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研究

合集下载

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认定与报告

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认定与报告

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认定与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认定与报告一、引言内部控制是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企业的运营、财务报告以及风险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企业内部控制可能存在各种缺陷,这些缺陷可能威胁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和财务报表的准确性。

因此,识别、认定和报告内部控制缺陷是企业管理者和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具备的重要技能。

二、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1. 审计方法为了识别内部控制缺陷,企业需要进行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是一种通过评估和测试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来确定其中是否存在缺陷的方法。

审计人员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问卷调查、文件审查、访谈和实地观察等,以识别内部控制缺陷。

2. 审计程序在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时,审计人员应根据国际审计准则中的规定,采取一系列审计程序来识别内部控制缺陷。

这些审计程序包括但不限于: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及关键控制环节、评估控制的有效性、设计并进行测试以验证控制的存在与有效性、评估控制缺陷的程度和影响等。

三、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1. 缺陷识别与评估在识别到内部控制缺陷后,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分类,以确定其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

这一过程可以通过风险评估矩阵或其他评估体系进行,将控制缺陷分为高、中、低风险等级,同时确定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程度。

2. 内部控制缺陷分类根据全球内部控制独立评估标准,内部控制缺陷可分为三个等级: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

重大缺陷是指对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存在重大威胁的缺陷,重要缺陷是指对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存在一定威胁的缺陷,一般缺陷是指对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存在较小威胁的缺陷。

四、内部控制缺陷的报告1. 缺陷报告当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时,审计人员应及时向企业管理层和内部审计委员会报告,并在报告中明确描述缺陷的性质、影响、风险级别以及建议采取的措施等。

报告应详细说明缺陷的根本原因,并分析其对企业的风险和财务报表的准确性造成的影响。

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认定与报告

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认定与报告

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认定与报告一、引言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达到各项经营目标而设置的计划、组织、方法和手段的总称。

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够帮助企业有效地管理风险、保障资产安全、提高经营效率和质量,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企业内部控制中常常存在着一些缺陷,这些缺陷可能给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和声誉损失。

因此,正确地识别、认定和及时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识别内部控制缺陷是内控风险管理的第一步。

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识别内部控制缺陷:1. 内控目标是否明确:企业应明确内控目标,明确制定的目标是防止和发现误差和不合规的行为,还是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等。

2. 内部控制流程是否合理:企业应评估内部控制流程是否合理,是否与企业的具体业务模式相匹配,是否存在漏洞和冗余。

3. 内部控制资源是否充足:企业应评估内部控制所需人力、物力和财务资源是否充足,是否满足内控要求。

4.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否衔接:企业应评估内控管理与风险管理之间的衔接是否紧密,是否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风险。

5. 内部控制缺陷的现有情况:企业应通过内部审计、内控自评及工作经验等途径,识别已经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

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评估,企业可以全面识别出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和程度,为认定和报告提供依据。

三、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认定内部控制缺陷是为了进一步分析、评估和处理内部控制缺陷,需要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方法。

以下是认定内部控制缺陷的一些重要步骤:1. 内控缺陷与内部控制目标的匹配:根据企业设定的内部控制目标,评估具体的内控缺陷是否与内部控制目标相背离。

2. 内控缺陷的重要性评估:评估内部控制缺陷对企业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包括财务报表准确性、经营效率、资产安全等方面。

3. 内控缺陷的原因分析:分析内控缺陷产生的原因,包括人为因素、系统缺陷、制度不完善等。

只有深入分析产生原因,才能有效地解决内部控制缺陷。

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

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

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内部控制是指组织为达到经营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和规定,以保障资产安全、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合规性以及有效性。

内部控制缺陷是指组织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不符合预期的情况,可能导致资产损失、财务报告失实、违法违规行为等问题。

因此,认定内部控制缺陷的标准对于组织的稳健经营和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首先,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需要综合考虑组织的内部控制目标、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方面的情况。

在内部控制目标方面,需要评估组织对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准确性、合规性等目标的设定情况,以及相关控制政策和流程的完善程度。

在控制活动方面,需要审查组织的内部控制措施是否得以有效执行,是否存在执行不当或者缺失的情况。

在信息与沟通方面,需要考察组织内部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以及内部沟通机制的畅通程度。

在监督方面,需要评估组织内部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价情况,包括内部审计、监督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情况。

其次,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需要根据具体的控制缺陷类型进行分类。

一般来说,内部控制缺陷可以分为设计缺陷和执行缺陷两大类。

设计缺陷是指内部控制政策、流程、制度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可能导致内部控制目标无法达到。

