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纲要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图1—4 明代成都城图1—5 清代成都城4.抗日战争爆发后——战时的国家后方基地1937年后,沿海、沿江部分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成都一时成为战时后方基地的一座重要城市,为疏散、战争需要,新建工程增多,一度刺激了建设用地的扩张发展,至1945年,营造厂社发展到137家,先后建造了军用机场、大学等一批较大工程,此时的空间发展已明显溢出古城,周边用地获得了大量开发,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解放初期至1960年——奠定现代城市格局基本建设不断发展,以“川藏公路,成渝铁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在东郊工业区兴建了大批工业项目,使成都作为一新兴工业城市在川西初见雏型,随后的一批大型工用建筑项目和居民点的建成,使成都布局逐渐突破现今一环路的用地范围,在东北、东南方向形成较大片的建成区,但在此之后至1978年末,由于政治经济的原因,成都的建设在干扰破坏中历经艰难曲折,百废待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1980年代末,拨乱反正,坚持改革开放,治理整顿,城市面貌产生了巨变,但由于城市建设仍以旧城的改造和城区内的填空补缺为主,建设用地虽有不少增加,但布局结构与1960年代初期相比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这一阶段的空间发展,经历了轴向扩展至内向填充的阶段演变。
6.1990年代后——“都市化”的空间演变特征“都市化”是这一阶段城镇群体空间演变的主要特征。
伴随着经济和人口的高速增长,中心城区和周边卫星城用地迅速拓展并联为一体,城市群体呈现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轴向发展的态势,特别是二环路、“五路一桥”、绕城高速相继修通,以府南河及中小河道整治工程、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为标志的旧城更新,不仅使中心城区建成区范围已经从1970年代的50平方公里,发展到目前的283平方公里,面积扩大了近5倍,“环形加放射”以及单中心圈层拓展的空间格局变得愈发明晰,而且出现了城市发展区域化的特征。
就成都的城市发展阶段来看,基本经历了点状形成、轴向扩展、伸展轴稳定、内向填充、再次轴向伸展五个过程。
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
目录第1章总则 (1)第2章目标定位与发展策略 (4)第3章四区划定与空间管制 (6)第4章空间结构与总体布局 (7)第5章城乡协调发展规划 (10)第6章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 (12)第7章住房发展与居住用地规划 (14)第8章公共设施布局规划 (16)第9章绿地系统规划 (19)第10章总体风貌特色规划 (22)第11章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规划 (26)第一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26)第二节旅游发展规划 (27)第12章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29)第一节对外交通 (29)第二节城市交通 (30)第13章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 (35)第14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37)第一节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37)第二节供水工程规划 (37)第三节污水工程规划 (38)第四节雨水工程规划 (39)第五节再生水工程规划 (39)第六节电力工程规划 (40)第七节燃气工程规划 (41)第八节通信工程规划 (41)第九节环境卫生工程 (42)第15章环境保护规划 (44)第16章城市公共安全与综合防灾规划 (46)第一节防灾体系规划 (46)1第二节避灾体系规划 (48)第三节救灾体系规划 (49)第17章分期建设规划 (50)第18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建议 (52)第19章附则 (53)附表1 发展目标指标体系表 (54)附表2 规划城镇建设用地平衡表 (55)前言2010年9月1日,在四川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工作会议上,刘奇葆书记提出要规划建设天府新区,形成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力争再造一个“产业成都”。
2010年11月,《成渝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获批,规划提出建设天府新区,使其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的核心区和现代产业重要集聚区。
2011年5月,国务院批复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明确提出建设天府新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下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成都市十一五旅游规划
成都市旅游业‚十一五‛发展和2020年远景规划纲要一、旅游业‚十一五‛发展基础(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1、旅游经济效益持续增长,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十五‛时期,尽管受‚非典‛、‚禽流感‛的影响,但我市旅游业仍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预计到2005年,接待入境旅游者48万人次、创汇1.68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345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59亿元人民币;旅游总收入达273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市GDP的11%以上;各项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十五‛计划指标,其中,旅游总收入超过‚十五‛计划指标的8.12%(附表-1)。
2004年成都市旅游业及带动相关行业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为15.7%,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成都市旅游经济总量在全省领先,在西部12个省(市)城市中名列第一,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五,旅游产业支柱地位得以加强,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日益突现。
