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的城市适应问题

合集下载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和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阻碍着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本文将针对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农民工在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生活问题较多。

一方面,农民工的居住条件普遍较差,很多农民工居住在简陋的出租屋或者城中村,卫生条件差、安全问题突出。

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较高的生活成本。

由于缺乏稳定的工作和社会保障,农民工经常被迫承担高昂的租房、教育和医疗费用。

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提供稳定的住房和降低生活成本是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首要任务。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就业问题也较突出。

尽管农民工在城市中从事了不少劳动密集型工作,但由于技术水平和社会关系的限制,他们往往只能从事简单、低薪的工作。

农民工市民化还面临着职业发展困难和职业技能不适应的问题。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竞争力,促进他们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发展空间。

农民工在城市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教育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由于早期教育不完善,学历低和教育机会有限,很多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方面遇到困难。

这不仅影响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水平,还增加了他们市民化的难度。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投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为他们实现平等竞争提供基础。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还存在着社会融入问题。

由于来自农村的文化差异和社会经验的不同,农民工在城市社会中常常感到孤立和不适应。

他们在融入城市社会时往往面临着语言沟通、社交网络和文化价值观的障碍。

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工的社会支持和帮助,建立健全的社会服务体系,提供相应的社会支持和指导,帮助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社会。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还面临着社会保障问题。

由于缺乏稳定的工作和社会保障,农民工在退休、医疗和其他重大风险面前往往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提供相应的养老、医疗和其他社会保障服务,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城市落户难问题是一个主要障碍,许多农民工无法获得城市户口,导致他们在城市生活中无法享受相应的权利和福利。

教育和医疗保障问题也是农民工市民化的一大难题,许多农民工子女难以进入优质教育资源和获得良好医疗服务。

社会融合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他们往往面临着与城市居民融合不畅的困境。

农民工的法律权益保障也亟待加强,许多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中遭受不公平待遇,却没有有效的法律保护。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提高农民工市民化的待遇,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改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法律宣传教育,为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提供更好的支持与保障。

,是当前社会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议题。

2. 正文2.1 城市落户难问题城市落户难问题主要集中在城市户口政策上。

农民工想要在城市落户并享受城市居民的权利福利,往往受到限制和歧视。

一方面,城市户口通常需要一定的条件和门槛,如稳定工作、购房条件等,而这对于刚进城的农民工来说可能较难达到。

城市户口的数量有限,很多城市已经面临户口指标紧缺的情况,农民工想要落户就更加困难。

农民工由于没有城市户口,会在就业、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受到不公平待遇。

他们在城市工作多年,却无法享受城市居民应有的权利和福利,这导致他们的生活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城市落户难问题使得很多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处境艰难,也增加了城市管理和社会稳定的难度。

为解决城市落户难问题,可以通过放宽城市户口政策、加大户口指标分配、建立更加公平的城市公共服务制度等方式来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

只有解决了城市落户难问题,农民工的市民化才能真正得到推进和落实。

2.2 教育医疗保障问题教育医疗保障问题是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教育资源不均衡,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存在着诸多困难,包括学校招生政策不明确、学费负担重、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浅析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

浅析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

浅析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及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农村有了巨大发展,农民生活有了巨大变化。

务农之余,有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农民工。

本文主要介绍农民工的概念,分析当前农民工在城市适应过程中的问题,结合国家对农民工的相关法律法规提出解决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解决途径中国是世界上人口众多的国家之一,截止到2011年4月,已有人口13亿多,其中每年新增就业人口约1000万,农村地区约占700万人左右,每年约有100多万的民工流动大军流入城市汇成城市庞大的民工阶层,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国家的进步贡献了巨大力量,但这些“新市民”还没有真正被城市所接纳。

因此,本文试就我国农民工城市适应面临的各种问题作粗浅探讨。

一、农民工的概念及特点1.农民工的概念。

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

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第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人。

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我国狭义农民工的数量为1.2亿人左右,广义农民工的数量大约为2亿人。

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2.农民工的特点。

以男性青壮年劳动力为主。

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外出农民工平均年龄比较小,虽然近几年农民工年龄略有增加的趋势,但农民工流动就业仍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

农民工流动就业的性别结果以男性为主。

文化和技能素质偏低。

从文化程度看,外出农民工大多为小学或是初中文化程度,小部分具备中专、高中的文化程度,也有少数为文盲,农民工总体文化程度偏低。

从技能上看,多数农民工只能从事简单体力劳动,不具备专业技能。

以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为主。

农民工群体就业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3篇

农民工群体就业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3篇

农民工群体就业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3篇文章1:农民工就业困难及对策建议农民工是我国劳动力市场中一个重要的群体。

然而,农民工的就业市场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本文将就农民工就业困难及对策建议进行探讨。

一、农民工就业困难1.1 学历和技能水平不高大部分农民工只完成了初中或小学学业,无法获得高薪、高技能的工作机会,仅能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工作。