执行缺陷是指内部控制措施得以执行不当或者存在缺失的情况,可能导致内部控制措施失效。

在认定内部控制缺陷时,需要对这两类缺陷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估,以确定其对组织的影响程度和风险程度。

最后,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程序。

一般来说,可以参考相关的内部控制框架和标准,如《内部控制一般通用框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以及相关的行业标准和监管要求。

同时,还需要结合组织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相应的认定程序和标准,确保认定结果的客观、准确和可靠。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估过程,需要综合考虑组织的内部控制目标、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方面的情况,根据具体的控制缺陷类型进行分类,遵循一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认定。

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内部控制缺陷是指企业管理人员无法有效地实施内部控制所造成的业务风险和存在的问题,这是企业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本文将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成果。

首先,从国外的角度来看,欧美国家一直关注企业内部控制。

Peter Defoort(2008)认为,内部控制缺陷的普遍存在导致了企业管理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必须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和管理。

他提出了一种基于ISO31000标准的内部控制评估模型。

Kim(2013)等人通过对21个国家进行企业运作的比较分析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会造成企业的腐败、非法行为和利润下降等负面影响。

同时,他们认为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企业绩效和创新能力。

Jinyeol Kim(2021)等研究人员则将内部控制缺陷视为一种管理缺陷,并指出企业应该制定详细、清晰的内部控制政策和流程,建立内部控制体系。

其次,从国内的角度来看,内部控制也是国内比较关注的问题。

王维霞、李科宇(2015)分析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和问题,认为目前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主要有内部控制意识不强、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监管不到位等方面。

提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并规范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

对于非上市公司,薛红艳(2019)等人则认为,建立完备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降低公司经营风险和误操作风险,有利于稳定经营,提高公司的市场地位和声誉。

总的来说,企业存在内部控制缺陷是不可避免的,但如何有效地评估和管理内部控制缺陷是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和研究机构都在探索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有利于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困境分析和对策研究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困境分析和对策研究

述, 2 0 0 9 ) ; 披 露 内部控 制缺 陷企业 自身特 征研 究 : 企 业 审计 特 征 、治理 特征 等角度 ( 杨 有红 和 陈陵云 , 2 0 0 9 ; H o l l i s 等, 2 0 0 9 ; J e f f r e y等 , 2 0 0 7 ) ; 影 响 内部 控 制 缺 陷披 露 的主 要 因素 ( D o y l e , G e和 Mc Va y , 2 0 0 7 ; Ho l l i s等 , 2 0 0 7 ;林 斌 和 饶 静 , 2 0 0 9 ; 田高 良等 , 2 0 1 0 ) ; 内部控 制缺 陷 与会 计 信息 质量 的关 系( D o y l e , 2 0 0 7 ; G o h &L i , 2 0 0 8 ) ; 内控 缺 陷 披 露 的 市 场 反 应
引》 、 《 企 业 内部 控制评 价 指引 》 和《 企 业 内部控 制 审计 指引 》
等 文件 .执行 内控 规 范 的企 业 必须对 企业 内部 控制 有效 性
进 行 自我评 价 , 披露 年度 自我 评价 报告 , 同时聘 请会 计师 事 务 所对 财务 报告 内部 控制 的有 效性 进行 审计 ,出具 内部 控
制 审计 报告 。 目前 在上 市公 司 内部控 制信 息 强 制披 露 的 背景 下 . 内 部 控制 缺 陷的识 别和认 定倍 受 关注 ,同时 它也 是评 价 内部 控 制是 否有 效 的关 键 点 .是 内部 控制 评价 和审 计工 作 中面 临 的重 大难 题 ( 刘玉 廷 , 2 0 1 0 ) 。 之所 以 内部 控 制缺 陷 的识别
种 主 观判 断容 易受 到人员 的专 业胜 任能 力和 自我选 择 性 的 影 响 。企业 评价 内部 控制 的 目的是 不断 提高 为控制 目标实 现提供 合 理保 证 的程度 。 因此 , 对 于 内控 缺 陷本质 的理 解应 该 是基 于 目标 导 向型的 .主要从 偏离 控制 目标 实现 的可能

内控缺陷的认定标准

内控缺陷的认定标准

内控缺陷的认定标准内控是指组织为实现既定目标所建立的、为识别、评估和管理相关风险而制定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

内控缺陷是指在设计或运行中,使得内控无法有效防范或者发现重大错误的不足。

内控缺陷的认定对于组织的管理和运营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建立一套明确的标准来进行认定。

首先,内控缺陷的认定需要考虑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控制环境是内控的基础,包括组织的管理层对内控的态度、道德和价值观。

