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三则原文
论语三则
第一则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中国古代对于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曰:说,说道。
(3)学:学习。
(4)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常常;习,复习,温习。
(5)之:代词,指学过的旧知识。
(6)说:通“悦”,高兴,愉快的意思。
(7)乎:语助词,相当于“吗”。
“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8)朋:朋友,志同道合的人。
(9)自:从。
(10)乐:快乐。
(11)而:转折连词,相当于“却”。
(12)愠:生气,发怒的样子。
(13)不:表示判断。
(14)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造成误解的最大原因有两个:其一,随着时代的演变,人们逐渐将古人用来表达不同意象的“学”与“习”重合等同起来;其二,朱熹的解释,强调了“习”字含有的“反复不断”的含义,误导后人以为是“重复学”就是“习”在这里的本意。
查看“习”字解释,我们可以发现,同一个“小鸟反复试飞”的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其含义会有所偏向。
可以表达“演练、练习”的意思,如果强调需要反复多次才能达成的意思,就衍生出“熟习、熟练”的含义。
所以要想准确把握孔子的本意,需要依据当时古代的用语习惯和语境来领会他的真实用意。
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来往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原文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 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论语》三则
《论语》三则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曾经说过三段经典的话语,它们被称为“论语三则”。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这三则经典的话语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被传颂,它们被认为是孔子的思想最精辟的表达。
第一则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彰显了君子之间应当重视和谐,而普通人之间则应当加强合作,君子要共同奋进,在和谐的基础上去寻求良好的共同发展。
君子之间要尊重彼此,尊重彼此的差异,放下骄傲,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偏颇偏激,做到平等互利。
第二则是“强调善行而不言论”。
孔子曾说,教育要以行动为主,不要以言语为主。
人们应当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在行为中要坚持正道,不要把言语扯出对立和激烈的对抗,而是要以和谐有序来展开语言以及行动,使大家能够站稳脚跟,同舟共济,共创未来。
最后一则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孔子提倡学习时要深刻理解,一定要有扎实的功夫,贯彻到心里,而不应只是当作是表面的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孔子还建议切问、研究、思考,以及深入探究,以便把握学问的本质,从而收获有用的经验。
论语三则对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以及文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启迪。
它们提出来的思想深远影响了西汉以后的许多思想家,他们把这些思想融入到自己的学习理论当中,吸收了孔子智慧中的精髓。
当今社会,“论语三则”仍然是最有话语权的话语,它们告诉我们:和谐与友爱是人际关系基础,切记言行一致,教育的核心是行动,学习的核心是探究,用勤奋的努力去书写人生,这是孔子最为精炼的道理。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孔子的思想就像一把叼着明珠的双手,把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多经典文化放在一起,让后人永远受益,让我们以孔子的思想为指引,创造完美的人生。
今天,我们依旧健言善行,真诚恳切,让孔子的思想成为我们行文的光芒,让孔子的道德成为我们行为的指标,并以孔子的心意来感恩和平,促进世界的文明发展,让世界的人们团结合作,共同进步,为世界和平奠基。
论语三则
初中论语三则(北京版)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论语为政》
释义
1.习到的东西,常常去练习、实践,不是很快乐吗?
