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选择的路公开课教案

未选择的路公开课教案
未选择的路公开课教案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

23.《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一、课标要求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3.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二、教材分析 《难忘的一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见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课文主线清晰,叙事生动,感情充沛。“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简短而又深刻的话贯穿全文,反复出现,每一次都伴随着一段情节,都表达了人物的思想。它既是文章的线索,又是情感的主线,集中体现了台湾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联系时代背景,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三、学情分析 《难忘的一课》这篇课文,五年级孩子能自己读通和读懂课文内容,也能感受到他们强烈的爱国热情,但是,对于发生在20世界40年代台湾“光复”初期,对这段历史背景学生是陌生的,课文里虽然提到一些,但是很有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台湾人民对祖国深厚、强烈的感情,教师可向学生简单介绍有关的历史背景,于是,进行相关资料的介绍。而五年级开始,也是该着力培养学生对课文整体布局关照能力,以及文本细读的能力了。 【教学目标】 1.通过个别读、分组读、齐读等多种读书形式,练习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丢字、读流利、带着理解读出感情。 2.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并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3.通过研读课文,了解哪些内容围绕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详写,学习运用这种表达中心思想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课文表达中心的写法。 难点: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理解“我”每一次的感受。 【课时安排】1课时 【评价任务】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19课外国诗两首--《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学会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2、通过反复的诵读,交流合作,理解诗的内容;通过朗读,分析理解本诗象征手法的运用。 3、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这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2、学会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并进一步分清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3、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的原因。 【教学时数】 第1课时(总1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如果你行进在路上正好遇到了岔路口,你该怎样走?你必须得选择一条,一条平顺,一条充满荆棘,当你选择了一条在走的过程中遇到了磨难,你有什么想法? 其实人生道路的选择未必不是这样,一旦选择绝无回头的机会。人生道路也是不平坦的,风雨会不期而至,你必须勇敢的面对。 而同样是面对分叉而出的两条路,每个人的选择必然会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弗罗斯特的诗《未选择的路》,看看面对两条路作者是如何选择的。 二、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听录音,然后讨论这首诗是写什么,它引起了你哪些思考? 这首诗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质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 2、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3、这种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是一种怎

样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与比喻有什么区别? 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三、品读诗歌 1、朗读课文,分小组讨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小节的意思。 ①伫立(思索) ②决定(选择) ③选择后的惆怅 ④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2、朗读课文,分析这两条路的不同。思考:诗人为什么认为“荒草萋萋,十分幽寂”的路“显得更诱人,更美丽”?为何选择了一条“人迹更少的一条”“道路”? “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所以充满挑战,显得“更诱人,更美丽”;也因为“人迹更少”,需要人们去开拓,从而拓展成为一条大道;正因如此,这条道路更具有魅力,可见作者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那条路可能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所以更有价值,而且诗人一直都向往着更富挑战性、更美好的生活。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正如一句话所说“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这正是人之常情,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4、诗人为何把诗题取名为“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写人生道路的选择,全诗共有4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由此可见,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5、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

难忘的一课(公开课教学设计)

23《难忘的一课》教案 兴华小学张双爱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结合背景资料和文中的描写,体会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时的心理感受,并用几句话表达出来。 3.结合文章内容,体会作者难忘的情感。评论 学情分析: 《难忘的一课》是一篇略读课文。五年级学生对语言有比较高的感悟能力,能体会到字里行间作者表达的感情。但是,对台湾的那一段历史不太了解。 重点难点: 体会“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难忘的情感。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曾经学过的有关台湾的课文吗?对台湾你有哪些了解? 在谈话中,让学生谈出有关台湾的美丽风光以及台湾人民盼望回到祖国怀抱的热烈愿望,为下文的学习做好感情铺垫。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正是发生在台湾一所乡村小学的故事。曾有一位船员,他在这所普通的乡村小学上了一堂令他终生难忘的一堂语文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高雄真挚崇高火热闽南语诸葛亮光复 /2、出示主要内容填空 课文主要写了()以后,()在(),见到()的动人情景,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的深厚感情和()的民族精神。 三、精读课文,在台湾光复的背景下理解情感 1、同学们,课文中有一句话出现了三次,是哪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2、这三次分别在哪里出现?请拿起笔在书中用线画出来。 3、学生汇报 (1)ppt出示: (2)齐读