风险评估是指组织对内部和外部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以确定内控措施的合理性。

控制活动是指组织为管理风险而制定的政策和程序。

信息与沟通是指组织内外部信息的传递和沟通机制。

监督是指对内控体系的监督和评价。

其次,内控缺陷的认定需要考虑内控的设计和运行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内控的设计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是内控缺陷认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内控的运行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是内控缺陷认定的另一个重要依据。

再次,内控缺陷的认定需要考虑内控的有效性。

内控的有效性是指内控是否能够有效地防范和发现重大错误。

内控的有效性是内控缺陷认定的最终标准。

最后,内控缺陷的认定需要考虑内控的重要性。

内控的重要性是指内控对组织目标的实现的重要程度。

内控的重要性是内控缺陷认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综上所述,内控缺陷的认定需要考虑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内控的设计和运行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内控的有效性和内控的重要性。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够准确认定内控缺陷,为组织的管理和运营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内部控制内部缺陷认定标准

内部控制内部缺陷认定标准

内部控制内部缺陷认定标准
内部控制内部缺陷的认定标准主要根据缺陷的严重程度和表现形式来确定。

以下是具体的分类:
1.重大缺陷:重大缺陷是指严重程度已使设备不能继续安全运行,
随时可能导致发生事故或危及人身安全的缺陷。

这种缺陷可能表现为设备的故障、安全事故、质量问题等。

在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如果发现存在这种缺陷,应立即报告管理层,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

2.重要缺陷:重要缺陷是指一个或多个控制缺陷的组合,可能导致
企业严重偏离控制目标。

这种缺陷可能表现为企业的运营效率低下、财务报告不准确、法律法规遵守不严格等。

在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如果发现存在这种缺陷,应报告管理层,并制定相应的修复计划。

3.一般缺陷:不构成重大缺陷和重要缺陷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
应认定为一般缺陷。

这种缺陷可能表现为日常运营中的小错误、流程中的不顺畅等。

在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如果发现存在这种缺陷,应进行记录和报告,但不需要立即采取修复措施。

对于以上三种缺陷,认定标准还包括成因分析和重要程度评估。

成因可能是内部管理、流程设计、员工素质等方面的原因;重要程度则根据缺陷可能对企业运营和财务状况的影响程度来确定。

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企业的运作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各种原因,内部控制系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陷,这些缺陷可能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报告产生严重影响。

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是当前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国内外文献的角度出发,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综述,并探讨相关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内部控制缺陷的定义和分类内部控制缺陷是指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存在的不足之处或错误,包括组织结构、流程设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人员配备等方面的问题。

内部控制缺陷通常可分为设计缺陷和操作缺陷两类。

设计缺陷是指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与要求不符,导致无法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操作缺陷则是指内部控制制度虽然在设计上是合理的,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失误或疏漏,使得内部控制失效甚至产生严重错误。

内部控制缺陷的产生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管理层失误、人为犯错、经济环境变化、技术进步、外部环境变化等。

管理层失误是导致内部控制缺陷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管理层的决策错误、制度设计不合理、监督不到位等都可能导致内部控制缺陷的产生。

人为犯错也是内部控制缺陷的重要原因之一。

员工精神状态不佳、业务繁忙、技术水平不足等都可能导致内部控制操作缺陷的产生。

经济环境变化和技术进步也会对内部控制产生一定影响,可能会导致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再适应企业经营活动的需要,从而产生缺陷。

三、国内研究综述国内学者对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影响内部控制缺陷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对于内部控制缺陷的原因分析,国内学者主要从管理层失误、人为犯错、经济环境变化等方面展开研究。

在改进措施和建议方面,国内学者主要是针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规范和完善,以及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管理。

国内研究还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与公司治理结构相关。

孙冕(2015)指出,在中国上市公司中,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缺陷存在显著影响。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现状研究和展望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现状研究和展望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现状研究和展望文/张瀚文1 黄于恒2 姚 莉2 王 芳(通讯作者)2在内控理论框架中,通过内控评价与监督来揭示内控缺陷并进行缺陷纠偏,是内部控制持续优化、不断提升其有效性以合理保证组织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

从安然、世通等系列财务丑闻爆发以来,内部控制开始越发受到关注与重视,在美国颁布法规强化内控治理与风险管理后,其他国家相继借鉴。

我国同样开展了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与运用,先后建立了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两个序列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因后行建设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尚不完善,还未建立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审计方面的配套指引,所以包含公立医院在内的行政事业单位在内控评价与监督实践及研究中,尤其在内控缺陷的认定方面,往往是借用企业的已有经验。

