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必修一第七单元课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3课 :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950年2月,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中苏 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毛泽东主席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斯在意条大义约林:上出签席促字签进。字经这仪济是式新。的中周恢国恩复与来外总与国理发签兼展订外,的长第代打一表破个中帝条国约政。府 国主义的封锁与孤立,巩固中苏团结。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缔约国双方 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 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 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一 方受到日本或日本同盟国之侵略而处于战争状 态时,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 助。”
• A.求同存异方针 • B.平等互惠原则 •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D.多边外交策略
“求同存异”的内涵:
同: (1)共同的遭遇:都遭受过殖民主义的 侵略; (2)共同的任务:都面临民族独立、发 展民族经济的任务;
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体制不同, 意识形态不同。
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
外交基本方针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新
中 初期外交成就:
国
初 1、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
际会议上的发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
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
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地注意。中国人
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
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你认为这次会议
应该是
A.第26届联大 B.中苏建交谈判
C.日内瓦会议
D.亚非会议
• 7.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进一步阐述 的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是
②形成了“万隆精神”。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 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 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 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 显然是存在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和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作用;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感悟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分析相关历史资料,培养学生概括历史和观察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再现、阅读史料、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和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从《大宪章》的签定到《权利法案》的制定,使学生认识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是非常漫长而复杂的,从而认识到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唯物史观。
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的、客观的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阶段性产物。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权利法案》和责任制内阁难点:君主立宪制的概念和特点,君主、议会、内阁的相互关系及各自作用。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案例故事故事一“沉默”的女王2014年,88岁的英国女王已经登基整整62年了,先后有13位首相得到她的任命。
她从不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人认为这是她得以保持英国王室地位的主要原因。
故事二20年来女王首次要求加薪2010年5月,英国女王要求加薪。
据悉,王室开支一般每十年与政府沟通一次,不过女王已经20年没有提出过加薪要求,而其间英国物价上涨了80%。
对女王加薪的要求,英国共和党的竞选经理史密斯指出,这一要求是“国家的耻辱”。
英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为什么要如此的限制王权?既然限制王权又为什么要保留国王呢?【讲授】材料从传统中走来--13世纪《大宪章》和议会制度-------政治传统《大宪章》最为精髓的条款是:一、……二、“若不经同等身份的人的合法裁决和本国法律之审判,不得将任何人逮捕囚禁、不得剥夺其财产、不得宣布其不受法律保护、不得处死、不得施加任何折磨,也不得令我等群起攻之、肆行讨伐。
部编新教材语文必修一第七单元群文教学设计.ppt
着重描写牵牛花、槐蕊、秋雨、秋枣一类 平凡细小的事物,这是为什么?
作者对于北平秋天那些著名风景的描写,只是 点到为止,而主要描写普遍存在于家家户户街 头巷尾的那些景象,
原因有三: 其一,这是由作者的思想决定的。作者追求
“清”“静”,并有着淡淡的“悲凉”情怀, 而那些著名风景都是游人云集、热想。
其二,那些著名风景,是古往今来墨客吟咏北 平秋天常用的题材,虽富有秋的特色,但不容 易道出新意来。
其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那些常见的景象人们虽然很熟悉,却习以为常, 并且往往忽略了它们的特殊意味。作者把它们 挖掘出来,集中起来,可以使人们更深刻地
体味到北平的“秋味”。
悲凉的“秋味”,为什么在郁达夫笔下具 有特别之美?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 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 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 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 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 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 世文学”。第四,这契合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 中国古代文人向来有悲秋的传统。郁达夫和大多数 中国传统文人一样,他欣赏的是一种萧瑟、悲凉之 美。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游学”情怀,自然,旅途创作,感物思 亲,就有了很强的游子情结。从《古诗十九首》(如《行行重行行》) 开始,即有对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之思”的深刻描写。或许正是 这种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才使得这个拥有中秋、重阳的秋天,被格 外地染上忧郁的色彩。文人笔下的秋夕、秋月、秋风、秋雨也就常常 令人为之动容。
