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秘密

合集下载

《燃烧的秘密作业设计方案》

《燃烧的秘密作业设计方案》

《燃烧的秘密》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燃烧的基本观点和原理;2. 掌握燃烧的条件和影响因素;3. 能够运用燃烧的知识诠释平时生活中的现象;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燃烧的定义和基本观点;2. 燃烧的条件:燃料、氧气和着火点;3. 燃烧的类型:明火燃烧和隐火燃烧;4. 燃烧的影响因素:温度、压力和物质的种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燃烧的条件和影响因素;2. 燃烧的类型和区别。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通过讲解燃烧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燃烧的过程;2. 实验观察:设计简单的燃烧实验,让学生亲自进行操作,观察燃烧的现象;3.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燃烧的条件和影响因素,增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燃烧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燃烧的兴趣;2. 观点讲解:讲解燃烧的定义、条件和类型;3. 实验操作:设计简单的燃烧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4. 思考讨论:引导学生讨论燃烧的条件和影响因素,激发学生的思考;5. 知识稳固:安置相关的练习题,稳固学生对燃烧知识的掌握。

六、作业设计:1. 完成燃烧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标、材料、步骤、结果和结论;2. 分析平时生活中的燃烧现象,诠释其原因;3. 设计一个简单的燃烧实验,并写出实验步骤和预期结果;4. 搜集燃烧相关的新闻报道或科普文章,撰写读后感。

七、评判方式:1. 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和质量;2. 平时生活中燃烧现象的诠释是否准确;3. 设计的实验是否合理可行;4. 读后感的深度和观点。

八、拓展延伸:1. 观察不同材料的燃烧现象,比较其燃烧特点;2. 探究燃烧在工业生产和能源利用中的应用;3. 钻研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

通过本次《燃烧的秘密》作业设计方案的实施,置信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燃烧的原理和过程,培养他们的实验和思考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燃烧的秘密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冀人版》

《燃烧的秘密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冀人版》

《燃烧的秘密》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课程背景《燃烧的秘密》是一篇描写火的形成原理和燃烧过程的科普文章,通过讲解火的生成和燃烧的原理来让学生了解火的本质以及燃烧的基本知识。

本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探索火的奥秘,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火的形成原理和燃烧过程;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4. 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学习内容1. 火的形成原理;2. 燃烧的基本过程;3. 火的危害和预防。

四、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提问引入火的话题,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火源并思考火的本质;2. 知识讲解:讲解火的形成原理和燃烧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火的基本知识;3. 实验展示:设计简单的火焰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火焰的特点;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火的危害和预防措施,让学生展开思考和交流;5. 总结反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回答问题并发表看法。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堂笔记,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2.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火的应用和危害;3. 设计一份火灾逃生预案,包括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案。

六、评价标准1. 课堂表现: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完成实验;2. 作业完成情况:课后作业内容全面,思路清晰;3. 知识掌握情况:对火的形成原理和燃烧过程有深入理解。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火的形成原理和燃烧过程,培养科学思维和观察力,增强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交流,可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第二课时一、背景介绍《燃烧的秘密》是一部知名的科普读物,讲述了火的形成、燃烧的原理以及火的应用等内容。

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火的相关知识,引发了读者对火的认识和探索。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火的形成和燃烧的基本原理;2. 掌握火的分类、性质和应用;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4. 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小学科学2燃烧的秘密(教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2燃烧的秘密(教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2燃烧的秘密(教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2燃烧的秘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燃烧的定义和特征;2. 了解火的形成过程;3. 发现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4. 培养观察、描述和实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燃烧的定义和特征;2. 火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观察、描述和实验燃烧现象;2. 理解火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展示火种的实物或图片;2. 准备科学实验的材料:蜡烛、薄纸、火柴、玻璃杯、水等;3. 准备教学PPT或者黑板、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1. 热身导入:教师向学生展示火种,让学生观察火的形态,引发学生对燃烧的好奇心,并提出问题:你们见过火吗?火是怎样形成的?2.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介绍燃烧的定义和特征,可以使用引人注意的图片或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蜡烛的燃烧,让学生参与观察、描述和实验。

