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说文解字注》札记
说文解字札记题记
《说文解字札记》题记○肖振鸣周启晋兄有绍良先生遗存《说文解字札记》一部,嘱余为作题记一篇。
是书毛边纸,线装一卷,影印,顾廷龙题写书名,书后附录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从章先生学》一篇,章念驰撰写《后记》一篇,无版权页。
《说文解字札记》为鲁迅所记章太炎讲授《说文解字》的笔记,从未正式出版。
启晋兄所藏是书为1986年4月在杭州召开的纪念章太炎先生逝世50周年学术讨论会后,于1988年由章太炎之孙章念驰先生编印的200册,供内部参考之用。
此书为鲁迅《说文》笔记第一次面世,也是第一次得见此手稿全豹。
2009年初,王宁教授主持编辑出版了《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一书,其中收录了鲁迅《说文解字札记》,但仍是整理手抄稿,并未将鲁迅手稿影印。
启晋兄所存是书,至今仍是唯一鲁迅《说文解字札记》手迹的影印本,弥足珍贵。
关于此书,笔者作了一点考证。
清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即1908年,鲁迅27岁,章太炎39岁。
鲁迅求学,章氏避难,同聚中西文化交汇地日本。
鲁迅称章师为“有学问的革命家”,说他“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
1908年4月至9月,章太炎在日本东京《民报》社开设国学讲习班,讲授《说文解字》、《庄子》等典籍,并专设《说文》讲座一班。
听者共8人:朱希祖、钱玄同、鲁迅、周作人、龚未生、许寿裳、朱宗莱、钱家治。
现存当时的听课笔记有鲁迅、朱希祖、钱玄同、许寿裳四家。
其中只有朱希祖的笔记为原始笔记,且数量多而完整。
鲁迅笔记虽不完整,但记录工整,书法古雅,体现了鲁迅一贯严谨的风格。
据鲁迅博物馆1959年7月所编内部资料《鲁迅博物馆手迹和藏书目录》,鲁迅的《说文》笔记共两套:第一套共18页,现存国家图书馆,题为《说文解字札记》;第二套共27页半,现存绍兴鲁迅纪念馆,题为《说文解字》。
据王宁先生考证,鲁迅的第一套笔记系与朱希祖笔记记录完全一样,即借朱氏笔记抄录而成;第二套笔记是据第一套笔记抄录整理,并加入许多批注,批注部分也为转抄他人笔记以补自己笔记所缺。
经典常谈之说文解字读书笔记
经典常谈之说文解字读书笔记
《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汉字字典,由许慎编撰而成,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字形字义学著作之一。
它以许慎对汉字的解
释和注解为主要内容,对于汉字的形、音、义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被后人誉为“古今字书之祖”。
在《说文解字》中,许慎以古文献为根据,对当时的汉字进行
了系统的解释和分类,对于汉字的形体结构、音韵、意义等方面进
行了详尽的考辨,形成了独特的字义体系。
这对于后人研究汉字的
演变和发展,以及了解古代社会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读《说文解字》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汉字的形成和演变
过程,了解古代人们对汉字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学习《说文解字》,我们可以了解古代汉字的发展脉络,掌握汉字的本源和内涵。
同时,也可以通过《说文解字》对古代文化、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从中
汲取智慧,增长见识。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说文解字》成书于两千多年前,
其中的部分解释在今天已经不再适用,有些字的解释也已经过时。
因此,在阅读《说文解字》时,我们需要结合现代汉字学的研究成
果,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辨证,不能一味地照搬古代的解释。
总的来说,《说文解字》作为中国古代汉字学的重要著作,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理解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说文解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汉字,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说文解字通论读书笔记
说文解字通论读书笔记陈梦家先生这部通论性的书,不单纯是文字学和文字学史的著作,还是研究《说文》的重要著作。
它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对每个字进行分析;二是考证这个字与各种古代字书中相关的词条和释义。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本人尝试着做了几点笔记。
作者从一千多个日本汉字中精选出一百八十余字,逐一加以分析,使我们认识到“物”字比“玉”字高一级,“服”、“卫”等字属同一系统,而“泰”、“大”等则是两系列,也就是说,一个字是由几个字构成的。
作者称之为组合体,这类组合体在《说文》中举出了很多例子。
以往的研究多注意组合体,其实组合体只是语言中很小的一部分,与词条内容有关的大部分字都不能用此标准来划分。
一些初学者,把组合体当成独立的汉字,这是错误的。
组合体有以下特征:(1)有的已经演变为形声字,如“品”、“弊”、“粽”等;(2)有的可能会再演变成独体字,如“冬”、“功”、“东”、“中”等。
以上两种情况,前者在现代汉语中大量存在,后者极少。
因此,作者所提出的独体字概念,主要是指能够独立运用的偏旁部首,比如“东”,虽然也是由“日”和“月”两个偏旁组成的,但它是独体字,可以单独使用。
组合体是对结构复杂的合体字而言,许多合体字其实是由组合体构成的。
组合体虽然是一个整体,但内部各部分并非一一对应。
第二类是具有构形意义的,这类字数量很少,大约占总数的5%,如“木”字,木头的木,木匠的木,树木的木,本木的木,条木的木,棒木的木,刻木的木等。