(3)这三句话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第一次是台湾老师认真、吃力地写“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第二次是我和孩子们跟着老师一起一遍一遍地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第三次是我握着老师的手激动地回答“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4、研读第一次 让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在第一次。 (1)①台湾教师是怎样写的?(一笔一画) “一笔一画”是什么样子呢?找同学来表演一笔一画 同样是一笔一画,有什么区别吗:? ②从一笔一画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为什么写的吃力?请用课文中语言回答。(因为台湾“光复”不久,不少教师也是重新学习祖国文字的。)理解光复。(出示台湾光复资料)ppt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94年日本侵略朝鲜并向中国挑衅引发“中日甲午战争”,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而遭到失败,于1895年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给了日本,被日本侵占整整统治了五十年!在受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他们采取军事占领、民族压迫、经济掠夺、奴化教育等种种措施奴役人民群众,让中国人民蒙受了巨大的耻辱,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才被归还中国。 (3)被日本统治的50年,日本人为什么不准许台湾人讲国语? (4)日本人的阴谋诡计能够得逞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不能,因为台湾人民爱自己的祖国,热爱祖国的文字;从“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和真挚的心。”感受到的)(5)50年啦!才重回祖国怀抱的激动!都凝注在笔端(反复朗读) 怎么读好这句话?(不对,他们初学国语,国语不太熟练,怎会读得如此流畅?读得好,就是这样,吃力地,生疏地,但非常认真的!) 师引读:50年没说这样的话了——。 女生齐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引读: 50年了,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说中国话了。 男生齐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引读:50年的耻辱,现在终于能这样痛快地说出来了。 全体生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引读:50年,风雨飘摇的50年啊,台湾的人民过着的是怎样的日子啊,如今终于光复解放了,心情怎能不激动?再读。 全体生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5、研读第二次 (1)请同学们说说第二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想想孩子们为什么一点儿也不觉得意外?

浓浓爱国情,莘莘学子意──《难忘的一课》语文教学实录

浓浓爱国情,莘莘学子意──《难忘的一 课》语文教学实录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文本解读】 浓浓的爱国情意在本课多次出现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几个字上表露无遗。文本看似浅显,但其实内蕴的那股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意如果无法得到彰显,那么,整堂课的教学必然走向失败。本课的教学不仅有了优秀的课堂设计,而且教师的激情显然每时每刻都在牵动着学生的心,引领着学生真正走进了一个爱国的殿堂。 【教学实录】 一、课前“知识快餐”,介绍背景 (著名爱国将领和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在美国考察期间,有一次,他和一名使馆人员去邮局往国内寄东西。邮局职员看了邮单后故意问:“你是哪国人?”吉鸿昌理直气壮地回答道:“我是中国人!”那职员冷笑道:“地球上已找不到中国了。”吉鸿昌异常愤怒,同行的使者却低声劝道:“吉先生,你为何要说自己是中国人呢?你可以说自己是日本人,这样就能受到礼

遇。”吉鸿昌怒不可遏,大声斥道:“你觉得中国人丢脸吗?我却觉得当中国人很光荣。”回到寓所,吉鸿昌越想越气,当即找到一块半尺来长的硬纸板,亲自用毛笔在上面用英文写了5个大字:“我是中国人!”无论是外出,还是出席宴会,他都把它佩戴在胸前。)师:看完了这个故事,我想,一定有很多同学,深有感触地对自己说道:“一定要做个豪迈的中国人”吧?但大家可曾思索过,在这个故事的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是一个多么可悲的时代啊!身在异国他乡的中国人,竟到了连自己的国籍都不能堂堂正正说出口的境地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上海外滩公园“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不能忘记“圆明园”那场空难性的烈火与洗劫,更不能忘记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这种种的种种,让无数的百姓颠沛流离,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当时,在我们的台湾,那里也正经历着一次空前的大劫难。 (出示关于台湾被日本人侵占后的背景资料。)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故事。《难忘的一课》便是其中的一朵小浪花。 (读题。) 情感的积淀是上好一节成功公开课的坚实基础,

