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最新版
中医基础理论(全)
绪论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2.中医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整体医学模式。
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主张“火热论“,属寒凉派;李东垣,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属补土派;张从正,主张“治病先以驱邪为要”,属攻邪派;朱丹溪,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属滋阴派。
4.中医四大经典丛书:①《黄帝内经》②《难经》③《伤寒杂病论》④《神农本草经》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病与证的区别)6.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病变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各异,这叫做“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发生了相同的病理变化,出现了具有相同性质的证,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叫做“异病同治”;它们的判断依据是“证”的异同。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精气学说1.精与气的基本概念:精与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源,也是推动宇宙万物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动力源泉。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运动是精气的基本属性;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阴阳学说1.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阴阳的特征: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可分性。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1.五行的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2.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3.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注:色脉相符其病顺,反之,得克之脉则死,得生之脉则生。
4.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⑴五行的相生相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根据相生规律可确定“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之法,一般认为,疾病按相生规律转变时,母病及子病情较轻,反之,病情较重;根据相克规律可确定“抑强”与“扶弱”之法。
最新中医基础理论1-PPT文档
3.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医学理论的综合汇通和深化发展 阶段,既有许多新的发明和创见,又有对医学理 论和经验的综合整理,编撰了大量的医学全书、 丛书和类书。
明代命门学说 张介宾(字景岳)
赵献可(字养葵)
明清时期温病学说 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创“戾气”
说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创卫气营血辨证
形神统一的整体,因而形与神在病理上也是相互 影响的。调理五脏精气血可调节人之心理异常, 如逍遥散、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辩证统一的。通过观察 分析形体、官窍、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 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由外察内(视其 外应,以知其内脏)。验舌与面部色诊都是 中医学整体诊病思想的具体体现。
一是中医学理论经过梳理研究而更加系统、规范, 如20世纪60年代编写的全国统编教材《内经讲 义》,发展为70年代的《中医学基础》,再分化 为80年代《中医基础理论》,即其标志;
二是用哲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现代实 证科学等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学,大量的专著和 科研成果相继出现;
三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思维方法进行研究, 探讨中医学理论概念的发生之源与继续发展、创 新之路。
治疗技术的发展 药物疗法的发展:《神农本草经》 针灸技术的发展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汉代以后,医学理论不断创新,治疗技术 不断提高,中医学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 晋·王叔和《脉经》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唐·王焘《外台秘要》
2.宋金元时期
南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方)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 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寒凉派。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倡“邪非人 身所有,邪去则正安”—攻邪派。
中医基础理论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足阳经 手三阳经足三源自经五、病因(一、)概念
1.含义: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 2.分类:六淫
疠气 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 病理产物等
(一)风邪
(一)六淫
1.含义:凡致病中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2.致病特点: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胜或机能亢奋,代 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 临床特点:热、动、燥 病机趋向:“阳胜则阴病”
(二)阴偏盛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胜,机能障碍 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临床特点:寒、静、湿 病机趋向: “阴胜则阳病”
气机阻滞 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疼痛(胀、窜、攻痛) 气塞不行—胀闷(气行则舒)
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热烦躁,疼痛拒按,二便不通,脉
表现
实有力等。
精气夺则虚 含义 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以及脏腑经络功能减退,使机体抗病
特点
能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的一系列虚弱、不足的证候。
形成 先天禀赋不足、病后亏虚、多种慢性病耗损、邪气损害等。
(二)十二经脉
1.走向
头 手三阳经
胸
手三阴经
手 足三阳经
腹
足三阴经
足
《灵枢.逆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二)十二经脉
2.组成
手足阴经 手三阴经
足三阴经
