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八课导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课题名称:《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人杜牧的生平和作品背景。

2. 理解并朗读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

3. 掌握诗歌的词意及情感表达。

4. 培养学生对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书写工具2. 展示材料:杜牧的相关资料、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全文。

3. 录音设备或播放器(播放诗歌录音)教学流程:导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杜牧的图片或资料,简要介绍唐代诗人杜牧的生平和作品背景,引发学生对杜牧和他的诗歌的兴趣。

呈现(10分钟)1. 将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全文展示给学生。

2. 让学生阅读诗歌,并朗读诗歌。

解读诗歌(15分钟)1. 介绍诗歌的背景和写作动机,让学生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解读诗歌的意象、修辞和情感表达,在黑板上或课件上标注重要的诗句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感悟诗歌(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诗歌的标题是什么?有什么寓意?b. 诗歌中涉及到哪些意象和修辞手法?它们有什么作用?c. 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想?d. 诗歌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或启示?2. 让学生两两或小组间讨论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拓展延伸(15分钟)1. 播放诗歌的录音,让学生跟读并感受诗歌的音乐之美。

2. 介绍其他杜牧的作品,让学生了解和欣赏更多杜牧的诗歌。

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诗歌鉴赏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布置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诗歌或歌曲,用自己的方式解读和欣赏,并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

教学反思:1. 课前准备充分,课堂呈现清晰,通过图片、录音等多媒体手段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2. 在解读诗歌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意象、修辞等诗歌元素,并提问学生的思考和感受,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诗歌。

3. 拓展延伸环节在音乐性上注重给学生带来视听愉悦,增加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理解。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8课 登高(导学案)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8课 登高(导学案)

登高生平杜甫(712—770),字子美,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两次约见李白,与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备受颠沛流离之苦,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造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唐代宗大历五年,诗人病死在湘江上的一只小船中。

作品代表作《蜀相》《客至》《春夜喜雨》《绝句二首》《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兵车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月夜》《旅夜书怀》,“三吏”“三别”等。

评价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当时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经五十五岁,动荡的社会,漂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痛苦不堪。

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为了抒发心中深沉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后人给予这首诗极高的评价,胡应麟就曾说这首《登高》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是毫不夸张的评价。

1.近体诗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八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律诗格律要求严格,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它们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①限字句。

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分别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②定韵脚。

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③调平仄。

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的规定,一般按照平仄交互的原则处理。

④讲对仗。

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新编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8课 十八岁出门远行导学案

新编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8课 十八岁出门远行导学案

第8课十八岁出门远行课前预习区自主梳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柏.油( ) ②绰.号( )③刹.车( ) ④沮.丧( )⑤抛锚.( ) ⑥撬.石头( )⑦豁.出去( ) ⑧贩.运( )2.辨形组词①⎩⎪⎨⎪⎧嘻嬉②⎩⎪⎨⎪⎧膨澎③⎩⎪⎨⎪⎧塌遢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①抛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浩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目瞪口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沮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义词辨析(1)几乎·简直辨析:“几乎”表示相差很微小,将近于无。

“简直”语气比“几乎”强,带有夸张,强调相差极微小或几乎相同,非常接近。

例句:他________把一生的时光都用在了助人为乐、乐善好施方面。

这________让人难以置信。

(2)捉摸·琢磨辨析:“捉摸”指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句)。

“琢磨(zhuómó)”指雕刻和打磨玉石,引申为加工而使之精美。

而“琢磨 (zuó mo)”指反复思考,考虑。

例句:①张师傅技艺高超,能够将普通的树根______成精美的艺术品,令人叫绝。

②这件事该怎么办,你还得好好________一番。

③他的脾气很怪,时而高兴,时而生气,时而喜,时而悲,真让人难以________。

预习思考1.这篇小说反映的是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着口头讲述这篇小说的故事梗概。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教案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教案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理解诗中的意象与情感,并能够运用适当的词语表达出来;3. 能够朗读诗歌,体会其韵律与美感;4. 分析诗歌结构和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5.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思想情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2. 分析杜甫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3. 培养学生细腻的感受和准确的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2. 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准备:1. 课文教材及辅导资料;2. 照片或图片展示杜甫的形象;3. 展示材料。

教学过程:1. 让学生观看杜甫的照片或图片,并请一位学生简要介绍一下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对杜甫的诗歌创作做一简单了解。