《未选择的路》教案

未选择的路 教学要点:作者介绍诗歌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语 同学们,你们在预习的时候有没有去找一些关于路的句子呢?你们所知道的有哪些呢?(学生自由发言),很多的诗人作家都对“路”有过精彩的描写,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就写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我们常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还有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唐代诗人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李白《行路难》中的“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还有鲁迅的那句“.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诗《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2、作者介绍 现在我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位作者,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山间》《波士顿以北》等。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在昨天我就把这首诗中的生字词给大家说过了,现在请同学们听我给大家朗读一下,你们在听的时候要注意节奏,字音等等。 2、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一下这首诗,感受一下。 3、现在又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一下这首诗?抽同学朗读,点评。 4、现在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这首诗思考一下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抽同学回答归纳总结: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在后边总结写作特点的时候再给大家讲关于象征的有关知识。) 三、具体分析 1、请同学们六七度以下这首诗的第一小节,思考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让同学们思考,诗歌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有几条路?对,两条。那作者在面对这两条路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可惜”一次就说明了作者不能同时去涉足时的遗憾,她长时间的站在路口,你们觉得作者站在路口在想什么?作者呢就在想我到底该走哪一条呢,很犹豫,他的犹豫也告诉我们在选择人生道路是一定要慎重。这一小节就主要写到了诗人在认真思考人生之路,所以很犹豫。) 2、犹豫着的诗人到底选择的哪一条路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二小节。(诗人选择的路是怎样的?抽同学回答总结:杂乱的荒草长得很茂盛,十分的清幽寂静,人迹罕至,但是也显得很诱人很美丽。这一小节就写到了诗人选择了一条幽寂、诱人的路。 3、诗人在选择了一条路之后又是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讨论,在归纳总

《难忘的一课》教案(20200423124209)

第15课《难忘的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 过程与方法:体会“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三次在文中出现时作者的不同感受。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重点: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联系时代背景,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难点:在朗读中加深感悟,把理解出的意思和体会出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理解“我”每一次的感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台湾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课件:台湾风光、中国地图 请同学们看一看这美丽而富饶的小岛,这游离母亲怀抱的一叶扁舟!同学们喜欢这个地方,这就是宝岛台湾,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日甲午战争后,1895年被日本侵占,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才归还中国。台湾被日本整整统治了50年,今天我们要一起走入50多年前的宝岛台湾,上一堂难忘的课。(板书课题) 板书:《难忘的一课》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出难忘的情怀。 师问:读了课题同学们想说点什么? [设计意图]了解台湾的风光、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等解决字词障碍;不理解的词语和不明白的地方在旁边做上标记,等下在小组

内交流。 2.哪一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勾画出这句话出现的地方,并想一想这句 话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有什么体会?把它写在旁边。 3.小组内合作交流以上的内容。 [设计意图]了解文章给的整体内容,明确语文学习的方法。 三、精读感悟,品味文本 (一)各小组展示汇报。 1.“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文中出现了三次。 2.(依照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课件。) 预设: ①课件出示: 他用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着: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他写得很认真,也很吃力。台湾“光复”不久,不少教师也是重新学习祖国文字的。 接着,他先用闽南语,然后又用还不太熟练的国语,一遍一遍地读。 A、因为台湾“光复”不久,不少教师也是重新学习祖国文字的。很久没学了所以写得很吃 力。为什么呢? B、课前搜集了有关台湾的资料,我知道“台湾‘光复’”指的是什么? C、从他写得很认真,我感受到他很爱中国文字,很爱自己的国家。 师补充:好象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而真挚的心,这其中的火热而真挚的心你们觉得指什么呢? D、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不让我们中国人学习自己的语言文字? (他们企图“奴化”台湾人民,让中国人民忘掉自己的祖国。) E、日本人的阴谋诡计能够得逞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不能,因为台湾人民爱自己的祖国,热爱祖国的文字;从“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有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和真挚的心。”感受到的) (请同学们也那么严肃认真,也那么富有感情,读台湾老师一笔一画书写的“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 指名读,齐读。

