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高中地理第四章海气作用4.1海_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练习选修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单元水体运动的影响第三节海_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课后习题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单元水体运动的影响第三节海_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课后习题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10f8991d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bb.png)
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2022广东惠州期末)山东青岛近海区域,是我国海雾多发区。
气团移动至海面,若气温低于海温时,易形成蒸发雾;若气温高于海温时,易形成冷却雾。
下图示意该地一年的雾日里气温与海温的关系。
据此完成1~3题。
1.据图推测该地最容易出现雾日的时间段( )A.12月至次年2月B.2—4月C.5—7月D.10—12月2.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气温为10~15 ℃时,以蒸发雾为主B.当气温为10~15 ℃时,以冷却雾为主C.当海温为10~15 ℃时,以蒸发雾为主D.当海温为10~15 ℃时,以冷却雾为主3.关于两种雾的形成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①蒸发雾:海面蒸发水汽遇冷空气凝结②蒸发雾:出现大气逆温,扩散条件较差③冷却雾:暖湿空气受热上升,冷却凝结④冷却雾:水汽受冷海面影响凝结成雾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下列叙述中,与海-气相互作用原理相悖的是( )A.海-气间广泛存在着物质和能量交换B.海洋决定着大气中的水热变化C.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D.海洋参与大气的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2019年为厄尔尼诺年,厄尔尼诺现象是指信风减弱,使赤道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异常增温。
读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正常年份和厄尔尼诺年份的海水垂直运动示意图。
据此完成5~6题。
5.从图中可以看出( )A.正常年份太平洋东部海区气温较高B.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海岸气温较低C.厄尔尼诺年份太平洋西部海区气流下沉D.厄尔尼诺年份南美洲东部海区气流上升6.在厄尔尼诺年份,下列事件发生可能性较大的是( )A.南赤道暖流势力加强B.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多C.南美洲西部干旱地区出现“绿洲”D.全球范围内冰川储存量增加海水温度距平值表示某一时段内海水平均温度与多年平均温度的偏离值。
下图是某时间热带太平洋的表层海水温度距平值(单位:℃)示意图。
据此完成7~8题。
7.图中海水温度距平值分布说明( )A.南半球东南信风较强,处于厄尔尼诺现象期间B.南半球东南信风较弱,处于厄尔尼诺现象期间C.南半球东南信风较强,处于拉尼娜现象期间D.南半球东南信风较弱,处于拉尼娜现象期间8.图中海水温度的异常,可能导致( )A.南美洲西部飓风活动减弱B.澳大利亚大陆东部降水增加C.东南亚地区出现暴雨洪涝D.秘鲁渔场的渔获量明显减少9.读中国近海水温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高中地理第四章海—气作用4.1海_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测试选修2
![高中地理第四章海—气作用4.1海_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测试选修2](https://img.taocdn.com/s3/m/423ed3e2a45177232f60a2a4.png)
4.1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一、单选题下图为“某大洋部分海区年平均每日从海洋输入大气的总热量分布图”,读图完成第1-3题。
1.该等值线分布图反映的是________两者之间的热量补给关系()。
A.太阳和陆地B.海洋和大气C.太阳和大气D.太阳和海洋2.图中A处的值可能是()。
A.230B.180C.110D.903.图中A海区表层海水热量的直接来源是()。
A.太阳辐射B.洋流C.陆地D.大气地区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甲大大7月1月乙小小8月2月4.关于甲、乙两地的位置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均在北半球B.甲.乙均在南半球C.甲位于北半球,乙位于南半球D.甲位于南半球,乙位于北半球5.甲、乙两地气候()。
A.都具有明显的海洋性B.都具有明显的大陆性C.甲具有海洋性,乙具有大陆性D.甲具有大陆性,乙具有海洋性6.甲、乙两地气候的形成原因是()。
A.大气环流B.太阳辐射C.海陆差异D.洋流读图,完成第7-107.图中表示海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8.图中没有表示出的海气相互作用中热的交换过程是()。
A.太阳辐射B.海洋的长波辐射C.水汽凝结时的潜热辐射D.太阳的短波辐射9.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大西洋为大气提供的水汽最少的是()。
A.低纬海域B.中低纬海域C.高纬海域D.中高纬海域10.沿海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小的主要原因是()。
A.海洋面积大B.海水的比热容大C.大气对海洋的调节作用明显D.海水是热的不良导体11.图中M、N两地沿海降水不同,主要原因是()。
①大气环流不同②地形条件不同③洋流影响④海陆位置不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12.关于海洋热量收支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热量净收入从低纬海区到高纬海区逐渐减少②各纬度海区的热量收支基本平衡③赤道地区热量收入最多,极地海区热量支出最多④海洋热量的主要收入是太阳辐射,主要支出是海水蒸发耗热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13.下图是一个水循环的模式图。
高中地理第四章海_气作用4.1海_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素材新人教版选修2
![高中地理第四章海_气作用4.1海_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素材新人教版选修2](https://img.taocdn.com/s3/m/0f115c1bde80d4d8d15a4f5e.png)
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1.理解海—气之间的水热交换过程及影响因素,理解海洋对大气温度的影响。
2.理解在全球水、热平衡过程中,海—气间相互作用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一、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1.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1)海洋通过①______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