1.2 职业发展困难由于职业技能水平较低,农民工很少有机会进入企业的管理岗位。

此外,许多农民工从事的工作性质较为单一,职业发展空间相对较小。

1.3 薪资低、工作环境差农民工的薪资普遍偏低,工作环境也比较恶劣。

以建筑工人为例,通常需要在建筑工地上长时间劳动,容易受到外界天气和环境的影响。

二、对策建议2.1 提高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针对农民工学历和技能水平不高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教育水平、多样化职业培训等措施来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其竞争力。

2.2 加强职业发展支持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政策来鼓励企业给予农民工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例如建立行业标准,提高行业技能要求,鼓励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认证考试,等等。

2.3 提高薪资福利,改善工作环境政府可以加强对农民工的保护力度,提高劳动者的薪资待遇和社会保障水平,改善工作环境。

文章2:农民工就业市场现状与对策建议农民工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劳动力来源,但农民工就业市场却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就业市场现状与应对建议,以期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参考。

一、农民工就业市场现状1.1 就业市场结构单一农民工主要从事体力劳动型岗位,而高技术、高薪收入的职业机会相对较少。

1.2 城乡区域分化明显城市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稳定,而农村地区劳动就业机会一般较少,同时,农村地区受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技术要求也相对较低。

1.3 公平待遇不足一些地区的工资水平仍然较低,劳动者的安全保障也不尽如人意,一些企业也存在未及时缴纳社会保险的现象。

农民工在城市中的适应问题与社会支持分析

农民工在城市中的适应问题与社会支持分析
所 和稳定 职业的农 民工能够办理户 口,不能让职业转换领先 于农 民工 的 身份转换 ,逐步的建立一元户籍 制度 , 从而让农 民工获得 与城市市 民一
市民融人 :农民工融人城 市的过程 ,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 改变 社 会身份 ,向市民角色进行转换 。农 民工除了需要转变生活方式 、行 为方 式和价值观念 ,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比如文化冲突 、文化适应 和文化创新等等。在这个过程 中,农 民工需要有 自我调试 的能力 ,城 市 外部赋能也同样 的重要 。由于 ,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城 乡二元结构 ,那 么 在制度上农 民就处于 比较低 的等级 ,城市居民普遍歧 视农 民工 ,虽然认 可他们 的劳动成果 ,但是不愿意让其享有同等的权 益。在工资方面 ,农 民工也低 于城市居 民,城市居民排挤和压制农 民工 的现象一直存在 ,这 样农 民工融人城市社会生活就又增加了一个 阻碍。因此,农 民工融入城 市 ,除了 自 身 的努力 ,市 民的努力也是必不可少 的。因此 ,就需要对市 民正确 引导 ,让其公平 的看待农 民工 ,不 能让其在心 理上优 于农 民工 , 在 心理上要充分 的认 同和接纳。我国全社会要认识 到农 民工 在城市建设 中做 出的巨大贡献 ,甚至是牺 牲 , 认识 到如果城市 中缺少 了农 民工 ,那 么就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 要一视 同仁城市居 民和农 民工 ,保证 这 两种群体享有 的待 遇是一 样的 。采用 各种 手段来 进行 思想 宣传 和教 育, 从而让农 民工的社会 生活环境更加 的宽松和平等 。
的 向上 流 动 。
济收入可能只能够维持基本的生存 ,不 能够有效 的提高他们 的经济生活
水平 。 社交适应 问题 :农 民工在融人城市 的过程 中,虽然部分 的农 民工会 可以的模仿 城市居 民的语 言和穿着搭板 ,但是 ,他们依然没有一 个固定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与适应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与适应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与适应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就业机会。

然而,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适应困境。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与适应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城市融入问题1.经济融入由于农民工多数来自农村和小城镇,他们缺乏城市工作经验和技能。

在面临激烈的城市竞争时,他们往往容易被排斥或者利用。

他们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也常常低于城市居民。

解决方案:政府可以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计划,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技能水平。

同时,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保护农民工的权益,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公平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2.社会融入农民工迁居到城市后,由于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他们面临社会融入的困难。

他们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着差距和隔阂,很难融入城市的社会网络。

解决方案:鼓励城市居民和农民工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减少对农民工的歧视和偏见。

同时,建立社会组织和平台,为农民工提供社会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二、城市适应问题1.生活环境适应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着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如居住条件、交通、饮食等方面的转变,很多农民工在适应过程中遇到困难。

解决方案: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力度,提供更好的住房和生活条件。

此外,加强对农民工的基本生活常识和技能的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2.心理适应农民工在城市中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孤独感。

他们离开家人和亲人,没有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长期的工作强度和生活紧张也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解决方案: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帮助农民工缓解心理压力和孤独感。

同时,建立农民工之间的互助和支持网络,让他们能够在城市中感受到归属感和温暖。

总结: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和适应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政府、社会组织和城市居民都需要发挥积极的作用,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帮助农民工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实现自身发展和幸福感的提升。