我们将这类字暂且归为一类。
作者对这些字的解释,很大程度上是受着金文的影响,有一定道理。
但是,由于时间久远,金文不可能反映这些字的全貌,许多事物已消失,因此,有些事物不再能被认识,如“神”字,由三点水旁和口字组成,由于文字产生之初口字被一横切断,三点水旁有消失之虞,因此没有保留,直到唐朝才恢复,宋朝仍存在,但已是仅剩的标准器,同样的原因,如今仅能找到半个“鬼”字,除此之外,金文中还保留着“木”字,而“木”字的写法早已为人们认识。
读《说文段注》笔记
:
陆 机云
〈
“
“
”
,
,
〈 〈
典 释文
叙 录》及《 隋 书
上 葙为
下 木部
:
经 籍 志 》并 作 玑
《
》
日
精
,
“
箱 当作 菇
”
“
‘
参 考 上下 文 禾
“
”
自
明 各 本多 误
, ,
,
傅 稠也
“
木
”
当作
此 缺 首 笔 盖 雕 板 已 朽 坏 时 所 印 刷 者所 致 各 本 皆
不误
下
“
:
菜字
,
当
,
冠 于 芑 葵等 字之 上
芑 当作
”
趸
”
虿
、
葵
二
字在上文 并 训 为 菜 也
“
”
若下 文 芑
初 下
:
白苗
嘉谷 也
”
,
与 菜 之义无 关
“
芝与 汜音 义 同
芝 当作 窆
”
“
各 本并 不 误
s c
:
读 《说 文 段注
记
收 上 产 与 檐同 字同音
按 此二字为 同源字 其音则 异 段 氏 于
:
下云
“
:
余 廉切
,
八部
”
馀本亦 有 误 作 韵 者
“
下 古 意 在 五部
:
意 当作 音 或 韵
”
“
”
“
,
各 本亦 有 误 者
“
,
上 列 子书
:
曰
亭 之毒 之
经典常谈中说文解字读后感
经典常谈中说文解字读后感在现代社会中,文字是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
然而,由于汉字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使得其解读有时令人困惑。
为了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演变和意义,我开始阅读《说文解字》一书,这是一本关于汉字解释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汉字的魅力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说文解字》是东汉著名学者许慎所著,被誉为汉代最重要的一本字典。
该书以“字难理则文难为,文难为则事难知。
”为宗旨,通过对汉字的解释和剖析,帮助读者深入了解汉字的本质和内涵。
通过阅读《说文解字》,我深受启发。
首先,我意识到每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造型,其中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思考。
汉字的形状常常与其意义相关联,这使得汉字更具有形象化的特点,更容易被人们记忆。
例如,《说文解字》中提到的“人”字,由两个撇形状的笔画组成,形似两条腿,这与人的形体特征相符。
这种形象化的特点使得汉字在传播过程中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其次,通过《说文解字》我也了解到汉字的演变过程是多样的。
《说文解字》中对于每个汉字都有详细的解释和演变历史,这使得我更加明白汉字的丰富性和多义性。
汉字的字义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中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汉字作为一种活的文字,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化。
通过阅读《说文解字》,我对汉字的含义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此外,《说文解字》还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解读汉字,我了解到许多汉字背后蕴含着古代文化的精髓。
例如,《说文解字》中提到的“教”字,原义指引导学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还演变出了一种“道德教化”的意义。
这使我认识到汉字不仅仅是一种文字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说文解字》,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综上所述,阅读《说文解字》给我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愉悦。
通过对汉字的解读,我了解到汉字的形象化特点、多义性和演变历史。
同时,我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说文解字》是一本经典之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汉字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读《说文解字叙》有感(精选)
读《说文解字叙》有感(精选)
《说文解字叙》是中国第一部正式的汉字辞典,由许慎于宋代创作,经历几千年以来一直在中国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读了《说文解字叙》,我感到很惊叹。
许慎把汉字的形体、意义和起源都精确的描述出来,这样的工作极为艰苦而需要深厚的文字功底,而且他还要求各字必须有实例,这就使这本辞典达到了极高的精确度。
令我惊叹的是,他的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教育水平的最高体现。
就像他把“人”字解释为“行者”,“自然之道”,“自然之理”,“天地之纲”,“上帝之旨”,“神明之策”,“天赋之才”等,可见他对文字的理解深入、极为具体,他把字义融入哲学思想,把文字理解为宇宙规律,把汉字赋予了深刻的意义,令人佩服不已。
读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札记