大气中约②______的水汽由海洋提供的。
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③______,并以④______的形式返回海洋。
(2)海洋的蒸发量与海水温度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⑤____,蒸发量越⑥____。
2.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1)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⑦____________的大部分,并把其中⑧______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海洋再通过⑨______、⑩____________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
(2)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受海洋表面⑪______的影响,水温⑫____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也⑬____。
3.海洋调节着大气温度的变化(1)海洋上的气温变化有⑭______效应。
(2)海洋使大气的温度变化比较⑮______。
受海洋影响较大的地区,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较⑯____。
4.海洋是地球表层最大的⑰____储存库。
海洋对大气中CO2的吸收是平衡大气CO2的重要途经。
5.海洋向地球大气提供了40%的⑱____________。
二、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1.海—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⑲__________与⑳____________,是维持全球水、热平衡的______。
2.海—气相互作用构成了地球上生生不息的________,从而使全球蒸发和降水的总量也保持着______。
3.地球上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和______共同实现的。
通过海—气的相互作用和对热量的全球输送,维持了地球上的____________。
一、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1.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水热交换的形式水的交换方式热量(能量)的交换方式海洋→大气蒸发蒸发潜热、长波辐射大气→海洋降水风力使海水运动注:海洋对大气的作用是热力的,大气对海洋的作用是动力的。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2《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一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_3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2《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一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_3](https://img.taocdn.com/s3/m/4312774d90c69ec3d5bb75fd.png)
第四章第一节《“海-气”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图表,分析海一气水热交换的基本方式与过程,运用图表,分析海一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课标解读】“运用图表,分析海一气水热交换的基本方式与过程”,“运用图表,分析海一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课程标准中的“运用图表”是要求学生能通过图表分析,知道海—气水热交换方式,领会“海—气”相互作用的地理意义,以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地球圈层间物质能量流动等基本原理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以现实中的海-气作用入手,让学生通过图表以及实例了解海气之间水热交换的原理、过程以及影响因素。
掌握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在水热平衡中所起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高中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对本章第一节《“海-气”的相互作用》的学习,从感性上认识理解海-气相互作用、洋流、大气环流对全球水热平衡所起的作用。
为下节进一步以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作为案例,学习海-气作用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本节是必修一海水运动具体的案例运用与拓展,因此学生对此部分的知识已经有所了解,所以需要学生进行地理的理性思维,才能正确判断相关知识,进而运用到现实的生产和生活中。
四、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海-气水热交换方式及相互作用示意图,分析海-气水热交换的基本方式与过程,准确率达95%;2.通过绘制示意图表,使得学生理解海-气相互作用、洋流、大气环流对全球水热平衡所起的作用,准确率达95%;3.学生能够通过所学知识绘制出海-气进行水分、热量交换的示意图,并且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准确率达90%。
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海一气”的物质与能量交换难点:“海一气”的相互作用及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六、课时安排40分钟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知识导入2分钟师:海洋是地球上巨大的热能储存库,也是云雨的故乡。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一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_8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一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_8](https://img.taocdn.com/s3/m/0fd46a28561252d380eb6e85.png)
第5课海—气作用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沃克环流的形成
2.简述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树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观点。
(一)沃克环流
1.请在图中画出沃克环流的运动方向。
2.阅读课本,分析沃克环流的形成原因。
3.在沃克环流的影响下,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的气候分别是怎样的?
