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教材

合集下载

中医妇科学课件不孕症【】

中医妇科学课件不孕症【】

中医妇科学课件不孕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中医妇科学》第七章关于“不孕症”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不孕症的定义、分类、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中医治疗原则和方法。

着重分析不孕症的中医辨证施治,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进展,探讨不孕症的防治策略。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不孕症的定义、分类、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2. 掌握不孕症的中医诊断、辨证施治原则及治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中医理论分析不孕症病例,提高临床诊疗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不孕症的中医辨证施治、治疗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教学重点:不孕症的定义、病因病机、中医诊断及辨证施治原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出不孕症的话题,激发学生兴趣。

2. 理论讲解:1) 不孕症的定义、分类、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2) 不孕症的中医诊断、辨证施治原则及治疗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典型的不孕症病例,讲解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病例,进行中医诊断、辨证施治和治疗方案的设计。

六、板书设计1. 不孕症的定义、分类、病因病机、临床表现。

2. 中医诊断、辨证施治原则及治疗方法。

3. 典型病例分析。

七、作业设计病例:女性,28岁,已婚,未避孕2年未孕,月经周期正常,量少,色暗,带下量多,质稠,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2. 答案:中医诊断:不孕症(肾虚型)。

辨证施治:滋肾养血,调补冲任。

治疗方案:中药治疗(补肾养血方剂)+针灸治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不孕症相关的现代医学研究论文,了解不孕症的最新研究进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不孕症的中医辨证施治原则。

2. 不孕症治疗方法的选用与应用。

3. 病例分析和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不孕症的中医辨证施治原则1. 辨证要点:不孕症的中医辨证主要包括肾虚、肝郁、痰湿、血瘀等证型。

中医治疗妇科乳腺书籍

中医治疗妇科乳腺书籍

中医治疗妇科乳腺书籍中医治疗妇科乳腺的书籍有很多,我将列举一些较有价值的书籍,并解释其内容与特点,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中医治疗乳腺问题。

1.《妇科乳腺病中医学》作者:陆鉴这本书是陆鉴教授的经典之作,系统介绍了中医学对于妇科乳腺病的认识、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的内容。

书中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案例和经验,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中医治疗乳腺问题的理论和实践。

2.《中医妇科学》作者:王楚江、查云昆这本书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权威教材之一,全面介绍了中医学对于妇科问题的理论和实践。

其中有一部分章节专门涉及了乳腺疾病的防治,包括乳腺炎、乳腺增生、乳腺囊肿等内容。

书中详细讲解了中医四诊的方法和乳腺疾病的中医辨证,对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治疗乳腺疾病具有很大帮助。

3.《乳腺疾病诊疗全攻略》作者:徐一龙这本书是徐一龙教授的著作,是一本关于乳腺疾病综合治疗的实用指南。

书中详细介绍了乳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各个环节,并结合临床实例进行了讲解,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应用。

同时,书中也介绍了中医药治疗乳腺疾病的方法和经验,为乳腺问题的中医治疗提供了一些实用指南。

4.《中医治疗妇科疾病100例》作者:陈美笔这本书以100例中医治疗乳腺疾病的案例为主线,详细记录了中医治疗乳腺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书中结合临床实例,分析和说明了中医辨证施治乳腺疾病的原则和方法,对于中医学乳腺疾病治疗初学者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以上所列举的书籍都是中医治疗妇科乳腺问题的较有价值的参考书籍。

虽然书籍的内容和特点不尽相同,但都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对于乳腺问题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同时,这些书籍也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经验和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治疗乳腺问题的实践应用。

希望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您能够对中医治疗妇科乳腺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从中获得对自身乳腺问题的更全面和科学的解决方法。

《中医妇科学》教案首页

《中医妇科学》教案首页

《中医妇科学》教案首页授课时间:2006年秋季学期授课对象:医院管理、医疗保险2004级授课时数:36学时课程性质:必修授课教师:朱鸿秋教学地点:温江校区A-409、A-407选用教材:《中医妇科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参考书目:中医部分:《中医妇产科学》、《妇人规》、《中国医学通史》、《千金翼方》、《诸病源侯论》、《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释》、《傅青主女科》、《傅青主女科校释》、《女科要旨》、《医学心悟》、《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旨白话解》、《千家妙方》、《中医大词典---妇科儿科分册》、《沈氏女科辑要》、《中医妇产科学》、《妇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