2024版年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注意事项
环境要安静,避免外界干扰;医生态 度要和蔼,注意保护病人隐私;手法 要轻柔、准确,避免过度用力或时间 过长;要结合望闻问诊,全面分析判 断。
2024/2/2
27
06
防治原则与策略
2024/2/2
28
预防为主,未病先防思想贯彻
强调养生保健
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调节 情志等方式,提高人体正气,预
望色
观察病人面部颜色与光泽,以及皮肤、 黏膜、舌苔、排泄物等颜色,以了解 脏腑气血盛衰和病邪性质。
2024/2/2
望形态
观察病人形体强弱、胖瘦及活动姿态 等,以诊察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 盛衰。
注意事项
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避免有色光源 干扰;要全面观察,不可片面;注意 病人情绪变化对望诊的影响。
24
综合化
中医正在与西医相互融合,形成 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为
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7
02
阴阳五行理论
2024/2/2
8
阴阳概念及其关系
阴阳定义
阴指事物的阴暗、寒冷、 静止、内敛等属性;阳指 事物的明亮、温暖、活动、 外放等属性。
2024/2/2
阴阳关系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变 化的根本动力。
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是事物正常发展 变化的基础,阴阳失调则 会导致事物出现异常变化。
9
五行概念及其生克关系
五行定义
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或 能量状态,代表事物的不同属性和相 互关系。
五行相乘相侮
五行之间相乘指一行对另一行的过度 克制,相侮指一行对另一行的反向克 制。
五行生克关系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水克火、火克金。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三节 藏象 一、心
2.联属功能
心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都统属于心 其华在面:是指心脏精气的盛衰,可从面部的色泽反映出来
开窍于舌:是指舌为心之外候,故又称舌为“心之苗”
在志为喜:是指心得生理功能与精神情志的“喜”有关 在液为汗:是指汗液的生成、排泄与心血、心神关系密切
第三节 藏象
肺→华盖
第三节 藏象 二、肺
第三节 藏象 二、肺
2. 生理功能 3)主通调水道 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 布和排泄。 外达皮毛,汗、呼气 宣发
脾胃 水谷 津液
脾
肺
肃降 肾(膀胱) 尿
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
第三节 藏象 二、肺
2. 生理功能 4)朝百脉,主治节 朝百脉 --- 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 吸清,呼浊,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送全身。实质: 助心行血。 主治节 --- 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的呼吸及全 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1. 生理功能 2)运化水液
脾主运化
多余的水液
肺、肾
体外
第三节 藏象 三、脾
1. 生理功能 3)脾气主升:脾气以升为主。
①升清:上输水谷精微至心肺、头目,并通过心
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②升举内脏: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定,
防止内脏下垂。
第三节 藏象 三、脾
1. 生理功能 2)主统血 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1.生理功能: 2)主水 指肾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津液代谢的功能。
脾胃
水谷
脾 津液 肃降
肺 升清
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 主宰整个水液代谢。
肾
降浊
膀胱 尿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库及答案【最新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库及答案【最新版】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库及答案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下列哪一项不能作为疟气形成的社会因素:D.生活极度贫困2.下列哪一项是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C.辨证求因3.下列哪一项血的病理变化与脾胃虚弱有关:A.血虚4.下列哪一项是气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C.动力和原料5.下列哪一项是五行相生的次序:A.木→土→水→金→火→木6.下列哪一项对人体的滋润作用较为明显:B.津7.下列哪一项属于肾的生理功能:C.主宰全身水液代谢8.___又称痛痹,主要反映了哪一致病特点:D.寒性凝滞9.瘀血在舌质上表现为:A.舌质紫暗10.疫疠之气流行,“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起着主导作用的是:D.邪气致病11.“至虚有盛候”,其疾病的本质属:B.虚证12.《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男子“五八”的生理表现是:C.筋骨劲强,真牙生而长极13.某些疾病,常反复发作,而在未发作阶段全无症状或体征,几乎与常人无异。
此属下列中何种类型:E.复发与休止交替14.素患眩晕,突然昏仆,鼾睡,左半身不遂,属于:B.伏而后发15.由实转虚的机理,主要在于:C.中气不足,脾失健运二、B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A.阴阳二气的交感B.阴阳二气的制约C.阴阳二气的运动D.阴阳二气的平衡E.阴阳二气的互根答案:D.阴阳二气的平衡三、D型题1.正确的饮食惯应该包括五味调和,防止偏嗜;同时避免饮食偏寒或偏热的情况。
2.合病和并病都是指多种疾病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的情况,但合病是指疾病之间有一定的关联,而并病则是指疾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3.从化是指在疾病治疗中,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4.在治疗虚热病时,应该采用滋阴的方法进行治疗,以平衡身体的阴阳平衡。
5.在中医治疗中,治法和方药的选择都应该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进行个性化的调整。
6.鼻、悲、皮、毛、涕都是中医中与肺相关的五脏六腑之一,与肺的功能息息相关。
最新整理《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学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1)李本强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2)李本强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精华版)
中医基础理论(精华版)传承中医文化,培养中医人才希望更多人能分享给身边的朋友,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学习中医,认识中医。
一、精炁(气)学说炁(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有“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由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如动物的“生长壮老已”,植物的“生长化收藏”。
