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力学基本教程》课程大纲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348111课程名称:理论力学英文名称:Theoretical Mechanics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课程要求:必修学时/学分:64/4 (讲课学时:64 实验学时:())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理论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
它是各门力学的基础。
又可直接应用于许多工程实际问题。
本课程的任务是供学生掌握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及其研究方法,为学习有关的后继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初步学会应用理论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同时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对掌握工程基础和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提供理论基础,具备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为后继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理论力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理论力学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极其在工程中的作用;运用专业术语阐述工程问题。
(支撑毕业要求1.1)2.能够运用理论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机械设计、制造及控制等方面的工程问题,建立合理的力学模型,并给出合理的工程载荷约束。
(支撑毕业要求1.2、1.3、2.1)3.在机械工程项目的设计中,运用静力学和运动学理论对机构的承载和结构进行合理设计,并为机构的制造和设备的运行控制提供有效的技术参数。
(支撑毕业要求1.1、1.3)六、教学方法1.本课程自学内容及学时本课程内外学时比例:1: 2 ;平均周学时:42.课内习题课的安排及学时习题课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重点、难点章节应安排习题课,习题课方式可多样化。
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内容及演进适当安排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4.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1)逻辑思维能力(包括推理、分析、判断等能力)。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理论力学》教学大纲引言:《理论力学》是力学学科中的重要基础课程,它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和力学定律的推导与应用。
本文将探讨《理论力学》教学大纲的设计与实施,以及对学生的意义和影响。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在《理论力学》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力学定律的推导与应用;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理论力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牛顿力学和拉格朗日力学两个部分。
在教学大纲中,应将这两个部分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同时,还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力学的基本知识;2.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创造力;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估的方式教学评估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馈。
在《理论力学》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评估方式:1. 课堂测验:通过课堂测验检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3. 课程设计:组织学生进行课程设计,评估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4. 学术论文:要求学生撰写学术论文,评估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学资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支撑,包括教材、教具、实验设备等。
在《理论力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实验条件,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理论力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理论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科目,它涉及到对物体运动和力的基本理论的研究。
这包括对牛顿定律、动能、动量、力矩、万有引力定律、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方面的学习。
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将建立起对自然界物体运动的深刻理解,这将为进一步学习物理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理解并掌握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
2、理解并掌握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3、理解并掌握角动量、角动量守恒及其应用。
4、理解并掌握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5、理解并掌握弹性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6、理解并掌握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三、课程内容1、第一章:绪论介绍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学习内容:运动学基础,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3、第三章:动量和动量守恒学习内容:动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动量的应用。
4、第四章:角动量与角动量守恒学习内容:角动量,角动量定理,角动量守恒定律,角动量的应用。
5、第五章: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学习内容:万有引力定律,行星运动,人造卫星运动,万有引力的应用。
6、第六章:弹性力学学习内容:弹性力学基本原理,弹性力学问题的应用。
7、第七章:流体力学学习内容:流体力学基本原理,流体力学问题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采用课堂讲解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解释理论力学的概念和原理。
2、通过实例和习题练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力学的基本知识。
3、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积极性。
4、适当引入现代教学技术,如多媒体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
五、评估方式1、平时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每章后的习题,以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2、期中考试:通过试卷形式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
3、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4、学习态度和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态度,以激励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和学习活动。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最新版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注:“学生学习预期成果”是描述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应具有的能力,可以用认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判断等描述预期成果达到的程度。
