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统一与民族关系的发展
中考历史 中考热点专题探究三 民族关系与国家统一
角度三:原因类 3.我国古代能长时间保持国家统一的原因有哪些? (1)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巩固和发展,为国家统一提供了制度保障。 (2)民族交融不断加强,使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不断强化,从而使
线索三 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新疆、台湾的管辖 (1)公元前 138 年和公元前 119 年,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 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
新疆 西汉 (2)公元前 60 年,西汉朝廷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
地区 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 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宋元时 期
盟” 第三次民
(2)北宋时,宋夏之间连年战争,宋夏议和后, 族交融高
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潮
(3)1125 年,金灭辽。1127 年,金灭北宋。南宋
建立后,金多次兴兵进攻南宋。岳飞等抗金将领
率军北伐,1141 年,宋金议和
宋元时 期
(4)1227 年,蒙古灭西夏。1234 年,蒙古灭金。 第三次民
西藏
立“唐蕃会盟碑”
地区
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掌
元朝 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
使行政管辖
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雍正帝设 清朝
驻藏大臣;乾隆帝确立金瓶掣签制度 西藏
(1)1951 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 地区 新中国
设问:依据材料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什么具有强大生命 力?自治地方如何正确行使自治权?
答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必须 以确保国家宪法法律和政令实施为前提,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性。 要与时俱进对民族政策进行梳理评估和调整完善,坚持民族因素与区域 因素相结合,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慎重稳进。
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内容提要:秦汉到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民族关系总体上呈现出“由弱转强”的趋势。
秦汉到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和国家统一不断推进的时期。
这一时期内各族人民交往频繁。
随着民族关系变化出现了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日益接近。
第二,在政治权力分化的同时,各族人民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和斗争。
第三,汉族的中心地位虽然日益巩固,但少数民族仍然处于边缘地位。
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中国历代统治者都致力于实现国家统一,不断削弱和分裂着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与斗争。
从这个角度来看,秦汉到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相互联系与交往日益密切、频繁则是必然结局。
因此,本文认为在这一历史时期内各民族关系发生变化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也是符合现实的需要的。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关于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研究,最早是在19世纪80年代以后才逐渐展开的。
1907年,英国学者T.L。
霍布斯鲍姆(T.L. Hobsbawm)著《中国和欧洲各民族关系的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the European and European Nations)[1]在《中国史》第2卷第1期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国内史学界和新闻界的广泛关注。
[2]霍布斯鲍姆指出,由于中国古代各民族与欧洲各民族的关系在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三世纪这段时期内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所以他将这一时期称为“中国的民族大融合”(theGreatSocialConsensusEastand)。
[3]霍布斯鲍姆还认为,中国在这一时期内与世界各大民族之间关系的发展并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北方汉民族和西方民族以及东方汉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都没有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北方游牧部落联盟内部不同集团利益所造成的”。
[4]霍布斯鲍姆把汉匈战争作为中国各大民族之间关系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来看待。
二、秦汉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秦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也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2.专题二 统一国家的建立、巩固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二部分河南中招题号专题研究第1、2、21题专题二统一国家的建立、巩固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建议作答时间:10分钟)1. “智慧”号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探究性学习,同学们搜集了下列图片资料。
他们可能探究的主题是( )A. 昌盛的秦汉文化B. 辉煌的隋唐文化C. 灿烂的宋元文化D.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2. 有学者指出,秦始皇所创造的事业,不仅为中国设立了以后版图的基本框架,也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开创的制度是( )A. 王位世袭制B. 分封制C. 行省制D. 中央集权制3. “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
”汉武帝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采取的措施是( )A. 焚书坑儒B. 削减侯国数量C. 推行郡县制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 从秦朝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影响了中国近2 000多年。
你认为下列中的哪一项制度最能体现“皇权下的民主”的是( )A. 秦朝三公九卿制B. 西汉中朝制度C. 唐朝三省六部制D. 清朝军机处5. “科举以诗赋文章作试题,并不是测试应试者的特殊文学天才,而是测试他们的一般文化素养。
测试的目的不是寻找诗人而是寻找官吏。
其意义首先不在文学史而在政治史。
中国居然有那么长时间以文化素养来决定官吏。
今天想来都不无温暖。
