齿轮的啮合传动。
齿轮的加工方法和根切现象。
变位齿轮传动。
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
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11、轮系轮系的类型和应用。
定轴轮系的传动比计算。
周转轮系的传动比计算。
复合轮系的传动比计算。
12、其他常用机构间歇运动机构。
螺旋机构。
13、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过程和内容。
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评价方法。
四、课程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核心知识。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机械原理课程是机械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基本原理和应用的理解与掌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机械原理基本理论的基础知识和分析能力,能够应用机械原理进行机械系统的设计和分析。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理论,包括力学原理、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等知识;2. 理解机械原理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原理和方法;3. 培养学生应用机械原理进行机械系统设计和分析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力学基础1.1 物体的静力学平衡1.2 物体的运动学1.3 物体的动力学2. 材料力学2.1 弹性力学基础2.2 塑性力学基础2.3 变形与应变3. 流体力学基础3.1 流体的基本性质和划分 3.2 流体静力学3.3 流体动力学4. 动力传动系统4.1 齿轮传动4.2 带传动4.3 轴承与轴系设计5. 运动学分析5.1 基本运动副5.2 机构运动分析方法5.3 机构设计与优化6. 力学系统动力学分析6.1 单自由度振动系统6.2 多自由度振动系统6.3 机械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四、教学方法1. 综合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实验教学相结合,通过实验室的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4.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讲解和示范。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2. 期中考试:对课程前半部分的知识进行考核;3. 期末考试:对课程全面知识进行综合考核;4.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机械系统设计和分析,占总成绩的一定比例。
六、参考教材1. 王凯、李明. 机械原理[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 陈扬. 机械原理与设计[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3. 马旭东、杨晓霞. 机械原理[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
机械系统动力学仿真的基本原理和 方法
02
机械系统动力学仿真的软件工具介 绍与使用
机械系统动力学仿真的实验设计与 实施
03
机械系统动力学仿真的结果分析与 讨论
04
07 课程考核方式与标准
平时成绩评定方法及标准
课堂表现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认真听讲, 及时完成课堂练习和作业。
出勤率
保持高出勤率,不迟到、早退 或旷课。
机构运动参数测定的实 验装置与操作步骤
机构运动参数测定的数 据处理与分析
机构运动参数测定的误 差来源与减小误差的方 法
机械传动性能测定实验
01
机械传动性能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02 机械传动性能测定的实验装置与操作步骤
03
机械传动性能测定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04
机械传动性能的评价指标与讨论
机械系统动力学仿真实验
总评成绩计算方法及标准
总评成绩组成
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 绩占70%。
成绩评定标准
平时成绩根据课堂表现、出勤 率和作业完成情况综合评定; 期末考试成绩根据试卷评阅结
果确定。
总评成绩等级划分
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 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
及格。
谢谢聆听
缺点及适用场合。
带传动的参数选择与计算
掌握带轮直径、带速、中心距等参数 的选择原则,以及传动功率、带张力 等参数的计算方法。
链传动的参数选择与计算
掌握链轮齿数、链节距、中心距等参 数的选择原则,以及传动功率、链张 力等参数的计算方法。
轮系分析与设计
轮系的类型与特点
了解定轴轮系、周转轮系等不同类型轮系的 工作原理和特点。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本课程教学大纲依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一、课程说明课程名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编号:0861S2009总学时:2周(每周按0.5学时/学生)总学分:2学分课程性质:专业实践教学先修课程: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机械原理、C语言等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开课学期:第四学期二、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目标: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工科院校学生在大学期间利用已学过的知识第一次比较全面的、具有实际内容和意义的课程设计,也是机械原理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机械运动方案设计,并在机构分析与综合方面受到一次比较全面的训练。
教学要求:根据高等学校工科本科《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与基本要求是:(1)通过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融会贯通机械原理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具有机构选型组合及运动方案确定的能力,培养创新设计的意识。
(3)了解机械运动的变换与力的传递过程,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与设计。
(4)提高运算、绘图、运用计算机完成机械系统整体分析和设计及查阅有关资料的能力。
(5)编写说明书,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通过对某种简单机器(它的工艺动作过程比较简单)的分析,进行机械运动简图的设计,其中包括机器动能分析、工艺动作过程确定、执行机构的选择、机械运动方案的评定、机构尺度综合等。
具体内容包括:按照给定的机械总功能要求,分解成子功能进行机构的选型和组合;设计该机械系统的几种运动方案,对各运动方案进行对比和选择;对选定方案中的机构——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其他常用机构及组合机构进行分析和设计;制定机构运动循环图;画出机构运动简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课程性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必修课程
学分:2
学时:2周
授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专科专业
预修课程:《机械制图》,《高等数学》,《材料与金属工艺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
开设学期:第三学期
一、课程设计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1.教学目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对机械类专业学生进行的一次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
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理解并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在接触和了解工程技术实际(如工程设计方法、工程设计资料等)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设计方法训练,以达到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基本要求: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实质上是进行机构运动简图的设计。
因此,它的基本要求是:提出设计方案、选用机构类型及其组合,确定运动学尺寸、进行运动分析和动态静力分析、飞轮转动惯量的计算等等。
完成必要的计算机三维绘图或编程、图纸绘制和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作图求解或解析的方法均可采用。
二、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
1.主要设计内容:课程设计内容可根据专业要求从以下项目中选定:
(1)运动方案设计
(a)工作原理和工艺动作分解;
(b)机械运动方案的拟定;
(c)机械执行机构的选择和评定(连杆机构的设计及分析、凸轮机构设计、齿轮机构或轮系设计、其它基本机构设计);
(d)根据工艺动作和协调要求拟定运动循环图;
(e)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选择和评定;
(2)执行机构尺寸设计
(a)执行机构各部分尺寸设计;
(b)机构运动简图;
(c)飞轮转动惯量的确定;
(d)机械动力性能的分析计算。
(3)编写设计说明书。
(4)答辩。
2.时间安排:在机械原理课程和其它先修课程完成后,安排2周时间进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三、指导方式: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四、课程设计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根据设计图和设计说明书及答辩进行成绩评定,不再考试。
2.成绩评定:由1~2名教师组成答辩小组,对学生完成的设计图和设计计算说明书的内容进行提问,并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性以及设计内容,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进行评分。
五、课程设计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牛鸣岐主编.《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手册》.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年
[2]郑文纬主编.《机械原理》第7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3]孙桓主编.《机械原理》第7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4]朱理主编.《机械原理》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大纲撰写人签字:学院章
学院负责人签字: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