西医部分:《妇产科学》(第六版)《中华妇产科学》、《实用妇产科学》、《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学》、《中西医结合腹痛疾病诊疗学》、《剖宫产》、《生殖生理学》、《中西医结合妇科疾病诊疗学》、《临床内分泌学(上、下)》。

编写时间:二OO六年六月《中医妇科学》教案次页讲次:内容:绪论——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围与特点学时:章节:第一章教具:Powerpoint掌握:熟悉:中医妇科学定义;中医妇科学的特点;中医妇科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学术突破、代表医家及著作。

了解:中医妇科学研究范围;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妇科学的源头;中医妇科学形成与发展简史。

重点:中医妇科学的定义、形成。

难点:中医产科学的发展思考。

拓展:最早记录胎教《列女传》中论述与当今注重胎教的联系。

激趣:借中医妇科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学术成就、代表医家及著作。

以史为鉴,开拓未来,激发学生学习中医妇科学的兴趣与责任。

自学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2.中医妇科学的范围3.中医妇科学的特点4.怎样学好中医妇科学?5.介绍十个时期的中医学发展(一)夏商周时期——萌芽阶段(二)春秋战国时期——奠基时期,确立中医学理论(三)秦汉时期——中医妇科学雏形(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五)隋唐五代时期——向专科发展(六)两宋时期——独立分科(七)辽夏金元时期——各家学说蜂起(八)明代:妇科学术发展,专著较多:(九)清代、民国时期(十)现代1.试扼要地指出中医妇科的定义和范围。

《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全套

《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全套

第七节脏躁【目的要求】1.熟悉:脏躁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2. 了解:脏躁的诊断。

【教学内容】1,脏躁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主要为五脏之阴不足,五志之火内动,上扰心神所致,以甘润滋养为主,以甘麦大枣汤加味。

2.脏躁诊断要点:本病以哭笑无常、悲伤欲哭为主,应与经行情志异常区别。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CAI辅助教学。

第十三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目的要求】1,掌握女性内外生殖器解剖。

2. 了解骨盆底解剖。

【教学内容】内外生殖器与骨盆底解剖。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CAI辅助教学。

第十四章女性生殖系统生理【目的要求】1.掌握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与月经、性周期的调节——下丘脑-- 垂体-卵巢轴。

2.熟悉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及其激素、影响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内分泌腺和激素。

3.中西医月经理论的对应关系。

【教学内容】1.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2.卵巢激素及其周期性变化。

3.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与月经。

4.性周期的调节——下丘脑--垂体一卵巢轴。

5.影响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内分泌腺和激素。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CAI辅助教学。

第十五章妊娠生理【目的要求】1.掌握胎儿发育过程。

2.熟悉受精与受精卵的着床与发育。

3. 了解妊娠期母体的变化。

【教学内容】1.受精与受精卵的着床和发育。

2.胎儿发育、妊娠期母体的变化。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CAI辅助教学。

注意:内容较多的课程尽量以章为主,但必须涵盖所有节的内容。

内容较少的课程如任选课等可以稍作详细,写到相关章节。

三.课时分配教学内容讲课时数实验内容实验时数第一章绪论2见习1妇科体格检查与2第二章女性生殖器解剖位置1辅助检查及其功能第三章女性生殖生理2第四章妇科病因病机1见习2临床妇科病史及2第五章妇科疾病的诊断要点1四诊采集第六章妇科疾病的治法概要1第七章预防与保健第八章月经病16见习3月经病临床见习2第九章带下病2见习4带下病临床见习2第十章妊娠病10见习5妊娠病临床见习2第十一章产后病6第十二章妇科杂病8见习6妇科杂病临床见2附论第一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2习与生理附论第二章卵巢功能的周期性22变化与调节见习7计划生育附论第三章妊娠生理2合计5614四、大纲使用说明1.《中医妇科学》大纲主要适用于大学七年制中医硕士及五年制中医本科教育。