预计‚十五‛时期的五年,全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185.53万人次,年均增长13.11%;外汇收入6.69亿美元,年均增长15.71%;接待国内旅游者14882.05万人次,年均增长7.66%;国内旅游收入954.51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5.8%;旅游总收入1010.42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5.8%,比‚九五‛时期增长1.3倍,实现了翻一番的目标。
2、旅游产业体系日臻完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五‛时期,加快了旅游接待设施建设,产业要素进一步健全,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综合接待能力和配套能力明显提高,旅游服务进一步优化。
目前初具规模和接待服务功能的旅游景区(点)40多个,其中接待50万人次以上的景区(点)20个。
近几年兴建的西岭雪山滑雪场、石象湖生态风景区、成都野生世界等旅游区(点)形成了新的旅游热点。
截至2004年底,全市共有旅行社230家,其中国际社36家,国内社184家,与‚九五‛时期相比增长54.36%;星级饭店128家,与‚九五‛时期相比总量增长一倍,其中五星级饭店6家,四星级饭店16家;成都市农家乐经营户达5412家,在全国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一,成为成都市旅游业一大特色产品。
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7-2012)
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填报时间:2008-03-28 责任单位:市旅游局一、旅游业发展基础(一)旅游业“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时期,全市旅游经济效益持续增长,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接待入境旅游者年均增长14.04%,外汇收入年均增长16.78%,接待国内旅游者年均增长8.85%,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6.91%,比九五”时期增长超过1.38倍,实现了翻一番的目标。
到2005年,全市接待入境旅游者50.02万人次、创汇1.76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3619.63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72.46亿元人民币;旅游总收入达286.75亿元人民币(见附表1),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39.76%;全市旅游产业增加值143.95亿元、占全市GDP的6.07 % (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2.19%);各项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十五”计划指标。
2005年全市旅游业及带动相关行业实现增加值431.86亿元、占全市GDP的18.21%,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支柱产业地位得以加强。
成都旅游经济总量在西部12个省区(市)城市中名列第一,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五,旅游中心城市地位日益凸现。
旅游产业体系日臻完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初具规模和接待服务功能的旅游景区(点)40多个(见图一),其中年接待50万人次以上的景区(点)20个。
近几年兴建的西岭雪山滑雪场、石象湖生态风景区等旅游区(点)形成了新的旅游热点。
截至2005年底,全市共有旅行社230家,其中国际社37家,国内社193家,与“九五”时期相比增长54.36% ;星级饭店134家,与“九五”时期相比总量增长一倍,其中五星级饭店7家,四星级饭店17家。
成都市农家乐经营户达5596家,在全国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一,乡村旅游成为成都市旅游业一大特色产品。
(二)存在的问题。
旅游产业的体制机制有待创新;城市旅游主题形象不够鲜明;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尚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旅游产业实力不强,产品结构有待完善;旅游市场(尤其是入境旅游市场)拓展不力、投入不够;旅游人才、旅游法规和旅游环境等支持系统建设相对滞后,不适应旅游产业发展需要。
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作者: ————————————————————————————————日期: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说明书)成都市旅游局二○○六年十月ﻬ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序言“十五”时期,成都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加快旅游业发展,在产业政策上、资金上给予旅游业大力扶持,一是市委在《关于制定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了“要把旅游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围绕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两条主线,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搞好世界级、国家级旅游景区和新型生态旅游区的规划建设和宣传促销,打好熊猫、都江堰·青城山、大邑西岭雪山等知名品牌,开发有地方特色旅游精品;要理顺管理体制,完善相关法规,改善旅游环境,形成规范的旅游服务机制,培育壮大旅游产业”的发展方针。
二是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我市旅游跨越式发展的决定》,确定了全市旅游业发展的总目标是加强成都口岸旅游区建设,充分发挥成都在四川旅游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和便捷的中转口岸优势,将成都建成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国际旅游城市。
三是市委在市第十次党代会上明确了“树立大旅游观念,把发展旅游业和发展会展业及其关联产业相结合,加强与周边省和兄弟市州的合作,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知名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规范旅游市场,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努力建设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区(市)县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形成合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促进旅游产业要素整合,克服了非典、禽流感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保持了旅游经济效益持续增长,壮大了旅游产业规模,实现了新世纪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门红,全市旅游业总收入翻了一番,到2005年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6.07%,旅游业及带动相关行业实现增加值占GDP的18.21%,支柱产业地位逐步凸现。
