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世界发展模型

合集下载

城镇化水平基本判断

城镇化水平基本判断

城镇化水平基本判断城镇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由于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正确判断当前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就成为“十五”期间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

总的判断是:中国是一个低度城镇化的国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中国的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中国城镇化水平滞后制约经济发展;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年均增长一个百分点为宜。

以下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一、中国是一个低度城镇化的国家:发展模式的判断中国是一个低度城镇化国家,这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作出的基本判断。

《建议》指出:城镇化水平低,这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

那么,《建议》何以得出上述结论呢?根据城镇化、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不同,我们可以把城镇化划分为四种模式:第一种是适度城镇化又称同步城镇化,即指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趋于一致和相适应的城镇化模式,即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如美国、英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芬兰、日本等。

这是一种经济发展推动型的比较合理的城镇化道路,它能够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和社会经济的适度、同步发展。

第二种是过度城镇化又称超前城镇化,即指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模式,如印度、巴基斯坦、墨西哥、中东等。

这是一种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造成严重的城市病,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畸形城镇化,是一种无工业化的城镇化。

第三种是滞后城镇化又称低度城镇化,即指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模式,这是一种违背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的不合理的城镇化模式,如中国、朝鲜、贝宁等。

这些国家的城镇化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进而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见图1),它是城镇化的更高阶段。

[2-5]从中国目前城镇化发展模式现状不难看出,中国的城镇化属于低度城镇化国家。

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世界发展模型

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世界发展模型

图1. 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世界发展模型资料来源:钱纳里(1988)图2. 美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关系的变动资料来源:沃尔特·W·威尔科克斯(1979)图3. 中国城市人口与工业化率的变动注:工业化率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城市化率为市、镇全部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90、1998、1999)图4.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比较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7)图5.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的比较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7)表1 1947-1996年各规模城市、建制镇数量(个)数据来源: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1982),国家统计局(1997),国家统计局综合司(1986),国家统计局城调队(1997),刘国光等(1986),民政部(1998)表2 1979-1996年各规模城市、建制镇人口数量比较(万人)表3 城市规模收益与外部成本:拟合值(GDP=100%)表4 各类城市部分经济指标的合计值计算,以全部城市为100%。

劳动和资本弹性分别取0.636和0.364,来自生产函数估计结果(见附录:表A1)。

统计数据来自城调队《城市统计年鉴1990》,为1989年数据。

图8. 分组的城市综合要素生产率计算结果A.9年TFPB.1994年TFP注:横坐标为城市规模,纵坐标为综合要素生产率。

根据各类城市GDP、劳动力、固定资本净值和流动资金的加权平均值计算。

劳动和资本弹性按生产函数估计结果分别取0.65和0.35(见附录:表A1)。

资料来源:统计局城调队,不同年份。

表5 不同规模市、镇人均占地与非农业用地调查结果计算,人均面积可能还低于建制镇平均水平。

市区非耕地面积是市区土地面积和市区实有耕地面积之差。

人均非耕地面积由市区非耕地面积除以城市非农业人口得出。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98);国家统计局城调队(1997);中国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1998)表6 近年来不同规模城市的数量、人口变化表7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预测2:括号内是扣除城市外部成本后的净贡献。

城市化率、非农化率与工业化率

城市化率、非农化率与工业化率

城市化率/城市化水平、非农化率和工业化率之间的关系城市化率城市化率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包括农业与非农业)的比率。

中心城区、县(市、区)及建制镇,凡列入城镇建设规划且城区建设已延伸到乡镇、居委会及村委会并已实现水、电、路“三通”的,都纳入市镇人口计算,这样能客观反映城市化进程。

非农化率非农化率一般大于城市化率,因为非农化是指不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口,农村中一般含有少量的非农化人口。

城市化率与非农化率之间的关系国际经验还表明,当人口城市化与就业结构非农化相互关系达到比较适度和协调时,非农化率与城市化率之比值大致趋近于1.20左右。

“城镇化水平一年提高0.6—0.8个百分点是比较正常的,也比较有把握;超过0.8个百分点就是高速度;个别年份达到1个百分点是有可能的;但是连续多年超过1个百分点是有风险的;连续多年的1.44个百分点是虚假的、可怕的。

