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学概论复习范围

合集下载

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二章疾病概论考点剖析

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二章疾病概论考点剖析

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二章疾病概论考点剖析内容提要:笔者以王建枝主编的病理生理学第九版教材为蓝本,结合40余年的病理生理学教学经验,编写了第九版病理生理学各章必考的考点剖析,共二十章。

本章为第二章疾病概论。

本章考点剖析有重点难点、名词解释(22)、简述题(10)、填空题(5)及单项选择题(14)。

适用于本科及高职高专临床、口腔、医学、高护、助产等专业等学生学习病理生理学使用,也适用于临床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人员及研究生考试人员使用。

目录第二章疾病概论第一节疾病的相关概念第二节病因学第三节发病学第四节疾病的转归第五节疾病研究的基本方法重点难点掌握:疾病、健康、亚健康、衰老、脑死亡、病因、诱因的基本概念。

熟悉:疾病的常见病因及其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的基本调节机制,脑死亡的判断标准,确定脑死亡的意义。

了解:疾病谱,疾病研究的基本方法,传统医学、循证医学、精准医学和转化医学的特征。

一、名词解释(22)1、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包括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

在疾病过程中,躯体、精神及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被破坏,机体进人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环境或社会不相适应的状态。

2、健康:是指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交往上处于完好状态”。

要想保持健康状态,除具有强壮的体魄外,还应具有精神饱满、乐观、勇于克服困难、较强的事业心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

3、亚健康:指介于健康与疾病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状态。

躯体性亚健康状态: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低等。

心理性亚健康状态:焦虑、烦躁、易怒、睡眠不佳等,严重时可伴有胃痛、心悸等表现。

社会性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与社会成员的关系不稳定,心理距离变大,产生被社会抛弃和遗忘的孤独感。

4、症状与体征:症状:是指患者主观上的异常感觉,如头晕、头痛、恶心、疲乏无力等;体征:是医护工作者使用临床检查的各种方法,检查出的疾病的客观表现,如皮疹、伤口、心脏杂音、腹部肿块等;社会行为是指劳动、人际交往等一切作为社会成员的活动。

病理生理学复习资料第二章疾病概论

病理生理学复习资料第二章疾病概论

第二章疾病概论一、多选题[A型题]1.健康是指A.没有躯体疾病 D.强壮的体魄、健全的精神状态B.精神饱满、乐观向上 E.有自我保健意识C.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答案]D[题解]健康应是身心健康的总称。

不生病或只有心理健康都是不全面的。

2.疾病的概念是A.在致病因素作用下,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不良状态B.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出现的成套的病理过程C.在病因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D.疾病(disease)英文原意为“不舒服”E.机体对外界环境的协调发生障碍而有异常活动[答案]C[题解]疾病本质的概念为在病因作用下,因内外环境失调而发生的不同于健康的异常生命活动。

3.能引起疾病并赋予其特征性、决定其特异性的因素称为A.疾病的原因 D.疾病的内因B.疾病的条件 E.疾病的外因C.疾病的诱因[答案]A[题解]原因是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而且决定了该病的特异性4.下列有关疾病条件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是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D.某些条件可以延缓疾病的发生B.是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 E.某些条件也可以称为诱因C.某些条件可以促进疾病的发生[答案]B[题解]有些疾病发生只有病因,没有明显的条件参与,如刀伤。

5.下列哪一项是发病学的重要规律A.疾病的经过与归转 D.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程序B.疾病过程中因果转化 E.疾病过程中的社会因素影响C.疾病过程中原因和条件的关系[答案]B[题解]因果交替是发病学的重要规律。

因为疾病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揭示因果交替就会掌握疾病的发展趋势,把握疾病的主导环节进行治疗。

6.在损伤与抗损伤的发病规律中,以下哪种叙述是错误的A.贯穿疾病的始终 D.相互联系,相互斗争B.决定疾病的消长和转归 E.疾病的临床症状是损伤的表现C.同时出现,不断变化[答案]E[题解]疾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时是损伤表现,有时也是抗损伤表现。

7.在局部和整体的发展规律中,以下哪种叙述是错误的A.任何疾病基本上都是整体疾病 D.全身疾病可以表现在局部B.只有局部病变的疾病是不存在的 E.全身病变和局部病变何者占主导应具C.局部病变可以蔓延到全身体分析[答案]B[题解]对疾病有整体观的同时,也不能否定有时因局部病变产生疾病的可能,如阴道白斑(癌前病变)、皮肤瘢痕等。

疾病学基础期末重点总结

疾病学基础期末重点总结

疾病学基础期末重点总结疾病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传播规律及其防治的科学。

它是现代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篇文章将以6000字为目标,对疾病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及方法、疾病的发生与流行规律、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等内容进行总结。

一、疾病学的基本概念疾病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传播规律及其防治的科学。

它是现代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疾病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和动物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病,如感染性疾病、寄生虫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

疾病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动物模型、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二、疾病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疾病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疾病的流行规律、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等。

其中,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是研究疾病产生的机制、病因、发病过程等;疾病的流行规律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变化趋势等;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是研究如何防止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减少疾病对个体和社会的危害。

疾病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流行病学调查、动物实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三、疾病的发生与流行规律疾病的发生与流行规律是疾病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疾病的发生是指人体或动物体内发生病变的过程。

疾病的发生原因可以是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因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疾病的流行是指疾病在人群中传播的过程。

疾病的流行规律可以分为散发型、地方性流行型、季节性流行型和流行病型四种类型。

疾病的流行与人口密度、人群接触、疾病传播途径等因素密切相关。

四、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是疾病学的核心内容。

疾病的预防是指预先采取措施,阻断疾病发生的过程。

疾病的预防包括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指预防疾病的发生,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等措施;二级预防是指早期发现并治疗疾病,主要包括筛查、早期诊断等措施;三级预防是指减轻疾病导致的损害,主要包括康复治疗、健康管理等措施。

疾病学基础网课知识点总结(1)(1)

疾病学基础网课知识点总结(1)(1)

疾病学基础网课总结疾病学基础分三部分一、病原微生物学二、免疫学三、病理学第一部分病原微生物学第一周网课内容总结1.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积微小结构简单、代谢旺盛、繁殖迅速。