读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札记作者:吴文君来源:《参花(下)》2017年第12期摘要:本文是读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结合马继兴《马王堆古医书考释》所做的札记。
共六则:(1)“句”与“勾”的渊源。
(2)古代“青”所代表的颜色实为如今“蓝”色。
(3)“踵”与“歱”实为异体字。
(4)“亚”与“恶”的渊源,“亚”即为“恶”的前身。
(5)“臭”与“嗅”文字演化。
(6)“?”“豪”“毫”三字之间的文字关系。
关键词:《说文解字注》《马王堆古医书考释》《说文解字》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作,由南唐“二徐”整理校订作注。
大徐本即徐铉于宋太宗雍熙年间奉旨校定的《说文解字》;小徐本为其弟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
兄弟二人精研《说文》,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是第一种《说文》注本。
现流传的版本为大徐本。
清段玉裁又作的《说文解字注》代表了《说文解字》注解的最高水平。
这里笔者是以《说文解字注》,结合古文字出土数据所做的札记。
一则句与勾为同一个字,现代汉语中已几乎不能体现了。
句(《说文解字》):曲也。
从口丩声。
凡句之属皆从句。
古矦切。
又,九遇切。
段注:曲也。
凡曲折之物。
侈爲倨,敛爲句。
考工记多言倨句。
乐记言倨中矩,句中钩。
淮南子说兽言句爪倨身。
凡地名有句字者皆谓山川纡曲。
如句容,句章,句余,高句骊皆是也。
凡章句之句亦取稽畱可钩乙之意。
古音总如钩。
后人句曲音钩。
章句音屦。
又改句曲字爲勾。
此浅俗分别。
不可与道古也。
《马王堆古医书考释·五十二病方》原文二①注2马先生注:朐——古代食品,干肉的一种,《说文·肉部》:“脯,挺也。
”段注:“许书无艇字,挺即艇也。
”《春秋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与四艇脯”。
何注:“屈曰朐,伸曰艇。
”《仪礼·士虞礼》:“朐在甫”。
郑注:“朐。
脯及干肉之屈也。
”何注:“屈曰朐,伸曰艇。
”弯曲者为朐,朐从句,《说文》:“凡句之属皆从句。
”又查钩、钩同义,且从句之字都有曲之义,因此勾、句为同一个字。
【读后感】《说文解字导读》1_18175
《说文解字导读》读书笔记数千年来,汉字为记载和传承中国文化作出了光照千秋的贡献,汉字不仅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积淀和承载体,而且是全世界文明的宝贵财富。
东汉许慎先生的《说文解字》一书以六书理论比较准确地阐述了汉字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关系,把《说文解字》充分有效地利用到对外汉语汉字的教学中,并融入一定的中国文化大背景,这对我们的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大观园中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去探寻。
而汉字作文中国独特文化的一大载体,也用自己独有的风格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寻本溯源,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就一定要更清楚地了解中国文字——汉字。
张舜徽先生在他的这本《说文解字导读》之中,较为清晰详尽地讲述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的价值,使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它的具体内容,用分类的方法进行研究,并循双声的原理贯穿。
从《说文》之学的源流来看,《说文》之所以可以传至今日,多亏前人对于文化的爱护传承和努力钻研,同时也可以看出历世历代以来,《说文》的价值之高。
对于现在的我们,阅读周秦诸子、汉代著述、汉魏诸家辞赋,中多古字、古音、古义,非稽《说文》,不能解释疑难,即如想要把文章写好,也非讲求字学不可。
《说文》的解说的内容,先说字义,次明字体的构造。
凡象形、指事字,便直接指出。
凡会意字,则曰“从某从某”,或曰“从某某”。
凡形声字,则曰“从某、某生”;如遇是会意兼声字,则曰“从某从某、某依声。
”汉代没有反切,有时在解说中也指出读音,则曰“读若某”,或曰“读与某同”。
另外,古人治学,强调“多闻阙疑”。
认为一个人的才智终究有限,对于天地万物之理,不可能遍识无疑。
遇所不知,便应虚己阙疑,实在是做学问的美德。
许慎研究。
整理古代文字,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
反映在全《说文》里,时常出现“阙”字。
例如,沝部“沝”篆说解云:“二水也,阙。
”表明不知此字读音。
又部“叜”篆说解云:“老也。
从又灾,阙。
”表明不知此字从又灾的意义何在。
《说文解字通论》记录
《说文解字通论》阅读札记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作者简介 (2)1.2 作品背景与意义 (3)二、《说文解字》概述 (4)2.1 成书年代与作者 (5)2.2 内容结构与特点 (7)三、《说文解字》的内容分析 (8)3.1 字形分析 (9)3.1.1 汉字形体演变 (11)3.1.2 字形与字义的关系 (11)3.2 字义解析 (13)3.2.1 字义的分类 (14)3.2.2 字义的演变 (15)3.3 词源探讨 (17)3.3.1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18)3.3.2 词源与词义的关系 (19)四、《说文解字》的学术价值与影响 (21)4.1 对后世语言学的影响 (22)4.2 对古代文化研究的作用 (23)五、《说文解字通论》的阅读方法与建议 (24)5.1 阅读顺序与重点 (25)5.2 方法与技巧 (26)六、《说文解字通论》的实践应用 (28)6.1 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29)6.2 在古籍整理与研究中的应用 (30)七、总结与展望 (32)7.1 对《说文解字通论》的总体评价 (32)7.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4)一、内容概要《说文解字通论》是著名语言学家许慎的一部经典之作,该书以“说文解字”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全书共分为十卷,涵盖了甲骨文、金文、篆书等各个时期的汉字形态和演变过程。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汉字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说文解字通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构造规律,提高自己的文字鉴赏能力和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水平。
