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第1课时 认识空气“大家族”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合集下载

课题1 空气(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1 空气(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1 空气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包含三部分内容,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保护空气”。

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

第一部分通过化学史和实验探究使学生得到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五分之一的结论,注意引导学生领悟科学家真实的科学探究,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教育。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知识,教学重在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指导。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小学科学的学习和日常积累对空气已经有了一些常识性的了解,但从化学学习要求的角度看,学生仅知道这些常识是不够的,需要系统地掌握空气的组成和重要性质,需要系统地学习对物质进行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形成完整的空气的知识结构。

但由于学生尚不完全具备相应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独立设计并完成“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有一定困难,所以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空气的组成课时2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课时1 空气的组成一、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

2.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3.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观察和记录,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和分析实验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分。

三、教学过程【引入】空气是我们最熟悉的物质之一,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转动的风车、晃动的树叶和动植物的呼吸都能证明空气的存在,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有关空气的知识吧!【学生活动】交流讨论:根据对人体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不同的探究,结合你的知识积累,说一说空气中有哪些成分?【总结】空气中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另外根据研究资料可知,空气中还含有氮气和稀有气体等。

【过渡】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但古人很长一段时间都认识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人类对空气的认识及空气组成的探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认识空气,保护环境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教案

认识空气,保护环境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教案

认识空气,保护环境在我们的生活中,空气是我们呼吸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是,我们是否真正了解空气呢?今天,我们要来认识空气,学习如何保护环境。

一、认识空气1.空气的组成我们看到的空气其实是由许多气体混合而成的。

它们主要包括氧气(O2)、氮气(N2)和二氧化碳(CO2),还有很少的其他气体,如水蒸气(H2O)、氢气(H2)和氦(He)等。

2.空气的重要性空气是我们呼吸的重要组成部分。

氧气是我们身体细胞进行生命活动必须的气体,呼吸进入身体的氧气可以帮助我们产生能量。

同时,呼出的二氧化碳也会溶解到血液中,随着血液循环到肺部被排出体外。

二、保护环境1.固体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固体垃圾是我们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如果皮、餐巾纸等,这些垃圾应该被分类处理。

可回收垃圾,如纸张、瓶子、金属等可以回收利用。

2.节约用水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珍惜每一滴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节约用水,不要浪费。

可以通过修理漏水设施,缩短淋浴时间和减少冲厕量来减少用水。

3.减少汽车污染汽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交通工具之一,在使用汽车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减少汽车污染。

可以通过使用公共交通、骑自行车、步行等方式来减少汽车尾气的产生。

4.保护植被植被是地球的“肺”,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我们要保护好自然环境中的植被,不要砍伐树木,多种树种。

同时,也可以在家里种植绿植,让空气更加清新。

通过以上方法,我们可以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科学实验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科学实验来了解空气。

比如:1.研究氧气将一片薄片的白磷(P4)慢慢放入一个瓶子中,然后加入足够的氧气,我们会发现白磷燃烧起来,并且发出明亮的光。

这是因为白磷需要氧气来支持燃烧。

2.研究空气压力在一个密封的容器中,加入一些热水和醋,然后加入少量小苏打,在封好盖子后,我们会看到压力在容器内积累,直到爆炸。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空气和氧气的作用,也可以探索科学的乐趣。

四、结语空气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元素。

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讲解ppt课件

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讲解ppt课件
我们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没有空 气就没有生命,也没有生机勃勃的地球。
空气的组成: N2 O2 稀有气体 CO2和H2O…
结论:空气是 混合物(纯净物或混合物)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证明空气的存在
常温下,一定空间内气体越多,压强越大 流入的水的体积就等于瓶内排出的气体的体积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证明空气的存在
1)扁的密实袋开袋后抖动,然后封好 ——双手挤压,有压力
在拉瓦锡设计的密闭 Hg+O2 容器中,汞与氧气在加热 条件下发生反应,气体体 积减少,汞槽中的汞液面 上升,其体积就是消耗掉 氧气的体积。
拉瓦锡又证明了剩下 的大约4/5的气体既不能供 给呼吸,也不可燃和不助 燃,他将这些气体称之为 氮气。
加 热 Hg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设计实验探究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
操作要点: 1、装置的气密性要好 2、红磷要足量,以保证消耗完瓶内的氧气 3、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瓶塞 4、待反应停止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 5、烧杯中水要足够,伸入烧杯内的导管要接近底部
一.大气圈构造
外层
电离层
大气圈构造:
中间层 平流层(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

辅导讲义(2.1.1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辅导讲义(2.1.1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2.1 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给这首出自唐代诗人李峤之手的诗起个诗名。