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病毒,细菌,真菌都属于微生物总结2.微生物分三类非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病毒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放线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3.微生物的三大种类及其特点一、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质内有完整的细胞器二、原核细胞型微生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原始核质,没有核膜与核仁;细胞器不很完善。

三、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亦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病毒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4.问题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朋友又是人类的敌人?危害人体健康的病毒例如:新冠病毒,流感、狂犬病等。

对人类有益的例如:抗生素的应用;利用一些昆虫病毒杀灭害虫;人体肠道菌群促进消化;农业上利用微生物生产细菌肥料。

5. 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和意义:固定--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脱色---复染鉴定结果紫色为革兰阳性菌红色为革兰阴性菌意义鉴别细菌、选择抗菌药治疗、研究药物的致病性第二周网课内容总结问题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1.充足的营养物质。

一般包括: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2.适宜的酸碱度(pH7.2-7.6多久见)3.适合的温度,37摄氏度最适合大多数病原体的生长4.气体环境问题二细菌繁殖方式:无性二分裂细菌合成产物包括热原质,毒素与侵袭性酶,抗生素,维生素,色素,细菌素问题三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壁核质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芽孢菌毛.问题四细菌生长培养基根据其物理性状主要分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三大类观察细菌的动力情况在半固体培养基中进行细菌对外界抵抗力最强的结构是(芽胞)第三周网课学习要点内容总结第一个问题:条件致病菌引起感染的条件?正常菌群转为条件致病菌条件一共三点1.寄居部位改变2.宿主免疫下降3.菌群失调第二个问题总结最常用,最有效的灭菌方法高压蒸汽灭菌:压力103.4KPa温度121.3℃,时间15~20分钟可达到灭菌效果第三个问题:滤过除菌法用于血清,细胞培养液,抗体,毒素由于其不耐高温那么下一个小问题可以过滤病毒吗?比如空气滤过除菌器,是否可以过滤病毒?不可以第四个问题: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1.营养作用2.生物拮抗作用3.免疫作用4.抗衰老作用5.抗肿瘤作用第五个问题清洁,消毒,灭菌的概念?消毒和灭菌的概念非常重要,考试出题概率很高!!清洁:清洁是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