1.1 作者简介在探讨《说文解字通论》这部经典著作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其作者——著名文字学家许慎的生平事迹及其学术背景。
字叔重,生于东汉时期,是当时的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和语言文字学家。
他对古文字的深入研究有着独到的见解,尤其在汉字起源、演变及其结构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
许慎生活在一个重视语言文字研究的时代,当时的文化氛围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与研究机会。
说文解字通论读书笔记
说文解字通论读书笔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文字和语言就十分重视。
孔子曾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意思是文章的内容重在真实,而形式应该在真实的基础上加以美化。
可见,文字是表达思想、传承知识的基本工具。
从这个角度看,所有学问都是建立在文字之上的。
同样地,任何一门学问,如果没有文字,那么其成果便失去了传承性;只有将所学运用于实践,才能转化为生产力,进而指导实践。
因此,每个人都必须学习、掌握并且正确使用汉字。
清代著名学者段玉裁编著的《说文解字注》是我国第一部字典,它与《康熙字典》合称为《说文解字》,共有470个部首, 27105字,其中一级字1487个。
一级字又称为“常用字”。
学习《说文解字》,要先把这500多个常用字归类,即将这些字根据意义分为五大类:类义字、会意字、形声字、指事字、假借字。
其次,还要学习这些字的造字法。
比如形声字,先要了解声符、韵符、训符三者之间的关系,了解由两部分构成的形声字也叫半形字、全形字。
再如假借字,即通过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本字的意义,或者通过声旁来推测它的意义。
最后还要了解常见的用字错误。
这种现象在《说文解字》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在《说文解字》中,还收录了一些生僻字。
我们不要轻易写错别字。
写错别字,影响的不仅是一个人的形象,更严重的是损害国家的形象,损害民族的形象,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这不但不利于个人的发展,而且会给整个国家带来灾难。
学好文字,是为了运用文字,是为了写作和交流。
所以,要想使文章写得好,让别人读懂,首先要从学好文字开始。
《说文解字通论》开篇即指出:“凡谈经书无不首重说文”。
并指出:“今之《说文》,解释经文多依许慎说,而不及后世。
”段玉裁明确提出:“许说诸家不用,是后世行文。
”既然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可以用,后世行文为什么就不能用呢?“通论”以下十四章则对说文所采纳的经学中有关文字的观点加以梳理和阐释,并进行了辨析。
有了以上对汉字的基本认识,在阅读书籍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可以通过查字典来了解。
《经典常谈》说文解字阅读感想
《经典常谈》说文解字阅读感想《〈经典常谈〉说文解字阅读感想》读《经典常谈》里关于《说文解字》的部分,就像是走进了一座古老而神秘的文字城堡。
文字这东西啊,可真是奇妙。
你看咱平时说话写字,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可从来没想过这些字儿是怎么来的,为啥是这个模样。
《说文解字》就像是一个文字世界的探秘指南。
每一个字在那里面都像是一个小生命,有着自己的身世故事。
咱就说这个“日”字吧,简单的一笔画,就代表了天上那个大火球。
这就好比我们画一个圆圈来代表苹果一样直接。
古人可真聪明,用最简单的形状去描绘他们看到的东西。
这让我想到了小孩子画画,他们画妈妈,可能就是几条线代表头发,一个圆圈代表脸,两条竖线代表身体。
文字的起源说不定就跟这有点像呢。
再看那些复杂一点的字,就像是一个小团体。
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作用,组合在一起才有了这个字的意义。
这就像我们做菜,各种调料单独吃可能味道奇怪,可放在一起就成了一道美味佳肴。
比如说“明”字,“日”和“月”组合在一起。
日是白天的光,月是夜晚的光,合起来就表示明亮。
这难道不是一种很有趣的组合方式吗?读《说文解字》的过程中,也会感叹咱们老祖宗的耐心。
他们要把那么多的字一个个分析、归类,就像一个超级细心的收藏家在整理自己的宝贝。
他们把同类型的字放在一起,就像把相同颜色的花朵种在一个花坛里。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从这些古老的文字里,还能看到古人的生活。
比如说和农业有关的字,那些字就像一幅幅小小的农耕图。
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古人怎么种地,怎么收获。
这就像我们从老照片里能看到爷爷奶奶那辈人的生活一样。
文字就是一种特殊的老照片,记录着千百年前的事儿。
有时候觉得文字就像一个个小密码,《说文解字》就是解码的钥匙。
在没有读之前,很多字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个符号,可读完之后,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扇通往古代的小窗户。
