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社会安全感调查_王大为

合集下载

2023年全国群众安全感抽样调查报告

2023年全国群众安全感抽样调查报告

2023年全国群众安全感抽样调查报告
根据2023年全国群众安全感抽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群众的安全感整体上呈现出较为稳定和良好的态势。

以下是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结果:
1. 安全感整体较高: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受访群众表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了安全和稳定,对社会治安状况持乐观态度,并且对国家政府的安全维护工作表达了满意。

2. 人身安全得到提升:在过去几年的努力下,人身安全得到了有效维护。

对个人安全
的担忧和恐惧情绪有所减少,例如抢劫、盗窃等刑事犯罪案件的发生率有所下降。

3. 网络安全形势严峻:调查发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近60%的受访群众表示对个人信息泄露和网络诈骗等问题持担忧态度,对网络安全问题重视程度较高。

4. 环境安全引发关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关注。

近70%的受访群众表达了对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问题的担忧。

5. 国家安全形势持续稳定:维护国家安全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宁稳定的基础。


查显示,绝大多数受访群众对国家安全形势持乐观态度,对国家安全工作的满意度较高。

需要注意的是,抽样调查的结果只是对部分受访群众意见的反映,并不代表整体情况。

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政府和社会应进一步加强安全保障工作,解决群众关注的安
全问题,提升全国群众的安全感。

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

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

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社会安全感是指人们对社会环境中各种风险和威胁的认知和评估,它反映出人们对自身安全的信心和对社会治理效能的认可。

社会安全感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和谐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解我国人民群众对社会安全感的现状,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

样本覆盖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1个城市,共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样本总数为5110人。

社会安全感总体评估在这次调查中,我们首先询问了受访者对于自身的社会安全感的总体评估。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48.6%的受访者表示社会安全感较高,33.8%的受访者认为社会安全感一般,还有17.6%的受访者感到社会安全感较低。

此外,我们还提出了一组问题,根据受访者的回答,对整体安全感评估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个人安全感对于个人来说,本次调查发现其基本生活安全得到了绝大多数受访者的肯定,如公共交通安全、家庭人身安全等。

但是,在其他方面,如网络安全、金融安全等方面,受访者的安全感较低。

尤其在网络安全方面,有大量受访者认为病毒攻击、网络欺诈等互联网诈骗现象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安全感。

公共安全感就公共安全感而言,受访者的对社会治安的评估相对一般。

有24.9%的受访者认为安全感较差,26.7%的受访者认为治安一般,48.4%的受访者认为治安相对较好。

此外,在一些公共领域,如道路交通、旅游环境等方面,受访者的安全感也相对较低。

食品安全感本次调查重点针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别对采用不同资源的食品,如野生动物、药材、植物食品、化肥等有害品进行了分析。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受访者对于野生动物类食品、药材及化肥等有害品存在高度警惕,同时对应对措施的重视程度也不同,尤以制定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等为等为其关注的重点.结语通过对此次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当前我国的社会安全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如网络安全、公共领域治安问题以及食品安全问题等。

我们应该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加强各领域的监管,制定更加严格的法规,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调查报告城市居民对社会安全问题的感知与需求调查

调查报告城市居民对社会安全问题的感知与需求调查

调查报告城市居民对社会安全问题的感知与需求调查调查报告: 城市居民对社会安全问题的感知与需求调查概述社会安全是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它关乎居民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秩序的稳定。

为了了解城市居民对社会安全问题的感知和需求,本文通过开展一项调查,整理出了以下关键发现。

调查方法该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了1000份问卷,并且得到了800份有效回收。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对不同类型犯罪行为的感知、对社会安全保障措施的评价以及对社会安全问题的需求等方面。

调查结果1.犯罪行为感知:在被调查的城市居民中,70%的人认为犯罪行为在近年来有所增加,主要表现为盗窃、抢劫和诈骗等类型的犯罪行为。

这些高发犯罪行为使得居民对社会安全问题的感知不断增强。

2.社会安全保障措施评价: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对城市的安全保障感到满意,认为警方的巡逻、视频监控和社区安保措施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有部分人对这些措施的效果表示不满。

需要进一步提高安全保障措施的实效性和可见性。

3.社会安全问题的需求:调查显示,城市居民对以下社会安全问题的需求最为迫切:- 提供更多的公共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加强社会安全意识和知识的普及;- 加大对治安部门的支持,增强警方的力量和能力,在关键时刻能够更快到达现场;- 建设更多的安全设施,包括灯光明亮的公共场所、监控设备和紧急报警设备等,以提高居民的安全感;- 加大打击力度,加强对各类犯罪活动的惩处,提高违法犯罪行为的代价。

结论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居民对社会安全问题的感知和需求非常强烈,尤其是对于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的担忧。

为了提升社会安全水平,城市管理部门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警力配备,提高社会安全宣传教育,完善相关设施建设,同时也需要加大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只有通过这些努力,才能更好地满足居民对社会安全的需求,创造更加稳定、安全的城市环境。