2.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凭此做学习的榜样
3.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因为迷惑而更加危险。
上海版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论语三则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论语•子罕》
[解读]
天寒地冻,才晓得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看出一个的节操和品格。 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真正考验人。 雕:同“凋”,凋零,零落。
《 论 语 》 三 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解读] 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事先磨快工 具。由此可知,一个人要出人头地,必须首先学 好本领。今日读好书,来日才能大展鸿图。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解读] 见到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 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 毛病。)对不如自己的人喜欢讥笑、轻视,因而 沾沾自喜;对比自己强的人喜欢贬低,甚至嫉妒、 畏惧退缩,害怕与他们交往:这都是不正确的态 度。
论语三则翻译
论语三则翻译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对话的集合,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
下面是三则论语的翻译。
1. 子曰:“倦于学,故乎,不如止;止于至善,而却行者,是薪也。
诚待而不愠,仁也。
亲亲,尊者为诲,臣事,可也。
”(《论语·为政》)孔子说:“对于学习感到疲倦的话,不如停止;停在追求最善的境界,而不去行动的人,就像是一堆木柴。
真诚地等待而不生气,这就是仁。
亲亲,亲爱的人对尊贵者的教诲,臣子对待主上的职责,都是可行的。
”这则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对学习的态度和行动的重要性。
他说如果对学习感到疲倦,不如停下来。
停下来并不意味着放弃学习,而是停在对至善的追求。
这样的人只是虚有其表,像一堆木柴。
孔子还强调了在待人处事中的仁德,要真诚地等待而不生气,并且要尊敬亲人和上级,做好自己的职责。
2. 子曰:“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孔子说:“君子不是容器。
”这句话的含义是指君子不是只顾拥有知识,而是要有能够运用知识的能力。
好像一个容器只有充满了材料才能发挥作用一样,只有充实了自己的学问和知识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而孔子认为,一个君子不应该只停留在知识的积累上,还应该通过实践和运用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3.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学而》)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必然有我可以向他们学习的地方:选择他们行善的地方而去追随,选择他们不善的地方而去改正。
”这段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学习的看法。
孔子认为人们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优秀的人和有缺点的人,我们应该从优秀的人身上学习他们的长处,从不足之处改正自己的不足。
这种持续不断的学习和改正的态度,是孔子强调的一种重要的修养和境界。
通过不断地观察和学习他人的行为,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道德的力量,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
论语三则孔子文言文翻译
一、《论语·为政》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陷入迷茫;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此句强调学习与思考的相辅相成。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而思考则是消化、吸收知识的过程。
如果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陷入被动接受知识的境地,无法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反之,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空想,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论语·里仁》原文: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翻译: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欲望,恢复周礼,这就是仁。
一旦克制自己的欲望,恢复周礼,天下就会归于仁。
实现仁德,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此句阐述了仁的内涵和实现仁德的方法。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仁是克制自己的欲望,遵循礼的规范。
实现仁德的关键在于个人自身的努力,而非依赖他人。
三、《论语·述而》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此句表达了孔子的谦虚态度和向他人学习的理念。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
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完善自己。
总结:《论语》中的这三则文言文,分别从学习、仁德和向他人学习等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这些思想至今仍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启示。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实现人生的价值。
论语三则
论语三则
一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一知半解。
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
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即指此意。
而如果一味空想却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还说过:“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学过的只是能有新的体会,就可以被他人效仿了。
【师】效法。
<此处若为老师,则翻译不通顺。
人非善则为不善,二者必居其一。
如是老师,那么所有的人都可以做老师了。
拜好人为师,大多数人可以做到。
但是要拜恶人为师,恐怕只有恶人了。
更何况古代有话叫:“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个师怕是更拜不得了。
效法就是模仿去做的意思,在此处就很通了。
善的就正面去模仿,叫做从;不善的就反面去模仿,叫改之。
希望能更正过来,不要再好为人师的误人子弟了。
>
三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看到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做到和他一样,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反思自己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儒家修身准则。
启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要多看别人的优点,努力学习这些有利于自己成长的优点.而发现别人的短处和缺点首先要反思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问题.。
论语三则原文
论语三则原文
论语三则
【作者】佚名【朝代】先秦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译文:
孔子说: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经》呢?学《诗经》可以抒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与自然,可以使人结交朋友,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怨刺不平之事。
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论语三文言文翻译
一、《论语·学而》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解读: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要持之以恒,不断复习。
同时,也提倡与志同道合的人交往,共同进步。