《一条未走的路》教案

《一条未走的路》 一、导入 二、简介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研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1 整体感知 (1)播放轻音乐,让学生自己试着和乐而诵,进一步激发情趣。 (2)指名某同学在全班朗读后,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作初步的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 2 解读诗歌:说到路,人们自然会很容易地联想到生活之路。这首诗就是写人生之路的。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 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 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 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哲理思辨; 人们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于是,人生的选择,也就是“路”的选择了。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一条未走的路》有着深刻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的。 (提问:)1 怎样理解诗中所说的“路”?这里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诗中所说的“路”,表面上指的是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我们学过的诗文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可让学生课后去举例、比较;这里如果需要,可略举一二,点到为止,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提问:)2 全诗一共四节,各写了什么意思? 明确: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诗人站在林间交岔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一条显得无奈又无助。这样,很自然使人联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

未选择的路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19外国诗二首 未选择的路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 2、能力目标: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3、情感目标: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中的哲理,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三、教学难点: 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可我们却只能走一条。那么,面对人生的岔路口,我们将如何作出选择呢?下面我们来学习弗罗斯特写的诗歌《未选择的路》,或许对你能有所启示。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抽问学生并让学生读教师搜集的材料并要求记下来。)

参考资料: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曾当过纺织工人、教师、记者和农场主。他的诗歌从农村生活中汲取题材,他徒步漫游过很多地方,被认为“辛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 2、写作背景 《未选择的路》选自《中外哲理诗精选》。弗罗斯特高中开始就写诗,但很少发表。他在38岁那年作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放弃教书的职业,放弃本来可能更加平坦、安稳的生活,而选择了诗歌创作。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这首诗写的就是这一重要的人生选择。 3、读读写写:给下列生字注音 诱人(yòu)涉足(shè)伫立(zhù)荒草萋萋(qī)幽寂(yōu jì)延绵(yán mián) 4、记记背背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幽寂:幽静,寂寞。 延绵:延续不断。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的录音,让学生标出朗读的停顿,然后让学生齐读。停顿示例: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难忘的一课》课时教学设计

《难忘的一课》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 2.了解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习本课生字词。练习用“真挚”“意外”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教学难点 感受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会本课4个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三)用提取中心段的方法,分清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读熟课文。 二、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4个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三、教学难点 分清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每天都在学校上课,你们有难忘的一课吗?请你说一说是一节什么样的课使你难忘。 是的,这些课会让你终身难忘。作者“我”也有一堂难忘的课(边说边板书:难忘的一课)。今天,我们共同来了解这是一节怎样的课,会不会也让你难忘。(板书:难忘的一课) (二)学生预习生字、新词,完成书上预习部分的问题。 (三)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读准字音。 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准自己不认识的字及生字的读音。其中,老师要特别辅导“诸”、“崇”的读音。告诉学生无论“诸”的意思是众多还是用于复姓,它都读zh&,不能读成zh(;“崇”是卷舌音,不能读成平舌音“从”。 3.记清字形。 “崇”上面是“山”,下面是“宗”,不能丢掉宝盖头写成“示”。“葛”的字形比较难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由自己想办法记住字形。

