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社会行为 (2)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社会行为》之二
①母鸡哺育小鸡雏 先天性行为 ② 蚯蚓走迷宫 ③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④鹦鹉学舌
学习行为 ⑤黑猩猩取蚂蚁
⑥蜜蜂采蜜
⑦小狗算算术
⑧海豚钻火圈
⑨ 蜘蛛结网
引言
你认真观察过蚂蚁吗?它们和蜜蜂、白 蚁一样,都是营群体生活的昆虫。群体内部 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 活。像蚂蚁这样营群体生活的还有猴、狒狒、 鹿等。它们具有一系列的社会行为。
4、典型的营群体生活的动物中,个体之间 的关系是( C ) A、 对群体的作用相同,地位平等 B、对群体的作用不同,地位平等 C、对群体的作用不同,地位不平等 D、对群体的作用相同,地位不平等 5、在白蚁群体中,不具生育能力,担负着 建筑蚁巢,喂养雌蚁、雄蚁和兵蚁等职能 的白蚁是( C ) A、雄蚁 B、雌蚁 C、工蚁 D、兵蚁
群体生活有利 于动物的取食和 防御敌人,使动 物群体更好地适 应生活环境,维 持个体和种族的 生存.
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你知 道动物群体中的成员之间是如何交流信息的吗?
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群体中的分工合作要随时交流信息。动物 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 用。动物之间常常进行“通讯”行为。 什么是动物的 “通讯”行为?
以下知识你知道吗
根据这种特性人们制造出许多有气味的药 品。如性引诱剂,能干扰雌雄交配;有的能 吸引害虫前来,然后捕杀他们;有的能使害 虫逃避,可以保护人和动物不受虫害。
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 在的。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 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 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能成为统一的整 体。
2、下列行为中不属于信息传递行为的是( C ) A、雌蛾分泌性外激素 C、蟑螂昼伏夜出 B、工蜂跳8字型舞蹈 D、鸟类的鸣叫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节《社会行为》2
3、下列几项动物的行为中,不能起到同
种个体之间交流信息作用的是( D ) A、 蜜蜂的舞蹈动作 B、 蜂王释放的特殊分泌物 C、 鸟类的各种鸣叫声 D、 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
4.探究蚂蚁的觅食及搬家行为后,发现蚂蚁的 C ) “语言”主要是( A、声音 B、动作 C、气味 D、光线
5.在蜜蜂群体中,有蜂王、工蜂和雄蜂,它们分 工合作,共同生活在一起,这种行为属于( D) A、取食行为 B、防御行为 C、繁殖行为 D、社会行为
颚结构,强悍战斗,护巢御敌。
工蚁 个体最小,筑巢、喂养其他各种蚁,
负责移开雌蚁产下的卵并加以照料。
幼 年 狒 狒
雌 狒 狒
雄狒狒
狒狒的群体生活
1、有一个最占优势的雄狒狒,是首领 2、有下级雄狒狒、雌狒狒和幼狒狒 3、首领的优势: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 优先选择筑巢场地 4、首领的职责: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 为,并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
社会行为的概念: 动物营群居生活,群 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 分工合作,共同维持 群体的生活。
蚂蚁群体中有哪些成员? 怎么分工?
蚁后(雌蚁)
体形最大,是专职的“产卵机器”, 庞大的腹部与身体其他部分很不相称, 而且不能移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但能产很多卵,使种 族得以延续。
蚁王 腹部较长,个体较大,专与 (雄蚁) 雌蚁交尾,完成受精过程。 兵蚁 专司蚁穴的保卫,头部有钳状的大
狼 群
共同猎食
爱心
格斗
每天早晨,狼群要花上好几 分钟进行问候仪式,彼此嗅、吠、 咬、舔、互相凝望。这种例行仪 式能强化狼群的团结、有助于族 群阶级的维持。
首 领 有 至 高 无 上 的 权 利
社会行为的特 征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社会行为 教学
完成,因此属于社会行为;“黑猩猩从洞穴中钓取白蚁作为食物”,属于
捕食行为,不是同种动物之间发生的,因此不属于社会行为;“养鸡场内
成群的母鸡在‘咯咯’地叫”,属于繁殖行为,不属于社会行为;“乌贼
受到威胁时会释放墨汁”,属于防御行为,不是同种动物之间发生的,因
出叫声,并用力摇晃树枝是通过声音告诉同伴有危险快跑;昆虫分泌的
性外激素是用来吸引异性交配产卵的,B、C、D都属于群体中的信息
交流。
3.人们为了让哺乳期的一只母猪代替另外一只有病的母猪喂养几只小
猪,往往要先在这几只小猪身上抹一些这只哺乳期母猪的尿液,这种交
流信息的方式是通过动物的 ( )A.动作 B.声音 C.气味 D.触觉
初中生物(人教版)八年级 上册
第三节 社会行为
知识点一 社会行为的特征
1.社会行为的概念群体中不同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称为社会行为。
2.社会行为的特征(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3)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制度。
3.典型的社会行为(1)白蚁的社会行为
动物个体间信息传递是在同种动物之间进行的,而乌贼遇到天敌时喷出
墨囊里的墨汁是为了逃避敌害,不属于动物个体间信息传递。
答案 C
解答此类题可以从动物之间信息交流的方式来分析。
易错点 社会行为的判断
例 (2018湖北恩施中考)下列有关动物运动和行为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A.动物的运动必须依赖一定的结构或器官,都要消耗能量B.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一个动作只需要一块骨骼肌就可完成C.群居生活在一起的动物一定具有社群行为D.学习行为的获得借助个体生活经验和经历,不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有
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
第三节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观察和群体组织特点的总结,分工合作对动物生存的意义,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了解,使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增强集体意识。
教学重点:
1、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
2、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教学难点:
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
教学策略: 本节课通过课前预习,课前做观察蚂蚁的实验,课上准备精美的图片与录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分工与合作的能力。
通过创设情景,观察图片,“你知道哪些动物是集群生活的呢?”引出社会行为。
动物具有群体行为,那么社会行为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群体中不同个体之间是如何实现分工合作的?这是认识到合作必要性之后很容易产生的问题。
