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跃进大别山》拓展阅读
千里跃进大别山(1)
延安
晋冀鲁豫解放军 太岳兵团
西安
解放军进攻方向 国民党进攻方向 解放区
北平
华东解放军
郑州 武汉
南京 上海
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
千里跃进大别山
回顾与总结
全面内战爆发
Hale Waihona Puke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
孟良崮上火如潮
↙
千里跃进大别山
↓↓
战略进攻
思考讨论
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 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开始?
大别山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是国民党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 地区;又曾是老革命根据地,有良好 的群众基础。大别山东镇南京,西逼 武汉,南扼长江,可以从根本上改变 战争局面。
《千里跃进大别山》读后感400字五篇
《千里跃进大别山》读后感400字五篇《千里跃进大别山》读后感一今天,老师留了一篇读后感.回到家里我想了一想写那一篇好呢?最后我决定写千里跃进大别山这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_47年刘邓大军要挺进大别山的故事.尤其文章中,先头部队已到达汝河北岸.可敌人已把船拖走,刘伯承司令说:〝不管敌人的飞机大炮有多麽厉害,我们一定要迅速前进,来赢得胜利.〞开始作战了,我军冒着敌人冲天的炮火在汝河上搭起一座浮桥,先头部队杀向敌人.最后大军像决堤的洪水向西南方向奔流,我军胜利了.像这样的故事看过许多许多.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就是那些勇敢的战士牺牲而换来的,我们现在的目的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更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要从小立下志向,报答祖国,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在生活和我们求学的路上,我们每个人都会遇见各种各样困难,但是再想一想那些不怕牺牲的战士们.这些小事还算什么呢?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不忘过去的那些先烈们.长大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才.《千里跃进大别山》读后感二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打开我的《红军勇士》,仔细的阅读了《千里跃进大别山》这篇作文,我很佩服红军战士门的英勇精神.‘峡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说得很好,为什么日本不会胜利,因为他们不勇不猛.虚假的胜利是羞的,但是,真正的胜利是靠英勇奋战夺得的.血流下来了,汗流很多了,但是红军坚强的意志是不会被屈服的!不管敌人有多么的厉害我们仍然是最强大的,不管敌人怎么去逼逼不出他们爱国的心.后来,红军先头部队在汝河上打了一座浮桥,对,这是胜利的桥.先头部队像猛虎出山一般,一夜之间就攻下了十几个村庄,打开了一条六七宽的通路.红军从通路冲了过去,他们就是像是决堤的洪水,像西南方向勇猛的奔流.《千里跃进大别山》读后感三‘峡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说得很好,为什么日本不会胜利,因为他们不勇不猛.虚假的胜利是羞的,但是,真正的胜利是靠英勇奋战夺得的.血流下来了,汗流很多了,但是红军坚强的意志是不会被屈服的!不管敌人有多么的厉害我们仍然是最强大的,不管敌人怎么去逼也逼不出他们爱国的心.后来,红军先头部队在汝河上打了一座浮桥,对,这是胜利的桥.先头部队像猛虎出山一般,一夜之间就攻下了十几个村庄,打开了一条六七宽的通路.红军从通路冲了过去,他们就是像是决堤的洪水,像西南方向勇猛的奔流.我军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千里跃进大别山》读后感四终于到了我期待已久的〝千里跃进大别山〞夏令营活动.因为我从来没有在大山里生活过,这一次我可以亲自感受到在大山里所得的快乐.爸爸把我送上了车,我们就出发了.整整的六个小时,我可开心了!一路上我们和导游嘻嘻哈哈,我们的笑声传遍了整个旅游车.不知不觉就来到了目的地,我们先举行了开营仪式,拿到了我们队的旗子:炮兵连和冲锋连.之后,才来到了大别山的第一站:去看关于革命战士的故事.这一站让我认识了一位勇敢的洪学智将军,他让我懂得了做什么事情都要坚强勇敢,不能半途而废,让我了解了许多道理:现在的幸福生活是老一辈革命家用鲜血换来的,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认真学习.之外,让我看到了抗战时期的艰苦,尤其是战士们穿的衣服,虽然我们看到的是崭新的,但是那时候他们的衣服是破旧的······第二站:我们去看了大山的风景.这个地方让我们闻到了新鲜的空气,看到了风景如画的场面:有风平浪静的湖水,仿佛和湛蓝的天空连在了一起,真是水天相连;高大而葱绿的大山,仿佛一个个勇敢的战士拿着厉害的武器站在我的面前.大自然真美啊······晚上,我们观看了抗战那时候的片子是关于警犬的,我的感受是:那些狗真是厉害,很听指挥的.就这样,度过了充实而有意义的一天.《千里跃进大别山》读后感五第二天的早晨,一起来就听到了公鸡打鸣的声音.吃完了一顿丰盛的早餐,第二天的行程又要开始啦!首先,我们到青山镇姜河中心小学参观,见到了那里的学生,以及他们是怎么的一个学习环境.我们感受到:他们能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认真学习,我们更要加倍努力学习.之后,我去跟那里的学生聊一聊,比如说:你读几年级啦?你喜欢这所学校吗······这些之类的.接下来的第二站,是一个新的体验:去学生家里做客,体验这里的生活.我们去的这个学生名字叫江泽冉,她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很亲热,她还带我们到她家里对面的小河去玩耍,我们玩得可开心了!有的打水仗.有的在捡鹅卵石.还有的在小河上散步······又过了开心的一天!第三天的第一站:去山里看瀑布,我们还要一步一步地爬上去.终于到了,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瀑布,尤其是彩虹瀑布,很壮观而美丽.中午,我们吃到了〝十大碗〞,可能大家听不懂,那就是安徽有名的喜庆饭菜,真是丰富而可口啊,吃到第三碗还放鞭炮呢!一下午我们就在宾馆里看电视啊.睡睡觉之类.晚上,我们又有好玩的节目了——篝火晚会,大家表演了许多节目,还有清英的老师和广电国旅的导游比赛,就是拿一张小纸放在鼻子上不能掉下来·····这一天真是太快乐了!第四天,我们去参观了博物馆,里面有各种矿石.动物等等.我们还在博物馆里举行了闭营仪式,我被评上了〝优秀营员〞的称号.最后,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大别山.《千里跃进大别山》读后感400字五篇。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漫谈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嘿,咱今天就来讲讲这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