中医妇科学教材十四五

中医妇科学教材十四五

中医妇科学教材十四五
中医妇科学教材十四五是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十四五”期间启动的中医妇科学教材编写工作。

这一工作旨在进一步规范和提高中医妇科学的诊疗水平,推动中医妇科学的传承和发展。

具体来说,中医妇科学教材十四五将包括以下内容:
1. 基础理论:介绍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理论,如脏腑、经络、气血等。

2. 病因病机:阐述妇科疾病的病因和病机,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

3. 诊断与辨证:介绍妇科疾病的诊断方法和辨证思路,包括望、闻、问、切等诊法,以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辨证等。

4. 治疗方法:介绍妇科疾病的常用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

5. 临床实践:结合临床实践,介绍妇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包括月经不调、痛经、产后病、乳腺增生等。

6. 学术流派:介绍中医妇科的学术流派和特色,包括海派妇科、岭南妇科等。

7. 现代研究:介绍中医妇科的现代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包括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研究等。

为了编写好中医妇科学教材十四五,需要广泛征求专家意见,深入调研市场需求,充分借鉴已有的教材和研究成果。

同时,要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和可读性,力求使读者能够快速掌握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中医妇科学教材

中医妇科学教材

中医妇科学教材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中医妇科学》教材中医妇科学请点击上面的图片浏览全书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医妇科学定义、范围与学术特点第二节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第二章女性生殖器官解剖位置及其功能第一节外生殖器官第二节内生殖器官第三章女性生殖生理第一节女性一生各期的生理特点第二节女性生理特点第四章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第一节病因第二节病机第五章诊断与辨证要点第一节四诊第二节辨证要点第六章妇科疾病的治疗第一节常用内治法第二节常用外治法第三节中医妇科急症治疗第七章预防与保健第八章月经病第一节月经先期第二节月经后期第三节月经先后无定期第四节月经过多第五节月经过少第六节经期延长第七节经间期出血第八节崩漏第九节闭经第十节痛经第十一节经行乳房胀痛第十二节经行头痛第十三节经行感冒第十四节经行发热第十五节经行身痛第十六节经行口糜第十七节经行泄泻第十八节经行浮肿第十九节经行风疹块第二十节经行吐衄第二十一节经行情志异常第二十二节绝经前后诸证第二十三节经断复来第二十四节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第九章带下病第一节带下过多第二节带下过少第十章妊娠病第一节妊娠恶阻第二节妊娠腹痛第三节异位妊娠第四节胎漏、胎动不安第五节堕胎、小产第六节滑胎第七节胎萎不长第八节胎死不下第九节子满第十节子肿第十一节子晕第十二节子痫第十三节子嗽第十四节妊娠小便淋痛第十五节妊娠小便不通第十六节妊娠身痒第十七节妊娠贫血第十八节难产第十一章产后病第一节产后血晕第二节产后痉病第三节产后发热第四节产后腹痛第五节产后小便不通第六节产后小便淋痛第七节产后身痛第八节产后恶露不绝第九节产后汗证第十节缺乳第十一节产后乳汁自出第十二节产后抑郁第十三节产后血劳第十二章妇科杂病第一节症瘕第二节盆腔炎第三节不孕症第四节阴痒第五节阴疮第六节子宫脱垂第七节脏躁。

中医妇科方面的书籍

中医妇科方面的书籍

中医妇科方面的书籍中医妇科方面的书籍有很多,其中包括《中医妇科学》、《中医妇科病证诊断学》、《中医妇科学教程》等。

这些书籍涵盖了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理论、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中医妇科学》是一本系统介绍中医妇科学的专著,作者通过对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理论、疾病分类、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解析,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术。

这本书对于从事妇科临床工作的医生和对中医妇科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

《中医妇科病证诊断学》是一本专门介绍中医妇科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教材。

作者通过对常见的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要点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读者掌握中医妇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技术。