那他们是依靠什么进行交流的呢?引入蚂蚁的探究行为。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和学生一起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文字、图片、录像等),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动物的社会行为。
一、社会行为的概念
二、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
三、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交流方式:动作、声音、气味。
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 社会行为
【想一想、议一议】(P54)
火蚁是一种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火蚁需渡过河流时, 一些工蚁将前后足搭在一起,形成“筏子”,另一些将蚁 后、雄蚁和幼蚁搬到“筏子”,最后,在水面上形成一个 “蚁团”,组成“筏子”的工蚁常常会被鱼吃掉,一旦有 缺口,总有其它工蚁义无反顾的补上去,直到蚁团到达陆 地。
组成“筏子”的工蚁为什么宁愿“牺牲”自己呢?你 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许多动物个体之间都能进行信息交流。
特殊气味的 挥发性物质
雌蛾
性外激素
雄蛾
纸蛾
人工合成 性外激素
干扰 诱杀
雌雄虫的 之间通讯
农业 害虫
第三节 社会行为
一、社会行为的特征:
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如白蚁) 3.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如狒狒、狮子)
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探究:蚂蚁的通讯
工蚁
后蚁
雄蚁:
白
与后蚁交配 蚁
群
体
成
雄蚁
员
工蚁
有
明
兵蚁
显
的
分
腹部较长,个体较大, 工
专与雌蚁交尾,完成
受精过程。
工蚁
后蚁
兵蚁:
白
保护蚁穴
蚁 群
体
成
雄蚁
员
工蚁
有
明
兵蚁
显
的
分
工
专司蚁穴的保卫,头部有钳状的 大颚结构,强悍擅斗,护巢御敌。
工蚁: 筑巢喂养其它蚁
白 蚁
群
结论:
体 成
雄蚁
具工有蚁 社会行为的动工蚁物,群体
复习
一、根据行为获得的途径分:
概念: 生来就有,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先天性行为 意义: 必不可少,是生存的基本条件
社会行为的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认同成功的科学探究需要探索精神。
初步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是研究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及信息交流的方式及意义。
动物社会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节课的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师提供的分析和实验用的素材,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社会行为的形成机理,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获取动物社会行为方面的有关知识。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重点: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2、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难点:1、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能力。
2.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二年级学生,初二年级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方面尚有点欠缺,课外知识也不够丰富。
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有一定的求知欲望,有一定的探究问题的兴趣,能够和老师配合,可以通过师生互助,不断的在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本节课的处理应突出以下两点: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增加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2.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体验情感的意识,而不是单纯的说教,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出热爱生命的情感。
四、学法选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进行主动的学习。
在这节课中学生是主体,教师通过多媒体视频的演示,学生能自己总结出社会行为的特征和信息交流的意义。
五、教学方法设计: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主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
基于此,本节课通过探究式学习,构建一个互动和探究的环境,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获得动物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呈现的方式也很直观,主要是两幅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先观察再讨论总结,于学生接受。
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构建“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
八年级学生,认知发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限,且表现出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且有精力不集中的特点。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不可照本
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阐明社会行为的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
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增强集体意识。
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一出示自学指导:请认真阅读课本
1)
白蚁成员之间的分工是
狒狒家族中根据什么选举首领?首领享有的特权?首领的义务?。
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
九、板书设计
第三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三节 社会行为
概念 : 群体内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动物的社会行为群体的组织3特2..有.成征的员:1群.之群体间体还有内形明部成确往等的往级分形制工成度. 一定的组织.
举例 :白蚁的群体生活, 狒狒的群体生活.
通讯动 作物 用语: 群言体的中举的例不同个体之间随时交流信息.