成都市洛带古镇旅游开发规划策划及实施方案
成都市洛带古镇旅游开发规划策划及实施方案1.定位与目标我们要明确洛带古镇的旅游定位。
洛带古镇位于成都市郊,交通便利,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我们的目标是将其打造成一个集历史文化体验、休闲度假、民俗风情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2.规划布局(1)核心景区:以洛带古镇为中心,打造一个占地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区。
景区内包括古建筑、古街道、古桥梁等历史文化遗迹,以及特色民宿、餐饮、购物等配套设施。
(2)周边景区:在核心景区周边,规划一批特色景区,如洛带湖、洛带山、洛带温泉等,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体验。
(3)交通网络:完善景区内部交通网络,设置观光车、自行车租赁点等,方便游客游览。
3.策划内容(1)历史文化体验:开展洛带古镇历史文化讲解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为游客讲述古镇的历史故事。
同时,举办洛带古镇文化节,展示古镇的传统技艺、民间艺术等。
(2)休闲度假:打造一批特色民宿,提供舒适的住宿环境。
在景区周边规划休闲度假区,设置温泉、SPA、健身房等设施,让游客在游览之余,享受休闲度假的乐趣。
(3)民俗风情:举办洛带古镇民俗风情周,展示古镇的民俗文化。
游客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洛带美食,欣赏到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还可以参与到各种民俗活动中。
4.实施方案(1)项目启动:成立洛带古镇旅游开发项目组,负责项目的策划、实施、监管等工作。
(2)基础设施建设:对古镇进行整体改造,提升景区的硬件设施。
包括修复古建筑、拓宽道路、增设停车场等。
(3)宣传推广:利用网络、媒体、户外广告等多种渠道,加大对洛带古镇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
(4)人才引进:引进专业人才,提升景区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5)合作发展:与周边景区、旅行社等合作,共同打造旅游线路,拓宽市场渠道。
(6)持续优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收集游客反馈,优化景区服务,提升游客满意度。
5.预期效果在这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看着电脑屏幕上的方案,仿佛已经看到了洛带古镇焕发的新颜。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_2020年)完整版
《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年)|完整版1. 引言为了适应跨世纪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国发[1996]18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市社会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市政府,1995年11月)、“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决定”(成府发[1995]198号)、经国务院1984年批准的《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国家建设部有关技术规和标准,特修编1995-2020年市城市总体规划。
2. 总体规划修编指导思想、规划原则:2.1 规划指导思想: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实现“两个转变”(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方针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根据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制定出分阶段发展规划。
2.2 规划原则①保持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②合理使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大力保护耕地;③ 城乡一体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发展。
3.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规划期限:3.1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确定都市区的发展格局;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优化中心城的用地结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现代化高效率的城市基础设施。
3.2 规划期限:修编的总体规划期限为1995年-202年,其中:近期至2000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4. 规划区围及规划层次划分:4.1 规划区围:市域行政区围均为本次规划围,共12390平方公里。
4.2 本次规划按三个规划层次划分:第一层次为中心城,包括规划的外环路以所涉及的区、县有关乡镇围,面积为598平方公里;第二层次由中心城周边的2区、4县构成,包括青白江区、龙泉驿区、新都县、郫县、温江县的行政区围,以及双流县的北部地区,总面积2662平方公里;第三层次包括规划围除一、二层次以外的都江堰市、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新津县、大邑县、蒲江县,以及双流县南部地区,总面积为9130平方公里。
成都旅游发展规划PPT课件
促进经济发展
旅游业是成都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通过旅游发展规划可以进一 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体经济的增长。
提升城市形象
通过旅游发展规划,可以进一步挖掘和展示成都的旅游资源,提升 城市的知名度和形象。
优化资源配置
旅游发展规划有助于合理配置旅游资源,提高旅游业的整体效益和 可持续发展能力。
PART 02
交通设施建设
机场和火车站建设
扩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提高吞吐能力;改善成都火 车站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
城市交通
优化成都市内公共交通网络,提高交通便捷性和舒适 度。
旅游交通
在主要旅游景区之间建设便捷的交通线路,方便游客 出行。
PART 06
成都旅游环境保护与可持 续发展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旅游环境保护措施
生态保护