3. 展示实验:教师先向学生展示一根蜡烛,并点燃它,让学生观察火焰的形态和特点。

然后,教师还可以放一张薄纸在蜡烛火焰上方,引导学生观察薄纸的变化,从而引出火的形成过程的讨论。

4. 实验探索:教师给每个学生发放一支火柴,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以下实验:a. 学生点燃火柴后迅速将其放入玻璃杯中,观察火柴燃烧的过程和结果。

b. 学生用火柴点燃一张纸,观察纸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后,进行观察和讨论,学生可以用书写和口头表达的方式描述和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

5. 深化拓展:让学生自由观察周围的燃烧现象,如蜡烛燃烧、火烧木柴等,并记录下来。

然后,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描述燃烧现象,并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形式分享结果。

6. 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和实验的结果进行总结,让学生自主发言,提出结论:燃烧是一种氧气和燃料之间的化学反应,生成了火焰和热能。

7. 实践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并进行讨论。

燃烧的秘密说课稿

燃烧的秘密说课稿

燃烧的秘密说课稿《燃烧的秘密》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教材第20课《燃烧的秘密》。

本课从观察燃烧的现象入手,启发学生发现和提出有关燃烧的问题,进而对“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这一问题提出猜想,进行验证,使学生了解到物体燃烧生成了新物质,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最后利用图片和科学在线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燃烧的利和弊。

在设计这一课教学时,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去完成科学学习。

我首先深挖教材确定目标,然后选择教法、学法,最后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通过深入挖掘教材,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说出燃烧过程中生成了哪些新物质。

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2、能力目标能把观察到的不同物质燃烧时产生的各种现象记录下来。

能对蜡烛燃烧时是否产生新物质进行假设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能把自己知道的安全标识介绍给其他同学。

能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各举2个以上的实例说明燃烧的利与弊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结论。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教学难点是:蜡烛燃烧后生成的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的实验。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了木条、棉花、树枝、蜡烛等实验材料以及录像、图片等媒体材料。

为使学生能够有效探究,我设计了以下3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入题学生的探究来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的动力来自于对问题的兴趣。

因此课一开始,我就作一个燃烧纸的小实验,提醒学生注意颜色、气味的变化。

当我把纸点燃时,这一直观的感受立即把学生引入了问题情境:纸在燃烧过程中有什么变化?学生回想刚才实验后,就从颜色、灰烬、气味等方面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这时老师顺势引入课题“物体燃烧过程中究竟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燃烧的秘密)。

这样既考察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又为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燃烧的秘密》作业设计方案

《燃烧的秘密》作业设计方案

《燃烧的秘密》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内容《燃烧的秘密》是一部描写火的成因及燃烧过程的科普读物。

通过这本书,学生可以了解火的形成、分类、燃烧的条件、燃烧的原理等知识,从而增强对火的认识和安全意识。

本作业设计方案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书中内容并提升其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作业目标1. 理解火的成因及燃烧过程;2. 掌握火的分类与燃烧条件;3. 了解燃烧的原理及相关知识;4.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三、作业设计1. 分组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阅读书中的一部分内容,并撰写书评。

要求书评内容包括对火的分类、燃烧条件和原理的理解,以及对书中描写的火的形象的描述。

每个小组的成员需要根据分工合作,确保书评全面准确。

2. 火之表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型实验,观察火的燃烧过程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学生可以根据书中关于火的描写,自行设计实验内容,比如观察不同物质的燃烧情况,了解火的颜色、形状等特点。

3. 现场调研: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的消防队或火灾预防宣传中心进行参观学习,深入了解火灾的防范措施及应急处理方法。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消防知识的心得体会,并结合书中内容,谈谈自己对火灾的认识和预防方法。

4. 主题演讲:要求学生根据《燃烧的秘密》这本书的内容,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主题演讲,探讨火的重要性和危险性以及如何正确应对火灾情况。

