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苏州园林
八年级语文下册 13《苏州园林》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13《苏州园林》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a713c2f90c69ec3d5bb75f2.png)
• 199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将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
• 界文化遗产名录。与“苏州园林”并驾齐名的苏州风景名胜虎丘、天 平
• 山、石湖等风景区也是古往今来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游览胜地。
•
有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林可分为宅地园林,市郊园林和寺庙园林三大类。苏
17.苏州园林
叶圣陶
上页 返回 下页
网师园 殿春簃
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获得金奖
上页 返回 下页
殿春簃内景
殿春簃内景
殿春簃庭院
拙政园夜景
拙政园
想去游览苏州园林吗?
那可是一种终生难忘的艺术享受!
去不了,怎么办? 学习叶圣陶《苏州园林》
请打开课本——
苏州园林
叶圣陶
作者介绍
轩 榭
榭
轩
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 是什么?
•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 幅完美的图画。
• “务必”二字可否删去?为什么?
• 不可。“务必”加强肯定语气,表示苏州园林 艺术标准之高。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 幅完美的图画。
“无论站在哪个点上”可否删除以使句子简 洁?为什么?
• 州园林多为宅地园林,由贵族、宦官、富商等所建,精致优雅。这些
• 园林反映出历代园林的不同风格,同为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
•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 大的
• 程度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传播东方文化的使者,在1979
• 不可。 • “无论……”表示无条件关系,它强调苏州园林
每个地点都是美的,没有不美的地方。删除后降 低了苏州园林美的程度。
13.苏州园林
![13.苏州园林](https://img.taocdn.com/s3/m/dd5b81a6f121dd36a32d829d.png)
• 第三级
• 第四级 极 非 也• 第五级
角 落 的 构 图 美
能 得 到 美 的 享 受 。
小 范 围 的 局 部 看 ,
是 要 游 览 者 即 使 就
芭 蕉 。 诸 如 此 类 , 无
补 上 几 竿 竹 子 或 几 棵
墙 壁 , 太 单 调 了 , 给
如 果 开 窗 正 对 着 白 色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讲授新课
文章从哪几方面说明这个特征?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先从四个主要方面说明: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1. 亭台轩榭的布局 • 第二级 2. 假山池沼的配合 • 第三级 3. 花草树木的映衬 • 第四级 4. 近景远景的层次 • 第五级 然后从三个细微方面说明: 1. 角落的布置 2. 门窗的雕琢 3. 油漆的调配
讲授新课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艺术与技 术有什么区别?) 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 悦,并且无法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 • 第二级 起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 第三级
• 第四级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 ,往往安排桥梁。
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导入新课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导入新课
园林分布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讲授新课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苏州园林》 课件(完美版)ppt
![《苏州园林》 课件(完美版)ppt](https://img.taocdn.com/s3/m/ff2a8a17f78a6529647d53eb.png)
议一议
会借鉴我们的 小小设计师
我们学校即将翻修重建, 作为学校的主人,你想要 如何设计我们未来的校园, 让它既能满足我们的学习 和生活的需要,又能体现 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 谐统一,请大家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轩榭( xuān xiè ) 斟酌( zhēn zhuó ) 丘壑( hè ) 镂空( lòu ) 池沼( zhǎo ) 着眼( zhuó )
重峦叠嶂 ( luán zhàng ) 嶙峋( lí n xún ) 蔷薇( qiáng wēi ) 相间( jiàn ) 对称( chèn )
1.苏州园林的 总体特征是什 么? 2.文章怎样分 项说明苏州园 林的特征? 3.文章结尾写 什么?有什么 作用?
