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诗圣王梵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诗圣王梵志
唐代白话诗人王梵志,用通俗的语言记录下唐代底层百姓的生活,人性的扭曲,佛道思想,呈现出唐代时期人间百态的图景。

本文在分析王梵志诗的基础上,探究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民间诗圣的地位。

唐代是诗的王国,几乎是全民读诗的国度。

王梵志是唐代白话诗(又称通俗诗)的开创者,开创了唐代白话诗派。

在《全唐诗》中沒有收录王梵志的诗,直到敦煌文献打开后,引起国内外学者开始对王梵志及其诗作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在分析王梵志诗的基础上,探究王梵志作为民间诗人的文学成就。

王梵志诗以“通俗”著称于世,作品中大部分以五言为主,也掺有少数杂言体,后世称之为“梵志体”。

王梵志诗通俗易懂、内容丰富,深受唐代百姓的喜爱。

在位于西陲的敦煌莫高窟,出土王梵志诗的写本共三十五种,王梵志诗经考订为三百二十一首左右。

学术界对敦煌莫高窟出土的王梵志诗考证,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可能不是一人所作,是众多人所作。

[1]学术界对此主要有两个观点,一种是一批化俗诗的托名创作;一种是王梵志确有其人,敦煌本由其本人和不同无名僧人、中下层无名百姓的创作。

就我个人而言,比较赞成第二种说法。

早期研究王梵志的学者项楚先生提出:王梵志已经成为白话诗人崇高代表,因此无名白话诗人的作品纷纷归于他的名下... ...这些较晚地附会于王梵志名下的无名作者的白话诗,应该是有同样的权利别成为“王梵志诗”。

王梵志诗不仅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进程,而且影响了寒山、拾得等僧人群体的诗歌创作,元白等文人的通俗诗创作,以及宋诗的散文化等。

关于王梵志的生平,在冯诩《杜苑丛谈》一文中,记载如下:
王梵志,卫州黎阳人也。

黎阳城东十五里,有王德祖者,当隋之时,家有林擒树,生瘿,大如斗。

经三年,其瘿朽烂,德祖见之,乃撤其皮。

遂见一孩儿,抱胎而出,因收养之。

及七岁,能语。

问曰:谁人育我?及问姓名。

德祖具以实告:因林木而生,曰梵天。

后改曰梵志。

我家长育,可姓王也。

作诗讽人,甚有义旨,盖菩萨示化也。

这个记载含有神话部分,但从“有王德祖者,当隋之时”中,我们可得知,王梵志大约隋时生人。

台湾学者潘重规先生指出:王梵志只是隋代出生的一个被人收养的婴儿。

收养他的人姓王。

学术界对此广受争议,对此有四种观点:观点一,胡适等研究者,认为王梵志大约为590-660年人;观点二,任半塘、张锡后、朱凤玉等研究者,认为王梵志诗产于唐初时期;观点三,日本天宝、大力年间,乃至唐末人;观点四,潘重规等,认为王梵志最迟在隋末时期,可能在隋文帝初年。

就我个人而言,比较赞成第四种说法。

王梵志诗呈现的时间阶段,可推测为隋末到唐代初中期,王梵志诗的主要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佛理诗和格言训世这两个方面,王梵志诗整体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唐代社会层面广泛,其语言通俗易懂又赋予哲理,从王梵志诗流传的情况,可窥见其在唐代百姓中深受喜爱。

一、梵志诗中的人间百态
王梵志是下层百姓中的一员,以其亲身经历的体会,写下整个唐代时期的人间百态。

王梵志诗笔下运用最多的手法是白描、讽刺,它一正一反,善恶两面对人性进行审视,对人间百态给予讥讽和嘲笑。

王梵志笔下唐代底层百姓的生活,如“他家笑吾贫,吾贫极快乐。

无牛亦无马,不愁贼抄掠......”(卷一00六)这首诗是以一个贫穷百姓的口吻写下,面对别人笑话自己太贫穷,自己认为虽然贫穷不富有,但是生活很快乐,不怕有贼惦记着自己的财产。