这可真是一段波澜壮阔、惊心动魄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啊!当年,刘邓大军那可是相当牛啊!就跟一群勇猛无畏的战士,直接朝着敌人腹地就冲去了。
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干出来的事儿,那真的需要超级大的勇气和决心。
他们就好像是古代的侠客,单枪匹马闯进了龙潭虎穴,丝毫不畏惧敌人的重重包围。
大别山那地方,山高林密的,路也不好走,可刘邓大军可不管这些,就是要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我就在想啊,要是我在那个年代,说不定还吓得腿肚子发软呢,可他们呢,雄赳赳气昂昂的,毫不犹豫地就向前冲。
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啊,简直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们这一去,那可是让敌人慌了神。
敌人怎么也没想到,刘邓大军居然这么大胆,敢直接跑到他们的地盘上来。
就好比你在家里正舒服着呢,突然有人闯进来打乱了你的一切计划,那感觉,肯定特别憋屈。
而刘邓大军呢,在大别山可没少给敌人找麻烦。
他们就像一群机灵的猴子,敌人怎么抓也抓不住。
时不时地给敌人来个突然袭击,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
而且啊,在大别山的日子可不好过,条件艰苦着呢。
可刘邓大军也没怨言,咬着牙坚持下来了。
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这一段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那真是充满了惊险刺激的情节。
每一个细节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当年战士们的英勇和顽强。
咱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啊,都是这些前辈们用血汗换来的。
所以我们得好好珍惜,努力奋斗,不能辜负了他们的付出。
每次想到这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我就觉得热血沸腾。
仿佛自己也穿越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跟他们一起并肩作战。
这就是历史的魅力啊,总能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宝贵的东西,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 教案教学设计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介绍。
2.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性和影响。
3. 两个相关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和讨论两个相关案例。
3. 小组讨论法: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括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重要性和相关案例。
2. 案例资料:两个相关案例的详细资料。
3. 分组名单:将学生分成小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意义。
2. 案例一:发放案例资料,让学生分组讨论案例的相关问题。
3. 案例二:发放案例资料,让学生分组讨论案例的相关问题。
4. 总结与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讨论。
5. 课堂小结:总结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性和影响。
六、教学评估:1. 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背景、重要性和影响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
3. 观察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相关地点和遗址。
2. 邀请相关专家或历史见证人进行讲座,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3. 开展课后研究项目,让学生深入研究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某一特定方面。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有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2.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如有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调整。
3. 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设计和过程进行优化。
九、教学资源: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相关书籍和文献资料。
2.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图片、视频和音乐等多媒体资源。
7、千里跃进大别山
结束
阅读第9自然段思考
• 第三次出现“狭路相逢勇者胜”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 进一步说明刘邓大军个个都是勇者,同时刘邓大军的胜利 再次证明这句的正确性。 • 第二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比喻 • 更形象地说明了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计划,对后来解放全中 国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作用,它为这三大战役 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上一页
结束
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