画面命名 景物角度 赏析
景物选取 形声色态 画面组合 氛围意境
(1)《故都的秋》中的“秋味”,作者没有从 故官、颐和园等皇家宫殿、 园林着笔,对陶
第七单元 单元解读(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单 元 情 境 设 置 (整合单元内容,完成学习任务)
1
关于举办“登山临水品胜景,吟赏涵泳寄深情” 读书会的通知
为了调动同学们的阅读积极性,增强同学们的写作能 力,我班将开展主题为“登山临水品胜景,吟赏涵泳寄深 情”的读书会。本次读书会以第七单元散文为阅读对象, 综合自读、诵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开展朗诵比赛、小组品 读会、读书成果分享会等多种活动,帮助同学们走进文本 ,获得更美好的阅读体验。
单元 目标
基于对单元内容的认识及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本单元 拟设计三个教学专题,安排10课时,完成四个教学目标, 分别为:感悟自然胜景,领会作者感情,探究深层意蕴, 抒写身边美景。
设置任务和活动,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熟悉文本,感 受散文的景物美和语言美;通过专题教学深入研读,加深 学生对散文思想情感、文化意蕴的理解;继而完成延展性 写作任务。
设计意图:本单元散文语言优美,通过朗诵经典选段, 让学生感知散文的句式美、文辞美和情境美。
专题一:自然之美,各美其美
任务3:读书会之赏读——美景共欣赏
开展班级赏读交流会。按照课文篇目,将全班同学 分为五个小组。每个小组在自读、诵读的基础上,仔细 赏读文本写景段落,选取你最喜欢的几段文字,摘录语 段,分析语言特色,学习写景技巧,写一段150字以内 的景物推荐词。完成阅读活动任务单2。
专题二:物我交融,情理合一
预设角度(2)梳理《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夜游的活 动轨迹,在不同地点、面对不同景物的情绪起伏。以作者活 动轨迹为坐标系横轴,以作者情绪高低为纵轴,画出作者情 绪变化曲线。
预设意图:外在的宁静与心中的不宁静互相对峙,幽美宁 静的景潜藏纷繁复杂的心。引导学生对文中关键语句进行揣摩, 深入把握作者内在情感。
预设角度(5)姚鼐的老师刘大櫆在《朱子颖诗集序》中提及《登 泰山记》,认为可以从中看到姚鼐的“幽怀远韵”(超凡脱俗的情操) 和“隐君子之高风”(隐士的高风亮节),你可以从文中找到刘大櫆的 判断依据并简要分析吗?
2021年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七单元课件教案:(统编版)[含解析]
2021年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七单元课件教案:(统编版)[含解析]XXXX学院/院校/高校高中语文课程课件·教案·讲义·检测·20 ~ 20 学年第学期课程名称语文专业班级授课教师XXX学院教务处制教案编写说明一、教案的规范化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规范教案管理,特制定教案编写说明。
二、教案的编写规范1.教师上课要有完整的教案,按照课程教案编写要求书写或以Word文档编制的纸质教案,不能以课件幻灯片的打印稿代替纸质教案。
2.从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开始每位教师的教案,应加装统一格式的封面和首页后,每学期装订成册。
(推荐文本格式附后)3.由于课程类型(医学、公共文化课)、教学内容的差异,教案编写的具体格式可根据学科特点进行修改,但必须包含以下主要要素:(1)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即教学中体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和“章节的目标”及预期达到的效果。
(2)教学内容:是指通过对教学大纲、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的研析,确定课程教学或课堂教学知识信息的总和。
(3)教学重点、难点:本部分是指该课程或该章节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和加强学习的知识点。
(4)教学进程组织与设计:是根据教学目的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教具及现代教学手段)、师生互动、学时安排、板书设计等的设计或选择。
(5)课前预习:是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必须先预习教材的内容及复习与该章节有关的已学过的知识,以便更好理解新内容。
(6)课后实施情况及分析:是对课程教学中知识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评价;某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应用;师生双边活动的设计;教学效果等课堂教学过程情况的总结与分析,为以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和素材。
课程概要:(课程教案首页)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登泰山记》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参考学案1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知识点拨〔一〕知识网络〔二〕历史解析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它成为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出发点。
这一政策以保障本国领土主权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与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为基本原则。
新中国建立之初,两大阵营处于对立和激烈斗争状态,再加上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外交孤立的政策,所以使得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表现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随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
教材中对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过程有较为详细的介绍,其意义则在于:首先,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打开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其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国家不分大小、社会制度异同,一律平等,和平共处。
这使它成为国际关系的普遍准则。