只有充分解决农民工的融入和适应问题,才能让城市变得更加和谐和繁荣。

论城市农民工的社会适应问题

论城市农民工的社会适应问题

当前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已 有 1 3亿 转 移 到 城 . 市, 这是 我 国 由传 统 农 业 社 会 向现 代 工 业 社 会 转
各种 补 贴 , 享受 公 费 医疗 等 劳保 待 遇 。离 土 又 不
离 乡 , 城 市 的厂矿 、 关 、 在 机 企业 、 业 和服 务业 劳 商 动 的人 。 L依 据 这 个 定 义 , 民 工 包 含 的 人 群 范 ”1 农 围很 广 , 主要泛 指那 些来 自农村 , 有农 业 户 口和 具 农 民身 份 的 , 城 市从 事非 农业 劳 动 的农业 工 人 。 在 关 于 “ 市适 应 ” 城 这一 概念 , 主要有 两 种解 释 :
自己的社会权利与义务 , 形成 了与社会要求相适
应 的 知识 、 能 、 值 观 和性 格 , 技 价 就会 在社 会 交 往
与社会行动 中采取符合 社会要求的行动。反之 ,
[ 收稿 日期 ] 2 1 —0 0 1 8—0 1
[ 金项 目] 广西师 范学院项 目“ 基 南宁城 中村农 民工 身份认 同研 究” [ 作者简 介] 黄志强( 9 4 ) 男, 16 一 , 广西贺州 市人 , 广西 区政 协 常委 , 西师 范学院政 法 学院教授 、 士 、 院长、 广 博 副

变的必然结果 。农 民工这一庞大群体 已成为我国 产 业工 人 的 重 要 组 成 部分 。众 所 周 知 , 国现 代 中
化 和城 市化 的推 进 离 不 开 上 亿 农 民工 的 贡 献 , 进 城农 民工是 否 能 顺 利 融 人 城 市 社 会 , 我 国 的城 对 市 化 和现代 化 的推进 以及 社会 稳 定具 有 重大 的意 义 。当前 进城 农 民工 虽 然 与城 里 人 同居 一 城 , 但 他 们 的物质 生 活 、 神 文 化 生 活 和 城 里 人 却 完全 精 不 同 , 者呈 “ 水 不沾 ” 二 油 的分 离 状 态 。这些 外 来 农 民工 除 了能 获取 微 薄 的 工 资外 , 难 深 层 次 地 很 融 入城 市 社会 , 市 的社 会 保 险 体 制 基 本 上 把 他 城 们 排 除 在外 。不 容 置 疑 , 种 形 势 十 分 不 利 于 推 这 进 我 国 的城 市 化 和 现 代 化 , 不 利 于 社 会 稳 定 。 也

《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

《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

《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关于民工潮的研究,人们往往从经济的视角看得较多,因为农民工的收入提高与对城市的经济建设的作用是显见的。

其实,从文化与社会的视角研究农民工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农民工进城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移居城市,也是现代化意义上的“文化移民”,更是指个人从农村人向城市人的转变过程,它涉及到农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等方面的转变过程。

研究进城农民工的适应问题,不仅是民工潮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也对我国的城市化、现代化的实施具有现实意义。

农民工城市适应的相关涵义什么是适应。

美国社会学家高斯席德(goldscheider.g)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移民》一书中认为:“移民的适应可以界定为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移民对变化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做出反应。

从农村到城市常常包含了这三方面的变化。

”(注:goldscheider.g.urbanmigrantsindevelopingnations.westviewpress,xx.)高斯席德强调变化和过程,倾向于把适应理解为行为本身,在变化的环境中移民们所做出的一种不断的行为调整。

同样源于进城农民工的特殊身份,对他们来说,城市经历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必须不断地在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社会心理上做出种种调节,从而顺应他们自身所处的生存环境。

《社会学百科辞典》中没有适应这一条目,有与之接近的“调适”、“同化”两词:“即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群体之间或不同的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

经过调适,产生彼此和谐的关系。

人们可以通过调适,即部分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或生活习惯,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

”(注:袁方主编:《社会学百科辞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xx年版,第12页。

)“同化”指“具有不同性质的人、集团或民族接触以后,融合成新的文化单位的过程。

……同化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

同化是社会互动的一种形式,其作用在于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但不会触动社会根本制度”(注:袁方主编:《社会学百科辞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xx年版,第13页。

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综述

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综述

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综述农民工是指在城市从事非农工作的农村劳动者。

他们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重要力量,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参与者。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数量不断增加,但他们在城市中的融入问题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从多个角度探讨农民工在城市中的融入问题,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一、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概念和意义农民工城市融入是指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工作和社会关系等各个方面与城市居民之间融合的程度。

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问题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它影响着城市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研究旨在探讨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地位、权益和社会参与程度,以及促进他们融入城市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因素涉及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制度政策因素等多个层面。

个体因素包括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教育水平、职业技能和社会网络等因素。

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农民工的家庭背景、家庭关系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涉及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态度、城市中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社会服务资源等方面。

制度政策因素包括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因素。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着农民工在城市中的融入程度。

目前,关于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些研究关注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工作和就业问题,探讨他们的职业发展路径、工资待遇和就业权益保障等方面。

一些研究关注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融入和文化适应问题,探讨他们在城市中的社会关系网络、生活习惯和文化认同等方面。

还有一些研究关注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权益保障和社会保障问题,探讨他们在城市中的医疗保障、住房保障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困境和需求。