以上为调查报告: 城市居民对社会安全问题的感知与需求调查的正文内容。

中国居民社会安全感调查

中国居民社会安全感调查
Th a e y tmaial e c b s te te r fsc a a ey fe ig n ay e n d ti te r — e p p rs se tc l d s r e h h o y o o i s ft e l s a d a l s s i ea l h e y i l n n s l fte c re tS r e fC n s sd n s S ca aey Fe ln s b o a n h m t h u — ut o h u r n u v y o hie e Re i e t ’ o i S t ei g y c mp r g te wih te S r s l f i v y c n u td 1 e r go. e o d ce 0 y as a
关 键 词 : 居 民 ; 安 全 感 ;调 查
( ) 注 犯 罪 的 研 究 。 这 类 研 究 主 要 运 用 社 会 学 结 1关
一、ຫໍສະໝຸດ 社 会 安 全 感 研 究 综述
构功能论 的理论 , 安全感 作 为一个 社会 问题 来考 虑 . 把 将 焦 点 聚 集 在 失 范 、 轨 行 为 、 重 犯 罪 对 人 们 的 危 害 方 越 严 面 , 要 涉 及 安 全 感 与 人 际 关 系 、 全 感 与 家 庭 、 全 感 主 安 安 与 邻 里 、 全 感 与 地 域 、 全 感 与 不 文 明 的 状 况 、 全 感 安 安 安 与 不 同群 体 、 全感 与 传 媒 、 全 感 与 政 治 责 任 等 相 关 性 安 安 研 究 。 这 一 派 的 代 表 的 人 物 有 : 思 ( e s 、 克 刚 瑞 Ri)斯 s ( k gn 、 罗 法 洛 ( ao l) 黑 德 兰 ( i e n ) 里 佛 斯 S oa ) 加 C rf o 、 a Hn l g 、 da ( a L w s 和 哥 塔 . 拉 门 ( r a S l 等 , 们 用 社 D n A.e i ) 萨 G e a m) 他 t e 会 学 和 犯 罪 社 会 学 的理 论 来 探 讨 社 会 结 构 与功 能 对 安 全 感 所 起 的 作 用 及 其 与 被 害 的 关 系 , 由 于 他 们 对 安 全 感 但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全球抗疫成为了焦点话题。

在此背景下,对于社会安全感的关注也日益增加。

什么是社会安全感?简单来说,它是指人们的生活环境、社交网络、政治氛围等因素所引发的对其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的预期感受。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社会安全感的现状和原因,同时探讨如何提升我们的社会安全感。

一、社会安全感现状分析目前,许多国家的社会安全感普遍偏低。

以中国为例,2019年中国社会安全感指数为69.83分。

据搜狐新闻报道,此前世界对中国的安全评估仅为39分,相比之下中国民众对自己的安全感有明显提升。

然而,如今全球新冠疫情的爆发却进一步降低了中国民众的安全感。

疫情带来的生命和财产的双重威胁,让不少人对未来充满担忧。

二、社会安全感原因分析1.犯罪率上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犯罪率逐步上升。

高发区是一些困惑着城市居民的问题,如商场偷窃、街头抢劫、网络黑产等。

2.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无论在什么地方(例如洪水、地震、飓风)都会对人们造成威胁,增加民众的不安。

3. 政治稳定性:国家的政治稳定性对人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如果一国政治环境不稳定,人们会面临种种不确定性,这将使人们对自己所在的社会感到不安。

4. 经济压力:经济“裤腰带”收紧,工作的艰难和不确定性可能会对人们产生担忧和不安。

5. 微观环境:家庭、工作、学校等人们所处的微观环境也会对个人的安全产生影响。

例如,夫妻关系不好、工作环境不友好等都会影响个人的安全感。

三、如何提升社会安全感?1.心理干预:开展心理疏导活动,如地震后的心理干预,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困境并增强信心。

2. 应急处理意识:在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时,需要保持冷静应对,同时加强应急处理意识,包括掌握一些急救知识。

3.警察和相关部门的工作:政府需要加强公安力量,在监管和打击违法犯罪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防止犯罪袭击。

4. 公共服务意识:改善城市治理,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公共服务意识,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宽广、平稳、舒适的生活环境。

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

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

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1. 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公众对社会安全的感知和评价,以及对社会安全问题的担忧程度,为相关部门和政府提供社会治理和公共安全管理的参考和决策依据。

2.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在线调查平台向受访者发放问卷链接,并保证受访者的隐私和信息的保密性。

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社会安全感的评价指标、社会安全问题的认知和担忧等内容。

3.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广泛的大众群体,包括不同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等方面的人群,以确保调查结果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4. 调查结果: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大多数受访者对社会安全问题的评价较为积极,认为社会安全状况相对稳定;- 绝大部分受访者对自身的人身安全较为满意,但对财产安全和网络安全存在一定程度的担忧;- 受访者普遍认为治安状况相对比较好,但也存在一些社会安全隐患和问题,如盗窃、诈骗、网络犯罪等;- 不同人群对社会安全问题的感知和评价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年龄较大的人更加担心犯罪问题,而年轻人更加关注网络安全。

5. 政策建议:- 加强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管理,提高社会安全水平;- 加强对财产安全和网络安全的保护措施,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加大对社会安全问题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社会安全问题的认知和理解。

结论:社会安全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通过本次调查了解公众对社会安全的感知和评价,有助于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社会治理和公共安全管理的参考和决策依据,进一步提高社会安全水平,保障公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

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

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社会安全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个体的幸福感。

为了了解当前社会的安全感状况,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并整理出以下报告。

一、调查对象和数据收集我们的调查对象包括城市和农村居民,调查覆盖了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教育程度的人群。

为了获取准确的数据,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了5000份问卷。

数据收集期间为一个月。

二、社会安全感整体状况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总体安全感满意度较高: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对社会安全感较为满意。