这本书内容丰富,可作为临床医生和中医学生学习和参考的教材。

《中医妇科学教程》是一本介绍中医妇科学的教材,适用于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和参考。

这本书内容全面,包括了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理论、疾病分类、辨证要点、治疗方法等知识点。

同时,书中还结合了临床案例,通过具体的病例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妇科学的理论和实践。

除了上述几本专门介绍中医妇科学的书籍外,还有一些与中医妇科相关的专著和教材,如《中医妇科病症学》、《中医妇科临床实践》等。

这些书籍都是针对中医妇科学的特点和需求而编写的,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对于从事妇科临床工作的医生和对中医妇科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学习资料。

总的来说,中医妇科方面的书籍涵盖了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理论、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对于从事妇科临床工作的医生和对中医妇科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学习资料。

通过学习这些书籍,可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中医妇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提高妇科临床工作的水平和技术。

《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供川北医学院中西医结合本科专业使用(选用卫生部规划教材,罗颂平、谭勇主编)中西医临床医学系中医基础教研室目录前言2第一章导论3第二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3第三章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4第四章妇科疾病的诊断要点5第五章妇科疾病治法5第六章预防与保健5第七章月经病6第八章带下病10第九章妊娠病10第十章产后病13第十一章妇科杂病15参考书目17学时分配18前言中医妇科学是中医临床的主要课程,本门课程内容分为总论、各论和附论三部分。

总论共六章,简要介绍中医妇科学发展史;系统论述妇女的生殖脏象、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并讨论妇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要点。

各论共五章,分别论述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妇科杂病等基本知识和辨证论治的具体内容;附论共五章,简要介绍生理产科、常见妇产科疾病和计划生育等一般知识。

本门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理论,能够运用中医妇科的知识诊断、治疗及防治临床常见疾病教学内容总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医妇科学定义、范围与特点第二节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目的要求】1、掌握:历代中医妇科学的重要代表著作及重要学说。

2、熟悉: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围及发展简史。

3、了解:每个历史阶段中医的特点【教学内容】参考《中国医学通史》相关史料,分为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隋唐时期、两宋时期、金元时期、明清明国时期、及现代八大历史时期,以中医妇科学术发展为核心,描绘中医妇科发展的简史。

【教学时数】2学时第二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第一节女性特有的器官【目的要求】掌握胞宫的解剖位置、形态及生理作用。

熟悉阴户、玉门的解剖位置与生理作用【教学内容】胞宫、阴户、玉门的解剖位置、形态及生理作用【教学时数】1学时第二、三、四节月经、带下、妊娠与产育【目的要求】1.熟悉月经的生理现象。

2.掌握月经的产生与天癸、脏腑、血气、经络、胞宫的关系。

3了解受孕、妊娠、产后及哺乳期的生理特点【教学内容】1.月经、带下、妊娠的生理现象:2.月经、带下、妊娠的机理:3.月经周期不同阶段的变化4.预产期的计算方法5.临产时的特征。

《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供中医临床方向专业使用)一、前言《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女性生殖系统生理、病理和特有疾病防治的临床学科。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学专业的临床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熟悉或了解女性生理、病理特点和常见经、带、胎、产、杂等病的辨证论治。

本课程总教学时数为72学时。

本门课程内容分为总论、各论二部分。

总论共七章,简要介绍中医妇科学发展史;系统论述女性的生殖脏器、生理特点和病理的特点;并讨论妇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要点。

各论共七章,分别论述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临产病、产后病、妇科杂病、前阴病等基本知识和辨证论治的具体内容。

教学内容以妇科的基本原理,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知识为重点。

对其中理论难点,要循序渐进,讲深讲透。

本门课程在教学上要注意理论联系实践。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并辅以临床见习、电化教学等手段。

理论讲授注意科学性,概念要精确,论证要严密,术语要规范,表达要流畅、明了,诱导前后理论的联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注意重点讲授内容与一般知识介绍的区别。

临床实践教学注意克服盲目性,辨证论治要与理论挂上勾,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理论在实践中摸得到、看得着,因而记得牢。