内控缺陷的定义和相关制度背景一、定义美国COSO委员会(1992)将内控缺陷定义为一种已经察觉到的,或者潜在存在的,或者真实存在的缺点;通过强化措施可能将这种缺点转化为实现更大的目标的机会,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

在2013COSO框架中,内部控制缺陷的定义得到更新,被定义为或许会导致主体偏离控制目标,与一个或多个要素、原则相关的缺陷。

而在国内新的研究中,内控缺陷被认定为是内部控制的某项具体流程在设计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导致该项流程不能合理地保证其所对应的控制目标实现的问题,属于或有事项;所以内控缺陷认定的本质是对或有事项进行确认,并做出科学判断(丁友刚、段然,2020)。

从内控缺陷定义看,识别和认定内控缺陷应基于目标导向,要从导致主体偏离控制目标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来判断,其目的是强化控制以提高目标实现的保证程度。

二、制度背景美国资本市场的安然、世通等系列财务丑闻爆发,暴露了内部控制失效以及信息披露匮乏等问题,因此《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在2002年被迅速颁布,其中提出了多项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要求。

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在2004年发布和更新的审计准则将内控缺陷按照其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错报的“可能性”分为控制缺陷、重要缺陷以及重大缺陷。

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认定

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认定

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认定
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基础,是确保企业合法合规经营、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的重要保障。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相关指引的要求,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是指一个或多个控制缺陷的组合,可能造成企业严重偏离控制目标。

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认定,需要结合企业自身情况,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审慎分析和判断。

具体包括:
1. 定性认定:主要关注缺陷对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影响程度。

例如,违犯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决策程序导致重大失误;重要业务缺乏制度控制或制度始终无法有效执行;内部控制评价的结果特别是重大或重要缺陷未得到整改等。

2. 定量认定:主要关注缺陷造成的直接或间接财务损失。

例如,资产损失和营业收入潜在错报金额占资产总额和营业收入的比重程度等。

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规范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程序,对于认定为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应及时向董事会、监事会和其他相关部门报告,并制定整改计划,及时采取整改措施,消除缺陷的影响。

对于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重大事项,企业还应当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或公开披露。

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认定与报告

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认定与报告

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认定与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认定与报告一、引言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和环境的不断复杂化,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监督和管理业务过程,并提供可靠、准确的财务报告,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确保合理、高效地运营,并对经济和金融犯罪行为进行预防和打击的制度和措施的总称。

然而,由于复杂的业务流程、员工素质、管理体系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内部控制缺陷时有发生。

因此,企业需要及时识别、认定并报告内部控制缺陷,以便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二、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1.管理层意识调查管理层的意识是内部控制健全与否的关键。

通过向管理层发放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了解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同时,进一步了解管理层对业务流程、风险控制和制度规范的理解和把握情况。

2.风险评估开展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风险点和关键控制环节。

通过调查、审核等方式,找出可能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的迹象和风险。

3.内部控制自评组织内部相关人员组成自评小组,对与内部控制相关的各个领域进行自评。

通过制定自评标准、审查内部文件和记录,检查风险防范措施和运行效果等,识别内部控制缺陷。

4.独立审计和核查组织独立的审计和核查机构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和核查,对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内部监督和反馈等方面进行检查,识别内部控制缺陷和潜在风险。

三、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否实现、控制措施是否适用、频度和严重性、是否构成重大威胁等。

一般来说,内部控制缺陷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不符合控制目标内部控制缺陷通常是指未达到内部控制的目标,即未有效保护资产、未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未防止和检查非法行为等。

2.控制措施不当内部控制缺陷可能由于设计不当、执行不力、控制措施不充分等引起。

例如,缺乏严格的制度规范、缺少明确的权限分离和审批程序、信息系统的漏洞等。

研究论文:谈内控审计中内部控制缺陷的评价

研究论文:谈内控审计中内部控制缺陷的评价

136493 审计论文谈内控审计中内部控制缺陷的评价一、内控审计中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认定(一)内控审计的概念及意义内部控制审计,是基于内部控制的条件下,以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为基础,而进行的实质性、符合性测试的一种审计的方法,它所抽查的是会计资料的内容、范围及程序。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的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也是防范企业发生财务舞弊、财务报告错误的第一道防线,对企业举足轻重。

(二)内部控制缺陷内控控制缺陷是指公司内部控制的设计或运行无法合理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是?u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负向维度。

内部控制缺陷按不同的分类方法分为:设计缺陷与运行缺陷、财务报告内控控制缺陷与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

(1)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

内部控制缺陷按其成因分为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设计缺陷是指内部控制设计不科学、不适当,即使正常运行也难以实现控制目标。

运行缺陷是指内部控制设计比较科学、适当,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设计意图执行,导致内部控制运行与设计相脱节,未能有效实施控制、实现控制目标。