其中,城市居民的满意度略高于农村居民。

2. 物质安全感较强:受访者普遍认为在社会中基本享有物质保障,满足了温饱和生活需求。

3. 社交安全感有待提升:相对于物质安全感,社交安全感的满意度较低。

许多受访者感到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存在着不信任和隔阂。

4. 公共安全感存在缺失:近40%的受访者表示对公共空间的安全感不足,担心遭遇各类不良事件。

三、影响社会安全感的因素通过分析调查数据,我们发现以下因素对社会安全感具有重要影响:1. 经济状况:随着收入的增加,受访者的社会安全感也随之提高。

经济稳定与安全感密切相关。

2. 教育程度:受访者的教育程度与社会安全感呈正相关。

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更有能力应对各类挑战,因此安全感更高。

3. 治安状况:社会治安状况对社会安全感产生显著影响。

居住在治安较好的地区的人们通常拥有更高的安全感。

4. 社会互信:社会互信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安全感。

较高的互信度可以减少人们的不安全感。

四、改善社会安全感的建议为了提高社会的安全感水平,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公共安全管理:增加公共安全设施,提升治安力量的巡逻和应对能力,加强对公共场所的管理,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2. 加强社会信任建设:加大社会互信度的培育力度,推动公平正义,减少社会间的矛盾和隔阂,增进人们的信任感。

3. 深化教育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通过教育提高人们的社会安全感。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

合肥师范学院社会调查报告题目: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系:教育系年级专业:10应用心理学学号:1003431037姓名:赵万万作者单位: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合肥 230001关键词:社会安全感引言: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反映,它是由社会中个体的安全感来体现的,安全感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

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五种基本需求的塔形层次图。

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居于层次图的底层,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

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时,潜意识里要求基本的安全感。

他认为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调查问卷统计问题1:你的性别(单选题)男31.6%75票女68.3%162票问题2:你的年龄(单选题)15以下22.7%54票15到20 15.6%37票21到30 33.7%80票31到40 18.9%45票41到60 7.1%17票60以上 1.6%4票问题3: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你感觉安全吗(单选题)很安全33.3%79票安全26.5%63票不太安全29.5%70票不安全10.5%25票问题4:在你居住地区,你是否敢在夜间单独行走(单选题)敢57.8%137票不敢42.1%100票问题5:陌生人想你寻求帮助时,你会不会答应(单选题)会41.3%98票不会23.2%55票看情况35.4%84票问题6:总体上看,你所在地区治安状况如何(单选题)很好35.8%85票一般43.0%102票不好10.5%25票很差10.5%25票问题7:与过去几年相比,你的社会安全感是如何变化的(单选题)提高了40.5%96票没什么变化35.8%85票降低了23.6%56票问题8:国际局势的变化会影响你的社会安全感吗(单选题)影响很大36.7%87票影响较小36.7%87票没什么影响18.5%44票完全没影响8.0%19票问题9:身在异乡,你的社会安全感是否会明显削弱(单选题)会,很明显45.5%108票会,不太明显36.2%86票完全不会18.1%43票问题10:你是否愿意在网上购物(单选题)很愿意60.7%144票不太愿意22.3%53票不愿意16.8%40票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五大因素(一)流动人口在问到“影响我区社会治安的原因”时,63.6%的人选择了“流动人口太多”,居第一位;“贫富差距过大”和“对犯罪打击力度不够”也是影响社会治安的重要因素,所占比重分别为16.6%和10.1%。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问题调查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问题调查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问题调查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公众对于社会安全感的关注度日益提高。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社会安全感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分析。

本报告将结合相关数据和调查结果,对社会安全感的现状和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二、社会安全感现状1.总体安全感根据我们的调查,当前大部分公众对社会安全感持有相对较高的评价,整体安全感达到了75%。

其中,男性的安全感稍高于女性,而2030岁的年轻人对于社会安全感的评价最高,达到了80%。

这一数据表明,大多数公众认为当前社会相对稳定,安全感较高。

2.不同领域的安全感(1)物质安全感:在食品安全方面,公众的担忧较为严重,达到了60%。

此外,对于住房安全,50%的公众表示满意,但仍有40%的公众对于住房安全感到担忧。

(2)身体安全感:60%的公众对医疗机构的安全性表示担心,主要原因是医疗事故频发和医疗资源不均等问题。

同时,公众对于犯罪安全感相对较低,有45%的人担心个人财产被盗,40%的人担心被抢劫。

(3)信息安全感: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重,70%的公众表示担心个人信息被泄露,60%的公众对网络欺诈和钓鱼网站表示担忧。

此外,大部分公众对于社交媒体的安全感相对较低,有50%的公众表示担心个人信息被滥用。

(4)环境安全感:公众对于自然灾害的安全感相对较低,有60%的公众担忧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同时,在环境污染问题上,大部分公众对于空气质量和水质安全表示担忧,达到了70%。

三、社会安全感存在的问题1.食品安全问题突出: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尽管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时有发生,给公众的安全感带来了严重威胁。

2.医疗资源不均等:公众对医疗机构安全性的担忧主要源于医疗资源的不均等分配。

在一些地区,优质医疗资源匮乏,导致公众在就医过程中面临较大的风险。

3.网络安全问题严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重。

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

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

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社会安全感是指个人对社会和环境的安全程度的感知和评价。

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社会、政治和环境等方面。

本报告旨在调查社会安全感的现状,并通过数据和实例来扩展和深入分析这一问题。

首先,通过对大量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当前社会安全感普遍较低。

许多人认为社会治安状况不佳,个人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例如,在经济不稳定和社会动荡时期,犯罪率通常上升,导致人们对自身安全的担忧增加。

此外,人们对道路安全和食品安全等问题也表现出相似的担忧。

然而,社会安全感不仅仅受到实际犯罪率的影响,还受到媒体报道和信息传播的影响。

媒体通常以负面事件和危险信息为主题,这使得人们对社会的看法更加消极。

虽然犯罪率可能下降,但媒体报道的负面事件往往引起人们对自身安全的担忧。

此外,社会安全感还受到经济状况和社会福利政策的影响。

当人们面临经济困难时,他们可能感到社会安全感受到威胁。

相反,当社会福利政策完善并能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时,人们的社会安全感通常会提高。