应该匠心0.6—0.8个百分点的城镇化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世界目前的平均速度。

”城市化水平 urbanization level又叫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城市化水平的整体评价体系应包括下列要素: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实际包括非农业人口、居住城区的农业人口和流动人口);适龄人口入中学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城市人均道路铺装长度;城市用自来水普及率;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万人拥有医生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工业化率工业化率是指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工业化率达到20%-40%,为正在工业化初期;40%-60%为半工业化国家;60%以上为工业化国家。

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两种,即生产法和收入法(又称要素分配法)。

城市化与工业化

城市化与工业化

城市化与工业化作者:钟丽娟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第05期摘要:城市化是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国内的学者通过研究却普遍认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水平。

目前中国国家公布的城市化水平异乎寻常的低于经济发展水平及工业化程度,通过工业化、城市化相对统一、同步发展的本质看,同样可以发现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现象。

实证的研究也给出了中国城市化水平低于工业化水平的现实。

可见,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已成为事实。

关键词:城市化;工业化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0-01世界银行在《198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根据亚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在内)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指标建立了二者之间的计量经济模型,得出:亚洲国家和地区城市化同工业化有很大的依存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业化率每增长1%,城市化率则增长1.88%。

国内经济学家以此为模板,根据我国1949-1988年的时间序列资料,构建了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工业化率每增长1%,城市化率增长1.075%的结论。

钱纳里等人早在1965年就研究了90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得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工业化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的结论。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城市化主要是指由工业革命引起的,伴随工业化的发展过程而产生的一国和地区的生产要素由农村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农村人口的比重不断减少,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改进,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也相应的发生变化,所占比重不断增加。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城市化起步阶段(1949年—1957年)、城市化波动较大阶段(1958年—1965年)、城市化停滞发展阶段(1966年—1978年)、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1991年)、城市化稳定发展阶段(1992年—2008年)。

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世界城市人口发展比较研究

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世界城市人口发展比较研究

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世界城市人口发展比较研究作者:梁昊光叶大华来源:《城市管理与科技》2011年第05期面对区域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流动、城市化的进程,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是区域人地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把握人口的变化特点与经济社会相互之间的关系,对制订城市发展战略意义重大,也有利于城市之间的比较和借鉴。

以巴黎、东京、纽约城市发展过程为重点案例,分析自十九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城市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经济结构转变,以及城市用地扩张特征,并试图讨论人口、经济、用地三者结构转变的相互联系。

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角度来看,中国城市化正面临资源环境支持能力下降、经济发展成本上升、结构性矛盾凸显、国际竞争加剧和国际贸易摩擦增大等多方面的挑战。

同时,由于人口政策的巨大影响,中国比发达国家更快地实现了人口的转变,在导致人口老龄化的同时,也构造出一个黄金年龄结构,开启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窗口。

从城市结构发展的趋势看,加速进行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是驱动城市发展的两股强大的动力。

以北京为例,自1985年以来人口总量与布局的动态变化,包括人口总量增长的加速以及区县之间、区县内部街道与乡镇人口总量与布局的非均衡变动,即北京人口的集聚与分散,就是在两种力量的作用下进行着。

这两种力量其一表现为北京后工业化、现代化与郊区城市化相结合所进行的产业结构大调整,2005年国务院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就是这一调整的理性概括;另一种力量则是城市化进程。

这两种作用的消长与交织,形成了北京人口迁移与流动的趋势性规律。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这同时也是北京大都市区形成、生态结构优化的一种必然过程。

从长期趋势看,中国的确遵循了这样的一般规律:在改革开放以前人均收入提高较慢,城市化水平提高也较慢;改革开放以后两者速度都加快了。

但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全球最高,而城市化水平并没有快速跟进,具有突出的非对称性特征,迄今为止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检测题(word版含答案) (1)

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检测题(word版含答案) (1)

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检测题一、单选题人口的不断迁移流动带来文化的不断沟通、交流。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文化影响和作用与迁移规模大小、素质高低有关。