呈现:1. 让学生先阅读课文《登高》。

2.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诗中作者经历了怎样的心情起伏?b. 诗中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c. 诗中的“万里黄云白日曛”的形象是怎样的意象?d. 诗中哪些地方使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e. 诗歌的结构是怎样的?3. 听一遍课文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和美感。

讲解:1. 分析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a. 诗歌结构:介绍诗的体裁、行数、韵律等;b. 修辞手法分析:比喻、夸张、拟人等;c. 修辞手法的效果分析:比喻使诗歌更生动、形象;夸张和拟人增加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练习与讨论:1. 小组合作,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讨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 个人写作,结合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写一段与诗歌主题相关的文字。

1.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适当的词语表达出来;2. 学生能够朗读诗歌,体会其音韵和美感;3.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结构和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4. 学生培养了审美情操和思想情感的表达能力。

拓展:1. 带领学生欣赏其他杜甫的诗歌作品,进一步了解杜甫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课《登高》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课《登高》教案

高一部编新教材《登高》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1.基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理念设计,体现普通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2.适应普通高中综合改革的需要,适应新高考发展的需要。

3.回归传统,注重听说读写,特别是加强读与写训练。

二、教材分析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八课第二首古诗,本单元是诗歌单元,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学习这单元着重要求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意境苍凉,最能代表其“沉郁顿挫”的诗风。

被誉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

三、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

在《登高》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杜甫的一些诗歌,对杜甫的个人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学生学习了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目前阅读诗歌时可抓住意象,会结合诗人经历把握诗歌的主旨,这些都有助于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

但学生鉴赏方法掌握的较少,主旨还不能全面概括,因此,还需要加强学生对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学习目标1、朗读诗歌,积累重点字词,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2、结合诗人生平及诗歌写作背景,了解诗人的深层情感,体会诗人的深沉苦痛与无尽哀思。

3、理解诗歌的主要意象,鉴赏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与沉郁顿挫的风格。

4、培养对中国古典诗文的兴趣,提升自身的诗歌审美情趣。

五、学习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六、学习时长:2课时七、学习过程(一)布置课前作业(要求了解杜甫及其思想,预习课文,读通古诗,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试着理解诗歌大意)(二)谈话导入:回顾同学们已学过的或者耳熟能详的杜甫诗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8课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8课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琵琶行并序生平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贞元进士,官至校书郎、赞善大夫,后因宰相武元衡被杀一事贬于江州。

长庆时,累迁杭、苏二州刺史,后任太子少傅,因不攀附党人,乃移病分司东都。

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最后卒于洛阳,葬于香山。

作品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并序》等。

评价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

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读书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疏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

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州的第二年就创作了这首著名的长诗。

1.关于“歌行”“歌行”是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是于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歌行体”,为南朝刘宋时期的鲍照所创作,鲍照模拟和学习汉魏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代表作是《拟行路难》,共十八首。

他的歌行体对后世影响极大,很多诗人都从中受到启发,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并序》、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2.左迁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

其他表示降低官职的词还有谪、贬、放、左除、左降、左转等。

3.司马司马:古代官职名称。

西周始置,掌管军政和军赋,位列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

汉武帝时,罢太尉,设大司马。

统编版高中必修上册语文《8.2 登高》集体备课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必修上册语文《8.2 登高》集体备课导学案

8.2 登高导学案1.了解了解杜甫诗歌风格及成就。

2.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

4.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5. 积累杜甫名句。

1.积累基础知识,品味诗歌语言,熟读成诵,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理清思路,理解诗歌的主旨,有效提问,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 品读经典,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积累杜甫名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1.理解诗歌的主旨,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忧国爱民之情,提高文学修养。

2.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一、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

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

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

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永泰元年(765),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

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

有《杜少陵集》。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被称为“诗史”。

杜甫被称为“诗学宗师”“诗圣”。

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

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曾自负地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但杜甫一生却在苦难和穷困中度过,这使他更接地气,“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导学案--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导学案--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第8课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梦游天姥吟留别生平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出生于西域,幼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在二十五六岁时离蜀东游。

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

李白秉性耿直,对黑暗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受谗言诋毁,在长安前后不满两年,即被赐金放还。

天宝三年(744),李白在洛阳与杜甫相识,结成好友。

61岁时,因病去世。

作品《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评价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继屈原之后,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