苏州园林
总说: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 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分 说
亭台轩榭的布局 ——自然之趣 假山池沼的配合 ——自然美 花草树木的映衬 ——图画美 近景远景的层次 ——景致美 每个角落 ——图画美 ——图案美 门和窗 极少用彩绘 ——色彩美
主
局 部
细 部
次
(1~2段)总写苏州园 第一部分: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 在哪个点上,眼前总 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1
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 对称,讲求自然之趣。
2
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求自然美。
4
近景远景的层次 给人景致美。
3
花草树木的映 衬给人图画美。
5
每个角落都注 意图画美。
6
门和窗是高度 的图案美。
7
极少用彩绘给人色彩美。
文章结尾告诉人 们苏州园林值得 介绍的还很多, 文中所介绍说明 的只是一些方面。 结尾留有余地,给 人回味无穷。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苏州园林》课文详细解析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苏州园林》课文详细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00da068312b3169a551a416.png)
《苏州园林》课文详细解析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
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多少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品味】“据说”是留有余地的说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
“标本”一词突出了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地位。
“不该”一词,用否定的意思表示肯定的语气,说明应该去欣赏,不该不去。
(①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段析】说明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总领全文。
第一部分(1):苏州园林在园林中的地位。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②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③如何体现出入画的原则?“布局、..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配合、映衬、层次”用得是否精准?)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品味】画线句点明苏州园林这个群体的共同特征,是全文的中心。
“图画”二字贯串全篇,是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列举四个“讲究”,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具体强调了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允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用游览者的感受来证实作者的评价,且运用双重否定句式,语气更加肯定。
【段析】总说苏州园林的共同点,这是贯串全文的中心。
四个“讲究”领起下文的分项说明。
第二部分第一层(2):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3单元 13《苏州园林》(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3单元 13《苏州园林》(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0d0429afd0a79563c1e7230.png)
嶙峋 lín xún
镂空 lòu 重峦叠嶂 zhàng
整体感知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 ( 1— 2) 第二部分 (3-9) 第三部分 (10) 总结全文,指出 苏州园林的美还 不止以上这些, 引人回味。
概括说明苏 州园林的地 位及特点。
分类具体说 明苏州园林 的艺术美。
亭台轩榭的布局 (第3段) 假山池沼的配合 (第4段) 主要方面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 1979年初,香港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 苏州园林的摄影集,便邀请叶圣陶写一篇序 文,叶圣陶欣然允诺。后因故摄影集未出版, 序文被《百科知识》所用,题为“拙政诸园 寄深眷——谈苏州园林”,这正是叶圣陶对 苏州园林眷恋深情的自然流露和生动描写。 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文时,改名 为“苏州园林”,有删节。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落叶树和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苏州园林的墙壁上有砖砌的 镂空图案
廊子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讲究色彩的搭配
图个讲 画角究 美落每 的一
讲究门、窗的图案美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3段)
完美 的图 画 第1、 2段)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4段) 局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5段) 部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6段) 讲究角落的图画美(7段) 不止 这些 (10)
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不能去掉;“一切”“决不”, 它们都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 州园林的总特点。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 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 “技术”有什么区别?
13苏州园林
![13苏州园林](https://img.taocdn.com/s3/m/70bd1a0a4a7302768e993954.png)
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作引用
运用作引用的说明方法,引用诗歌说明苏州园林讲究 假山池沼配合景色优美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没有修剪的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 作比较 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苏州园林里的树木和别 的地方的树木作比较,突出苏州园林里树木符合中 国审美观的特征,使说明的事物具体形象。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 接耳,有的象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 摹状貌 千态万状。
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通过具体生动描摹, 说明卢沟桥石狮雕刻精美特征,表现了卢沟桥 形式优美。
表达方式:
议论
表达某人的某种观点和看法,一般有提示性的 词语,如:我想、我认为、觉得……
描写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 状态 具体地描绘出来
一、温 故
1、本文的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2、苏州园林给人的总的印象:
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 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 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4、苏州园林总的特征:
无论站在哪个角度,眼前总是一幅完 美的图画。
5、苏州园林的具体特征: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图画美;图案美;色彩美。
二、知 新
1、 第2段与3—9段是什么结构?
四个“讲究”的顺序能不能调换? 不能,四个讲究是与下文中的四段 内容是一一对应的 ,且与下文是总 分关系。所以不能调换。
常见的说明方法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分类别
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 的图画的特征,使说明的事物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
第13课 苏州园林课件八年级语文上册 新人教版
![第13课 苏州园林课件八年级语文上册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c472f2faf45b307e8719738.png)
苏州园林绝不讲 究对称,好像故意避 免似的。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假山的堆叠, 是一项艺术 而不仅是技 术。
池沼或河道 的边沿很少砌 齐整的石岸, 总是高低屈曲 任其自然。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落叶树和常绿树相间,花时不 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 1、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设计者和匠师们一 致追求:务必使游览者 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 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网师园
拙政园之冬
留园
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
2 、为体现共同点,设计者是从哪几 方面设计的?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 仅是技术。
“艺术”是一种精神的创造,是体现个性的审 美活动;而“技术”是在长期重复的劳动过程中 获得的经验、知识或技巧,二者有层次高下之别。
3、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 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 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 深度。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花墙和廊子作 为一个隔界把景致分为几个部分,但是好像并没有真的 把景致分开。花墙和廊子的设置是为了避免一览无余, 使整个园子时而幽曲,时而开朗,有分有合,互相穿插。 使游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可以增加景致的层次和深度。不过因为墙壁上有砖砌的 镂空图案,所以,透过漏窗往往可以看见远处的景色, 若隐若现,这更增加了观赏者的兴致,在有限的空间里 创造了无限的意境。
记 叙
1.“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花树相间。‛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13苏州园林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13苏州园林](https://img.taocdn.com/s3/m/05a3f747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e0.png)
叶圣陶:
(1894~1988),原名叶绍钧,现代 著名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 艺术家”以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刻的研 究。
读准下列划线
词轩榭语xuān xiè
丘壑 hè 镂空 lòu
沼泽 zhǎo 嶙峋 l ín xún 蔷薇qiáng wēi
语言特点:
语言准确、生动、 周密、精炼
文章结尾写什么?有什么特点?