加强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的保护,限制对自然环境和历史遗迹的破 坏,确保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污染控制
严格控制旅游活动产生的噪音、水体和固体废弃物等污染,推广环 保技术和清洁能源,降低旅游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环境监测与评估
建立环境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对旅游区域的环境质量进行检测和评 估,及时发现并解决环境问题。
评估结果运用
根据评估结果,对旅游发展规划 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及 时调整和优化实施方案,促进旅 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PART 08
结论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总结成都旅游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旅游资源开发
成都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包括都江堰、青城 山、武侯祠等。未来将加大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力度,提升 旅游品质和吸引力。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文本
目录总则 (1)第一部分城市性质、目标与规模 (3)第一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3)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 (3)第三章城市发展总体策略 (4)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 (5)第二部分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6)第五章城乡资源环境控制与建设限制性分区 (6)第一节重要空间要素管制 (6)第二节建设限制性分区 (7)第六章城镇体系 (8)第一节总体功能区划 (8)第二节体系结构 (8)第三节建设指引 (11)第七章产业发展 (12)第八章综合交通与枢纽体系 (13)第九章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15)第十章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17)第十一章环境保护 (18)第十二章公共安全与灾后重建 (20)第一节公共安全 (20)第二节灾后重建 (22)第十三章市政基础设施 (22)第一节水资源利用 (22)第二节给水工程 (23)第三节排水工程 (23)第四节电力工程 (24)第五节通信工程 (25)第六节燃气工程 (25)第七节环卫工程 (26)第八节能源发展 (27)第三部分中心城区规划 (28)第十四章中心城区用地布局 (28)第十五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系统 (30)第十六章中心城区公共设施 (33)第十七章中心城区住房发展与居住用地 (35)第十八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36)第十九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 (38)第二十章中心城区景观系统 (39)第二十一章中心城区公共安全 (40)第二十二章中心城区环境保护与市政基础设施 (42)第一节环境保护 (42)第二节给水工程 (43)第三节排水工程 (43)第四节电力工程 (44)第五节通信工程 (44)第六节燃气工程 (45)第七节环卫工程 (45)第二十三章规划实施措施 (46)附则 (47)附表 (48)附表1:城市发展指标体系 (48)附表2:市域城镇等级结构规划表 (49)附表3:市域城镇规模结构规划表 (49)附表4:城市总体规划现状用地汇总表 (50)附表5:中心城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汇总表 (50)附表6:城市总体规划规划用地汇总表(2020年) (50)附表7:中心城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2020年) (51)附表8:中心城区高、快速路一览表 (51)附表9:中心城区结构性主干路一览表 (52)附表10: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及优秀近现代建筑群一览表 (53)总则第1条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编制本规划。
成都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二篇 全面提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第二篇全面提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以统筹兼顾为原则,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灾区振兴发展,着力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努力建设城乡繁荣、产业发达、居民幸福、环境优美、文化多样、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实现综合竞争力中西部领先。
第一章着力构建新型城乡形态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坚持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九化”导则,深化完善全域成都规划,规范空间开发,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格局,推进繁华城镇和优美田园有机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
第一节优化市域空间布局以市域生态本底及现实条件为依据,在充分保护和尊重生态本底的基础上,将市域划分为提升型发展区、优化型发展区、扩展型发展区、两带生态及旅游发展区四大总体功能区。
第二节构建田园城市生态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节地节能、完善功能、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强基本农田、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保护,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县城、重点镇为节点,以城乡一体的交通、通信、公共服务和生态绿道等体系为依托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空间结构和多层次、多功能“显山、亮水、露田”生态体系。
推进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建设。
结合城乡统筹综合示范、土地综合整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战略功能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片区建设、场镇改造等,努力将北新干道示范线、蜀龙大道-成青金快速路-唐巴路示范线等11条示范线,温江区、都江堰市、郫县、新津县4个整县推进示范县和龙泉驿区同安镇、青白江区城厢镇等24个整镇推进示范镇(乡、街道),打造成产业及形态上体现差异化、多样性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现实样板。