从而使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总论第一章绪言第一节中医妇科学的定义与范围【目的要求】1.熟悉中医妇科学的定义;2.了解中医妇科学研究范围。

【教学内容】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2.中医妇科学的研究范围。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第二节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目的要求】1.掌握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代表性著作的名称、作者;2.熟悉十大历史时期;3.了解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发展概况,为学生树立学习中医妇科学的专业思想。

【教学内容】1.十大历史时期:夏商周时代、春秋战国时代、秦汉时代、魏晋南北朝及隋代、唐代、宋代、金元时代、明代、清代及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医妇科发展概况;2.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的代表性著作及其贡献。

新世纪第二版“十一五”教材《中医妇科学》所涉及方剂的方歌-顺序与

新世纪第二版“十一五”教材《中医妇科学》所涉及方剂的方歌-顺序与

新世纪第二版“十一五”教材《中医妇科学》所涉及方剂的方歌-顺序与教材一致《中医妇科学》方歌新世纪第二版“十一五”教材一.月经病1.月经先期1.1.气虚证1.1.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升阳举陷功独擅,气虚发热亦堪斟。

1.1.2肾气虚证:固阴煎景岳书中固阴煎,三补人参远志兼;炙草菟丝五味子,益肾固冲调经先。

1,2血热证1.2.1阳盛血热症:清经散水火太旺清经散,地骨白芍茯苓丹;熟地青蒿黄柏并,先期量多服之安。

1.2.2阴虚血热证:两地汤(两地胶芍麦玄参)火旺水亏两地汤,芍药元参生地黄;地骨阿胶麦冬肉,先期量少效非常。

1.2.3肝郁血热证:丹栀逍遥散逍遥散中归苓芍,柴胡白术加甘草;薄荷生姜加少许,丹栀解郁疗效好。

2.月经后期2.1肾虚证:当归地黄饮景岳当归地黄饮,山萸山药杜仲引;再加牛膝炙甘草,滋肾养血通经灵。

2.2血虚证:大补元煎大补元煎用山药,山萸熟地加枸杞;当归杜仲人参草,滋补肝肾益血气。

2.3血寒症2.3.1虚寒证:温经汤《金匮要略》温经汤用桂萸芎,归芍丹皮姜夏冬;参草阿胶调气血,暖宫祛瘀在温通。

2.3.2实寒症: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妇人良方温经汤,川芎牛膝人参当;桂芍莪术丹皮草,温经行滞效力彰。

2.4气滞证:乌药汤乌药汤中当归草,香附木香五药找。

3月经先后无定期3.1肝郁证:逍遥散3.2肾虚证:固阴煎3.3肝郁肾虚:定经汤定经汤用归地芍,菟丝茯苓及山药;柴胡芥穗疏肝气,月经无定期之好。

4月经过多4.1气虚证:举元煎景岳书中举元煎,参芪炙草升术添;升阳举陷摄气血,血崩血脱服之敛。

4.2血热证:保阴煎加地榆、茜草、马齿苋保阴煎中两地芩,柏草芍药续断行;经来量多并烦渴,清热凉血功效灵。

4.3血瘀证:失笑散加益母草、三七、茜草失效蒲黄五灵同,祛瘀止痛建奇功。

5.月经过少5.1肾虚证:归肾丸景岳书中归肾丸,杜仲枸杞菟丝含;三补茯苓当归合,调经益肾治同源。

5.2血虚证:滋血汤滋血汤中含四物,参芪茯苓山药入。

中医妇科学课件ppt课件

中医妇科学课件ppt课件

久病耗血 阴虚血燥,血海涸竭
过食温燥
闭经
2019
-
11
经产外感风冷寒湿 血为寒凝 经产内伤寒凉生冷 瘀滞不行 七情内伤 肝气郁结 气滞血瘀 肥胖妇人 脾虚失运 脂膜闭塞冲任胞脉 湿聚成痰闭塞子宫
血瘀气滞
闭经
痰湿阻滞
2019
-
12
三、诊断要点
症 状:“定义”;排除生理性闭经。 妇科检查:内外生殖器的形态、发育情况, 排除畸形及器质性病变的存在。
2019 8
二、病因病机