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奉召来到京城长安。

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实际过得很不如意;玄宗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

天宝三年(744),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

离开长安后,他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段时间。

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

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

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1.游仙诗游仙诗是道教诗词的一种体式。

就其本义而言,指的是歌咏仙人漫游的诗。

其形式多为五言句,句数或十句,或十二句,或十六句不等。

关于游仙诗的类型,前人曾做过种种划分:或从作者思想倾向出发,以富贵者而游仙,为游仙诗之正体,以坎坷者而游仙,为游仙诗之变体;或从表现形式出发,以作者同神仙共游为古体,作者不在内,仅神仙自游为近体。

2.瀛洲古代传说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分别叫蓬莱、方丈。

3.谢公屐谢灵运穿的木屐。

谢灵运游山时,穿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八课导学案(教师版)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八课导学案(教师版)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八课导学案1234⑵使快.弹数曲畅快⑶弦弦掩抑..声声思声音低沉⑷银瓶乍.破水浆迸突然⑸秋月春风等闲..度平常,随随便便⑹去来..江口守空船走了以后⑺如听仙乐耳暂.明忽然,一下子⑻却坐..促弦弦转急回到(原处)坐下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⑴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⑵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古义:两个词(连词和动词),这里是“因此创作”的意思今义:①介词,表示接在后面的部分是原因;②连词,常跟“所以”搭配使用,表示因果关系⑶老大..嫁作商人妇古义:年纪大了今义:①名词,排行第一的人;②副词,很,非常(多用于否定式)⑷铁骑突出..刀枪鸣古义:突然冲出今义:①动词,冲出;②形容词,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③动词,使超过一般;④鼓出来⑸整顿..衣裳起敛容古义:整理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⑹凄凄不似向前..声古义:以前今义:是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一个词⑺暮去朝来颜色..故古义:容貌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⑻曲终收拨当心..画古义:在……中心今义:小心,留神4.解释下列多义词言:①感斯人言.名词,话②凡六百一十六言.名词,字③自言.本是京城女动词,说④静言.思之助词,无实义,用于句中或句首,做语气助词辞:①我从去年辞.帝京动词,离开②不辞.小官动词,推辞,拒绝③入不言兮出不辞.动词,告别④辞.达而已矣名词,言辞转:①却坐促弦弦转.急副词,更加,越发②转.徙于江湖间动词,辗转③转.轴拨弦三两声动词,拧转是:①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指示代词,这②白言本是.京城女判断动词5.说明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⑴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名词用作动词,作歌⑵浔阳江头夜.送客名词做状语,在夜里⑶遂命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⑷梦啼妆泪.红阑干名词用作动词,流泪⑸商人重.利轻.别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以……为轻5.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特点⑴感斯人言被动句,意念上的被动⑵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状语后置句,应为: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⑶转徙于江湖间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江湖间转徙⑷送客湓浦口状语后置句、省略句,应为:(吾)(于)湓浦口送客学习任务二:阅读与讨论《梦游天姥吟留别》【走近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和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李白与杜甫又合称“大李杜”。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教案内容:课程目标:1. 了解《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主题。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主题。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1.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1. 教材: 高一上册语文教材第八课《梦游天姥吟留别》。

2. 多媒体设备: 用于展示课件和文本。

3. 材料: 笔记本、笔、讲义等。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课程 (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山水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山水的思考和想象力。

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和讨论他们对山水的印象,以及他们对自然的想象和感受。

Step 2: 探索诗歌 (15分钟)介绍《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背景和作者,并放映一段与山水相关的视频,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主题。

Step 3: 分析诗歌 (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诗意和美感。

可以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a. 诗歌的结构是怎样的?b. 诗歌中使用了哪些意象?c.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Step 4: 阅读理解 (15分钟)教师分发阅读理解题目,让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

然后进行一遍解答和讲解。

Step 5: 文学欣赏 (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感和诗意,并与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解读。

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Step 6: 总结归纳 (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回顾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以及诗歌的意象和主题。

Step 7: 课后作业 (2分钟)要求学生完成与诗歌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诗歌的感悟、诗朗诵等。

教学延伸:1. 提醒学生多阅读和欣赏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提高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组织学生写一篇与自然相关的散文或诗歌,展示自己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观相关的山水景点,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山水的美。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8课《登高》单篇精讲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8课《登高》单篇精讲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8课《登高》单篇精讲教案【教学目标】1、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并借助意象营造沉郁悲凉的意境,理解品味诗歌中忧国伤时、悲秋苦病的深沉情思。