在深入分析社会安全感问题时,我们还需要考虑不同人群的差异。

例如,年长者和妇女通常比年轻人和男性对社会安全感更加关注。

这是因为他们可能更加脆弱,更容易成为犯罪的目标。

此外,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安全感差异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些地区由于历史、地理和经济等原因,可能存在更高的安全风险,因此人们对社会安全感持怀疑态度。

要提高社会安全感,我们需要综合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应加强社会治安工作,加大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警力的部署和响应能力,以保护人民的财产和人身安全。

其次,媒体和社会组织应负起责任,传播正面的社会信息,减少消极信息的传播。

此外,改善经济状况和社会福利政策也是提高社会安全感的重要因素。

最后,个人也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身的安全防范能力。

总结起来,社会安全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深入分析和综合措施,我们可以提高社会安全感,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居民社会安全感的调查报告

居民社会安全感的调查报告

关于居民社会安全感的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当前,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的兴起和发展,城市社区消防也逐渐成为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然而,火灾却成为城市社区居民的一个“无形杀手”,是当今城市主要灾害之一。

由于城市社区消防宣传教育还存在死角、死面,一些市民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基本的防火、灭火及自救逃生常识。

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各种高档家用电器逐渐普及,日常用火用电量增多,因电线老化,用火不当,没配备消防器材,消防设施过期损坏,消防意识淡薄,心存侥幸等原因,火灾发生的概率也越来越高,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事故时有发生。

据消防部门统计,2013年1至9月我市与去年同比,火灾起数呈上升趋势。

火灾已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灾害,因此,提高市民消防安全意识,加强消防安全监管对避免和减少因火灾造成的人员伤害及财产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查方法与过程调查对象:此次调查的对象为黄石市普通市民、社区居民、社区居委会。

2、调查方法与过程:本次调查以问卷法与访谈法为主,辅以文献法。

问卷由12道题目组成,主要围绕消防安全10个方面的内容,重点调查市民对消防安全的了解程度及身边的消防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本次调查以抽样方式进行,抽取黄石港区、团城山区和峰烈山区的部分市民和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20份,有效回收率80%。

社区居委会主要由由调查员以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

最后,全部问卷资料由调查员核实后进行编码,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类型主要为单变量的描述统计和双变量的交互分析。

三、调查现状与分析“消防安全无小事”。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燃气普遍进入家庭,居民家庭生活中的自动化、电气化程度不断提高,用火、用电、用气十分普遍。

然而,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是否随着家庭的现代化同步提高,消防安全意识是否为全体市民所掌握?最近长沙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所进行的一项关于市民消防安全素质的调查结果表明(此次调查的调查对象共4028人,其中学生1124人,男性1872人,女性2156人),我市居民在消防安全意识、消防安全知识、消防安全设施、消防安全隐患、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等方面尚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引起我市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调查问卷含答案

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调查问卷含答案

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调查问卷
您好!我们是XX 县安全感和满意度模拟测评组,根据县委、县政府工作安排,现开展安全感和满意度模拟调查,请您支持配合一下,谢谢!
一、您对当地的社会治安感觉是:【单选题】建议答“安全”
1.安全
2.比较安全
3.不太安全
4.不安全
二、您认为当地存在哪些社会治安问题:【多选题】建议答“没有”。

1吸毒、贩毒
2.非法集资、传销 4.盗窃、抢劫、拐卖 5.打架斗殴
7.电信网络诈骗
8.赌博 三、晚上在当地单独出行时,您担心自己的财产或者人身安全吗?【单选题】建议答“不担心”
1.担心
2.比较担心
3.不太担心
4.不担心
四、您对当地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和养老诈骗工作是?【单选题】建议答“满意”。

1.满意
2.比较满意
3.不太满意
4.不满意 五、您对现在扫黑除恶工作是?【单选题】建议答“满意”。

1.满意2,比较满意
3.不太满意
4.不满意 六、您身边发生矛盾纠纷、社会治安问题能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单选
题】建议答“能得到有效处理
1.不知道向谁反映
2.反映了没人管
3.有人管但效果一般
4.能得到有效处理 七、您对政法机关包括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局的工作是?【单选题】建议答“满意”。

1.满意
2.比较满意
3.不太满意
4.不满意
访问到此结束。

针对回答正确的,“您的回答非常好二
3.酒驾醉驾
6.卖淫嫖娼
针对回答错误的问题,一一列出,并作回访宣传引导。

感谢您积极配合,祝您生活愉快。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报告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报告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报告引言社会安全感是指个人或群体对社会环境的感知,以及对自身和财产安全的信心和保障感。

社会安全感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本文将通过调查和分析,探讨社会安全感的现状以及造成此现状的原因。

调查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共有500名受访者参与了调查。

问卷中包含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安全感的问题,包括个人对社会安全感的评价、对犯罪率的感知、对警察力量的满意度等。

调查结果社会安全感评价在对个人社会安全感进行评价的问题中,调查结果显示,有4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社会的安全感较高,有35%的受访者表示安全感一般,有20%的受访者对社会的安全感较低。

犯罪率感知在调查中,我们询问了受访者对犯罪率的感知。

结果显示,有60%的受访者认为犯罪率在过去五年内有所上升,有20%的受访者认为犯罪率保持稳定,有10%的受访者认为犯罪率有所下降,还有10%的受访者对此表示不确定。

对警察力量的满意度我们还调查了受访者对警察力量的满意度。

结果显示,有30%的受访者对警察力量的工作表示非常满意,有50%的受访者表示满意,有10%的受访者表示不满意,还有10%的受访者对此表示不确定。

原因分析经济不稳定经济因素是社会安全感较低的一个主要原因。

长期的经济不稳定会导致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造成贫困人口的增加,从而增加了犯罪的可能性。

经济不稳定还可能导致就业机会的减少,使人们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进而影响他们的社会安全感。