冲任不通—实 胞脉受阻
虚—精血不足
血海亏虚
血不得下
2019
-
无血可下
9
禀赋不足 房劳多产 久病大病
精气不充
肝肾虚损
冲任亏损
素体脾虚
饮食劳倦 忧思不节 大病久病 经产虫积
2019
血海空虚
损伤脾胃
无血以下 气血亏虚
闭 经
耗血伤精
-
10
失血伤阴
2019禀赋不足精气不充房劳多产肝肾虚损久病大病冲任亏损素体脾虚血海空虚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无血以下忧思不节气血亏虚大病久病耗血伤精11失血伤阴久病耗血阴虚血燥血海涸竭经产内伤寒凉生冷瘀滞不行血瘀气滞七情内伤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肥胖妇人脂膜闭塞冲任胞脉脾虚失运湿聚成痰闭塞子宫痰湿阻滞闭经2019妇科检查
闭 经
2019
-
1
目的要求
掌握:闭经的定义及诊断、辨证论治。 熟悉:闭经的病因病机与鉴别诊断。
2019
-
2
一、定义
原发性闭经:女子年逾16周岁,无月经来潮。5% 继发性闭经:月经周期建立后,在正常绝经年龄 前,月经停止来潮6个月以上者;或月经稀发者, 按其自身原来月经周期计算,停经3个周期以上者, 95%。 《素问.阴阳别论》:最早记载“二阳之病发心 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

中医妇科学教材

中医妇科学教材

中医妇科学教材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中医妇科学》教材中医妇科学请点击上面的图片浏览全书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医妇科学定义、范围与学术特点第二节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第二章女性生殖器官解剖位置及其功能第一节外生殖器官第二节内生殖器官第三章女性生殖生理第一节女性一生各期的生理特点第二节女性生理特点第四章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第一节病因第二节病机第五章诊断与辨证要点第一节四诊第二节辨证要点第六章妇科疾病的治疗第一节常用内治法第二节常用外治法第三节中医妇科急症治疗第七章预防与保健第八章月经病第一节月经先期第二节月经后期第三节月经先后无定期第四节月经过多第五节月经过少第六节经期延长第七节经间期出血第八节崩漏第九节闭经第十节痛经第十一节经行乳房胀痛第十二节经行头痛第十三节经行感冒第十四节经行发热第十五节经行身痛第十六节经行口糜第十七节经行泄泻第十八节经行浮肿第十九节经行风疹块第二十节经行吐衄第二十一节经行情志异常第二十二节绝经前后诸证第二十三节经断复来第二十四节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第九章带下病第一节带下过多第二节带下过少第十章妊娠病第一节妊娠恶阻第二节妊娠腹痛第三节异位妊娠第四节胎漏、胎动不安第五节堕胎、小产第六节滑胎第七节胎萎不长第八节胎死不下第九节子满第十节子肿第十一节子晕第十二节子痫第十三节子嗽第十四节妊娠小便淋痛第十五节妊娠小便不通第十六节妊娠身痒第十七节妊娠贫血第十八节难产第十一章产后病第一节产后血晕第二节产后痉病第三节产后发热第四节产后腹痛第五节产后小便不通第六节产后小便淋痛第七节产后身痛第八节产后恶露不绝第九节产后汗证第十节缺乳第十一节产后乳汁自出第十二节产后抑郁第十三节产后血劳第十二章妇科杂病第一节症瘕第二节盆腔炎第三节不孕症第四节阴痒第五节阴疮第六节子宫脱垂第七节脏躁。

中医妇科学第五版教材

中医妇科学第五版教材

中医妇科学第五版教材
《中医妇科学第五版》是一部系统介绍中医妇科学理论、诊断、治疗和研究的教材。

本教材包括了妇科学的基本理论、妇科疾病的
诊断和治疗,以及现代医学与中医结合治疗妇科疾病等内容。

教材
的编写是基于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旨在帮助医学
生和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中医妇科学知识。

