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研究》主观题

合集下载

杜甫研究课后练习题总结

杜甫研究课后练习题总结

填空题1、杜甫的忧患意识,突出表现为生命忧患(忧生)和政治忧患(忧世)。

2、在杜甫的忧患意识中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预见性。

3、从杜甫的作品中可以感到,他认为远古和当代有可供当代和后世统治者效法的德治典范。

一个是以尧舜为代表的三代之治,一个是本朝的贞观之治及开元之治。

4、杜甫的忧患意识与自己的经历密切相关,《望岳》和《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这两首诗最能表现出随着他历世的深入逐渐忧患意识加深。

5、杜甫作为“社会良知”,其思想渊源无疑是儒家的“仁学”。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8、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9、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10、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1、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精神是他成为“诗圣”的一个重要因素。

2、杜甫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是最突出的。

3、“人溺己溺,人饥己饥”语出《孟子•离娄下》,原文为“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4、杜甫的推己及人的情怀,从哲学思想看,属于“民胞物与”的思想。

5、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还表现为他独具的宽容,这种品质可以用儒家思想中的“恕”来解释。

6、“民胞物与”这个思想出自宋代儒学家张载的《西铭》。

7、杜甫的人道精神不仅局限于孔孟的“恕道“,还吸取了墨家思想,当上层统治者违背民意时,杜甫便写出批判现实的作品,但是同时也流露出对统治者自食其果的恻隐之心,这种变化集中表现在《丽人行》、《咏怀五百字》、《哀江头》8、杜甫的推己及人的精神,主要根源于他自身悲剧性境遇。

9、关于《哀江头》的主旨有两种意见。

一是讽鉴说,一是词婉而雅。

10、杜甫的“病物诗”把这种由己及人的悲悯化为具体的实物,《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中破败的茅屋实为一象征性意象,它是诗人贫困、潦倒、漂泊的写照。

1、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2、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杜甫研究作业

杜甫研究作业
《赠李白》诗中有"痛饮狂歌"、"飞扬跋扈"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昔年有狂客,号 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壮游》“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
黄山谷“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
怜人怜己Biblioteka 怜才怜苍生有所求而求不得 道家
有所求而不得求
个体生命价值 VS 儒家 群体价值 言论 诗篇
民族性格:行为 疲惫感
《不见》
杜甫
上元二年(761 ) --天宝四载(745) 思念 哀怜 ↓ 怜才 ↓ 浪漫诗人形象 ↓ 呼唤 担忧 怀念 怜己 同情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饮中的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 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 中仙”
世人难容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2015春杜甫研究考查试题