”材料主要说明了( )A. 科举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中国人文化素养B. 科举考试选拔官吏时注重其文化素养C. 科举制度推动了中国诗赋文章的发展D. 用考试选拔官员彰显了公平公正原则6. 著名史学家钱穆说:“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这主要说明( )A. 行省制度是错误的政治制度B. 行省制度不利于对地方的管理C. 行省制度更利于把权力集中到中央D. 行省制度促进了民族交融7. 2014年以来,扬州援藏教师团不畏艰苦,铺就了一条西藏孩子通往知识殿堂的“天路”。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历史论文1500字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历史论文1500字一、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1.中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开端(1)先秦时期中国境内各民族的逐步走向统一与融合。
中国经历了四千年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才形成今天这样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四千多年前,当我们的祖先还处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阶段时,活动在各地区的部落群或部落联盟,在相互联系与影响下,即共同为开拓祖国古代的文化作出了贡献。
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居住在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的一些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通过战争和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逐渐融合而成为一个民族,即“诸夏”(亦称“华夏”)。
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夏朝”。
在中国国家形成和发展的最初阶段——夏、商、西周时期,中国境内以及周边的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多向夏、商、周王朝称臣朝贡。
当时“中国”一词,是指王京而言。
《诗经》“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以“中国”对“京师”。
《毛传》注释说:“中国,京师也”。
春秋时期,周朝王室衰微,各诸侯国相互兼并。
黄河中下游的中原诸夏晋、郑、宋、鲁、卫等国以中国自居,秦、楚、吴、越等非源于周文化,不是尊行周礼的国家,仍被视为“夷狄”而遭到歧视。
《论语·八佾》:“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亡’即无)也”。
春秋、战国时期,各族之间的交往和兼并战争,导致了民族的统一与融合。
今河北省北部诸国及令支、孤竹、山戎等少数民族,为燕国所并,燕将秦开击败东胡,把疆界推向今辽宁省及朝鲜半岛西北部;今山西境内及河北西部诸国和赤狄、白狄、长狄等为晋国所灭,其后赵国又东灭中山,北灭林胡,把疆界推向今内蒙古中部;今山东境内诸小国和莱夷等少数民族为齐国所并;关中的秦国先后灭义渠、冀戎、邽戎,南并巴蜀、汉中,把疆界推进到今甘肃的黄河及四川省的长江一带;江汉及江淮流域的小国及淮夷等少数民族,春秋时分别为楚、吴、越所统一,战国时楚国东灭越,南占洞庭、苍梧,西降盘瓠、廪君等蛮,把疆界推进到五岭及黔东一带。
中国的统一与民族关系
中国的统一与民族关系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统一和民族关系一直是重要的议题。
中国的历史上,统一始终是一个重大的挑战,而良好的民族关系则是实现统一的关键。
本文将从历史、政治和文化等多个角度探讨中国的统一与民族关系。
一、历史背景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面临着极大的民族多样性。
历史上,中国的统一一直是一个繁重的任务。
从秦朝的统一、隋唐的盛世,到明清时期的统一,每一次的统一都构建了中国的国家制度。
然而,统一的过程中也伴随着民族关系的挑战,例如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治要求、民族地区的对抗等。
二、政治层面中国政府一直重视统一和民族关系的问题。
中国建立了民族自治制度,并推行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
中国政府通过实施区域自治、实行政府民族政策,维护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实现了社会稳定。
同时,中国政府也积极推动各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统一进程的顺利进行。
三、文化交流中国的多民族共存也使得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变得尤为重要。
中国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宗教、传统和节日等。
积极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认同感。
例如,庆祝春节成为了全国性的文化活动,使得各个民族的人们都能够参与其中,增强了民族间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中国统一和民族关系息息相关的因素之一。
中国政府通过实施扶贫政策、发展优势产业等措施,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水平,实现共同富裕。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可能导致民族关系的紧张,而通过消除经济差距,增加民族地区之间的合作,有助于促进统一进程和民族和谐。
五、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在当前的新时代,中国的统一与民族关系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交流的加速,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紧密,这种交流既有利于促进统一,也会带来新的问题。
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的不稳定和分裂势力可能对统一构成威胁。
然而,中国政府目前的政策和措施为统一和谐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育和就业机会,进一步深化地方自治。
古代的民族关系
(1)、含义:指历史上各民族间的相互影响渗透,落后民族接受了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形成自然同化(本质含义:民族间相互学习,吸收优点,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进步的、经常的现象,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发展趋势。
(2)、原因:①、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是促进民族融合的主要因素;
历史上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以战与和的形态表现出来,自先秦到明清,这两种形态交替或并存,一直贯穿于民族关系的始终。
(1)、战争形态:①、民族掠夺战争:通过战争掠夺物资,是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游牧或狞猎民族的一般特点,如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
②、民族征服战争:如1125年金灭辽、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灭西夏、吐蕃等;
(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周边少数民族借助自己的政权力量,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相互学习,逐步缩小了与汉族的差距,为元朝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重新统一作了准备。