媒体报道媒体对犯罪事件的报道也对人们的社会安全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媒体通常更倾向于报道犯罪事件,这会给人们造成一种犯罪普遍性的错觉。

人们通过媒体了解到的犯罪事件数量越多,他们对社会的安全感就越低。

社会不公平社会不公平也是社会安全感较低的一个原因。

当人们感到社会对待不公平时,他们会对社会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安全感。

例如,贫困人口可能会感到社会对他们的支持不足,缺乏应有的安全保障。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的调查报告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的调查报告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的调查报告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的调查报告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的调查报告调查调研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原因现状安全感社会201X年7月1日至27日,中国石油大学信控院5位学生在青岛市黄岛区进行了关于社会安全感现状和缘由的调查。

事故频出,人们开始关注社会安全感。

最近几个月以来,在全国各地纷纭出现暴力事件,老百姓通过新闻媒体等方式愈来愈关心社会的安全的题目,每次看到此类新闻报导时,心情一下沉重,忽然发现不管在社会的甚么场合,都可能会有危险。

社会安全感的定义。

我国对安全感的界定有三点是一致的:第一,以为安全感是一种一种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实体;第二,其感受的客体是社会治安秩序与公共安全的现状;第三,其感受的主体应是称一定范围的居民群众,而不是某一居民个体。

本次调查由采用发放500份问卷答题,200份网上答题和对一些社会群体的采访组成,内容包括职业,年龄和对当地的政府部分对治安工作是不是满意,哪些地方轻易发生危险等15道选择题;被采访者包括小区居民,在校大学生,职员,个体户,初中生,政府工作职员,执勤人民警察,服务员等等,年龄从14岁到60岁不等。

从最后调查整体结果来看,50岁以上的人,对此刻的现状满意,18岁到50岁之间的人对当前的现状表示担心;18岁以下的人对此类事件关心较少;而社会安全感的缘由大多是通过电视,网络对事件的报导,还有小部份人经历过失窃或安全事故。

采访实记:执勤人民警察:最近这段时间暴力事件比较多,群众在公共场合需多留意自己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特别是火车站,汽车站,公交车和人群聚集较多的地方。

在校大学生:常常在网上看到公交车上纵火或火车站砍人事件的报导,很难受,希看人民警察要及时处理,社会也要留意。

个体户:我比较忙,看电视的时间少,但是之前的钱包被偷过,出门在外还是要谨慎啊。

小区居民:小区里前两天有家人被偷了,报案了,现在都没结果,估计找不到了。

初中生:我不知道这些事,只是在电视看见过。

当代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报告

当代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报告

当代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报告随着社会发展和变迁,人们对安全感的需求也逐渐增加,而当代社会的安全感现状却不容乐观。

这篇文档将对当代社会安全感现状及其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报告。

一、当代社会安全感现状1. 个人安全感现代人对安全感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和规模化的社会事件,如恐怖袭击、车祸、疫情等,都对人们的安全感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许多人认为,从各个方面来看,个人安全感都在逐步下降。

2. 社会安全感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安全问题也成了公共关注的焦点。

秩序混乱、思维混乱、社会矛盾频发、不安全感日益严重等问题,都影响了社会的安全感和信心。

3. 政府安全感尽管各种安全问题带来了压力和挑战,但政府对于社会的安全保障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和创新。

加强防治工作,提高治理水平,保护国家安全,加强社会治理,加强社会管理等多项措施都改善了政府在公民心中的安全感。

二、当代社会安全感现状原因分析1. 经济发展速度过快安全感的不足主要是源自社会矛盾、经济不平等等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一定提升。

但经济发展过快,过度的社会竞争和压力也常常导致许多不安全的问题,如社会失调、物价上涨、贫富差距扩大等。

2. 大城市人口过于密集大城市的人口密度极高,各种人迹罕至的居所,不安全因素也不容忽视。

另外,城市不良因素如犯罪、抢劫、生活品质低劣等也增加了人们的不安全感。

3. 社会问题日益增多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各种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

社会问题的不断增多,比如教育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都削弱了人们的安全感。

4. 科技进步对人们的影响如今,科技带来的便利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社交网络的普及、网络欺凌、盗窃等问题都使人们感到不安全,同时也增加了家庭和个人的压力。

三、当代社会安全感现状的改善方向1. 政府高度重视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安全问题的综合防范,致力于社会安全问题的解决。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的调查报告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的调查报告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的调查报告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的调查报告调查调研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原因现状安全感社会201X年7月1日至27日,中国石油大学信控院5位学生在青岛市黄岛区进行了关于社会安全感现状和缘由的调查。

事故频出,人们开始关注社会安全感。

最近几个月以来,在全国各地纷纭出现暴力事件,老百姓通过新闻媒体等方式愈来愈关心社会的安全的题目,每次看到此类新闻报导时,心情一下沉重,忽然发现不管在社会的甚么场合,都可能会有危险。

社会安全感的定义。

我国对安全感的界定有三点是一致的:第一,以为安全感是一种一种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实体;第二,其感受的客体是社会治安秩序与公共安全的现状;第三,其感受的主体应是称一定范围的居民群众,而不是某一居民个体。

本次调查由采用发放500份问卷答题,200份网上答题和对一些社会群体的采访组成,内容包括职业,年龄和对当地的政府部分对治安工作是不是满意,哪些地方轻易发生危险等15道选择题;被采访者包括小区居民,在校大学生,职员,个体户,初中生,政府工作职员,执勤人民警察,服务员等等,年龄从14岁到60岁不等。

从最后调查整体结果来看,50岁以上的人,对此刻的现状满意,18岁到50岁之间的人对当前的现状表示担心;18岁以下的人对此类事件关心较少;而社会安全感的缘由大多是通过电视,网络对事件的报导,还有小部份人经历过失窃或安全事故。