(2)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

内部控制缺陷按其表现形式分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是指在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过程中出现的,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产生直接影响的控制缺陷。

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是指虽不直接影响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营运的效率和效果等控制目标的实现存在不利影响的其他控制缺陷。

二、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现状由于我国规定,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来确定控制缺陷的具体认定的标准,使得企业有一定的可利用的空间,为了避免企业的负面影响,甚至可以将重大缺陷的等级降为一般缺陷。

深究原因,是由于我国内部控制的规范不够完善,存在着许多可能会被利用的漏洞,比如,内部控制缺陷的概念含糊不清、界定范围不清晰、缺陷缺乏认定的统一标准,导致实施过程中缺少指导及规范等。

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认定与报告

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认定与报告

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认定与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认定与报告一、引言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基石,对保障企业资产安全以及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即使企业实施了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仍然难以避免出现内部控制缺陷。

内部控制缺陷可能会导致企业面临财务风险、管理风险以及声誉风险等问题,因此及早识别、认定和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对企业至关重要。

二、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是指通过一系列审查和评估的过程,识别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企业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价的框架和流程,包括明确评价的目标、范围、方法和责任人等。

然后,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识别内部控制缺陷:1. 内部控制自评企业可以组织相关部门或全体员工进行内部控制自评,通过自评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员工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解和遵守情况,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2. 内部控制测试企业可以委托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等部门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通过抽样、检查文档和数据等方式,评估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 现场检查企业可以定期进行现场检查,例如对现金库房、重要设备、关键业务流程等进行实地观察和检查,以发现内部控制缺陷。

三、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是指通过评估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程度和重要性,判断其是否达到一定的风险水平,需要立即纠正或采取相应的控制和调整措施。

1. 风险评估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前,应该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风险评估。

根据内部控制缺陷带来的风险程度、重要性和可能性等因素,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评估,确定其风险级别。

2. 决策根据内部控制缺陷的风险级别,企业应该及时召开内部会议,决定采取相应的纠正和调整措施。

例如,对严重的内部控制缺陷,企业应该立即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同时对可能发生的财务损失进行预测和应对。

四、内部控制缺陷的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报告是指将识别和认定出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及时、准确的报告,以便于企业高层管理者和相关部门能够了解和采取相应的行动。

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内部控制缺陷是企业运作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也是内部管控体系不完善的表现之一。

内部控制缺陷可能会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增加,甚至引发企业的财务危机。

针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国内外研究文献也逐渐增多。

本文将综述相关国内外文献,探讨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现状、影响因素、应对措施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内部控制缺陷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内部控制缺陷的定义及类型内部控制缺陷是指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不足或缺陷,可能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增加或者内部资源的浪费。

根据内部控制缺陷的性质和影响程度,可以将其分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合规内部控制缺陷和运营内部控制缺陷等不同类型。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是指企业财务报告编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或缺陷,可能导致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受到影响。

合规内部控制缺陷是指企业在业务运作过程中未能遵守相关法规、规章和政策,可能导致企业受到法律风险和合规风险的影响。

运营内部控制缺陷是指企业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或缺陷,可能导致企业的运营效率和成本控制程度不足。

二、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内部控制缺陷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管理人员素质、制度设计、技术水平、员工素质等方面的因素。

国内外研究表明,企业组织结构的松散、管理层的失误和疏忽、内部控制流程设计不合理、人员素质低下等因素是导致内部控制缺陷的主要原因。

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一些企业在强大的市场冲击下,内部控制缺陷暴露得更为明显。

而在国内,一些小微企业由于自身实力不足和人员素质较低,更容易出现内部控制缺陷。

企业规模和市场环境也是影响内部控制缺陷的重要因素。

针对内部控制缺陷问题,国内外的学者和专家也提出了许多应对措施。

一是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实施内部管控的框架和机制,包括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和沟通等方面内容。

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内部控制缺陷问题的发生。

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认定标准研究

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认定标准研究

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认定标准研究
根据内控规范的要求,2011年我国境内外同时上市的68家上市公司必须对本公司2011年度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同时由CPA出具审计报告,并将此内控规范体系自2012年1月1日起全面推广至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主板上市公司。

但是,从内控规范的执行情况来看,内控规范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披露程度较低,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已处于很高的水平,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因为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认定标准,导致在内控评审中重大缺陷的认定存在操作困难。

因此有必要对内控重大缺陷认定的标准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提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保障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有效执行。

本文主要就我国目前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认定存在的问题和现状进行分析,并创新性的提出了原则加规则的重大缺陷认定标准以期突破现行内控重大缺陷认定原则式规范的困境。

