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实验研究方法.ppt

合集下载

实验研究-PPT课件精选全文完整版

实验研究-PPT课件精选全文完整版
知识,它包括从问题的提出、假说的形成、 变量的选择等一直到结果的分析、论文的 写作这一系列内容。着重于解决研究的全 过程。
• 狭义实验设计:特指实验实施处理的一个
计划方案以及与计划方案有关的统计分析。 着重于解决从如何建立统计假说到做出结 论这一段。
返回 下页
一、前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前实验是最原始的一种实验研究,它对任何变量都 没有控制,研究效度很低。但由于它具备实验研究 的二个基本元素:实验处理与测量,而成为其它实 验研究的基础。
Ol O2 O3 O4 X O5 O6 O7 O8
31
(三)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形式:——A 测○1 ×B 测○2 ——A 测○3 ×B 测○4
注:A是测量基线阶段,获得基线水平;B是实验处理阶段。
是指对一组被试抽取两个相等的时间样本,前一 个时间样本里不出现实验变量,而在另一个时间 样本里出现实验变量。
准实验设计运用原始群体(比如一个班级、一个 部门、一个小组)作为被试,而不是随机安排被 试进行处理,一般无法对被试进行随机取样,这 样虽然可以设立控制组,但却都是静态的或不相 等的。尽管如此,但准实验设计力图通过程序的 改变尤其是测量的调整来提高它对无关变量的控 制能力。
28
(一)非等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课题选择与问题提出 实验设计的确定 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撰写论文并发表
返回 下页
第二节 实验研究的类型
按实验场地:实验室实验与现场实验 按自变量的数量:单因素与多因素实验 按实验设计不同水平:前实验、真实验、准实验
返回 下页
第三节 实验研究的设计方法
• 广义实验设计:指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的
控制组 RG2 —— 后测○2 优点:采用了随机取样的方法,有效地控制了选

四年级科学实验探究方法课件

四年级科学实验探究方法课件

四年级科学实验探究方法课件实验探究方法是科学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亲身体验科学现象,锻炼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本课件将向同学们介绍一些常见的四年级科学实验探究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科学实验。

一、观察法观察法是最基础的实验探究方法之一,通过仔细观察事物的特征变化,来获取有关事物的信息。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发现物体之间的相似和不同。

例如,我们可以选取一些水果,如苹果、橙子、香蕉等,观察它们的外形、颜色、果肉的质地等特征。

通过比较不同水果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进而认识到水果的多样性。

二、测量法测量法是一种通过测量事物的大小、数量、重量等来获取数据的实验探究方法。

通过科学仪器(如尺子、天平等)的辅助,我们可以准确地获得实验数据,从而加深对事物性质的认识。

比如,我们可以选择不同大小的容器,并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高度和宽度。

通过对比它们的测量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容器大小的变化对其高度和宽度的影响,从而认识到容器大小与容积之间的关系。

三、比较法比较法是通过将某一变量与其他变量进行比较,来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和联系的实验探究方法。

通过比较的方式,我们可以发现事物的特点、规律和原因。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选取不同龄段的植物(如小苗和大树)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生长速度、叶片大小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比较不同植物的生长情况,我们可以发现植物的生长与其年龄、环境等因素的关系,进而认识到植物生长的规律。

四、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一种通过对实验进行精确控制,排除其他可能干扰因素的实验探究方法。

通过控制变量,我们可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准确地找出影响事物的主要因素。

例如,我们想要研究不同温度对花的开放时间的影响,我们可以选择几朵相同品种的花,并将它们放置在不同温度的环境中进行观察。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其他条件(如光照、湿度等)的一致,只改变温度,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五、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通过设计和进行实验来验证科学假设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实验探究方法。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精编课件).ppt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精编课件).ppt

左 手
右 手 精品课件
分液:
分离互不相溶(且密度不同)的 液体(分离乳浊液的分散质和分 散剂)
实验仪器:
分液漏斗,铁架台(铁圈),
烧杯
精品课件
萃取
精品课件
分液
实验过程:
检 漏