新雇生产建设兵团聚集五湖四海的人口,促进了地域文化与民族大团结,其饮食文化也受到影响。

近年来,我国新招兵的学历逐步提高到本科。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人口迁移与迁入地的文化影响之间的关系()A.迁人人口越多,影响越大B.迁人人口少,则无影响C.对男性影响大D.对知识分子影响小到新疆建设兵团参军的各地军人的饮食特点()□独特性变大口不同地域的饮食逐步同化□相互接纳□饮食文化变得无差别A.□□B. □□C. □□D.2.近年来,深圳市为了缓解住房短缺问题建造土楼公社,其特征是以环形排布的单元公寓为主,公共区城设置有商店、图书馆、篮球场等设施。

下图为土楼公社景观图。

读图,土楼公社()口外墙厚、窗户小,有利于抵御外敌入侵匚楼高层多,可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口设置公共空间,有助于住户间沟通交流口融入传统建筑元素,利于地域文化传承□□□B. □□□C. □□□D.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下雨时吸水、蓄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雨季集中在夏秋两季的重庆,每当雨水降临,别有一番“雨打芭蕉"“巴山夜雨''的风情。

重庆大胆探索山地海绵城市(如下左图)建设经验和实践路径,下面右图为水循环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参考答案:1. A2. C3. D4. C5. B6. C7. B8. C9. C 10. All. C 12. B 13. D 14. B 15. A16.A 17. A 18. B 19. C 20. D21. B22. C(1)1930年以前巴西城市化发展缓慢,1930年至20世纪80年代发展迅速,之后速度放缓;目前过度城市化问题突出。

(2)自由人和欧洲移民进入城市,城市劳动力数量增多,促进城市化的发展;人口流动带动了交通、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迁移人口大量集聚在地租便宜的郊区,扩大,城市的范围。

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关系

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关系

图1. 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世界发展模型资料来源:钱纳里(1988)图2. 美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关系的变动资料来源:沃尔特·W·威尔科克斯(1979)图3. 中国城市人口与工业化率的变动注:工业化率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城市化率为市、镇全部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90、1998、1999)图4.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比较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7)图5.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的比较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7)表1 1947-1996年各规模城市、建制镇数量(个)#100万人口以上城市50-100万人口城市50万人口以下城市建制镇1947 6 10 53 # 1952 9 10 138 5402(0.6)1964 13 18 138 2000注:括号内数据是该规模城市平均人口(万人)。

数据来源: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1982),国家统计局(1997),国家统计局综合司(1986),国家统计局城调队(1997),刘国光等(1986),民政部(1998)表2 1979-1996年各规模城市、建制镇人口数量比较(万人)数据来源:同表1。

表3 城市规模收益与外部成本:拟合值(GDP=100%)数据来源:计量分析和计算结果表4 各类城市部分经济指标注:综合要素生产率为生产函数的相对残差,根据各组城市GDP、劳动力、净资本(固定资本净值和流动资金之和)的合计值计算,以全部城市为100%。

劳动和资本弹性分别取0.636和0.364,来自生产函数估计结果(见附录:表A1)。

统计数据来自城调队《城市统计年鉴1990》,为1989年数据。

图8. 分组的城市综合要素生产率计算结果A.9年TFPB.1994年TFP注:横坐标为城市规模,纵坐标为综合要素生产率。

根据各类城市GDP、劳动力、固定资本净值和流动资金的加权平均值计算。

劳动和资本弹性按生产函数估计结果分别取0.65和0.35(见附录:表A1)。

城市化率、非农化率与工业化率

城市化率、非农化率与工业化率

城市化率/城市化水平、非农化率和工业化率之间的关系城市化率城市化率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包括农业与非农业)的比率。

中心城区、县(市、区)及建制镇,凡列入城镇建设规划且城区建设已延伸到乡镇、居委会及村委会并已实现水、电、路“三通”的,都纳入市镇人口计算,这样能客观反映城市化进程。

非农化率非农化率一般大于城市化率,因为非农化是指不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口,农村中一般含有少量的非农化人口。

城市化率与非农化率之间的关系国际经验还表明,当人口城市化与就业结构非农化相互关系达到比较适度和协调时,非农化率与城市化率之比值大致趋近于1.20左右。

“城镇化水平一年提高0.6—0.8个百分点是比较正常的,也比较有把握;超过0.8个百分点就是高速度;个别年份达到1个百分点是有可能的;但是连续多年超过1个百分点是有风险的;连续多年的1.44个百分点是虚假的、可怕的。