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应。
如:“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二、阴阳学说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为阳,背日光为阴。
阴为“体”,阳为“用”;阴为有形之“体”,阳为无形之“用”。
阴阳的交互作用包括: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三、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成就,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但是这并不代表五种物质,而是物质的五种属性。
五行于中医则体现了具备这五种属性的人体五大系统的相互关系。
木火土金水这五个符号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所统领的五大系统。
中医不是研究微观的病毒细菌如何作用于人体的理论,而是研究人体整体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中药、按摩、针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调节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以此保持身体健康。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四、藏象学说藏: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奇恒之府,通称为脏腑。
象:一指“形象”,即脏腑的解剖形态;二指“征象”,即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三指“应象”,即脏腑相应于四时阴阳之象。
透过外在“象”的变化,以测知内在“藏”的生理病理状态,称为“从象测藏”。
即“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脏腑”不单是解剖型态的概念,而是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在内的综合概念。
五脏:指肝、心、脾、肺、肾,一般笼统功能为“化生和储藏精气”。
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一般笼统功能为“腐熟水榖、分清泌浊、传化糟粕”。
奇恒之府: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中医基础理论(精选)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理论是中医医学体系的根基。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以及八纲辨证等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详细介绍。
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将自然界万物的发展变化和人体生命活动归纳为阴阳和五行两个方面。
阴阳是二元对立的哲学概念,代表事物的两个相对面,如寒热、虚实、内外等。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理解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理论基础。
气包括天然之气和后天之气,血是人体内流动的液体,津液是人体体液的总称。
中医认为,气血津液的运行和相互作用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三、脏腑学说中医的脏腑学说将人体的生理机能分为五脏和六腑。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脏腑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四、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解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理论之一。
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络脉系统,通过经络传导气血和营养物质,保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经络学说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五、八纲辨证中医的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
八纲指的是寒热、虚实、表里、内外等八个方面。
通过观察病人的外部表现和症状,中医医师可以判断疾病的病机和归属,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它对中医的诊断和治疗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理解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不仅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开展中医临床工作,还可以让普通人了解中医学的特点和优势。
2024版年度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精选
2024/2/2
21
闻诊:听声音、嗅气味辅助诊断方法
听声音
包括语言、呼吸、咳嗽、呕吐等声 音,可判断正气盛衰和病情轻重。
嗅气味
包括口气、汗气、痰涕之气等,可 辅助判断脏腑病变和病邪性质。
2024/2/2
22
问诊:详细询问病史和症状表现
询问一般情况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等,以了解患者基本情况。
小柴胡汤
3
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七味药组成,具有和解少阳的功效,是治疗少阳 病的基础方剂。
2024/2/2
31
方剂加减变化规律探讨
2024/2/2
药物加减原则
01
根据病情变化和体质差异,遵循“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进行
药物加减。
常用加减药物
02
如气虚加黄芪、党参;血虚加当归、白芍;阴虚加麦冬、五味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精 选2024
2024/2/2
1
目 录
2024/2/2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阴阳五行学说 • 脏腑经络理论 • 病因病机理论 • 诊断方法与技巧 • 防治原则与养生方法 • 经典方剂介绍及运用 • 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应用前景展望
2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2024/2/2
3
中医的起源与发展
2024/2/2
根据个人体质和年龄特点,选择适宜 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29
07
经典方剂介绍及运用
2024/2/2
30
常见经典方剂组成及功效分析
1
四君子汤
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药组成,具有益 气健脾的功效,是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基础方剂。
2
中医基础理论最新版
贡献:1.强调整体观念(人自身,人与自然)
•
2.古代哲学思想(精气,阴阳,五行)
•
3.建立以五脏为核心的有机整体
•
4.构建了藏象精经品课络件 理论
《难经》-秦越人(扁鹊) 81难 难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补充著作 贡献: 1.脉学发挥-创独取寸口脉的诊脉方法 2.命门说-左肾右命 3.无形三焦说 后世“内难二经”并称。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院
精品课件
参考书
1.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7.