演讲内容需要清晰明了,结构合理,要求学生在演讲过程中运用图表、图片等多媒体方式,增加趣味性和直观性。

四、作业评价1. 考核书评的内容是否全面、准确,对火的分类、燃烧条件和原理有深入理解;2. 考核实验记录的观察结果是否详实,实验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正确运用书中相关知识;3. 考核心得体会的观点是否独到,是否能结合实际情况,对火灾的重要性和预防措施有深刻认识;4. 考核主题演讲的内容是否结构清晰,科学合理,表达是否流畅,是否能引起听众的兴趣。

通过以上作业设计方案,希望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增强对火的认识和安全意识,提升写作和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燃烧的秘密》这部书中所传达的知识。

《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

《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

20、燃烧的秘密教学内容《燃烧的秘密》内容选自河北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

教学背景我校地处农村,学生大部分知识面较窄,所以多媒体网络技术在课堂中的适当运用,大大拓宽了科学教学的宽度与深度,亦大大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使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收获更多。

教材分析关于燃烧,学生已经有了直观和丰富的感受。

而本课教学旨在学生认识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过程以及某些物体混合后能够生成新物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物体燃烧时发生怎样的变化。

本课时通过教学设计主要是观察燃烧现象入手,进而对具体的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这一问题开展猜想→实验→观察→分析等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实验中认识到燃烧过程是不可逆的,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

最后,利用互联网丰富的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燃烧的两面性,并通过安全用火知识竞赛和认识防火标识,增强学生安全用火意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能观察不同物质燃烧时产生的现象并记录下来。

过程与方法:能对蜡烛燃烧时是否产生新物质进行猜想、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整理等科学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联系实际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说明燃烧的利与弊,并通过安全用火知识竞赛和认识防火标识活动,增强安全用火意识。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木片、纸板、布条、干树叶、动物毛皮、蜡烛等常见的可燃物,铁盒、火柴、烧杯、石灰水、实验记录表等。

2、多媒体课件:利用燃烧的图片,森林大火、爆炸、民居失火等到灾害性燃烧的视频等;安全用火知识竞赛,防火标识。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事物的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过程以及某些物体混合后能够生成新物质等有趣的变化。

那么,物体在燃烧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学生自由发言。

2、师小结: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它却藏着许多秘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燃烧的秘密!(板书课题:燃烧的秘密)二、动手操作,观察燃烧现象1、大胆猜想:不同的物体,燃烧时发生的变化一样吗?通过师生交流引出“燃烧的变化”实验。

小学科学燃烧的秘密(教案)

小学科学燃烧的秘密(教案)

小学科学燃烧的秘密(教案)教案:小学科学燃烧的秘密一、教学目标:1. 了解燃烧的定义和过程;2. 理解燃烧需要满足的条件;3. 学会正确使用安全火源。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燃烧的定义和过程;2. 掌握正确使用安全火源。

三、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燃烧实验器材(火柴、蜡烛、火盆等);3. 安全用具(火焰熄灭器、灭火毯等)。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0分钟)引入燃烧主题,通过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例如:你们家里有用火的设备吗?你们知道火是怎么产生的吗?Step 2: 介绍燃烧的概念和过程(20分钟)通过PPT课件的辅助,向学生介绍燃烧的定义和过程。

解释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能量的过程。

请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和动画,了解燃烧时的火焰、光、热等现象。

Step 3: 燃烧实验(30分钟)准备一些火柴、蜡烛和火盆等燃烧实验器材,并将其放在实验台上。

在进行实验之前,要先向学生强调该实验需要安全操作,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事项。

1. 火柴实验:首先请学生仔细观察一根火柴,并解释它的结构和用途。

然后,请学生点燃火柴,并观察火焰的形成。

通过实验现场的演示和相关的解释,向学生说明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可燃物质、氧气和点燃温度。