我们能看到古人的思想、情感和他们眼中的世界。
这感觉就像穿越了一样神奇。
而且啊,文字的演变也特别有意思。
从甲骨文那种刻在骨头上的神秘符号,到现在规规矩矩的简体字。
说文解字通论读书笔记
说文解字通论读书笔记说文解字通论读书笔记近日拜读了许慎的《说文解字通论》一书。
读完后,书中条理清晰、内容简明扼要,却有几处值得商榷的地方,如在论述“年”字时,其释义多与“日”字同义。
他说:“年,四时总名。
”(《说文解字注·年部》)“年”即一年的意思,其词义为“四季的一年,又指时节,每年夏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为孟夏。
”(《说文解字注·年部》)“年”字最初作为一个时间概念,则它表示一年的方法是“直书”。
《说文解字注·年部》我觉得这本书虽然篇幅不大,但却颇有见地,特别对现代汉语的造字,有一定的启发。
书中讲到汉字的构成和变化,从古至今都大体一致,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等各种不同字体的演变过程;字的产生、分化及异体情况;并指出古今异义字、通假字、形声字的种类以及偏旁归类;又谈到汉字整理和书籍编纂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可供书写者参考;还提到作者在《说文解字通论序》中所阐述的文字学思想,诸如:六书学说、古文字学、音韵学等。
首先是“今日之宋,亦古文而已矣。
”(《说文解字·六书之本第九》)“今之宋”,就是上古的商朝。
此文的意思是说,“六书”的起源,最初应该在商朝。
其次,“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实际上是从现实中的事物形状中抽象而来,当今的汉字正是这样,但并不完全等于现实中的实物形状,因为有些汉字只用一个图画符号即可,不必再画出具体形状。
如“人”,看起来很像是画出一个人头的样子,实际上,那不过是一张画而已,不一定要一个头。
又如“言”,乍一看,也似乎很像一个口形,但仔细一琢磨,原来不是口形,而是“言”字下边的一块(王力《同源字典》),只是根据当时人们的习惯才这么写罢了。
又如“鱼”,古人画出鱼的身子,就算完了,其实,并没有真的画出鱼的模样。
又如“车”,也只是画了一个车轮而已,不一定非要画一辆车的样子,连古代的车辆也没有什么特殊形状。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写字,有的很简单,一个图画符号即可,有的很复杂,往往一个图画符号还不能代表现实中的事物形状,这也是我们今天研究汉字必须明白的一点。
2023年说文解字读书心得6篇_1
2023年说文解字读书心得6篇说文解字读书心得1因为多年教低段语文学科,所以更多的时间要去研究怎样教孩子识字,前段时间我去书店我专门购买了《说文解字》一书,细细品读起来。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我国语文学史上的一部辉煌巨著,也是世界第一部大字典。
据说在1926年,只有郭沫若一人能看懂甲骨文,因为他读了《说文解字》。
曾在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如果说秦始皇用武力统一了中国,那么许慎则用一部书统一了中国的文字,规范了汉字的形、音、义,也规范了一种文化的框架。
”作为小学的语文老师更应该去研读。
据统计,汉字共有约十万个,可谓浩如烟海。
要想对其进行全面的解析,既无可能。
所以《线装经典》编委会编写的这本《说文解字》一书以独特的视角,选取了约三百个有代表性的汉字,分三章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分析:第一章为“最让人惊讶的汉字”,解析了一百多个典型的本义和今义全然不同的汉字;第二章为“最‘汉’的汉字,通过对每个字的解析,系统阐释阴阳五行、八卦、干支、十二生肖以及五常这些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的概念;第三章中解析的是“生”、“老”、|“病”、“死”等最具代表性与人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汉字。
每个字的解析有分四个版块:第一个版块中主要阐述该字的字音和基本义。
第二个版块为“汉字溯源”从原始字形入手,对汉字进行寻根探源。
此版块让我知道很多汉字的字源,并知道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汉字这一伟大业绩中所表现出来的惊人智慧,认识中华文明古国五千多年来的灿烂文化;懂得字源,有助于我们探索每个字的演变过程,认识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工农生产、军事交通、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历史面貌。
第三个版块为“字形演变”。
此版块让我知道“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
由于甲骨文主要是用尖刀刻写在龟甲兽骨文上的,而龟甲兽骨文非常坚硬,所以笔画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性大,但线条细而均匀。
【读后感】《说文解字导读》_16173
《说文解字导读》读书笔记《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我国语文学史上的一部辉煌巨著,也是世界第一部大字典。
而张舜徽的《说文解字导读》比较理论系统地解释了《说文解字》一书,让我们更能理解《说文解字》的精髓。
读了《说文解字导读》一书,我了解了中国的文字史。
文字的划分说法繁多,难以采一。
靠谱的分类,觉得应大体分为古文(广义)和今文。
广义的古文指篆书,今文指隶楷。
篆文特点是笔画多呈弧形和蝌蚪形,而今文则横平竖直,弯折处成角。
篆书又可分为古篆大篆小篆。
甲骨文和早期金文(钟鼎文)属于古篆,周朝中晚期的竹简文字属大篆,又称周篆。
而“孔子书六经,左太明叙春秋,皆以古文”中提到的古文为狭义的古文,即春秋时篆文,且称古文大篆。
西周宣王(公园前800年前后)太史籀曾著文15篇,世称籀文,且称籀文大篆。
汉代人们不知甲骨文体的存在,许慎所得古文字应限于西周籀文大篆和东周古文大篆。