5
表腺体分泌能吸引雄虫的物质——性外激素。性外激素是挥发性物质,并且有特殊的气味, 雄虫靠触角上的嗅觉感受器感受到同种雌虫性外激素的气味后,就会飞过来同雌虫交配。下 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再看一下熊猫、长尾猴、蜜蜂各自的种群内又是如何进行信息交 流的。
教师播放录像一:一只发情的雌熊猫爬到树上发出一种声音,闻声两只雄熊猫跑过来为 夺取交配权打斗起来,最后战败一方逃走,胜方与雌熊猫交配……
多媒体播放课前准备的《动物世界》剪辑录像
1.白蚁群体成员的分工 2.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的群体生活 3.一群蜜蜂 4.一群鸡(有一只漂亮健壮的大公鸡) 5.一群山羊(有一只威猛的头羊) (学生活动)
3
小组讨论、分析、尝试回答 及时评价,最后给予点拨 学生如:分析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的群体生活 1.有一个最占优势的雄狒狒,是首领。 2.有下级雄狒狒、雌狒狒和幼狒狒。 3.首领的优势: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 4.首领的职责:负责指军整个社群的行动,并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这就是 一个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的等级社会。 学生:分析蜜蜂群体是有组织的,各有分工的。 1.蜂王负责产卵,繁殖后代。 2.工蜂负责建造蜂房、采集食物、抚育后代、照顾蜂王、防御敌害等。 3.雄蜂负责与蜂王交尾。 它们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繁衍。 学生:分析鸡群和羊群 在鸡群和羊群中都有占优势者。 1.鸡群中是一只漂亮健壮的大公鸡为首领。 2.羊群中是一只威猛的头羊为首领。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1.是群体的领导者。 2.享有取食、选择配偶的优先权。 教师:非常好。通过对以上事例的分析,使同学们对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更加理解, 同时也培养了你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表扬并激励发言的同学,同时指出营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成员,少则几十只,多 则几千至几万只,它们的分工合作需要随时交流信息,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 的语言是很丰富的。包括动物的活动、声音和气味等。分组讨论一些群体动物的信息交流方 式,并依序无重复地列举出来,可以把电视、网络、课外资料的新信息告诉大家,共同交流 分享。 (师生互动) 学生举例,老师整理,及时激励表扬并补充。 学生:动作传递信息。 如:蜜蜂的圆形舞和“8”字摆尾舞,可以告诉伙伴蜜源的距离和方向。 如:雄黑鹳是从频频地点头来招呼雌黑鹳的,雄白鹳则是以上、下喙发出啪啪的响声来 表示“欢迎”雌白鹳占巢的。 学生:声音传递信息。如:母鸡有多种不同的鸣声,而每一种鸣叫声表达不同的信息, 有的叫声是召唤小鸡的,有的叫声表示找到了食物,有的叫声表示敌害即将来临。 学生:有靠气味传递信息的。如:蚂蚁外出寻找食物时,能够利用它的分泌物来标志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线,引导同巢的其他蚂蚁找到食物的所在地。 教师:同学们查找的资料太好了,还有没有补充的同学? 学生:蝙蝠、海豚是用回声定位来传递信息的。 教师: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自然界 150 多万种动物就是靠形形色色的不同语言来交流 传递信息,维持着种族的生存和延续,如果我们人类能掌握动物的语言,对于我们保护和利 用有益动物,防治和消灭有害动物是很有帮助的。 (师生互动) 先由学生主动举手总结本节内容,后由全体学生闭上眼睛过“电影”,最后抽查一人代表 小组作本节小结。 学生:总结(略) 教师:肯定学生的总结,动物与人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人类与动物的地位是平等的,
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 (二)
3.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攻击行为?( )
A.食物短缺B.占领巢区C.遇到天敌D.争夺群体中的统治地位
4.下列几种动物行为中,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A.鹦鹉学舌B.燕子迁徙C.蜘蛛结网D.蜜蜂采蜜
5.黄鼬在敌害追击时释放臭气是()
蛄唱的“歌”,因为只有雄蝼蛄的翅膀才能摩擦出声音来。其实他们是在唱情歌呢,
用以招引蝼蛄姑娘前来幽会,生儿育女。远处静候的蝼蛄姑娘常被这种动听的歌声
所打动,并觅声而来,爬到雄蝼蛄身旁。这种爱情的结果虽使蝼蛄家族更加兴旺,
但当地的农作物却更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殃。
为了消灭蝼蛄,我国的昆虫学家最近试验了一种声诱法,就是利用灵敏的高保
来看,是什么原因导致不同地区同种蝼蛄的召唤鸣声不同,这个问题还不清楚。昆
虫学家正在认真研究蝼蛄的“方言”的声音性质,相信不远的将来,他们就可以利
用模拟的蝼蛄声者信号招引任何地方的雌蝼蛄了。
比示踪激素散失得更快。由于它浓度不一样,使蚂蚁作出的反应也不同。警戒激素散发到空
气中,形成一个几厘米的“警戒圈”。如果浓度较低,只能使工蚁和兵蚁作出反应,圈内的
蚂蚁就作好防卫和格斗的准备。如果浓度增大,就会引起群体的反应,蚂蚁纷纷钻进蚁巢,
扶老携幼地逃奔和疏散到别处去啦。有的蚂蚁,还要顽强抵抗一番,有的甚至东蹦西窜,自
蚂蚁根据这种信息,就知道到哪里去找食物,同一个地方,往往引了许多蚂蚁前去,一起散
布气味,就变成一条几厘米宽的气味长廊。这种气味一般只能保持一、两分钟,但最长的可
维持好几天。
气味及时消失也有好处,可以不致受到旧痕迹干扰,也免得群集过多。