应该匠心0.6—0.8个百分点的城镇化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世界目前的平均速度。

”城市化水平 urbanization level又叫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城市化水平的整体评价体系应包括下列要素: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实际包括非农业人口、居住城区的农业人口和流动人口);适龄人口入中学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城市人均道路铺装长度;城市用自来水普及率;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万人拥有医生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工业化率工业化率是指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工业化率达到20%-40%,为正在工业化初期;40%-60%为半工业化国家;60%以上为工业化国家。

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两种,即生产法和收入法(又称要素分配法)。

城市化道路的国际比较及启

城市化道路的国际比较及启

城市化道路的国际比较及启示建立在近代工业化基础上的约260年的世界城市化过程展现出多种多样的发展模式,到2008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已达50%,标志着人类城市化已经过半,并进入最为重要的发展时期。

一、世界城市化的三大发展阶段从城市的起源、发展动力和推进规模的角度,可以将人类城市化进程大体上分为三大发展阶段:一是工业革命前建立在传统农业基础上的人类城市化发展阶段,二是工业革命后建立在早期工业化基础上的世界局部城市化发展阶段,三是二战后建立在现代工业化基础上的世界全球城市化阶段。

(一)工业革命前人类城市化发展阶段指工业革命前建立在传统农业基础上的人类城市化发展阶段,从城镇的起源(或人类文明的起源)到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兴起。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城市是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之一,人类城市化进程几乎与人类文明史一样悠久。

众所周知,人类是群居动物,人类的群居体被统称为人类聚落,城镇就起源于原始的人类聚落。

如果纯粹从经济角度来分析,早期人类聚落主要是农村聚落,由于农业人口承载能力低下,农村聚落规模都很小。

随着农业效率逐步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多,再加上手工业和商业兴起,这些人类活动的人口承载能力较大,因此人类聚落随之不断扩大,当规模大到一定的程度,城镇就开始形成了(目前这仍然是城镇形成的模式之一)。

当然,由于工业革命之前,建立在传统农业基础上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难以支撑较大规模的城镇人口,因此在这个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时期,人类的城市化进程十分缓慢。

如果从5500年前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也就是城镇文明,相继诞生开始算起,到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兴起,在这525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城镇化水平仅增长了3个百分点,即从零增加到1750年的3%左右,世界城镇人口估计只有250万人。

期间又经历了城镇起源及扩散阶段、中世纪商业城镇发展阶段和文艺复兴工业革命酝酿阶段,产生了古埃及都城、两河流域古城、印度古城邦、中国古都,还有中美洲的玛雅古城;出现了40万人口的雅典古城、100万人口的罗马古城、100万人口的西安古城和70万人口的北京元明都城等人类农业文明时期的最具代表性的城市。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过了 1 0 0 0美 元 。从 这 两 方 面 看 我 国 的城 镇 化 进 程 已经 进 入 了快 速
自改 革 开 放 到 中 国进 入 2 1 世 纪 以来 , 我 国的城镇化取得 了 巨
发展 的 阶段 。
大的成绩 , 但 是在取 得成绩 的同时 , 也面 临着各种 问题和 矛盾 , 并
且 这 些 问题 和 矛盾 制 约 着 城 镇 化 进 程 的健 康 发 展 ,纵 观 分 析 国 内 外城 镇化发 展现 状 ,对于河 南省 城镇 化 发展 具有重 要 的指导 意 义。
( 一) 国 外 城镇 化 发 展现 状
第二 ,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依然相对较低 。
从 城 镇 化 与 产 业 结 构 的 关 系 来 看 , 中 国 的 城 镇 化 水 平 发 展 滞 后于 工业化发展水平 , 与 第 三 产 业 呈 低 水 平 的相 适应 , 二 者 的 落 后 互 为 因果 。从 1 9 4 9年 至 1 9 7 8 年, 我 国的 城 镇 化 水 平 和 工 业 化 水 平 的差 距 从 1 . 9 3 % 增加 到 2 6 . 3 8 % , 共增 加 了约 2 5个 百 分 点 , 年 均 落
国 内外 城 镇 化 发 展 现 状 分析
于璐
( 郑州师范学院 )
城 镇 化 是 当今 社 会 极其 重 要 的 热 点 问题 , 十八大报 告、 中 央 经 济工作会议 , 均 把 城 镇 化 列 为 扩 大 内需 的 最 大 潜 力 所 在 , 城 镇 化 是 拉 动 未 来 中 国经 济 发展 的 重 要 动 力 。城 镇 作 为 产 业 和 消 费 的集 聚 地、 城 乡融合 的载体 与平 台, 多种 生产 要素 聚焦在 这里 , 政治 、 经