二、学习自评〔一〕知识掌握1.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表现为〔〕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④一条线,一大片A.①②③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2.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A.提出“求同存异”方针B.提出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张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3.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B.亚非国际会议C.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D.第六届联合国大会〔二〕能力提高1.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是为了〔〕A.团结世界各国人民B.使新中国在维护独立自主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地位C.为我国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D.开拓外交新局面2.新中国成立初期,展开外交活动的首要目标是〔〕A.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B.提高国际地位C.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D.制定外交原则3.以下关于日内瓦会议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B.就政治解决朝鲜问题达成协议C.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D.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三〕延伸拓展1.新中国建立初期,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包括〔〕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B.帝国主义东方战线被冲破C.社会主义形成世界体系D.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2.新中国建立初期外交方面的大事,按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①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②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③参加万隆会议④确定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A.①②③④B.②④③①C.④①②③D.①④②③3.以下不属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在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是〔〕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C.实行“无敌国外交”D.参加万隆会议〔四〕模拟练习1.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外交工作的重点是〔〕A.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B.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C.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D.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2.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次双边谈判中?〔〕A.中印谈判B.中苏谈判C.中美谈判D.中缅谈判3.亚非会议能够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求同存异”方针的推动B.会议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C.亚非国家无矛盾和分歧D.亚非各国有团结、反帝反殖的共同愿望4.新中国建立之初,实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外交方针的目的是〔〕①取缔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②稳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③急于和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④突破帝国主义的孤立政策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④D.①②5.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管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部编部高一语文教案第七单元参考范文五篇
部编部高一语文教案第七单元参考范文五篇教案的编制过程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脑力劳动。
随着知识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备课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和娱乐活动,已经没有尽头。
最佳教学方案的设计和选择往往很难让人完全满意。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高一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高一年级语文教案1《鸿门宴》[教学目的]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教学设想]1、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
如何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可从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入手突破这一难点。
2、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三教时。
第一教时一、导入1、板书并朗诵(或由学生齐诵)。
要读出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
2、简析《核下歌》,介绍时代背景.引入新课。
1)项羽的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在力,是暴秦的主要奠基人。
2)项羽起兵及秦动机不纯,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
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着本质的区别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北的教训。
“时不”,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我战之罪也”。
4)“鸿门宴”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楚汉之争概况简介: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
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
2021年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七单元 课件教案:我与地坛第二课时(统编版)[含解析]
XXXX学院/院校/高校高中语文课程课件·教案·讲义·检测·20 ~ 20 学年第学期课程名称语文专业班级授课教师XXX学院教务处制教案编写说明一、教案的规范化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规范教案管理,特制定教案编写说明。
二、教案的编写规范1.教师上课要有完整的教案,按照课程教案编写要求书写或以Word文档编制的纸质教案,不能以课件幻灯片的打印稿代替纸质教案。
2.从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开始每位教师的教案,应加装统一格式的封面和首页后,每学期装订成册。