• 本文主要讲了千里跃进大别山中最激烈的 个场战斗------强渡汝河,表现了刘邓首长 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勇猛烈顽强的精 神
结束
上一页
阅读第5自然段思考
• “不约而同”说明了什么? • 说明在紧急的战斗形势下,大家都在等待刘邓两位首长的 决策,从中也可以看出,刘邓两们首长在大家心中威望之 高,分量之重。
上一页
结束
阅读第6自然段思考
我军的战略方针是什么? 1、进攻 2、迅速 3、勇猛 其实,刘邓首长就是勇者,那么他们的勇体现在 哪?找出体现他们勇敢的句子或词语。 • 体现在“不管……一定……一定”的决心上,体 现在英明果断的决策上,体现在愿为勇者的精神 上。 • • • • •
上一页
结束
阅读第7自然段思考
1、“狭路相逢勇者胜”第二次出现在这里有说明了 什么? • 说明首长的叮嘱与已深入战士们的心里,变成了 决心和行动。 2、“每……都……,每……都……,绝不……绝 不……”说明了什么? • 说明战士斗志饱满,信心百倍,已充分做好了战 斗的准备。这是一群“勇者”,胜利必属于他们。
上一页
结束
在整个战斗中,对我军能突破汝河防线,胜利挺进 大别山有一句话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请同学们自 读课文第3—9自然段找出这句话并用” • 狭路相逢勇者胜 • 如何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 • 这句话的意思是两个对手在很窄的路上相遇无地 可让,此时谁勇敢谁就能取得胜利。
三年级下语文补充素材28千里跃进大别山2_人教版
三年级下语文补充素材28千里跃进大别山2_人教版三年级下语文补充素材-28千里跃进大别山人教版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战争起,刘伯承就成名远扬。
他以一个旧军队名将的身份毅然投身于革命,被朱德赞誉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
刘伯承,原名明昭,字伯承,1892年出生于四川省开县农村。
因父亲是个务农兼教私塾的“泥腿文人”,刘伯承从小就被督促读书练字,后靠族亲资助入县城高等小学堂。
15岁时父亡家贫,刘伯承回家务农,还到镇上卖字。
1912年,他到重庆考入军政府将校学堂,毕业后被分配到川军当司务长、排长,此后因善于用兵在战火中职务不断提升。
在丰都战斗中,一颗子弹从他的右太阳穴钻入,又从右眼飞出。
德医诊所为他施手术共割74刀,他以当年关公刮骨之气概忍受。
那个傲慢的日耳曼军医手术后称赞他是“军神”。
1927年8月1日起义时,刘伯承任统辖全军的参谋团参谋长,从而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军史上第一位总参谋长。
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失败后,刘伯承转赴苏联,先入高级步兵学校,又入最高军事学府伏龙芝军事学院。
1930年回国后到上海,刘伯承立即被中央任命为军委参谋长,党内领导还将他比作古代的兵圣孙子。
刘伯承从苏联回国后,组织左权、叶剑英等人一起翻译带回的各种条令,同时为中国红军确定内部的称呼。
他在旧军队中多年,一向痛恨等级森严和对勤务人员的歧视。
于是,他确定红军中的“司令”后面要加一个“员”,将旧称呼“护兵”、“劲务兵”改称“警卫员”、“公务员”,将“伙夫”改称“炊事员”…这种称谓沿用到今天。
自古猛将往往出自伍卒。
刘伯承军校毕业后当排长打第一仗,见对方是乌合之众的土匪,就下令冲锋并带头猛扑上去。
上司虽表扬其勇敢,他却自认“有勇无谋,没有打好”。
此后,他每打一仗都要思考,都要总结。
南昌起义失利后,他到了苏联,马上总结出四项弱点和八条行动错误。
抗战开始后,刘伯承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率部挺进太行山。
面对狡猾又凶悍的日军,刘伯承注意勘察战场设巧计。
千里跃进大别山读后感
千里跃进大别山读后感《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一部以真实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作者是曹禺。
小说以大别山为背景,描写了一群在大别山区开展革命斗争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军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通过讲述他们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展现了他们在困难环境中的顽强生存和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生动的艺术形象,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形象、情感和命运,表现了共产党员和革命军队在大别山区的艰苦奋斗和革命斗争的伟大意志。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生动立体,他们的思想和情感都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例如,小说中的主人公孙少平,他在大别山区经历了许多磨难,但他始终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不畏艰难,不惧危险,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一位伟大的革命英雄。
同时,小说中的情节紧凑,情感真挚,语言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大别山区的艰苦环境和革命斗争的艰辛。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的伟大精神和无私奉献,感受到了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表现出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通过阅读《千里跃进大别山》,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革命斗争的艰辛和伟大,也更加坚定了我对革命事业的信念。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精深、感人至深的伟大作品。
它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向我们展示了共产党员和革命军队在大别山区的艰苦奋斗和革命斗争的伟大意志,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不断奋斗,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