专栏7 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线规划线路1.北新干道示范线,建成北部现代商贸及现代农业综合示范线。
2.蜀龙大道-成青金快速路-唐巴路示范线,建成国际物流及现代制造业示范线。
3.成龙路-东二路-成洛路示范线,建成现代汽车产业及休闲旅游综合示范线。
关于成都洛带古镇旅游区总体规划
规划小组成员:孟超越王妮丹陈萍李媛引言洛带古镇景区地处成都市龙泉驿区境内,又是四川省打造“两湖一山”旅游区的重点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重点小城镇、成都市重点保护镇、成都文化旅游发展优先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也是中国西部最大的也是唯一的被世人称之为“世界的洛带、永远的客家”,作为世界客属第二十届恳亲大会的核心分会场之一,确定了洛带在世界的客家文化地位。
一、旅游发展环境条件分析:(一)区位条件1.地理区位:洛带古镇位于天府之国四川成都的腹心地带,成都市东郊成都平原与龙泉山脉的交接处,西距成都17km,南距龙泉驿区府所在地龙泉镇10km,距成渝高速公路立交桥接口4公里,距成南高速黄土出口5km,北距成渝铁路线洪安火车站7公里,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30km,东邻万兴镇,西邻西平镇,南接同安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4°21′,北纬30°39′。
2.交通区位:自南向北依次临近成龙路,318国道,成渝高速公路,成洛公路,沪蓉高速,绕城高速以及成环线。
同时临近洪安火车站和双流国际机场。
洛带古镇交通称得上是一个集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为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这将为洛带及周边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文化区位:在成都这一中国西部特大城市东部的洛带古镇,全镇人口2.3万,但90%以上的居民为客家人,这里至今仍讲客家话,沿袭着客家人的古老习俗。
以洛带古镇为中心,周围十几个乡镇还聚居着约50万客家人,他们以是否会说客家话、祖先神位写法和家族来源作为文化认同的标志。
客家人多数是清初广东、福建、江西一带老移民的后裔,由于主要聚居在川西的成都东山区域,所以学术界统称为“东山客家”。
中国西部最大的也是唯一的被世人称之为“世界的洛带、永远的客家”,作为世界客属第20届恳亲大会的核心分会场之一,确定了在世界客家文化的地位。
4.旅游区位:洛带古镇地处成都市龙泉驿区境内,是“中国水蜜桃之乡”“中国国际桃花节”主办地,又是四川省打造“两湖一山”旅游区的重点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重点小城镇、成都市重点保护镇、成都文化旅游发展优先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也是中国西部最大的也是唯一的被世人称之为“世界的洛带、永远的客家”。
成都温江万春国色天乡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_OK
2021/8/13
10
国色天乡乐园五期: 户外运动乐园 (即将启幕)
国色天乡乐园四期: 陆地乐园
(即将启幕)
国色天乡乐园三期: 陆地公园 (已开工)
国色天乡乐园二期: 水上公园 (已开工)
成都国际科教艺术城片区:规划面积约为7平方公里,规划建设 五个功能区域。
占地面积约3000余亩,首期供地约1500亩,分为6个主题区。
国际乡村度假休闲产业片区:位于成都温江区域北部,涵盖温 江区万春、和盛和寿安三镇,幅员面积140平方公里。是连接温 江与世界双遗产都江堰青城山的重要门户,也是温江区构建以 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经济片区之一。
及以上
苑
相当于三星 级
国色天乡一期 对面,踏水镇, 天乡后街
1800
19
餐饮设施布局图
2021/8/13
万春旅游度假区餐饮设施规划建设表
序 餐饮类 餐位数
号
型
(个)
内容
1
高档餐 饮
1000
西餐、料理、知名餐 饮品牌店、国际知名 菜系馆
2
特色餐 饮
1500
风味美食、地方传统 小吃、民间餐饮、主 题餐厅
产业升级中的万春对主题游乐产 业需求巨大。
2021/8/13
28
主题娱乐案例分析——丹麦乐高积木公园
基本概括
举世闻名的乐高园(Lego)位于丹麦 日德兰半岛东岸的小镇比隆,占地面 积25公顷。
自1968年创建以来,每年都有上百万 游客参观游览。
是一个用320万块积木建成的“小人 国”,公园以其新颖独特的积木艺术 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11.25•【字号】成府发[2011]42号•【施行日期】2011.11.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正文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成府发〔2011〕42号)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成都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第9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成都市旅游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成都市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加快旅游业发展,对于优化成都市产业结构、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为指导,以《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和《成都市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为重要编制依据,是成都市“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专项规划,是指导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导向性文件,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十一五”回顾“十一五”时期是成都市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阶段,全行业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旅游带动发展战略,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和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和创新思维统领旅游发展全局,建设旅游景区(点),拓展旅游市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市旅游业呈现出市场重点向国际国内并重、行业管理向产业促进、发展格局向城乡一体转变的态势。
面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挑战,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共克时艰,使成都市旅游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并荣获“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荣誉称号。