(推荐文本格式附后)3.由于课程类型(医学、公共文化课)、教学内容的差异,教案编写的具体格式可根据学科特点进行修改,但必须包含以下主要要素:(1)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即教学中体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和“章节的目标”及预期达到的效果。
(2)教学内容:是指通过对教学大纲、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的研析,确定课程教学或课堂教学知识信息的总和。
(3)教学重点、难点:本部分是指该课程或该章节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和加强学习的知识点。
(4)教学进程组织与设计:是根据教学目的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教具及现代教学手段)、师生互动、学时安排、板书设计等的设计或选择。
(5)课前预习:是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必须先预习教材的内容及复习与该章节有关的已学过的知识,以便更好理解新内容。
(6)课后实施情况及分析:是对课程教学中知识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评价;某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应用;师生双边活动的设计;教学效果等课堂教学过程情况的总结与分析,为以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和素材。
课程概要:(课程教案首页)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我与地坛》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情境导入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依赖地坛,在心理上也十分迷恋地坛,。
那是因为在作者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是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
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七单元 课件教案:我与地坛第一课时(统编版)
后便( )下来。
(5)譬如在园中最为( )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的苍凉。
答案:寂寞、宁静、寂静、沉寂、落寞
拓展提高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 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和欧洲的陶瓷贸易始于明代。近日英国杜 伦大学证实,该校考古系与中国故宫博物院考古所,联合整理研究 了在西班牙萨拉戈萨等地出土的十余件中国唐代至宋代早期的陶瓷 器残片,表明这些陶瓷是当时随阿拉伯商人经印度洋与红海贸易到 达地中海地区的。这就将中欧陶瓷贸易的起始时间大大向前推进了, 证明了“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唐代就已延伸至西欧。
课堂练习
选择合适的词填空:
寂静、落寞、沉寂、宁静、寂寞
(1)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
)如一间空屋。
(2)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 )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3)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 )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
照得灿烂。
(4)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
课文研读
思考:生——死——活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 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 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 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作者残疾但并不消极
课文研读
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 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 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第一部分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 有什么特点?作者有怎样的感悟?
课文研读
找处相关语句,完成表格,朗读品析,体会特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单元学习任务》(第七单元)PPT配套资料
《单元学习任务》(第七单元)PPT配套资料第一部分内容:关键能力培养——散文阅读之景与情【相关知识】富有情感是散文的主要特征。
“借景抒情”是散文表达情感的常用手法。
我们在阅读散文时,需要关注文中的景物描写,抓住景物的特点,才能更好地体味景中之情。
散文中情与景的关系,一般分为景触动情、景承载情、景反衬情三种关系。
一、景触动情景触动情,就是眼前景物触动联想,产生某种感情。
在表现手法上称之为“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最早出现在元代无名氏的《闺怨》曲:“风,吹灭残灯,不由的见景生情,伤心。
”触景生情,在古今散文中俯拾皆是。
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这句诗写出农村初春生机蓬勃的景象,随后触景生情,引发“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的感叹,为结尾抒发“乐天安命”的人生态度作铺垫。
再如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因听闻“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的秋声,展开了秋对自然万物影响的联想,最后是对人生命情状的思考。
还有季羡林先生的《海棠花》一文,开头写在异域看到海棠花,于是想起家乡的海棠花,海棠花勾起了自己的思乡之情,景触动了情。
以上示例都是触景生情的优秀作品,我们可从作者的写作中体味其中的含义。
二、景承载情景承载情,即景中寓情。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会将主观情感无形地融入到客观的自然景物描绘中。
所以散文中的景物是具有灵性和情感的,它有别于日常所见,它带有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
我们通过自然景物,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起伏和思想变化。
景承载情,具体可分为景明现情、景暗示情、景象征情三类。
1.景明现情,顾名思义,景物描写明显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我们通过所描写的景物,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或喜或忧或痛或愤的思想感情,一目了然。
如下面的一段文字:“菜园大小不一,但都平坦方正。
”“黄瓜、青椒、芫荽、韭菜、西红柿、香葱、茄子,各种蔬菜应有尽有,五颜六色,有嫩有老,有圆有长。