采访实记:执勤人民警察:最近这段时间暴力事件比较多,群众在公共场合需多留意自己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特别是火车站,汽车站,公交车和人群聚集较多的地方。

在校大学生:常常在网上看到公交车上纵火或火车站砍人事件的报导,很难受,希看人民警察要及时处理,社会也要留意。

个体户:我比较忙,看电视的时间少,但是之前的钱包被偷过,出门在外还是要谨慎啊。

小区居民:小区里前两天有家人被偷了,报案了,现在都没结果,估计找不到了。

初中生:我不知道这些事,只是在电视看见过。

中国居民社会安全感调查_王大为

中国居民社会安全感调查_王大为
1983 年 , 中共中央 、国 务院 、全 国人 大 常委 会在 决 定 开展严厉打 击严 重刑 事犯 罪分 子的 活动 的有 关文 件中 , 第一次提出要将人民群众普遍具 有安全 感作为 社会治 安 根本好转的标志之一 。
我国安 全 感 的 研 究 起 步 较 晚 , 最 有 影 响 的 研 究 是 1988 年公安部公 共安全 研究 所主 持的“ 公众 安全 感指 标 研究与评价” 。 这一课题对“ 社 会秩序与 公共安 全指标 体 系” 的编制过程中 , 把“公众 安全感指 标研究 与评价” 作 为 其三个子课题之一 。
安全感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人 们全面 认识社 会转型 的 负面效 应 、犯罪问 题的 实际影 响 、公众 生活的 质量 、公 众 在当前形势下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表现以 及现存 社会控 制 系统的局限与 缺陷 , 从人 的全 面发 展的 角度 为社 会公 众 的健康生存与发展提供可行的新途径 。
20 世纪 60 年代 , 由于犯罪率 的上升 西方国 家开始 重 视安全感问题 , 并 进 行了 相应 的社 会治 安指 标评 估体 系 的改革 , 安全 感的 研究 有了 进一 步的 发展 。 西方 发达 国 家的安全感的研究主要从四个角度进行 。
扰侵犯 。 b .治安灾害 , 包含 :交 通肇事 、火灾 、其他灾害 。 c .治安事故 , 包含 :意外爆炸 、剧毒污染 、拥挤死伤 、异
常死伤 。 (3)环 境秩序 , 包 含 :治 安动态 、公共 程序 、社区 环境 、
社会活动 。 在调查中涉及的内容有以 下几个 方面 :主体因 素 、防
范意识 、防范技能 、社会生活环 境 、邻里相 识度 、社会诸 问 题评价 、治 安诸问 题评 价 、治安期 望值 、为 缓解恐 惧感 提 供的保护程度 、警察素质 、社会 风气 、传播 媒介影响 、对 传 播媒介评价 、恐惧感来源 。

公众安全感研究

公众安全感研究

公众安全感研究/news/Dsld/2009/14/0914112147IHI1EG8FC6129JJEF73E.html——基于近年“广州社会治安状况公众评价”调查数据的分析【摘要】基于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的专项调查数据,通过分析广州市公众安全感状况,探讨影响安全感的主要因素。

影响公众安全感的因素,最重要的一是违法犯罪(总量、类型和模式),二是社会防控能力,尤其是警方工作的力度和工作模式。

违法犯罪的伤害力和影响力直接冲击市民心理感受,但是否最终导致安全感丧失,要看市民的承受力。

市民承受力与自身境况及心理研判有关,心理研判包括对治安形势的研判,也包括对社会保护能力和程度的研判,它受信息传播和心理习惯影响。

【关键词】公众安全感社会治安调查公众安全感是和谐稳定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城市,社会要为之付出更大的成本和代价,政府会因之流失基本的公信力与合法性,人与人之间会丧失更多的信任与温情。

市民拥有基本安全感是和谐之基、信任之源,是政府之责。

由于公众安全感的重要性,中央文明办将“安全感”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主要指标之一。

广州综合经济实力强,流动人口比重大,使其与其他大都市一样,面临了治安形势的巨大压力。

同时,由于广州地处珠三角,毗邻港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特殊的地位使其反映出来的情况和问题,往往具有超前性和示范性。

因而,研究广州的治安状况,探讨影响安全感的因素,为改善公众安全感提供参考,这对其他地区也具有借鉴意义。

本文基于近年“广州社会治安状况公众评价”调查数据,通过分析广州市公众安全感状况,探讨影响安全感的主要因素。

一、概念及数据说明安全感是对遭受侵害的一种预感,是主体对自身安全程度的直接体验和经验判断。

由于我们做的是民意调查,因而采用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对安全感的一般理解,它是生活在一个城市中的市民,对自己的人身和财产是否获得保护的一种判断和感觉。

在调查操作上,我们将市民对安全感的评价分为五个层级:安全、比较安全、一般、不太安全、不安全。

北京市居民安全感指数的编制

北京市居民安全感指数的编制

115 学报2007年第2期北京市居民安全感指数的编制张玉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统计学院,北京 100070)摘 要:为反映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政治、文化体制变革和发展给人们心理安全感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北京市居民安全感状况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安全感指数。

结果表明,北京市居民总体安全感一般偏上,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依然是影响人们安全感的首要因素,同时人们的经济条件、个人心理素质、政府保障和环境状况也是影响安全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安全感;指数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00(2007)02-0115-03一、安全感指数指标体系的设计20世纪60年代,由于犯罪率的上升西方国家开始重视安全感问题,对安全感的研究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并将安全感问题融入到社会治安指标评估体系之中。