总之,《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强烈感染力的伟大作品,它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向我们展示了共产党员和革命军队在大别山区的艰苦奋斗和革命斗争的伟大意志,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不断奋斗,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
这部小说对我们有着深远的意义,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革命斗争的艰辛和伟大,更让我们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和希望。
千里跃进大别山5
二 次 备 课你有一个思想, 我有一个思想, 我们交换一下, 一个人就有两个思想。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一、谈话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解放战争时期,由 刘伯承司令和邓小平政委领导的这支部队当时被称为刘邓大 军。
这是一支英勇奋战的军队, 这是一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军 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场让人荡气回肠的战斗中。
二、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 1 2、自由朗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文中几次出现“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哪些地方具体 地讲了“狭路相逢”?哪些地方具体地讲了“勇者胜”? 2、文中几次出现“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哪些地方具体 师:打开书,先看懂温馨提示,然后读文。
(生读课文) 师:文中几次出现“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 地讲了“狭路相逢”?哪些地方具体地讲了“勇者胜”? 生:三次 师:第一次出现在第几段? 师:打开书,先看懂温馨提示,然后读文。
(生读课文) 生:第六段 师:同学们读一读第 6 段,边读边想:谁说的这句话,为 师:文中几次出现“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 什么要说这话?(生读) 生:三次 生:刘司令说的 课件出示: (刘司令的三句话) 师:第一次出现在第几段? 师:我们分组读这三句话(3 小组每组读一句) 师:自己再读一读,说一说你从这三句话中体会到了什 生:第六段要说这话?(生读) 么? 生: 刘司令英明果断; 充满信心: 鼓舞战士: 激励士气„„ 师:同学们读一读第 6 段,边读边想:谁说的这句话,为什么 师:把你们体会到的通过读表达出来,齐读这三句话(生 齐读) 要说这话? 生:刘司令说的。
师:自己读一读,说一说你从这三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刘司令英明果断;充满信心:鼓舞战士:激励士气„„ 师: 把你们体会到的通过读表达出来, 齐读这三句话 (生齐读) 师:刘伯承司令员到底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生: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说的。
千里跃进大别山读后感
千里跃进大别山读后感《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一本以大别山区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作者是鲁迅文学奖得主贾平凹。
小说以大别山为背景,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在大别山区的艰难生活和成长历程。
小说以其鲜明的时代背景和深刻的人物刻画,揭示了大别山区的艰苦生存条件和人们的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展现了大别山区广阔的生活空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
小说以大别山为背景,描绘了大别山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在小说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大别山区的山峦叠嶂、风景秀丽,以及山区人民勤劳朴实的生活状态。
作者通过对大别山区的描写,展现了大别山区的美丽和壮丽,使读者对大别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小说以大别山为背景,展现了大别山区人们的艰苦生存条件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在小说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大别山区人们的生活状态,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艰苦生存,但他们依然乐观向上,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作者通过对大别山区人们的描写,展现了大别山区人们的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使读者对大别山区人们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小说以大别山为背景,揭示了大别山区的广阔生活空间和深厚文化底蕴。
在小说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大别山区的广阔生活空间和深厚文化底蕴,使读者对大别山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对大别山区的描写,作者展现了大别山区的广阔生活空间和深厚文化底蕴,使读者对大别山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小说以大别山为背景,描绘了大别山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展现了大别山区人们的艰苦生存条件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揭示了大别山区的广阔生活空间和深厚文化底蕴。
通过对大别山区的描写,作者向读者展现了大别山区的美丽和壮丽,使读者对大别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向读者展现了大别山区人们的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使读者对大别山区人们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还向读者展现了大别山区的广阔生活空间和深厚文化底蕴,使读者对大别山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三年级下语文补充素材28千里跃进大别山_人教版