2. 蜡烛实验:引导学生观察蜡烛并了解其构造和材料。

接下来,请学生点燃蜡烛,并观察火焰的形成。

通过实验现场的演示和相关的解释,向学生说明蜡烛在燃烧过程中,蜡烛芯吸引蜡烛液体,液体被加热后变成气体并通过蜡烛顶部与氧气反应,形成了燃烧的火焰。

3. 火盆实验:设置一个安全的火盆,点燃火盆,在观察火焰的同时让学生感受火焰的热量。

解释火焰通过火焰三角,也就是可燃物质、氧气和点燃温度的相互作用形成。

Step 4: 安全用具的介绍和使用(20分钟)首先,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安全用具,如消防器材、灭火器、灭火毯等。

解释这些安全用具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然后,在实践中演示正确使用火焰熄灭器和灭火毯的方法。

四年级下册科学《燃烧的秘密》教案分析

四年级下册科学《燃烧的秘密》教案分析

四年级下册科学《燃烧的秘密》教案分析四年级下册科学《燃烧的秘密》教案分析知识与技能:能说出燃烧过程中生成哪些新物质;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过程与方法:能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个举2个以上的实例说明燃烧的利与弊。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结论。

教学时间:教学过程:燃烧的变化1、观察不同物体燃烧时的情景。

提问“物体燃烧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2、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引导对“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的问题进行猜想,要求说出自己猜想的简单依据,蜡烛燃烧后生成了火焰和气味;生成了光和热;生成了气体和灰烬;什么也没有生成。

3、指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4.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通过分析现象得出:蜡烛燃烧后生成水、二氧化碳等物质的结论,并将结论与猜想进行比较,以评价自己猜想的水平。

在分析现象时可以直接告诉学生石灰水变混浊说明蜡烛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

让学生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观察有什么现象,说明有二氧化碳存在。

5、认识燃烧与生活的关系。

先出示有关燃烧与生活的图片或让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说一说“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利用燃烧的,燃烧又会带哪些危害?”然后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科学在线”搜集更多的有关资料、图片、组织学生讨论燃烧的利与弊,记录并进行分类整理。

6.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燃烧引起的爆炸、森林大火等灾害,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人们的生命财产化为灰烬。

讨论:怎样才能做到安全用火?21.变色游戏知识与技能:能用彩图及字记录苹果片变化情况。

能正确判断某一种变化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并能对自己的判断说明理由。

过程与方法:能举出2个的实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其他变色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与其他同学合作,并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

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一、切开的苹果实施过程:1、活动采用小组形式,分三步进行。

观察苹果片变色的现象。

指导学生观察苹果片的变化,具体的操作方法:在平底碗中倒入果汁,用刀将苹果切成两半,取一苹果切面向下放进果汁里再取出,十分钟后再观察。

冀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

冀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

冀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物体燃烧后构成物体的物质发生了改变。

2、能说出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3、能说出预防烧烫伤的方法。

二、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物体燃烧后构成物体的物质是否发生变化的角度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有关物体燃烧时发生变化的信息。

3、能用记录表等形式记录整理实验现象,表述物体燃烧的实验结论。

4、能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物体燃烧后有新物质生成的结论。

5、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物体燃烧后生成了什么物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能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依据做出判断。

3、能用不同的材料进行物体燃烧的实验。

4、能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报警电话。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认识到科学技术促进灭火工具的发展,有力地减少了火灾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人类利用燃烧的历史由来已久,燃烧对人类生产、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出示教材中的三幅图片)比较三种取火的燃料、工具和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木柴、煤、天然气等物体燃烧后发生变化了吗?2、提问:物体在燃烧时发生了什么变化?(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1、观察物体的燃烧。

(1)掌握方法。

讲述:分别点燃纸片、木片和棉纱布,观察这几种物体燃烧时的现象,燃烧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示:注意安全,不认识的物体,不要随意燃烧运用多种感官,认真观察现象,如:火焰颜色、手的感觉、燃烧后生成的物质和原来的区别等;认真完成实验记录。