”这段文字通过美丽的菜园景色,写出了大生产的勃勃生机。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单元学习任务》(第七单元)说课教学电子课件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二、景承载情 景承载情,即景中寓情。“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作者会将主观情感无形地融入到客观的自然景物描绘中。 所以散文中的景物是具有灵性和情感的,它有别于日常所见, 它带有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我们通过自然景物,能够感受到 作者的情感起伏和思想变化。
景承载情,具体可分为景明现情、景暗示情、景象征情三 类。
3.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描写: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 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 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 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 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就是由近及远,由近处的荷塘,写 到荷塘四面的树,由树写到远山,层层推进,一目了然。
1.景明现情,顾名思义,景物描写明显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我们通过所描写的景物,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或喜或忧或痛或 愤的思想感情,一目了然。如下面的一段文字:“菜园大小不 一,但都平坦方正。”“黄瓜、青椒、芫荽、韭菜、西红柿、 香葱、茄子,各种蔬菜应有尽有,五颜六色,有嫩有老,有圆 有长。”这段文字通过美丽的菜园景色,写出了大生产的勃勃 生机。
写景和抒情是这类散文的两个要素,或由情而景,或由景 而情,都是构思行文时可以采用的方法。或者先生发了某种独 特的情感体验,然后在此基础上选择能寄予感情的景物;或者 受到景物的触动,通过描写和分析提炼出深刻的感悟。不论怎 样,景物的描写,最终是为了表达情感、烘托情感,单纯写景 不是散文而是说明文。
基础·自主学习
景触动情,就是眼前景物触动联想,产生某种感情。在表 现手法上称之为“触景生情”。触景生情,最早出现在元代无 名氏的《闺怨》曲:“风,吹灭残灯,不由的见景生情,伤心 。”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2)能力目标:①通过指导学生将新中国外交的方针政策与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相互对照,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②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③通过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历史比较法,引导学生探究新中国初期的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不同;形势有着密切联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本节另一个重点,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也为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
难点:本节难点是新中国初期基本方针确立的原因。
另一个难点是亚非会议。
学生对亚非会议为什么能在与会国彼此之间存在各种矛盾和分歧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取得巨大成功难以理解。
因此,教学中要围绕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和各国代表团的共同努力,来分析亚非会议成功的原因。
教学中必须补充相应知识,互相讨论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教学过程及要点:【新课导入】准备五组材料,制成幻灯片文件,依次播放:图片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2: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3: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情景;图片4:1946年蒋介石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材料5: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建交原则的文字或音像材料。
前四组材料,重点让学生回顾近代历史上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主权的破坏情况。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课案
课案(教师用)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授课)【理论支持】1.皮亚杰、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可能会接触不同的观点,其中一些可能对解决问题是无效的,澄清那些有错误的观点,将带来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和观点的“升华”;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因而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创设历史情境,触发学习者的多种感官体验形式。
2、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语言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联系当时世界形势的风云变幻,分析中国外交政策制定和调整的背景;介绍新中国外交活动的精彩片段,创设历史情境;联系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史,对比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三、感态度价值观对比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和近代中国屈辱的外交,说明“弱国无外交”,增强历史使命感;补充周恩来等人的外交活动,培养学生的礼仪风度;通过精彩的片断,引导学生感悟历史。
2010考试说明: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教学重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阅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子目,思考下列问题,然后完成填空。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什么样的世界形势?答案:1、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且走向对峙。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内容:①“另起炉灶”-—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这就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统编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任务二:品味自然环境,读懂人生思考(2课时)
任务三:走进自然胜迹,探索文化情结(5课时)
任务四:记录美好自然,书写大地情诗(1课时)
5
五、教学(学习)总体设想
该单元教材共三课五篇文章,分别为: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15.《我与地坛》(节选),16.《前赤壁赋》《登泰山记》。
引导学生思考:朱自清“平常的自己”是怎样的?史铁生想“逃避世界里的我”是怎样的?他们想要到的另一个世界是怎样的?