病理学复习重点完美版

病理学复习重点完美版

绪论病理学任务:研究疾病发生原因、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改变与疾病转归,为疾病诊断、治疗、预防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研究方法1.人体病理学研究: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2.实验病理学研究:动物实验、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观察方法:大体观察、镜下观察等第一章、疾病概论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和条件作用下,因稳态破坏而发生损伤和抗损伤反应的异常生命活动,表现为组织和细胞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并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病理过程是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所共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的综合过程;病因:是指引起疾病并决定该疾病特异性的因素;生物学因素是最常见的病因; 诱因是疾病发生条件之一危险因素当某些疾病的病因、条件还分不清楚时,可笼统的将促进该疾病的因素称为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1.疾病过程中的损伤和抗损伤反应2.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3.疾病过程中局部与整体关系疾病的过程:潜伏期、前驱期、临床症状明显期、转归期死亡过程: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临床死亡期主要标志:心跳、呼吸停止,各种反射消失, 瞳孔散大;脑死亡定义:指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停止;自主呼吸停止是其首要指征;指征:1、自主呼吸停止;2、不可逆性深昏迷和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性;3、瞳孔放大或固定;4、脑干反射消失瞳孔对光、视听、角膜、恶心反射等;5、脑电波消失;6、脑血管灌流停止;意义:1.脑死亡一旦确定,就意味着在法律上已经具备死亡的合法依据,可协助医务人员判断死亡时间和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以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以及家属的精神压力;2.脑死亡者的脑以外器官在一定时间内仍有血液供应,能提供最新鲜的器官移植材料,以挽救其他患者;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适应:细胞、组织、器官耐受内环境中各种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适应性反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萎缩:指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体积缩小可伴有细胞数量减少,也常继发间质增生而体积增大,即假性肥大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病理变化内容:病变1.亚致死性细胞损伤或变性 2.细胞死亡变性:由于物质代谢障碍所致细胞质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是正常物质异常增多,称为变性;1.细胞水肿光镜下胞质可见细小红染颗粒,称为颗粒变性;肉眼:病变器官体积增大,包膜紧张、切面隆起,边缘外翻,色较苍白,混浊无光泽;称为混浊肿胀镜下:实质细胞肿大,胞浆稀疏淡染、出现许多微细的颗粒,H-E染色呈淡红染;电镜:肉质网扩张、核蛋白体脱失、线粒体肿张、峭变短、变少甚至消失;2.脂肪变性肝脂肪变性:肝细胞最易脂肪变;肉眼:肝体积肿大,包膜紧张、色淡黄,质地较软软,边缘纯,切面有油腻感;镜下:肝细胞有大小不等脂肪空泡,散在分布于胞浆中,严重时融合为一大空泡将核推向一侧,形如脂肪细胞HE;心肌脂肪变性肉眼:严重贫血时,心内膜下尤其是乳头肌处出现平行的黄色条纹,与正常心肌暗红色相间排列,状似虎斑虎斑心;镜下:脂滴位于心肌细胞核附近和线粒体分布区,较细小,呈串珠状排列;3.玻璃样变性结缔组织玻璃样变肉眼:病变组织呈灰白色半透明,质地致密坚韧,弹性消失;镜下:结缔组织中胶原纤维增粗、融合,细胞成分减少,形成均质的梁状或片状结构;血管壁玻璃样变性镜下:内皮下呈均匀一致,无结构,深红染物质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细动脉硬化细胞内玻璃样变镜下:肾—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胞浆内圆形红染玻璃样小滴吞饮大量脂蛋白;肝—肝细胞胞浆内不规则条索状,团块状红染均质的玻璃样物质密集微丝;4.黏液样变性5.病理性钙化细胞死亡包括坏死和凋亡坏疽:指继发腐败菌感染的较大范围组织坏死,以致坏死组织呈黑褐色;分为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好发部位机化: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的过程;凋亡:指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细胞发生由基因调控的有序的主动消亡过程,亦称程序性细胞死亡;修复;再生:参与修复的细胞分裂增生的现象;人体细胞按再生能力分类1.不稳定细胞:表皮细胞、粘膜上皮、淋巴及造血组织、间皮细胞2.稳定细胞:腺体或腺样器官的实质细胞、原始的间叶细胞、平滑肌细胞3.永久性细胞:神经细胞、骨骼细胞、心肌细胞肉芽组织定义:指新生的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构成的幼稚结缔组织;结构:光镜1.新生毛细血管:损伤周围毛细血管以出芽方式增生形成2.成纤维细胞→血管外皮细胞、纤维细胞3.炎性细胞:中性、单核、淋巴、嗜酸性白细胞作用:1.抗感染,保护创面 2.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 3.机化或包裹坏死组织、凝血块和异物结局:转化为瘢痕组织;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包括充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充血:局部器官或组织的血管扩张,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充血;分动、静脉充血两类;静脉性充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使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含血量增多;原因:静脉受压、静脉管腔狭窄或阻塞、心力衰竭病理变化1.肉眼:淤血的器官体积增大,暗红色,代谢功能下降,局部温度下降;2.镜下: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显着扩张充血,充满红细胞后果:淤血性水肿,淤血性出血,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和坏死,淤血性硬化重要脏器淤血慢性肺淤血:多见于左心衰竭,心衰细胞、肺褐色硬变慢性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或全心衰竭,槟榔肝、淤血性肝硬化心衰细胞:左心衰竭引起慢性肺淤血时,肺泡腔内吞噬了红细胞并将血红蛋白分解为棕黄色颗粒状的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肺褐色硬变:长期淤血时,肺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及网状纤维组织胶原化,使肺质地变硬;同时由于含铁血黄素的沉积,肺组织呈棕褐色;,肝表面及切面可见淤血区红色、脂肪变性区黄色相间的条纹状结构,似槟榔的切面;血栓形成的过程和形态栓塞定义: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性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运行途径1.右心或体静脉的栓子,栓塞在肺动脉的主干或分支;2.左心和动脉系统的栓子,栓塞在体循环的动脉分支内;3.门静脉系统的栓子,栓塞在肝内;4.交叉性栓塞5.逆行性栓塞栓塞类型:血栓栓塞、脂肪栓塞、气体栓塞、羊水栓塞、其他类型血栓栓塞:脱落的血栓最为常见;肺动脉栓塞:栓子95%以上来自下肢深静脉;气体栓塞:由空气、氮气引起空气栓塞:空气通过静脉损伤、破裂处入血所致氮气栓塞:体外大气压力骤降,原溶于血中氮气迅速游离成小气泡所致,又称减压病;梗死定义:局部器官或组织因血流迅速阻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原因:血栓形成和栓塞最常见、血管受压闭塞、动脉持续性痉挛类型第四章、炎症炎症定义: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致炎因子的损伤所发生的以防御为主的反应;原因:生物性因子最常见、理化因子、异常免疫反应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变质:炎症局部组织、细胞发生的各种变化和坏死;渗出液作用1.渗出液可以稀释毒素和有害物质,减轻毒素对组织的损伤;并为局部组织带来营养物质和带走代谢产物;2.渗出液中含有大量抗体、补体及溶菌物质,杀灭病原微生物;3.渗出的纤维素可限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还有利于白细胞吞噬消灭病原微生物;白细胞渗出:炎症时血液中的各种白细胞渗出到血管外的现象,称为白细胞渗出;渗出的白细胞聚集于炎症局部组织间隙内,渗出的白细胞聚集于炎症局部组织间隙间,称为炎细胞浸润,是炎症反应的重要形态特征;白细胞的渗出是一个主动、耗能、复杂的连续过程;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小吞噬细胞、巨噬细胞大吞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炎症介质:指炎症过程中产生的、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活性物质;主要作用:1.扩张小血管,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2.白细胞趋化作用 3.组织损伤 4.发热致痛;炎症类型: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增生性炎变质性炎:乙型脑炎、病毒性肝炎为其代表性炎;渗出性炎分类1.浆液性炎2.纤维素性炎病变特点:a.假膜性炎如白喉、菌痢 b.绒毛心 c.大叶性肺炎假膜性炎:纤维素性炎发生在黏膜时,渗出的纤维素、白细胞和其下的坏死粘膜组织形成一层灰白色的膜状物,又称假膜;3.化脓性炎特征: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分类:a.蜂窝织炎: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发生在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发于皮肤、肌肉、阑尾;b.脓肿:局限性化脓性炎,伴有脓腔形成,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常发于皮下和内脏;常可发展蔓延形成溃疡、窦道、瘘管;c.表面化脓和积脓4.出血性炎血管损害特别严重,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红细胞;5.卡他性炎增生性炎分类1.非特异性增生性炎2.特异性增生性炎:是指炎症局部以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的细胞增生为主,并形成境界清楚地结节状病灶,又称为“肉芽肿性炎”或“炎性肉芽肿”;非肉芽组织其中朗汉斯细胞对结核性肉芽肿有诊断意义;炎症结局:1.痊愈 2.迁延为慢性 3.蔓延扩散局部蔓延、淋巴道播散、血道播散血道播散: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败血症第五章、肿瘤肿瘤定义: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特点:异常增生、异常分化命名原则:表明肿瘤的组织来源和肿瘤的良性或恶性即生物学特性;1.良性肿瘤的命名瘤:来源组织名称+“瘤”2.恶性肿瘤的命名癌: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来源组织名称+“癌”;肉瘤: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来源组织名称+“肉瘤”;癌肉瘤:肿瘤组织中既有癌的成分,又有肉瘤的成分;3.特殊肿瘤命名了解组织结构1.实质:肿瘤细胞总称,根据肿瘤细胞实质的形态可识别肿瘤组织起源,进行肿瘤分类、命名和确定肿瘤良恶性;2.