文章结尾告知人们苏州园林值得介绍的还很 多,文中所介绍说明的只是一些方面。结尾留 有余地,给人回味无穷。
质疑再探
• 请同学们回顾课文内容,还有什么疑问, 勇敢提出来,共同研究
拓展运用
1.请同学们自编1—2道习题,在班级展示交流 2.学生纠错 3.出示标准答案
欣赏完图片后,如果让你用一个比 喻句形容苏州园林:
解疑合探
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由组长负责分工进行 小组合探,人人参与 达成共识。
题号 展示小组 点评小组
1 5组 1组
2 6组 2组 3 7组 3组 4 8组 4组
(1)字迹工整,内容简练,书写迅速 (2)点评声音嘹亮,仪态大方,语言规范 (3)言简意赅,思路清楚,评价得当 (4)最后对展示同学打分,每题10分
(1)“据说”是留有余地的说法,很有分寸。
(2)“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而 “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在句中用 “鉴赏”词最恰当。
(3) “务必”“无论”“总是”强调了图画美。
(4)“绝大部分”是从范围上作出限制。
(5)“极少”则从数量上加以限制。
(6)“栽”“蔓延”“补”这几个动词恰当而 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 为动,化单调为多彩。这个例子体现了本文语 言的精练。
八年级语文13 苏州园林 备课说明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13 苏州园林 备课说明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9ac2ff80740be1e640e9aa2.png)
备课宝典某某园林叶圣陶某某四大园林:宋代沧浪亭、元代狮子林、明代拙政园、清代留园注释:1选自《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某某园林”,略有删节。
拙政园,某某古典园林之一,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8-1521),画家文征明曾参与设计。
叶圣陶(1849-1988),原名绍钧,字圣陶,以字行。
某某某某人。
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作品收在《叶圣陶集》里。
2轩榭(xuan xie):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3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工匠市的胸怀中有山水景色的构思布局。
4鱼戏莲叶间:汉乐府《江南》里的诗句。
5嶙峋(lin xun):枯瘦的样子。
6广漆:天然漆的一种,有熟漆或生漆和熟桐油调制而成。
标本:典X,样本各自然段大意:1对某某园林的总印象2介绍某某园林的共同特点3介绍建筑物的布局特色4介绍假山和池沼里的艺术5介绍花草树木的画意6介绍花墙廊子层次7细小角落的图画美8介绍门窗的图案设计和雕镂9介绍屋室的色彩装饰10结束语说明顺序:逻辑顺序从全文看:从整体到局部从各部分看:由大到小,由主到次(四个讲究,三个注意)一、1、2自然段为总说二、3-7自然段为分述三、10自然段为小结第一自然段说某某园林具有代表性,指导性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引用,分类别某某园林的特点: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总起下面几个自然段的一句话: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全文总纲: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图画中”的美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苏州园林》用多种说明方法 绘天下第一园林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苏州园林》用多种说明方法 绘天下第一园林](https://img.taocdn.com/s3/m/3e8bc946ee06eff9aef807bb.png)
用多种说明方法绘天下第一园林——《苏州园林》说明顺序分析[问题探究]《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介绍苏州园林的说明文。
这篇说明文可谓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绘天下第一园林,请结合例子具体说明。
[解题钥匙]解读指导:要分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首先应该明确说明文常用的方法类型,然后再结合具体的段落进行分析。
[探究结果]方法一:作比较。
作比较是说明文常见的一种说明方法,运用作比较能够更加突出所说明事物的特征。
如:“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突出了苏州园林因为周围有苍翠的树,鲜艳的花卉,无须再使用彩绘的特点。
方法二:打比方。
运用打比方能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如:在介绍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时,作者用图案画和美术画作比喻,强调苏州园林在布局上追求的是自然之趣,虽为人工建造,却尽量任其自然,不露斧凿的痕迹。
方法三:举例子。
举例说明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使说明的内容具体清晰,通俗易懂,令人信服。
如:“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在这里,作者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形象具体地说明了“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方法四:列数字。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运用列数字来说明,既简明扼要,又准确具体,一目了然,能给读者留下清晰的印象。
13.苏州园林(第一课时)pptx
![13.苏州园林(第一课时)pptx](https://img.taocdn.com/s3/m/43531639dd36a32d72758100.png)
在外交和中外文化交流方面:曾国藩之子曾纪泽以驻英、法大臣兼驻俄大臣的身份,于 1879年赴俄谈判,据理力争,收回伊犁南境地区五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曾纪泽的儿子曾广铨,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和满文,曾担任清政府驻韩国和德国大使, 后担任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总办,是著名的翻译家。在曾氏文化世家成员中,还有曾约农、 曾宝葹、曾宪森等翻译家,都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在化学化工方面:曾国华之孙曾广植(又名广锜),先后毕业于美国马里兰大学和俄亥俄 州立大学,获化学硕士学位,1957年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是 我国味道化学理论的创始人。曾广植两儿一女,分别以化学气体元素命名。 长子曾昭氚,留美化学硕士和工商硕士;次子曾昭氙,留美化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 校博士后;女儿曾昭氕,美国俄亥俄州玄大学化学博士。
人们
常说 “上有天 堂,下有 苏杭”。 那么苏州 的林四大名园的美景
宋代沧浪亭
元代狮子林
明代拙政园
清代留园
