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流动人口居住偏好研究——以深圳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中村流动人口居住偏好研究
——以深圳为例
邰浩
【摘要】城中村流动人口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却鲜有人关注其居住方面的诉求。在城中村改造中,流动人口往往面临着失去住所的困境。本文通过对深圳市5个典型城中村进行问卷调查,用AHP法分析了城中村流动人口的居住偏好,并对其进行了分层统计。研究发现:城中村流动人口在择居时较关注房屋租金、交通便捷度、与就业地间距离、社会关系四项因素,对软硬件环境不太关心;不同属性的流动人口的居住偏好存在分层差异。最后基于研究成果对城中村的改造提出了“构建3+1利益协调机制、分期改造与分级改造结合、联合开发与廉租房建设结合、空间改造与功能置换结合”四项建议。研究成果对填补当前流动人口居住研究的空缺和城中村改造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城中村;流动人口;居住偏好;分层;改造建议
1.引言
流动人口[1]是指在没有改变原居住地户口情况下,到户口所在地以外的地方从事务工、经商等经济活动的人群。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跨市辖区的流动人口为2.21亿人,比2000年增长了82.89%①。以流动人口最为集中的深圳为例,2009年深圳市常住人口为891.23万,其中流动人口达645.27万,占全市总人口的72.4%②,且主要集中在城中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将会有更多的流动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发展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流动人口的安置与管理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目前,城中村流动人口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Liu X L和Gilley 认为,城中村解决了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基本生存问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乡差距[2-3]。邓金杰等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由于收入偏低且不满足政府廉租房的申请条件,倾向于选择租金便宜、交通方便、生活成本低的城中村[4]。闫小培提出,现有的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往往形成“开发商——政府——村民”三方的利益博弈[5],流动人口的利益被长期排除在外。冯晓英在研究北京城中村改造案例时发现,由于缺乏对流动人口的考虑,改造后大量“搬迁”人口涌入周边地区,给周边地区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担[6]。卫欣等从居住空间分布、住房来源与通勤、住房条件、居住问题与意愿四个方面研究了北京
市流动人口的居住特征[7]。兰宗敏等从个体行为的角度研究了城中村流动人口日常生活活动的时间利用特征以及时空间结构[8]。然而,现有的研究多关注于流动人口的居住特征与居住现状,对流动人口居住偏好和居住需求的研究极为有限[9],对其居住分层的研究也较少[10]。
本文对城中村流动人口的居住偏好展开调查,并对其居住分层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揭示了城中村流动人口择居的内部规律,有助于填补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空缺,同时为城中村改造提供了指导。
2.城中村流动人口居住偏好的影响因子
在目前的住房选择研究中,西方多采用享乐价格理论( hedonic price approach) 来分析住房不同属性对住房价格的影响[11]。如Wang Donggen等利用离散选择模型,对北京市城市居民居住偏好进行了分析[12]。在国内,杜德斌等对城市居民的居住选址与居住分异进行了研究[13]。张文忠等以北京市为例,研究了影响城市居民居住区位选择的因子[14]。刘望保等对住房改革制度背景下的广州市市民的居住偏好进行了研究,并对各影响因子进行了评价[15]。然而以上研究都以城市居民为对象,对城中村流动人口居住偏好的研究尚无先例。
刘望保在研究广州市市民的居住偏好时,将居住特征分成了居住小区特征和居屋特征两类。研究表明,居民在住房选择中,居住小区特征比居屋特征更受到关注。其中居住小区特征的偏好程度依次为住房区位、治安、交通便利程度、生活便利程度;居屋特征的偏好程度依次为居室朝向、住房价格、房屋类型、房屋布局和物业管理,其中房屋类型、房屋布局和物业管理的重要性都不是很高[15]。
仝德等应用特征价格模型,对城中村房租影响因素及程度进行了研究[9]。其采用周边房屋租金、周边居住用地密度、市内交通用地密度、周边工业用地密度、房屋距市中心距离、房屋距次级商业中心距离、周边商业用地密度、周边配套设施用地密度、土地面积、容积率和人口密度9项指标作为影响因子。分析表明,前4项的影响力最强,后5项影响力微弱、可忽略,并依此来概括城中村人口的居住偏好。但作者认为,用特征价格模型研究居住偏好有一些弊端:如只能通过土地面积、容积率、人口密度等硬性指标量化居住环境,未考虑社会关系、治安、卫生等无法量化的软性因子;仅以房屋租金影响因子推断城中村流动人口的居住偏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本文将城中村流动人口居住偏好的影响因子确定为房屋租金、交通便捷度、与就业地间距离、硬件环境、软件环境、社会关系6个。其中,“硬件环境”主要关注住房条件、配套设
施完善程度等;“软件环境”主要关注治安、卫生等状况;“社会关系”主要关注社区关系及归属感,即能否通过熟人、老乡、同行等关系获得就业机会、是否能获得归属感。
3.基于AHP 法的城中村流动人口居住偏好分析
研究居住偏好的实质是确定各影响因子间的结构关系和影响力水平。上述6个因子的相对重要程度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且城中村流动人口并非专业人士,较难对各因子的重要程度进行系统判断。因此本文采用了AHP 二次模糊法,使受访者对每两个因子进行成对比较,再综合判断各因子的结构关系和影响力水平,以得出其居住偏好。
调查选择在白石洲、九祥岭、蔡屋围、黄贝岭、赤尾村五个具有代表性的城中村进行,基本涵盖了深圳的主要城中村类型。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以城中村内流动人口为调查对象。问卷发放时间为2013年4月—5月,累计发放350份,回收273份,回收率为78.0%;经后期检验,筛选出有效问卷217份,有效率为62.0%。
3.1 受访者属性特征分析
217份有效问卷基本涵盖了各年龄段、受教育水平、月收入水平和职业的人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受访者具体属性特征分布如图1所示。
年龄分布 受教育水平分布
收入水平分布 职业分布
图1 受访者属性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