2015春杜甫研究考查试题

杜甫研究考查试题专业班级:学号:姓名一、阅读仇兆鳌《杜诗详注·凡例》,谈一谈您对“杜诗会编”、“杜诗刊误”、“杜诗编年”的认识。

(20分)杜诗汇编即收集各种文集中的杜诗,而进行汇集。

樊晃,唐朝诗人,大历年间任润州刺史。

大历年间,樊晃集杜甫诗歌为《杜甫小集》,收录杜诗二百九十首,并为《杜工部小集序》,此为杜诗集本之祖。

等到宋朝,王安石做鄞县县令时,又收录了之前没有辑录的二百多手杜诗。

这之后,王原叔又将皇家秘藏和自家祖上流传下来的杜诗一并并入其中,至此一共辑录杜诗一千四百零五篇。

黄伯思校注的版本共有一千四百四十七篇。

蔡傅卿的《草堂诗笺》,收取后来增加的,如卞圜、吴若、员安宇、裴煜等人所收集的,另成逸诗一卷。

等到仇兆鳌编辑《杜诗详注》,按照作诗先后顺序依次入册,不另外单置一卷,因此更加方便阅读。

杜诗刊误即是对以往流传的不规范的杜诗的订正。

民间流传的版本有很多文字上的错误。

蔡兴宗作《正异》,纠正了很多流传的杜诗的错误。

朱熹认为其并没有详尽的找全错误并加以改正。

如“风吹沧江树”,其中的“树”应该是“去”,因为二字读音相近,所以口口相传错误。

又如“鼓角满天东”,其中的“满”应该是“漏”,因为二字字形相近,所以流传错误。

当时想要纠正其中的错误,却因为时间来不及而就此作罢。

最近,朱长孺采集宋元两朝的各种版本,互相参照对比,已经很详尽完备。

但是仍有所遗漏。

比如《秋兴》诗“白头今望苦低垂”一句与“彩笔昔曾干气象”本来是工整相对的,但刻本中却将其误作“吟望”。

仇兆鳌《杜诗详注》都已将其订正,诗义也流畅通顺。

杜诗编年即是按杜诗的写就日期,按年代分类汇编。

依照年代分类汇编,可以看出杜甫的平生经历,也可以体现出杜甫一生的命运与情感的跌宕起伏。

现今距离杜甫的时代已非常遥远,而史料记载的也并非详尽,因而在各种版本中编年不尽相同。

幸而这些年份可以从杜甫的诗歌所记述的实践、地点、人物中,可以大概推测出来。

其中还有模糊不清的年份就暂且以旧版本为依据。

20年6月西南大学[0066]《杜甫研究》大作业(参考答案)

20年6月西南大学[0066]《杜甫研究》大作业(参考答案)

二、杜甫忧患意识的预见性的具体表现。

(50分)答:杜甫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

对后人形成关注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着深远的意义。

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动荡和人间苦难,阅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公正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与最底层人民一起颠沛流离,休戚与共。

他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

对后人形成关注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着深远的意义。

时至今日,仍然滋养着华夏儿女的精神世界。

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儒家“入世”、“有为”的进取精神从小便对他产生影响,并终其一生。

“忠君”、“爱民”的爱国思想也深入骨髓,成为其诗歌中体现的忧患意识的内在动因,也成为诗人漂泊艰辛的一生坚持不辍的创作主题。

这时唐王朝还算强盛,仓廪相当充实,可是玄宗开始好大喜功,开拓边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社会上已经隐伏着不安定的危机。

年轻的杜甫对此有所预感,但并未正视。

他过着登山涉水、高歌游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浪漫生活,但也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其时诗作虽有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不同凡响的作品,但总的说来,没有超越杜审言那一时期名诗人的水平。

天宝五载(746),杜甫到长安,想求得一官半职,有所建树。

次年,玄宗诏征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到京都就选,杜甫参加了这次考试,但由于中书令李林甫阴谋破坏,应试者没有一人被选。

天宝十载,玄宗举行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

杜甫写成三篇“大礼赋”进献,得到玄宗的赞赏,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又没有下文。

他不断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也都毫无结果。

被迫“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过着“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穷愁潦倒生活。

最后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务也未能改变“尝困于衣食”的处境。

杜甫研究题

杜甫研究题

*举例说明韩愈、白居易、元稹等文人从哪些方面肯定杜诗。

(1)、肯定杜诗艺术的“全美”性质和集大成的地位。

(2)、肯定杜诗的独创性。

元、白特别指出杜甫的“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诗的“即事名篇,无复倚傍”的写作新题乐府诗的开创意义。

他们倡导新乐府运动,正是受到杜甫的启迪,并以之为典范。

(3)、肯定杜诗的有感而发和寄兴讽喻.*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晚唐人对杜甫研究程度提高了:(1)人们说话之中比较自如的引用杜甫作为理论依据,(2)出现了人们用杜诗连句的情况,证明晚唐人对杜的了解。

(3)有人叫自己后人公开先学杜诗,(4)把杜诗称为“诗史”,孟綮《本事诗》(诗画性质诗)第一次用“诗史”概念。

(5)晚唐出现了喜欢杜诗的皇帝如文宗李昂。

(6)在杜甫呆过的地方题诗之人增多。

(7)选本中开始选杜诗,(8 )冯贽小说性质的笔记《云仙杂记》兼有志怪笔记性质。

其中志怪小说《文苑》中说杜甫是天上文星典吏被贬人世(到了晚唐人们仍认为杜甫不显贵)。

(9)缺乏深刻细致的评价和理论色彩,对杜诗评价程度提高了但仍未达到后世水平。

*唐人评杜甫综述(唐一代对杜诗的评价认识):(1)唐人评杜经历了一个从诗人在世时的很少有人肯定到中唐以后评价逐渐提高的循序发展过程。

(2)在唐一代能够给杜诗以极高评价的主要是韩愈、元稹、白居易等少数有识之士,远没有达宋人那种言必称杜甫,言必称杜诗的程度,但虽说是少数,却对后世发生了较大影响(3)唐人肯定杜诗,主要还是从诗歌艺术本身出发,看到的是杜诗艺术的包容全面和集大成性质,或者是从“兴寄讽喻”的角度给予肯定,他们主要是从抽象的理论上评价杜甫,但缺乏更全面、更深入、更具体的分析。