2.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1.
3. 李振吉主编.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词典.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1.
4. 童瑶主编. 规划教材教与教学参考丛书·中基础理论. 中国 中医药出版社,1999.
*五脏一体观
• 概念: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
•
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观点。
• 结构:五藏,六腑,形体,官窍,在经络系统
• 联络下,形成五个生理系统。
• 功能: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 心气行血 ,肝疏气机 , 肺气宣降,脾气运化 , 肾气摄纳,诸脏赖于心神主宰
精品课件
筋 目
肝
肾 心 心 小肠舌 脉
• 植物生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 人体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
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汗
•
天寒则腠理闭—尿
• 地域环境:地势、水土、物产、风俗习惯
精品课件
(1)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 空间—地域环境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江南多湿热,腠理多疏松 • 北方多燥寒,腠理多致密 • 水土不服
派” 。 • 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认为“阳常有余,阴 • 常不足”,撰《格致余精论品课》件 ,后人称其为“滋阴
中医基础理论(完结)
中医基础理论(完结)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科。
它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核心思想和临床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的哲学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和气血津液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产物。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标志,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脏象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认识,它认为人体内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脏腑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
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的解释,它认为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的运行和调节失常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基础理论的生理学部分主要研究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理过程。
它包括人体各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
通过学习生理学,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各个系统的正常运转和相互关系,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的病理学部分主要研究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证。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病机是指疾病发生的机制,病证是指疾病的表现。
通过学习病理学,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从而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的诊断学部分主要研究疾病的诊断方法和诊断标准。
它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和八纲辨证。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在表现来诊断疾病,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嗅患者的体味来诊断疾病,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信息来诊断疾病,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象来诊断疾病。
八纲辨证是将疾病分为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等八个方面进行辨证,从而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变部位。
中医基础理论的治疗学部分主要研究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治疗原则。
它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治疗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方法,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来治疗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态——阴阳平衡;病态——阴阳失衡
精品课件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3. 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
阳偏胜
阴偏胜
阳偏衰
精品课件 阴偏衰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4.用于疾病的诊断 5.确立护治原则 6.归纳药性 7.指导养生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第三节 藏象 二、肺
2. 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 2)肺为娇脏
精品课件
第三节 藏象
二、肺
3. 联属功能 在体合皮 其华在毛 开窍于鼻 喉为门户, 在液为涕 在志为悲(忧) 与大肠相表里
精品课件
第三节 藏象
三、脾
1. 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
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精品课件
第一节 阴阳学说 概念
含义: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 方属性的概括
初期含义:朝向日光为阳,背向日光为阴
阴阳学说: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的
两个方面
精品课件
第一节 阴阳学说
概念
阴阳属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 两类特定的相反 趋向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脾主运化
(1)运化食物 (2)运化水液
精品课件
第三节 藏象
三、脾
1. 生理功能
食物
脾主运化
胃
精微
A.上输于肺,肺之宣发肃降 B. 脾的自转输
全身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精品课件
第三节 藏象 三、脾
1. 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
多余的水液
肺、肾
精品课件
体外
第三节 藏象 三、脾
1. 生理功能 2)主统血 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
血、津液运行正常
精品课件
第三节 藏象 四、肝
肝主疏泄
前提 (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
促进胆汁的分泌排泄
肝失疏泄
脾胃运化 (脾升胃降)
A.头晕目眩
脾
B.飧泄
(肝脾不和)
A.嗳气,呃逆,
恶心呕吐
胃
B.脘腹胀痛
C.便秘 精品课件 (肝胃不和)
第三节 藏象 四、肝
(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
肝主疏泄
胆汁的分泌和排泄
手 足三阳经
腹 足三阴经
足
《灵枢.逆顺肥瘦篇》: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精品课件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第四节 经络
十二经脉
3.流注次序
食指端
鼻孔旁
足大趾端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心中
小指端
目内眦
足小趾端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精品课件
概述 一、发展简史
二、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1. 《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1.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三因学说”
2. 《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开创“脏腑证治”
刘完素(河间)—寒凉派
金元四大家
李 杲(东垣)—补土派 张从正(子河)—攻邪派
朱震精亨品(课件丹溪)—养阴派
概述
一、发展简史
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楼英《医学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3.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 “卫气营血辨证” 《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 “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 五、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精品课件
第三节 藏象 四、肝
(3)调畅情志
肝主疏泄
气血正常运行
情志活动正常
肝失疏泄 情志活动异常
疏泄不及 疏泄太过
肝郁:郁郁寡欢,性情抑郁, 沉默寡言,喜太息。
急躁易怒
精品课件
第三节 藏象 四、肝
1.生理功能: 2)主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
防止出血的功能。
精品课件
第三节 藏象
四、肝
此长彼长
阴虚火旺,阳虚阴盛 补气生血,补血养气
“重阳此必消彼阴消,重阴必阳气”虚、引起“血寒虚极,生血热虚引,起热气极虚生寒”
精品课件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阴说阳明学人说体在的组护织理结学构中的应用
精品课件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2. 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2.联属功能: 在体合筋 其华在爪 在窍为目 在液为泪 在志为怒 与胆相为表里
精品课件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1.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藏精:肾气对精气所具有的闭藏作用
广义:泛指一切精微物质(气血津液、水谷精 微等)。
精
狭义:指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精品课件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1)主血脉:
C. 脉管 通畅
A.