间质肿瘤的异型性表现:瘤细胞的多形性、核的多形性、细胞质的改变肿瘤的生长方式:膨胀性生长良、浸润性生长恶、外生性生长良恶皆有肿瘤的扩散:直接蔓延、转移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种植性转移肿瘤的扩散是恶性肿瘤重要的生物学特征,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恶病质: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可发生严重消瘦、乏力、贫血、全身衰竭、皮肤干枯呈黄褐色;癌前病变:粘膜白斑,慢性子宫颈炎伴子宫颈糜烂,乳腺增生性纤维囊性变,结肠、直肠息肉状腺瘤,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溃疡,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皮肤慢性溃疡,肝硬化常见肿瘤举例第七章、水肿,又称为积水; 机制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淋巴回流受阻2.机体内外液体减缓平衡失调:肾小球率过滤下降、肾小管重吸收增加第九章、缺氧定义:组织和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而导致其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类型1.低张性缺氧:由于氧进入血液不足,使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供应组织的氧减少而引起的缺氧,又称乏氧性缺氧;原因机制:吸入气氧分压过低、外呼吸功能障碍、静脉血分流入动脉 2.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质量改变,使血液携带氧的能力降低,或Hb 释放氧障碍,引起的组织缺氧,又称等张性低氧血症;原因机制:贫血、一氧化碳中毒、高铁血红蛋白血症、Hb 与氧的亲和力异常增强3.循环性缺氧:由于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血流量减少引起的组织供氧不足,又称为低动力性缺氧;原因机制:全身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4.组织性缺氧: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生物氧化障碍,使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降低引起缺氧;原因机制:组织中毒、细胞损伤、维生素缺乏特点N正常;↓降低;↑升高第十章、发热定义:指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发热激活物:来自体外或体内,能刺激机体产生内生致热源EP的物质,统称为发热激活物,又称EP诱导物;1.外致热原:细菌及其产物、病毒、真菌、其他如疟原虫和回归热螺旋体2.体内产物:致热性类固醇、抗原抗体复合物、致炎因子、组织损伤和坏死产物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体内某些细胞产内生致热源细胞被激活,产生并释放的致热物质,称为内生致热源EP;内生致热原EP 来源:单核巨噬细胞类产生和释放EP 的主要细胞、肿瘤细胞、其他如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发热时体温调节机制: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特别是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致热信号进入中枢的可能机制:通过下丘脑终板血管器;经血脑屏障直接进入;通过迷走神经;发热时相1.体温上升期寒战期特点:体温调定点上移,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上升 2.高温持续期特点:中心体温与上升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保持平衡 3.体温下降期特点:体温调定点回降,散热多于产热,体温下降,直至与回降的调定点相适应 发热发病学基本环节模式第十二章、休克 定义: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强烈有害因子作用后出现的以组织微循环灌流量急剧减少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血液循环障碍,由此导致细胞和各重要器官功能代谢紊乱及结构损害的一个全身性病理过程; 发热激活体温调定点下丘脑释放发热产热增单核细胞释放散热减体温上骨骼肌紧张、皮肤血管肾脏是休克时最早受损害的器官;第十五章、心血管系统疾病一、动脉粥样硬化定义:主要累及大、中型动脉,病变特征为血中脂质沉积在动脉内膜,导致内膜灶性纤维性增厚及其深部成分坏死、崩解,形成粥样物,从而使动脉壁变硬、管腔狭窄;动脉硬化泛指动脉壁增厚、硬化病失去弹性的一类疾病;危险因素: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和高胰岛素血症、其他如雌激素、甲状腺素继发病变: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钙化、动脉瘤形成 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其次为右主干、左旋支或左主干、后降支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病变类型1.心绞痛: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心肌耗氧量剧增导致的心脏急性暂时性缺血、缺氧所致的以胸痛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2.心肌纤维化 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病变血管发生中~重度的狭窄,引起心肌长期缓慢的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心肌细胞萎缩或肥大、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广泛多灶性的心肌纤维化;3.心肌梗死:由于冠状动脉严重持续性供血中断,引起一定范围的心肌缺血性坏死;临床上有剧烈而持续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含化药物不能使其缓解;透壁性心肌梗死最常见好发部位: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供血区,即左室前壁、心尖部、室间隔前2/3区域;4.冠状动脉性猝死三、高血压病定义: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独立性疾病,又称为原发性高血压;分为缓进型高血压和急进型高血压病.主要累及全身细小动脉,造成全身细小动脉硬化;缓进型高血压分期1.机能紊乱期病变:全身细小动脉间歇性痉挛,伴有高级神经功能失调,血管无器质性改变表现:血压呈波动状态,血压升高时患者有头痛、头晕、失眠、情绪不稳定;2.动脉病变期a.细动脉硬化:主要表现为细动脉管壁玻璃样变,导致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小;光镜下细动脉管壁增厚玻璃样变性,HE染色呈无结构的均质状红染物质,管腔狭窄,甚至闭塞;b.小动脉硬化: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c.大动脉硬化表现:血压持久稳定升高,头痛、眩晕、疲乏、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明显;3.内脏病变期:心脏病变、肾脏病变、脑病变脑出血、脑水肿、脑软化、视网膜病变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最常见部位是基底节、内囊;四、风湿病定义:是一种与A其特征性病变时形成风湿性肉芽肿;病理变化1.变质渗出期2.3.纤维化期或愈合期风湿性心内膜炎主要侵犯心瓣膜,二尖瓣最常见;风湿性心外膜炎或风湿性心包炎:常与风湿性心内膜炎和心肌炎同时发生,主要累及脏层心外膜,以渗出纤维素为主慢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等二尖瓣狭窄的血流动力学和心脏变化1.早期在舒张期,左心房血液流入左室受阻,左心房扩张、肥大;心尖区隆隆样杂音;2.左心房失代偿,左心房淤血,肺静脉回流受阻致肺淤血、水肿或漏出性出血表现为呼吸困难、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等左心房衰竭表现3.肺动脉压升高,右心室负荷加重,右心室代偿肥大,失代偿后,左心房及体循环静脉淤血表现为颈静脉怒张、肝肿大、下肢水肿、浆膜腔积液等右心衰竭表现4.狭窄严重时,左心室缩小,X线显示梨形心二尖瓣关闭不全:左心房、室代偿性肥大;心尖区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五、心力衰竭原因:1.原发性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心肌病变、心肌能量代谢障碍2.心脏负荷过重a.压力负荷过重后负荷:左心室主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右心室主见于肺动脉高压、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瓣狭窄b.容量负荷过重前负荷:主见于瓣膜关闭不全诱因:感染、心律失常、其他如甲亢、妊娠、分娩等发病机制:基本机制是心肌舒缩功能障碍2.心脏舒张功能和顺应性异常3.心脏各部舒缩活动不协调第十六章、呼吸系统疾病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定义:是一组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主要指具有不可逆性气道阻塞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共同特点是肺实质和小支气管受损,导致慢性气道阻塞,呼吸阻力增加和肺功能不全;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定义:指因慢性肺疾病、肺血管及胸廓的病变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升高而引起的以右心室肥大、扩张甚至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又称肺心病;可导致右心衰竭、全身淤血、腹水、发绀、肺性脑病等三、肺炎按病变累及的部位及范围分类大叶性肺炎定义:;好发单侧肺下叶;病理变化1.充血水肿期2.红色肝样变期实变早期肉眼:病变肺叶肿大,呈暗红色,质地变实似肝,切面灰红光镜: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肺泡腔内充满大量连接呈网状的纤维素和红细胞,一定量的中性白细胞,少量巨噬细胞;临床联系:紫绀等缺氧状态,痰液铁锈色,叩诊浊音、听诊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X线检查可见以一肺段或肺叶大敌在片均匀致密的阴影;3.灰色肝样变期实变晚期肉眼:肺叶肿大,呈灰白色,切面干燥颗粒状,质实如肝光镜:肺组织呈贫血状态,肺泡腔内充满致密的纤维素及大量中性白细胞,纤维素通过肺泡孔连接更明显,红细胞溶解消失,渗出物中不易检出肺炎双球菌;临床联系:叩诊、听诊、X线检查同红色肝样变期,咳黄脓痰、无铁锈痰,缺氧、紫绀减轻;4.溶解消散期主要并发症:中毒性休克、肺脓肿及脓胸、败血症、肺肉质变小叶性肺炎又称支气管肺炎;多见于小儿、老人以及体弱多病或久病卧床者;光镜下间质性肺炎:包括病毒性肺炎和支原体肺炎四、呼吸衰竭分型:根据血气特点分为低氧血症型I型和高碳酸血症型Ⅱ型呼吸衰竭;根据发病机理分为通气性和换气性呼吸衰竭;根据原发部位分为中枢性和外周性呼吸衰竭;根据病程不同分为急性和慢性呼吸衰竭;后三者了解病因和发病机制1.肺通气功能障碍a.限制性通气不足:吸气时肺泡的扩张受限制所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b.阻塞性通气不足:气道狭窄或阻塞引起的通气障碍;2.弥漫障碍a.肺泡膜面积减少:见于肺实变、肺气肿、肺叶切除等b.肺泡膜厚度增加:见于肺水肿、肺透明膜形成、肺纤维化、间质性肺炎等c.弥漫时间缩短3.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a.部分肺泡通气不足: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肺炎导致肺实变、肺纤维化和肺不张等引起的部分肺泡同期减少,但血流量不变甚至增加,使V/Q显着降低,导致该处静脉血未获充分氧合便掺入动脉血,称为功能性分流;b.部分肺泡血流不足:肺动脉分支栓塞、DIC、肺气肿、肺毛细血管床减少等,使患部肺泡血流量减少而失去换气功能或不能充分换气,V/Q显着增高,导致肺泡血流少而通气多、肺泡通气不能被充分利用的死腔样通气;c.解剖分流增加:生理状态下,肺内存在部分静脉血经支气管静脉和极少的肺内动—静脉交通支直接入肺静脉的分流现象;解剖分流的静脉血为经氧合即掺入到动脉血中,故称真性分流;肺性脑病:由呼吸衰竭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第十七章、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多有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病变特点是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的前壁或后壁;十二指肠溃疡一般较胃溃疡为浅,直径多1CM以内;光镜下:渗出层、坏死层、肉芽组织层、瘢痕层;消化性溃疡病因:胃粘膜防御屏障功能的破坏使粘膜组织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而形成溃疡;发病机制1.幽门螺旋菌的感染。