三年级下语文补充素材-28千里跃进大别山人教版解放战争进行到1947年6月,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
国民党军由430万人下降为370余万,虽然在兵力上仍占优势,在战略全局上也仍保持进攻态势,但因机动兵力不足,在东北和华北战场已转为守势;在南部战线,除对陕北、山东两解放军区实行重点进攻外,鲁西南、豫皖苏边界直至大别山地区兵力薄弱,形成两头重、中间轻的“哑铃形”态势;又因整师整旅不断被歼,士气日益低落,官兵厌战情绪增长,战斗力下降;国民党政府在政治、经济方面也已陷入困境。
人民解放军则由120余万人上升到195万人,虽然在兵力上仍居劣势,但握有战略机动力量;在战略全局上除陕北、山东战场尚处防御地位外,其它各战场已逐步转入战略性反攻;部队士气高涨,战斗力不断提高;广大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已基本完成,后方日趋巩固。
但大部分解放区遭受战争破坏,人力物力损耗巨大。
为了粉碎国民党军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消耗解放区人力物力,使人民解放军不能持久作战的战略企图,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制定了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最歼灭敌人的战略方针;并决定将战略进攻的主要方向置于鄂豫皖3省边界、战略地位重要、国民党军防御薄弱的大别山地区。
这和战国时期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极为相似。
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5月上旬结束豫北攻势作战后,经充分准备,于6月30日夜,在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第2旅的接应下,从山东省阳谷以东张秋镇至菏泽以北临濮集间150余公里的正面上,一举突破了国民党军的黄河防线。
接着,采取攻其一点(郓城)、吸其来援(金乡)、啃其一边(定陶)、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发起鲁西南战役,共歼国民党军4个整编师师部、9个半旅约6万人,打乱了国民党军在南部战线的战略部署,开辟了挺进大别山的道路,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7月刘邓野战军在鲁西南战役结束后就地休整半月,立即南进大别山。
8月7日,刘邓野战军自郓城及以南地区南下,于11日越过陇海铁路,摆脱国民党军的合围阵势,向南疾驰。
《千里跃进大别山》
国民党反动派集中兵力跟在 后面紧紧追赶,还在汝河南岸布 置了一条几十里长的防线。当十 八旅到达汝河北岸的时候,敌人 早已把渡口两岸的船只统统拖走、 砸毁了。河水有一丈多深,人马 蹚不过去。前有强敌,后有追兵, 情况十分紧急。
国民党反动派集中兵力跟在 后面紧紧追赶,还在汝河南岸布 置了一条几十里长的防线。当十 八旅到达汝河北岸的时候,敌人 早已把渡口两岸的船只统统拖走、 砸毁了。河水有一丈多深,人马 蹚不过去。前有强敌,后有追兵, 情况十分紧急。
集中兵力 国民党反动派集中兵力跟在后面 紧紧追赶 紧紧追赶,还在汝河南岸布置了一条 几十里 几十里长的防线。当十八旅到达汝河 早已 北岸的时候,敌人早已把渡口两岸的 统统拖走、砸毁 船只统统拖走、砸毁了。河水有一丈 前有强敌,后 多深,人马蹚不过去。前有强敌,后 有追兵,情况十分紧急。 有追兵,情况十分紧急
历史背景
在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 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的 “刘邓大军”是一支令敌人闻 风丧胆的军队,他们所到之处 无不打得敌人落花流水,四散 奔逃。
邓 小 平 政 委
刘 伯 承 司 令 员
1947年6月,经过一年的解战争,国 民党军队已大大减少,人民解放军开始了 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奉命挺进大别山地区。
●‚我们要采取进攻的手
段,从这里打开一条通 路。‛
●‚不管敌人有多少飞机、
大炮,我们一定要迅速前 进,一定要实现跃进大别 山的战略计划!‛
●‚要记住,现在是‘狭
路相逢勇者胜’,要勇, 要猛!‛
‚狭路相逢勇者胜‛第 二次出现的时候,它鼓舞 着战士们下了怎样的决心? 又做了怎样的准备?请默 读第7自然段,用横线画出 相关语句。
漆黑的夜空被战火照亮了。冒着敌 人冲天的炮火,我军在汝河上搭起了一 座浮桥。先头部队的战士如猛虎出山, 杀向敌人。他们攻占了一个村庄,又扑 向另一个村庄;拿下了一个据点,又进 攻另一个据点。一夜之间,十八旅就攻 下了十几个村庄,打开了一条六七里宽 的通路。主力部队从打开的通路冲了上 去,大军像决堤的供水,向西南方向奔 流。
2018年28《千里跃进大别山》-文档资料
28《千里跃进大别山》一、教学要求:1、了解刘伯承、邓小平在危急关头是怎样指挥千军万马的,学习刘邓大军英勇顽强、奋勇杀敌的革命精神。
2、继续学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15个生字,理解重点词句,会用“遵照”“分析”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刘邓大军英勇顽强、奋勇杀敌的精神。
学习归纳段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片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板书课题。
大别山在哪里?“跃进”是指极快地前进。
二、预习课文。
1、提出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句,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预习情况。
三、默读课文,想想全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根据事情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段。
四、学习一、二段。
1、指名读。
2、“挺进”是什么意思?换用“行军”行不行,为什么?3、刘邓大军到达汝河北岸后遇到了怎样紧急的情况?你是通过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4、请同学们设身处地的想象当时的紧急情况。
五、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
思考:在这紧急时候,谁来了,做出来什么指示?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这段主要讲了什么?3、指名读第五自然段,“情况确实很严重”是怎样得出来的?“不约而同”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不约而同地望着首长?4、指名读第六自然段。