还有一些研究关注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参与问题,探讨相关政策措施的有效性和社会组织对农民工的帮助等方面。

针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问题,需要从制度上进行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略论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

略论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

现代商业MOD R NB US IN S S6W i de A ngl e广角一、农民工城市适应的涵义毋庸置疑,农民工是我国城市经济建设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农民工进城后如何面对这个“新奇”而又“陌生”的世界,城市适应首当其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回顾以往的相关研究,关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问题主要基于以下视角展开:①是基于现代性视角,强调农民从传统向现代、从乡土向城市、从封闭向开放转变的过程和变化以及由此所获得的现代性特征(江立华,2004);②是基于社会化视角的研究(朱力,2002),还有的则探讨农民工不彻底的社会化现象,即“双重边缘人”(唐斌,2002);③是基于农民工——城市主体互动关系的视角,这个视角实际上包含社会冲突论和社会排斥的视角(潘泽泉,2004),还有学者在社会距离的视角下来研究这一问题(郭星华、储卉娟,2004);④是基于社会网络或社会资本的视角(李汉林,2003);⑤则停留在描述和分析农民工适应城市的内容、障碍和对策的层面上。

本文所探讨的农民工城市适应是指农民工进城后,不断地在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社会心理上做出种种调适,从而顺应自身所处的生存环境的过程。

因为农民工进城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移居城市,也是现代化意义上的“文化移民”,更是指个人从农村人向城市人的转略论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朱树敏陈志峰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400041[内容摘要]农民工进入城市后的适应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分析了农民工城市适应的涵义,并尝试探索加快农民工城市适应的措施。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适应;对策变过程,它涉及到农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等方面的转变过程。

这种城市适应过程可分为三个层面,即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

这是农民工适应的三个不同的方面,又是依次递进的层次:农民工从农村来到城市,首先必须找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获得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和住所,才能在城市中生存下去,经济层面的适应是立足城市的基础;在完成了初步的生存适应之后,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是农民工城市化生活的进一步要求,即社会层面,它反映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广度;心理层面上的适应是属于精神上的,它反映出农民工对城市生活方式等的认同程度。

农民工城市适应状况分析——基于石家庄市的调查

农民工城市适应状况分析——基于石家庄市的调查
关键 词 :农 民工
随着 我 国 改 革 开 放 和 工 业 化 进 程 的加 速 ,大 量 农 村 剩 余
( 工作 状 况 1 )
劳动力 由农村 向城市转移 。这些有 着农民身份 ,却在城 市从
农 民工整体上人力 资本和 社会资本不足 ,在城市劳动力
事菲农行业 的农民工群体 ,客观上 ,已经成为城市社会 的结 竞争中处于劣势 。绝大部分农 民工只能在城市次级劳动力市
关 于 文 化 程 度 的 调 查 显 示 _、 以 下 文 化 程 度 的 占 6 % ; ,学 J S
能学 习 ” 。有 3 6人 ,占 1. 4 %回 答有 ;1 6 2 9人 占 5 . 2 %回答 4
“ 没有” 。农 民工在岗位上接受教育培训少 、发展机会少 。
()农民工的收入与消费 2
② 消 费 状 况
调 查显示 ,石家庄农 民工收入总体上不高 ,其消费最大
0 6年农 民工 月平均 消费状 生活方式 、社会 交往 、社会心理上做 出种种调适 ,从 而顺应 的特点是 节俭 。被调 查者 中 ,2 0 况 ,近 S 的 人 月 均 消 费 4 0元 以 下 ,2 . 月 均 消 费 0 6% 4 自身所处 的生存环境的过程 。本质上 ,它是农 民工再社 会化
9人 ,占 1. ;2 ) 以 上 2 5% 9 ( O元 Z 3人 , 占 9 % 。 月 平 均 收 入 4 初中文化程 度 占 4 . 3%;高 中或 中专程 度 占 2 %;大专 及以 3 1 6 10 0 0元以下的 占 4. 1%。而 2 3 6 0 6和 2 0 0 7年 石家庄全 市在 岗 上文化程度 占 1%。总体上文化程度较 低。 3
8 %。 2
当问到 : “ 是否有机 会接受任何形式的免费培训或技 你

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机遇与挑战

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机遇与挑战

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机遇与挑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民工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他们为城市建设和服务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面临着融入城市生活的机遇与挑战。

本文将从就业机会、社会融入、文化冲突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探讨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现状和问题。

首先,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机遇主要体现在就业机会的增加。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农民工在城市建设、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找到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他们通过劳动力的转移,实现了从农村到城市的跨越,提升了自身收入和生活水平。

此外,一些城市政府也积极出台政策,鼓励农民工创业就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支持。

然而,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首先是社会融入的问题。

由于来自农村的文化背景和城市的差异,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往往面临着难以适应的困境。

他们可能面临的问题包括语言沟通困难、社交交往障碍以及身份认同问题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他们与城市居民的交流和融洽,也影响着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其次,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还面临着文化冲突的挑战。