在《中医妇科学第五版》中,读者将能够学习到中医妇科学的
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脏腑理论、气血津液等,以及
这些理论在妇科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教材还包括了常见妇科
疾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方法,如月经不调、痛经、不孕不育、妇科
炎症等。

此外,教材还介绍了现代医学与中医结合治疗妇科疾病的
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治疗、配伍原则等内容。

这本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将中医妇科学的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妇科学知识。

同时,教材还结
合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使读者能够了解到中医妇科学领
域的最新进展。

总的来说,《中医妇科学第五版》是一部系统全面介绍中医妇
科学理论、诊断、治疗和研究的教材,适合医学生、临床医生以及对中医妇科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学习。

通过学习这本教材,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妇科学知识,提高对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中医妇科学教材第五版本

中医妇科学教材第五版本

中医妇科学教材第五版本
摘要:
1. 中医妇科学的历史和发展
2. 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理论
3. 中医妇科学的诊断方法
4. 中医妇科学的治疗方法
5. 中医妇科学的优势和未来发展
正文:
中医妇科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中医妇科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目前,最新的中医妇科学教材已经是第五版本。

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阴阳五行理论、脏腑理论、气血理论等。

这些理论认为,女性的生理特点和疾病发生与阴阳五行、脏腑气血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妇科学的诊断和治疗都是基于这些理论进行的。

中医妇科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种。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等来了解患者的病情;闻诊是通过闻诊来了解患者的体味、汗臭等;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切诊是通过摸诊来了解患者的脉象。

中医妇科学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

这些治疗方法都是基于中医的理论和诊断结果进行的,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效果。

中医妇科学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如疗效明显、副作用
小、不易复发等。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妇科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其优势和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中医妇科学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四五 规划教材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中医妇科学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四五 规划教材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04
第十节 痛 经
06
第十二节 经行口糜
05
第十一节 经行前后诸 病
1
第十三节 经行 吐衄
2
第十四节 经行 风疹块
3
第十五节 经断 前后诸证
4
第十六节 经水 早断
5
第十七节 经断 复来
第一节 带下过 多
第二节 带下过 少
01
第一节 妊 娠恶阻
02
第二节 异 位妊娠
03
第三节 胎 漏
04
第四节 胎 动不安
第十六章 正常妊娠
第十八章 妇科检 查及妇产科常用特
殊检查
第十七章 正常分 娩
第十九章 计划生 育
01
第一节 月 经先期
02
第二节 月 经后期
04
第四节 月 经过多
06
第六节 经 期延长
03
第三节 月 经先后无定 期
05
第五节 月 经过少
01
第七节 经 间期出血
02
第八节 崩 漏
03
第九节 闭 经
第三节 癥瘕 第四节 阴挺
第一节 阴痒 第二节 阴肿
第三节 阴疮 第四节 阴吹
第一节 骨盆与 骨盆底
第二节 女性外 生殖器与内生 殖器
一 妇女一生各时期 的生理特点
二 月经的生理现象
三 卵巢的功能及周 期性变化
四 生殖器官的周期 性变化与月经
六 影响女性生殖 系统的主要内分泌
腺和激素
五 性周期的调 节——下丘脑-垂
第一节 产 后血晕
02
第二节 产 后痉证
03
第三节 产 后发热
04
第四节 产 后腹痛
06
第六节 产 后身痛

新世纪第二版“十一五”教材《中医妇科学》所涉及方剂的方歌-顺序与教材一致

新世纪第二版“十一五”教材《中医妇科学》所涉及方剂的方歌-顺序与教材一致

《中医妇科学》方峡新世纪第二版“十一五”教材一•月经病L月经先期1.1.气虚证1.1.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茂术*升柴参草当归身;升阳举略功独擅,吒虚发热亦堪斟。