成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纲要
成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纲要成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纲要(2007年—2025年)成都市旅游局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院上海奇创旅游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北京大学城市设计研究院2009年3月目录前言 (1)总纲 (3)(一)规划年限 (3)(二)规划范围 (3)(三)规划性质 (3)(四)规划目标 (3)一、旅游业发展基础 (4)(一)城市旅游发展背景 (4)(二)旅游资源分析评价 (4)(三)旅游业发展现状与格局 (4)(四)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二、发展的总体定位与战略 (6)(一)指导思想 (6)(二)定位与战略 (6)(三)发展阶段与指标体系 (8)(四)旅游形象与宣传口号 (8)三、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9)(一)区域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9)(二)市区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10)(三)旅游中心地内部网络体系规划 (11)四、旅游产品与项目体系 (12)(一)产品体系 (12)(二)项目策划 (13)(三)各区(市)县旅游产品发展导向 (18) 五、旅游设施与服务的全面提升计划 (19) (一)全面提升景区设施和服务 (19) (二)全面提升接待设施与服务 (19) (三)全面提升餐饮设施与服务 (19) (四)提升旅游中介服务 (20)(五)提升购物设施与服务 (20)(六)提升文娱设施与服务 (20)(七)提升会展设施与服务 (20)(八)进一步改善信息与引导服务 (20) (九)全面提升交通设施与服务 (21)六、目的地营销计划 (21)(一)营销策略及方式 (21)(二)加强专项营销 (22)(一)完善快速交通体系 (22)(二)建设慢行交通体系 (23)(三)旅游集散系统 (23)(四)打造旅游风景道 (24)八、区域旅游合作计划 (24)(一)合作战略 (24)(二)对策与模式 (24)九、旅游保障系统规划 (25)(一)创新旅游行业管理体制 (25) (二)完善旅游产业发展推进机制 (25) (三)增加旅游发展专项资金 (25) (四)加强旅游立法 (26)(五)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 (26)(六)扶持旅游重点项目建设 (26)十、旅游危机管理 (26)(一)防治旅游突发事件 (26)(二)建立旅游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体系 (26)(三)建立旅游危机预警机制 (27)(四)应急响应 (27)(五)后期处置 (27)(六)应急保障 (28)(七)监督管理 (28)(八)龙门山旅游防灾减灾 (28)十一、实施规划的对策与措施 (29)(一)各部门责任和协作分工 (29)(二)旅游建设项目建设时序安排 (33)图件 (39)前言自1996年编制第一轮城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来,在规划的指导下,成都市的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1998年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_2020年)完整版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年)|完整版1. 引言为了适应跨世纪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国发[1996]18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成都市政府,1995年11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决定”(成府发[1995]198号)、经国务院1984年批准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国家建设部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特修编1995-2020年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2. 总体规划修编指导思想、规划原则:2.1 规划指导思想: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实现“两个转变”(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方针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根据成都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制定出分阶段发展规划。
2.2 规划原则①保持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②合理使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大力保护耕地;③ 城乡一体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发展。
3.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规划期限:3.1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确定都市区的发展格局;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优化中心城的用地结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现代化高效率的城市基础设施。
3.2 规划期限:修编的总体规划期限为1995年-202年,其中:近期至2000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4. 规划区范围及规划层次划分:4.1 规划区范围:市域行政区范围均为本次规划范围,共12390平方公里。