(8)、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明清时期,中央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了周边少数民族问题,
2、古代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两汉时期,实现了对西域、西南以及华南两广的统治,既大扩大了疆域,又有效地开发了边疆。
(5)、多民族的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迁徙,各民族联合斗争以及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民族融合加强。
(6)、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隋唐高度繁荣的经济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有很强的吸引力,加上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我国民族关系
一、古代的民族关系
1、统一多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中国在国家统一的表现
中国在国家统一的表现中国在国家统一问题上的表现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致力于实现国家完全统一以下是中国在国家统一方面的主要表现: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中国政府始终坚决维护一个中国原则,认为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国政府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与台湾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推动两岸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为两岸同胞谋求共同繁荣和发展。
3.和平统一:中国政府始终秉持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争取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
通过两岸协商,达成统一共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4.反对外部干涉: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中国内政,包括台湾问题。
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过程中,中国坚决捍卫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尊严。
5.强化法律法规:中国政府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国家统一政策的实施。
例如,《反分裂国家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反“台独”分裂势力提供了法律依据。
6.加强两岸民众交流:通过促进两岸民众交流,加强两岸同胞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为国家统一创造民心基础。
7.国际合作与外交斗争:在国际舞台上,中国政府积极展开外交斗争,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共同维护国家统一。
总之,中国政府始终坚定推进国家统一进程,致力于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展现出坚定的决心和诚意,为实现国家统一不断努力。
一部中国史确实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共同发展壮大的历史。
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从夏商周时期开始,华夏族与其他民族相互交融,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随着历史的推移,各民族不断融合,汉族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
在这个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说课稿
说课模板各位评委X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五课的内容,此内容为本节的第二课时。
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以下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部分:一、教材分析:该课时探讨的是我国明清时期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方面的内容。
从总体上看:明朝统治者侧重防御,清朝统治者更重视怀柔政策,由此形成了“明修长城清修庙”两种不同的边防局面。
避暑山庄的修建、达赖和班禅封号的册封,都表现了统治者在民族问题上的政策和态度;明代实施的“改土归流”、清代对某些少数民贵族叛乱平定的举措,都有力地表现了明清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上采取的积极措施。
这些措施都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清朝对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粉碎准葛尔贵族割据势力、漠西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明清的“改土归流”、清朝台湾府的设置等史实;掌握明清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差异和清朝的疆域;充分认识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阅览、分析历史图片的能力;评价少数民族领袖人物的能力;以正确的民族观、战争观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分裂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把明清时期对边疆地区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而进行的斗争。
清朝前期辽阔的版图及其行政区域的划分和管理确定为本节的重点教学难点:根据(知识**特点、学生已有知识储备或理解能力)确定明清对待少数民族政策的差异。
为本节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将详讲***,略讲****,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四、说教法: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对****知识将采用***教法,为落实重点采用* *教法;为突破难点采用**教法;等等。
古代中央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手段与政策表
古代中央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手段与政策表一、引言在古代中央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手段与政策表,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
古代我国历史悠久,发展了多元的民族文化,如何处理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在古代中央王朝治理下,处理民族关系的手段与政策表是多方面的,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这些手段和政策表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政治手段1. 保持中央集权在古代中央王朝处理民族关系中,保持中央集权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手段。
中央集权能够有效地统一国家的法律、行政和军事,提高对少数民族的统治效果。