四、课程考核五、教材及参考资料1.选用教材:陈建芳,李双蓓,滕晓丹编,《理论力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年9月2.参考资料:[1] 张祥东胡文绩编,《理论力学》,重庆大学出版社、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2] 罗固源总主编,《理论力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附录:各类考核评分标准表平时表现的评分标准教学目标要求评分标准权重(%)优秀(100-90)良好(89-75)中等(74-60)不及格(≤60)目标1:了解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为学习有关的后续课程和有关科学技术打好必要的基础:初步学会应用理论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能力。
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作业完成情况好,按时上课,课堂上能认真听讲并记录笔记、课堂上积极发言或回答问题。
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作业完成情况较好,按时上课,课堂上能认真听讲、课堂上积极发言或回答问题。
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作业完成情况一般,有缺课或迟到现象,课堂上较少发言或回答问题。
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作业完成情况较差,缺课或迟到较多,课堂上很少发言或回答问题。
3合计30。
《理论力学》课程大纲
《理论力学》课程大纲《理论力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理论力学(英文):Theoretical Mechanics课程编号:20231021课程学分:2.5课程总学时:40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二、课程内容简介理论力学是材料专业和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主要内容有: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公理、平面问题的受力分析、点的运动与刚体基本运动、点的合成运动和刚体平面运动、动力学基本方法、动力静法、动力学普遍定理等。
本课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研究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这些规律分析、抽象并解决简单的工程实际中的力学问题,为学习后继课程打下基础,并为进一步学习有关的科学技术准备条件。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一、能将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抽象为本课程讲授范围内的力学模型,并能正确的进行受力分析,及运用平衡条件求解静力学问题。
二、能列出点的运动方程,计算点的运动轨迹、速度、加速度;掌握缸体平动、定轴转动的特征,并能熟练的计算刚体的角速度及刚体各点的速度;对运动的相对性有清晰的概念,掌握运动合成和分解的一般方法;三、对力学中各基本物理量和特征系参数学如动量、动能、惯性力主矢等有清晰的概念,并能熟练计算之;能正确选择并综合应用各个动力学普遍定理与求解工程中简单的理论力学问题。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1、本课程属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上是以讲学为主,并辅以适量的习题课。
考虑到课时有限,习题课只在重点和较难的章节里安排;习题课的内容是以归纳总结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分析综合性典型习题为主。
2、独立解题是学生掌握本课程理论和方法的必要实践,并在课内外应安排适量的联系。
课外习题的数量考虑在50题左右。
3、本大纲的学时分配仅就大体而言,其中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学时分配比例大致是4:2.5:3.5,具体教学时可能会有所变动。
第一部分静力学第一章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受力图(6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应使学生能够将本章的工程实际问题抽象为本课程教授范围内的力学模型,对简单的物体系统能进行受力分析,并能正确的画出受力图。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理论力学是物理学基础课程之一,主要涉及运动学和动力学两个方面。
本门课程旨在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使学生熟悉和掌握质点与刚体在力学中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以及相关的基本定律和公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质点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基本概念,掌握质点的描述和运动状态的变化;2. 熟悉刚体运动的基本规律,了解质心运动和转动的特点;3. 掌握力学中的基本定律和公式,能够运用这些理论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大纲1. 质点的运动学1.1 位置和位移1.1.1 矢量和标量1.1.2 位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2 速度和加速度1.2.1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1.2.2 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2.3 加速度的均匀变化和非均匀变化 1.3 运动图象和运动规律1.3.1 位移-时间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1.3.2 运动规律的推导和应用2. 质点的动力学2.1 牛顿第一定律2.1.1 惯性和参考系的选择2.1.2 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意义 2.2 牛顿第二定律2.2.1 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述和推导 2.2.2 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3 重力和弹力2.3.1 重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3.2 弹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4 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2.4.1 摩擦力的分类和计算方法2.4.2 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 刚体运动3.1 刚体的基本概念3.1.1 刚体和质点的区别3.1.2 刚体的自由度和运动状态描述3.2 刚体的转动3.2.1 角度和角位移的概念3.2.2 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的计算方法3.2.3 转动惯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3 质心运动3.3.1 质心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3.2 质心运动的性质和应用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包括理论讲解、数学推导、实例分析和解题讨论等。
教师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
附件一《理论力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理论力学是高等学校物理学(师范)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
它在普通物理力学的基础上,运用高等数学工具研究宏观物体做机械运动所遵循的普遍规律,更系统、更严密地阐述经典力学的基本理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应达到以下的目标:1.对宏观机械运动的规律有一较全面、较系统的认识,能掌握处理力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的理论物理素养。
2.在深入掌握力学理论的基础上,能居高临下,深入浅出地分析中学力学教材。
并能初步分析一些现代工程技术和生活中的力学问题,提高作为21世纪科学人才和中学物理教师的专业素质。
3.认识物理学与数学的密切关系,能比较灵活地运用高等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了解经典力学的新发展和现代力学的研究前沿。
学时分配与考核方式:1.本课程总学时数为54学时左右,其中讲课为42学时左右,习题课为10学时,机动2学时,具体分配见各章安排。
有“*”的内容可以选讲或不讲。
每章列出的参考时数见下表。
2.考核方式:采用笔试。
期末考试占总分的60%;期中考试占百分之20%-30%,平时成绩占10%-20%。
二. 学时分配表[注]1.本大纲参照1983年国家教育部编的大纲和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编的教学大纲,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和实际教学情况制订。
2.自02级本科师范物理学专业开始采用本大纲。
以后各年级在此基础上可根据科学、教育和社会发展需要,再作增删、修改。