心气 充沛
血液 充盈 B.
精品课件
血脉
第三节 藏象
一、心
1.生理功能
2)藏神:
神
广义: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藏神 — 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
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精品课件
第三节 藏象 一、心
2.联属功能 心在体合脉 其华在面 开窍于舌 在志为喜, 在液为汗
胸中
无名指端
目外眦
足大趾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肺中
《灵枢.营卫生会篇》:“精品阴课件阳相贯,如环无端。”
第四节 经络
腧穴
1.定义: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2.分类: 十四经穴: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 脉和任、督脉的腧穴。 奇穴:既有一定名称,又有明确位置,但没有归经的 腧穴。 阿是穴: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 点或病变部位、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部位的腧穴。
精品课件
概述 二、中医学特点
1.整体观念 人与自然的统一 人体本身的统一 人体身心的统一 人与社会的统一
2. 辨证论治
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通过
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
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
应的治疗方法。
1.生理功能: 1)藏精
肾所藏之精
先天之精
活力资助 不断培育充养
后天之精
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人出生后从饮食物中摄取的 营养成分和脏腑代谢所化生
精品课的件精微物质。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1.生理功能: 1)藏精 生长发育
精品课件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1.生理功能:
2)主水 指肾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津液代谢的功能。
精品课件
第三节 藏象 二、肺
1. 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
用,不断地呼浊吸清,吐谷纳新,实现机体与外界 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主呼吸之气
肺主气
主一身之气
精品课件
对全身气机的调节 气的生成(宗气)
第三节 藏象 二、肺
1. 生理功能
2)主宣发肃降
第四节 经络
十二经脉
1.组成
手足阴经 手三阴经 足三阴经
经脉名称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足阳经 手三阳经 足三阳经
精品课件
第四节 经络
十二经脉
2.走向
头 手三阳经
手三阴经 胸
之精源品,课以件 消阴翳。)
第二节 五行学说 概念
五:金木水火土(五材) 行:运动变化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精品课件
第二节 五行学说 内容
1.五行各自的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2.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 3.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制化
脏腑包括
脏腑
脏:心、肝、 脾、肺、肾
腑:胆、胃、 小肠、大肠、 三焦、膀胱
精品课件
奇恒之腑: 脑、髓、骨、 脉、胆、女 子胞
第三节 藏象
一、心
1.生理功能 1)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
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A主血.B主脉
血脉
心气
精品课件
全身
第三节 藏象
一、心
1.生理功能
宣发: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 肃降:肺气向下通降保持呼吸道洁净。
宣 发
肺气
A.呼出体内的浊气 B.将津液上输头面诸窍, 外达皮毛 C.宣散卫气,将津液化 为汗液,并调节其排泄
肃 降
A.吸入自然界清气 B.将津液向下向内输布
C.将津液向下布散,代 精品课件 谢后成为尿液
第三节 藏象
二、肺
1. 生理功能
精品课件
第二节 五行学说 内容
精品课件
第二节 五行学说 内容
生 我 者 为 母 , 我 生 者 为 子
精品课件
第二节 五行学说 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说明五脏的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指导疾病的诊断 指导疾病的治疗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