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谦逊,不因别人的误解而生气,体现君子的风度。
二、《论语·为政》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居于自己的位置,其他星辰都围绕着它。
”解读: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德治”的思想。
他认为,国家的治理应该以道德为根本,就像北极星一样,以德行为核心,使人民都围绕着道德而行。
三、《论语·八佾》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只是一个器物。
”解读:这句话强调了君子不应局限于某一方面的才能,而应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才能。
君子应该具有全面的素质,才能在各个领域都能发挥才能。
四、《论语·里仁》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孔子说:“居住在仁德之地,才是美好的。
选择不住在仁德之地,怎么算是有智慧呢?”解读:这句话强调了居住环境对人的影响。
孔子认为,选择居住在仁德之地,有利于个人的修养和成长。
反之,选择不住在仁德之地,就难以具备智慧。
五、《论语·雍也》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了解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解读:这句话强调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应该以兴趣为动力,只有真正喜欢学习的人,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之,《论语》中的文言文语句简洁精炼,寓意深刻。
通过对这些语句的翻译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从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论语三则
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意思:孔子说:“安住在仁的境界才是最宝贵的。
如果无法达到仁的境界,怎么能得到真正的智慧呢?”或者,达到仁的境界是美好的,做出的选择没有处在仁的境界,怎么算智慧呢?背景:本章教育人们处世之道。
“里仁为美”,就是说怀着美好善良仁爱的心去施善行仁。
也就是说美好的主观愿望支配着自己的美好的行为,美好的行为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和个人的私心,纯粹为了他人、为了社会、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人类的美好幸福而施善行仁。
要求我们将道德心(品德)与道德行为和道德智慧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美好的道德心(仁慈爱人之心)、美好的道德行为(仁慈爱人的行为)、美好的道德智慧(仁慈爱人的方法和艺术)三者必须统一起来。
美好的道德心是基础,美好的道德行为是目的,美好的道德智慧是桥梁。
三者缺一不可。
2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意思:孔子说:“控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回复到传统的礼所允许的范围,就是仁。
一旦这么做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
实践仁德,全靠自己自觉自愿,难道还靠别人强迫不成?”背景:本章是孔子对学生颜渊说的一段话,有一天颜渊向孔子问,怎样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孔子就回答他,要做到仁,需先克己明心,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规范言行,帮助开明明德。
再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纲目,复礼纠正习气,使心性安住于仁。
此后可得明德心性的智慧妙用,以中庸至德利国利民,仍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行礼乐教化。
所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三步,实为言行、心行归礼一步,礼是儒家达道之本务。
3子贡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论语·卫灵公》)意思:孔子说:“做事想要做好,就一定要把工具弄得锋利。
论语三则原文及译文
论语三则原文及译文解析一、《论语·为政》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不就是君子的风度吗?”二、《论语·雍也》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知道学问的人比不上喜欢学问的人;喜欢学问的人比不上以追求学问为快乐的人。
”三、《论语·里仁》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明白了命运的安排,六十岁听到任何话都能坦然接受,七十岁的时候随心所欲做事情,也不会超越规矩。
”以上三则论语都是孔子关于学习和人生境界的经典论述。
第一则论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反复练习和实践,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同时,孔子也强调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和宽广的胸怀。
他主张人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他人,即使在被误解或忽视的时候,也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宽容。
第二则论语则是对学习的深化理解。
孔子认为,学习不仅是求知的过程,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真正的学者应该热爱学习,享受学习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高的学术境界。
第三则论语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他的人生观是以学习为基础,以自我修养为目标,以顺应自然和社会规律为准则。
他认为,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总的来说,这三则论语都体现了孔子对于学习和人生的深刻见解。
它们不仅仅是孔子个人的思想结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论语》原文完整版注音注释翻译
《论语》原文完整版注音注释翻译《论语》原文完整版注音、注释、翻译目录1第一章论语学而篇zǐ yuē xuéér shí xí zhī bù yì yuè hū yǒu péng zì yuǎn fāng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lái bú yì lè hūr én bù zhīér bú yùn bú yì jūn zǐ hū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子:《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敬称。
时:时时,经常。
习:演习,复习。
说:同“悦”,高兴。
愠(yùn):恼怒,怨恨。
【大意】孔子说:“学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高兴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yǒu zǐ yuē qí wéi rén yě xiào tìér hào fàn shàng zhě xiǎn yǐ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bù hào fàn shàng ér hào zuò luàn zhě wèi zhī yǒu yě jūn zǐ wù běn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běn lìér dào shēng xiào tì yě zhě qí wéi rén zhī běn yú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论语三则语文大师
论语三则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篇》
【翻译】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赏析】
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第二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篇》
【翻译】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
【赏析】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孔子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知识。
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