这种手段在统一的中央王朝治理下得到了广泛应用,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2. 推行各民族平等政策古代中央王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中,还推行了各民族平等政策。
这种政策使得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有效地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3. 任用各民族人才古代中央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手段还包括了任用各民族人才。
通过任用各民族人才,中央王朝能够有效地吸引和团结各民族,减少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加强对民族地区的统治。
三、军事手段1. 遣远征军为巩固和扩大中央王朝的统治范围,古代中央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手段之一是遣远征军。
通过派遣远征军镇压叛乱或扩大领土,中央王朝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确保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2. 建设边疆防御工事古代中央王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中,还采取了建设边疆防御工事等军事手段。
这些工事能够有效地防范外敌入侵,保障边疆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对于处理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经济手段1. 实行赏抚政策古代中央王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中实行了赏抚政策。
通过向少数民族赏赐财物和特权,中央王朝能够有效地减少少数民族对中央的抵抗和反叛,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和统一。
2. 发展边疆经济古代中央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手段还包括了发展边疆经济。
中央王朝在边疆地区加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吸引各民族参与其中,从而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1、形成和初步发展:公元前221年,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汉朝初步发展。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军事上,北击匈奴、移民戍边、修筑长城、统一东南地区、修筑灵渠。
汉朝“大一统”:政治上,解决王国问题;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军事上,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对外关系上,加强对西域的管辖,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
2、繁荣: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空前发展时期。
隋朝:政治上,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完成全国统一;创立科举制,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唐朝:政治上,出现繁盛局面;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设立机构(安西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边疆地区、实行和亲政策(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对外关系上,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接受日本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3、新发展:元朝时,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有了新发展。
政治上,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行省制度,加强对全国的管辖(加强对台湾、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我国正式行政区划)、疆域空前;民族关系上,民族迁徙、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4、巩固: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
明清: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疆域空前;对外关系上,由开放(郑和下西洋)走向闭关(闭关锁国政策)、反抗外来侵略(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民族关系上,加强对边境及少数民族地区管辖(西藏: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新疆: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驻军;土尔扈特部回归)。
民族融合的高潮: 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促进了民族融合,出现民族融合高潮。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以来,五胡内迁,与汉族杂居,北方黄河流域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专题三 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发展与繁荣昌盛的保证
专题三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发展与繁荣昌盛的保证【专题解读】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发展与繁荣昌盛的保证。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历代政府都曾采取积极措施巩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新中国成立以来,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成为我国实现统一大业的重要任务。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实践,我国成功地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并为台湾的回归创造了条件。
祖国统一的专题内容是历年中考的长效热点。
【考点梳理与整合归纳】一、历代政府巩固统一的政策和措施1.秦始皇建立和加强中央集权(1)政治上: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官吏由朝廷直接任免(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经济上:统一货币,使用圆形方孔钱(秦半两);统一度量衡。
(3)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又推广隶书;焚书坑儒。
(4)民族关系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越族,开凿灵渠。
(5)评价秦始皇:①功: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过:实行暴政,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汉武帝的大一统(1)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改革选官制度,建立由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的制度;强化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在地方,设立监察御史,派刺史监督地方官员,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