难忘的一课

《教材理解》 所谓“难忘”,指印象深刻,难以忘怀。本文叙写的是一位船员在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和孩子们上了一堂语文课,为什么令他终身难忘?联系课文内容可知,这一课有着特定的时间(抗日战争胜利后)、特定的地点(台湾高雄市郊外)、特定的内容(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特定的感受(充满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思)。因此,“难忘”是解开本文的关键。 本文采用了双线并行的结构方式: 一是以方位转换来展开故事:先写“我”在高雄郊外见到一所乡村小学,接着写“我”来到教室窗外,随后写“我”走进教室,再就是参观小礼堂看中国历代伟人像。市郊小学→教室外→教室内→小礼堂,由远及近,由外到内,序次井然。 二是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贯穿全篇,这句话前后三次出现,实际上成为抒情脉络,一层进一层地叩击读者心扉。 上面两条线其实不能视为“并行”,方位转换是便于展开故事,同一句话前后三次出现才是文章主线,也是“难忘”的根本原因-- 这句话第一次出现是“我”看见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在教学生学习“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抗战胜利了,日本军国主义统治垮台了,所以能教学祖国的语言文字,特地选用这一句,充分体现了师生们诚挚的爱国之情。 第二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是“我”走进教室,跟着师生们一起诵读。“我”是一个普通船员,长期漂泊异国他乡,胸中郁结着怀念祖国的情思。现在,在教室外听到师生诵读这句话,走进教室仍在学习这句话,仿佛一股热流涌进心中,情不自禁地跟着师生诵读起来,传达了“我”和师生们的共同心声,有着一样的爱国之情。 第三次则是“我”在学校的礼堂里,看到中国伟人的画像后,紧紧握住那位台湾教师的手,激动地重复了“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因为台湾“光复”了,中国的伟人画像得以张挂出来,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过去是难得一见的,此时此地,此境此情,自然无法抑制,终于迸发出来,爱国之情溢于言表了。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三次出现,开始是偶然听到,中间是交融一体,后来是喷涌而出,它犹如一根红线贯串全文,织进了“我”和台湾师生强烈的民族精神,织进了深厚的爱国情思,这一课所以“难忘”,正是难忘在这里。 因此,抓住“难忘”,紧扣三次出现的同一句话,就提纲挈领、百毛皆顺,可以水到渠成地加深理解了。重点优化 《难忘的一课》(第十册)是一篇讲读课文。不少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紧紧抓住贯穿全文的关键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指导学生阅读,并获得了成功。但我想。假如学生凭着自己的直觉思维,对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且愿意带着课题走进课文呢如果学生真的有了这种需要,我们不防就此一试,即从课题入手,就学生的阅读过程而构建教学过程。 先分析课题:中心词“一课”――言事;题眼“难忘”――传情。由课题可知,课文集叙事抒情于一体。再从教与学方面来分析:教者看到课题会推测,文章叙述了什么事抒发什么情学生读了课题,至少会产生如下猜想:这“一课”讲了哪些事为什么这“一课”令作者终生难忘综上所述,依据文情和学情,可以形成这样一条教学思路:紧扣课题,构建三个板块,指导学生阅读。 [点评:阅读教学从何处入手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要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进文章中去,有利于学生快速有效地开展阅读实践活动。上文提出的“指导学生阅读”,其用心也在于此。] 一、感知难忘事 1.检查预习后提问: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什么地方作者经历了什么事 2.让学生速读课文,分别找出“上课”和“下课”的有关段落,并想想这两部分各讲了什么事(学习祖国文字和参观小礼堂) 3.让学生再读这些段落,然后讲讲这两件事。 [点评:第一个板块的教学,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重在让学生“感知”难忘的事情。环节2的教学,渗透