(4)对于杜甫其人,唐人更多的是同情他的潦倒失意,特别是身受冷落,对他在诗歌创作表现出的锲而不舍的执著,始终面对现实,面对社会,面对人生,面对人民的伟大的文人精神和认识,肯定得相当浮泛。

78苏轼学杜评杜(1)认为杜甫是古今重要诗人中的第一人,(2)苏轼学杜尤为有得,曾特别注意在精神上学杜,(3)苏轼向来以吸纳百川著称,对前代诗人都有所继承而并非单纯诗从某一家,但杜诗精神总在苏轼诗歌中体现出来,陆游评杜学杜:(1)一生以恢复中原为理想为己任,他幼年就经历了国破家王的离乱生活,父辈又都是些热爱祖国的人,这一切也就使得陆游对杜诗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会比一般人深刻,另外陆游曾在蜀中七年,杜甫遗迹他有广泛接触,这也是把陈与杜联系在一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杜甫研究》主观题5篇

《杜甫研究》主观题5篇

《杜甫研究》主观题5篇第一篇:《杜甫研究》主观题《杜甫研究》一、名词解释1.三吏三别: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2.社会良知三要素:即忧患意识、批判意识、重建意识。

3.民胞物与:“民胞物与”出自宋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意即人民(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万物都是我的朋友。

4.文章憎命达:文章憎命大:“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

后句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

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

”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5.以兹吾生理,独耻事干谒。

此诗句出自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意思是:因此我懂了了生活的道理,为奔走权贵之门请托而感到羞耻。

悟生理:懂得了生活的道理。

事干谒:指奔走权贵之门,以请托为事。

二、论述题: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评述答:《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篇杰作是用传统的五言古体写成的。

其实仅就“咏怀” 之作而言,杜甫之前已有很多类似的文章,如阮籍的《咏怀》、左思的《咏史》、庾信的《咏怀》、陈子昂的《感遇》、张九龄的《感遇》等著名组诗。

这些诗歌或多或少都反映了当时历史现实,或者借诗歌讽喻了当代社会。

但是这些诗无论从体制还是从章法来看,都是无法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诗相提并论的。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诗在反映现实的深广和艺术力量的惊心动魄等许多方面,都开辟了新天地。

”……少陵出而沉郁顿挫,每多大篇,遂为诗道中另辟一门径。

”说得一点都不错。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这样的。

天宝五载(746),杜甫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来到长安,渴望”立登要路津”。

但事与愿违,屡受挫折,连生活也难于维持,“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杜甫研究小题

杜甫研究小题

杜甫研究1、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后人尊称其为“诗圣”,其诗歌被称为“诗史”。

2、读书漫游时期(玄宗先天元年----天宝五载)(712--746)这一时期杜甫现存诗20余首,所有题材多为游观、宴饮、朋友赠答之作,诗体以五律居多,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如《望乐》《画鹰》《房兵曹胡月》。

3、困守长安时期(唐玄宗天宝五载-----天宝14载)(746---755)(35岁---44岁)这期间现存作品110首左右,从体裁上看,出现了前期所没有的五、七言体长篇,如《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

4、陷贼与为官时期。

天宝十四载冬-----肃宗乾元二年(45岁----48岁,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国家百姓最艰难,杜甫个人生活最动荡的一个时期,但也是杜甫诗歌内容最充实的时期,作品触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湎,广阔而深刻。

(2)这也是杜诗写实主义精神表现得最充分(3)这时期的250首诗中,有五律约百首,由工稳变的沉痛,显示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有五古90首,七古22首,是体现了这一时期最高成就的两个体裁,也是最充分体现显示沉郁顿挫风格的两个品种。