加 液

振 荡

静 置
分 →液
操作注意: 1、分液时保持漏斗内压强与大
气压一致(把玻璃塞取下或将玻 璃上的小孔与漏斗口的小孔对齐)
棒、酒精灯 制得固体食盐
溶解度随温度变 化较大的可溶性 固体的分离
烧杯、玻璃棒、 酒精灯
KNO3与KCl的 分离
互不相溶的两种 液体混合物的分 离
烧杯、分液漏 斗
用CCl4提取溴 水中的溴
蒸馏烧瓶、酒 沸点不同的液体 精灯、温度计、 混合物的分离 冷凝管、石棉
精品课网件 、接液管、 锥形瓶
石油的分馏
精品课件
物质的分离和 提纯方法
化学方法(直接加 热法、试剂法)
物理方法
精品课件
过滤 蒸发、结晶 重结晶 蒸馏 萃取、分液
分离提纯方法
适用范围
主要仪器
例子
过滤 蒸发结晶 降温结晶
分液
蒸馏、分馏
不溶性固体与液 漏斗、滤纸、
体的分离
烧杯、玻璃棒
提纯粗食盐
可溶性固体与液 蒸发皿、玻璃 蒸发食盐溶液
体的分离
用于分离或提纯物质的已学方法有:
A.萃取
B.分液
C.过滤
D.加热分解 E.蒸发
F.蒸馏
下列各组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应选用上述哪种方法最合
适?(把选用方法的标号填入括号内)
(1)除去Ca(OH)2溶液中悬浮的Ca(OH)2 颗粒( C) (2)把饱和食盐水中的食盐提取出来( E ) (3)除去酒精中溶解的微量食盐( F ) (4)把溴水中的溴提取出来 ( A )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PPT课件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PPT课件

D.0.50 mol·L-1
解析 Na2SO4===2Na+ + SO24-
0.1 L×0.3 mol·L-1
n(SO24-)=0.03 mol
Al2(SO4)3===2Al3+ + 3SO24-
0.05 L×0.2 mol·L-1 n(SO24-)=0.01 mol×3=0.03 mol
则混合后溶液中 n(SO24-)=0.03 mol+0.03 mol=0.06 mol c(SO24-)=n(SVO24-)=00.0.165mLol=0.40 mol·L-1
6
2.若 30 g 密度为 d g/mL 的 AlCl3 的溶液中含有 0.9 g Al3+
(不考虑 Al3+与水反应),则 Cl-浓度为
(A )
10 A. 3 d mol/L
10 B. 9 d mol/L
10 C. 6 d mol/L
10 D.3d mol/L
解析 在 AlCl3 溶液中,Al3+和 Cl-的物质的量浓度之间存在
mol·L-1
方法二
c=1
000 cm3×ρ×w M×1 L
=1.84
g·cm-3×1 1 L×98
0g0·m0 oclm-13×96%=18
mol·L-1。
答案 18 mol·L-1
8
课时作业
1.将硫酸钾、硫酸铝、硫酸铝钾三种盐混合溶于硫酸 酸化的水中,测得 c(SO24-)=0.105 mol·L-1、c(Al3+) =0.055 mol·L-1、c(H+)=0.010 mol·L-1,则 c(K+)为
17
9.将标准状况下的 a L HCl(g)溶于 1 000 g 水中,得到盐 酸的密度为 b g·cm-3,则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实验法ppt课件

实验法ppt课件
17
观测 因变量
六、控制方法
1 引入新因素 2 从实验中排除因素 3 保持因素恒定 4 随机选择被试群体 5 使用控制组 6 盲法控制法:双盲控制和单盲控制 7 统计控制法 8 重复实验控制法
2实证的观察与测量 3确定原因:导致观察结果发生的因素
3
实验法概述
内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归因于自变量的操作的程度,即 排除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的无关因素,使研究者 相信实验结果确实是由实验变量引起的程度,即 达到实验目的地程度。
外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可推论性”的大小程度,即被 操作因素(自变量)与结果(因变量)之间的关 系,可以普遍应用于其它不属于此实验情境的程 度,把实验结果推广于同类事物的正确程度。
3 实验设计最简单,没有控制组也没有前测,只有一 个实验刺激。
4 隐蔽性、真实性和概括性都较高。 5 外在效度高 缺点:对自变量控制程度较低,无关因素影响的可能性较 大,难以保护被试者的权利和安全。
16
五、逻辑框架
操纵
干扰变量 干扰变量
控制
保持恒定
自变量 干扰变量 干扰变量
个体变量
注:自变量—实验条件 因变量—所需测定的特征或方面 干扰变量—可能影响因变量,但与该次实验研究目的无关的变量 个体变量—被试个体固有的特征,如年龄、性别、智力水平等
在简单实验设计中,受试者首先作为因变量接受测 量(前测),然后接受自变量刺激,之后作为因变量在 接受测量(后测)。因变量前后测之间的差异,视为自 变量的影响力。
消除实验本身影响的首要方法是采用对照组。简单 说,我们把受到刺激的组称为实验组,没受到或者受到 不同刺激的组称为对照组。
人们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关注程度不同可能会影响 实验结果,未来避免这种结果,在实验之前,连实验者 本人都不知道那组是实验组,这样可以避免心理侧重造 成的偏差。