病理学基础 第一章疾病概论

病理学基础 第一章疾病概论
第一章 疾病概论
• 目的要求:
• 1.掌握疾病概念,掌握死亡的概念。 2.熟悉疾病的原因和条件在疾病发生和发 展中的作用。 3.了解疾病的转归与经过。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
健康与疾病是一组对应的概念,至今尚无完 整的定义,两者间缺乏明确的判断界限。
不生病就是健康吗?
• 一、健康的概念
• 健康(health) • 是指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 至少包括强壮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状态。 • 表现为:精神饱满、乐观、勇于克服困难、事业 性好、人际关系好
病因的分类
• 免疫因素
• 过敏反应(支气管哮喘、荨麻疹) • 自身免疫性疾病(全身性红斑狼疮、类风湿) • 免疫缺陷病
病因的分类
• 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 应激性疾病、变态人格、身心疾病
2、疾病发生的条件 • 疾病发生的条件 • 主要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机 体内外因素。 • 其中能加强病因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的因 素称为诱因
1、损伤与抗损伤
• (1)损伤与抗损伤反应间并无严格界限 • (2)矛盾的两个方面 • (3)动态变化过程
• 在疾病过程中,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是推动疾病发展的基 本动力,两者的强弱决定疾病的发展方向和格局。 • 若损伤↑ →疾病恶化或死亡 • 若抗损伤↑ →病因去除,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恢复 • 正常,机体逐渐康复
第三节 发病学
• 发病学(pathogenesis) • 主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 律和共同机制。 • 疾病种类繁多。每一种疾病的发展过程都 有其自己的规律,但不同的疾病却有一些 共同的规律。
•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 • • • 三大规律: 1、损伤与抗损伤 2、因果交替 3、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疾病学概要,复习提纲

疾病学概要,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1.发热: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体温中枢功能障碍时,产热增加,散热不增加或减少,使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口温大于等于37度),称为发热。