任务三:走进自然胜迹,探索文化情结(5课时)
环节一(前置任务):学生借助多媒体、课文注释,完成导学案(见附表1)的学习任务。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环节二(第1课时):读通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小组合作学习,朗读课文并解决疑难字词句,小组长汇总疑难问题,交给老师。
同是写景抒情,本单元的几篇文章运用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借鉴这些文章的写法,进行创作。
1、对我们的校园(村庄或小区等),你也许已经非常熟悉了,但很可能其中还有你未曾留意的一小块天地;同一处景物,你也未必观察到它在不同时间的变化。以《我仿佛第一次走过》为题,写一篇散文。(不少于800字)
2、完成“风景这边独好”微视频拍摄脚本。(15分钟视频)
“有何感悟”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的美,热爱自然,亲近自然。
环节六(第5课时):拓展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现场诵读或展示制作的小视频。
2、以小组为单位,分享关于黄州赤壁或泰山的诗文,探讨寄托其中的不同情思,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小组长负责整理汇报。
3、教师小结,推荐阅读余秋雨《洞庭一角》,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山水散文、游记的背后的文化心理。
2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一单元第7课《荷叶.母亲》教案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母爱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母爱的不同层面,分析如何通过写作表达对母爱的感激。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5.体会课文中荷叶与母亲之间的比喻关系,感悟母爱的伟大。
6.学会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尝试仿写一篇以亲情为主题的短文。
7.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国现代诗歌的阅读兴趣,感受母爱的伟大和诗人对母亲的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学习课文中精确、优美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增强学生思维发展与创造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激发学生对文本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
4.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课文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孝道的价值观念。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的基本情感表达。本文通过荷叶的形象来象征母爱,展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赞美。这种比喻手法是诗歌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比喻句。例如,“母亲是那荷叶,我是那红莲”,这句话如何体现母爱的伟大和诗人情感的寄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喻和象征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分析课文中具体的句子和意象来帮助大家理解。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新编高一上unit7教案_1
新编高一上unit7教案Teaching Procedures for the 1st Period Step one Warming-up1。
Greeting。
2。
Watching & Chatting:Watch a video which introduces some famous cultural sites across Shaoxing, having a free chat with the Ss。
3。
Questions & Answers:Show to the Ss three pictures, asking them:①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places in the pictures?② Where are they?③ Which one would you like to see most? Why?Step two Pre-listening1。
Ticking:Listen to the tape and tick the things Ss hear。
2。
Questions & Answers:Listen again and discuss the questions in groups① Why is it important to protect cultural relics?② Why is it difficult to find out how people lived in ancient times?③ What do we know about life in ancient Egypt?④ Why do we know so much about the way the ancient Egyptians lived?⑤ What do you think we can do to protect our cultural relics?Step three Listening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案(教师用)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授课)【理论支持】1.皮亚杰、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可能会接触不同的观点,其中一些可能对解决问题是无效的,澄清那些有错误的观点,将带来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和观点的“升华”;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因而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创设历史情境,触发学习者的多种感官体验形式。
2、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语言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联系当时世界形势的风云变幻,分析中国外交政策制定和调整的背景;介绍新中国外交活动的精彩片段,创设历史情境;联系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史,对比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三、感态度价值观对比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和近代中国屈辱的外交,说明“弱国无外交”,增强历史使命感;补充周恩来等人的外交活动,培养学生的礼仪风度;通过精彩的片断,引导学生感悟历史。
2010考试说明: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教学重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阅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子目,思考下列问题,然后完成填空。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什么样的世界形势?答案:1、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且走向对峙。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内容:①“另起炉灶”-—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这就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③“一边倒”---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
阅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子目,思考下列问题,然后完成填空。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承认并且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是?答案:苏联新中国发展同一切国家的外交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是什么?答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二、新中国的外交成就1、建国一周年,新中国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意义: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2、1949年毛泽东访问苏联,1950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意义:这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巩固中苏两国人民的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3、积极同临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时提出,1954年进一步修改,使内容及表达更加完整准确。
)①内容:“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②意义: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4、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的。