蚂蚁还会发出另一种信息,叫警戒激素,用于向同类报告危险。警戒激素很容易探发,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生物8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社会行为》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三节社会行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资料、实验等方法来了解动物的社会行为.(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积极了解并且掌握动物的社会行为,以便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动物.2.通过本节的学习,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互助友爱的精神.【教学重点】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教学难点】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家知道地球上的动物种类繁多,各有各的生活方式,有独居的,也有营群居生活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你们知道有哪些动物是营群体生活的吗?2.这些群居动物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可以查找相关资料,整理成体系列到黑板上,比一比哪组做得更多更好.一.社会行为的特征1.分析这些营群体生活动物的特点,总结如下这些动物不是独居的,是很多动物生活在一起的.它们不是同种的许多个体简单的聚集.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分工合作的.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2.小组讨论、分析、尝试回答3.多媒体播放课前准备的《动物世界》剪辑录像1)白蚁群体成员的分工2)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的群体生活3)一群蜜蜂4)一群鸡(有一只漂亮健壮的大公鸡)5)一群山羊(有一只威猛的头羊)请学生分析这些动物是怎样生活的,并总结出共同特点.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陈述:营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成员,少则几十只,多则几千至几万只,它们的分工合作需要随时交流信息,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的语言是很丰富的.包括动物的活动、声音和气味等.分组讨论一些群体动物的信息交流方式,并依序无重复地列举出来,可以把电视、网络、课外资料的新信息告诉大家,共同交流分享.三.探究蚂蚁的通讯1.参照下列层序进行汇报:1)探究课题: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2)本小组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3)探究计划及行动:(1)用大些的鱼缸(透明、便于观察)饲养一整窝蚂蚁(在野外找).(2)在距蚁穴稍远的地方放一些面包,看蚁群派出的侦察蚁如何侦察?(报告看到的现象的每一个细节)(3)侦察蚁返回去后,见到其他工蚁有何细微的行动?(4)在侦察蚁返巢的路上事先放好一张纸片,让它从上面爬过.待大批工蚁出洞时,取走或挪动纸片,观察蚂蚁的行动.(5)蚂蚁在纸上留下气味了吗?如何证明?(6)用多张小纸片事先铺满蚂蚁要走的路径.当蚁群走过后将小纸片重新排列,如排列成半圆形等.并将食物放在圆心处,蚂蚁的行动有无变化?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7)补充说明.你们用什么饲养蚂蚁?做实验用什么食物较好?把纸片换成杨树叶可否?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____.2.了解动物不同的通讯方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①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引诱剂,诱杀农业害虫.②在田间施放一定量的性引诱剂,干扰雌雄虫之间的联系,使雄虫无法判断雌虫位置,从而不能交配,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课堂小结】【课堂练习】板书设计第三节社会行为一.社会行为的特征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教学反思动物的群体生活及社会行为离不开信息交流,动物的信息是什么,怎么交流?对于这些问题进行单纯的讲解,学生也能记住,但是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很容易处于机械的记忆状态。
2019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社会行为【2】》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节社会行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方式,阐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3)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来源:学。
科。
网Z。
X。
X。
K]能力目标:[来源:学_科_网](1)培养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2)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设计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
(3)加深对“生物由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环境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普遍联系的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2)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
难点:[来源:学_科_网](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3)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来源:学,科,网]视频播放不同动物的相关行为:同学们在片中都看到了哪些动物?这些动物中有哪些是群体生活的?你们还知道别的群体生活的动物吗?群体生活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优越性呢?教师小结后引入新课,板书课题(第三节社会行为)任务一:社会行为的特征【问题引导,自主探究】⒈联系生活实际,说出群体生活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明显的特征?[来源:学,科,网]2、白蚁的群体生活有什么特点?雌蚁、雄蚁、工蚁和兵蚁的职能分别是什么?3、狒狒群体中的首领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它会成为首领?它有哪些特权?4、狒狒群体生活的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特征呢?5、为什么许多动物都要群体生活呢?群体生活对动物有何意义?【展示交流,释疑解惑】1、引导学生观看多媒体资料,并与同学交流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认识。