(2)经济上:统一铸币(五铢钱),盐铁官营,把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归中央,大大增加了中央财政收。
高中历史第38课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教案
第38课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本课主要涉及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对外关系以及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国际法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通过长期不断地发展,各民族之间相互交往交流交融,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对共同发展、共同缔造伟大的中国都有重要的贡献。
世界范围内,各民族的大迁徙、大交流推动了民族和国家的变化。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国际法逐渐形成并成熟。
当代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2.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
3.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以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朝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秦朝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先秦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秦汉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1)边疆民族区域不断拓展。
(2)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边疆民族地区开发进程加快。
(4)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融合进程加快。
两汉时期中外交往的特点(1)以商贸交往为主,丝织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
(2)与亚洲,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交流频繁,对东方文化影响大,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与欧洲的直接交往开始出现。
(3)中国开始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中国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开始传入欧洲。
(1)共同点①朝鲜、日本是对外交往的主要对象。
②对外都进行了经济技术交流。
③政府是对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2)不同点①汉代的对外交往以陆路为重,而唐代则水陆并重。
②唐代对外交流物品、技术种类更多,并注重对中外文化的“兼蓄”。
③唐代对外政策更加开放,同唐朝交往的国家增多。
④唐代的对外交往与汉代相比,对世界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对外关系发展的特点(1)明清初期,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中国与外国一度有所交往,明初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华。
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原因
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原因
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保
证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在政治上,要维护国家的统一,就必须确保政府的根本管理权,
保持一国两制、一中一台理念,坚定不移地走和平统一的道路,严格
执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在民族关系方面,要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
传统,加强民族间的沟通与交流,发展文化交流,制定有效的政策,
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这样,才能弘扬民族团结的精神,增进民
族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确保民族关系的和谐。
此外,还要加强教育工作,使全国人民牢记“团结就是力量”的
精神,在上下同心、携手并进的精神基础上与少数民族共建和谐社会,增强全国人民团结同心的意识,加强民族间互助、互学、互鉴,形成
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合力。
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是我们国家发展壮大的基础。
各民族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对待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把团结
协作作为行动准则,牢记历史教训,珍惜民族团结的思想,努力推动
改善民族关系,共同打造共和国的美好明天。
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一)国家的统一与民族关系的发展
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一)专题一国家的统一与民族关系的发展一、知识线索线索一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民族融合线索二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辖及统一问题二、专题演练1.“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以下史实符合这一主题的有①秦始皇规定以小篆为全国统一文字②北魏孝文帝提倡改穿汉服③辽、宋、西夏、金政权的对峙④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下面有关西藏历史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唐朝时的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②元朝时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③清初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达赖喇嘛”封号④清朝设置伊犁将军代表清政府管理西藏地区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3.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始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下列历史事件中能够体现这一主题的是①赤壁之战②文成公主入藏③郑成功收复台湾④清设驻藏大臣⑤1684年清设台湾府巩固了东南海防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4.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整理出以下史实:元朝设置宣政院、明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如果要给他们的研究确定一个主题,应该是A.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B.文化的繁荣与昌盛C.机构的设置与变化 D.对个的联系与交往5.