[想一想]空气看不见、摸不着,能否凭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是如何感知空气存在的。

[追问]能否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实空气的存在?拿两个塑料袋,任意装东西,比谁先装满因为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

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直到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

那么,空气到底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一、认识空气大家族2007年11月,嫦娥一号登月成功,是我国航天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它必须穿过大气层才能到达月球,那大气层的结构怎样?带着以下问题阅读书本P33第一自然段[问题]①大气圈的构造如何?②各种天气气象出现在哪层?③臭氧层(O3)在哪层?有何作用?④登山运动员已经很辛苦,为什么还要背氧气瓶?1、大气圈的构造对流层──各种天气现象平流层──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中间层电离层外层2、空气的成份阅读文本P34[拓展视野]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空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谁发现的?早在两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1.拉瓦锡实验(1).为什么容器中空气的体积会减少?(2).拉瓦锡是怎么知道气体体积减少1/5的?(3).写出拉瓦锡实验过程中的两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4).拉瓦锡的实验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实验探究】汞有毒,你能改进上述实验,通过水面上升的体积反应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吗?2.当代实验由于汞是有毒的,所以我们用红磷代替汞,仿照这个历史上著名实验的原理,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实验2-1氧气含量的测定仪器:集气瓶、燃烧匙、乳胶管、烧杯、弹簧夹装置:药品:红磷(过量)、水注意事项:⑴弹簧夹夹紧胶皮管(防止集气瓶中的气体受热逸散)⑵红磷要过量(将氧气耗尽)⑶点燃后立即将燃烧匙伸入瓶中,塞紧塞子(防止集气瓶中的气体受热逸散)⑷红磷熄灭待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防止瓶内气体在受热时仍然膨胀)讲授原理:过量的红磷燃烧时基本耗尽了集气瓶内空气的氧气,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降低,打开止水夹后,大气压将烧杯里的水压入集气瓶中,集气瓶内被消耗的氧气体积就是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课件PPT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课件PPT
(1)、酸雨:二氧化硫(SO2) (2)、温室效应:二氧化碳(CO2) (3)、臭氧空洞:氟氯烃
治理:
1、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或燃烧时进行脱S处理) 少工业废气排放,对废气进行回收净化
再利用等。
4、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5、开发新能源(太阳能、氢能、风能、地热等)
6、政府部门合理规划、制定标准、加强监测。
酸 雨 对 建 筑 物 的 腐 蚀
酸 雨 对 森 林 的 破 坏
第二单元
猜谜语,唐代诗人李峤有 一首绝句: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人竹万竿斜。
课题1 空气
空气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 生命支柱,同时也是重要的自然 资源。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和 研究与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空气。
资料: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 17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 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18 世纪才认识到空气的复杂性.
复习提问:空气由哪些物质组成?
氮气(N2)78% 氧气(O2)21% 稀有气体 0.94% 二氧化碳(CO2) 0.03% 其他气体及杂质 0.03%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这些 物质之间没发生反应,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质, 如空气
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可以 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如氧气O2,氮气 N2
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呼吸
炼 钢 急救
宇宙航行 气焊
三、保护空气
1、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 碳氧化物 氮氧化物 碳氢化物 飘尘 煤尘 放 射性物质等
空气污染源
自然:火山爆发、地
震、森林火灾
人为:
人为来源
• 来源:煤 石油的燃烧,矿 石冶炼,汽车尾气,工业废 气等

认识空气说课稿

认识空气说课稿

认识空气说课稿导入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身边的重要物质——空气。

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需要呼吸空气来维持生命,但是你们知道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吗?空气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空气。

空气的组成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气体是氮气和氧气。

氮气占空气的78%,氧气占21%,其他的稀有气体如二氧化碳、氩气等则只占空气的1%左右。

空气的作用空气对我们的生命和环境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 维持生命人们每天需要呼吸大约20,000次,每次呼吸约500毫升的空气,以提供足够的氧气给身体进行代谢作用。

如果没有足够的氧气,人体就会出现无氧状态,导致大脑和身体的细胞受损并逐渐死亡。

2. 保护地球空气也是地球的保护层之一。

氧气层可以吸收紫外线和其他有害的辐射,保护地球生命。

3. 火和燃烧的支持空气也是火和燃烧的重要支持。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燃气灶、汽油车和立即发电机是我们使用空气来进行操作的重要设备。