在原则上从内部控制的范围——控制目标——经济后果三个层次进行架构,在明确内控评价范围的基础上对重大缺陷进行界定,在规则上从内控规范的五要素出发,并下设若干子目录,最终形成以原则导向和规则导向相结合的重大缺陷认定的标准体系,为内控评审中重大缺陷的认定提供指导。

最后,本文以北大荒为背景,运用原则加规则的重大缺陷认定标准对北大荒2012年存在的控制缺陷进行了重新认定,通过与原有的认定对比,原则加规则的重大缺陷认定标准能更好的突出重点易于执行,同时针对内控重大缺陷的认定提出了有关建议以期不断完善。

内控重大缺陷的认定标准

内控重大缺陷的认定标准

内控重大缺陷的认定标准《内控重大缺陷的认定标准:企业健康运营的“指南针”》嘿,你知道吗?在企业的“江湖”里,就像武林高手要有深厚的内力一样,企业的内部控制那可是相当重要的。

要是内控出了岔子,就好比一艘大船没了舵手,在商海的波涛中只能随波逐流,最后撞得“头破血流”。

而这其中,内控重大缺陷的认定标准就像是航海图上的危险标记,清楚地告诉你哪里有暗礁,要是不重视,企业这艘大船可就危险了!一、“管理乱炖锅:治理结构的漏洞”“在企业治理的大锅里,可别煮出一锅管理混乱的乱炖。

”企业的治理结构就像是一座大厦的框架,如果这个框架歪歪扭扭,那整座大厦都摇摇欲坠。

比如,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责不清,就像一场足球比赛,球员们都不知道自己该守哪个门,该往哪个方向进攻。

这时候,企业的决策、监督等功能就会大打折扣。

就拿某公司来说吧,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权力界限模糊不清,导致在一些重大投资决策上,没有明确的决策流程,结果投资失败,给公司造成了巨大损失。

这就是治理结构存在重大缺陷的表现。

二、“财务迷雾森林:会计系统的偏差”“财务数据可不是迷宫里的小怪兽,可以随便乱跑。

”会计系统如同企业的“记账管家”,必须精确无误。

如果会计政策选择不当或者财务报表编制混乱,那就像是在迷雾森林里迷失了方向。

比如说,一个企业随意变更折旧方法,就像你今天用米尺量东西,明天又换成了软尺,量出来的结果能准确吗?这会导致财务报表数据失真,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看到的都是假象。

就像有一家企业,为了粉饰业绩,在存货计价上玩花样,结果被审计出来,信誉一落千丈,投资者纷纷撤资,这就是会计系统出现重大缺陷的严重后果。

三、“风险猛兽园:风险评估与应对的缺失”“风险可不是温顺的小绵羊,你得有猎枪才能应对。

”企业在市场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就像在猛兽园里行走,随时可能遇到老虎、狮子。

风险评估就是提前知道哪里有猛兽,风险应对则是带上合适的武器。

如果企业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就像是闭着眼睛在猛兽园里乱闯。

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检查与认定

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检查与认定

(七)财政部发布内控报告


1.2013年8月30日,财政部发布上市公司2012 年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情况分析报告, 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共有2244家 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占沪、 深交易所2492家上市公司的比例为90.05%。 2.在2244家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上市公 司中,有8家上市公司披露存在内部控制重大 缺陷,分别为:佛山照明、西王食品、山东 如意、海联讯、*ST长油、长春经开、北大荒、 中材国际,披露比例为0.36%。
二、内部控制缺陷的实质
(一)内控缺陷性质



1.内部控制缺陷是内部控制过程存在的缺点或不足, 这种缺点或不足使得内部控制无法为控制目标的实现 提供合理保证。 2.内部控制检查正是要找出内控的缺陷,不断提高为 内控目标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程度。 3.正如COSO对控制缺陷下的定义:“已经察觉的、潜 在的或实际的缺点,抑或通过强化措施能够带来目标 实现更大可能性的机会。”


7.2012年,纳入实施范围的853家上市公司全部披 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其中852家公司的内部控制 评价结论为有效,占比99.88%,1家公司(北大荒) 的内部控制评价结论为无效,占比0.12%。 8.在纳入实施范围的853家上市公司中,575家披 露了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占比67.41%;278家 未披露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占比32.59%。




3.目标 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 保护资产安全 确保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有效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满足管理提升要求,促进实现发展战略目标
(三)内部控制缺陷与局限性的关系



1.内控未能实现目标的原因分为两大类:内控 缺陷和内控局限性。 2.内部控制局限性 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体系无论设计和运 行多么好,都只能对主体目标的实现向管理层 和董事会提供合理(而非绝对)的保证。目标 实现的可能性受到所有内部控制体系都存在的 固有局限的影响。”