世界城市化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世界城市化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2.过度城市化
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所谓“过度”或“超前”是说: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业化和农业发展的基础上,而是主要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传统的生活、商业性服务)来推动的城市化,甚至是“缺乏工业化的城市化”,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赶不上人口城市化的速度,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这是一种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造成严重的“城市病”、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畸形城市化。造成过度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推力和拉力,再加上政府没有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相当数量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基本上是这种模式。
3.德国
德国注重以财政及金融方式支持落后地区的发展。联邦政府从财政上大力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机械化水平以促进农村地区小城镇发展。
德国还注重建立均衡发展的协调机制。首先,广泛建立具有影响力的区域经济协会发挥规划和协调作用;其次,各经济区都成立了区域经济协会,负责州及地方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的制定实施、组织协调和监督等;第三,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开展地区性的联合;第四,德国还注重发展地区性的联合体,一般称之为村镇联盟,在自愿的基础上联合起来,有计划地改善当地的设施水平和居民的生活状况。
2.城市化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必须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适度同步
城市化的国际经验证明:过度城市化是病态城市化,既不能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又不能带来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还会产生严重的“城市病”;滞后城市化则是发育不全的城市化,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利于现代化的实现;只有同步城市化,才有可能实现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与良性循环,避免或缓解、消除“城市病”。

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比较分析

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比较分析

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比较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

其中,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他们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的本质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工业化工业化是一种经济现象,是现代工业体系的出现和发展。

大约在18世纪初期,英国开始进入了工业化时代。

从此,工业化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一种发展模式,被广泛地传播和推广。

工业化带来了许多好处,包括了物质财富的增加、生产效率的提升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等。

但同时,工业化也会给环境带来压力,污染和能源使用等问题也逐渐显现。

如今,工业化的进程已经不仅仅是单一的国家现象,而是全球范围的。

各个国家都在争相推进自己的工业化进程。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工业化带来的影响和挑战也越来越清晰。

工业化的进程会影响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社会福利和环境质量等方面。

因此,要推动工业化进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问题,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二、城市化城市化是现代社会中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它是城市人口和城市的面积规模不断增加的过程。

城市化的进程也是工业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工业化进程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迁移。

城市化的进程也表明了现代社会中城市人口和城市化现象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城市化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

城市化的进程会极大地推动人口、资本和资源的流动,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

但同时,城市化的进程也会给国家政府和城市管理带来更大的压力。

城市化进程过快可能会导致城市资源不平衡和城市贫困化等问题。

因此,城市化的进程必须合理规划和管理,以便充分发挥其正面的作用,同时减少其负面影响。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进程推动了城市化进程,而城市化进程也反过来对工业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业化能够提高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率,从而推动城市化进程。

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及启示

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及启示

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及启示作者:李忠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第32期城市化起步于18世界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结束了工场手工业de1生产方式,代之以机器大工业生产发展。

生产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由农村社会向城市化社会转变。

纵观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也出现过各种各样的城市病,但是,总体发展趋势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从城市化发展速度来看,呈现出慢—快—慢的特点,城市化初期发展缓慢,中期发展速度加快,后期发展速度又放慢,即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轨迹。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模式来看,既有欧美发达国家经历上百年完成城市化的模式,也有拉美、日韩等国家在三、五十年内完成城市化的模式,无论哪种模式,都是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

一、由工业化推动的城市化——英国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浪潮,英国的工业化推动着城市化的发展。

18世纪早期,英国的城镇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0%—25%,到1851年,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4%,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

英国城市化是以发展轻工业为先导,进而带动能源、工矿、交通工业的发展,加速城市化的进程。

随着技术革新在棉纺织领域的展开,轻工城市率先异军突起;机器运转速度的加快、工厂制度的逐步建立,促进煤炭、冶金工业发展起来,产生了一批能源和重工业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变革,则促进了交通枢纽城市发展。