初中生物鲁科版(五四)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的动物第三节 社会行为-章节测试习题(2)
章节测试题1.【答题】下列属于社会行为的是()。
A.散养的鸡群聚集在山间觅食B.繁殖期到来,鸽群中多对家鸽完成交配C.鱼群洄游到产卵区产卵D.一只旱獭正站在高处为取食的同伴站岗放哨【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社会行为的特征。
【解答】散养的鸡群聚集在山间觅食、繁殖期到来,鸽群中多对家鸽完成交配、鱼群洄游到产卵区产卵,都没有明确的分工,也没有等级,因此不属于社会行为,ABC不符合题意;一只旱獭正站在高处为取食的同伴站岗放哨,表明旱獭有明确的分工,因此属于社会行为,D正确。
2.【答题】“桃花深处蜜蜂喧”,工蜂外出采蜜,蜂王留守蜂巢.蜜蜂的这些行为属于()。
A.先天性行为和社会行为B.先天性行为和迁徙行为C.学习行为和防御行为D.学习行为和迁徙行为【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社会行为的特征。
【解答】“桃花深处蜜蜂喧”,工蜂外出采蜜,蜂王留守蜂巢.蜜蜂这种行为是指蜜蜂一出生就有的,是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工蜂外出采蜜,蜂王留守蜂巢,体现了蜜蜂之间具有明确的分工,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因此工蜂外出采蜜,蜂王留守蜂巢的行为还属于社群行为。
3.【答题】以下是小黄人探究蚂蚁食性的步骤,属于科学探究构成中作出假设步骤的是()。
A.步骤1:发现一群蚂蚁正在往洞里搬食物,心想蚂蚁爱吃哪些食物B.步骤2: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推测蚂蚁喜欢吃甜食C.步骤3: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和少许糖,放进蚂蚁进行探究D.步骤4:通过几次反复实验,得出蚂蚁爱吃甜的结论【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答】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
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
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第五单元 第二章 第三节 社会行为
初中生物导学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第1课时)【学习目标】1、记住社会行为的特征和意义并能举出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
2、初步学会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动物群体中是如何交流信息的。
3、能简单地说出社会行为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应用。
【学法指导】可以根据生活中的观察和自己动手实验来总结一下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和信息交流的方式。
【课前预习】1、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有的群体中还形成,这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牲。
2、在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组成的“等级社会”中根据、、和的不同,排成等级次序,作为“首领”的雄狒狒在群体内部是“常胜将军”,它优先享有和,优先选择,其他成员对它的攻击不敢反击。
3、白蚁群体中负责繁殖后代的是,负责建筑蚁巢的是,负责保卫职能的是。
4、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各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
5、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不同成员之初间的通讯是通过、、等进行的。
【合作探究】1、自学教材P37—38,结合“白蚁群体成员的分工”图和“狒狒的群体生活”图,对比不同动物社会行为的特点。
2、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具有社会行为?3、群体成员的分工合作是如何实现的?提示: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同种生物间、不同生物间的联系错综复杂。
他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所以,是分工合作的必要条件。
正是因为物质流、能量流和的存在,才“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4、信息交流的意义真的如此重要吗?讨论总结动物“社会行为的意义”。
提示:一只狼独自生存和一群狼在一起生存,它们生长和存活状况会有什么不同呢?5、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哪些?举例说明。
【拓展探究】你能说出人类的社会行为与动物的有什么相似和区别吗?【达标检测】1、蚂蚁、白蚁、蜜蜂都具有社会行为,是因为他们()A、营群体生活B、个体间有信息交流C、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有分工与合作D、成员之间有等级划分2、下列关于社会行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B、群体内部的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C、有的群体存在等级D、群体中的成员只是简单地聚集在一起生活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社会行为的是()A、几头狮子围捕两只羚羊B、一窝蚂蚁彼此分工合作C、一群猴子中有等级制度D、草原上生活着大批食草动物4、在农业生产上人们利用在田间喷洒一定量的性外激素,达到控制蝶蛾类害虫数量的目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干扰了害虫雌雄个体的()A、摄食B、运动C、通讯D、生长发育5、下列关于动物的“语言”的正确叙述是()A、动物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信号B、动物间传递信息作用的动作、声音、气味等信号C、动物的各种行为D、动物的“语言”就是动物之间有联系作用的声音6.一个自然的蜂群由蜂王、工蜂和雄蜂组成的,蜂王的职责是产卵;雄蜂的职责是与蜂王交尾;工蜂的职责则特别多,包括筑巢、清理蜂巢、喂养幼虫、采集酿制花蜜等。