农民工来自农村,他们的价值观、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城市居民有所不同。

在城市生活中,他们可能面临着与城市居民的文化冲突,例如就餐习惯、居住环境、娱乐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文化冲突不仅给农民工自身带来困扰,也给城市居民带来了一定的不适感,增加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难度。

最后,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挑战还包括权益保障的问题。

由于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地位和待遇相对较低,他们往往面临着工资拖欠、劳动权益受损等问题。

一些雇主对农民工的权益保护意识不强,导致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这不仅给农民工带来了经济上的困扰,也影响了他们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和融入感。

针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

首先,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法规宣传和培训,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权益保护能力。

其次,加强城市与农村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减少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适应困难。

外出打工农民工的社会适应与困境

外出打工农民工的社会适应与困境

外出打工农民工的社会适应与困境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外出打工成为了许多农民工改善生活的选择。

然而,外出打工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着许多社会适应的挑战与困境。

本文将探讨外出打工农民工在社会适应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外出打工农民工在社会适应方面面临的困境之一是文化差异。

农民工来自农村,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习惯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使得他们在城市中往往感受到文化冲击和不适应。

比如,他们可能不习惯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不熟悉城市的规则和礼仪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他们在社会交往和工作中遇到困难。

其次,外出打工农民工的住房问题也是他们社会适应的一个难题。

由于城市房价高涨,许多农民工只能选择住在城市的外围地区或者是简陋的出租屋中。

这些住房条件差的地方往往环境脏乱差,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和安全保障。

这使得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居住环境恶劣,增加了他们的生活负担和适应困难。

此外,外出打工农民工在城市中还面临着就业歧视和权益保障的问题。

由于缺乏城市户口和职业技能,农民工在城市中往往只能从事低技能、低薪酬的劳动工作。

他们的劳动力价值不被充分认可,遭受到就业歧视。

此外,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也常常受到侵害,他们的工资待遇、工作条件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公平。

针对外出打工农民工社会适应与困境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

首先,应加强对外出打工农民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增强他们在城市中的适应能力。

同时,还应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法规宣传,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其次,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外出打工农民工的住房保障力度。

加强对低收入农民工的住房补贴和保障,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同时,也应加强对出租房屋的监管,减少不合法出租屋的存在,确保农民工的居住安全。

最后,应加强对外出打工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和劳动保护。

建立健全农民工维权机制,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监督和保护,打击就业歧视和违法用工行为,确保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农民工存在的问题

农民工存在的问题

农民工存在的问题
一、大龄农民工的辞退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农民工发现自己难以适应城市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同时由于年龄限制,他们也难以找到新的工作机会。

很多大龄农民工因此被迫离开城市,回到农村。

然而,农村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机会都远不如城市,这使得他们的生活处境十分困难。

如何解决大龄农民工的就业和生活问题,是社会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农民工的技能提升问题
由于缺乏城市生活经验和职业技能,许多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就业机会有限,只能从事一些低收入的体力劳动。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农民工的技能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和社会应当提供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机会,帮助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三、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
随着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他们的子女也跟随父母来到城市生活。

然而,由于城市教育资源的有限性,许多农民工子女无法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如何平衡城市教育资源,满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需求,是城市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四、农民工的权益保障问题
尽管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保障农民工的合法
权益,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工资拖欠、劳动安全等问题。

政府应当加强监管力度,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农民工自身的发展和生活质量,也对城市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户籍制度的限制。

现行的户籍制度将人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这使得农民工在城市中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

尽管一些地区进行了户籍制度改革,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各种门槛和限制,导致农民工难以真正落户城市。

就业问题也是农民工市民化的一大难题。

由于农民工大多文化程度较低,缺乏专业技能,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的工作。

而且,在就业市场中,他们还经常面临着不公平的待遇,如就业歧视、劳动合同不规范、工资拖欠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他们在城市的立足和发展。

住房问题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又一障碍。

城市的高房价使得农民工很难购买商品房,而保障性住房又往往将他们排除在外。

许多农民工只能居住在简陋的出租屋或者工棚里,居住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和安全保障。

子女教育问题同样困扰着农民工。

由于户籍的限制,他们的子女在城市入学往往面临诸多困难,如入学手续繁琐、优质教育资源难以获取、高额的借读费等。

这不仅影响了子女的教育质量,也给农民工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首先,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进一步打破户籍壁垒,降低落户门槛,让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能够顺利落户城市,并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同时,要加强对户籍制度改革政策的宣传和落实,确保政策能够真正惠及广大农民工。

其次,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政府和企业可以联合起来,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之路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之路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之路农民工是指从农村地区来到城市从事非农工作的劳动者。

他们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城市中的融入程度不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之路,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和建议。

一、就业机会的拓宽农民工来到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因此,拓宽就业机会是实现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一步。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产业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工在家乡创业就业,减少他们来到城市的需求。

同时,城市也应加大对农民工的就业援助力度,提供更多的岗位机会和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提高技能,增加就业竞争力。

二、社会保障的完善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着缺乏社会保障的问题。

为了促进他们的融入,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政策支持。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保障农民工在城市中享有与城市居民相等的社会保障待遇。