刘邓首长做出了什么指示?“狭路相逢勇者胜”是什么意思?5、第三段主要讲了什么?用合并自然段主要意思的方法归纳段落大意。
六、学习第四段。
1、默读课文第四段,思考讨论:(1)第七自然段有三句话,前二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后一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2)我军在什么情况下,怎样渡河的,哪些词语体现出来。
(3)战士们是怎样杀敌的,哪些词句体现出来。
(4)我军取得了哪些战果。
2、思考第四段所讲的内容,练习归纳段意。
3、反复朗读第四段。
第二课时一、学习第五段。
1、齐读,思考回答。
(1)“狭路相逢勇者胜”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每次有什么不同?(2)“钢刀”指什么?“敌人的心脏”比作哪里?全句是什么意思?(3)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2、小结: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牵制了大量敌军,是战略反攻。
千里跃进大别山阅读答案四年级思想上
千里跃进大别山阅读答案四年级思想上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千里跃进大别山1947年,遵照党中央的决定,刘邓大军向大别山挺进。
经过连续一几天的行军作战,8月23日晚上,先头部队十八旅到达汝河北岸。
国民党反动派集中兵力在刘邓大军后面紧紧追赶,还在汝河南岸布置了一条几十里长的防线。
当十八旅到达汝河北岸的时候,敌人早已把渡口两岸的船只统统拖走、砸毁了。
河水有一丈多深,人马趟不过去。
前有强敌,后有追兵,情况十分紧急。
肖旅长和李政委正站在河边商量着进军的办法,一个参谋跑来报告:“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来了!”肖旅长和李政委赶紧迎上去,只见刘司令员和邓政委由纵队首长陪同,大步走了过来。
邓小平政委叫参谋长打开军用地图,和其他几位首长一起分析了形势。
情况确实很严重,大家不约而同地望着刘邓首长。
“我们要采取进攻的手段,从这里打开一条通路。
”刘同令员扶了扶眼镜,用手指在地图上一画,接着说,“不管敌人有多少飞机大炮,我们一定要迅速前进,一定要实现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计划!”他听嘱当旅长说:“要记住,现在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要勇,要猛!”“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很快在部队中传开了。
任务一级一级地往下传达:不管敌人的飞机大炮多么厉害,一定要杀出一条血路,跃进大别山。
每条步枪都插好刺刀,每颗手榴弹都揭开后盖,遇见敌人就打,绝不留下一个敌人的据点,绝不留下一个顽抗的敌人。
漆黑的夜空被战火照亮了。
冒着敌人冲天的炮火,我军在汝河上搭起了一座浮桥。
先头部队的战士如猛虎出山,杀向敌人。
他们攻占了一个村庄,又扑向另一个村庄;拿下一个据点,又进攻另一个据点。
一夜之间,十八旅就攻下了十几个村庄,打开了一条六七里宽的通路。
主力部队从打开的通路冲了上去,大军像决堤的洪水,向西南方向奔流。
“狭路相逢勇者胜”。
我军胜利了!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像一把钢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
1、这篇短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2、刘邓大军在行军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危险,他们又是如何化解的呢?3、在描写战斗过程中,哪些动词能表现出战斗的激烈?4、文中多次出现“狭路相逢勇者胜”,请你谈谈对它的理解。
千里跃进大别山读后感
千里跃进大别山读后感《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一部以描写农民在大别山区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为主线,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革命斗争历程的文学作品。
作者在小说中通过对大别山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斗争和改造的艰辛历程,以及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的伟大力量。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大别山区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从对自身命运的认识到积极参与革命斗争的转变。
其中,主人公刘峰是一个典型的农民代表,他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和挫折后,最终加入了共产党,并成为了一名坚定的革命者。
而作为刘峰的妻子方蓉,在丈夫的影响下,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最终成为了一名积极参与革命斗争的妇女。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作者生动地展现了大别山区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的觉醒和转变,以及他们在革命斗争中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同时,小说中还展现了共产党员和农民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支持,以及他们共同为了革命事业而奋斗的场景。
在小说中,作者还通过对大别山区自然环境的描写,展现了农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面临的艰辛和困难。
大别山区的地理环境十分恶劣,山高路险,交通不便,生产条件极为艰苦。
然而,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些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农民在革命斗争中的顽强毅力和不畏艰难的精神。