4. 传播声音空气是声音的媒介之一。

在传输声音时,声波会产生气压波,从而在空气中传播出去。

空气的特性空气也有一些有趣的特性。

1. 气体的扩散和混合不同气体在空气中会扩散和混合。

这是因为气体分子具有热运动。

在气体分子的碰撞中,不同气体会混合并扩散。

2. 气体的压力空气也具有压力。

这是由于空气分子的碰撞和运动,导致对周围物体产生压力。

3. 温度的变化当温度升高时,空气分子的热运动加剧,气体膨胀,密度降低;当温度下降时,空气分子的运动减缓,气体缩小,密度增大。

结束语好了,今天我们就简单的了解了一下空气的一些知识以及它的作用与特性。

希望大家通过这次学习,能够更加关注身边的环境,从小事做起,保护空气环境,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谢谢!。

课题1 我们周围的空气(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2024)_1

课题1 我们周围的空气(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2024)_1

第二单元《空气和氧气》教学设计课题1 我们周围的空气第1课时空气的组成发现。

【学生任务2】阅读教材P31,将下图中的数据或物质补充完整。

【总结】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补充】稀有气体共有7种,分别是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 )、氪气(Kr )、氙气(Xe )、氡气(Rn )、奥气(Og )。

【过渡】仿照拉瓦锡探究空气组成实验的原理,我们来设计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讲解】反应原理:红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红磷为暗红色固体,五氧化二磷为白色固体)实验装置:装置密闭,气密性良好实验操作:学生观看教材及实验视频 实验现象:1.红磷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2.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集气瓶中的水面上升,约占瓶内空间的1/5。

【思考与讨论】【对应训练1】下列科学家中,得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是()A.张青莲 B.拉瓦锡C.门捷列夫D.波义耳【对应训练2】如图表示空气的组成(体积分数),气体X为()A.氮气B.氧气C.稀有气体D.二氧化碳【对应训练3】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现象能证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是()A.集气瓶中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B.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C.冷却到室温,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D.集气瓶中水面最终上升至1处【答案】1.B 2.B 3.D【思考与讨论】从物质组成的角度分析,空气和氮气、氧气之间有什么区别呢?【总结】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稀有气体;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

【思考与讨论】判断下列常见的物质中,哪些属于纯净物?哪些属于混合物?①洁净的空气;②五氧化二磷;③氧化汞;④冰水混合物;⑤稀有气体;⑥液氧;⑦澄清石灰水;⑧二氧化碳;⑨河水。

【总结】①洁净的空气;⑤稀有气体;⑦澄清石灰水;⑨河水都是混合物。

《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和氧气PPT课件(第1课时)

《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和氧气PPT课件(第1课时)

探究新知
1774年普利斯特里利用一个直径为一英尺的聚光镜来加 热各种物质,看看它们是否会分解放出气体,他还用汞槽 来收集产生的气体,用蜡烛在气体中燃烧,观察老鼠在气 体中存活的时间来研究它们的性质。普利斯特里发现了氧。 遗憾的是他和卢瑟福等人都坚信当时的“燃素说”,从而 错误地认为:这种气体不含燃素,所以有特别强的吸收燃 素的能力,因而能够助燃,当时他把氧气称之为“脱燃素 空气”,把氮气称之为“被燃素饱和了的空气”。
探究新知
拉瓦锡的实验结论: 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 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实验装置:
2.实验步骤及现象
空气 集气瓶
【思考】集气瓶中除少量水 以外剩余部分是什么?
燃烧匙
M
止水夹
导管
红 磷
①连接仪器,并检查 装置的气密性;
②在集气瓶内装入少 量的水,再把剩余的 容积分成五等份,并 用橡皮筋做上记号。
探究新知
空气成分的发现史
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对空气和气体的认识还是模糊的, 到了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 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
探究新知
1772年卢瑟福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磷,除去寻常空气中 可助燃和可供动物呼吸的气体,对剩下的气体行了研究, 发现这种气体不被碱液吸收,不能维持生命和具有可以 灭火的性质,因此他把这种气体叫做“浊气”或“毒气”。同 年英国化学家也了解到木炭在密闭于水上的空气中燃烧 时,能使1/5的空气变为碳酸气,用石灰水吸收后,剩下 的气体,不助燃也不支持呼吸。
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探究新知
交流讨论 :实验中进入水的体积小于空气总体积的1/5, 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赖以生存的空气