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则是英国城市化的基本前提,19世纪中期,随着“圈地运动”在全国大范围的开展,再加上农业技术的改进,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而城市迅速发展的第二、第三产业需要补充新的劳动力,在此背景下,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推动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英国的城市化为世界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模式,但是,其中也有沉重的教训,那就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粮食自给有余,还可以出口,到19世纪中期,随着英国贵族通过著名的“圈地运动”,以暴力形式强制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停滞不前,国内消费的粮食、肉类和农业原料不得不依赖从国外进口,农业发展不足,反过来制约了城市化的推进。

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

2.1 城市化过程与工业化过程所谓城市化(urbanization)是指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的过程,更明确地说,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

所谓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重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的过程”。

城市化是工业化过程中的重要现象,这是由于在工业化过程中从事工业生产活动的企业在地理上趋于集中,并由此获得“聚集经济效益”。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即伴随着工业化的过程,城市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城市化又反作用于工业化,即伴随着城市化过程,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大。

由此可知,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

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以美国为例(见表2-1)。

美国是在英美战争(1812—1814年)后开始工业革命的,当时的工业化率只有6%,城市化率也非常低,两者基本上同步增长。

到了1870年,美国的工业化率已达16%,城市化率已达26%,后者已超过前者10个百分点。

尔后,城市化率一直高于工业化率,到1940年,两者已分别达到30.3%和56%,已相差26个百分点。

1970年,工业化率已降到26%,而城市化率已达到74%,相差近50个百分点。

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来看,也经历了大致相同的过程。

以钱纳里世界发展模型为例(见表2-2),在低收入区内,城市化率已超过工业化率,但差异不大,在人均GNP大于300美元以后,则城市化率明显高于工业化率。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过程而发生的现象。

在工业化初期,城市化就已超过工业化,随后就明显地高于工业化水平了,这是各国城市化与工业化一般的发展规律。

对于不同类型的国家,这个过程还表现了不同的特点。

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经历相当长的时间,早在工业化之前,城市发展就已具备相当规模,又经历了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时间进行调整与变革,工业化和对自然资源利用的程度基本上达到了足以维持新增人口和原有人口生计的水平。

新型城镇化中的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互动发展问题

新型城镇化中的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互动发展问题

收稿日期:2016-04-2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KS027);广西特聘专家专项经费资助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项目作者简介:梁红秀(1978—),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谭培文(1948—),男,湖南衡山人,博士,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型城镇化中的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互动发展问题[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1004-6917.2016.08.012梁红秀,谭培文(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摘要:新型城镇化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举措和战略任务。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必须厘清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辩证关系。

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内涵和历史发展过程看,“三化”是一个内在统一的历史进程,城市化是当代实现“三化”有机统一的关键整合点,新型城镇化必须在中国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有机统一中选择现实路径。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互动发展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16)08-0058-042016年第8期(总第254期)与新型城镇化密切相关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即所谓的“三化”问题,长期是学界研究的焦点。

在一些研究中,众多学者将“三化”并列使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使用。

那么,三者之间真的没有任何区别吗?厘清“三化”之间的关系,深究三者在何种语境下具有相通意义,明确“三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有机统一的新型城镇化的现实路径选择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

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是一个内在统一的历史过程早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就基于对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现实的考察,生动揭示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紧密联系。

世界城市化发展模式比较_郑芳

世界城市化发展模式比较_郑芳

人类城市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定居农业时期。

由于食物剩余的出现,就产生了通过交换来互通有无的需要,也就是所说的“日中为市”;同时,群居而形成村落的人们,为了抵御外族的入侵,在自己居住的领地修起了城墙,于是便有了“内为之城,内为之阔”。

应该说,以上两者均为城市的最原始状态。

随着人类生产专业分工的出现以及工商业从农业的分离,城市才获得了真正意义的发展,城市文明也得到了传播。

而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这时的城市才迅速发展起来。

世界各国在城市化发展道路上可以说由于“天时地利人和”的不同而迥异;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发展模式。

本文按照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以及城市化的实现形式等3个标准对世界上出现的典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进行概括总结(这里探讨的主要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的城市化发展)。