5、漂泊西南时期。

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

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6、《望岳》五言古体诗,写于开元二十四年(736)漫游齐赵期间,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约作于开于开元29年(741)此时诗人在洛阳,这是一首题画诗,在对所画雄鹰的威猛姿态。

名句: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3、《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五言古诗,写在天宝七载公元748年,是写给尚书左丞韦济的投竭诗。

杜甫研究

杜甫研究

杜甫研究1、杜甫真正的创作始于七岁《壮游诗》,困食长安时期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个人的不幸遭遇、人民的苦难生活与对国家命运的忧心,显示出了沉郁顿挫的风格;陷贼与为官时期,由洛阳回华州路上写下了《三吏、三别》;代宗广德二年严武镇守蜀地,回草堂举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

小集六卷是樊晃所编,是当时流行的最古老本子,现传世杜集以北宋王洙编本为最古,现本最通行者为《杜工部诗集》二十卷。

如果要于杜诗选注中选一本一般适用的读本,则清杨伦《杜诗镜铨》是最适当最理想的书。

2、杜诗的思想内容:杜甫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由盛至衰的转折过程,诗人将时代症结以及暴露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全部纳入诗篇中,以高超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成为诗经以来中国诗歌优良传统的伟大继承者,他作的诗篇反映了玄、肃、代三朝的事迹和生活,获得诗史的美誉,这在他的政治诗和时事诗中体现得尤为充分。

抒情叙事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是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在杜甫的笔下得到铺张扬厉的发挥。

忧国忧民的强烈感情和坚强的理智,使他以坚韧的承受力担负起苦难人生并细致观察社会实况,体会人民的苦难,创作出具有诗史性质的杰作,《奉先咏怀》《北征》有抒情、纪行、说理、自然的观察、社会矛盾的暴露、内心冲突、收复失地的政治抱负、个人的遭遇和家庭的不幸、追念国难的哀痛和对于将的希望。

后来的三吏、三别将眼光全部对准下层社会的百姓,采用组诗形式,充满着个人和时代的血泪,产生了巨大而感人的力量。

咏物诗与山水诗同样情深景深,显示很高艺术造诣3、杜诗的艺术特色:杜诗的主导风格是沉郁顿挫,这原是他对自己的赋《进雕赋表》的评价,后人则取之以界定杜诗。

第一个层面:表层的语言之凝练,意象之精警,结构之波澜起伏,声调之抑扬顿挫,皆给人以凝重深沉、千锤百炼、百转千回之感,这形成了杜诗总体的艺术风貌。

(少量字句容纳丰富的内容,用语准确、简而精、少而凝:概括诸葛亮鞠躬尽瘁一生的联句: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言及王昭君的生前和死后: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第二个层面在于诗歌艺术构思的奇崛宏阔:杜甫作诗以学力胜,经过呕心沥血、惨淡经营的过程,导致诗篇呈现出深沉凝重、微观曲折之貌,思想力的深厚使诗歌深沉隽永,具备了潜气内转、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西南大学20年12月份[0066]《杜甫研究》

西南大学20年12月份[0066]《杜甫研究》
西南大学培训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
学期:020年秋季 答案:Linxooooox
课程名称【编号】:杜甫研究【0066】A卷
考试类别:大作业 满分:100分
请选择以下至少两个题目作答,每题50分,共100分。(大作业要求:1、字数不低于1000字/题。2、题目用黑体四号字,正文为宋体五号字。3、文章须语言流畅、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严禁抄袭。)
一、杜甫民胞物与情怀的主要表现。(50分)
二、谈谈杜甫用典与生命悲感的表达。(50分)
三、结合作品《哀江头》和《哀王孙》理解杜甫的宽容精神。(50分)
四、试论杜甫的悲剧命运及其启示。(50分)
五、论杜诗批判现实的主要内容。(50分)

2021西南大学[0066]《杜甫研究》

2021西南大学[0066]《杜甫研究》

58.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59.民胞物与“民胞物与”出自宋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意即人民(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万物都是我的朋友60、论述题: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评述要求:①从本诗的体制、层次结构特点,诗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杜甫“诗圣”的关系,杜甫诗歌“诗史”特征,诗在杜甫诗作中的地位几点展开论述①自拟题目写作为一篇小论文。