此外,还应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打击非法用工和欠薪等现象,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三、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中接受教育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子女常常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教育机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工子女的上学率和教育质量。

同时,可以采取措施鼓励城市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四、社会融入的帮助与支持农民工在城市中的融入还需要得到社会的帮助与支持。

社会各界可以积极参与到农民工的融入过程中,提供帮助和支持。

例如,可以成立志愿者组织,为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心理辅导等服务;可以开展培训活动,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可以组织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了解。

五、消除歧视与偏见农民工在城市中还常常面临着歧视与偏见。

为了促进他们的融入,我们需要共同努力,消除这些不公平现象。

从广义上来说,需要加强社会教育,培养公民意识和公平意识。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心理问题的调适策略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心理问题的调适策略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心理问题的调适策略
1.接受现实:农民工要接受自己的身份,面对现实中的困难和挑战。

毕竟在市民化的过程中,他们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才能逐
渐适应城市的生活。

2.学习新知识: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的许多问题,如找工作、租房、学习交通规则等,都需要学习和适应。

通过参加各种培训、学习班,
农民工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3.建立社交网络:农民工在城市中孤独感较强,需要与外界建立更多
的联系。

可以加入当地的社会组织、志愿者团体等,拓展自己的社交圈,
增强自信和交流能力。

4.保持乐观态度:农民工在市民化过程中,可能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但需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放松自己的情绪,如听音乐、看电影、运动等,保持心理健康。

5.情感转移: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和家乡的生活相差甚远,会产生
一定的失落和孤独感。

可以通过与家人、亲友的联系,缓解这种情感上的
隔阂,逐渐适应城市生活的规律。

6.学会适应:农民工需要逐步适应城市生活中的规律和节奏,包括工作、休息、娱乐等方面。

可以通过系统的时间管理、制定个人计划等方式,让自己更好地适应城市的生活节奏。

7.积极寻求帮助:在适应城市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农民工可以积极寻
求帮助。

可以向团体、单位、学校等相关机构提出自己的问题,获得专业
的指导和帮助,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

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交互适应问题研究

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交互适应问题研究

我和农民工在一起 的时候感觉舒适 我和农民工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我接受农民工融八城市 我们在信 仰和价值观有很多相似之处
RMSEA GF I E x pl a i n e d v a r i an c e U—P AS
住的城市居民 ,此群体 与农民工的区别在于户 籍地存在不同 ,但拥有 城市 身份 。 “ 社会适应” 是一个 过程 ,是行动者对周围
环境 变化 的 主 动 和 被 动
这样 的状态对促进 两个群体之 间的互动来 说显然不很乐观。总的来说 ,农 民工的适
发 现 ,农 民 工 与 市 民 的 交 互 过 程 存 在

定 规 律 , 并 影 响 着 更 深 层 次 的 互 动
概 念 界 定
本文界定 的 “ 农民工”可以简言之 为
身 份 上 属 于 农 民而 职 业 上 属 于 工人 的在 城
1 9 9 9) 是测量个体 在新环境 下的心理 归属 感和文化感知状态的态度测量工具 。在本 文的研究 中,选择 其中的五个项 目,测量 农民工被试和城市居民被试 的心理 归属感 和文化感知度 。 P A S 本身采用 L i k e r t 4 点制 评分法 , 两类被试所 回答 的题 目是相同的 , 六个项 目所构成的问卷 ,在城市 居民分量 表的 a l p h a系数 ( 内部 一致 性信 度 ) 达 到 0 8 0 ,在 农民工分量表 中则 为 0 5 2 。
0 7 9 6 64姚
市居 民之 间的互动 。两个群体从一开始的 接触到彼此相互适应是一个不断继续的过 程 ,在这个过程 当中,城市居 民难免会对 外来 的农 民工群体存在一定偏见 ,农 民工
对城 市居 民的认识也 存在一定 的片面性 ,

新疆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研究

新疆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研究

新疆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研究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带来的最大也是最紧迫的社会问题就是农民工在城市的适应问题。

农民工作为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现象,是我国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经济体制的必然产物。

由于户籍制度等的限制,农民工是既嵌入城市结构又游离于城市社会主流群体之外,被视为城市社会的弱势人群和边缘群体,处于“不适应”或“半适应”的状态。

尽管学界对于农民工的问题进行了诸多探索,但是关于农民工,尤其是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城市适应问题的研究还不多见,有的研究也多是进行定性和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尚不充分、深入、全面,适应指标的构建及测量不够成熟、规范,研究结论之间缺乏可比性等。

本文利用2013年新疆进城少数民族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数据,基于“现状及问题——影响因素——对策建议”的逻辑链条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考察了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适应的3个关键问题:(1)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适应的状况如何?(2)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适应的影响因素有哪些?(3)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适应的各维度之间存在怎样的内部关系?主要研究的内容和分析结论如下:第一,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适应的测量与现状。

本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构建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适应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和主成份分析法,将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分为经济适应、社会适应、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四个维度,并对城市适应总体水平以及各维度的适应状况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状况偏低,各维度的适应程度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文化适应水平最高,其次是经济适应和社会适应,心理适应的水平最低;少数民族农民工不同群体的城市适应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第二,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适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部分主要内容是探索人口特征变量、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制度等对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适应的影响。