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律异法,车异规,言异声,字异形,楚齐秦等国文字已各显特色。
秦统一后,简改秦大篆以成小篆。
不久,又因文字使用需要,出现更为简易符号化的隶书,更便于书写识认,得到了秦始皇的强力推行。
随着秦朝焚烧经书,涤除旧典,古文就此湮灭。
隶书便成一统,成今文之先河。
后世的篆文仅为一门书法艺术,已非流行文字。
就像《说文解字》前言说的一样:“这些,乍一听来简直不可思议。
但若静下心来仔细品味,就会获得一种顿悟的释然。
”我也颇有这样的感觉。
每当直接告诉你意思时,你总不禁愕然。
然而,每当文后的介绍文字让你理清思路,重新思考的时候,你总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要是不读它,你就无法在古老的文章里自由穿梭;要是不读它,你就无法彻底认识汉字;要是不读它,你就无法获得更多的知识;要是不读它你就无法了解甲骨文、金文等各种古老文字背后的故事。
在了解汉字的同时,我也体会到了保护汉字的重要性。
现在,由于电脑的普及和办公自动化的发展,不少人特别是青少年习惯用电脑打印汉字,鼠标加键盘替代传统笔墨纸砚的趋势日益显现。
读《说文解字注》札记
读《说文解字注》札记陆宗达先生在《说文解字通论》中谈到:《说文解字》解释字义、字形,不仅在本篆的说解里加以说明,有时在另一个篆文的说解里也涉及到该篆文,往往对该篆文的形体和字义作出不同的说解。
我们称这种解释为“旁见的说解”。
在初次阅读《说文解字注》的过程中,粗略发现,尤其是字义的解释,有时运用的是训释字的本义,有时却运用的是引申义,例如:一《说文解字》:羴羊臭也,从三羊。
段注:臭者,气之通于鼻者也,羊多则气羴。
故从三羊。
《说文解字》:臭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从犬自。
段注:走臭,犹言逐气。
犬能行路踪迹前犬之所至,于其气知之也。
故其字从犬自。
自者,鼻也。
引伸假借为凡气息芳臭之称。
《说文解字》:荤臭菜也。
段注:谓有气之菜也。
齅以鼻就臭也,从鼻臭,臭亦声,读若兽牲之兽。
胜,犬膏臭也。
臊,豕膏臭也。
按:《说文解字》:臭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从犬自。
这里许慎是从造意的角度进行训释,解释的是字形,“臭”由“自”和“犬”构成,因而依据字形,认为“犬”的嗅觉灵敏,因而可以根据感知气味寻觅踪迹。
段注:走臭,犹言逐气。
犬能行路踪迹前犬之所至,于其气知之也。
故其字从犬自。
自者,鼻也。
引申假借为凡气息芳臭之称。
段玉裁从意义的角度进行训释的说明,犬能凭借嗅觉器官——鼻子进行气味的感知,气味不乏有如花般的芳香和如污物般的恶臭,因而,段玉裁认为“臭”本是“气味”之意,“走臭”犹言“逐气”。
并且,可以引申假借为各种气味的总称。
摘选《说文解字》中五条关于用“臭”作为训释字的用例。
(1)羴羊臭也。
羊臭,就是羊的气味。
段注中也说得很明白:臭者,气之通于鼻者也,羊多则气羴。
“臭”是通过鼻子感知的气味,羊聚集的多了,自然羊的那种独特的气味也就浓烈起来,这就是“羴”。
(2)荤臭菜也。
臭菜,正如段注中所言:谓有气之菜也。
即有气味的菜,比如我们平时所食用的韭菜。
(3)齅以鼻就臭也。
这里说的是“用鼻子闻”的意思。
(4)胜,犬膏臭也。
这里指的是“犬腥”的气味。
说文解字读书笔记
说文解字读书笔记【篇一:中国文字学读书笔记】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发展历史。
在汉字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对汉字进行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在将来,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在诸多介绍中国文字的著作中《中国文字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文字学》是一部用新的观点系统地研究汉字字形的理论性专著,是作者继《古文字学导论》之后又一部研究中国文字学的著作,全书共分上下两篇,论述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1)确定古文字学的范围并叙述其历史;(2)由最近研究古文字的所得推论汉字的构成和形体的演变,纠正旧时文字学上的错误,并建立新的理论;(3)阐明研究古文字的方法和规律。
全书共三十节,分为五个部分:(1)文字学的范围及新领域,评述了中国文字学的发展过程;(2)“文字的产生”部分,首先推测中国原始语言的概貌,然后剖析了关于中国文字产生的种种传说,追溯了汉字的起源;(3)“文字的构成”部分,这一部分是全书的重点所在,在这一部分中唐兰先生着重提出了“三书说”;(4)“文字的演化”部分,在这一部分中唐兰先生论述了汉字演化的原因与过程;(5)“文字的变革”部分,这一部分对汉字从古文字、大篆、小篆、到隶书、草书、行书、正书、甚至简俗字、新文字等的发展变化,做了详细而系统的论述。
纵观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到唐兰先生的《中国文字学》为中国文字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确立了中国文字学的名义,明确了中国文字学的研究对象;(2)批判了“中国语言低级、文字原始”的错误观点,确立了中国语言、文字在世界语言、文字使上的地位;(3)解决了中国文字的起源问题;(4)进一步批评传统的“六书说”,论述所创立的“三书说”;(5)系统论述了汉字演化、变革的历史。
我们可以看到唐兰先生对中国文字学的论述是相当完备的,在书中他对中国历史上各时期的文字学研究状况都作了介绍,可以说做到了详略得当、仔细完备。
《说文解字》研读的笔记
《说文解字》研读的笔记《说文解字》研读的笔记转载▼《说文解字》研读的笔记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shen 四声)编著我国首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全书收字共9353个,基本字根400多个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归并为14大类。
形声一边形一边声姓的由来陶姓祖先做陶器,刘姓祖先杀猪或杀人,张姓祖先打仗,(开弓谓之张,放了是弛,一张一弛谓之道)李姓祖先种果树。