结合诗作内容展开具体论述。

①写作要求:观点明确,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论述要需结合具体的作品进行分析;语言表达要流畅,层次清晰;符合论文格式规范。

①字数1500字左右。

答案要点:①这首长篇叙事诗是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即至德二年(757)秋天,杜甫从肃宗所在的凤翔县奉命回?州探亲,到家以后写的。

全诗以归途中和回家后的亲身见闻作题材,叙述了安史之乱中民生凋敝、国家混乱的情景,陈述了自己对时事的见解。

在诗中诗人把国家大事与个人遭遇紧密结合,笔调朴实而深沉,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怀抱中兴国家的希望,极为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现了强烈的爱国忧民感情,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

②全诗共分五大段:第一段写奉诏探亲,动身之前的复杂矛盾心情。

第二段写归家途中的见闻及感受。

第三段写到家以后的情况。

第四段纵论时政,分析形势,对向回纥借兵表示忧虑。

第五段,是全诗总结,激励肃家重振王朝。

全诗按照“北征”即从朝廷所在的凤翔到杜甫家小所在的?州的历程,依次叙述了蒙恩放归探亲、辞别朝廷登程时的忧虑情怀;归途所见景象和引起的感慨;到家后与妻子儿女团聚的悲喜交集情景;在家中关切国家形势和提出如何借用回纥兵力的建议;最后回顾了朝廷在安禄山叛乱后的可喜变化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信心、对肃宗中兴的期望。

它象上表奏章一样,写明年月日,谨称“臣甫”,恪守臣节,忠悃陈情,先说离职的的不安,次叙征途的观感,再述家室的情形,更论国策的得失,而归结到歌功颂德。

杜甫研究复习资料.doc

杜甫研究复习资料.doc

杜甫研究复习资料杜甫研究复习资料1、问答题:杜甫忧患意识屮的深广性。

答案:杜甫的政治忧患与其经历密切相关,随其历世Z深成止比。

从“长安十年”起,杜甫的政治忧患就愈來愈明显、愈深沉,至直终老。

杜甫的忧患是深广的,他常常“百忧复相袭”(《送率府程录事还乡》),“独立万端忧”(《独立》)。

他忧患群盗纵横,战伐不已:“凉风动力里,群盗尚纵横”(《悲秋》),“穷愁但有骨,群盗尚如毛”(《土阀州筵奉酬十一舅惜别之作》)。

忧患诛求不已,国运艰难:“国步犹艰难,兵革未衰息。

万方衰嗷嗷,I•年供军食,庶官务割剥,不暇忧反侧”(《送韦讽上问州录事参军》),他忧主上昏庸,大权旁落:“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咏怀五百字》)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同前),他“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猪江边阁》),他“斯文忧患余,齐哲垂彖系”(《宿凿石浦》),,,,进亦忧,退亦忧,百忧集于身,悲歌动地吟。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诗人一身正气,对社会政治有一种历史责任感,对人民、对国家拥有一片真诚。

他虽仕途多舛,一生不达,却“物性莫夺”,始终不渝地保持着对现实政治的关心,时时刻刻关注着朝廷的决策,考察着朝政和得失利敝,了解着风俗民情,忧心忡忡,至死未悔。

2、问答题:结合作品《哀江头》和《哀王孙》理解杜甫的宽容精神《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口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民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往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

江草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哀王孙》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

乂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待同驰驱。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问Z不肯道姓名,但道闲苦乞为奴。

已经百日帘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杜甫研究资料

杜甫研究资料

]《杜甫研究》笔记及大纲(天津师范大学)下面是汉语言文学本科选修课《杜甫研究》的笔记,只包含作品解释及简答、论述题,但有些小题也是从这些大题里面出的,还是比较全面的。

第一章绪论(历代评论)第一节唐五代一、举例说明中唐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是从哪些方面肯定杜诗的?1.韩愈诗肯定杜诗艺术的全美性质和集大成特点。

韩愈诗《题杜工部坟》说“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论”;元稹《叙诗寄乐天书》说“杜诗浩荡津涯,处处臻到”,又《杜工部墓系铭并序》中说“余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小大之有所总萃焉”“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白居易也说杜诗是“贯穿今古,缕格律,尽工尽善”(《与元九书》)他们认为杜诗境界是前无古人,亦为李白、陈子昂所不及。