研究发现,教育水平越高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水平越高,汉语水平越高城市适应水平越高;网络规模越大,城市适应水平越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农民工是传统的户籍制度与自由的市场制度相结合的产物。

”(杨云善、时明德著:《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7年第1版,第16-17页) 在城市的农民工是非城镇户籍的外来者,是外业务工人员。

“一半以上的农民工希望能在城市发展、定居。

” (《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评价和希望———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报告之三》。

本文试论述被称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农民工的在城市中,如何在职业转变、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社会心理上做出调适,从而适应他们所处的城市生产生活环境,完成一个从农民到市民转化。

最后就如何排除农民工在城市适应过程中的障碍进行论述。

一、农民工城市适应的相关涵义“农民工主要是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

他们就业流动性强,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农;有的长期在城市居住、生活和工作,已成为产业工人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虽然尚未成为城市居民,但与农民也有很大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观念已受到城市现代文明的熏陶。

” (魏礼群著:《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之(代序言)《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解决农民工问题》,言实出版社,2006年第1版,序言第1页)本文讨论的农民工,是指有农民户籍身份,进城务工的人中,长期在城市居住、生活和工作, 希望能在城市发展、定居的那部分人,包括农民出生的没有获得城市户籍并在城市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但不包括亦工亦农的两栖农民工。

这些人只是户籍在农村,不想、或许也不会从事农业生产,他们是二、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的目标是顺应城市化进程,移民城市。

城市生活方式的基调——城市性,与农村的主要区别是:第一,正式社会组织取代非正式组织对社会日常生活起组织作用,社会控制的正式机制(法律、法规、政策和契约等)比非正式机制(血缘、家庭、习俗等)更重要。

第二,竞争成为城市生活的主旋律。

城市生活中时时具有危机感和竞争意识。

第三,社会交往表现出广泛性与浅表性,社会交往成为一种角色的交往,即非个人的和无情感作用的交往形式。

第四,社会关系联结的主要纽带是货币而非亲缘或地缘,为人处事上有很强的功利意识和理性的思维方式。

第五,生活方式体系是开放的、多元的和多价值趋向型的。

“适应:法国瓦卡罗认为生命的意义就是适应,而适应能否成功,全在于是否能以不断的努力而树立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适应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有机体在一定的生存竞争的环境下获得生存条件的过程。

适应程度越高,生存和机会便会越大。

就人类而言,适应的方式除本身的改变之外,还需要改造环境。

为了生存,人类既要与自然环境进行竞争,也要与社会环境进行竞争。

适应社会最困难的过程,集中于“自我”与“他人”以及“我群”与“他群”之间的适应。

为了整体的生存,必需有相互适应,不适应者就会被淘汰。

”(程继隆主编,《社会学大辞典》,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年第1版,415页) 本文要讨论的就是农民工这个“我群”与城市居民这个“他群”之间的适应问题。

“农民工进入城市社会的最大障碍就是户籍制度问题,这也是一个根本性的障碍。

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之所以被称之为“农民工”,其直接根源就在于长期以来的二元户籍制度。

”(杨云善、时明德著:《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7年第1版,第160页)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就业、居住保障、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社会福利以及教育等一系列的“不同户籍、不同待遇”的不公平的制度,成为阻碍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制度性障碍。

其原因是法律上对农民的歧视,导致城市系统从政府到市民,从思想观念到日常行为等方方面面对农民工的歧视。

二、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工业化的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变,使进城农民工在职业转变中大规模地向市民转变成为必然;较高的经济收入、较丰富的的文化生活、较多的发展机会、也吸引以年轻人为主的农民工向市民转变……实现这一转变,自身需要克服安土重迁传统的影响;需要学习更多文化、法律、城市社会知识、增加社会交往,适应城市生活方式……”(韩俊、崔传义著:《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言实出版社,2006年第1版之《农民工社会管理制度改革研究》,第467页。

)上述一段论述,前半段说明了农民工向市民转变的原因。

后半段说明了农民工如何适应城市的生产生活。

农民工的城市适应,还应在价值观念上、在社会心理上认同并接受城市现代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

由于人多地少,农村土地的容纳能力有限,农村增收困难,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在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福利上的巨大差距,是外界对农民同胞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如前所述:较高的经济收入、较丰富的的文化生活、较多的发展机会,是农民工出于自身的需要而进城就业,并希望向市民转变的主要动力。

农民工进城谋得一份职业、获得一个住所,就有了在城市立足的基础。

但是,由于农村和城市的组织方式不同、文化习俗不同、思想价值观念、社会交往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农民工进城后,很难适应城市的生存环境。