赖以生存的空气
[想一想 空气看不见、摸不着,能否凭自己的生活 想一想]空气看不见 摸不着, 想一想 空气看不见、 经验,谈谈自己是如何感知空气存在的。 经验,谈谈自己是如何感知空气存在的。 1. 这是什么? 这是什么? 2.矿泉水瓶里倒底有没有东西? 矿泉水瓶里倒底有没有东西? 矿泉水瓶里倒底有没有东西 3.如何证明? 如何证明? 如何证明 [试一试 试一试] 试一试 1.将矿泉水瓶倒扣在水槽中,挤压它 将矿泉水瓶倒扣在水槽中, 将矿泉水瓶倒扣在水槽中 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2.减少的空气体积与进入集瓶中水的 减少的空气体积与进入集瓶中水的 体积有什么关系? 体积有什么关系?
过 江 千 尺 浪 , 入
解 落 三 秋 叶
代 : 李 峤 唐 课

? 风
引 入

1.作者描述的是什么? 作者描述的是什么? 作者描述的是什么 风 2.它是如何产生的? 它是如何产生的? 它是如何产生的 空气流动产生的 风是流动的空气,今天 风是流动的空气, 来认识空气的真面目。
第二章浩瀚的大气 §2.1 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
[问]我们是否能够借鉴拉瓦锡的实验原 问 我们是否能够借鉴拉瓦锡的实验原 设计一个或多个更为简单的实 理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 ,设计一个或多个更为简单的实 验,来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分数 ? [提示 关键要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 提示]关键要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 提示 关键要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 现提供的实验仪器及药品: 现提供的实验仪器及药品: 如燃烧匙、烧杯、集气瓶、止水夹、 如燃烧匙、烧杯、集气瓶、止水夹、 导管、木炭、白磷、蜡烛等。 导管、木炭、白磷、蜡烛等。 所选实验仪器及药品: 燃烧匙、白磷、 所选实验仪器及药品 燃烧匙、白磷、 集气瓶、止水夹、导管、烧杯。 集气瓶、止水夹、导管、烧杯。

上海市初三化学上册第二章浩瀚的大气知识总结及训练

上海市初三化学上册第二章浩瀚的大气知识总结及训练

第二章浩瀚的大气第一节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一、认识空气“大家族”(1)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2)上表表示的是体积分数,而非质量分数2、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1)拉瓦锡在曲颈甑中用加热汞的方法测定。

原理: O2 + 2Hg ═加热 HgO装置:现象:部分液态汞变成红色粉末,容器内空气的体积大约减少了1/5。

(2)在集气瓶中用点燃红磷的方法测定原理: P + O2 ═点燃 P2O5装置:操作要点: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把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手紧握集气瓶外壁,如果在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证明气密性良好。

②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才可打开弹簧夹。

现象:产生黄白色火焰,冒白烟,放出大量的热。

打开弹簧夹后,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约占瓶子容积的 1/5。

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 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③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3、氮气的性质和用途: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略比空气小。

化学性质:不活波,一般情况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较难与其他物质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氮气可以和某些物质反应。

例如:合成氨、制氮肥、生物固氮等。

用途:a、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b、用作保护气(保存食品)c、医疗上用液氮冷冻麻醉d、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显示超导性能4、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

物理性质:都是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

化学性质:极不活泼,曾被称为惰性气体。

但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用途: a、用作保护气(电焊)b、电光源(霓虹灯——稀有气体在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c、用于激光技术d、氦气可作冷却剂e、氙气可作麻醉剂f、充热气球二、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1、大气污染源:主要是烟尘和有害气体。

他们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最新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教案——第1课时

最新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教案——第1课时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教案教学目标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调查等方法来收集证据。

2.知道氧气对于生命的意义。

3.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我们怎样为净化空气作贡献。

教学难点调查居室空气污染的原因。

教学方法用简易的方法考察空气污染的情况。

学生不能用简易的方法考察空气污染的情况。

学生能用简易的方法考察空气污染的情况。

引导学生用简易的方法考察空气污染的情况,并能设计实验。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空气污染的软件,让学生准备有关空气污染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谈话:空气对我们来说重不重要?学生讨论之后回答2、哪些地方体现出空气对我们很重要呢?3、在水下我们能呼吸吗?我们来看多媒体课件。

4、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大家用手把鼻子捏起来,把嘴闭上。

(持续十几秒中左右。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刚才有什么样的感受5、大家有什么感觉啊?6、这说明什么啊?从中感受到空气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引起学生对空气的关注。

二、新授1、大家看看书上第十二页的第一副图,这就是我们刚才所做的那个试验,通过刚才的试验我们已经得到了一个什么结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空气)讨论回答这个问题2、第二副图呢?又说明了什么?3、第三副图是什么人啊?她在地球上吗?她为什么要被设一个氧气瓶呢?4、同学们说说看,身边还有哪些这样的例子。