一、世界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一)根据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关系来划分在判断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是否同步,主要看前者与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否相匹配。

具有近现代意义的城市化进程是随着第二产业获得质的发展并一跃成为国民经济主导才开展起来的;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即第三产业成为经济主导部门,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城市也面临着从地域和功能上的重组,进而在城市化发展道路上出现了不同的演进方向。

1.和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属于此类的通常是资本主义经济较早发展起来的国家,如欧美国家。

这些国家的城市最早主要是为了满足交易和贸易的需要,如地中海沿岸较早发展起来的城市。

自第一次工业大革命开始,欧洲的城市化发展与工业化发展相伴随,或者说两种发展相互交织在一起,后者为前者提供了经济发展的可能,而前者为后者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范围。

在此过程中,欧洲的城市化过程也是人口缓慢递增和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这些国家的城市化发展相对较为漫长,如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市人口达到50%以上的国家,其用了近100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一过程[1];另外,其他欧美发达国家大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才基本完成了城市化。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三种模型及其动力学分析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三种模型及其动力学分析

y=
1 1 + 1 /z
=
1+
1 3. 13e- 0. 424x
( 15)
进一步 地, 可以计 算出 2000 年以及 2005 ~
2007年的模型参数, 并通过插值求得 2001~ 2004
年的模型参数 ( 表 1)。结果表明, 模型比例系数 C 的估计值逐年下降, 而反映变化率的参数 k 的估计
幂指数模型在城市化 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中也比较
常用, 可以借助中国历年统计年鉴提供的 1952~ 2008年的城镇人口比重和 人均 GDP 时间序列验
证上面的关系。当然, 还有更多的案例支持幂指数 函数模型 [ 24 ] 。
1期
陈彦光: 城市化与经 济发展水平关系的三种模型及其动力学分析
3
2. 3 分对数关系 Logistic模型 基于中国各地区人均 GDP与城市化水平的数
一个分对数模型。
本文运用中国 2008年 31个地区 (省、自治区、 直辖市 ) 的 城 乡 比 和 人 均 GDP 数 据 [ 26] 拟 合 式
( 11), 得到:
z = 0. 319e0. 424x
( 14)
式 ( 14) 中 z为 城 乡 比 O 的 估 计 值, 拟合优度 R 2 =
0. 878( 图 1) 。上式可以等价地表作:
2. 1 单对数关系 对数模型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第一个数
学模型是对数关系模型 [ 6, 17] , 通常表作:
L = a ln(x ) - b
( 8)
式 ( 8) 中, x 表示人均产值 ( 如人均 GDP、GNP) 或者
人均收入, L 表 示城市化水平, a、b 为大于 0的参
数。这个模型在国内外研究较多, 主要基于世界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1. 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世界发展模型
资料来源:钱纳里(1988)
图2. 美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关系的变动
资料来源:沃尔特·W·威尔科克斯(1979)
图3. 中国城市人口与工业化率的变动
注:工业化率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城市化率为市、镇全部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90、1998、1999)
图4.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比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7)
图5.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的比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7)
表1 1947-1996年各规模城市、建制镇数量(个)
#100万人口以上城市50-100万人口城市50万人口以下城市建制镇1947 6 10 53 # 1952 9 10 138 5402(0.6)1964 13 18 138 **** **** 16(218.5)27(72.8)173(18.7)2361 1985 22(215.8)30(73.1)272(18)9140(1.5)
注:括号内数据是该规模城市平均人口(万人)。

数据来源: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1982),国家统计局(1997),国家统计局综合司(1986),国家统计局城调队(1997),刘国光等(1986),民政部(1998)
表2 1979-1996年各规模城市、建制镇人口数量比较(万人)
数据来源:同表1。

表3 城市规模收益与外部成本:拟合值(GDP=100%)
数据来源:计量分析和计算结果
表4 各类城市部分经济指标
20-50 113 93 2563 244 9.5 0.75
50-100 28 107 3645 308 8.4 0.56
100-200 21 114 3657 320 8.8 0.52
>200 9 151 4888 576 11.8 0.59 全部城市443 100 2582 243 9.4 0.65
注:综合要素生产率为生产函数的相对残差,根据各组城市GDP、劳动力、净资本(固定资本净值和流动资金之和)的合计值计算,以全部城市为100%。