第六章 实验研究法 PPT课件

第六章 实验研究法 PPT课件
对一组被试先进行前测验;然后实施实验处理;最 后进行后测验。比较前后测的成绩来确定实验的效 果——后测对前测具有显著性的增值作为实验处理 的效应。
设计方式:G O1 X O2
情景作文
一位语文教师深感小学生作文言之无物,于是设计了“情 景作文”方法在班上试行,经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作文质 量有较普遍的提高。
一、实验研究法的基本概念 (三)实验研究的基本要素
1.自变量:又称刺激变量或原因变量,是 研究者主动操纵的希望影响实验结果的因 素。
2.因变量:又称反应变量或结果变量,是 通过自变量的作用而产生变化的结果因素。
3.无关变量:又称干扰变量,是研究中不 属于研究的自变量却可能影响因变量、干 扰实验结果的因素。
2.因变量的确定
给因变量下操作性定义并进行分解,即明确从哪 些方面来观测因变量,并将因变量进一步分解到 可观测的指标化状态,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确 定因变量的测量方法。
如何下操作性定义:
(1)条件描述法 (2)指标描述法 (3)行为描述法
3.无关变量的控制 (1)无关变量的来源
第一,被试方面。主要包括:性别、知识基础、 智力水平、学习方法、家庭背景、参与动机、
三、实验研究设计中的变量控制 1.自变量的确定
实验研究设计中,确定自变量就是对自变量进行 明确的定义和说明,要具体到可操作的程度。
(1)确定积极地、与因变量存在因果关系的并 能促进因变量发生更大变化的变量;
(2)下操作性定义和规定自变量实验处理方法, 使之具体化
例:P129“5-6岁幼儿韵律活动的实验研究法”
案例:情景作文
一位语文教师深感小学生作文言之无物,于是设计了 “情景作文”方法在班上试行,经一段时间后发现学 生作文质量有较普遍的提高。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实验法(共41张PPT)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实验法(共41张PPT)
本研究将以实验的方法科学论证教师的情绪状态与课堂教学效果之间的内在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研究的具体进度〔时间表〕 量表、统计软件、问卷和计算机
实验处理方法
制定实验程序和控制措施 从时效上看,关注眼前,急功近利,不求学生未来开展;
实验的组织领导、实验时间的安排、经 费设备来源、实验的技术准备等
四、实验过程
1.被试的选择:从某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150名 同学进行实验。
2.被试的分组:将被试随机分为正状态、负状态、常态 三个组。
3.实验的实施:同一教师、同一内容、同一教学环境分别在 三个组上课 。
4.结果测查:
考试〔后附考卷〕
问卷调查 〔后附:学生课堂情感体验问卷调查表〕 访谈〔后附:教师教学自我效能感访谈提纲〕
二、实验假设
学校的生存,有赖于教育质量,而教育质量的上下,除跟师资有关外,还跟 学生有关。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创造性地开 展,才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如果能以现代教育教学理 论为指导,能够科学而又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能进一步调动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自变量:两种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因变量:学生数学成绩 例4:男、女教师职业态度研究。
自变量:教师性别:男、女 因变量:职业态度各类指标分数。
实例
实验者对变量的控制
例1.在学校C中,研究两种阅读方案〔A和B〕对3年级学 生阅读成绩的影响。
研究假设:〔1〕对不同阅读成绩的学生,用方案A教学阅读成绩 的平均增加分数与用方案B教学的平均增加分数之间没有差异。 〔2〕按照原有的阅读成绩,对那些得分在后30%的学生用方案A 来教,其平均增分大于用方案B来教的平均增分。〔3〕按照原有 的阅读成绩,对那些得分在前30%的学生用方案B来教,其平均增 分大于用方案A来教的平均增分。〔4〕按照原有的阅读成绩,对 那些得分在中间40%的学生用方案A来教与用方案B来教其平均增 分没有差异。