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因所以,温故而知新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第三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篇》【翻译】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
【赏析】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都不能偏废。
孔子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
只有把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
这种学与思的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仍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孔子的论语原文和翻译
孔子的论语原文和翻译孔子的论语原文和翻译《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篇孔子的论语原文和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原文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5。
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6。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hǎn)》)10。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语文课前三分钟 论语三则 小古文
论语三则
雍也6.23(P144)
题解
为什么“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呢?有云: “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 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 乐山。” 聪明的人通达事理,懂得变通。仁厚的人安 于义理,宽厚平和不易冲动。 智和仁都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二、泰 伯 篇 8.2
P191
泰伯篇8.2(P191)
一、雍 也 篇 6.23
P144
雍也6.23(P144)
原文及注释
10
子曰:“知[1]者乐[2]水,仁者乐 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 寿。”
· [1]
知:音zhì,同“智” · [2] 乐:喜爱
雍也6.23(P144)
译文
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 (的灵气),仁德的人喜欢山(的 沉静)。聪明的人爱好活动,仁德 的人爱好沉静。聪明的人活的快活, 仁德的人活的长寿。”
泰伯篇8.2(P191)
译文
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 就会烦劳不安;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 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 就会违法作乱;只是直率不以礼来指导就 会尖刻伤人。君子如果厚待自己的亲人, 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 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 情了。”
原文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1],慎 [2] 而无礼则葸 ,勇而无礼则乱,直 而无礼则绞[3]。君子笃[4]于亲,则 民兴于仁;故旧[5]不遗,则民不偷 [6]。”
泰伯篇8.2(P191)
折。则,就。劳,烦劳不安 · [2] 葸:音xǐ,拘谨、畏惧心怯的样 子 · [3] 绞:用绳子把人勒死,比喻说话尖 刻、出口伤人 · [4] 笃:厚待、真诚 · [5] 故旧:老朋友 · [6] 偷:人情浅薄,不厚道
论语三则古诗带拼音朗读
论语三则古诗带拼音朗读zǐ yuē xué ér shí xí zhī bù yì yuè hū yǒu péng zì yuǎn fāng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lái bú yì lè hūr én bù zhī ér bú yùn bú yì jūn zǐ hū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子:《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敬称。
时:时时,经常。
习:演习,复习。
说:同“悦”,高兴。
愠(yùn):恼怒,怨恨。
【大意】孔子说:“学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高兴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yǒu zǐ yuē qí wéi rén yě xiào tì ér hào fàn shàng zhě xiǎn yǐ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bù hào fàn shàng ér hào zuò luàn zhě wèi zhī yǒu yě jūn zǐ wù běn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běn lì ér dào shēng xiào tì yě zhě qí wéi rén zhī běn yú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注释】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
弟:同“悌(tì)”,弟弟尊敬、善事兄长称为“悌”。
论语三则
意思
背景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意思﹕只知道学习却不 思考,就会因为迷惑而 无所适从;只知道思考 却不去学习,就会对所 有事情一知半解,不懂 装懂。
• 背景
子曰:“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意思:孔子说:“在温习 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 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 了。” 背景
•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 不贤而内自省也。”
• 意思: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 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 见没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 要自己内心反省是否有和 他一样的错误并加以改 正。” 背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谢谢
论语原文全文完整版
学而第一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2)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3)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4)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5)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6)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1.7)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1.8)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9)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0)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1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1.12)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13)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4)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5)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 1.16)为政第二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三则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论语·为政》释义:
1.学习到的东西,常常去练习、实践,不是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学习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凭此做学习的榜样
3.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因为迷惑而更加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