4.2 本次规划按三个规划层次划分:第一层次为中心城,包括规划的外环路以内所涉及的区、县有关乡镇范围,面积为598平方公里;第二层次由中心城周边的2区、4县构成,包括青白江区、龙泉驿区、新都县、郫县、温江县的行政区范围,以及双流县的北部地区,总面积2662平方公里;第三层次包括规划范围内除一、二层次以外的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新津县、大邑县、蒲江县,以及双流县南部地区,总面积为9130平方公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纲要(2007年—2025年)成都市旅游局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院上海奇创旅游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北京大学城市设计研究院2009年3月目录前言 (1)总纲 (3)(一)规划年限 (3)(二)规划范围 (3)(三)规划性质 (3)(四)规划目标 (3)一、旅游业发展基础 (4)(一)城市旅游发展背景 (4)(二)旅游资源分析评价 (4)(三)旅游业发展现状与格局 (4)(四)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二、发展的总体定位与战略 (6)(一)指导思想 (6)(二)定位与战略 (6)(三)发展阶段与指标体系 (8)(四)旅游形象与宣传口号 (8)三、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9)(一)区域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9)(二)市区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10)(三)旅游中心地内部网络体系规划 (11)四、旅游产品与项目体系 (12)(一)产品体系 (12)(二)项目策划 (13)(三)各区(市)县旅游产品发展导向 (18)五、旅游设施与服务的全面提升计划 (19)(一)全面提升景区设施和服务 (19)(二)全面提升接待设施与服务 (19)(三)全面提升餐饮设施与服务 (19)(四)提升旅游中介服务 (20)(五)提升购物设施与服务 (20)(六)提升文娱设施与服务 (20)(七)提升会展设施与服务 (20)(八)进一步改善信息与引导服务 (20)(九)全面提升交通设施与服务 (21)六、目的地营销计划 (21)(一)营销策略及方式 (21)(二)加强专项营销 (22)(一)完善快速交通体系 (22)(二)建设慢行交通体系 (23)(三)旅游集散系统 (23)(四)打造旅游风景道 (24)八、区域旅游合作计划 (24)(一)合作战略 (24)(二)对策与模式 (24)九、旅游保障系统规划 (25)(一)创新旅游行业管理体制 (25)(二)完善旅游产业发展推进机制 (25)(三)增加旅游发展专项资金 (25)(四)加强旅游立法 (26)(五)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 (26)(六)扶持旅游重点项目建设 (26)十、旅游危机管理 (26)(一)防治旅游突发事件 (26)(二)建立旅游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体系 (26)(三)建立旅游危机预警机制 (27)(四)应急响应 (27)(五)后期处置 (27)(六)应急保障 (28)(七)监督管理 (28)(八)龙门山旅游防灾减灾 (28)十一、实施规划的对策与措施 (29)(一)各部门责任和协作分工 (29)(二)旅游建设项目建设时序安排 (33)图件 (39)前言自1996年编制第一轮城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来,在规划的指导下,成都市的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1998年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006年,全市接待入境旅游者57.97万人次、创汇2.02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4003.7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7.97亿元人民币;旅游总收入达340.2亿元人民币,成功创建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成都旅游经济总量在西部12个省区(市)省会城市中名列第一,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五,旅游中心城市地位日益凸现。
旅游产业体系日臻完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与多产业联动的大旅游业格局。
成都市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四川省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四川省新五大旅游区规划对成都市旅游发展提出了建设成为四川省旅游发展的中转口岸和目的地的要求,为了保证成都市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特在原有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修编。
2006年10月,经过规范的招投标程序,确定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院、上海奇创旅游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北京大学城市设计研究院(深圳)作为规划编制单位,与成都市旅游局组成《成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小组,开始着手编制《成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5)》。
经过规划大纲评审、规划文本(征求意见稿)评审、规划成果评审后的多轮修订,于2007年5月25日通过专家和领导的评审认定。
结合《成都市汶川地震灾后旅游业恢复重建规划》,对本规划进行了调整修订。
规划分析了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的基础环境、资源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未来近20年时间内成都市旅游发展的总体定位和基本战略。
规划确定“以世界遗产旅游、中国式乡村度假为主导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为成都市旅游发展的总体定位,确定国际化战略、中心地战略和三个一体化战略作为规划期内成都市旅游发展的总体战略,确定遗产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商务会展旅游为成都市旅游业三大主要产品。
规划中提出未来成都市旅游发展的“一区两带”的旅游业发展格局和旅游业发展的中心地网络体系,为加快“5.12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旅游业,提出了全市近期发展的旅游产品和重点项目,明确了各区(市)县的旅游发展定位和主要产品。
规划还提出了旅游设施与服务的全面提升计划,目的地营销计划、旅游交通发展计划、区域旅游合作计划、旅游保障系统规划、旅游危机管理规划,并将规划的内容进行了部门分工和时序安排以保障规划的实施。
按照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规定,本规划报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复实施。
为了推进本规划的落实,市级相关部门和区(市)县政府应按照规划内容和职责分工,加强与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编制专项实施规划和区(市)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由市政府协调组织实施。
总纲(一)规划年限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07年—2025年,与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周期同步,其中近期为2007年—2010年;中期规划期限为2011年—2015年;2016年—2025年为远景期。