(二)厄尔尼诺现象
1.厄尔尼诺现象与沃克环流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2.在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之下,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的气候分别是怎样的?
3.引发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的气候有怎样的影响?
(三)拉尼娜现象
1.拉尼娜现象与沃克环流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2.在拉尼娜影响之下,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的气候分别是怎样的?
3.针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所带来的灾害,我们可以采取的防御措施有哪些?
三、知识应用
下图为"正常年份南太平洋部分海区水温分布图"A和"厄尔尼诺"现象年的太平洋部分海区水温分布图B,读图后分析解答下列各题。
1.完成两图中的大气环流
..........(.用箭头在线段上标绘
.........).。
2.据图说明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部海域降水多还是少?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厄尔尼诺"年中,秘鲁西海岸海域可能盛行_____________气流,出现______________等异常天气。
4.简述"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渔业生产的影响。
高中地理第四章海_气作用4.1海_气相互作用及影响课件中图版选修2
![高中地理第四章海_气作用4.1海_气相互作用及影响课件中图版选修2](https://img.taocdn.com/s3/m/d3f2eb2201f69e314232944d.png)
黄河之水天上来
• 黄河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沱沱河
• 补给:降水和冰雪融水
• 黄河补给:降水
海—气相互作用——水分交换
画出海洋与大气是如何进行水分交换的?
水汽凝结
海大 水气 蒸降 发水
大 气
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 最主要来源(86%)
海洋
低纬海区和有暖流经 过的海区,水分交换 比较活跃
精选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31
A海域纬度较高,
气(温3较)低分,析蒸A发海较域弱水,量水平量衡支值出大少的;原副极因地。低气压控制,盛行
上升气流,多锋面和气旋活动,降水量较大,水量收入多
C纬度地区陆地面积广大,陆上有大量淡水注入海洋;
(南4半)球分同析纬说度明则C海海洋区为盐主度比南半球同纬度低的原因。
编后语
有的同学听课时容易走神,常常听着听着心思就不知道溜到哪里去了;有的学生,虽然留心听讲,却常常“跟不上步伐”,思维落后在老师的讲解后。这两种情况都 不能达到理想的听课效果。听课最重要的是紧跟老师的思路,否则,教师讲得再好,新知识也无法接受。如何跟上老师饭思路呢?以下的听课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海—气相互作用
海洋与大陆的热力性质差异
海水热容量比土壤、岩石大
为什么内 地的人喜 欢到海边 避暑?
海—气相互作用
—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海洋使大气温度变化比较缓和 (日较差与年较差小) 海洋上的气温变化有滞后效应.
海—生物——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溶解
大气降尘 N、P
大 气
氧气
吸收
生物 沉 积物
40°~50°S以寒流性质的 西风漂流影响为主。在 40°~50°S附近海区以吸 热为主,热量收入大于热量 支出,热量平衡值为正值, 原因是南赤道暖流大部分向 北跨赤道加强了墨西哥湾暖 流和40°~50°N附近的北 大西洋暖流,在40°~ 50°N附近海区以放热为 主,热量收入远远小于热量 支出,热量平衡值为负值,
高中地理第四章海_气作用第一节海_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学案新人教选修2170413
![高中地理第四章海_气作用第一节海_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学案新人教选修2170413](https://img.taocdn.com/s3/m/10a9911e77232f60dccca10a.png)
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情景导入目标定位地球村的空调器航空、航天和通信等现代技术的进步,使居住在世界各地的人们感觉彼此的距离缩短了,地球似乎变得很小,像一个村庄,于是有人便提出“地球村”这个名词。
如果把地球看成一个村庄或一个大城市的居民小区,海洋可不就是它的中央空气调节器吗?“万物生长靠太阳”。
太阳能量射到地球,80%以上被地球表面吸收,不到20%反射到空中。
海洋面积大,海水吸收热量的能力强,储存热量的能力大。
到达地球的大部分太阳能量被海洋吸收并储存起来,海洋成为地球上的巨大的热能仓库。
陆地表面吸收太阳热量的能力差,而且集中在表层很浅的地方,储存能力也很差。
白天热得快,夜晚也凉得快。
这样一来,地球村热量的供应就主要由海洋来调节。
海洋通过海水温度的升降和海流的循环,并通过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影响地球气候变化。
【思考】你能解释海洋这个“地球村的空调器”是怎样调节地球热量的吗?它还会给地球上的大气带来怎样的影响?1.运用图表,分析海-气水热交换的基本方式与过程。
2.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过程,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
一、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1.海—气相互作用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其中的水、热交换,对气候以至地理环境具有深刻的影响。