难忘的一课

难忘的一课 现在的我,自信好强,能言善辩,是人见人夸的“白天鹅”;原来的我,胆怯害羞,是师生心目中的“丑小鸭”。是那一堂语文公开课,使我的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课。 那是我读小学四年级时的一个明朗的早晨,教室四周坐满了各校前来听课的老师。胡老师面带笑容,开始讲课。尽管老师讲得非常精彩,可我的思绪还是飞到了很远的地方。我想起了小学二年级时一节语文课。 那也是一堂公开课,执教的是我们的班主任王老师。课上,王老师提了许多问题,我慎重地选取了三个最有把握的,满怀希望也是破天荒地举了三次手。可是,王老师的目光却一次又一次地从我身上跳过。唤,她是怕我这个胆怯木油的“丑小鸭”砸了她的锅!我的心往下沉,沉到一片泥淖中。王老师,您知道吗?为了不让同学们再叫我“丑小鸭”,为了让爸爸妈妈不再为女儿的“无能”而叹息,为了打破当众发言零的记录,为了今天的这一课,昨晚我一直预习到凌晨一点钟,连课文的标点都能背出。然而,王老师,您……您大伤我的心啦!您把我心中刚刚点着的希望之火浇灭,永远地浇灭了,从此,它再也没有复燃过。 “请同学们想一想,丑小鸭在遭受了一次挫折后为什么不泄气呢?”老师的提问把我唤回到现实之中。我思考了一会儿,似有所悟,就是没敢举手。郭老师把问题又重复一遍,看到教室里举满的小手,我怦然心动,情不自禁地抬起了头,可那只被灼伤了的手始终举不起来。也许我眼中写满了期待,我多么希望老师能注意到我呀!可是,这可能吗?出乎意料的是,郭老师亲切的目光居然穿过如林的手臂,越过众人的头顶,落到我的身上。 “XX同学,你能回答吗?”亲切的话又一次在我耳边响起。是的,是喊我,我慢慢地站了起来,感到脸火辣辣地发烫,心突突地乱跳,但更多的是兴奋和高兴。我的声音轻极了,轻得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只觉得它在微微颤抖:“因……因为……小……。小鸭心里始终有希望。”真是糟透了!谁知部老师都诚恳地鼓励我说:“回答得很好!可以再讲一遍吗?”我周身感到一阵温暖,一种不知从何而来的勇气驱使着我,我顿了顿,竭尽全力地大声地重复了一遍。“太好了,请坐下!”郭老师的声音是那样温和,目光是那样的亲切。这可是我生平第一次当众发言啊!我只觉得一股从未体验过的快感流进我的心里,一种自信于从前的勇气注入我的肌体…… 郭老师,您还记得那个扎着羊角辫,成天沉默不语的女孩吗?五年前,是您的启发和鼓励把我引出了自卑和胆怯的泥淖,重新点燃起我心头已熄灭许久的希望之火,使我变成了一个口齿伶俐的“白天鹅”。邹老师,我衷心地感谢您,我将终生铭记那难忘的一课。

五年级语文上册难忘的一课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难忘的一课公开课教案 和板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难忘的一课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2、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地图 祖国的板块上,有个美丽而独特的地方,台湾省找到位置了吗? 引入交流:想了解台湾吗??老师介绍台湾的富饶美丽、特殊地理、久远历史、当前局势、 导入课文:日本侵略者曾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不仅在中国大陆横行霸道八年,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等无数大血案,而且侵占并血腥统治了台湾整整50年。我们今天要读的课文就是在台湾刚刚光复时发生的一个小故事。 板书课题:23难忘的一课 2、结合文前提示和相关资料自主研读课文。