苏州园林平面示意图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轩榭、败笔、丘壑、嶙峋、镂空、 明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读 音、解释,并用词造句。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 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3、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先总后 分,由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晰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 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 文。
此外,在农业科技方面有曾宪朴,他是曾国荃之玄孙,英国伦敦大学理科硕士、 澳大利亚大学终身教授,建国后任四川农学院教授,是我国园艺学会第一任理 事长,曾任农业部经济作物总局副局长;在铁道交通方面,有曾昭桓和曾昭亿, 都是曾国藩之曾孙。曾昭桓毕业于美国伊利诺大学铁路土木工程系,归国后先 后任复旦大学、广西大学、交通大学教授;曾昭亿毕业于南洋大学铁路管理科, 先后聘为湖南大学教授、长春商专教授。 在电机学方面有曾昭权,他是曾国藩之曾孙,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电机工程学毕 业,建国前后任湖南大学教授、电机系主任。
13 苏州园林 叶圣陶
![13 苏州园林 叶圣陶](https://img.taocdn.com/s3/m/5a0918d1a58da0116c174934.png)
13苏州园林叶圣陶教学目的: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
2、理解并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体会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准确抓住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恰当地安排文章结构,逐层说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
教学过程: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意思是说:苏州和杭州简直太美丽了,可以和人人向往的天堂相提并论。
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想不想看看苏州园林是个什么样子?先请大家翻到书上彩图,仔细观看。
看过后,有什么感想?典雅古朴、精致秀气,如诗如画。
你可曾知道,这些精致优雅的园林多由贵族、宦官、富商等所建,是他们的私家宅院。
很难想象他们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真是神仙一样的生活。
像这样的园林,现存近一百多处。
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
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
置身园林,既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不得不赞叹修建者的聪明智慧。
1997年12月,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如果你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苏州园林,有什么方法呢?看看图片,拍一部片子。
图片看了,心中仍有不足,有些地方看不懂。
今天,我们就来读读叶圣陶先生为摄影集《苏州园林》所写的一篇序言,或许你会对苏州园林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谁来介绍一下叶圣陶?叶圣陶: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
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
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
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13《苏州园林》
![13《苏州园林》](https://img.taocdn.com/s3/m/7cd22213a300a6c30c229fcc.png)
打比方:把藤萝比作一幅画 3、本段哪些句子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
明确:“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 是一幅好画。”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落叶树和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第六段:
1、近景远景的层次如何安排? 明确:利用花墙、廊子或镜子为苏州园林 增加景致的层次和深度。
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 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是什么意思?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 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 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真正隔开,而只是缓 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 跟前,而是渐次展开,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 明又一村”的感觉。
(8)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据说”是留有余地的说法,很有分寸。
说明方法
1.作比较:
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既突出 了事物的特征,又使语言达到了准 确、简明而又形象生动的要求。
①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村的 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 趣”的特点。 ②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 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这既是比喻,又 是比较,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和民族的特有风格。 ③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 较,’‘与北京的园林的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 杜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1、检查预习,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xuān xiè n )(xú n 轩榭( )( ) 丘壑( hè) 嶙峋(lí ) qiá ng 镂空( lò ) 蔷薇( )(wēi) u) 相间(jià n ng) 池沼 (zhǎo) 重峦叠 (dié ) 嶂 (zhà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苏州园林》课件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苏州园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7777ac1b9f3f90f76c61b8e.png)
xuān xiè
字 词 检 测
轩 榭 相 间 n xú n