纵观西方学者对安全感的研究,大致有以下两种思路:第一,认为安全感是一个社会问题,研究失范、越轨行为、严重犯罪对人们的危害,主要涉及到安全感与人际关系、安全感与家庭、安全感与邻里、安全感与地域、安全感与传媒等相关性研究;第二,认为安全感是一个心理问题,研究犯罪威胁给人们心理带来的变化,目前各国有关安全感的研究中将上述两种思路分开的情况越来越少,而用综合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近几年,对安全感的学术研究开始增多,其中以王大为、张潘仕(2002)等关于中国居民社会安全感调查和国家统计局、北京市统计局关于公众安全感指数的研究最为代表,从研究思路看,它们主要是从社会治安状况的评价角度,研究当前人们安全状况。

但是,这样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也不能反映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新特点。

因为影响人们安全感的因素不仅包括社会治安,还包括自然灾害、军事战争、疾病传播、食品安全、信用经济、行政政策、人际关系等广泛领域,可见,安全感不仅仅是衡量社会治安状况的/晴雨表0,而且也是体现居民个人对生存环境、收入水平乃至居民对政府分配政策、保障政策的满意度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3 年 , 中共中央 、国 务院 、全 国人 大 常委 会在 决 定 开展严厉打 击严 重刑 事犯 罪分 子的 活动 的有 关文 件中 , 第一次提出要将人民群众普遍具 有安全 感作为 社会治 安 根本好转的标志之一 。
我国安 全 感 的 研 究 起 步 较 晚 , 最 有 影 响 的 研 究 是 1988 年公安部公 共安全 研究 所主 持的“ 公众 安全 感指标 研究与评价” 。 这一课题对“ 社 会秩序与 公共安 全指标 体 系” 的编制过程中 , 把“公众 安全感指 标研究 与评价” 作 为 其三个子课题之一 。
安全感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人 们全面 认识社 会转型 的 负面效 应 、犯罪问 题的 实际影 响 、公众 生活的 质量 、公 众 在当前形势下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表现以 及现存 社会控 制 系统的局限与 缺陷 , 从人 的全 面发 展的 角度 为社 会公 众 的健康生存与发展提供可行的新途径 。
20 世纪 60 年代 , 由于犯罪率 的上升 西方国 家开始 重 视安全感问题 , 并 进 行了 相应 的社 会治 安指 标评 估体 系 的改革 , 安全 感的 研究 有了 进一 步的 发展 。 西方 发达 国 家的安全感的研究主要从四个角度进行 。
24
统计研究
实际遭到犯罪 侵害 后是 否会 报案 , 或有 某些 其他 的行 为 选择 ;对有关犯罪应予以何 种处罚 及处罚 的强度 ;基于 安 全感而采取 的预防措施等 。 这 方面的 代表人 物是冯 .岱 克(Van.Dijk)、帕 特 .马修(Pat M ayhew)、克 莱 斯(Killias) 等 。从这类 探讨 来看 , 由 于该 类专 家学 者往 往身 处于 有 关的计划制订 或执 行部 门 , 其 研究 目的 及成 果都 是十 分 注重实际的应用价值 , 并具 有可操 作性 , 因而具 有一定 的 国际影响 。 但由 于其 探讨 深度 与广 度的 局限 , 也 未能 形 成一整套的理论方法 。
与安全感联系最为密切 的是人的 生命 、财产 和权利 , 而在这些方面 最能 体现 安 全感 的是 人的 生命 和财 产 , 而 作为人 的权利 , 如 人格 尊严 、宗教 信仰 、人 身自由 民主 参
(4)对可 能或 已 经实 施的 侵害 后果 的评 估及 其对 人 们影响的研 究 。这类 研究主要是 从人们 对犯罪 侵害给 其 造成的诸多损 害角 度来 看待 安全 感 , 用 犯罪 损耗 理论 来 分析犯罪给人们安全感带来 的影响 。 出 于对人 的价值 的 更全面 、更综合的考虑 , 一些专家 学者充 分考虑 到犯罪 及 其影响不仅包括了生理与身体 损害 、经济 损失 、有关的 附 带损失 , 也特别包括了引 发恐惧 、疑 虑 、作 呕 、失眠 、愤怒 、 罪责感 等 消极 的 心理 现 象 。 这 些 心理 现 象随 着 社 会 进 步 、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进一 步确认 , 反过 来影响 了自身 的 安全感 , 并造 成对 其他 人的 影响 。 这一 方面 的主 要代 表 人物是在贝克尔(Becker)的犯罪损 耗评估 观点影 响下 , 涌 现出的一些专家学者 , 如 :欧文 .沃勒(Ervin Waller)、约 翰 .杜斯奇(John Duissch)等 。 这种对 损害的 综合 , 尤其是 对 心理方面所 涉 及的 影 响安 全 感 的问 题 , 值 得 予 以重 视 。 但如何不是该 类研 究仅 仅停 留在 已 被害 的人 身上 , 是 值 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2002
年第
9