三.课程内容绪论(1学时)1.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2.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和现代力学的新进展。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3+1)一.运动的描述方法⑴参照系与坐标系,运动学方程与规迹⑵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二.速度、加速度在各种坐标系中的分量表达式⑴速度、加速度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分量表达式⑵速度、加速度在自然坐标系中的分量表达式⑶速度、加速度在平面极坐标系中的分量表达式⑷速度、加速度在柱坐标系中的分量表达式⑸*速度、加速度在球坐标系中的分量表达式说明:⑴质点运动学的描述,应在普物力学的基础上加深、提高、阐明基本思想,使其系统化,并注意避免过多的重复。
《理论力学》课程大纲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理论力学》是各门力学课程的基础,同时是一门对工程对象进行静力学、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的技术基础课,在诸多工程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课程的任务和目的是使车辆工程、机械类等专业的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刚体和刚体系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为学习相关的后继课程以及将来学习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打好必要的基础;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理论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掌握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本内容、公式推导和计算,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课程目标2:掌握力学分析的逻辑性、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课程目标3:掌握建立力学模型的方法,具有解决简单车辆、机械等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1、毕业要求2和毕业要求4。
毕业要求观测点1-2.能够运用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和语言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合理描述。
毕业要求观测点2-2.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具有运用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和语言进行识别、提炼、定义、表达和建模的能力。
毕业要求观测点4-1.能够基于科学原理与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或相关方法,调研和分析车辆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表1: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表2: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表三、教学内容绪论1.教学目标(1)掌握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2)掌握理论力学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2.教学重难点理论力学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3.教学内容(1)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2)理论力学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4.教学方法讲授、自学5.教学评价回答问题: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分别是什么?第一部分静力学第一章静力学公理和物体的受力分析1.教学目标(1)完全理解和掌握静力学5个公理及两个推理;(2)掌握约束的概念和各种常见约束力的性质;(3)能熟练地画出单个物体及物体系的受力图;(4)能根据实际的力学问题抽象为简单的力学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力学基本教程》课程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理论力学基本教程》作为理论物理学的第一门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物理
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因此把它设定为物理专业的本科专业必修课程。
《理论力学基本教程》的课程目标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其中的物理思想和研究方法,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继相关课程奠定基础;同时结合本课程特点,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理论力学基本教程》作为后续理论课程的基础课,并与高等数学密切相关,不仅要介绍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还要引导学生如何应用数学去描写和分析物理问题;同时作为科学就必须使用严谨的方法去表达,去描写,去推演,去总结自然规律,因而我们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上,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密切联系物理实际问题,注重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学习者必须先学习大学物理、线性代数、高等数学等课程,同时加强课后练习来帮助加深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
第二部分: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
本课程拟采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由管靖等人编写的《理论力学简明教程》作为本课程的主教材。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建议学习者可以进一步阅读以下几本重要的参考书:
1、卢圣治主编:《理论力学基本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陈世民主编:《理论力学简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3、周衍柏主编:《理论力学教程(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86年。
4、金尚年等主编:《理论力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5、吴德明主编: 《理论力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6、张宏宝主编: 《理论力学教程学习辅导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7、H.戈德斯坦[美]著:《经典力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1996
年。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与考试要求
绪论第一章质点运动学
§1.1质点运动的矢量描述与直角坐标描述
§1.2 质点运动的平面极坐标描述
§1.3质点运动的柱坐标描述
§1.4质点运动的球坐标描述
§1.5质点运动的自然坐标描述
本章要求:
1.掌握在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柱坐标、自然坐标系中描述质点运动的状态(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在球坐标系中质点速度表示式,并会推导质点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在平面极坐标系、自然坐标系的分量式。
(注意矢量要用
箭号标明)
2.会分析平面极坐标系加速度各分量产生的原因。
3.掌握根据具体情况建立合适的坐标系来建立质点的运动学方程、轨道方程。
第二章质点动力学
§2.1牛顿运动规律
§2.2质点运动微分方程
§2.3质点的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2.4质点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
§2.5质点的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2.6势能曲线质点的平衡和平衡的稳定性
§2.7 有心力
本章要求:
1.掌握主动力与约束力的判定,及质点所受的约束方程的建立.
2.掌握质点对固定点、固定轴的角动量守恒的条件。
3.掌握保守力的判定及保守力所对应的势能的求解。
4.了解在一维运动中,利用势能曲线定性分析质点的运动情形。
5.掌握应用质点的三大定理及其守恒定律来求解质点动力学问题。
6.掌握有心力场运动基本特征,理解比尼公式。
7.掌握行星绕太阳运动、a粒子散射的轨道类型。
第三章刚体运动学
§3.1刚体刚体的平动和转动
§3.2刚体的定轴转动角速度的概念
§3.3刚体的平面平行运动
§3.4刚体的定点运动
本章要求:
1.理解刚体各类运动的定义及特点,掌握描述运动所需独立变量数(自由度)的确定。
2.掌握刚体作各类运动时其上任意点速度和加速度计算.