2.咯血:指喉部或喉部以下呼吸道或肺组织出血并经口腔排出。

3.呕血:是指上消化道即屈氏韧带以上的上消化道(包括食道、胃、十二指肠或肝胆胰等)出血时胃内或反流入胃的血液经口腔呕出4.板状腹:如腹壁明显紧张,触之硬如木板,称板状腹。

见于肠胃道穿孔或脏器破裂所致的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5.蜘蛛痣:是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形似蜘蛛的血管痣。

蜘蛛痣主要位于上腔静脉分布的区域,如面,劲,手背,前臂,上臂,前胸及肩部等处。

6.移动性浊音:因体位不同而出现腹部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为移动性浊音,7.A/G比值:若A\G比值小于等于1,提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8.等渗性脱水:又称急性脱水或混合性脱水,水和钠等比例丧失,血清Na+浓度正常,细胞外液渗透压正常,是外科患者最容易发生的脱水类型。

9.低渗性脱水:又称慢性脱水或继发性脱水,水和钠同时缺失,但失钠大于脱水,血清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10.高渗性脱水:又称原发性脱水,水和钠虽同时缺失,但脱水多于缺钠,故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

11.高钾血症:血清钾超过5.5mmol/L.12.代谢性酸中毒:指由于体内酸性物质的积聚或产生过多,或HCO3离子丢失过多,引起雪pH低于7.35的状态,是临床最常见的酸碱失调。

13.二重感染:或菌群交替症,由于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抗生素来治疗感染,对该类抗生素敏感的抗原体被杀灭,耐药的病原体大量生长繁殖出现的感染。

14.疖:是指单个毛囊和周围组织的化脓性感染。

15.脓毒血症:是指全身性炎症反应,患者体温、循环和呼吸有明显改变的感染。

菌血症是脓毒症的一种,能从血液中检查出病原菌,临床上有严重的全身感染症状。

16.休克:是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灌注不足所导致的以微循环障碍、细胞缺氧、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一种综合征。

疾病概论

疾病概论

疾病概论(Introduction to disease)第一节健康和疾病的概念(concepts of health and disease)一、健康(health)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健康是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这个定义于1946年成立时提出,1948年正式通过。

将近60年来,一个字都没有改动,充分说明这个定义的经典性和权威性。

躯体上的完好状态指躯体结构、功能和代谢的正常,采用当今的科技手段未发现任何异常现象。

精神上的完好状态指人的情绪、心理、学习、记忆及思维等处于正常状态,表现为精神饱满、乐观向上、愉快地从事工作和学习,能应对紧急的事件,处理复杂的问题。

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指人的行为与社会道德规范相吻合,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在社会中承担合适的角色。

同时,这个定义也隐含了医学模式的转变,也就是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它强调健康不单是躯体上没有疾病,而且在精神上、社会功能上必须完好。

世界卫生组织上述关于健康的定义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目前已受到广泛的认可。

二、疾病(disease)什么又是疾病?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疾病有不同的观点。

a) idealism(唯心主义): 疾病是鬼神作怪,菩萨不保佑。

b) popular viewpoint (通俗的观点):dis-ease(不舒服)按老百姓的通俗观点,疾病是不舒服(dis-ease)。

但我们跑5000米长跑,感到腰酸腿痛,也不舒服;有些人患了肝脏、肺脏的肿瘤,在早期并没有感觉出“不舒服”,直到单位体检的时候才被发现。

所以,按“不舒服”来定义疾病似乎还不够准确。

病理生理学第一章疾病概论

病理生理学第一章疾病概论

亚健康可表现为躯体状态、心理状态、 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的某个或两个以上 方面呈低下状态: • 躯体亚健康:出现疲乏、周身不适、性功 能下降和月经周期紊乱; • 心理亚健康:表现脑力疲劳、情感障碍、 思维紊乱、恐慌、焦虑、冷漠、孤独等; • 社会适应亚健康:常出现对工作、生活、 学习等环境难以适应,对人际关系难以协 调。
第三节
发病学
• 发病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 和基本机制的科学。 •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 患病时自稳调节的紊乱 • 自稳态: 正常机体在不断变动的内外环境中能够 维持各器官系统功能的正常进行,维持内环境的 相对动态稳定性即为自稳态。主要在神经和体液 因子的调节下,依赖相互拮抗而又互相协调的两 方面因素来维持其相对稳定。
• (一)损伤与抗损伤 • 损伤与抗损伤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
的一对基本矛盾,贯穿于疾病的始终, 也是决定疾病发展的基本动力。
(一)损伤和抗损伤
1、损伤与抗损伤反应贯穿疾病的全过程
► 损伤性变化:原始病因以及疾病发展过 程中的发病学原因所引起的以损害机体 为主的变化 ►抗损伤性反应:机体对抗损害的各种防御、 适应和代偿反应。如失血后的血管收缩、 炎症时的渗出、增生心衰时的心肌肥大 等。
第二节 病 因 学
• 病因学的定义: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 与条件的科学 •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致病因素 • 疾病发生的原因:是指引起疾病必 不可少的、特异性的、决定疾病特征 的因素称为致病因素,简称病因。 • 病因是引起疾病的必要因素,或可 称为第一要素。
• • • • •
病因的种类: (一).生物性因素:最常见的病因 致病特点: (1).有一定的入侵门户、传播途径和定位。 (2).致病力量的强弱决定于数量、侵袭力和毒 力 • 侵袭力: 这些因素穿过机体屏障以及在体 内散布、蔓延的能力。 • 毒力: 致病微生物产生的外毒素或内毒素 对机体造成损伤的能力。 • (3).要有一定的发病条件才可发生疾病.