写出百姓对生活要求的简单,那种知足、乐观面对贫穷生活的心态。

如“家贫无好衣,造得一袄子。

中心禳破毡,还将布作里。

清贫常快乐,不用浊富贵。

白日串项行,夜眠还作被。

”(卷二0六四)诗人笔下的百姓,因贫穷没有好布料的衣服穿,为做一件袄子,没有棉花把破毡做袄子的禳子,虽然白天穿在身上,晚上睡觉当被子盖在身上,但是每天生活开心,不必受富贵带来的烦恼。

生存在唐代下层的贫苦百姓,面对他人的富有,没有羡慕和嫉妒,而是有坦然面对生活的哲学。

王梵志笔下的唐代婚俗,如“有儿欲娶妇,须择大家儿。

纵使无姿首,终成有礼仪。

”(卷四一八四)诗人笔下的唐代时期娶亲风气是要选择有地位人家的女儿,即使媳妇没有好的模样,还是有大家庭的教养和规矩。

可见唐代的婚姻观,非常注重门第观念,崇尚与士族联姻,从而抬高自己家庭的地位。

“古人数下泽,今我少高门。

钱少婢不嫁,财多奴共婚。

各各贩父祖,家家卖子孙。

自言瓷姓望,声尽不可论。

”(卷三一一七)诗人笔下的唐代嫁女风气是彩礼多,女儿出嫁时,以彩礼的多少,来决定嫁给哪家的夫家。

底层百姓为了娶妻又是怎样的状况呢,各家都去把自家年纪大的长辈,小孩卖掉,为了给孩子增加娶妻的彩礼,才能娶到满意的媳妇。

从这两首娶妻嫁女的诗中,可以看出唐代婚俗中是非常在乎门第,钱财的。

王梵志笔下的人间冷暖,如“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

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

吾出经求去,送吾即上道。

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

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

邂逅暂时贫,看吾吾即貌哨。

人有七贫时,七富还相报。

图财不顾人,且看来时报。

”(卷一00二)这首诗道尽了人间冷暖,当人有钱的时候,他的妻子笑脸相迎,与之叠衣服,送之外出上道,当自己没有钱的时候,妻子的脸色就改变了。

“图财不顾人,且看来时报。

”这一句虽然有宗教色彩的渲染,但是诗人内心的写照,对这类型的人,给予的不满。

诗人笔头赤裸地直指人性,人与人之间的维系,有时候不是感情决定,而是由“钱”决定。

上述王梵志诗中,唐代百姓经历的贫穷、门第、人间冷暖等情景,这或许是历朝历代深处底层百姓所遭受的状况。

但王梵志诗结合亲身经历和感悟,写出大量反映底层百姓生活的诗作,可见在唐代社会制度下,现实的社会问题真实存在着,记录下了唐代百姓生活中人间百态的图景。

二、梵志诗中的史料价值
唐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历史局面,开放的文化交流环境,及王梵志诗笔下,唐代社会制度下百姓穷苦的生活,一正一反成为鲜明的对比。

王梵志诗在唐代特定的社会制度下,弥补史料的残缺部分,帮助我们了解唐代制度和风俗。

如“你道生胜死,我道死胜生。

生即苦战死,死即无人征。

十六作夫役,二十充府兵......”(卷五二六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与死的观点,唐代府兵制下的穷苦百姓,面对连年服兵役的痛苦。