2.肯定杜诗的独创性。

元、白都特别指出:杜诗《三吏》、《三别》、《兵车行》等作品的“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元稹《乐府古题序》)写作新题乐府诗的开创作用,他们倡导新乐府运动,正是受到杜甫的启迪并以之为典范的。

元稹明确指出“余少时与友人乐天、李公重辈,谓是以当,遂不复拟赋古题”(同上)。

3.肯定杜诗的有感而发和“寄兴”讽谕。

韩愈提倡“不平则鸣”说,认为杜甫是“有不得已者而后言”,是“郁于中而泄于外者”(《送孟东野序》);白居易也肯定杜诗乃“情发于中,文形于外”的愤忧怨伤之作(《序洛诗序》)。

元白明确指出在这一点上杜诗是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精神的典范,他们论诗尤重社会功能,而杜甫诗恰恰有“讽兴当时之事”的特点(《乐府古题序》)。

所谓“兴发于此,而意归于彼”(白居易《与元九书》),所以才能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社会作用(同上)。

二、唐人评杜甫情况综述(有唐一代,人们对杜诗的评价认识)。

1.唐人评杜诗经历了一个从诗人在世时的很少受到肯定到中唐以后评价逐步提高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2.整个唐代能够给杜诗以极高评价的主要是韩愈、元稹、白居易等少数有识之士,远没有达到宋代人那严重评杜诗的程度,虽说是少数,但对后世发生了严重影响。

(0066)《杜甫诗歌选讲与研究》复习答案

(0066)《杜甫诗歌选讲与研究》复习答案

(0066)《杜甫诗歌选讲与研究》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名词解释题(18分,每小题6分)1、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2、社会良知三要素:忧患意识、批判意识、重建意识3、盛唐之音:林庚先生用诗一般的语言说:“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的本质。

”“一种青春的旋律,无限的展望,就是盛唐诗歌普遍的特征。

”盛唐之音具体表现有三:一是崇尚风骨,在作品中表现高昂明朗的感情基调,雄浑壮大的气势大量。

二是追求兴象,向往一种兴象玲珑的完美的诗歌境界。

三是追求自然的美。

4、杜甫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人类对自然灾害社会危机和人生命运的焦心忧虑的思想意识。

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机时,这种意识往往表现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杜甫的忧患意识,突出地表现为政治忧患(忧世)和生命忧患(忧生)。

在杜甫的忧患意识中,最为可贵地表现出他对大厦将倾的唐朝政治的预见性,而壮志难酬的遭遇使得诗人心灵时时蒙上时不我待的阴影,其忧生之嗟便带上了迥异于其他忧生诗人的紧迫感。

5、民胞物与:“民胞物与”出自宋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意即人民(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万物都是我的朋友。

6、社会良知:人类的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平等)的维护者。

他们一面根据这些基本价值来批判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另一方面则努力推动这些价值的充分实现。

他们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之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是超越于个人(包括个人所属的小团体)的私利之上的。

7、文章憎命达:(好)文章不喜欢命运通达的人。

(意即生活的磨难和坎坷会产生思想深刻的文章)8、反诛求:诛求,责求,需索,一般指过分的索取。

政府对百姓的索取。

杜甫在批判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时,常常把“诛求”作为与战争有关的一个社会弊端加以批判,从而体现了诗人批判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杜甫研究》试题(上海)

《杜甫研究》试题(上海)

《杜甫研究》试题(上海)
佚名
【期刊名称】《中文自修:中学版》
【年(卷),期】1996(000)001
【总页数】3页(P32-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4
【相关文献】
1.初中语文开放性试题的双效度分析与教学启示——基于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的实证研究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考英语试题命题质量研究——以2017年上海市中考英语试题为例
3.核心素养视域下数学试题的问题特征比较研究——以2012年PISA测评样题与北京、上海两地近五年中考数学试题为例
4.核心素养视域下数学试题的问题特征比较研究——以2012年PISA测评样题与北京、上海两地近五年中考数学试题为例
5.初中语文开放性试题的双效度分析与教学启示——基于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的实证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9秋季西南大学[0066]《杜甫研究》作业辅导答案