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历代中央政府都注重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下列措施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封号②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封号③制定“金瓶掣签”制度④设立驻藏大臣,同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④① D.①③②④6.以下史实中,最能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是①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②清朝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和伊犁将军③雍正时,设置驻藏大臣④230年,吴国的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过夷洲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D.②③7.以下能证明“自古以来西藏与中央政府友好交往,中央政府有效管辖西藏”这一观点的史实有①唐朝时将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吐蕃与唐“和同为一家”②清朝册封达赖、班禅③1727年清政府设置驻藏大臣④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⑤清政府确立“金瓶掣签”制度⑥土尔雇特部回归祖国⑦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解放军进驻拉萨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⑦C.③④⑤⑧⑦ D.②③④⑥⑦8.右表表明我国古代就对____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
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_国家统一与民族关系(贵州版)
时期 清朝
概况 西藏: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_达__赖__喇__嘛__”封号;康熙帝册封五世 班禅 “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清朝在西藏设置_驻__藏__大__臣__;1793年,
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西藏地方行政体制 和法规;确立_金__瓶__掣__签__制度
新疆: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并 在新疆设_伊__犁__将__军__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称唐太宗为“_天__可__汗__”;唐朝设置
_安__西__都护府和_北__庭__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文成公 唐朝
主、金城公主入藏;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
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时期 两宋
元朝
概况 北宋与辽议和,达成“_澶__渊__之__盟__”,北宋与西夏议和后,北宋给 西夏岁币,宋夏边界贸易兴旺;金灭北宋,南宋的_岳__飞__抗金, 后宋金议和 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新的民族——_回__族__; 设立_宣__慰__使__司__都__元__帅__府__,由宣政院直接统辖。从此中央政府 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3.(2022·沈阳模拟)将下列反映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绘画的序号与相关朝代
前的字母符号连接,正确的一组是 a唐代 b宋代 c南北朝
(
)
A
A.①-b ②-a ③-c B.①-a ②-b ③-c C.①-b ②-c ③-a D.①-c ②-b ③-a
4.(2022·天津中考)如图是某同学归纳的关于边疆有效管辖的信息,据此判 断其研究的区域是 ( D )
关系和平发展交换了意见
【专题精练】
1.(2022·福建中考)“他以坚韧不拔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了重重的困难,终于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及民族关系的历史演进
《汉藏经济文化交流史》导论陈崇凯一、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及民族关系的历史演进“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都是龙的传人。
”每当唱起这首歌,每一个中国人,不管他生活在祖国大陆还是海外,不管他属于汉族,还是藏、蒙、维吾尔等56个民族中的哪个民族,都会涌现出一种中华民族认同的炽热感情,都会为自己拥有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而骄傲。
我们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
”①她经历了漫长的古代发展过程,始终保持着历史的延续性,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一脉相承的古老文明之国。
中国在古代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各民族的先民们,自古以来就生活在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包括台湾在内的太平洋西岸,北起沙漠戈壁,南到南海诸岛,西南起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的辽阔版图内,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能共同开发、缔造伟大的祖国。
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产物,是包括藏族在内的56个民族认同并凝聚而成的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的政治实体,而中国这个政治实体,又是以56个民族形成的不可分割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为基础的。
历史是不以人们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问题是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总是受到时代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是有其局限性的。
新中国建立前中国史的著述且不说,建国后力图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研究中国历史的论著,应该说是硕果累累,但从总体上看,都相当程度地忽略了对中国历史发展总进程的论述,忽略了对中国各民族在全国大一统形成发展中的地位的论述。
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近年来,在这方面终于有了新的重要突破。
1988年社会学、民族学大师费孝通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作学术演讲,“驾轻就熟地运用丰富的资料,特别是考古学、语言学、人类学、民族学和历史学等方面的资料,在几万年的文化史和近千万平方公里国土这一对时与空所构成的宏大坐标系统里纵横骋驰,深刻地追溯了中华民族格局的成因并指出了这一格局的最大特点,即一体中包含着多元,多元中拥戴着的一体。
第三专题民族关系和国家统一
第三专题民族关系和国家统一第三专题民族关系和国家统一知识整合一、我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民族关系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不同民族之间相互接触、交往的形式及其历史发展过程的总和。