病理学第一章绪论与疾病概论

病理学第一章绪论与疾病概论
病 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功能代谢的改变。 理 学 病理解剖学——研究疾病形态的改变。
(病理学)
1、在基础教育中占很重要地位,是基础医学 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
2、临床病理学诊断是一级诊断,具权威性。 “doctor’s doctor”
2020/4/10
病理学的地位 (与其他基础和临床医学学科的关系)
2020/4/10
什么是自稳调节(内稳态,homeostasis)
是指在多种调节机制的作用下,机体内环境的 理化性质、各组织细胞及整体的功能与代谢保持相 对稳定的状态为稳态。
The ability of an organism to maintain the variables of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in the best possible stable or steady state condition.
胃肠透视发现胃小弯侧近幽门处有充盈缺损,B超显示 肝脏有多个大小不等强回声团。
临床采用化疗和营养支持疗法。以后患者逐渐消瘦、 贫血,腹胀及腹水,并出现咳血、咳脓痰及呼吸困难等 症状,X线显示肺部多发散在、界限清楚的圆形病灶,多 靠近胸膜,之间可见散在模糊片状阴影。
经抗感染治疗无效,入院后二个月死亡。
2020/4/10
解剖所见:
身体极度消瘦,体重30kg。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腹水2500ml,橙红、 半透明状。
胃:胃小弯近幽门处有一椭圆形肿瘤,中央有一4cm×3cm之溃疡,溃疡 边缘不规整隆起,切面呈灰白色、质硬,溃疡底凸凹不平,有处见出血坏 死。镜下见大量腺样细胞巢侵入粘膜下层、肌层及浆膜层。细胞异型性明 显,核分裂像多见。
用一种动态、变化、联系和辨证的观念学习, 形态结构、代谢功能、发病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 是各章节的重点。

病理学-第一章-疾病概论

病理学-第一章-疾病概论

营养不良
营养过剩
23
5. 遗传性因素
(1)遗传性疾病: 由于亲代生殖细胞中遗传物质基因突变或
染色体畸变而引起后代患病,如血友病、白 化病、21-三体综合征(先天愚型) 、色盲等;
白化病
21-三体综合征
测色盲图片
(五)先天性因素
指妊娠期能损害 胎儿的有害因素
不遗传:风疹病毒 →先天性心脏病、白 内障
单纯胸外按压 呼吸:10~12次/分;与胸外按压不同步 大约每次呼吸1s;明显胸廓隆起 尽快连接并使用AED;尽可能缩短电击前后的胸外 按压中断;每次电击后立即从按压开始心肺复苏
生物学死亡
尸僵,尸斑,尸冷,腐败分解
脑死亡(brain death)标准
1. 自主呼吸停止 2. 不可逆性深昏迷,对外界刺激无反应 3. 脑干神经反射消失 4. 瞳孔散大或固定 5. 脑电波消失 6. 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血压升高
大脑皮质 下丘脑
血管运动中枢 交感神经兴奋
RAAS 激活
47
(三)组织细胞机制
无选择性损伤

细胞完整性破坏
有选择性损伤


细胞膜功能障碍
钠钾泵 钙镁泵

细胞器功能障碍
线粒体
48
(四)分子机制 通过大分子多聚体(核酸、蛋白质)
和小分子物质受损导致疾病的发生。
49
分子病:指由DNA的遗传变异所引起 的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52
疾病的转归
康复
疾病的转归
完全康复 不完全康复
死亡
53
死亡(Death) • 一个过程,包括濒死期、临
床死亡期与生物学死亡期 • 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

病理生理学-绪论+疾病概论-知识点

病理生理学-绪论+疾病概论-知识点

病理生理学-绪论+疾病概论-知识点(总3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绪论病理生理学包括疾病概论、病理过程和系统病理生理学。

病理过程:多种疾病中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疾病概论疾病(disease):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害作用下,由于自稳调节紊乱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称之为疾病。

病因学:研究疾病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致病因素:引起疾病并赋予疾病特征性改变的因素,决定疾病特异性。

致病因素的常见病因:1.生物性因素:各种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立克次氏体)和寄生虫感染性疾病侵入的门户和定位:如肝炎病毒,新冠肺炎病毒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与病原体致病力强弱、侵入宿主的数量、侵袭力、毒力等有关,与宿主的抵抗能力有关可以变异2.理化性因素+环境因素3.营养性因素4.遗传性因素:基因突变—>分子病例如:血友病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病例如:两性畸形遗传易感性—>多基因病例如:精神分裂症、糖尿病5.先天性因素:妊娠期用反应停。

6.免疫性因素:过敏反应(支气管哮喘、荨麻疹、青霉素过敏)自身免疫性疾病(全身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免疫缺陷病(AIDS)7.精神、心理、社会因素疾病发生的条件:影响(促进/阻碍)疾病发生的各种因素。

比如机体抵抗力、营养状态、年龄、性别等。

疾病的诱因:加速,促进(如慢性肝炎,慢性心衰时应注意控制诱因,避免病情加重)发病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一般规律和共同机制。

疾病的一变规律:自稳调节机制紊乱(内环境失衡,例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对血糖的调节)损伤与抗损伤(两者同时存在,决定着疾病的转归。

)因果交替局部和整体(尿毒症可能会引起肾性骨病)疾病的基本机制:神经机制:流行性乙型脑炎,肝功能障碍,有机磷中毒,高血压等体液机制:高血压细胞机制:直接破坏;细胞膜功能障碍(离子泵);细胞器功能障碍(线粒体)。

例如肝炎,疟疾,汞中毒分子机制:分子病——由于DNA遗传性变异引起的一类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病理学基础-疾病概论

病理学基础-疾病概论

2. 理化性因素
◆ 物理性因素
机械力 温度 气压 电流 电离辐射
外伤、骨折 冻伤、烧伤、中暑 潜水员病 电击伤 放射伤
19:46
◆ 化学性因素
无机和有机化合物、动植物毒素
“反应停”儿童(海豹肢)
19:46
3.营养性因素
各类必需或营养物质缺乏或过剩
19:46
4.遗传性因素
Down syndrome
19:46
(二 )
病因的分类
19:46
1. 生物性因素
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
全世界每年死亡的人约1/3因感染性疾病 特点:有一定的入侵门户和定位。
19:46
生物性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 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及 寄生虫(如原虫、蠕虫)等,是最常见的一类 致病因素。
19:46
死亡。
19:46
(1)损失与抗损伤的斗争贯穿于疾病的始终,两 者间相互联系又相互斗争。 (2)构成疾病各种临床表现,是推动疾病发展的 基本动力。 (3)损伤与抗损伤促使疾病不断发展和演变,力 量对比决定着疾病发展的方向和结局,它们之间 可以相互转化。
19:46
例如,炎症局部变质属损伤性改变,而渗出和增 生属于抗损伤反应;但如果渗出物过多,大量聚 集于心包腔或胸腔,则可压迫心、肺,影响其功 能,而转化为损伤性因素。在医护工作中,要尽 力排除或减轻损伤性改变,保护和增强抗损伤反 应,促使疾病痊愈。
19:46
6.免疫性因素