2、探究品味本诗被推崇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湘夫人》2、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3、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5、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亦有“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天在诗人笔下风采各异,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的《登高》,感受他笔下的秋味、秋情。

二、知人论世1、解题登高,即登到高处,古人有重阳登高的习俗。

《登高》:诗人登高时的所见、所感。

2、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世称“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因为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因为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称杜工部。

他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有《杜工部集》,代表作“三吏”“三别”。

杜甫一生多灾多难。

他胸怀壮志,却又一生坎坷,无法实现报国的理想。

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这是他长达11年的西南漂泊时期。

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所写的。

3、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已进入严武的幕府,依托严武。

但是,后来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远眺,百感交集。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课《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课《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并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疏通文意,明确本课知识点;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四、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请同学们为这幅对联断句,体会其对仗。

这副对联所提到的诗人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的主人公——白居易。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首掩抑深沉情思的琵琶曲。

(二)整体感知【作者简介】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诗风:叙事直切,描绘真实;明白晓畅,平易浅显。

白居易是唐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现存有3000首。

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等经典作品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流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白居易在文学上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强调了诗歌的“美刺”作用。

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虽仍有关怀人民的心,表现出的行动却已无过去的火花了。

然而白居易在江州虽不得志,大体上仍能恬然自处,曾在庐山香炉峰北建草堂,并与当地的僧人交游。

【写作背景】江州被贬《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

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喻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八课导学案1 2 34⑻惟觉时之枕席,。

⑼世间行乐亦如此,。

事权贵,。

《登高》霜鬓.()浊.酒()回:①渚清沙白鸟飞回..日之高标.恨繁霜鬓.其心志而不平.秦久矣.在肠胃.独登台.矣.矣(并序)悯.然()转徙.()枫.叶()萧瑟.()霓裳..()红绡.())谪.居())间.关()呕哑..()⑴委身..为贾人妇⑵使快.弹数曲⑶弦弦掩抑..声声思⑷银瓶乍.破水浆迸⑸秋月春风等闲..度⑹去来..江口守空船⑺如听仙乐耳暂.明⑻却坐..促弦弦转急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⑴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古义:今义:⑵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古义:今义:⑶老大..嫁作商人妇古义:今义:⑷铁骑突出..刀枪鸣古义:今义:⑸整顿..衣裳起敛容古义:今义:⑹凄凄不似向前..声古义:今义:⑺暮去朝来颜色..故古义:今义:⑻曲终收拨当心..画古义:今义:4.解释下列多义词言:①感斯人言.②凡六百一十六言.③自言.本是京城女④静言.思之辞:①我从去年辞.帝京②不辞.小官③入不言兮出不辞.④辞.达而已矣转:①却坐促弦弦转.急②转.徙于江湖间③转.轴拨弦三两声是:①是.夕始觉有迁谪意②白言本是.京城女5.说明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⑴因为长句,歌.以赠之⑵浔阳江头夜.送客⑶遂命酒.⑷梦啼妆泪.红阑干⑸商人重.利轻.别离6.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特点⑴感斯人言⑵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⑶转徙于江湖间⑷送客湓浦口学习任务二:阅读与讨论《梦游天姥吟留别》【走近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和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李白与杜甫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有许多是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追溯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成为卿相。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召他进宫。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

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因而遭到权贵的排挤;而玄宗仅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

天宝三载,他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到卿相的幻想从此破灭。

唐玄宗天宝三载( 744),李白离开长安后,在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

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前往山东游览。

第二年,他即将从东鲁(今山东)出发南游吴越,于是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本诗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探究讨论】1.文中梦境部分可以细分为几个画面?2.哪些诗句能揭示作品的主旨?是怎样揭示主旨的?【品读鉴赏】1.想象瑰丽,夸张出奇诗歌尽显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描写了气象万千的美妙世界,熊咆龙吟、雷电霹雳、金银台、霓衣风马……用神仙世界的美好反衬现实世界的丑陋。

诗人还大胆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写想象中的事物,例如对天姥山横空出世的形象的描绘,使天姥山显得非常雄奇,高大。