2019秋季西南大学[0066]《杜甫研究》作业辅导答案

2019秋季西南大学[0066]《杜甫研究》作业辅导答案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名称:《中级无机化学》课程代码:0049 学年学季:20192 单项选择题1、“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句出自杜甫诗(《》)登楼【√】登高登兖州城楼同诸公登慈恩寺塔2、“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句出自杜甫诗(《》)戏简郑广文兼呈苏司业戏作寄上汉中王二首戏为六绝句【√】戏赠阌乡秦少公短歌3、“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句出自杜甫诗(《》)赠韦左丞丈济奉赠王中允维客至【√】夏日李公见访4、杜甫大历二年创作《登高》时,杜甫的所在地是()梓州秦州夔州【√】阆州5、在杜甫生活和创作的四个时期中,创作量最大的是()时期。

漂泊荆湘漂泊西南【√】困居长安漫游齐赵6、下列人物中,杜甫《咏怀古迹》五首没有咏到的古人有()司马迁【√】宋玉庾信诸葛亮7、《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的体裁是()五古五排【√】七排七古8、《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体裁是()五古【√】五律五绝五排9、“三吏”、“三别”作于()陷贼长安时任左拾遗时任华州司功参军时【√】寓居同谷县时10、《兵车行》作于()读书漫游艺机时期困守长安时期【√】陷贼为官时期漂泊西南时期11、高帝子孙皆隆准,_______。

《哀王孙》始知神龙别有种龙种自与常人殊【√】密奉贤旨恩宜殊王孙善保千金躯12、杜甫的忧患意识,突出地表现为政治忧患(忧世)和____(忧生)。

命运忧患生命忧患【√】社会忧患时光忧患13、大道之行也,____。

天下大同天下为公【√】天下为私天下公私分明14、忧患意识是人类对自然灾害社会危机和人生命运的焦心忧虑的思想意识。

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机时,这种意识往往表现为社会责任感和_____。

历史使命感【√】社会危机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研究》
一、名词解释
1.三吏三别: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2.社会良知三要素:即忧患意识、批判意识、重建意识。

3.民胞物与:"民胞物与”出自宋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意即人民(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万物都是我的朋友。

4.文章憎命达:文章憎命大:"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

后句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

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

”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5.以兹吾生理,独耻事干谒。

此诗句出自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意思是:因此我懂了了生活的道理,为奔走权贵之门请托而感到羞耻。

悟生理:懂得了生活的道理。

事干谒:指奔走权贵之门,以请托为事。

二、论述题: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评述
答:《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篇杰作是用传统的五言古体写成的。

其实仅就"咏怀” 之作而言,杜甫之前已有很多类似的文章,如阮籍的《咏怀》、左思的《咏史》、庾信的《咏怀》、陈子昂的《感遇》、张九龄的《感遇》等著名组诗。

这些诗歌或多或少都反映了当时历史现实,或者借诗歌讽喻了当代社会。

但是这些诗无论从体制还是从章法来看,都是无法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诗相提并论的。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诗在反映现实的深广和艺术力量的惊心动魄等许多方面,都开辟了新天地。

"……少陵出而沉郁顿挫,每多大篇,遂为诗道中另辟一门径。

”说得一点都不错。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这样的。

天宝五载(746),杜甫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来到长安,渴望"立登要路津”。

但事与愿违,屡受挫折,连生活也难于维持,"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亲身体验、并广泛接触了下层人民的苦难,洞察了"朱门务倾夺,赤族迭罹殃”的社会矛盾,诗歌创作出现了空前飞跃。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赴奉先县看望寄居在那里的妻子,写出这篇划时代的杰作。

全诗可分三大段。

从开头到"放歌破愁绝”,紧扣题中的"京”字,"咏”赴奉先县之前,多年来"许身稷契”、"致君尧舜”的壮"怀”。

从"岁暮百草零”到"惆怅难再述”,叙"赴奉先县”的经历,"咏”旅途中的感"怀”。

从"北辕就泾渭”至结尾,写到家以后的感受,"咏”对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的忧"怀”。