(2)学生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中。

教师巡视指导。

(3)得出结论。

汇报:说一说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燃烧时会发光、放热,闻到特殊气味,物体燃烧后有灰烬产生。

)讨论:物体燃烧前后有什么不同?燃烧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小结:物体燃烧后,有新的物质生成,构成物体的物质发生了改变。

《燃烧的秘密》导学案

《燃烧的秘密》导学案

《燃烧的秘密》导学案第一课时导言:《燃烧的秘密》是一本描写火的力量与神秘的科普读物,由科学作家卡尔·萨根撰写。

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燃烧现象的原理和背后的科学机理,让读者对火的产生、燃烧过程以及与地球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燃烧技术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阅读目标:1. 理解火的产生和燃烧的基本原理;2. 掌握火的种类、燃烧的规律以及与燃烧相关的科学知识;3. 了解各种燃烧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应用领域;4. 思考燃烧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并探讨可持续发展的燃烧技术。

二、课前准备:1. 预习教材,了解书籍背景和作者介绍;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火的基本原理和燃烧的科学知识;3. 准备笔记本、笔和相关学习工具。

三、阅读导向:1. 通过阅读《燃烧的秘密》,深入了解火的神秘力量及燃烧的科学原理;2. 探索燃烧现象背后的物理、化学规律,了解燃烧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3. 思考燃烧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影响,探讨未来的燃烧技术发展方向。

四、阅读引导:1. 开篇阅读《燃烧的秘密》序言部分,了解作者写作动机及书籍主题;2. 细读各章节内容,重点掌握火的产生、燃烧过程、燃烧技术及燃烧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3. 在阅读过程中记录关键知识点,思考作者观点及科学原理,并与实际生活经验做关联;4. 针对每章节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讨论,拓展视野,提升思维能力。

五、后续延伸:1. 拓展学生阅读范围,推荐相关科普读物和视频资源,加深对燃烧和能源科学的了解;2. 组织燃烧实验或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火的神秘与科学;3. 开展主题讨论或写作活动,促进学生思辨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通过阅读《燃烧的秘密》,学生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火的本质和燃烧过程的科学机理,探索燃烧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科学思维和环保意识。

希望这篇导学案能够帮助学生深入阅读,并在思考与交流中获得更多收获。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燃烧的秘密》的作者、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20课《燃烧的秘密》教案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20课《燃烧的秘密》教案

《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科学探究目标:1。

能把观察到的不同物质燃烧时产生的各种现象记录下来。

2.能对蜡烛燃烧时是否产生新物质进行假设。

3。

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结论。

2。

能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科学知识目标:1。

能说出燃烧过程中产生了哪些新物质.2。

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不可逆.STSE目标:1。

能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各举2个以上的实例说明燃烧过程的利与弊。

2.能把自己知道的其他安全标识介绍给其他同学。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的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的实验。

教学准备:木条、布条、纸条、蜡烛、烧杯、石灰水、水槽、打火机、实验记录表、镊子。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个表演,你们想看吗?生:想.师:瞧,这是什么?生:火.师:我想让这个火字发光发热,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生:用打火机点燃。

(请一位同学上来点燃火字)师:你们现在感受到什么?生:火焰、灰烬、气味、热量……师:观察得真仔细,这就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燃烧.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燃烧的秘密,好吗?(齐读标题)师:读得真好,你们还在哪见到过燃烧的现象?生:煮饭、烧水……师:老师这也搜集了一组资料,大家一起看看。

(学生观看)二、实验探究师:燃烧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物体在燃烧时究竟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我们今天就用实验来探究一下。

请同学们打开实验袋,拿出木条、纸条、布条、打火机、镊子、手套。

我们知道猜想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先猜想一下木条、纸条、布条燃烧的火焰是怎样的?生答。

师:大家有各种各样的猜想,那么我们就用实验来验证一下,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师解说实验步骤和要求:1、用镊子夹住可燃物分别在水槽的上方点燃.2、分别观察木条、纸条、布条燃烧时火焰的颜色、气味和是否有热等。