劳动和资本弹性分别取0.636和0.364,来自生产函数估计结果(见附录:表A1)。

统计数据来自城调队《城市统计年鉴1990》,为1989年数据。

图8. 分组的城市综合要素生产率计算结果
A. 9年TFP
B.1994年TFP
注:横坐标为城市规模,纵坐标为综合要素生产率。

根据各类城市GDP、劳动力、固定资本净值和流动资金的加权平均值计算。

劳动和资本弹性按生产函数估计结果分别取0.65和0.35(见附录:表A1)。

资料来源:统计局城调队,不同年份。

表5 不同规模市、镇人均占地与非农业用地
注:建制镇人口根据市镇总人口和城市非农业人口计算,其人均建成区面积根据60个中上等收入水平的建制镇抽样调查结果计算,人均面积可能还低于建制镇平均水平。

市区非耕地面积是市区土地面积和市区实有耕地面积之差。

人均非耕地面积由市区非耕地面积除以城市非农业人口得出。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98);国家统计局城调队(1997);中国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1998)表6 近年来不同规模城市的数量、人口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统计局城调队(1990、1997)计算
表7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预测
注1:增长贡献按劳动的增长弹性0.6,城市经济占全国60%,城市人口和劳动力自然增长率均为1%计。

2:括号内是扣除城市外部成本后的净贡献。

资料来源:据《中国统计年鉴》1998、《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0-97、及本文表1、表4计算。

表1. 中国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人口城乡结构变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2000年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数字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2000年2月28日)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这一年的城市化水平系笔者估计数(本文最后一节有详细解释)。

人均GNP1952-1985年出自张风波主编《中国宏观经济结构与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第30页;1995年以后参见《世界银行图表集》相应年份;2000年的数字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按当年汇价实际测算的结果。

表2. 赛尔奎因-钱纳里结构变动模式
单位:%,1980年美元
资料来源:Syrquin, M. and H. B. Chenery(1989), Three Decades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S, Vol. 3.
表3. 钱氏"发展型式"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关系
资料来源:钱纳里《发展型式(1950-1970)》,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表4. 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国际比较
资料来源1.World Bank, 1991.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1.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World Bank, 1997.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7.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表5.中国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有关数字计算得出.
表6. 1998-2030年中国人口城市化预测
注:本预测总人口根据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1998 Revision; GDP按2000年人均水平推算。

表7. 1990-2020年世界主要地区收入水平和城市化水平预测
注:关于城市化的统计是近似值,因为不同国家之间对"城市化"的界说出入很大。

请注意,在观察城市化程度的变化时我们给出了百分比增加的绝对值(而非百分比变化的百分比)。

表中所有数字中对人均收入一项必须高度慎重对待。

1990年的人均收入系得自下列资
料80年代后期各国估计数的加权平均值:世界银行(1992年)、联合国(1992年b)和世
界资源研究所(1992年)。

读者在考虑这些数字的时候应当记住,例如,这里的撒哈拉以南
非洲包括南非,东亚和东南亚包括日本,以及北非和西亚包括苏丹。

在计算2005年的人均
收入时我们把世界银行所作1992-2002年各地区的人均GDP"基线"预测值转移到1991-2005年。

考虑到这些人均收入预测数的运用,我们以为用2005年的人均收入数要比用2020年的
稳妥得多。

世界银行的基线经济预测所使用的地区划分与表中所列稍有不同;特别需要指出
的是世界银行的撒哈拉以南非洲不包括南非,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这里用于东亚和东南亚)
而不包括日本。

本表主要内容参见蒂姆·戴森(Tim Dyson):《世界人口增长与粮食供应》,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5年8月,12-3。

数据来源:1.United Nations, 1992a.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1992 Revision.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United Nations, 1992b.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1992.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World Bank, 1992.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2.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World Bank, 1993. 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and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5.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1992. World Resources 1992-93. New W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表8. 我国各类城市部分经济指标
注:全要素生产率为生产函数的相对残差,根据各组城市GDP、劳动力、净资本数据计算。

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之比是个经济效益指标,该指标较低说明城市的经济效益较好。

表9. 不同规模市、镇人均占地与非农业用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