5.试一试:你看见过“憋气”的场面吗?你能憋多长时间?注意:(1)体会“憋气”前、中、后的感受?(2)自己控制“憋气”进程,感觉受不了时就自行中止实验。

我们多媒体课件上提供了几幅图,第一幅图说明了什么?这几幅图都是冬眠的动物,它们冬眠了还呼吸吗?大家请看。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人类和动植物的生长离不开空气。

(举例)2、感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就到课代表那去报名认识空气对生命的意义,引出空气污染的话题。

回顾和解释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三、练习(1)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第05讲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第05讲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第05讲 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引入:大气层分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和外层。

臭氧的作用: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辐射。

一、认识空气“大家族”1、实验:磷与氧气的反应现象:磷燃烧时产生浓厚的白烟,放出热量。

打开止水夹,水倒流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反应表达式:磷 + 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P O 2 P 2O 5问:1、集气瓶内水位为什么只能上升到一定高度?水倒吸进入集气瓶约1/5体积,是因为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证明了氧气体积约占空气的1/5。

2、集气瓶内剩下的是什么气体?留下不支持燃烧的氮气。

2、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氮气78%、氧气21%、其它气体1%(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3、空气的成分实验分析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原理 利用过量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消耗容器内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容器内减少的氧气的体积实验装置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进入的水的体积约占瓶内原有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拓展延伸]实验误差分析因素 影响 测定结果小于1/5 装置漏气 反应结束后外界空气进入 红磷的量不足 氧气不能完全被消耗 未待装置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温度较高,气体膨胀,剩余气体占有较大的体积4、氮气的性质与用途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支持燃烧,也不供给呼吸。

作用:作保护气,食品保鲜,重要化工原料,医疗冷冻剂等等。

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性质很稳定,“惰性”——作保护气通电时发出有色的光——作霓虹灯、小太阳等二、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1、空气人为污染源:工业污染源、燃料燃烧污染源和农业污染源酸雨的形成原因: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水、冻雨、雪、雹、露等大气降水。

大量的环境监测资料明,由于大气层中的酸性物质增加,地球大部分地区上空的云水正在变酸,如不加控制,酸雨区的面积将继续扩大,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也将与日俱增。

2.1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第1课时认识空气“大家族”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2.1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第1课时认识空气“大家族”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第二章说明《浩瀚的大气》是化学初三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上教版>第二章。

从本章开始学生将“有重点地研究一些我们身边的物质”,因此本章是学生走好“化学之旅”学之旅”的奠基内容。

的奠基内容。

的奠基内容。

本章的知识框架基本着眼三条主线:本章的知识框架基本着眼三条主线:本章的知识框架基本着眼三条主线:①认识物质组成的主①认识物质组成的主线。

从微观角度,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从宏观角度,物质由元素组成的。

的。

弄清了这些关系,弄清了这些关系,弄清了这些关系,就为以后研究具体物质打好了基础。

就为以后研究具体物质打好了基础。

就为以后研究具体物质打好了基础。

②化学研究方法的主②化学研究方法的主线。

线。

以最熟悉的空气为入口,以最熟悉的空气为入口,以最熟悉的空气为入口,以氧气为抓手,以氧气为抓手,以氧气为抓手,真实感受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真实感受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的自然科学,实验探究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实验探究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实验探究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通过探究通过探究通过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等活动,为以后研究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等理顺思路。

③化学反应中量的主线。

无论化学反应怎样千变万化,无论化学反应怎样千变万化,必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必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必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这是化学计算的前提,这是化学计算的前提,这是化学计算的前提,而而化学计算的基础是物质的量。

弄懂了这些关系,就为今后化学计算做好了准备。

本章知识结构:浩瀚的大气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神奇的氧气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认识空气“大家族”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构成物质的微粒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方法物质的量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大气圈圈空气的成份分氮气、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空气的污染与防治分子原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物质的量量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学式摩尔质量量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义有关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根据化学式求化合价化学式的含义有关计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人类离不开氧气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反应怎样得到氧气与碳、硫、铁、磷等反应反应氧化反应氧化物物化合反应氧气的用途途氧气的功与过工业制氧实验室制氧催化剂剂反应原理、收集方法、装置、操作注意点等分解反应有关计算2.1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共2课时)第1课时 认识空气“大家族” 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一、设计思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本来就比较熟悉,并且经过《科学》的学习,对空气的成分已有了初步认识。