实验探究步骤ppt课件

实验探究步骤ppt课件
②量液时,量筒必需放平,视野要跟量 ×
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坚持程度, 再读出液体的体积。
③量筒的规格等于或略大于所量液体的体 ×

简记:仰〔羊〕小俯〔虎〕大
实验1-4〔1〕:在试管中参与适量的廓清石灰水,滴
加1-2滴酚酞溶液。察看有什么景象发生?石灰水与
指示剂的反响.rmvb 实验1-4〔2〕:用10ml量筒量取2ml盐酸参与盛有碳
①垂直悬滴,不伸入容器内,不接触容 器内壁;
②不能一管多用,洗净后才干取另一种 液体;
③取用试剂后不能倒置或平放,防止液 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胶头。
④不要把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 以免沾污滴管。
〔三〕取用一定量的药品 液体药品的量取.rmvb
运用本卷须知:
①不能加热和量取热的液体,不能作反 应容器,不能在量筒里溶解或稀释溶液。
步骤1 用排水法搜集人体呼出的气体
〔1〕用集气瓶盛满水,用玻璃片盖好; 〔2〕把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一同倒 立在水槽内;
预备搜集气体
〔3〕将软管插入集气瓶口,向集气瓶渐渐 吹气,直到集气瓶内充溢呼出的气体;
搜集呼出的气体
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一瓶空气 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察看景象。
用燃着的小木条检验气体
三、化学实验室药品的一些图标
常见的仪器课本P151-152
架试
管铁 架 台
试管 集气瓶 试管夹
酒精灯
量 筒
烧杯
水槽


头滴

滴瓶



棉 网
药 匙
玻璃管
他能说出我的名字吗?
试管 试管夹 玻璃棒 酒精灯 量筒 铁架台〔包 括铁夹和铁 圈〕
烧杯 集气瓶 胶头滴管 滴瓶 水槽

实验法(课堂PPT)