2.海—气间的水分交换(1)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分交换。
(2)海洋的蒸发量与海水温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高,蒸发量越大。
因此,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也较丰富,海—气间的水分交换也较为活跃。
水循环有哪些环节,过程如何?提示:水循环是海—气相互作用的典型例子,水循环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海陆间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
其中海陆间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最大。
海陆间水循环由以下环节组成。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四单元水体运动的影响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练习含答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四单元水体运动的影响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c1aa9f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d9.png)
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基础过关练题组一海-气相互作用下图为海-气相互作用模式图。
据此完成下面四题。
1.图中表示海-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海洋是陆地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但从长远看,海洋水体总量变化不大,主要得益于过程()A.①B.②C.③D.④3.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下列海域为大气提供的水汽最多的是()A.低纬海域B.中纬海域C.高纬海域D.北冰洋4.在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中,海洋向大气输送水汽的基础是过程()A.①B.②C.③D.④(2022江苏沭阳期中)下图为海洋水温曲线图。
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5.影响曲线②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B.海水比热容C.大气环流D.太阳辐射6.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表现为海洋沿岸地区()A.冬暖夏凉,温差减小B.冬暖夏凉,温差增大C.冬冷夏热,温差增大D.冬冷夏热,温差减小题组二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2024山东青岛期中)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海域海水表层温度差异较大,其中海水表层温度较低区域称为东太冷舌、较高区域称为西太暖池。
太平洋海水表层温度变化能反映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波动。
下图示意某年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导致西太暖池形成的大气环流是()A.极地东风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C.赤道低气压带D.东南信风带8.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图示海域发生的变化是()A.东太冷舌海表水温降低B.赤道逆流增强C.西太暖池海表水温升高D.北太平洋暖流增强海温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10月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拉尼娜状态。
拉尼娜现象是指当东南信风异常增强时,大量暖海水被吹送至赤道西太平洋,导致东太平洋水温异常偏低现象,是海-气相互作用的结果。
下图为正常年份赤道太平洋水温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9.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该区域的大气运动状况是()A.东部气流上升B.西部气流下沉C.呈逆时针流动D.呈顺时针流动10.2021年10月进入拉尼娜状态后,最有可能出现()A.澳大利亚降水偏多B.秘鲁渔场捕获量减少C.赤道暖流势力减弱D.我国南方为暖冬天气11.(2024山东德州期中改编)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2019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9f6e7d2a5e9856a571260ba.png)
维持水热平衡
合作探究二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及其影响
读“正常年份太平洋部分海区水温
分布”图和“厄尔尼诺年南太平洋部分
海区水温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状况下赤道太平洋东西两岸
的水温有何不同?为什么?
(2)画出正常年份的热力环流(沃克
环流)。若东、西部温差变为0℃,沃 克环流是否还存在?若东部海水温度大
课堂练习
2.下图为“某科学考察队路线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若船只出发时,A处是夏季(1
月),经过6个月后到达C处,此时C处
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 )。
A.海水向大气补充热量
B.大气向海洋补充热量
C.大气和海洋未发生任何联系
D.此时C处为春季,海洋无法向大