沪教版(上海)化学 九年级上册 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课件

沪教版(上海)化学 九年级上册  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课件

装置气密性 良好
冷却后再 打开夹子
红磷 足量
误差分析
若实验中视察到倒流回瓶中的水的体积 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药品、装置、操作
① 红磷的量不足或广口瓶中的氧气没有消耗完
② 装置气密性不好
③ 未等集气瓶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误差分析
若实验中视察到倒流回瓶中的水的体积 大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试一试
证明空气的存在
憋气一分钟
2.1 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一、大气圈的结构
可实现电磁波的远距离通讯
含有臭氧,吸取紫外线 天气现象
电 离 层
臭氧层
请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说
1、空气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2、空气中氧气所占的体积分数是多少?
空气发现史
舍勒 (1742~1786)
普利斯特里 (1733~1804)
2、烧杯中的水倒流入广口瓶 中,并约占瓶体积1/5
思考与讨论
1、实验中红磷的量应该是少量还是足量,为什么? 2、为什么要待广口瓶内气体冷却后,再打开夹子? 3、能否用木炭代替红磷?
实验成12、功、实的为验什关中么键红要点3磷待、:的广能量口否应瓶用该内木少气炭量体代还冷替是却红足后磷量,?,再为打什开么夹?子?
拉瓦锡 (1743~1794)
拉瓦锡发现空气的组成 曲颈甑 玻璃钟罩 汞槽
拉瓦锡发现空气的组成
实验原理: 实验结论:
二、认识空气“大家族”
空气各组分及体积分数
稀有气体 0.94%
其他成分1%
氮气78%
空气各组分及体积分数, 其他, 1%
空气各组分及体积分数,
氮气, 78%
空气各组分及体积分数,

《我们周围的空气》 讲义

《我们周围的空气》 讲义

《我们周围的空气》讲义一、空气的组成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空气包围的世界里,空气对于我们来说既熟悉又神秘。

那么,空气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约占 78%,氧气约占 21%。

除了这两种主要气体外,空气中还含有少量的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等)、二氧化碳、水蒸气以及其他一些杂质。

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化学性质相对稳定的气体。

它在很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用途,比如用作食品包装中的保护气体,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在化工生产中,氮气也是一种重要的原料。

氧气则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气体。

我们呼吸时吸入氧气,使体内的有机物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能量,以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

同时,氧气在燃烧过程中也起着关键作用。

稀有气体虽然在空气中的含量极少,但它们各自都有独特的性质和用途。

例如,氦气常用于填充气球和飞艇,因为它的密度很小;氩气常被用于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体。

二氧化碳虽然在空气中所占比例较小,但它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同时释放出氧气,维持着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水蒸气的含量会随着天气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变化。

在潮湿的地区和天气中,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较高;而在干燥的地区和天气中,含量则相对较低。

二、空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的气体。

它具有一定的密度,但比大多数固体和液体都要小得多。

在标准状况下(0℃,1013kPa),空气的密度约为 129 千克/立方米。

由于空气的密度比水小,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物体在空气中会上浮,比如气球。

空气具有可压缩性。

当对空气施加压力时,它的体积会减小;当压力减小,体积又会恢复。

2、化学性质空气在一般情况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但在某些条件下也会发生化学反应。

例如,氧气具有氧化性,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就是铁与氧气、水发生反应的结果。

三、空气的污染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空气质量问题日益严重,空气受到了各种污染物的污染。

沪科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同步精品课堂第05讲 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第1课时)(同步课件)

沪科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同步精品课堂第05讲 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第1课时)(同步课件)

5、实验结论
点燃
(1)、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P O2
P2O5
(2)、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一、认识空气大家族
6、实验反思
在实验中,进入集气瓶内的水的体积常小于集气瓶容积的 1/5,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1)装置漏气; (2)红磷的量不足; (3)红磷熄灭后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5)有部分水留在导管内未进入集气瓶等等。
工业发展,排放有害气体、烟尘等。
二、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 坏生态平衡、全球变暖、酸雨等。
二、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
①加强大气质量监测; ②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更多利用清洁无污染的能源; ③工厂废气经处理后排放,汽车安装尾气净化处理装置; ④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化学性质较稳定
在一定条件下可 与某些物质反应
液氮是医疗的冷冻剂
物理性质
一、认识空气大家族
一、认识空气大家族
稀有气体 无色、无味,不活泼
氦气用来充填升空气球
用于激光技术
制作霓虹灯、航标灯等多种电光源
二、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污染指数 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臭氧等六项。 空气污染的原因
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5.下列气体中,在医疗麻醉和食品防腐等方面有着广泛用途的是( B)
A. O2 B. N2
C. CO2 D. H2O
典例分析
6. 【2023上海崇明一模】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B )
A. 氧气 B. 氮气 C. 二氧化碳
D. 水蒸气
7.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N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说明《浩瀚的大气》是化学初三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上教版>第二章。