"窃比稷与契”,"穷年忧黎元”是贯串全篇的主线,也是杜甫的主导思想。

开头至"放歌破愁绝”这一段紧扣题中的"京”字,"咏”赴奉先县之前,多年来"许身稷契”、"致君尧舜”的壮"怀”。

这一段千回百折,层层如剥蕉心,出语的自然圆转。

诗的开头以自嘲的口吻表达自己矢志而不得实现的远大**抱负。

诗人自幼嫉恶如仇,想凭借自己的才学求取功名,匡世济民,报效祖国。

然而,昏暗的现实使他的志向不但不得施展,反而到处碰壁,以至生计窘迫。

这就是诗中"意转拙”、"一何愚”感慨的由来,诗人称自己"窃比稷与契”的志向为"拙”"愚”,从这痛心的自嘲中,不难看出诗人难以抑制的激愤!
然而诗人并没有为此放弃自己的志向,相反对自己的抱负非常执着,"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正是这种执着决心的表达:" 独耻事干谒”,一个"独”字,刻划出了诗人不从时俗浊流,不卑躬屈节的傲岸精神,他对那些象蝼蚁一样的只经营自己的巢穴,逢迎媚上的龌龊之辈,极端鄙视,他敬仰的是那种遨游苍海的大鲸,并从这两种生物的品格中悟出人生的道理,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

毅然要沿着自己所选择的道路走下去。

"忍为尘埃没”是写甘愿忍饥受困也要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抱负。

最后两句"沉饮聊自适,放歌破愁绝”是诗人的感愤之言,也是爱国、忧民、忠君愿望不得实现的无可奈何的举动。

第二段从"岁暮百草零”至"惆怅难再述”。

这一段,记叙描写议论并用。

描述经过骊山时所见所感,揭露和抨击了阶级对立的现实和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

作者在描写经过骊山时的情景时,可以用痛心疾首来形容。

诗人到达骊山已是"凌晨”,当时的骊山正是"蚩尤塞寒空”的弥天大雾。

一个"塞”字,不仅表现出了雾气之大——仿佛整个天空都被
填满,而且也写出了人物的感受——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显然诗人是以这样的自然环境象征当时昏暗的气氛。

作者此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一方面是冻得瑟缩的诗人在崖间狭谷中蹒跚跌撞,另一方面"御榻”所在的高山上却是"瑶池气郁津,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

”对这种奢靡无度的腐朽生活,诗人的义愤溢于言表,"君臣”二字,将批判的矛头直指整个上层统治集团,乃至皇帝。

但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作者继续用"况闻”二字引起下文,把所有的皇亲国戚等贵族们的豪华生活展现在读者面前。

然而,在这样豪华生活的后面又掩盖着什么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高度概括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统治阶级的奢侈正是建筑在许许多多饥尸寒骨之上的。

"怅惆再难述”一句道出面对这种"咫尺之间”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黑暗现实。

杜甫难言的痛苦,
从而结束上文,引出第三段。

第三段从"北辕就泾渭”至末尾。

描写行路到家的情景,从个人的家庭遭遇推想到广大人民的苦难。

全篇从自己忧念家国说起,最后又以自己的境遇联系时局作为总结。

"咏怀”两字通贯全篇。

无论如何,杜甫大小总是个官儿,用我们现在的话说那叫做"公务员”,照例可以免租税和兵役的,但当杜甫回到家里发现家里已经狼狈得不成样子了。

可想见一般平民自必远远过于此。

想起世上有多少失业之徒,久役不归的兵士,那些武行脚色已都扎扮好了,只等上场锣响,便要真杀真砍,大乱之来已迫眉睫,自然忧从中来。

表面看来,似乎穷人发痴,痴人说梦,那知过不了几日,渔阳鼙鼓已揭天而来了,方知诗人的真知灼见啊!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最后这一段文字仿佛闲叙家常,不很用力,却自然而然地于不知不觉中已总结了全诗,极其神妙。

尤其对于这样的宏篇巨制,写了那么内容作者如何收尾呢?杜甫使用了"推己及人”的办法,结合小我的生活,推想到大群;从万民的哀乐,定一国之兴衰,自然句句都真,都会应验的。

以文而论,固是一代之史诗即论事亦千秋之殷鉴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