气补充热量
某科学考察队路线示意图
(4)2月水温与8月水温相比较,水温梯度大的是____2____月,请简述你的判
断依据并说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2月的等温线远比8月密集,说明2月的水温变化大,水温梯度也大(或:2月南北水温相差28℃, 而8月只相差5℃)。
2月代表冬季水温变化情况,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近海地区的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增加 而递减,白昼长度也随纬度的增加而变短。同时,冬季风对北方近海海域的影响又远大于对南部海 域的影响,这又加剧了南北的温差。
的是 渤海
,主要原因是
_渤__海__伸__入__内__陆__(_内__海__)_,__海__域__面__积__小_。
(2)2月,黄海的等温线呈舌状自南
向北凸出,原因可能是( C )。
A.径流的影响 B.大陆的影响
C.暖流的影响 D.流的影响
2月
8月
《第四章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
![《第四章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https://img.taocdn.com/s3/m/9bc49331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19.png)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海—气相互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海洋与大气之间相互作用的原理和过程;2. 掌握海—气相互作用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3. 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其地理实践意识。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 知识回顾:学生需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关于海洋、气候等基础知识,并整理出关于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
2. 视频学习:观看关于海—气相互作用的教学视频,重点理解海洋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过程。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海—气相互作用案例(如台风的形成与消散),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对当地气候的影响。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并总结各组观点。
5. 思考题:设置思考题,如“如何利用海—气相互作用的知识预测某地区的天气变化”,以检验学生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作业要求针对上述作业内容,特提出以下要求:1. 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保证学习效率;2. 观看视频时需做好笔记,重点内容需牢记;3. 案例分析需深入浅出,逻辑清晰,有理论支持;4. 小组讨论时,每位同学需积极发言,共同完成讨论报告;5. 思考题需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和总结。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知识掌握程度:评价学生对海—气相互作用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2. 理解分析能力: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团队协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协作和沟通能力;4. 独立思考能力:评价学生在思考题中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五、作业反馈作业反馈将采取以下方式:1. 教师批改:教师将对每份作业进行批改,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2. 课堂讲解:选取优秀作业进行课堂展示和讲解,供全班同学学习;3. 个别辅导:对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将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其改进;4. 学习反思:学生需在完成作业后进行学习反思,总结学习经验和方法。
海-汽相互作用及其影响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海-汽相互作用及其影响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e378885d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fb.png)
地下径流 高处→低处
活动
探究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平衡
1. 读图4-3-5,填写下表。
海洋水 收入项
收入数量 支出项
陆地水 支出数量 收入项
收入数量 支出项
支出数量
总计
总计
2. 比较收入量和支出量,说明收支数据特点及其原因。 3. 计算海洋蒸发量占全球降水量的百分比,说明其意义。
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
作 海 气 相 互 作 用 。 物 质 交 换 和 能 量 传 输 ,
海 洋 与 大 气 之 间 的 相 互 联 系 、 相 互 影 响 ,
海洋对大气的作用
➢ 海洋对大气提供热能,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
方式:长波辐射和蒸发潜热
(是指海水蒸发吸收的热量或水汽凝结释放的热量)