从本章开始学生将“有重点地研究一些我们身边的物质”,因此本章是学生走好“化学之旅”的奠基内容。

本章的知识框架基本着眼三条主线:①认识物质组成的主线。

从微观角度,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从宏观角度,物质由元素组成的。

弄清了这些关系,就为以后研究具体物质打好了基础。

②化学研究方法的主线。

以最熟悉的空气为入口,以氧气为抓手,真实感受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探究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通过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等活动,为以后研究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等理顺思路。

③化学反应中量的主线。

无论化学反应怎样千变万化,必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这是化学计算的前提,而化学计算的基础是物质的量。

弄懂了这些关系,就为今后化学计算做好了准备。

本章知识结构:2.1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共2课时)第1课时认识空气“大家族”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一、设计思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本来就比较熟悉,并且经过《科学》的学习,对空气的成分已有了初步认识。

但要让他们用科学的、规范的语言来表述却有一定难度。

基于学情实际,设计教学时,对教材内容作了适当重新安排。

课内主要让学生认识空气,了解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重点之一是通过了解拉瓦锡实验原理后,探索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重点之二是对课前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归纳,清晰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治污染的迫切性。

本着“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先让学生给李峤的诗起名。

随后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感知空气的存在,并预设二个环节让学生认识拉瓦锡的实验原理,一是在做证实空气存在的小实验时,让学生用吸耳球吸掉集气瓶内部的空气;二是观察拉瓦锡实验的flash。

既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作铺垫,又使学生明白拉瓦锡实验的原理。

在此基础上,学生设计、实施自己的实验方案,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突出本课的重点。

由于学生接触化学的时间很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困难。

空气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学生既有切身感受,又时常耳闻目睹。

因此,在课前布置了一项活动,让学生调查本地区空气污染情况与原因,并提出防止污染的措施。

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自然资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知道氮气和氧气的体积分数。

(2)知道大气圈的结构与臭氧层的作用,了解氮气和稀有气体的常见用途。

(3)了解当前的空气质量状况,知道大气污染和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了解防治空气污染的常见处理方法及其重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操作,学会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收集、阅读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模拟实验,体验化学实验带来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2)通过调查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感悟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自然、热爱化学的情感。

三、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定量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方法,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实验,对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进行定量实验分析。

四、教学用品药品:蜡烛、木炭、白磷、水。

仪器:水槽、集气瓶、广口瓶、燃烧匙、止水夹、导管、吸耳球、烧杯、乳胶管。

媒体: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PPT课件。

五、教学流程1. 流程图2. 流程说明[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3]学生朗读李峤的诗,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诗起名。

[4][5][6]学生叙述自己是如何感受到空气存在的,证实集气瓶中有空气存在,并用吸耳球吸掉瓶内空气,感悟进入的水的体积与吸掉的空气的体积的关系。

[7][8][9]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大气圈的构造及臭氧层的作用。

[10][11][12][13][14][15][16]学生了解拉瓦锡实验原理,根据这一原理,自己设计实验,确定方案,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帮助第一次探究实验失败的小组,寻找原因,修正实验方案,进行第二次探究实验,认识影响实验成败的主要因素。

[17]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具体了解氮气和氧气的体积分数。

[18][19][20][2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氮气、稀有气体的性质与用途,知道稳定结构。

[22][23][24][25] 交流调查体会,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性,寻找防治措施。

[26]师生共同回忆学习本节课的具体收获、解决疑问,结束本课。

六、教学案例1. 教学过程2. 主要板书3. 相关链接李峤诗: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拉瓦锡实验的FLASH网址:/view/593420.htm稀有气体的发现:二百多年前,人们已经知道,空气里除了少量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外,其余的就是氧气和氮气。

1785年,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在实验中发现,把不含水蒸气、二氧化碳的空气除去氧气和氮气后,仍有很少量的残余气体存在。

这种现象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化学家的重视。

一百多年后,英国物理学家雷利测定氮气的密度时,发现从空气里分离出来的氮气每升质量是1.2572 g,而从含氮物质制得的氮气每升质量是1.2505 g。

经多次测定,两者质量相差仍然是几毫克。

可贵的是雷利没有忽视这种微小的差异,他怀疑从空气分离出来的氮气里含有没被发现的较重的气体。

于是,他查阅了卡文迪许过去写的资料,并重新做了实验。

1894年,他在除掉空气里的氧气和氮气以后,得到了很少量的极不活泼的气体。

与此同时,雷利的朋友、英国化学家拉姆塞用其它方法从空气里也得到了这样的气体。

经过分析,判断该气体是一种新物质。

由于这种气体极不活泼,所以命名为氩(拉丁文原意是“懒惰”)。

以后几年里,拉姆塞等人又陆续从空气里发现了氦气、氖气、氪气和氙气。

稀有气体的得名:稀有气体的单质在常温下为气体,且除氩气外,其余几种在大气中含量很少(尤其是氦),故得名“稀有气体”,历史上稀有气体曾被称为“惰性气体”,这是因为它们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构型除氦为1s2外,其余均为8电子构型(ns2np6),而这两种构型均为稳定的结构。