3.理解瞬心的概念与特点,掌握确定瞬心的方法及刚体平面平行运动的基点描述法和瞬心描述法.
4.理解瞬时转动轴的概念,并掌握瞬时轴的确定方法.
第四章非惯性系中的质点力学
§4.1 两参考系间速度和加速度的变换关系
§4.2非惯性系内质点的动力学方程
§4.3非惯性系内质点的动力学
§4.4地球自转的动力学效应
本章要求:
1.掌握转动参照系中,绝对运动、相对运动与牵连运动的关系,特别要理解掌
握绝对加速度、相对加速度、牵连加速度的表达式中各项物理意义及产生的原因。
2.理解科氏加速度出现的原因及其表达式
3.理解惯性力的概念,并掌握在非惯性系中建立质点的动力学微分方程。
4.了解由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影响及自然现象(落体偏东、贸易风、旋风、北半球右偏效应)
第五章 质点系动力学
§5.1质点系力学的研究方法
§5.2质点系的内力
§5.3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5.4质点系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
§5.5质点系的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5.6 二体问题
§5.7刚体动力学中的简单问题
本章要求:
1.理解质点系内力、外力的概念,及质点系内力矢量和、内力矩矢量和、内力做功之和的特点。
2.理解和掌握质心的定义,会分析推导质点系的对固定点O 的角动量可表示为质心对O 点的角动量与质点系在质心系中相对质心的角动量之和,即:
3.掌握并会推导分析质点系在质心系中对质心的角动量定理。
4.掌握并会推导分析柯尼希定理:
5.理解变质量质点运动微分方程各项意义.
6.会推导质点系在质心系中的动能定理,并理解此定理中不出现惯性力的原因。
7.掌握质点系在惯性系和质心系中的三大定理及其守恒律的应用。
8.掌握刚体做平面平行运动的动力学微分方程的应用及求解。
9.了解二体问题,理解约化质量的概念.
第六章 拉格朗日动力学
§6.1分析力学的基础知识
§6.2虚功原理
§6.3哈密顿原理
§6.4拉格朗日方程
§6.5拉格朗日方程的广义动量积分和广义能量积分
*§6.6多自由度系统在稳定平衡位置附近的小振动
§6.7拉格朗日方程的特点和意义 对称性与守恒律
本章要求:
1.理解约束的分类及判断方法。
'⨯'+⨯='+=∑
=i
i n i i c t c c co o v m r v m r L L L 12
1212121i i n i c i n
i c v m
v m T T T '+='+=∑∑==
2.掌握完整系的自由度的概念及确定自由度的方法。
3.理解广义坐标的概念,掌握广义坐标的适当选取的坐标变换方程的建立。
4.理解虚位移和实位移的区别。
5.理解虚功原理适用的条件,并掌握虚功原理的应用
6.理解理想完整的有势系的哈密顿原理,并掌握用理想完整有势系的哈密顿原理建立力学系统的动力学微分方程。
7.了解一般形式的哈密顿原理。
8.掌握用理想完整有势系的哈密顿原理推导得到理想完整有势系的拉格朗日方程。
9.掌握利用理想完整有势系的拉格朗日方程建立力学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并会判断广义动量积分和广义能量积分的存在性。
10.掌握广义能量积分为系统的机械能的条件。
11.了解一般形式的拉格朗日方程。
12*.了解多自由度系统的小振动,理解简正频率、简正模式的概念。
13.理解系统动量守恒、角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存在是分别由于系统具有空间平移的对称性、空间转动的对称性、时间的对称性。
第七章哈密顿动力学
§9.1正则方程
§9.2 泊松括号(自学)
本章要求:
1.掌握用理想完整有势系的哈密顿原理推导得到正则方程,并理解正则方程适用的条件。
2.理解哈密顿函数的定义和物理意义,掌握利用正则方程建立质点的动力学方程并确定广义动量积分和广义能量积分的存在。
第八章刚体定点运动的动力学
§8.1欧拉角欧拉运动学方程
§8.2刚体定点运动的角动量和动能惯量张量
§8.3欧拉动力学方程
§8.4高速回转器的近似理论(自学)
本章要求:
1.理解惯量张量、惯量积、转动惯量、主轴的概念和物理意义。
2.理解刚体定点运动的角动量、动能不同表达式(在主轴坐标系、瞬时轴的轴转动惯量、在任意坐标系上的)各项的物理意义,并掌握刚体定点运动的角动量方向与角速度方向的关系。
3.*理解欧拉角的概念,理解欧拉运动学方程、欧拉动力学方程,不需要利用欧拉运动学方程、欧拉动力学方程来求解刚体定点运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