通过阅读《千里跃进大别山》,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斗争的伟大历程,以及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这部小说不仅展现了中国农民在革命斗争中的艰辛历程,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革命事业的光辉历程。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农民的伟大奋斗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我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仰和支持。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伟大的作品,从中汲取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千里跃进大别山》优秀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优秀教案《千里跃进大别山》优秀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谈谈对“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理解,学习革命先烈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
4.学习运用比喻的方法来把事物说具体的表达方法。
5.了解本单元缩写的要点,练习复述课文。
重点难点:1.着重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抢渡汝河时遇到的紧急情况和先头部队怎样杀出一条血路。
2.正确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含义。
教学流程: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同学们认识图上这两个人吗?他们率领的部队就是称为“刘邓大军”。
现了解“刘邓大军”的战斗故事吗?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回顾那段精彩的历史吧!(板书课题,齐读)同学们对大别山有什么了解?(生汇报)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阅读期待走进课文,看看刘邓大军是如何千里跃进大别山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预习了吗?课文里的词语能读准吗?看看这些词语是否能读准确。
遵照决堤参谋迅速战略叮嘱顽抗汝河挺进蹚水血路漆黑手榴弹不约而同猛虎出山狭路相逢(1)自由读(2)指名领读(中间简介多音字“血”、“弹”,此外简介“蹚”)(3)理解“狭路相逢”:秦国进攻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
赵王召见廉颇问道:“可以去援救吗?”回答说:“道路远,而且又艰险又狭窄,很难援救。
”又召见乐乘问这件事,乐...赵奢认为此种战势犹如“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意思就是这个“如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最后赵奢军前制造假现迷惑了秦军,又以以有利地形发动反攻,大败秦军。
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个与“狭路相逢”有关的故事。
2.下面老师要来检验一下同学们读的如何,请同学来分段朗读课文。
并要边听边思考:在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有一句话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是哪句话,请把它找出来。
3.板书:狭路相逢勇者胜,注意指导书写“狭”、“逢”三、细读课文,品味感情。
千里跃进大别山习题
2.词语积累。 词语积累。 近义词: 近义词: 分析——剖析 分析——剖析 —— 决定——决议 决定——决议 —— 布 ——依照 置——安排 遵照——依照 ——安排 遵照—— 急 紧急——危 紧急——危 ——
跃进——挺进 决堤—— ——决口 跃进——挺进 决堤——决口 —— 叮嘱——嘱咐 陪同—— ——陪 叮嘱——嘱咐 陪同——陪 —— 赶紧——连忙 赶紧——连忙 —— 不
连续——接连 连续——接连 —— 伴
到达——抵达 到达——抵达 ——
严重——严峻 严重——严峻 ——
奔流——奔涌 奔流——奔涌 ——
——不谋而合 管——不论 不约而同——不谋而合 ——不论 不约而同——
反义词: 反义词: 漆黑——光明 漆黑——光明 —— 迅速——缓慢 迅速——缓慢 —— 严重——轻微 严重——轻微 —— 胜利——失败 胜利——失败 —— 胜——败 ——败 集中——分散 集中——分散 —— 连续——中断 连续——中断 —— 进攻——防守 进攻——防守 —— 深——浅 ——浅
1.辨析形近字,并组词。 辨析形近字,并组词。 耳( ) 斤( 度( ) 取( ) 析( 渡( ) 居( ) 直( 尊( ) 据( ) 置( 遵( ) 属( ) 丁( 夭( ) 嘱( ) 叮( 跃( )) ) ) )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轻若重,举重若轻
——记刘伯承和邓小平
谭一青
1992年,薄一波在“刘伯承诞辰100周年军事理论研讨会”上发表讲话说:“这里,我还想插述一段周恩来同志和我的谈话。
那是在1950年的七届三中全会期间。
在闲聊中,恩来同志若有所思地问我:你在晋冀鲁豫与伯承、小平共事多年,你对他们二位的工作怎么看?我说:他们在工作上配合得很好,确实是同心同德,和谐有致。
他摇摇头说:我不是讲他们的配合,而是你对他们的工作方法有什么看法。
我未加思索地反问道:总理,你是老领导,又与他们相识甚早,你看呢?他爽然一笑:好啊!你又把问题原样奉还了。
我也笑了:不是说‘解铃还需系铃人'吗?我们这叫‘解问还需提问人'嘛!恩来同志说,据我多年观察,他们两人的工作方法各有特色,小平同志是‘举重若轻',伯承则是‘举轻若重'。
你看是不是这样?我说:完全同意总理的评价,这八个字概括得很准确。
他们在工作上所以配合得那样得心应手,恐怕这是一个重要因素。
接着,恩来同志又问我:那么,这两种工作方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未等我作答,他就讲开了自己的看法:从愿望上说,我更欣赏小平同志的‘举重若轻',但说实在话,我这个人做不到这一点。
我同伯承同志一样,在工作上常常是‘举轻若重'。
这也许是同我长期负责具体的执行工作有关。
“后来,我不时忆起恩来同志和我的这次谈话。
我常想,一个领导干部要同时兼有这两种工作方法,的确很不容易。
但从党的工作、一个领导班子的工作来说,却是必须同时具有,缺一不可。
在进行战略决策和解决重大问题时,必须有‘举重若轻'的方法和气势,才能增强信心,当机立断,否则就可能迁延不决,贻误时机;而在决策以后,确定具体战术和具体措施时,则必须处处注意‘举轻若重',方能周密细致,扎实稳妥,否则,就可能出现疏漏,招致失误。
能否善于掌握和运用这两种工作方法,是衡量我们工作中的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的一个重要标志。
”
刘伯承的“举轻若重”首先表现在他在制定作战计划和进行作战准备上。