如前面关于“适应”的涵义中所述:“适应社会最困难的过程,集中于‘自我’与‘他人’以及‘我群’与‘他群’之间的适应。

”“而适应能否成功,全在于是否能以不断的努力而树立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因此,农民工进城后,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他们所在的城市和这个城市的人,通过自学、成人教育或职业培训,学习就业技能,提高文化水平;通过与城市居民的交往和沟通,使得自己在生活方式上、思想观念上对城市社会逐渐认同并接受,同化为自己的,进而实现向现代城市市民的转变,成为未来公民社会的现代文明的城市公民。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健康以及个人和家庭根据工作机会变化而发生的迁移。

就业和生活方式是影响迁移决策的两类重要因素。

前者直接与个人预期相关,后者可以看成从消费方面影响个人的因素。

“在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迁移主要以收益预期为基础,通过从劳动生产率相对低的区域和工作流动到生产率相对高的区域和工作,劳动者能够变得更有效率。

迁移能够增加个人的收入和工作经历、获得相关信息和技能。

因此,迁移也是一个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

”(杨云善、时明德著:《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7年第1版,第173页)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主要原因,正是因为城市有获得更多收入的机会、获得更多发展的机会。

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并没能享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机会;对于农民工个人来说,由于工作技能的差异,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并不是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

在就业问题上,个人预期需要个人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学习更多的技能,使自己能在就业方面的机会平等。

提升就业技能的过程,也是获得更多工作经历的过程,技能的提升,在工作中应用后,可使农民工增加收入。

收入增加后,为获得更多的收入,需要继续提升技能,也需要获得更多的信息,工作技能的信息,就业机会的信息。

当农民工的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不再仅仅是老乡推荐介绍:“据调查,88%的农民工通过自发方式外出,有组织外出的仅占12%。

自发性外出主要靠亲友介绍或帮带,就业成本低且成功率高,这也与农民工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少、对社会职业中介机构诚信的认同感低有关。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编:《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言实出版社, 2006年第1版,第4页。

)而是通过中介组织、招聘会、有招聘信息的报刊、杂志,招聘网站等多种途径获得就业信息。

提升工作技能的方式不再仅仅是师傅传授时,而是通过正规教育、职业培训、成人教育、职业技能学校、自学等多种方式提升工作技能。

当农民工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与提升工作技能的方式实现多样化,与城市居民大体相当时,在就业方面就适应了城市环境。

“而经济地位、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也使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缺少生活上、情感上的交往。

”(杨云善、时明德著:《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163页)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有更高的收入预期。

因此,增加经济收入,在经济上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当或更多的收入,也是农民工适应城市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农民工有了更多的工作技能,更多的就业机会之后,通过努力,就能获得更多的收入。

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农民工会更多考虑定居城市。

通过租住城区房屋,或者购买房屋,农民工实现了定居点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

定居点的转变、经济地位的平等,使农民工获得了与城市居民平等交往和沟通的资本。

“新一代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不仅是为了挣钱,他们更向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对尊重、平等和社会承认有更多的企盼。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编:《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言实出版社, 2006年第1版,第11页)农民工适应城市的最表面是在行为方式上、外在形象上,如言谈举止与衣着服饰上模仿城市居民。

男女青年的衣着、打扮,在外表上,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已无多大差异。

女孩的工资收入,很大一部分是用在购买衣服、化妆品上,她们也学城市女孩一样,穿时装、做头发、化妆打扮。

言谈举止的模仿,需要他们与市民有更多的交往和沟通。

“农民工工作之余的主要休闲方式仅为看电视、睡觉等,几乎没有其他娱乐活动:调查表明,农民工业余时间的休闲方式主要有看电视、睡觉、看书看报、聊天或闲逛、棋牌及体育活动、听广播、上网、看录像、电影、打电话、自学、参加培训以及其他活动等。

50%以上的农民工只有前三项是最主要的休闲方式。

”(《城市农民工生活与教育状况———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报告之》这说明农民工在业余时间与城市居民的交往很少甚至几乎没有交往。

没有交往和沟通,就没有真正适应城市。

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不仅是因为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更是因为城市较丰富的文化生活。

主动融入城市社会的农民工,在休闲娱乐方面会具有更多的城市生活方式的特征:功利性的与同事或与客户间的饭局或应酬;文化性的看电影、演唱会、音乐会等;娱乐性的歌厅、舞厅、酒吧、夜总会等消费性的娱乐场所或公园游乐、市民广场娱乐、运动、与市民交往等,以及到健身房健身等体育运动。

因人而异,体现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主动性。

“农民工进城后,短期内不能适应城市环境,不懂得怎样与城市人交往,在社会交往中,一般以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纽带,交往范围局限于农民工群体内部、老乡之间,使农民工虽然身处城市之内,却不能与市民进行全面的社会交往。

”(杨云善、时明德著:《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7年第1版,第163页)而在城市,社会交往具有广泛性特点,社会关系联结具有功利性,而非地缘或血缘。

“生活方式体系是开放的、多元的和多价值趋向型的。

”农民工在争得经济地位平等、学习更多文化、法律、城市社会知识以后,主动以开放的心态与城市居民增加交往和沟通。

其实,在就业中,农民工与同事中的城市居民有些交往,但那仅仅是业缘上的或事缘上的,范围小,程度浅。

不可否认,业缘关系和事缘关系是农民工与市民进行更广范围和更深程度的交往的纽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