社会行为(第2课时)(教学设计)
第三节社会行为(第2课时)教学目标1.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进行“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
教学重点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教学难点“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展示狼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成员之间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呢?【学生活动】通过观察图片,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回答。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
新知探究一、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教师活动】出示黑长尾猴遇到不同敌害发出不同声音的资料,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黑长尾猴在发现敌害时是如何传递信息的?【学生活动】仔细阅读资料,思考并回答:黑长尾猴在发现敌害时是通过声音传递信息的。
【教师活动】出示蜜蜂发现蜜源后,通过不同的舞蹈传递蜜源位置的资料,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蜜蜂发现蜜源时是如何传递信息的?【学生活动】仔细阅读资料,思考并回答:通过动作传递信息。
【教师活动】出示猎豹的领地行为的资料,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猎豹是如何传递信息的?【学生活动】仔细阅读资料,思考并回答:通过气味传递信息。
【教师活动】展示孔雀的图片,并结合出示的资料,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动物是利用什么方式来传递信息的呢?【学生活动】思考后并回答: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继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动物之间的信息交流对其有什么意义呢?【学生活动】思考并结合教材回答:没有信息交流,动物的个体之间就无法取得联系。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在群体觅食、御敌和繁衍后代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接着展示蚂蚁的图片,并讲解:一个动物群体中的某个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不同种动物之间发出的动作、声音等属于通讯吗?【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并补充:通讯只发生在同种动物群体的不同个体之间,动物的通讯是同种个体之间通过动作、声音、气味等交流信息;而不同种动物之间发出的动作、声音等不属于通讯,一般是防御行为或取食行为等。
5.2.3社会行为(备作业)-(人教版)(解析版)
第三节社会行为一、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社会行为的是()A.老虎捕食野猪B.蜂群中的工蜂、雄蜂和蜂王各有分工C.草原上的雄性头羊总是优先占有配偶D.群体生活的狒狒由健壮、凶猛的雄狒狒担任“首领”【答案】A【解析】老虎捕食野猪属于捕食行为,不是社会行为,A符合题意;蜜蜂群体内有蜂王、雄蜂、工蜂,需要彼此配合、密切合作才能维持群体的正常生存,蜂王由工蜂喂养,体现了蜜蜂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属于社会行为,B不符合题意;草原上的雄性头羊总是优先占领配偶,这体现出了群体中的等级,属于社会行为,C不符合题意;群体生活的狒狒由健壮、凶猛的雄狒狒担任“首领”,这体现出了群体中的等级,属于社会行为,D 不符合题意。
2.以下关于社会行为的说法错误的是()A.社会行为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繁殖B.营社会生活的动物样体内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C.群体中的成员互相依赖,往往不能脱离群体单独生存D.乌鸦聚众鸣叫属于社会行为【答案】D【解析】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
社群生活对动物有利,可以有效地猎食和有效地防御捕食者的攻击,使动物群体能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对维持个体与种族的生存有重要的意义。
乌鸦聚众鸣叫属于防御行为。
故选D.3.下列各项中,属于动物社会行为的是()A.山洞中居住着一大群蝙蝠B.母鸡带领一群小鸡觅食C.草原上生活着大批食草动物D.蜂群中的蜂王和兵蜂由工蜂喂食【答案】D【解析】山洞中居住着一大群蝙蝠,动物个体间没有明确的分工,也没有等级,因此没有社会行为,A错误;母鸡带领一群小鸡觅食,动物个体间没有明确的分工,也没有等级,因此没有社会行为,B错误;草原上生活着大批食草动物,不是同一个物种如马、牛、羊,因此它们不属于社会行为,C错误;蜜蜂群体内有蜂王、雄峰、工蜂,需要彼此配合、密切合作才能维持群体的正常生存,因此属于社会行为,D正确。
4.狒狒群中有首领,有分工,这是下列属于哪种行为的主要特征()A.防御行为B.繁殖行为C.社群行为D.节律行为【答案】C【解析】社会行为是指同一种群的动物相互作用所表现的各种行为,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
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 上册第5单元 第2章 第3节 第2课时 通讯
(4)改变纸片的排列形状,你看到了什么?
答:蚂蚁仍然沿着纸片上曾经走过的路线行走。
(5)如果纸片的顺序和方向不变,排列成波浪形,或者自己设计的其他形 状,你又看到了什么?
答:蚂蚁按照纸片排成的波浪形或其他形状行走。
9.蝶蛾类昆虫通过分泌性外激素,进行信息交流。性外激素能够进行什么 交流( C )
A.捕食行为的交流 B.躲避敌害方面的交流 C.繁衍后代、生殖行为的交流 D.组织内的分工合作交流
10.美国科学家在70年代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许多白色方块在草地上 放成一长列,然后在1、2、4、8、16„„方块上依次放上糖,目的是想训 练蜜蜂,从而深入地了解它们的行为。当科学家放完第16块来到第32块 时,蜜蜂们早已在那里守候,受到刺激的科学家们跑到第64块处一看,那 里也有蜜蜂在等待。科学家们沮丧地放下手中的家伙,气愤地说:“鬼知 道是我们在训练蜜蜂,还是蜜蜂在训练我们!”科学家称这为“顿悟”。 请你探究各种动物的这种“顿悟”行为是否相同?