(1)齐读课题:从课题你们读出什么?“这一课”到底怎样的“难忘”? (2)读出主见:用自己最想用的方式与策略读书。注意读准3个生字。 (3)互助研读:学生在充分自读基础上同坐研读讨论。 3、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和谈谈初读课文体会。 4、质疑交流:主要提出读中疑惑不解的问题。如,作为一个教师,为什么连自己祖国的文字都不会写?这么简单几个字,作者为什么坐进教室跟着读?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到底表达了他们什么样的感情? 二、切入关键句子,体验“难忘”之情。 谈话导入:刚才同学们质疑水平非常高。有一个句子贯穿全文,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你们会写会读这句话吗? 1、一生演板写句子——体会老师板书的吃力。 要求:请你像台湾教师一样来写这9个字。应该怎样写?学生反复朗读文中句子体验:“一笔一画”、“认真”、“吃力”。为什么会这样?(结合第11自然段,由学生借用资料说背景,老师点拨——当时日本侵略者在台湾实行血腥的统治,不准台湾人民说国语,要台湾人民当忘国奴)面对这个情景,你们有什么话要说? 2、一生尝试读句子——体会师生朗读的认真。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 2、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 3、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4、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的诵读,交流合作,理解诗的内容。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 2、理解诗中的哲理; 3、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 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简介作者背景,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11岁父亲去世,随母亲到英格兰马萨诸塞州定居。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曾前后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的诗歌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诗风质朴无华,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诗集《山间》《白桦树》《西去的溪流》等。 二、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的录音,让学生标出朗读的停顿,然后让学生自由读。 2、点两名学生分别朗读,思考 (1)这首诗是写什么,他引起了你哪些思考?让学生讨论。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

难忘的一课

一、课前“知识快餐”,介绍背景 (著名爱国将领和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在美国考察期间,有一次,他和一名使馆人员去邮局往国内寄东西。邮局职员看了邮单后故意问:“你是哪国人?”吉鸿昌理直气壮地回答道:“我是中国人!”那职员冷笑道:“地球上已找不到中国了。”吉鸿昌异常愤怒,同行的使者却低声劝道:“吉先生,你为何要说自己是中国人呢?你可以说自己是日本人,这样就能受到礼遇。”吉鸿昌怒不可遏,大声斥道:“你觉得中国人丢脸吗?我却觉得当中国人很光荣。”回到寓所,吉鸿昌越想越气,当即找到一块半尺来长的硬纸板,亲自用毛笔在上面用英文写了5个大字:“我是中国人!”无论是外出,还是出席宴会,他都把它佩戴在胸前。) 师:看完了这个故事,我想,一定有很多同学,深有感触地对自己说道:“一定要做个豪迈的中国人”吧?但大家可曾思索过,在这个故事的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是一个多么可悲的时代啊!身在异国他乡的中国人,竟到了连自己的国籍都不能堂堂正正说出口的境地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上海外滩公园“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的牌子、不能忘记“圆明园”那场空难性的烈火与洗劫,更不能忘记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这种种的种种,让无数的百姓颠沛流离,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当时,在我们的台湾,那里也正经历着一次空前的大劫难。 (出示关于台湾被日本人侵占后的背景资料。)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故事。《难忘的一课》便是其中的一朵小浪花。 (读题。) 情感的积淀是上好一节成功公开课的坚实基础,我们倡导“简单而扎实”的语文课堂,每一堂有效的课前阅读,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扩大知识面,更能垫定学生感情的基础,再加上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的控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感知难忘事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花一分钟时间默读课文,然后用简单的话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谈理解,师指导。) 师:让我们再一次看看题目吧!(读题)这一节课在作者的心里已刻上了一个极深极深的烙印。可到底让作者难忘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然后来说说吧? 生:作者难忘的是台湾的师生对祖国诚挚的爱。 生:我补充,难忘的是台湾民众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对回归后的台湾人民爱国的感动! 师:是啊,难忘的是一颗颗深厚的爱国心,一片片对祖国无比赤诚的爱! (再读题。) 两次读题,但课题的内涵已大为不同,学生的激情自然随之高涨。 三、精读,揣摩难忘心