1. 1.2肾气虛证:因阴煎景岳书中固阴范'三补人参远志兼;炙草菟丝五味子,益肾a冲调经先。

L 2血热证L2.1阳盛血热症:清经散水火太旺滂经散,地骨白苟茯苓丹;熟地青蒿黃柏并,先期董多服之安。

1.2.2阴虛血热证:两地汤(两地胶苟麦玄参)火旺水亏两地汤•芍药元参生地黄;地骨阿胶麦冬肉,先期量少效非常。

1.2. 3肝郁血热证:丹梔逍遥散逍遥散中归苓苟'柴胡白术加甘草;薄荷生加少许,丹梶解郁疗效好。

2.月经后期2.1肾虛证:当归地黄饮景岳当归地黃饮'山萸山药杜仲引;再加牛膝炙甘草,滋肾养血通经灵。

2.2血虛证:大补元煎大补元煎用山药,山荧熟地加枸杞;当归杜仲人参草,滋补肝肾益血气。

2. 3血寒症2.3.1虛寒证:温经汤《金匮要略〉温经汤用桂萸药'归芍丹皮夏冬;参草阿胶调气血'暖宫祛瘀在温通。

2.3.2实寒症: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妇人良方温经汤•川時牛膝人参当;桂芍莪术丹皮草'温经行滞效力彰。

2.4气滞证:乌药汤鸟药汤中当归草,香附木香五药找。

3月经先后无定期3.1肝郁证:逍遥散3.2腎虛证:回阴煎3.3肝郁肾虚:定经汤定经汤用归地$,菟丝茯苓及山药;柴古月芥穗疏肝% *月经无定期之好。

4月经过多4. 1气虛证:举元煎景岳书中举元煎'参英炙草升术添;升阳举届摄气血'血崩血脱服之敛。

4.2血热证:保阴煎加地揄 ' 茜草 ' 马齿觅保阴煎中两地苓-柏草苟药续斷行;经来量多并烦渴,溝热凉血功效灵。

4.3血瘀证:失笑散加益母草 ' 三七 ' 茜草失效蒲黄五灵同'祛瘀止痛建奇功。

5.月经过少5. 1肾虚证:归肾丸景岳书中归肾丸,杜仲枸杞菟丝含;三补茯苓当归合,调经益肾治同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妇科学教材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中医妇科学》教材
中医妇科学
请点击上面的图片浏览全书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中医妇科学定义、范围与学术特点第二节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女性生殖器官解剖位置及其功能第一节外生殖器官
第二节内生殖器官
第三章女性生殖生理
第一节女性一生各期的生理特点
第二节女性生理特点
第四章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第一节病因
第二节病机
第五章诊断与辨证要点
第一节四诊
第二节辨证要点
第六章妇科疾病的治疗
第一节常用内治法
第二节常用外治法
第三节中医妇科急症治疗第七章预防与保健
第八章月经病
第一节月经先期
第二节月经后期
第三节月经先后无定期第四节月经过多
第五节月经过少
第六节经期延长
第七节经间期出血
第八节崩漏
第九节闭经
第十节痛经
第十一节经行乳房胀痛第十二节经行头痛
第十三节经行感冒
第十四节经行发热
第十五节经行身痛
第十六节经行口糜
第十七节经行泄泻
第十八节经行浮肿
第十九节经行风疹块
第二十节经行吐衄
第二十一节经行情志异常
第二十二节绝经前后诸证
第二十三节经断复来
第二十四节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第九章带下病
第一节带下过多
第二节带下过少
第十章妊娠病
第一节妊娠恶阻
第二节妊娠腹痛
第三节异位妊娠
第四节胎漏、胎动不安
第五节堕胎、小产
第六节滑胎
第七节胎萎不长
第八节胎死不下
第九节子满
第十节子肿
第十一节子晕
第十二节子痫
第十三节子嗽
第十四节妊娠小便淋痛第十五节妊娠小便不通第十六节妊娠身痒
第十七节妊娠贫血
第十八节难产
第十一章产后病
第一节产后血晕
第二节产后痉病
第三节产后发热
第四节产后腹痛
第五节产后小便不通第六节产后小便淋痛第七节产后身痛
第八节产后恶露不绝第九节产后汗证
第十节缺乳
第十一节产后乳汁自出第十二节产后抑郁
第十三节产后血劳
第十二章妇科杂病
第一节症瘕
第二节盆腔炎第三节不孕症第四节阴痒
第五节阴疮
第六节子宫脱垂第七节脏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