过程:到达地表的太阳 辐射能有70%被海洋吸收, 其中85%左右以热能形式 储存在大洋表层这部分能 量又以长波辐射等方式输 送给大气
1.图示现象发生时,可能出现(
)
A.印度尼西亚降水偏多
B.秘鲁寒流势力减弱
C.澳大利亚东部旱灾多发
D.我国登陆台风减少
解析:该图展示了2022年5月22日14时太平洋表层水温距平分布情况。水温距平是指某一时刻的水温与平均水温的 差值。印度尼西亚位于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水温距平为正值,说明水温偏高,上升气流旺盛,可能导致降水偏 多,A正确。秘鲁寒流位于太平洋东部,水温距平为负值,说明水温偏低,寒流势力可能增强,B错误。澳大利亚 东部水温距平为正值,说明水温偏高,上升气流旺盛,可能导致降水偏多,旱灾减少,C错误。我国登陆台风的数 量与多种因素有关,水温距平只是其中之一,不能简单地根据水温距平来判断台风,登陆情况,D错误。故选A。
高中地理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课后检测新人教选修2
![高中地理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课后检测新人教选修2](https://img.taocdn.com/s3/m/9a3acfff69dc5022abea000a.png)
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一、选择题
读下图,回答1~2题。
1.“海—气”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不包括( )
A.海洋是大气的主要水源
B.海洋是地球上太阳能的重要存储器
C.海洋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
D.海底板块的扩张和碰撞
2.下列海域“海—气”物质与能量交换最突出的是( )
A.波罗的海B.加勒比海C.渤海D.红海
解析:第1题,海底板块的扩张和碰撞属于地球的内能作用,不属于“海—气”的物质与能量交换范畴。
第2题,纬度越低,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多,“海—气”物质与能量交换越突出。
答案:1.D 2.B
3.阅读世界海陆分布图,在地球上高低纬间的热量输送中,海洋输送热量超过大气输送热量的海区是( )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选A。
在南北纬0~30°的海区中,海洋输送热量超过大气输送热量。
4.关于海洋热量收支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热量净收入从低纬海区到高纬海区逐渐减少
②各纬度海区的热量收支基本平衡
③赤道地区热量收入最多,极地海区热量支出最多
④海洋热量的主要收入是太阳辐射,主要支出是海水蒸发耗热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解析:选D。
海洋热量的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支出主要是海水蒸发耗热,故④正确。
受太阳辐射影响,海水热量净收入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但赤道地区因降水多,热量收入少于副热带海区。
读国家海洋局2012年5月上旬海温预报图,完成5~7 题。
(通用版)2021高中地理第四章海气作用4.1海_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练习新人教版选修2
![(通用版)2021高中地理第四章海气作用4.1海_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练习新人教版选修2](https://img.taocdn.com/s3/m/d4903cb0312b3169a551a430.png)
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课时过关·能力提升一、根底稳固1.地球大气与海洋是相互作用的。
以下作用过程及其结果符合事实的是( )A.大气通过降水将水分输送给海洋,驱动洋流B.海洋通过辐射等形式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影响大气环流C.大气通过对流将臭氧输送给海洋,加重赤潮D.海洋通过蒸发将水汽输送给大气,形成信风答案:B解析:大气水平运动形成的盛行风驱动洋流,海洋通过辐射等形式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影响大气环流。
赤潮的形成与大气通过对流将臭氧输送给海洋无关,海洋通过蒸发将水汽输送给大气这不是信风。
读图,完成第2~4题。
某海域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分布(单位:×0.484 W/m2)2.图中海域向A岛及所在大洲输送热量与水汽的最主要途径为( )A.赤道暖流、东南信风B.西风漂流、西北风C.北大西洋暖流、西南风D.季风洋流、西南季风3.造成图中B地数值高的原因是( )A.纬度低、水温高B.晴天多、光照强4.参与图示地区水、热平衡的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中不包括( )A.东北信风、北赤道暖流B.西风、拉布拉多寒流C.西北季风、千岛寒流D.极地东风、墨西哥湾暖流解析:第2题,A地为大不列颠岛,所在大洲为欧洲,图中海域为大西洋。
大西洋向欧洲输送热量与水汽的主要途径为北大西洋暖流及西风带中的西南风。
第3题,水温越高,向大气输送热量也越多。
B 区域有暖流,水温高,因而向大气输送的热量也多。
第4题,图示区域为北大西洋,所在区域的大气环流系统中有东北信风、西风和极地东风,而不包括西北季风;大洋环流系统中,不包括千岛寒流,千岛寒流属太平洋洋流系统。
读“全球水循环模式图〞(箭头代表降水、蒸发、径流与水汽输送,数字表示循环量),完成第5~6题。
5.图中哪组环节与奔流的长江最密切?( )A.P、M、T、SB.P、M、N、SC.M、T、S、ND.S、P、Q、N6.人类有可能在局部地区施加某些影响的环节是( )解析:奔流的长江属于海陆间循环,与P(海水蒸发)、M(水汽输送)、N(降水)和S(径流)等关系最密切。
高中地理 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一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测试 新人教版选修2(1)(2021年