《难忘的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23* 难忘的一课 上课教师:刘爱华年级:五年级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3个生字,了解课文内容。 2、抓住文中三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朗读、理解,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3个生字,了解课文内容。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三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朗读、理解,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背景,从文中找到重点句子品析,理解这一课让作者难忘的原因。 教学准备: 1、教具:小黑板、学习辅助卡。 2、预习:(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圈出文中的生字词语,熟读几遍,标出自然段。 (2)再读课文,想一想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熟读课文,在读不懂的地方作上“?”,并试着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4)回想在这一学期的语文学习中,让自己难忘的一篇课文是什么,为什么? 一、导入揭题 1、教师简介时代背景: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94年日本侵略朝鲜并向中国挑衅,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惨遭失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一共勒索了中国两亿三千万两巨额白银。其中,台湾被割让给日本,被侵占统治了整整五十年,侵略者采取军事占领、民族压迫、经济掠夺、奴化教育等措施奴役人民群众,让中国人民蒙受了巨大耻辱,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才归还中

国。本文写的就是台湾刚刚光复时的事情。 2、板书课题,齐读。 二、明确学习目标(在过渡语中和学习反思时明确。)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出示学习要求(一):速读课文,读准字音,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填空:主要讲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见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境,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画像)的深切感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认读本课生字:闽、诸 (2)指名完成填空,齐读。 (3)完成当堂训练1。 (二)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过渡语:质疑:同学们,这一课在作者眼里是难忘的一课,是因为最难忘一句话,这句话是哪句话呢?(指名回答:“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一共出现三次。) 1、出示学习要求(二):(1)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勾画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并想一想这句话每次是在文中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品析第一次出现: 答案预设:①指名读句子。(他用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不少教师也是重新学习祖国文字的。) ②质疑:a.这位老师写字时的词语给你印象最深?(一笔一画) b师生练写这几个字,然后谈写的感受。 C师:为什么台湾老师要一笔一划地写,写得那么认真,写得那么吃力?(因为日本人实行奴化教育,台湾“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方案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方案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难点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难忘的一课》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见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课文主线清晰,叙事生动,感情充沛。“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简短而又深刻的话贯穿全文,反复出现,每一次都伴随着一段情节,都表达了人物的思想。它既是文章的线索,又是情感的主线,集中体现了台湾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细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目标要明晰、具体、可操作,并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1、借助语境及补充资料,了解“光复”的意思。

2、抓住课题了解课文呈现的画面,借助“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一句体会台湾人民的爱国热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联系时代背景,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本文字词的理解难度也不是很大,况且学生基本学会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根据平时对学生的观察,发现本班学生情感性朗读还是蛮不错的。不过学生对文本背景了解较少,相对来说比较陌生。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 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课文主线清晰,叙事生动,感情充沛。“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简短而又深刻的话贯穿全文,反复出现,每一次都伴随着一段情节,都表达了人物的思想。它既是文章的线索,又是情感的主线。学习课文时,紧紧围绕“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联系时代背景,想

未选择的路公开课教案

《未选择的路》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探讨,师点播小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我们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面对生活的风雨,普希金告诉我们要选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如果面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我们又当如何?弗罗斯特将引领我们深思。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未选择的路》。(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 师:同学们,在进入诗歌学习之前,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作者。哪位同学来把你了解到的作者相关信息拿与大家分享? 生举手回答。(学生介绍完毕后,老师出示幻灯片补充)

三、朗读课文 师:对诗歌的理解,通常是建立在熟读成诵的基础基础之上的。接下来,我们分小组来朗读这首诗歌。每两小组读一节,最后一节全班一起齐读。朗读时要注意把握好情感和节奏。 1.分组朗读。 2、配乐朗诵。(出示幻灯片) 四、我思故我行 师:同学们,虽然我与你们才相处十几天。但你们给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这不仅因为我们七(1)班的同学聪明,更因为你们乐于思考,善于思考。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六人小组为单位,就这首诗设计一个问题,帮助大家正确理解这首诗。 五、整体感知 通过刚才大家的思考,分析,我们对诗歌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思路,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 六、合作交流: 同学们,由于大家的积极参与,我们刚才的合作十分愉快。接下来,我们一起进一步合作交流。 多媒体出示问题: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多媒体出示提示:找关键词句来描绘诗的情境。 1、第一节诗中哪一个动词最能体现主人公当时的心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