答:我们在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要善于动脑筋分析思考问题,这样就 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11.蚂蚁是一类具有社会行为的昆虫。找到一个蚁穴,仔细观察它们的取 食活动。你会发现蚂蚁群总是沿着一些比较固定的路线忙碌地搬运采集到 的食物。在蚁穴两米远处放一块含糖量较高的食物,一段时间后,侦察蚁 便会发现食物,并会引来大量工蚁前来取食和搬运,大量的工蚁沿着一条 路线行进,那么这条路线的行走标记是什么呢?下面进行的有关蚂蚁行进 路线标记的探索实验中,请就有关的问题作出回答。
【思路分析】声音信息是昆虫的一种“语言”形式。昆虫虽然不能用嘴发 出声音却可以充分利用身上的各种发声器官来弥补。昆虫虽无耳朵,却有 极为敏感的听觉器官。这两部分密切配合,就形成了传递各种“代号”的 声音通讯系统。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二章 第三节 社会行为同步练习2 (新版)新人教版
社会行为【双基巩固】1.蜜蜂营群体生活,蜂群中的雄蜂、雌蜂、工蜂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这说明蜜蜂具有( )A.社会行为B.学习行为C.领域行为D.防御行为2.在白蚁的群体中,不具有生育能力,担负着筑巢,喂养雌蚁、雄蚁和兵蚁等职能的白蚁是( )A.雄蚁B.雌蚁C.工蚁D.兵蚁3.(2012·怀化学业考)下列现象属于社会行为的是( )A.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在觅食B.平时单独行动或雌雄相伴的狼,到了冬季就集合成群,形成有首领有分工的、并能利用各种通讯手段保持联系的集体C.岩洞里居住着数百只蝙蝠,它们悬挂在洞顶岩壁上,有着各自固定的位置D.固着在海底的珊瑚群,繁殖季节在潮汐到达高潮时,统一行动,同时产卵4.在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组成的“等级社会”中,下列关于“首领”狒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B.优先选择筑巢场地C.一般为雌性D.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5.下列关于动物社会行为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B.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C.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D.各成员之间都是用声音进行信息交流6.(2012·泰安学业考)“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能利用“行为语言”传递信息。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动物传递信息的“行为语言”()A.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性B.蜜蜂发现蜜源时跳圆形舞C.老母鸡“咯咯”地召唤小鸡D.乌贼遇到敌害时释放墨汁7.鹿的肛门周围是白色的,称为肛门后盾,遇到危险时尾巴马上竖起,露出白色的后盾迅速奔跑,其他的鹿看到后会竖起尾巴相继尾随而逃,鹿是依靠什么方式传递信息的( )A.气味B.声音C.动作D.分泌物8.探究蚂蚁的觅食及搬食行为后,发现蚂蚁的内部语言是( )A.声音B.动作C.气味D.光线9.用性引诱剂诱杀农业害虫是利用了昆虫的( )A.取食行为B.学习行为C.迁徙行为D.通讯10.蚂蚁外出寻找食物时,“侦察蚁”会分泌一些物质,标记路线。
社会行为教案设计
社会行为教案设计社会行为教案设计第三节社会行为本节教学建议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很多,学生会很感兴趣。
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出更多的资料,或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课上进行讨论。
组织好讨论很重要,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即群体中的分工与合作,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理解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群体成员间的分工合作是如何实现的呢?这是认识到合作必要性之后很容易产生的问题。
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信息交流是分工合作的必要条件。
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同种生物间、不同生物间的联系错综复杂。
他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正是因为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才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信息交流的意义果真如此重要吗?信息交流的方式是怎样的?提出这样的问题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本节的探究活动蚂蚁的通讯。
这一活动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准备。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室外做。
关于本节的技能训练,可提示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进行推理和假设。
如蛾类有明显的趋光性,蚊子也有。
是不是昆虫都有趋光性呢?怎样才能证明?实验的基本设计思路是:用来实验的昆虫要有黑暗和光明两种环境可以选择,此外,昆虫种类和数量要足够多,还应具有代表性。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方发与过程: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咱行为。
对比观察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重点和难点重点: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难点: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
课前准备教师:1、搜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行为获得的途径分:
概念:生来就有,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先天性行为
意义: 必不可少,是生存的基本条件
概念:后天的,在遗传基础上,通过环
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
学习行为
习而获得的。
意义:是动物不断适应多变环境,提 高生存质量的重要保证
第三节社会行为 (2)
知识搜索:
动物界中哪些动物是进行群体生活的?
工蚁 觅食、筑巢、喂养其他各种蚁
第三节社会行为 (2)
第三节社会行为 (2)
思考: 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什么特征?
有明确的分工
第三节社会行为 (2)
第三节社会行为
第三节社会行为 (2)
一. 什么是社会行为?
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 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 行为,叫做动物的社会行为
• 蚂蚁的社会生活
答:是社会行为,因为大雁在飞行时 由头雁带领,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大 雁在栖息时,也有分工合作的行为。
第三节社会行为 (2)
人类社会
第三节社会行为 (2)
人类的社会行为与动物的有什么相似和区 别?
• 相似点:社会群体内部有一定的组织;成员 之间有明确的分工;个体之间有信息交流; 社会群体中有等级之分等。
有的存在等级
第三节社会行为 (2)
社会行为的特征
• 群体内形成一定的组织 • 成员间有明确的分工 • 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如狒狒、狮子、狼
• 是不是群居的动物一定具有社会行为?
第三节社会行为 (2)
“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一’ 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大雁的这种行 为是不是社会行为?为什么?