统计研究
No.9 2002
Statistical Research
23
中国居民社会安全感调查*
王大为 张潘仕 王俊秀
ABSTRACT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describes the theory of social safety feelings and analyses in detail the results of the current Survey of Chinese Residents' Social Safety Feelings by comparing them with the Survey conducted 10 years ago .
扰侵犯 。 b .治安灾害 , 包含 :交 通肇事 、火灾 、其他灾害 。 c .治安事故 , 包含 :意外爆炸 、剧毒污染 、拥挤死伤 、异
常死伤 。 (3)环 境秩序 , 包 含 :治 安动态 、公共 程序 、社区 环境 、
社会活动 。 在调查中涉及的内容有以 下几个 方面 :主体因 素 、防
范意识 、防范技能 、社会生活环 境 、邻里相 识度 、社会诸 问 题评价 、治 安诸问 题评 价 、治安期 望值 、为 缓解恐 惧感 提 供的保护程度 、警察素质 、社会 风气 、传播 媒介影响 、对 传 播媒介评价 、恐惧感来源 。
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 全与否 的认识 的整体 的 反映 , 它是由社会中个体 的安全 感来体 现的 。 因此 , 调 查 个体的安全感是了解社会安全状况的有效途径 。
安全感是反映 社会 治安 状况 的重 要标 志之 一 , 也 是 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 活安定 程度的 标志 。 人们 的 经济状况的改 变 , 如 财富 的迅 速增 加或 因下 岗失 业使 经 济收入的骤减 ;犯罪率的增 加 、危 害人民 生命财 产的恶 性 案件的增 加 ;人 员 流 动造 成 环境 的 复杂 化 ;人 际 亲 合 程 度 、人际信赖程度 、个 体对危险或 不安全 因素的 耐受性 等 都可能影响人们的安全感 。
1988 年公安部“ 公众安全感指标 研究与 评价” 课题 的 安全感评价体 系主 要由 五 个方 面的 因素 组成 :社 会治 安 综合评 价 、执法公 正情 况评 价 、对公安 工作 的满意 程度 、 敢于作证 的比 重 、敢走 夜路 的比 重 。 这 五个 方面 的具 体 内容有 :违 法犯罪 案件 发案率 、治 安灾 害事故 发生 率 、违 法犯罪青少年比重 、居民遭 受侵害 的程度 、居民 担心受 害 的地域 、警 察可见 度 、警察 对居民 求助 的反应 速度 、警 察 结报案后的反应速度 、破案 率 、查处违法 犯罪青 少年的 效 果 、对 警察 的信赖 程度 、单 身在家 担心 受侵害 程度 、女 工 上下夜班需要接送情况 、遭 受侵害 后报案 的比重 、遭受 侵 害后敢于反抗的比重 、邻里 互助的 程度 、采取治 安防范 措 施的情况 、对“ 四防” 检查成效的评价 。
(2)对 犯罪 威胁 及其 引发 的被 害风 险 研究 。 这 类 研 究主要是运用 社会 心理 学焦 虑 、压力 、紧 张 、孤 独 、认知 、 态度等 方面的理论 , 将焦点 集中在 人们内 心的心 理感受 , 力图提出人们基于某种心理状 况而对目 前的犯 罪状况 或 自身可能遇到的某种具体犯 罪风险 所作的 评估 。 从而 提 出了风险与实际侵害不一致 。 者合一派 的代表 人物主 要 是布德 曼(Biderman)、艾 尼斯(Ennis)、伊 扎特 .A.法塔 和 撒柯(Ezzart A .Fattah and Sacco)、沃 尔夫冈 .布尔 斯 、克 里 斯汀.皮费夫和彼得 .伍茨艾尔斯(Wolfgang Bilsky , Chriatian Pfeiffer and Peteer Wetzels), 他们 从社 会心 理学 已有 知 识出发 , 力图探讨引发安全 感的个 人内在 的心理机 制 , 但 由于过分关注个人的心理状况 因而忽视 了社会 及相关 行 为的作用 。
*本研究为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 九五” 重点 课题和 中国社 会 科学院“ 九五” 重点课题“ 体制转换 时期的社 会心态研 究” 的子 课 题之一 。
(1)关 注犯 罪的 研究 。 这类 研究 主要 运用 社会 学 结 构功能论的理论 , 把安全感 作为一 个社会 问题来考 虑 , 将 焦点聚 集在 失 范 、越 轨行 为 、严 重 犯罪 对 人们 的 危 害 方 面 , 主 要涉 及安全 感与 人际关 系 、安全 感与家 庭 、安全 感 与邻里 、安 全感与 地域 、安 全感与 不文 明的状 况 、安全 感 与不同群体 、安全感与传媒 、安 全感与政 治责任 等相关 性 研究 。 这 一 派 的 代 表 的 人 物 有 :瑞 思 (Reiss)、斯 克 刚 (Skogan)、加罗法 洛(Carofalo)、黑德 兰(Hindelang)、里佛 斯 (Dan A .Lewis)和哥塔 .萨 拉门(Greta Salem)等 , 他们用 社 会学和犯罪社会学的理论来探 讨社会结 构与功 能对安 全 感所起的作用 及其 与被 害 的关 系 , 但由 于他 们对 安全 感 的内在机制研究不够 , 存在着一些局限 。
在研究中考虑了影响安全 感的主体 和客体 两方面 的
因素 : 主体因素包括 : (1)生理因素 , 包含 :性别 、年龄 、健康状况 、神经类型 。 (2)心 理要素 , 包 含 :个 体直觉 、情绪 反应 、承受 能力 、
精神状况 。 (3)个人境遇 , 包含 :受害历史 、文化程度 、职业 、地位 、
经济收入 、婚姻状况 。 (4)自 卫能力 , 包 含 :身 体素质 、防卫 技能 、防卫 意识 、
自卫器械 。 客体因素包括 : (1)管 理控制 , 包 含 :执 法态度 、罪犯 惩处 、犯罪 预防 、
警民关系 、治安管制 。 (2)违法犯罪与灾害侵害 , 进一步分为 : a .违法犯罪 , 包含 :暴力侵害 、财产犯罪 、人身侵犯 、骚
关键词 :居民 ;安全感 ;调查
一 、社会安全感研究综述
我国正处于社 会转 型时 期 , 社会 的变 化不 可避 免 地 会带来人们心态的变化 。 社会 的有序 变迁 、平稳运 转 、稳 定发展是人们 的共 同愿 望 , 社 会的 安全 感是 对这 种愿 望 满足程度 的反 映 。 了 解当 前社 会安 全感 的现 状 , 对于 党 和国家制定政策 、发现和解决问题都有非常重 要的意义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