“十六作夫役,二十充府兵”(卷五二六二)、“长大充兵夫,未解弃家门”(卷五二七二)从中可得出,唐代时年满十六岁的男子就需要服役,二十岁的男子就要充军出战了。

唐代曾经历玄武门之变、武则天以“周”易“唐”的局面、以及平定割据势力等,唐代经历这样的动乱时期,府兵制就限定了大量百姓服兵役。

“男女有亦好,无时亦最精。

儿女愁他役,又恐点着征。

一则无租调,二则绝兵名。

”(卷五二二八)“天下恶官职,不过是府兵。

”(卷一0四八)这首诗深刻的刻画了,深处底层的广大百姓,对租庸调法和府兵制的害怕和恐惧。

可见王梵志诗真实的记录下,因赋税,徭役生活在底层的百姓。

唐朝前期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均田制为基础,建立的租庸调法。

除了以租调为正税,还有地税和户税,百姓除了服正役以外,还要负担杂徭等劳役。

如“童子得出家,一生受快乐。

饮食满盂中,架上选衣着。

平明欲稀粥,食手调羹臛。

饱吃取他钱,此是口客作。

天王元不朝,父母反拜却。

黠儿苦读经,发愿离浊恶。

身心并出家,色欲无染著。

同时小出家,有悟亦有错。

憨痴求身肥,每日服石药。

生佛不拜礼,财色偏染著。

白日迩身名,兼能夜逐乐。

不肯逍遥行,故故相缠缚。

满街肥统统,恰似鳖无脚。

”(卷五二七五)这首诗前两句道出,唐代小孩对出家的快乐,出家后可以享受的礼遇,这与唐代的宗教信仰有着深层次的关系。

唐代初期抑佛,直到武则天当政时期,唐代的佛教才得以发展,男女僧人大量增加,寺庙院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这当然与对僧人的规定和礼遇相关。

唐律中有,出家人可免役,不承担户税。

“生佛不拜礼,财色偏染著。

白日迩身名,兼能夜逐乐。

不肯逍遥行,故故相缠缚。

满街肥统统,恰似鳖无脚。

”诗人笔下数列假出家人的种种恶行,讽刺那些为逃避劳役,赋税而修行的假僧人。

唐代时期宗教信仰上好下甚的情况,在唐代僧人中,体现的尤为深刻。

上述王梵志诗中,唐代租庸调法、府兵制的相关条例、宗教问题等规定,都是王梵志真实的亲身体验。

王梵志诗,帮助我们透过唐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历史,追寻历史背后真实的史料情况,以及客观的看待历史。

王梵志诗中出现的唐代史料记载,正是在于补文献中之不及。

在唐代文学作品的文体中,“梵志体”丰富了唐代现有的文体,王梵志开创了以白话为诗的创作,用通俗的语言直指社会阴暗面、人性的扭曲、底层百姓的生活状态等。

与王梵志几乎同时代的文僧皎然,在其《诗式》这一文学理论作品中,引用王梵志《道情诗》诗,并且评价称:“外示惊俗之貌,内藏达人之度。

”王梵志诗在后期寒山、拾得等僧人诗作创作中,成为杰出代表。

宋代诗人范成大作出《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一诗:“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铁馒头。

”正是根据王梵志诗“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的生死观,有感而发所作。

可见王梵志诗流传的情况,不仅在底层百姓中,也在文人群体中体现。

唐代范摅在其笔记体小说《云溪有议》一书中,评价王梵志诗称:“......其言虽鄙,其理归真,所谓归真悟道,循俗乖真也。

”王梵志诗以白话入诗,通俗易
懂又赋予哲理,引起唐代诸多文人、百姓的诵读和学习,从而成就了王梵志。

纵览敦煌遗卷中,王梵志诗考订后的三百二十一首诗作,可知王梵志深处民间,其幼年阶段被双亲遗弃,王姓家中长大成人;中年家庭发生变故由富转贫;深处底层百姓群体。

梵志诗不同于一般的宗教诗歌,其“梵志体”格言体式,填补了此类诗歌题材的空白,其以民间所看、所感,用诗作揭露社会的阴暗面,讽刺人性的病态,揭示百姓的苦难,抒发对生命无常之感。

王梵志,游走民间几十载,嬉笑怒骂人世埃。

民间诗圣王梵志,当之无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