![高中地理 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一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测试 新人教版选修2(1)(2021年](https://img.taocdn.com/s3/m/9372599da8956bec0875e36e.png)
高中地理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测试新人教版选修2(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测试新人教版选修2(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测试新人教版选修2(1)的全部内容。
第四章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一、选择题1. 对南美洲等温线分布图的判断,正确的是( )A.该图是南美洲7月份等温线分布图B。
①处等温线密集主要是受秘鲁寒流的影响C。
②处等温线向南突出是因为冬季大陆冷却快D。
③处等温线向南突出是受巴西暖流的影响解析:图中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出,比同纬度海洋气温高,所以图示应为南半球的夏季。
①处主要受安第斯山地的影响;夏季②处增温比海洋快;③处位于海洋,巴西暖流经过,比相邻海区温度高.答案: D2。
下列海区中温度最高的是( )A。
中高纬海区的大洋东部 B。
中高纬海区的大洋西部C。
中低纬海区的大洋东部 D。
中低纬海区的大洋西部答案: D3。
有关海洋表层温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
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均高于寒流流经海区B。
洋流可增大高、低纬度海区之间的水温差异C.热量辐射是各纬度海区之间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D。
水温的年变化幅度近岸海区大于同纬度大洋中部解析: A项是错误的,因为暖流与寒流是相对而言的;暖流从低纬向高纬流动,洋流的温度高于所流经海区的海水温度,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其温度低于流经海区的海水温度。
根据海水温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可知,即使低纬度海区的寒流,温度也高于高纬度海区的暖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课时过关·能力提升一、基础巩固1.地球大气与海洋是相互作用的。
下列作用过程及其结果符合事实的是( )A.大气通过降水将水分输送给海洋,驱动洋流B.海洋通过辐射等形式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影响大气环流C.大气通过对流将臭氧输送给海洋,加重赤潮D.海洋通过蒸发将水汽输送给大气,形成信风答案:B解析:大气水平运动形成的盛行风驱动洋流,海洋通过辐射等形式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影响大气环流。
赤潮的形成与大气通过对流将臭氧输送给海洋无关,海洋通过蒸发将水汽输送给大气这不是信风。
读图,完成第2~4题。
某海域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分布(单位:×0.484 W/m2)2.图中海域向A岛及所在大洲输送热量与水汽的最主要途径为( )A.赤道暖流、东南信风B.西风漂流、西北风C.北大西洋暖流、西南风D.季风洋流、西南季风3.造成图中B地数值高的原因是( )A.纬度低、水温高B.晴天多、光照强C.风力大、蒸发旺盛D.暖流影响的水温高4.参与图示地区水、热平衡的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中不包括( )A.东北信风、北赤道暖流B.西风、拉布拉多寒流C.西北季风、千岛寒流D.极地东风、墨西哥湾暖流答案:2.C 3.D 4.C解析:第2题,A地为大不列颠岛,所在大洲为欧洲,图中海域为大西洋。
大西洋向欧洲输送热量与水汽的主要途径为北大西洋暖流及西风带中的西南风。
第3题,水温越高,向大气输送热量也越多。
B 区域有暖流,水温高,因而向大气输送的热量也多。
第4题,图示区域为北大西洋,所在区域的大气环流系统中有东北信风、西风和极地东风,而不包括西北季风;大洋环流系统中,不包括千岛寒流,千岛寒流属太平洋洋流系统。
读“全球水循环模式图”(箭头代表降水、蒸发、径流与水汽输送,数字表示循环量),完成第5~6题。
5.图中哪组环节与奔流的长江最密切?( )A.P、M、T、SB.P、M、N、SC.M、T、S、ND.S、P、Q、N6.人类有可能在局部地区施加某些影响的环节是( )A.MB.QC.ND.S答案:5.B 6.D解析:奔流的长江属于海陆间循环,与P(海水蒸发)、M(水汽输送)、N(降水)和S(径流)等关系最密切。
地表径流是人类目前能够影响的水循环环节。
7.读“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b曲线为,其随纬度分布的规律是,产生的原因是。
(2)a曲线为,其纬度分布规律是。
在副热带海区辐射为最高值的原因主要是。
(3)c点表示的意义是,d区域表示,e区域表示,由于一年中世界海洋的热量收支基本上是平衡的,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交换的主要动力是。
答案:(1)热量收入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太阳辐射受地球球体形状的影响,纬度越高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越少(2)热量支出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分别向两侧递减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蒸发量大于降水量(3)热量收入和热量支出处于相等状态热量收入大于热量支出,属于热量盈余海洋热量亏损大气运动和洋流解析:根据a、b两条曲线的变化特点判断,a为热量支出,b为热量收入,c表示热量收入和热量支出相等,d区域表示热量收入大于热量支出,e区域表示热量支出大于热量收入。