xiāng jiàn
镂 空
lòu kōng
qiáng wēi
zhēn zhuó
chó ng luá n
dié zhà ng
重 峦 叠 嶂
听读课文 整体感知
认真听读课文,思考:苏州园林给你 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请试用文中的一 句话概括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人教版)
苏州园林
欣赏完图片后,如果让你用 一个比喻句形容苏州园林:
我觉得,苏州园林就像……
下 有 苏 杭
上 有 天 堂
—叶圣陶
作者简介
叶圣陶:
(1894~1989),原名叶绍钧,现代著 名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 家”之称,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倪焕 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 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他原籍是江苏苏州,所以对苏州园林很 熟悉,又有深刻的研究。《苏州园林》 是一篇为摄影集撰写的序文。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 个点上
完美的图画
眼前总是一幅
网师园
拙政园之冬
留园
策划:屠元成 李冬梅 郑少艾 制作:范俊杰 审核:刘飞耀 责编:梁 兵
编制: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出版:浙江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时间:2011-11-20
13.苏州园林(第二课时)
![13.苏州园林(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2be76a77b84ae45c3a358c0c.png)
8、读第4自然段回答:苏园中是否都 有假山和池沼,苏园主人造假山和池沼的 原因是什么,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 中”, 怡情山水、置身山间,让人暂时“忘 却”尘世的喧嚣、烦忧!达到“ 叠山理水, 虽由人作,宛自天工”的效果。
遵循的原则:讲究假山和池沼的配合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 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1.作比较:
①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村的 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 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 “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②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 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这既是打 比方,又是作比较,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 和民族的特有风格。 ③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 较,’‘与北京的园林的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梁和杜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 的颜色”。
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 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为了给 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
讲究近景和远景的层次
11、“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 意思?
尽管花墙和廊子作为一个隔界把景致分为 几个部分,但是好像并没有把景致分开。
12、作者在写完苏州园林的四大特点后,为 何又写了7、8、9三个自然段?这三段主要从哪几 个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 作者又从园林的细部着眼介绍苏州园林的图 画般的美,即讲究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 图案美、雕镂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这是对 苏州园林特征的再次强调。
13、说说第七7段中“栽”、“蔓延”、“补” 几个动词用得为什么好? 这几个动词恰当而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 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音调为色彩。
14、说一说苏州园林的角落设置。
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 上册 第13课《苏州园林》 (共39张PPT)
![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 上册 第13课《苏州园林》 (共3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145cf1dcc175527072208d7.png)
“似乎”表示估计、猜测,在文中指 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设计者和匠师们一 直追求的这一结论是作者根据事实推测 出来的, “一致”表示范围,是没有分 歧的意思,表明设计师和匠师们的追求 相同。这样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 确性。
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 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再读第四段,“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 水”一句中,“大多”一词可以去掉吗, 为什么呢? 不能去掉。因为“大多”表示范围,是数 量上的限制,在文中指大部分的池沼是引 用活水的,并不是全部都是这样的。如果 去掉了,就表示所有的池沼都是引用活水, 这与事实不符,就不能体现说明语言的准 确性。
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
3、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 多是无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 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隔而不隔, 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这是怎样的情形呢?)
花墙和廊子似乎把景致分开了,实 际上没有被完全隔开,只是缓冲了一下视 线,逐层展开,使景致更有层次的展现在 游览者眼前,营造了图画美。
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又如“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一切”表示范围、“决不”则表示程度 上的限制,十分肯定的语气,在文中指 苏州园林的所有的设计都是为了构成完 美的图画,语气肯定,突出说明了苏州 园林的总的特征。
“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一句中 “似乎”与“一致”能否去掉?为什么?