在对待“作战任务”这个问题上,刘伯承指出,对于上级交付的任务,“首先要了解上级首长总的意图,了解上级首长给予自己的局部任务对整体任务的作用,才能在实际战斗中充分发挥这一作用,以保证整体任务的完成”。
对于给下级的任务,“要有重心而十分明确”,“必须根据当前具体的实际情况,发出适应情况的具体指示”。
为了使部队准确地了解任务,他对发出的每一个战斗命令,总是逐字逐句地推敲琢磨。
他常说:“打仗这玩意,可不能马虎,一字之差也会死很多同志,甚至影响整个战斗的成败。
”他还根据任务的轻重缓急和范围所及,专门规定了基本命令与战斗命令、训令与命令的不同形式,以便于各级指挥员分类掌握和使用。
他反对只凭想当然就投入战斗的草率行为。
他曾尖锐地指出:“不仔细研究命令,不明确下达任务,那是犯罪行为。
”
邓小平十分赞赏刘伯承的这种作风。
他说:“伯承对上级命令和指示,从未粗枝大叶,总是读了又读,研究了又研究,力求适应自己的工作环境而加以实现。
在实行中,且时时注意检查,务使贯彻‘海底'。
‘深入海底',差不多是他日常教育同志们的口语。
”
邓小平还说:“伯承善于总结经验,把军事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又善于创造性地用理论指导军事实践。
”刘伯承几乎每遇大战必做作战总结。
在他的总结中,不仅总结我军自己的作战经验,而且善于总结敌人的作战规律。
他所以能够常常出奇制胜,就是因为他对敌人的推理认识十分细致深入,故而能够用兵如神。
七亘村战斗,重叠设伏,就是抓住了日军的骄横心理,以为我军决不敢再在原地打一仗的一般估计而设计的一场漂亮仗。
当时,刘伯承曾说:“日军对我国的兵法是熟悉的,也懂得‘不得遵常'的用兵原则,我们要抓住日军迷信教条的心理,就在原来地方再次设伏。
”著名的神头岭作战的伏击地点,是刘伯承亲自勘察决定的。
该地山梁狭窄崎岖,不便于我兵力展开,有些同志认为不宜选作伏击战场。
但是,刘伯承分
析认为,敌人也会认为这里的地形对我不利,估计我不会在此设伏,而对此地麻痹大意。
我偏一反常规,在敌人认为我不会设伏的地点设伏,打击敌人。
后来实际情况表明,刘伯承的反推料敌十分准确,敌人果然按照他的安排行动,使得神头岭一战打得敌人措手不及,全军覆没。
刘伯承的料事如神,来自他对每一场战斗的认真细致总结。
1992年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刘伯承军事文选》共收录刘伯承抗日战争时期的军事论著24篇,其中有11篇是关于对敌作战的战术考察或作战总结的文章,其余是以刘邓联名方式所作的战术总结。
战斗总结就更多了,几乎每一次较大规模的作战行动都有详细的作战总结和经验介绍。
据李达回忆,在百团大战期间,“刘师长对所有作战方面的上报资料都看得非常仔细,甚至连一个工兵组善于爆破技术的总结,他都认真读过,并签上他的名字。
记得他曾经拿几份材料要我看,还说:‘你看看,敌人在主要铁路上也是兵力不敷。
落摩寺战斗中就发现了敌人搞的稻草人,有的车站上发现了假炮,飞机上投下的降落伞也有假的。
看来,敌人的名堂还不少哩。
这是由于日军战线过长,兵力不足,无法兼顾,形成到处挨打的架势,就好比一头野牛在沟里吃草,向左伸嘴,左边挨一棒,向右伸嘴,右边挨一棒。
结果在左右受敌之下,只有吃亏。
'”对于上报下发的作战总结和战术指导,刘伯承总是逐字逐句修改,然后很快上报下发。
邓小平的“举重若轻”则表现在他善于驾驭和处理那些错综复杂的事情,善于在处理复杂事物中抓住主要矛盾,以纲带目,总揽全局。
许多与邓小平共过事的同志对于小平的这一特点记忆犹新。
杜润生在回忆中说:“小平同志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的气度和风格。
我在小平同志领导下,工作的时间算是比较长。
从太行山到南下进军大别山。
在中原局,小平同志是书记,我是秘书长。
”“小平同志的气度和风格是什么呢?那就是顾全大局,实事求是。
在复杂环境里,在许多工作任务中,抓住主要环节,勇往直前。
他是用大手笔写历史的人,写重要历史篇章的人。
这种人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他们能超越自我,顺应历史呼唤。
平素和他接触,感觉他和常人无异处,也说笑话,也打扑克,搓麻将,喜爱孩子,吃爱吃的菜。
可是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哪怕是泰山压顶,大难临头,总是知难而进,顶风搏浪,毫无畏惧,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
在邓小平领导下工作多年的宋任穷回忆说:“小平同志经验丰富,观察问题敏锐、深刻,思考缜密周到,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对纷繁复杂的问题作出精辟的分析和果断的决定。
但讲话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从不长篇大论。
他提倡讲短话,写短文,开短会,主张‘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参加他主持的会议,既解决问题,又不占很多时间。
1961年小平同志到东北视察,在调查研究后发表了重要意见。
他强调要正确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农轻重(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关系,对这几个方面要适当兼顾,不能只顾一头。
提出东北要解决两个粮食自给:一是人吃的粮食要自给,二是工业的粮食——煤炭也要自给。
他还提出一定要解决好领导核心问题,企业、车间、小组都要有核心,要大胆选拔年轻干部,核心要有老的,也要有新的。
他说:‘选骨干,不能光看能说会道,张牙舞爪的,要踏踏实实、实事求是、老老实实工作的人。
'小平同志还大力提倡植树造林,说‘一棵树至少能蒸发两吨水,一棵大树能蒸发八吨水,森林就是最好的水库。
'小平同志的指示抓住了当时东北工作的关键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小平同志具有高度的智慧和果敢的性格,他依靠群众,尊重实际,又善于调动和发挥领导班子的集体力量,因此许多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在他的运筹指挥下,都能得到顺利解决。
”
抗日战争中的邓小平所担负的工作,真正是错综复杂,头绪繁多。
他除了一直担任第一二九师的政治委员以外,1942年9月,开始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书记。
1943年10月,中央决定中共北方局与太行分局合并,八路军总部与一二九师合并,邓小平又担任北方局代理书记。
不久,彭德怀、刘伯承等一大批晋冀鲁豫根据地的主要干部都奉命离开太行去延安,参加学习并准备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
差不多两年的时间里,邓小平要统管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地方武装建设、土地改革和军队的政治、生产、后勤、文化、训
练,以及对敌斗争中的统一战线、敌军工作、除奸反特等等。
在这样众多的繁重任务中,邓小平总能得心应手,从容解决,这就与他“举重若轻”的工作作风紧密相关了。
没有这样的气度与风格,是很难胜任这样繁重的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