企业管理文章范文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评价与应对

企业管理文章范文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评价与应对

企业管理文章范文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评价与应对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缺陷识别及评价的研究,集中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分类方面。

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是内部控制缺陷评价的前提,内部控制缺陷的评价是内部控制实务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是持续改进企业内部控制、应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基础。

本文是一篇企业管理文章范文,主要论述了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评价与应对。

摘要:文章从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评价及应对三个方面对内部控制缺陷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首先是界定其内涵,然后与内部控制局限性及内部控制有效性比较。

内部控制缺陷的评价基于与财务报告相关的控制缺陷和非财务报告相关的控制缺陷的分类,分别用定量标准、定量及定性结合标准判断缺陷的严重程度。

最后,总结不同程度的内部控制缺陷及相应的应对机构、应对措施间的关系。

关键词:内部控制缺陷,缺陷识别,缺陷评价,缺陷应对一、引言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在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与评价方面大都只是做了原则性的规定,企业在实务中缺乏具体的操作准则。

这必将给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评价带来困难,使内部控制审计也陷入困境,进而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不利于企业针对内部控制缺陷实施应对措施。

关于内部控制缺陷评价的研究近几年随着实务的需求虽逐渐增多,但这些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对内控缺陷的认定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多是从自身研究出发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分类:另一方面,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及评价标准的研究还是较少。

尤其是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及评价的研究仍待补充完善。

综合目前实务需求的形势及理论研究的现状,本文将从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评价及应对三个方面对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二、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清楚界定内部控制缺陷的本质。

这就要求必须要厘清内部控制缺陷的内涵,还要严格区分其与其他反映内部控制不足的概念,即内部控制局限性及内部控制无效性。

(一)内部控制缺陷的内涵根据我国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相关内容,内部控制缺陷是内部控制过程存在的缺点或不足,这种缺点或不足直接导致了内部控制无法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研究
【摘要】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评价及审计中,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都是最基础的问题,然而由于中西方均缺乏关于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系统研究,目前的内部控制规范对于内部控制缺陷认定也存在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本文旨在通过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分析研究,找出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改进建议
20世纪爆发的世通安然等重大财务舞弊事件让全球资本市场开始关注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

2002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2008年6月,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五部委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五部委又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一系列指引和规范的出台充分显示出了我同监管部建立完善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标志着我国企业实际的内部控制建设也驶入了快车道。

一、内部控制缺陷定义及分类
(一)内部控制缺陷定义
内部控制缺陷是指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或执行未达到预期标准,不能及时防范和控制影响企业控制目标实现的风险。

根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规定,内部控制缺陷通常分为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其中设计缺陷是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未涵盖实现控制目标
所必需的重要控制措施,或现有重要控制措施设计不合理,导致控制目标无法实现;运行缺陷是指控制执行者未按照内部控制制度要求执行,或控制执行者不具备有效执行控制的能力,导致控制目标无法实现。

(二)内部控制缺陷分类
对于内部控制缺陷的分类,国内外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内控缺陷种类进行了一定的划分。

ge和mcvay(2005)将内控重大缺陷分为九大类:会计类、培训类、期末报告和会计政策类、收入确认类、职务分离类、账户核对类、子公司类、高管类和技术类。

他们通过对s0x法案生效后披露重大控制缺陷的261家公司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公司认定和披露最多的内控缺陷类别为:收人确认类、职务分离类、期末报告和会计政策类以及账户核对类。

jeffrey doyle等人(2006)将内控重大缺陷按其形成原因分为三类:人员归因类、复杂性归因类和一般归因类。

他们对披露重大内控缺陷公司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披露重大内控缺陷的公司具有规模小、成立时间短、财务羸弱、业务复杂、增长迅速以及正经历重组等特征。

jacqueline s. hammersley 等(2007)按照审计难易程度将内控缺陷分为较难审计类和容易审计类,其中较难审计类内控缺陷包括关键人员类、财务报告和控制环境类;容易审计类内控缺陷包括人员类、控制系统类、交易核算类以及日常业务控制类。

通过咨询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和公司高管,他们对sox法案颁布后内控缺陷披露的市场反应进
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市场对那些可能发生内控缺陷的公司反应普遍不好,内控缺陷越严重,披露的信息含量越模糊,市场负面反应越大。

与西方相比,中国学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多是研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披露问题,对内控缺陷的关注度较低。

王飞(2006)探讨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缺陷的表现形式,如组织结构设置、监督约束机制、业务流程安排、风险管理评估、内部审计作用及人员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建议通过完善稽核审计体系及权力制约机制等措施改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