南郭即祖先最早住在南城墙旁郭:城墙城:从土成声。
成:戈与丁组成丁即是钉子最早是木钉,钉代表扎实,盖棺定论。
成就是打完仗,结果就是成。
池:是护城河。
内城为城,外城为郭。
城的四周是望楼。
亭:十里长亭五里短亭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路邊的亭高是因為亭是郵驛,是标志,简化后只留下两边的。
只留两边的情况很多,如韋。
城圍起來后需要加動作,加止(腳趾頭,脚板,寫的時候五個指頭簡化則成了止)腳即是士兵在巡邏。
城很大,所以中間口大,範圍大,加個單人旁就是偉,加框就是圍。
造字生活经验形成对文字的理解具象的浓缩到字形里左耳旁就是阜,是把山立起来,高低坎坷。
左耳旁表示高高的,比如艰难险阻右耳旁都是表示封邑比如郑国的郑,右边是封邑,左边是奠,上面是酒,下面是两只手,两只手拿着酒去祭祀。
活人对死者的敬仰哀思为奠说文的构件即字根。
(540个),汉字由字根按一定规则构成。
姓郑的祖宗是住在河南郑封地。
2.文:错画也,象交文。
交错的花纹侧站为人,双人(向左)为从文最早为纹身,战争时作为区别,拓展开来,用绘画方式把想法记录下来,后来成为文字。
文引申文章(字与字组合,组出篇章,形成一段段)文又引申识字、懂道理的意思《说文》中,单独画一个图像,独体为文字:乳也。
从子在宀下。
乳即生孩子抚养孩子宀即房子子就是婴儿。
在房子里有孩子即生养孩子古代姑娘未出嫁就是待字闺中。
出嫁后十年没生孩子即十年不字。
《诗经》: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牛羊用乳汁喂养,最后成为了后稷,周的祖先从母体分化出来即为字。
说文解字读后感
说文解字读后感说文解字读后感(精选14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文解字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文解字读后感篇1我也喜欢文章中的威尔伯。
它憨厚,懂得感恩。
它对夏洛也非常好。
威尔伯从不跟夏洛吵架。
他们每天都会互相倾诉,谈自己的心事。
在威尔伯的心里,谁也代替不了夏洛,夏洛是它的知心朋友。
“小篆” 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的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
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隶书” 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隶书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
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
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我们的生活本身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你不去珍惜它,不去创造它,最后就会使你在人生旅途中感到乏味:然而如果你去创造它,把自己的生活创造得更美好,你在人生旅途中就不会感到乏味,反而觉得很开心。
第四版块是“字义转化”。
此版块让我明白了很多汉字字形的本义以及引申义。
说文解字读后感篇21月29日,爸爸给我捧来一本特别大的书,里面讲的是很多汉字的由来。
好多汉字的介绍都令我惊诧不已,拿“我”字为例。
书上说这个原本是用来自己称呼自己的字的本义居然是杀人的武器!还真把我吓了一身冷汗。
后来,通过后面的介绍文字,我渐渐明白了。
原来进入战国时期后,这种杀人的.凶器被淘汰了。
汉唐以后,他就被普遍借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并逐渐取代了“余”、“予”、“吾”等旧第一人称代词。
就像前言说的一样:“这些,乍一听来简直不可思议。
读《说文解字导读》心得体会
读《说文解字导读》心得体会读《说文解字导读》《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中国的第一部大字典。
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献给汉安帝)。
它对于后代学习文字具有重要的引导和启发意义,甚至于有学者说过,正是因为有了《说文》,后人才得以认识秦汉的小篆,并进而辨认商代的甲骨文和商周的金文与战国的古文。
这本著作历朝历代都有许多学者研究,这次我们阅读的《说文解字导读》是现代的又一研究有成之作,通过这本书,我们具备了关于《说文解字》的基本了解和阅读方式的掌握。
这是一部开创性的著作,许慎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
“六书”学说,指的是造字法上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在《说文解字》一书作了详尽的解释之后,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
在这本书里,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了540个部首,也就是第一套系统的“偏旁编字法”。
他又根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立一为耑”、“毕终于亥”,“杂而不越,据形系联”。
540部按“始一终亥”,这也是许慎哲学思想的体现。
“据形系联”指的是根据字形相近来安排次序,而部首排列也有“以类相从”的情况。
当然,在严格的检字法部首问世之前,部首的排列不管从形体出发,还是从意义出发,必然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书中也出现了部首排列毫无道理可言的情况。
这并不能算是许慎的过错,毕竟当时的文字研究水平相当有限。
《说文解字》,我们可以“望文生义“地从书名知道,这部书由“文字”和“说解”两部分组成。
对于文字部分,我们需要了解两个问题:一是《说文》收了哪些字,二是怎样把这些字编排起来的。
《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
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结实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