实验法(课堂PPT)
避免措施:1 可以在实验室里装一台隐蔽的摄像机或单反射 镜,观察者可以透过镜子来观察。
2 长期介入情景使研究者变成研究情景的一部分 3 最小限度地接触被观察者 4 采用双盲实验法, 让主试和被试都不知道自己
是在做实验。 5 采用暗访或者不打招呼的突然到访 6 记录发言
.
19
八、效度
1 效度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 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
第四讲
科学研、实验法概述 二、原因与结果 三、适用情形 四、主要类型及优缺点 五、实验逻辑框架图 六、控制方法 七、观察者效应 八、外在效度与内在效度 九、举例
.
2
一、实验法概述
实验法是通过对某些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加以 控制,有系统地操纵某些实验条件,然后观测与这 些实验条件相伴随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 象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策略。它是严格控制条件 下的观察。
.
17
观测 因变量
六、控制方法
1 引入新因素 2 从实验中排除因素 3 保持因素恒定 4 随机选择被试群体 5 使用控制组 6 盲法控制法:双盲控制和单盲控制 7 统计控制法 8 重复实验控制法
.
18
七、观察者效应
所谓的“观察者效应”,指的是被观察的现象会因为观察行 为而受到一定程度或者很大程度的影响。
4、依据因变量的个数 单因子实验和多因子实验
5、按照实验的组织方式不同 对照组实验和单一组实验
6、按照实验的目的不同 研究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
7、按照实验者和实验对象对于实验激发是否知情 单盲实验和双盲实验
.
10
实验室实验
定义:通常指在实验室内,借助各种实验仪器设备,严格控 制实验条件,主动创造条件,用给定的刺激,引起一 定行为反应,从而探索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 一种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研究方法
五、实验法的基本模式
(二)固定组实验
是指在这种设计中包括一个处理组和一个对照组,并且既有后 测也有前测,但两组不是按随机化原则和等组法选择的对等组。
固定组前后测设计是简单实验设计的标准模式,也称为典型的 或传统的实验设计。
三、轮组实验
把各个实验因素轮换作用于各个实验组,而各实验组条 件并不均等;然后,根据各个实验因素作用所引起的变 化总和来决定实验结果。如表9-3所示:
种因素,其中特别是主要因素却是未知的,待寻找的。 做法:把自变量分解为几个因素(XA、XB、XC等),
通过固定其中某些因素(如固定XA和XB),然后依 次变化其中某个因素(如改变XC为XC1、XC2、XC3 等),考察经作用反应变量Y的变化情况。 通过实验,比较Y1和Y2的差异性(相同或不同),便 可知道X所起的作用。
激之前,称为前测;第二次在实验刺激之后,称为后测。目的 是比较两次测量结果,以判断实验刺激是否产生影响,以及产 生何种影响。 实验组与控制组。实验组是指实验过程中接受实验刺激的那一组对
象。控制组又称对照组,它在各方面都与实验组相同,但在实验中不 给予实验刺激的一组对象。
实验研究方法
二、实验法的基 本组成
方式、观测方法等。
(二)实施阶段。 4、选取实验对象,采取匹配或随机指派等方法进行Fra bibliotek组:实验组和控
制组; 5、实施实验:前测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因变量;引入实验刺激即自变量;
后测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因变量。 (三)资料处理。 6、整理分析资料:比较实验组的前测和后测、比较实验组和控制组的
两次测量,得出实验结论,检验假设,提出理论解释和推论; 7、撰写研究报告; 8、实验善后。
一项实验中,实验刺激对于实验对象和参与实验的观测人 员来说都是未知的。实验刺激是实验人员和实验对象以外 的第三方指定的。
新药实验、安慰剂效应
实验研究方法
五、实验法的基本模式
(一)单组实验
这种研究设计中只安排一个被试组,进行方法是:在一个时间 段中,按固定的周期对被试组成员进行一系列的某种测试,然 后让被试组接受实验处理(如某种与测试内容有关的训练或指 导等),之后又按原来的周期安排同样的一系列测试。单组前 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程序模式如下表所示。
实验研究方法
四、实验法的基本类型
(四)其他实验类型
准实验研究设计(Quasi-Experimental Designs)。
它和真实验的主要区别在于,准实验中没有运用随机化程 序进行被试选择和实验处理;也不能完全主动地操纵自变 量。
双盲实验(double-blind experiments)。指在
常见提高效度的方法:排除法、纳入法、随机法和循环法 等。
实验者及其活动。 实验对象 。
实验手段 。刺激手
段 ;观察手段 ; 记录、存贮与重现 手段 ;信息处理与
分析手段。
实验者、实验对象和实验手段 三者的关系
实验研究方法
三、实验法的基本步骤
(一)准备阶段。 1、确定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2、建立理论假设和操作假设,即建立因果模型; 3、实验设计:选择实验场所、设备、测量工具、确定实验进程、控制
实验研究方法
四、实验法的基本类 型
(一)判断性实 验
这是通过实验,判断 某一种现象是否存在, 某一种关系是否成立, 某个因素是否起作用, 着重探讨研究对象具 有怎样的性质和结构。
实验研究方法
四、实验法的基本类型 (二)对比性实验
这是通过实验对两个不同群体、不同时间或不同 条件进行差异性的比较。
要素 组成 步骤 类型 模式
实验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方法
一、实验法的基本要素 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 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假设。实验假设是用来说明某种现象尚未得到证实的论断,实 验法首先要有一个或几个有待检验的假设。
变量。实验变量、反应变量和干扰变量。 前测与后测。对反应变量进行前后两次测量。第一次在实验刺
外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可推论性,即代表性问题,表 示实验结果是否适合于推广应用,能否做到对同类事物现 象作解析、预测和控制。如果实验结果只适用于某一范围 (如年龄、性别等)而不能推广到其他同类事物现象,则 表明其外在效度比较差。外在效度的影响因素:实验者的 主观因素;实验情境的过分人工化、因变量的侧量等
其中C1=(YA1+YB1+YC1)/3, C2=(YA2+YB2+YC2)/3, C3=(YA3+YB3+YC3)/3。
实验结果为分别比较X1、X2、 X3各因素的作用效果之间的差异 情况,即比较C1-C2或C2-C3 或C3-C1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实验研究方法
六、实验法的效度
内在效度。是指因变量产生的变化来自于自变量的程度。 如果一个实验设计,除了研究者所控制的实验变量外,还 有其它变量也影响反应变量的变化,使研究者无法正确解 释所得的实验结果,则该项实验设计的内在效度就很差。 内在效度的影响因素:生长和成熟;前测的影响;测量手 段;取样偏差等。
做法:
通过实验,比较Y1和Y2的差异性(相同或不 同),便可知道X所起的作用。
举例:霍桑实验、破窗效应、从众效应等
实验研究方法
四、实验法的基本类型
(三)析因实验 这是通过实验探讨影响某一事件的发生和变化过程,
起主要的或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特点:其结果是己知的,而影响或造成这种结果的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