3、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分工合作。

小学科学第2课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2课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2课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燃烧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之一,但你知道燃烧的秘密吗?在小学科学第2课中,我们将探索燃烧的原理和条件,让学生了解燃烧的基本知识,并通过实验和活动体验燃烧的神奇之处。

本节课的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燃烧的过程和相关知识,并通过实践应用掌握相关概念。

教学目标:1. 知道燃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理解燃烧需要的三个要素。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经验总结归纳燃烧的特点。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防止火灾的发生。

教学准备:1. PPT课件:“燃烧的秘密”。

2. 燃烧实验的材料:蜡烛、打火机、薄木片、酒精灯等。

3. 实验记录表格。

4. 图片和视频材料:展示燃烧过程和现象的图片和视频片段。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张图片或播放一个短视频片段,图像中有火焰和煤炭燃烧的画面,并提问学生:“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这些现象吗?你们知道火焰是怎么来的吗?”引导学生进入燃烧的话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步骤二:燃烧的概念和原理(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的文字和图像,向学生介绍燃烧的概念和原理。

并解释火焰的由来:燃烧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高温和气体,加之燃料的蒸发,形成可燃性气体与氧气相遇,就会触发燃烧现象,并伴随着火焰。

确保学生对这些概念和原理有一个初步了解。

步骤三:燃烧需要的三个要素(1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先自行思考,然后齐声回答,根据前面所学的燃烧概念,燃烧需要什么?逐一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出“燃料、氧气和着火温度”这三个要素。

教师再一一解释这三个要素的含义:燃料是燃烧所需的物质,氧气是燃烧的必备条件,着火温度是物质自燃的温度。

步骤四:实验1-燃烧条件(25分钟)为了加深学生对燃烧条件的理解,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份实验记录表格。

教师在每组桌子上放置几样材料:薄木片、蜡烛、打火机。

要求学生围绕燃烧条件进行实验观察。

具体步骤如下:1. 学生观察、比较蜡烛、木片和打火机点燃后的结果和现象,记录下来。

20.《燃烧的秘密》

20.《燃烧的秘密》
杯壁上的现象
干燥的杯子
杯壁上有水珠 杯壁上的石灰水变浑浊
有石灰水的杯子
实验说明:
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1、蜡烛燃烧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有,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2、蜡烛燃烧过程是可逆的,还是不可逆的?
蜡烛的燃烧过程是不可逆的。
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利用燃烧的,燃 烧又会带来哪些危害?
1.生活离不开燃烧。
森林大火
公共场合失火
引起爆炸
怎样做到安全用火?
提高警惕、不要玩火; 在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在农村不要在草堆和其他易燃物附 近燃放烟花爆竹; 不要使易燃物离炉灶太近; 及时关闭燃气灶阀门等。
相同之处:都产生火焰和气体,生成了光和热,生成了气体和灰烬; 不同之处:火焰的颜色和发出的气味、生成的灰烬等各不相同。
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实验: 1、把一只干燥的玻璃杯罩在火苗上,观察杯壁 上的现象。 2、把杯子擦干,将石灰水倒进杯子中,晃一晃 倒出,再罩在蜡烛上观察。
现象记录表
比如做饭、取暖、烧 制砖瓦、制造加工生 活用品、工具等;
2.工农业生产离不开燃烧。
比如冶炼金属、农作物育种、 食品加工等;
3.燃烧可以为人们提供能量, 用作机器能源。例如内燃机车、 火力发电等。
森林大火的危害
据统计,1950年---1998年全国共发生森林 火灾68万次,平均受害森林面积约80万公顷。火 灾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十分严重。1987 年5月6日,中国大兴安岭地区燃起特大火灾,持 续27个昼夜,三座城市变成废墟,193人丧生, 烧毁林木3960万立方米,大量的野生动物被烧死 或迁移。 世界范围内的森林大火也频繁发生,2001年 末,澳大利亚发生的森林火灾几乎成了该国历史 上的一次生态灾难。