因此,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所以过去人们曾认为他们与其他元素之间不会发生化学反应,称之为“惰性气体”。

然而正是这种绝对的概念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对稀有气体化合物的研究。

1962年,在加拿大工作的26岁的英国青年化学家N.Bartlett合成了第一个稀有气体化合物Xe[PtF6],引起了化学界的很大兴趣和重视。

许多化学家竞相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先后陆续合成了多种“稀有气体化合物”,促进了稀有气体化学的发展。

而“惰性气体”一名也不再符合事实,故改称稀有气体。

稀有气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空气中约含1%(体积百分)稀有气体,其中绝大部分是氩。

稀有气体都是无色、无臭、无味的,微溶于水,溶解度随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大。

稀有气体的分子都是由单原子组成的,它们的熔点和沸点都很低,随着原子量的增加,熔点和沸点增大。

它们在低温时都可以液化。

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结构为ns2np6(氦为1s2),是最稳定的结构,因此,在通常条件下不与其他元素作用,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化学性质极不活泼,不能形成化合物的惰性元素。

直到1962年,英国化学家N.巴利特才利用强氧化剂PtF6与氙作用,制得了第一种惰性气体的化合物Xe[PtF6],以后又陆续合成了其他惰性气体化合物,并将它的名称改为稀有气体。

空气是制取稀有气体的主要原料,通过液态空气分级蒸馏,可得稀有气体混合物,再用活性炭低温选择吸附法,就可以将稀有气体分离开来。

稀有气体的应用:/view/30601.htm酸雨的形成原因:/2002-03-06/105472.shtml臭氧层:/question/1406111715418.html大气污染物:/question/1306072700043.html伦敦烟雾事件:/view/18219.htm初中《科学》课程对空气的认识要求是能用一定的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需要占据空间,知道空气有重量,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空气中氧气存在及含量的测定”除了教材上的“磷燃烧”实验外,还可利用一个比较简易的实验:把一根稍长一点的蜡烛竖在水槽中燃烧,然后用玻璃杯罩住,观察杯内液面的上升。

(为了明显可把水槽中的水改为红颜色)这个实验虽然不是最精确但比较简单安全,而且现象明显,教学效果很好。

磷燃烧测定氧气体积分数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若气体体积减小小于1/5,可能是红磷不足、装置漏气、没有充分冷却、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等;若气体体积减小大于1/5,可能是红磷点燃后,烧得很旺,再慢慢放进集气瓶等。

空气成分的发现史: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对空气和气体的认识还是模糊的,到了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

18世纪初,一位爱好植物学的英国牧师黑尔斯(S.Hales,1677~1761)发明了集气槽,改进了水上集气法。

1772年卢瑟福(D.Rutherford,英,1749~1819)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磷,除去寻常空气中可助燃和可供动物呼吸的气体,对剩下的气体进行了研究,发现这种气体不被碱液吸收,不能维持生命和具有可以灭火的性质,因此他把这种气体叫做“浊气”或“毒气”。

同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J.Priestley,1733~1804)也了解到木炭在密闭于水上的空气中燃烧时,能使1/5的空气变为碳酸气,用石灰水吸收后,剩下的气体,不助燃也不助呼吸。

事实上,瑞典化学家舍勒(C.W.Scheele,1742~1786)在卢瑟福和普利斯特里研究氮气的同时,于1772年也从事这一研究,他可算是第一个认为氮是空气成分之一的人。

他曾于1773年用硝酸盐(硝酸钾和硝酸镁)、氧化物(氧化汞)加热,制得“火气”(fire air),并用实验证明空气中也存在“火气”。

综上所述,可见舍勒和普利斯特里虽然都独立地发现并制得氧气,但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由于他们被传统的燃素说所束缚,“从歪曲的、片面的、错误的前提出发,循着错误的、弯曲的、不可靠近的途径行进,往往当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自然辩证法》)。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L.Lavoisier,1743~1794)较早地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在实验过程中重视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的变化。

当他知道了普利斯特里从氧化汞中制取氧气(当时称之为脱燃素空气)的方法后,就做了一个著名的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见《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化学.全一册》第一章阅读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