蜜蜂、蚂蚁、猴子、鹿、象、 羚羊、企鹅、牛群、斑马、黑 猩猩、狼……
第三节社会行为 (2)
第三节社会行为 (2)
蜜蜂的群体生活
• 由蜂王、雄蜂和工蜂组成。
– 一个群体中蜂王只有一个,体形细长,负责 产卵。
– 雄蜂少数,身体粗壮,它一生的职责就是和 蜂王交配,以至最后死亡。
– 工蜂体型较小,负责采花粉、喂养蜂王、雄 蜂和幼蜂,筑巢、清理蜂巢、守卫等工作。
第三节社会行为 (2)
探究课堂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群体动物交流的主要方式有 哪些?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第三节社会行为 (2)
探究活动:蚂蚁的通讯
探究问题提示:
1.蚂蚁是否排斥其他群体成员(会发生战争吗?) 2.蚂蚁如何识别群体成员? 3.蚂蚁怎样将信息传递给同伴? 4.蚂蚁最喜欢甜食吗?
第三节社会行为 (2)
小结:
社会行为的概念:营群体生活;群体内部 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 生活。
社
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
会 社会行为的特征 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行
有的群体形成等级
为
群体中的信 息交流
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 都可以传递信息的作用和探 究第三蚂节社蚁会行的为 (通2) 讯
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 优先选择筑巢场地; 其他成员对它会做出表示顺从的姿态, 对他的攻击不敢反击。
“首领”应尽的义务:
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为,并且与其他 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
第三节社会行为 (2)
你知道牧羊人怎样放牧吗? 只需管好头羊就可以了,羊群中的 其他羊就会跟着头羊走
思考: 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什么特征?
要求:
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交流
第三节社会行为 (2)
【实 验】
第三节社会行为 (2)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蚂蚁的通讯
正常的行走 屁股翘起
发现食物源, 屁股拖地排出信息激素
用触角接受 信息激素
第三节社会行为 (2)
二.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声音
第三节社会行为 (2)
蜜蜂的信息交流 —— 8 字 舞(动作)
第三节社会行为 (2)
探蜜蜂群体 寻 蜜 蜂 的 社 会
蜂后
雄蜂
工蜂
工蜂围成一圈 侍奉蜂王在特定的 蜂巢中产卵
采集花蜜的 工蜂 第三节社会行为 (2)
准蜂王出世后,以决斗方 式角逐,围观的工蜂们会 拥戴胜利者为王
蚁后(雌蚁)
腹部膨大,专职的“产卵机器”
蚁王 (雄蚁) 与蚁后交配 兵蚁 蚁巢的保卫
• 区别:人类社会要比动物复杂的多,如人 类社会的行为需要由道德法律来规范;成 员之间需通过复杂的语言和文字来进行交 流等。
第三节社会行为 (2)
动物为什么要 结群生活?
第三节社会行为 (2)
极地生活的企鹅, 常常是成千上万聚 集在一起,因为它 们身处的是冰天雪 地的世界,虽然身 上有着厚厚的脂肪, 但集群无疑可以相 互取暖,这种集群 对御寒有好处。
第三节社会行为 (2)
狒狒的社会生活
观看图片:狒狒的群体生活
狒狒群体中是否有“首领”?“首领”享
有哪些特权?
第三节社会行为 (2)
狒狒的群体生活
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 康状况、凶猛程度的不同,排 成等级次序。
雄狒狒
幼年狒狒 首领
雌狒狒
第狒三节狒社的会社行为会(生2) 活
“首领”享有的特权:
头朝上:蜜源在太阳方向
蜂巢
蜜源
头朝地:蜜源在背太)
蝶蛾间的通讯
雌蛾
性外激素 特殊气味的挥发性物质
雄蛾
人工合成性外激素
诱杀 干扰
农业害虫 雌雄虫之间通讯
第三节社会行为 (2)
• 动物信息交流的方式
• 声音 • 动作 • 气味
鸟、象、海豚 孔雀
第三节社会行为 (2)
提示1: 在哪可以找到蚂蚁呢?
在垃圾箱的附近、树林里、路边土壤干燥的地方, 看到有松松的小土堆就可以找到蚂蚁窝;大雨来 临前常可碰到群蚁搬家,可以说在公园、树丛、 马路边无处不在。
提示2:
多数蚂蚁通过气味传递信息,可以考虑用醋、 香水等挥发性物质干扰其嗅觉。
第三节社会行为 (2)
提示3:
把白纸片换成树叶,或印刷过的纸(有油墨味) 会怎样?
第三节社会行为 (2)
有些动物,它们的本领不足以使自己与其他 动物有一对一的抗争能力,只好借助于群体的力 量。单只的狼见到野猪恐怕连逃都来不及,哪里 还会有什么非份之想,但群狼似乎什么都不怕, 这就是集群捕食的好处。
第三节社会行为 (2)
俗话说:“人有人言, 兽有兽语”,你知道动物群 体中的成员之间是如何交流 信息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