《燃烧的秘密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冀人版2001》

《燃烧的秘密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冀人版2001》

《燃烧的秘密》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背景分析《燃烧的秘密》是一本针对中学生编写的自然科学读物,通过讲述燃烧的原理和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火的产生以及燃烧的必要条件。

本书内容生动有趣,适合用于初中自然科学教学中,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燃烧的定义、燃烧的基本过程、燃烧的种类以及燃烧的条件。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周围环境中发生的燃烧现象并进行简单实验验证。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向往。

三、教学内容1. 什么是燃烧?2. 燃烧的过程3. 燃烧的种类4. 燃烧的条件四、教学策略1. 多媒体教学: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燃烧的过程和原理,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实验教学:设计简单易操作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从中总结燃烧的规律。

3.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课堂互动,引导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促进思维碰撞。

五、教学手段1.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等多种元素,以便于学生直观理解燃烧的概念和过程。

2. 实验器材:准备适量的实验器材,如蜡烛、火柴、试管等,保证学生进行实验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教辅材料:准备相关科普读物和视频资料,供学生扩展阅读和深入学习。

六、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与燃烧有关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燃烧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知识讲解:首先向学生介绍什么是燃烧,然后详细讲解燃烧的基本过程、种类和条件。

3.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燃烧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4. 讨论分享: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探讨燃烧的相关规律和原理。

5.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燃烧现象,并进行解释和总结。

七、教学评价1. 口头答辩: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知识进行口头答辩,检验其对燃烧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燃烧的秘密》燃烧实验,动手学科学

《燃烧的秘密》燃烧实验,动手学科学

《燃烧的秘密》燃烧实验,动手学科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无处不在。

无论是炉灶里跳动的火焰,还是夜空中璀璨的烟火,燃烧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着能量的释放和物质的变化。

但你是否真正了解燃烧背后的秘密呢?今天,让我们通过一系列简单而有趣的燃烧实验,一起动手探索燃烧的奥秘,揭开这神奇现象背后的科学面纱。

首先,让我们来准备一下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我们需要一个安全的实验场地,比如通风良好的户外或者实验室;一些常见的燃料,如蜡烛、酒精、纸张等;点火工具,如打火机或者火柴;以及一些用于观察和记录的工具,比如放大镜、温度计和笔记本。

实验一:蜡烛的燃烧我们先点燃一支蜡烛,仔细观察它的燃烧过程。

你会看到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最外层是明亮的黄色,温度最高;中间层颜色稍暗,温度次之;最内层几乎看不到颜色,温度最低。

这是因为燃烧需要氧气,外层与氧气接触最充分,所以燃烧最剧烈,温度也最高。

接着,我们在蜡烛火焰上方放置一个干燥的冷盘子,不一会儿,你会发现盘子上出现了一些黑色的物质。

这其实是蜡烛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碳黑。

这告诉我们,在燃烧过程中,如果氧气供应不足,就会产生不完全燃烧,生成一些有害的物质。

实验二:酒精的燃烧将少量酒精倒入一个敞口的容器中,然后用火柴点燃。

酒精燃烧时会产生淡蓝色的火焰,而且燃烧速度较快。

与蜡烛燃烧不同的是,酒精燃烧后的产物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水,几乎没有明显的残留物。

这是因为酒精的化学成分相对简单,燃烧时能够与氧气充分反应。

但要注意,酒精是易燃液体,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小心操作,避免火灾。

实验三:纸张的燃烧拿出一张纸,将其点燃。

纸张燃烧时会迅速产生明火,并伴有黑烟。

燃烧后的纸张变成了灰烬。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纸张主要由纤维素等有机物组成,燃烧时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

在这一系列实验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究燃烧与氧气的关系。

比如,我们可以将蜡烛放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随着容器内氧气的逐渐消耗,蜡烛的火焰会越来越小,最终熄灭。