这种关系的影响和作用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语言、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2.几个主要少数民族政权的简况二、反对“台独”,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1.台湾问题概说三、近现代世界各国的民族和统一问题1.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2.有关国家实现或巩固统一的斗争3.世界近代现代史上欧洲的三次统一(1)拿破仑的对外战争①拿破仑1799年11月发动“热月政变”夺取政权以后,多次打败欧洲反动国家,如奥、普、俄、西等国。
②1810年前后,法兰西第一帝国势力达到顶点。
③但是拿破仑对外战争一方面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但由于其穷兵黜武,迷信武力,压迫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再加上欧洲封建势力的异常强大,终告失败。
(2)希特勒企图统一欧洲①德国由于一战战败受到严厉惩罚,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打击,阶级矛盾的尖锐,使德国走上了法西斯专政的道路。
②1939年,德国全面发动二战。
到1941年,德国和日本等法西斯势力强大一时。
③1945年,终因其专制独裁、对外侵略的性质而失败。
(3)欧共体和欧盟的成立①随着欧洲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为了在美苏之间谋求欧洲经济的发展和寻求欧洲的安全,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②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欧洲联盟成立。
③欧共体在经济上与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展开竞争,使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发生动摇;政治上对外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开始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④欧洲一体化的主要进程:1967年欧共体成立,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等的自由交流。
1993年,欧盟成立,欧洲向着经济、政治同盟方向发展。
1999年,欧元启动,货币一体化进程加快。
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存在着众多的民族。
各民族本身的发展和其相互间联系的日益加强,是秦兼并六国,实现统一的重要条件。
而统一局面的出现和秦皇朝的建立,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促使我国开始成为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统一东南和南方的越族地区在我国今天的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一带,很早就生息着一个人数众多、历史悠久的民族,这就是史籍上所说的越族。
越族由于族属众多,种姓互异,各部族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故又称之为“百越”。
百越一名,首见于《吕氏春秋·恃君篇》。
其文云:“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敝凯诸、夫风、余靡之地,缚娄、阳禺、驩兜之国,多无君。
”《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
”“粤”即“越”。
越而称百,可见其聚处之广,种姓之多。
其中大的部族,依其分布地区的不同,主要有于越、闽越、瓯越、南越、西瓯等几部分。
于越:一作於越。
以先秦时的会稽(今浙江绍兴)为中心,主要分布在今浙江一带。
其民“剪发文身,无皮弁搢笏之服”①。
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就是于越建立的。
越王无强时,楚威王兴兵伐越,大破之,杀无强,尽取其地。
从此,于越便逐渐分离,“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
”①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 年),秦将王翦、蒙武率兵灭楚。
次年,王翦又进一步平定楚国广大的江南地区,并进攻臣服于楚的于越,“降越君,置会稽郡”②,郡治吴(今江苏苏州)。
郡下分设吴、丹徒、钱塘、余杭、乌程、山阴等县。
以后,秦始皇巡游会稽,曾亲临于越,“留舍都亭”取钱塘、浙江岑石,“刻文六,〔立〕于越东山上”③。
又曾徙越民于乌程、余杭等地。
《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云:“乌程、余杭、黟、歙、无湖、石城县以南,皆故大越徙民也。
秦始皇刻石徙之。
”从此,于越便和正在形成中的汉族逐渐融合,于越文化也和中原文化趋于同一了。
东瓯和闽越:东瓯亦名瓯越或东越,以今温州一带为中心,主要分布在浙江南部的瓯江流域。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专题5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一、民族融合的含义、主要方式和意义含义: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是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是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发展趋势。
主要方式(途径):①友好往来。
②联合斗争。
③民族迁徙。
④杂居通婚。
⑤政策推动。
⑥民族战争。
⑦统一管辖。
意义: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②有利于各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
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④推动了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二、民族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形式及历代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政策)特点:有战有和,以和为主是其显著特点。
表现:一是战争。
主要有:①民族掠夺战争。
②民族征服战争。
③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
④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
⑤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
二是和平。
主要有:①和亲。
②贸易。
③会盟。
④通贡。
处理方式(政策):①战争。
②设管理机构。
③册封。
④和亲。
⑤会盟(“议和”)。
⑥互市。
⑦防御(如迁民屯边,修筑长城等)三、具体史实:1、秦汉时期。
特点,,,。
(1)北方匈奴。
匈奴兴起,经济上,以,为主,也从事,公元,在、、等领域使用铁器;政治上,统一了,形成了强盛的国家。
秦与匈奴的关系。
派北击匈奴,取得地区,为,,命修筑长城,对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障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也是我国古代人民。
秦朝的疆域。
东临,西到,南濒,北抵。
西汉中央政权与匈奴的关系,先和,是因为,实行,进行贸易往来;时,因,对匈奴展开了长达年的军事反攻,、率兵重创匈奴,匈奴被迫迁徙,双方争夺的焦点转移到;汉帝时,出塞,远嫁。
其作用是,。
东汉中央政权与匈奴的关系,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二部,其中向汉称臣,北匈奴与东汉王朝进行了战争,东汉派、大败北匈奴,解除了北匈奴对与的威胁。
(2)西北西域。
西汉,通西域,公元前年,派其出使西域,主要目的是,司马迁称之为;公元前119年,第二次出使西域,终于建立起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其作用是第一次沟通了与的联系,密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