(2)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亚非会议):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与的国际会议内容: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万隆精神”:万隆会议所反映的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精神。
背景:帝国主义对会议进行干扰和破坏,与会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歧影响:推动了会议取得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课内探究一、导入新课:准备5组材料,制作成幻灯片,依次播放:图片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2: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3: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情景;材料4:1946年蒋介石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材料5: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建交原则的文字或音像资料。
看完后,请学生谈谈感受,说明新中国外交与近代半殖民地屈辱外交的区别,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由此导入第一目的学习。
二、检查预习情况:书面的加口头的帮助学生列出本课主要知识点:确定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三条)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与苏等17个国家建交提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三、布置学生自学:1.学生自主探究题: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出席万隆会议?点拨方法:从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的目的和必要性方面分析参考答案:向亚非各国政府表明中国政府的和平诚意,向世界各国人民表明中国人民是热爱和平的、友好的;为了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加强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发展友好关系。
2.小组合作探究题:(1)在新的形势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何现实意义?点拨方法:抓住关键词“现实意义”参考答案: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公认的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也是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基础。
(2)制约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点拨方法:多角度回答问题参考答案: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点);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上层建筑特别是阶级属性等等。
四、教师精讲点拨:1.知识点辨析:(1)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清政府对外妥协,出卖国家主权;新中国则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如何理解“求同存异”中“同”和“异”?“同”:与会各国在近代大都有着被殖民主义奴役和掠夺的共同遭遇,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争取世界和平的共同要求;“异”: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等等2.探究题评析:(1)发散性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3.规律总结:(1)辨析备选项特别是有的备选项,无论是史实还是观点都是正确的,但不符合题意,因而具有较强的干扰性。
(2)运用观点: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继承与发展、对立与统一、个性与共性等,做题时要以这些理论观点为指导进行选择。
4.方法指导:(1)排除法(2)比较法(3)分析问题,明确要求(4)结合问题读材料,获取信息(5)紧扣问题,组织答案二、课堂反馈训练: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A中国在西方世界赢得了广泛的盟友 B中苏同盟出现了严重的裂痕C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 D“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参考答案:C讲评策略:本题可用排除法,A项建国初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承认新中国,更谈不上成为盟友,B选项不符合史实,中苏关系50年后期开始恶化,更不能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中苏关系的恶化。
D选项与题干无关。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
”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不结盟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考答案:B讲评策略: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
本题考察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理解。
C、D项与题干无关,A项也非材料所阐述的内容3、邓小平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
”体现这一论断是集体史实有()①废除了英国攫取的治外法权②促成亚非会议取得积极成果③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④参加了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参考答案:D讲评策略:本题考察的是史实的时间的掌握。
A是抗战后期的成就。
4、中国代表团在1954年的日内外国际会议上发挥了积极的重大作用,主要体现在()A在会议陷入僵局时提出了双方都能接受的合理化建议B起草了会议的一系列重要文件C始终主持会议,在会议上发挥了主导作用D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各国采取积极的态度参考答案:A讲评策略:B、C、D不符合史实。
5、一次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对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该会议是()A1950年中苏会谈 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1955年万隆会议 D1971年联合国大会参考答案:C讲评策略:本题考察的是万隆会议的作用。
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周恩来传》上卷材料二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非法所占据的席位上驱除出去。
——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决议材料三邓小平在1984年5月接见外宾时指出:“中国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
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许别人打中国牌。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阅读材料后,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的外交特征是什么?新中国建立初期,新中国政府的外交困境是什么?面对险恶,新中国政府推行怎样的外交政策?(2)据材料二,说说材料反映了联合国对新中国的基本立场是什么?此时期,新中国外交上还有哪些重大突破?这些突破有何重大意义?(3)据材料三,材料反映中国这时奉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重要依据是什么?答案:(1)近代中国史屈辱的外交;困境:美国和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分所禁运、军事包围威胁。
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团结世界各国人民等基本方针。
(2)立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
突破:中美关系走向缓和;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于中国建交的热潮;意义:终于打破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
(3)不结盟政策;依据;既符合中国人民最高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课后提升一、课后练习题及答案:1、最早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文件是()A《论人民民主专政》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考答案:B讲评策略:本题要联系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所学内容来解答,新中国成立之初《宪法》还未诞生。
A、D与题干无关。
2、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有()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参考答案:B讲评策略:④与题干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