2.叙议结合,表达流畅这首诗以描写梦游为主,以梦醒后的慨叹议论为辅。

写梦境便于驰骋想象,抒发感慨则对表现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语言流利,不事雕琢全诗以七言为主,杂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兼用楚辞句法;灵活多变的句式便于表达诗人奔放的思想感情。

诗歌语言朴实自然,例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对此欲倒东南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些句子如散文一样流畅,虽然只用了一些极其平常的字眼,却有很强的表现力。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对李白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

【主旨归纳】全诗通过对梦中天姥山的描述,表现了自己徜徉山水的乐趣。

诗歌最后两句更是点明了全诗的主题,表现了对权贵的蔑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登高》【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与李白相见三次,并与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备受颠沛流离之苦,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杜甫病逝在湘江上的一只小船中。

代表作有《蜀相》《客至》《春夜喜雨》《绝句二首》《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兵车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月夜》《旅夜书怀》“三吏”“三别”等。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

【追溯背景】重阳节,本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一个人孤独地在外漂泊。

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重阳登高,老人的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江天,他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首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无限悲苦。

【文体知识】旧诗有古体诗、近体诗之分。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的格律限制较少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

按每行诗的字数可分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

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之。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朝。

全诗共八句,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

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

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之后依次称“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1)押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要求押平声,且一韵到底。

(2)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3)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

“失粘”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失粘”指平仄失调,狭义的“失粘”指后联出句的第二字与前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不一致,违反了“粘”的规则。

与“失粘”类似的规则,还有“失对”,也就是同一联的上下两句没有平仄相对。

【探究讨论】1.诗中的“悲”是如何体现的?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句诗在写景上有何特点?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品读鉴赏】1.情景交融《登高》一诗借写登高远眺秋景,把秋天萧飒的衰颓景色与诗人晚年漂泊的事实相联结,抒发人生无常、晚境凄凉的感慨。

2.语言练达杜甫十分注重对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达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

他后期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诗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

《登高》八句皆对。

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像“无意于对”。

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

它能博得“旷代之作”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3.气象恢宏《登高》以秋之景象为背景,从悲秋情绪中展现个人与国家命运的遭际,用雄浑的意境描摹离乱一生的悲凄。

该诗被前人誉为“杜诗七律第一”。

前两联写景,极尽秋景的恢宏与悲壮。

诗人以动态词语入诗写静景,风急、猿啸、鸟飞、叶落、江流,无一不使秋意渗透出浓重的悲凉感。

尤其是时空交错的笔法,让人在广阔无边的空间里感悟自身的渺小与孤单,又以江流一去不返喻写壮志未酬的忧苦情怀。

【主旨归纳】这首诗通过描写登高所见的秋日长江景色,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叹己的情怀。

《琵琶行》(并序)【走近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下邦(今陕西渭南北)人,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卒于武宗会昌六年。

贞元进士,官至校书郎、赞善大夫,后因宰相武元衡事被贬江州。

累迁杭、苏二州刺史,后任太子少傅,因不攀附党人,乃移病分司东都。

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最后卒于洛阳的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追溯背景】《琵琶行(并序)》写于元和十一年(816)秋,白居易贬官江州的第二年。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的“国辱”,首先上书请求捕贼。

权贵们因此事指责他不应越职奏事;又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名教。

白居易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

其实他获罪的真正原因是他写的那些针砭时政的讽喻诗,早已引起了权贵们的忌恨。

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这次打击给白居易的心灵留下了很深的创伤,到江州后的生活更使他体会到了社会的残酷和世态的炎凉。

他的满腔怨愤正无处倾诉,恰巧遇到这位原为倡女的商人妇,听到她富有感情的弹奏,知道了她悲凉的身世,于是诗人压抑已久的感情便像开了闸的河水,倾泻而出。

琵琶女和诗人的社会地位并不相同,两人的遭遇也各有其具体情况,原属不同的社会问题。

但诗人还是把她引为知己,说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深挚的话来,说明诗人对被侮辱的女性抱有同情与尊重的态度,这在当时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

【文体知识】1.关于歌、行、引: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体裁。

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上多采用五言、七言、杂言。

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

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

它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2.关于乐府诗:乐府本是秦汉时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所用。

另外,它还有一项任务——采集民歌,以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泛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意思:狭义的指汉以后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民间采集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文化常识】1.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贬官,降职。

犹言“下迁”。

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汉书·周昌传》:“吾极知其左迁。

”颜师古注:“是时尊右而卑左,故谓贬秩位为左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