“标本”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 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 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13、苏州园林课外阅读
![13、苏州园林课外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dbc3153a43323968011c9244.png)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
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
不能一一去说。
漫步苏提,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
走着走着,忽见湖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
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画。
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韧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
1、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2、说明对象的特点是:3、本文段的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4、这篇短文的文章说明顺序是:(答案见教案P117页)悠然把酒对西山陈从周“更喜高楼明月夜,悠然把酒对西山”,明米万钟在他北京西郊的园林里,写了这两句诗。
一望而知是从晋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脱胎而来的。
不管“对”也好,“见”也好,所指的都是远处的山。
这就是中国园林设计中的借景。
把远景纳为园中一景,增加了该园的景色变化。
这在中国古代造园中早已应用,明计成在他所著《园冶》一书中总结出来,有了定名。
他说:“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无拘远近。
”已阐述得很明白了。
北京的西郊,西山蜿蜒若屏,清泉汇为湖沼,最宜建园,历史上曾为北京园林集中之地,明清两代,蔚为大观,其中圆明园更被称为“万园之园”。
这座在历史上驰名中外的名园——圆明园,其于造园之术,可用“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八字来概括。
圆明园的成功,在于“因”、“借”二字,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主要手法的具体表现。
偌大的一个园林,如果立意不明,终难成佳绝。
所以造园要立意在先。
尤其是郊园,郊园多野趣,重借景。
这两点不论从哪一个园,即今日尚存的颐和园,都能体现出来。
圆明园在1860年英法联军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已全被烧毁,今仅存断垣残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字词、文学常识、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严谨的说明结构。
学习正确运用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苏州园林的画意美,培养学生爱美审美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领略苏州园林的画意美,培养学生爱美审美的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
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今天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二、作者及相关资料介绍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
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
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很多,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六本,散文集有《脚步集》,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有《倪焕之》。
1 9 2 5年“五卅” 运动后,创作了《夜》《多收了三五斗》等小说。
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多媒体同时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苏州园林图片,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等。
2、教师检查预习,强调重点积累的词语。
01辨明字音:
轩榭(xu 01 xi e)池沼(zh do)镂空(I cu)邱壑(h e)
重峦叠嶂(zh eng)庸俗(ymg)模样(m u)相间(ji cn)
蔷薇(qi eng w a)嶙峋(I m x u n)
02、辨明词义,并造句: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重峦叠嶂:重重的山峰,层层的峭壁。
3、学生大声读课文两遍,请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文章是从角度,抓住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
角度:A、建筑学E、园林历史C、导游D、欣赏者
特点: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E、有代表性的园林
学生明确:文章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的。
四、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⑴ 学生精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⑵同桌之间交流,求同存异。
⑶ 小组内部交流,求同析异,并统一看法。
⑷ 全班交流,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 )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2、把握作者的说明顺序。
⑴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的说明顺序。
⑵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
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
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
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
“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⑶ 以第4段为例,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①学生齐读第4段。
②选一位同学介绍本段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
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实感。
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
再其次又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
“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五、难点探究
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
学生讨论,明确:
1、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
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3、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
一幅画的效果。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5、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给补上几竿竹子或
几棵芭蕉。
6、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实际上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1、2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以中国的审美观为依据,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找出内在规律。
3、4、5是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给人似曾相识的审美感觉。
6句虽未点明绘画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说明却完全吻合传统的画论,这样的布局同国画采用“以大观小”的画法、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势的道理是一样的。
六、课堂练习
精读文章第6段,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此段的说明要点。
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形成的?
3、园林内装镜子,请用物理学知识对这一设计依据的原理及产生的效果作简要说明。
选三位同学回答。
明确:
1、这段话的说明要点是花墙和廊子的特点。
2、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
依傍的,因而形成了“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
3、装镜子是运用物理学光学中平面镜成像原理,通过反射,层次加多了,景致更深了。
七、布置作业
1、课后了解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简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复习《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找出两文中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第二课时
一、把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1、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⑴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
⑵ 小组内交流看法,求同存异。
⑶全班交流,教师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
②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
不讲究对称。
”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
③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④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
⑤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
二、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
意思?)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 “决不”,可以吗?)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
宝气……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学生朗读句子,悉心体味,思考。
明确:
1、“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
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
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2、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不能去掉,“一切” “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4、“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
“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5、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
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6、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耳目。
三、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
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
物的非凡笔力。
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四、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