鲁清仿(2009)认为公司内控缺陷具有相对性,故应在评估公司年度治理整改报告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规定,将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界定标准分为两类:上市公司中报或年报中有修订或“补丁”行为的及存在审计师变更的。

齐保垒和田高良(20lo)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将实质性缺陷与重大薄弱环节划分为会计类、期末报告与会计政策类、收入确认类和子公司控制类等4种类型。

南京大学课题组(20lo)利用媒体对112家公司内控的报道,总结了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如内控环境缺陷、风险评估缺陷、控制活动缺陷、信息沟通缺陷和内部监督缺陷,其中表现突出的内控缺陷是:控制环境中的员工控制和经理层控制缺陷,风险评估中的战略风险评估缺陷,控制活动中控制盲区缺陷,信息沟通中的内部报告缺陷和对外披露缺陷。

内部监督中的内部审计缺陷。

二、内部控制缺陷认定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设计缺陷难以客观评价
2008 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发布后,大多数企业结合自身情况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企业重要的经营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并通过对照制度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运行缺陷得到及时发现和纠正,企业的经营行为得到规范,基础管理不断夯实。

但通常情况下,内部控制制度是按照管理层的意图设计和运行的,当制度本身存在缺陷,特别是存在如不当授权、滥用职权、个人决策等治理层面的问题,执行者一般很难发现或纠正。

因此,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中,对设计缺陷通常难以客观评价。

(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难以准确认定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将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纳入了内部控制评价范围,今后对于影响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制约经营效益和效率提升、威胁资金资产安全以及违法违规行为等可能造成企业偏离控制目标的事项,企业在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时要如实予以反映。

但目前由于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和披露等要求没有明确界定,难以通过定量分析法予以认定,也没有先例可以参照,这就给企业的实际操作带来了难度,也降低了这项制度要求的效力和严肃性。

(三)不同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
难以统一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内部控制为企业目标实现提供的保证程度,从本质上讲内部控制服务于企业目标。

由于企业目标不尽相同,经营业务范围和业务规模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企业的内
部控制也必然是个性化的。

从严格意义上讲,不同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不能“一刀切”,需要因地制宜,具体分析和评价。

这就给这项工作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给报告使用者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建议
(一)改善内部控制环境,重视企业组织架构建设企业内部应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和清晰的业务流程,合理地对公司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员进行责任分工、控制和考核,对每一个部门的责任和利益明确界定,防止权力重叠,也避免出现权力真空。

通过汇编内部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图、权限指引等,促进企业各层级员工明确机构设置和职责分工,正确行使职权。

(二)内部控制制度的环境适应性,制定内部控制的战略目标内部控制是为了上市公司应对不同阶段的风险而建立的,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的风险愈加多变、复杂,公司的快速增长必须伴随着相适应的内部控制的改变和适应。

公司的过快成长可能会超出其内部控制作用的范围,因此,公司需要花时间来建立新的政策和程序,并需要配备相应素质的人力资源在管理和技术等方面与之相匹配。

《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明确指出,战略目标是内部控制的最高层次目标。

因此,公司要重视内部控制的战略目标,从总体层面上实现对风险的识别与控制。

建设自我企业文化,承担社会责任,培养员工的认同感。

(三)提高企业员工综合素质,培养风险意识
管理层应在日常工作中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健全风险预测、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约束机制,并且在技术上制定风险回避、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散等管理策略,以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并实时监督评价内控效果,及时采取措施化解风险。

其次,全体员工应树立风险意识,积极贯彻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使内控政策落到实处。

内部控制是由人来完成的,而“软控制”即组织内部人员的道德观和能力是内部控制有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上市公司应强调“软控制”的作用,着手培养自己的人才,根据企业战略目标配备相应的人力资源,加强对每位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

(四)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完善企业活动控制
企业的快速发展,无论是从资金流、信息流、还是实物流,无论是从预算管理、工程项目进展、资产管理,企业快速成长带来的庞大信息量无时无刻不在考验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我国2010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分部表明,控制活动类内控缺陷与强相关于控制手段类内控缺陷,因此,应融合先进的it技术,加强企业各部分信息的融合,将人事制度化,将制度信息化,将信息软件化。

erp以及sap信息化建设可以极大地提升内部控制制度透明度,进而有利于制度的执行与监管。

参考文献:
[1]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课题组.论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制度的现实模式[j].会计研究,2010,(6):51—61.
[2]田高良,齐保垒,李留闯.基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影响因素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0,(4):134—141.
[3] 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张先治等译.2008.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第l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