《说文解字》中的部首排列是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的。
之所以把小篆作为这本书的主体对象,是由于小篆是一种经过系统整理的文字,是“书同文”的产物,它比籀文和古文都规范、完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说文解字注》札记
陆宗达先生在《说文解字通论》中谈到:《说文解字》解释字义、字形,不仅在本篆的说解里加以说明,有时在另一个篆文的说解里也涉及到该篆文,往往对该篆文的形体和字义作出不同的说解。
我们称这种解释为“旁见的说解”。
在初次阅读《说文解字注》的过程中,粗略发现,尤其是字义的解释,有时运用的是训释字的本义,有时却运用的是引申义,例如:
一
《说文解字》:羴羊臭也,从三羊。
段注:臭者,气之通于鼻者也,羊多则气羴。
故从三羊。
《说文解字》:臭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从犬自。
段注:走臭,犹言逐气。
犬能行路踪迹前犬之所至,于其气知之也。
故其字从犬自。
自者,鼻也。
引伸假借为凡气息芳臭之称。
《说文解字》:荤臭菜也。
段注:谓有气之菜也。
齅以鼻就臭也,从鼻臭,臭亦声,读若兽牲之兽。
胜,犬膏臭也。
臊,豕膏臭也。
按:
《说文解字》:臭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从犬自。
这里许慎是从造意的角度进行训释,解释的是字形,“臭”由“自”和“犬”构成,因而依据字形,认为“犬”的嗅觉灵敏,因而可以根据感知气味寻觅踪迹。
段注:走臭,犹言逐气。
犬能行路踪迹前犬之所至,于其气知之也。
故其字从犬自。
自者,鼻也。
引申假借为凡气息芳臭之称。
段玉裁从意义的角度进行训释的说明,犬能凭借嗅觉器官——鼻子进行气味的感知,气味不乏有如花般的芳香和如污物般的恶臭,因而,段玉裁认为“臭”本是“气味”之意,“走臭”犹言“逐气”。
并且,可以引申假借为各种气味的总称。
摘选《说文解字》中五条关于用“臭”作为训释字的用例。
(1)羴羊臭也。
羊臭,就是羊的气味。
段注中也说得很明白:臭者,气之通于鼻者也,羊多则气羴。
“臭”是通过鼻子感知的气味,羊聚集的多了,自然羊的那种独特的气味也就浓烈起来,这就是“羴”。
(2)荤臭菜也。
臭菜,正如段注中所言:谓有气之菜也。
即有气味的菜,比如我们平时所食用的韭菜。
(3)齅以鼻就臭也。
这里说的是“用鼻子闻”的意思。
(4)胜,犬膏臭也。
这里指的是“犬腥”的气味。
(5)臊,豕膏臭也。
这里指的是“豕肉的腥味”。
“臭”这里有两个意义,“气味”和“用鼻子闻”。
在文献中都有用例,如:《诗经·大雅·文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易·系辞上》:”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以上二例中“臭”都是“气味”的意义。
再如:《荀子·礼论》:“成事之俎不尝也,三臭之不食也。
”这里的“臭”是用鼻子闻的意义。
整体看来,“臭”作为“羴、荤、胜、臊”的训释字来说采用的是“气味”的意义,运用的是本义。
作为“齅”的训释字采用的是“用鼻子闻”的意义,运用的是引申义。
二
《说文解字》:许听言也。
段注:听从之言也。
耳与声相入曰听,引申之凡顺从曰听。
《说文解字》:听,聆也。
段注:凡目所及者云视,如视朝、视事是也。
凡目不能偏而耳所及者云听,如听天下、听事是也。
《说文解字》:从相听也。
段注:听者,聆也。
引申为相许之称。
《说文解字》:很不听从也。
睽目不相聼也。
段注:听犹顺也。
按:
《说文解字》:听,聆也。
段注:凡目所及者云视,如视朝、视事是也。
凡目不能偏而耳所及者云听,如听天下、听事是也。
许慎用“聆、听”互训,段玉裁的注解更为清楚一些,他指出了“视”和“听”的差别在于眼睛所能看到的是“视”,强调的是动作,眼睛无法看到,耳朵却能听到的是“听”。
因此“听”的本义是“用耳朵去接受声音”。
摘选《说文解字》四个关于用“听”作为训释字的用例。
(1)许听言也。
段注:听从之言也。
耳与声相入曰听,引申之凡顺从曰听。
这里的“听”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用耳朵去接受声音”,“听言”的训释应如同段注里所说的“顺从”之意,文献中也有“听言”的用例,如:《史记·李斯列传》:“秦王乃
拜斯为长史,听其言。
”这里的“听其言”指的是“顺从李斯的建议”,“听”是“顺从”之意。
(2)从相听也。
段注:听者,聆也。
引伸为相许之称。
(3)睽目不相听也。
段注:听犹顺也。
以上二例中的“听”运用的也非本义,(2)是“相许”,即“应允对方”,(3)是“顺”,两者运用的都是引申义。
(4)很不听从也。
“听从”即“接受依从”,如《左传·昭公十三年》:“ 齐人惧,对曰:‘小国言之,大国制之,敢不听从!’”很明显,这里“听从”的“听”运用的也是引申义。
用“不听从”训释“很”,符合“很”的文献用意,如:《史记·项羽本纪》:“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彊不可使者,皆斩之。
”羊的本性就是执拗,不听从命令,所以许慎形象的解释了“很”的意义。
整体看来,“听”的本义是“用耳朵去接受声音”,由“接受声音”,可以引申为“顺从、听从、应允”等意义。
三
《说文解字》:诲晓教也。
段注:晓教者,明晓而教之也,训以柔克,诲以刚克,周书无逸胥训告,胥教悔是也。
晓之以破其晦是日诲。
晓明也。
段注:此亦谓旦也。
俗云天晓是也,引伸为凡明之称。
按:
《说文解字》:晓明也。
段注:此亦谓旦也。
俗云天晓是也,引申为凡明之称。
许慎认为“晓”是“明”,其实就是“天明”。
段注:此亦谓旦也。
俗云天晓是也,引申为凡明之称。
“旦”就是天亮、清晨,“天晓”即“天明”。
文献中也有此用例,如:《后汉书·马援传》:“晓夕号泣,婉转尘中。
”这里的“晓”与“夕”相对,为清晨和傍晚之意。
又可以引申为明亮的总称,进而可以引申为知道、通晓、告知等。
摘选《说文解字》中一条以“晓”作为训释字的用例。
《说文解字》:诲晓教也。
段注:晓教者,明晓而教之也,训以柔克,诲以刚克,周书无逸胥训告,胥教悔是也。
晓之以破其晦是日诲。
这里的“晓”不能用“明”简单的训释,因为“诲”与“教”不同,“教”带有强制性,而“诲”是一种诱导,强调的是启(下转1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