四年级科学教案 燃烧的秘密-“黄冈赛”一等奖

四年级科学教案  燃烧的秘密-“黄冈赛”一等奖

《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20课第75——78页。

教材与学情分析《燃烧的秘密》是从观察多种物体燃烧现象入手,启发学生发现和提出有关燃烧的问题;进而通过对具体的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这一问题的猜想、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整理资料等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到物体燃烧后生成了新的物质,燃烧过程是不可逆的。

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认识燃烧给人们带来的正反两面的影响,增强学生安全用火意识。

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燃烧”现象并不陌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了解燃烧现象的本质,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认识物体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会生成新物质的现象。

2、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能力与过程1、培养假设或猜想的能力。

2、通过实验观察各种燃烧之间的区别,并进行记录。

3、学生以实验检验假设或猜测的科学探究方法。

4、能把自己知道的其他安全标识介绍给其他同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从正反两方面分析燃烧的利弊。

2、培养学生认识科学进行燃烧的意义。

教学重点: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的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教学用具教具:课件。

学具:蜡烛、镊子、打火机、纸、木片、布条、塑料、塑料杯、托盘、石灰水等。

课前准备1、学生搜集有关燃烧对人类的意义及危害的资料。

2、调查消防重点单位,如商场、加油站等,搜集有关火灾案例及张贴的安全图标。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进行假设,然后通过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并在实验中探究新知识的过程。

教学设计一、引入新课让学生代表出示小组在课前搜集有关火灾案例。

课件出示当时发生火灾的情景配少量文字说明。

案例研究:2 0 0 9年5月4日16时40分西藏林芝市八一镇东侧的唐底村发生一起森林火灾,火灾造成较严重的经济损失。

火灾中无人员伤亡,起火原因不明。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那么燃烧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研究《燃烧的秘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分工合作。
4
、记录员要认真记录实验现象。
5
、实验后
,
记录员汇报。
生活动,师巡视指导。
生汇报实验记录。
(请
2-3
组同学)
师:
大家刚才在实验过程中,
观察得都很细致,
并从多个角度描述了
不同的气味,那你们能找出这些物体燃烧的共同点吗?
生答:发光、发热。
师:现在请大家看看水槽里,发现了什么?
生:灰。
师:这些灰还能变回原来的样子吗?
发现的前奏,
你们先猜想一下木条、
纸条、
布条燃烧的火焰是怎样的?
生答。
师:
大家有各种各样的猜想,
那么我们就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实验是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师解说实验步骤和要求:
1
、用镊子夹住可燃物分别在水槽的上方点燃。
2
、分别观察木条、纸条、布条燃烧时火焰的颜色、气味和是否有热
等。
3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生:不能。
师:所以说燃烧的过程不可逆。现在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燃烧
吗?
研究燃烧的秘密,好吗?
(齐读标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师:读得真好,你们还在哪见到过燃烧的现象?
生:煮饭、烧水„„
师:老师这也搜集了一组资料,大家一起看看。
(学生观看)
二、实验探究
师:
燃烧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物体在燃烧时究竟会发生
什么变化呢?我们今天就用实验来探究一下。请同学们打开实验袋,
拿出木条、纸条、布条、打火机、镊子、手套。我们知道猜想是科学
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不可逆。
STSE
目标:
1.
能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各举
2
个以上的实例说明燃烧过程的利与
弊。
2.
能把自己知道的其他安全标识介绍给其他同学。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的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的实验。
教学准备:
木条、
布条、纸条、蜡烛、烧杯、石灰水、水槽、打火机、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把观察到的不同物质燃烧时产生的各种现象记录下来。
2.
能对蜡烛燃烧时是否产生新物质进行假设。
3.
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结论。
2.
能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科学知识目标:
1.
能说出燃烧过程中产生了哪些新物质。
2.
实验记录表、镊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个表演,你们想看吗?
生:想。
师:瞧,这是什么?
生:火。
师:我想让这个火字发光发热,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用打火机点燃。
(请一位同学上来点燃火字)
师:你们现在感受到什么?
生:火焰、灰烬、气味、热量„„
师:观察得真仔细,这就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燃烧。今天,我们就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