(二)规划范围本规划规划范围为成都市行政区域10区4市6县,即: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高新区、成华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温江区、新都区、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双流县、郫县、大邑县、蒲江县、新津县,总面积为12390平方公里。
(三)规划性质成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5)是成都市今后18年旅游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行动纲领,主要体现政府主导战略、市场主体行为导向和产业发展重点,体现生态、文态、业态、形态四态同步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巩固和发展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国际知名旅游城市为总体目标,以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为核心,以国际旅游为重点的市场导向,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制定出整合全市旅游产业各要素的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指导成都旅游实现国际化、特色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四)规划目标规划围绕进一步提升成都旅游的产业地位,把成都建设成为国际知名旅游城市,成为海内外旅游者选择的最佳国际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构建成都旅游发展总体框架,科学制定成都旅游业发展总体目标、经济指标和行动计划,明确发展方向、思路和对策措施。
一、旅游业发展基础(一)城市旅游发展背景成都市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及向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过渡带上,高低悬殊、错落有致的地貌类型构成了成都市独特的“立体地理景观”,形成海拔高低导致的“立体气候”,呈现出“东暖西凉”并存的格局,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为发展观光、度假旅游等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成都地区江河沟渠纵横,交织成水网覆盖全市,自然生态环境多样,生物资源十分丰富。
成都市辖10区4市6县,总面积为12390平方公里,2006年底全市总人口数为1103.4万人,是我国西南开发最早的地区,也是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成都市是四川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国务院确定的西南地区的“三中心两枢纽”,以成都、重庆为核心总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的成渝经济圈,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之后的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
古蜀文化、移民文化和现代文化组成了成都鲜明的文化背景。
(二)旅游资源分析评价成都市的旅游资源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自然观光生态类旅游资源(简称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类旅游资源(文史资源)、休闲娱乐度假类资源(休假资源)和商务餐饮购物类资源(服务资源)。
其旅游资源种类齐全,高品味旅游资源丰富,呈现出多元化的结构特征,即:密集的世界遗产资源(世界遗产聚集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华文化的保护地)、奇特的自然景观资源(相对高差最大的城市)、鲜明的休闲文化资源(吃喝玩乐,天下耍都)、重要的宗教文化资源(道教起源,佛教重地)、独特的乡村度假资源(农家乐的发源地)、发展潜力巨大的商务会展资源(西南商务中心)等七大特色。
其旅游资源分布区划为:都市多功能中心旅游资源区、环城休闲旅游资源区、西北精品遗产旅游资源区、西南生态休闲旅游资源区、东部观光文化休闲旅游资源区和南部多功能度假旅游资源区。
(三)旅游业发展现状与格局近年来,全市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006年,接待国内游客4003.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6%;国内旅游收入324.1亿元,增长18.9%。
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58.0万人次,增长15.9%;旅游外汇收入2.0亿美元,增长14.8%。
目前初具规模和接待服务功能的旅游景区(点)40多个,其中年接待50万人次以上的景区(点)20多个。
截至2006年底,全市共有旅行社246家,全市三星级以上饭店89家。
成都市农家乐经营户达7895家,在全国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一,乡村旅游成为成都市旅游业一大特色产品。
2006年成功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在我国西部地区异军突起。
(四)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1、旅游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产品结构还是以传统的观光为主导,休闲产品缺乏多元性,度假产品体系尚未形成,专项旅游特别是商务会议旅游、会展旅游、养生疗养旅游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客源结构中除入境游客与国内游客的比例较低外,省外游客与省内游客的比例也比较低;消费结构中呈现以大众消费为主、中高端消费相对较低的特征。
2、城市旅游形象不够明确。
近年来,成都对于旅游形象做过多种探索,分别提出过:东方伊甸园、休闲之都、多彩之都、成功之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等形象口号,在对应的产品体系建设方面缺乏相应支撑,尚待制定长期的营销战略和切实有效的营销行动计划。
3、城市旅游国际化水平较低。
具有国际潜力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配套,目的地城市形象国际认知程度较低,旅游服务和管理水平距离国际化水平还有相当距离,入境旅游市场尚待开拓。
4、旅游城市软竞争力不强。
作为西南地区旅游中心城市,成都在旅游创新、辐射能力、空间组织等方面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缺少具有较大竞争力和管理能力的旅游企业品牌,人力资源储备不足,居民对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国际认知不高,与国际接轨的细节与服务及有效的市场运作机制等软环境欠缺。
5、区域竞争和合作战略不够明确。
作为中国首批最佳旅游城市和西南地区最大的旅游中心地城市,成都在国家旅游空间结构和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目前尚缺乏科学合理的跨省市旅游合作战略和面对区域竞争所应采取的竞争策略,如在休闲品牌和美食品牌方面所采取的竞争和合作战略都尚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