二、能力提升1.图中M、N两地沿海降水不同,主要原因是( )①大气环流不同②地形条件不同③洋流影响④海陆位置不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答案:D解析:M地沿海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受季风和暖流影响,降水丰富。
N处为热带沙漠气候区,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寒流的影响,降水稀少。
读图,完成第2~5题。
2.图中表示海-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图中没有表示出的海-气相互作用中热的交换过程是()A.太阳辐射B.海洋的长波辐射C.水汽凝结时的潜热辐射D.大气逆辐射4.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大西洋为大气提供的水汽最少的是( )A.低纬度海域B.中低纬度海域C.高纬度海域D.中高纬度海域5.沿海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小的主要原因是( )A.海洋面积大B.海水的比热容大C.大气对海洋的调节作用明显D.海水是热的不良导体答案:2.C 3.D 4.C 5.B解析:第2题,据图判断,③为蒸发,④为降水。
第3题,图中没有表示大气逆辐射的箭头。
第4题,高纬度海域热量最少,海洋蒸发水汽最少。
第5题,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的大小影响因素之一为比热容的大小。
下图为“某大洋部分海区年平均每日从海洋输入大气的总热量分布图”。
读图,完成第6~8题。
6.该等值线分布图反映的是两者之间的热量补给关系。
( )A.太阳和陆地B.海洋和大气C.太阳和大气D.太阳和海洋7.图中A处的值可能是( )A.230B.180C.110D.908.影响A海区表层海水热量与其周边地区存在差异的因素是( )A.太阳辐射B.洋流C.陆地D.大气答案:6.B 7.A 8.B解析:第6题,据题意可知,图中曲线表示的是海-气间热量传递关系。
第7题,A处于200×0.484W/m2闭合等值线区域内部,而200×0.484 W/m2等值线两侧为平行的150×0.484 W/m2等值线,因此可判断A处的数值范围为200<A<250,从选项中可推断为A项。
第8题,A处海水温度明显高于两侧,应该是受到暖流的影响。
分析下表,9.A.甲、乙均在北半球B.甲、乙均在南半球C.甲位于北半球,乙位于南半球D.甲位于南半球,乙位于北半球10.甲、乙两地气候( )A.都具有明显的海洋性B.都具有明显的大陆性C.甲具有海洋性,乙具有大陆性D.甲具有大陆性,乙具有海洋性11.造成甲、乙两地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大气环流B.太阳辐射C.海陆差异D.洋流答案:9.A 10.D 11.C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了海陆差异对沿海与内陆地区气候差异的影响。
从表中可知,甲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均较大,气候的大陆性较强,从最高、最低气温出现的月份不难判断其在北半球;乙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小,海洋性强,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8月、2月,可看出乙应位于北半球。
甲、乙的气候差异主要是海陆差异造成的。
读“世界海陆分布图”,完成第12~13题。
12.①~④海区中,海-气间的水分交换最微弱的是( )A.①B.②C.③D.④13.在地球上高低纬间的热量输送中,海洋输送热量超过大气输送热量的海区是(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12.C 13.A解析:该组题以大西洋轮廓图为背景,综合考查了海洋与大气间的热量和水分交换。
第12题,海-气间的水分交换的活跃度与其温度呈正相关;③海区有寒流经过,水温低于相同纬度海区。
第13题,在南北纬0°~30°的海区中,海洋输送热量超过大气输送热量。
14.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区是( )A.温带B.寒带C.热带D.都一样答案:C解析:热带海洋水温高,向大气输送的热量也较多,是与大气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区。
下图为“全球海洋和各大洋表面在南北方向上的热量输送(向北输送为正,向南输送为负)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5~16题。
★15.关于M大洋在南北方向上热量输送的正确叙述是()A.从赤道向两极地区输送B.从赤道向南极地区输送C.自北极地区向南极输送D.自南极地区向北输送★16.图中表示印度洋在南北方向上热量输送的曲线是()A.HB.MC.QD.图中没有显示答案:15.D 16.C解析:由图中可以看出M大洋热量输送为正值,热量应向北输送;印度洋大部分在南半球,北边为陆地,热量主要向南输送,从图中分析应为Q。
17.读“三大洋热量平衡值沿纬度的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1)赤道和北纬20°之间,洋水温最高,原因是。
(2)太平洋在附近吸热最多,原因是。
(3)大西洋在南北纬40°~50°附近海区热量收支有何不同?为什么?答案:(1)印度此海域纬度低,太阳辐射强,加之三面受热带大陆包围,并受暖流影响为主,所以温度最高(2)赤道纬度低、太阳辐射强(3)大西洋在40°S~50°S附近海区以吸热为主,热量收入大于热量支出,热量平衡值为正值,原因是南赤道暖流主要流向北半球,40°S~50°S又以寒流性质的西风漂流影响为主。
在40°N~50°N附近海区热量收入远远小于热量支出,热量平衡值为负值,原因是南赤道暖流大部分向北跨赤道加强了墨西哥湾暖流和40°N~50°N附近的北大西洋暖流,使本区海水以放热为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读图能力。
第(1)题,据图可知印度洋在赤道与20°N之间净收入最多。
第(2)题,从太平洋热量平衡值沿纬度的变化图中可以判断。
第(3)题,据图对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