过敏反应
免疫系统对抗原发生异常强烈的反应, 致使组织细胞损伤和生理功能障碍。
19:46
◆自身免疫性疾病 对自身抗原发生反应并引 起自身组织的损害造成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 因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缺陷所引起的疾病

病理学 第一单元-疾病概论

病理学 第一单元-疾病概论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
一. 健康(health)的概念
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和病 痛,而且在精神上、心理上和社会 上处于完好状态。
至少包含强壮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精神状态。 表现为:精神饱满、乐观、勇于克服困难、事业性强、群 众关系良好。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
二.亚健康(sub-health)的概念
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 理功能低下的状态(诱发病状态)。
微静脉
意义:在疾病发展的某一环环 节打断因(果结果转和化病因) 和恶性循环,就可使疾病朝有利于康复的方 向发展。微循环淤血 毛细血管大量开放 组织缺氧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四)局部与整体规律
1 任何疾病都有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2 在病程中,局部病变可引起全身反应 (肺结核的发热、盗汗) 3 全身性疾病可以表现为局部变化(糖尿病的疖肿)。
意义: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 的关系,抓住主要病变,进行治疗。不要漏 诊, 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讲授内容】
•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病因学
疾病发生的原因 疾病发生的条件 原因与条件的关系
•发病学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经过
•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转归
【讲授内容】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
三. 疾病 (Disease)的概念
疾病是在一定的病因作用下,因机体 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功能 代谢 形态结构
变化
症状(主观感觉) 体征(客观现象) 社会行为的异常等
症状——指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 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
体征——指疾病时,客观检查的异常变化。 如肺部啰音、心脏杂音、肝大等。

疾病概论临床医学概要

疾病概论临床医学概要
Your company slogan
第三节 发病学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损伤与抗损伤规律 (二)因果交替规律 (三)局部和整体的相互影响
19:46
Your company slogan
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神经机制、体液机制和细胞分子机制等多个方面
19:46
Your company slogan
第四节 疾病的经过和转归
潜伏期 前驱期 症状明显期 转归期
1.康复 2.死亡 脑死亡
19:4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第二节 病因概论
致病原因 (一)生物性因素 (二)理化因素 (三)营养性因素 (四)免疫性因素 (五)遗传性因素 (六)先天性因素 (七)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19:46
Your company slogan
19:46
致病条件 致病条件是指能够促进和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致病条件虽然 不直接引起疾病,但对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在临床上把能够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又称为诱因。
第一节 健康、疾病与亚健康的概念
19:46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关于 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 社会上和道德上处于完好状态。
Your company slogan
19:46
疾病相对健康而言,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到病因的损害作用后, 因其自稳(homeostasis)调节紊乱而发生的一系列异常的生命活 动过程。 除外健康和疾病的状态,还有一种既不健康也无疾病的状态,它指人 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过渡阶段,称为亚健康状态,又称其为第三 状态,。

医学专业考研复习指南重点疾病概述

医学专业考研复习指南重点疾病概述

医学专业考研复习指南重点疾病概述一、引言考研是每一个医学专业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重要阶段,而复习期间对于重点疾病的概述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对医学专业考研中的一些重点疾病进行概述,帮助考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二、神经系统疾病1. 脑卒中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破裂或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和坏死的疾病。

常见症状包括突发头痛、面瘫、肢体活动障碍等。

早期发现和紧急治疗是挽救脑卒中患者生命的关键。

2. 癫痫癫痫是由于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一组慢性疾病。

常见症状包括癫痫发作、意识丧失等。

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病情而定。

三、心血管系统疾病1. 冠心病冠心病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心肌缺血、缺氧和坏死的疾病。

常见症状包括胸痛、心梗等。

早期干预和改善生活方式对预防冠心病至关重要。

2.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起搏和传导异常导致心跳规律不齐的一组疾病。

常见症状包括心悸、乏力等。

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心脏起搏器植入等。

四、呼吸系统疾病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COP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由吸烟、空气污染等引起。

常见症状包括咳嗽、气短等。

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呼吸治疗等。

2.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通常由过敏或气道刺激引起。

常见症状包括喘息、气促等。

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预防措施。

五、消化系统疾病1. 胃溃疡胃溃疡是胃黏膜损伤所导致的溃疡形成。

常见症状包括上腹疼痛、消化不良等。

治疗包括抗酸药物治疗、幽门螺杆菌根除等。

2. 肝炎肝炎是肝脏炎症性疾病,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肝炎、乙型肝炎等。

常见症状包括肝区不适、黄疸等。

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等。

六、肾脏疾病1. 慢性肾脏病(CKD)CKD是肾功能慢性进行性损伤导致的一组疾病。

常见症状包括尿量减少、蛋白尿等。

治疗包括控制原发病、减轻症状等。

2. 肾结石肾结石是尿液中溶质沉积在肾脏内形成的固体结晶物。

常见症状包括腰痛、血尿等。

1疾病概论复习.doc

1疾病概论复习.doc

第一章疾病概论一、基本要求1.掌握健康、疾病、亚健康状态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熟悉病理变化、病理过程、症状、体征、社会行为的概念。

3.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基本机制,了解疾病过程的一般规律。

4.熟悉疾病的自然进程和转归,掌握死亡、脑死亡的概念以及脑死亡的主要依据。

5.了解疾病谱的变化。

二、知识点纲要(一)健康与疾病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病痛和疾患。

命病是机体在外界和体内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因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过程。

在此过程中,机体对病因及其造成的损伤产生抗损伤反应,组织、细胞发生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病人出现各种症状、体征及社会行为的异常,对环境的社会适应能力降低和生命质量下降。

病理变化,简称病变,是指不同疾病中机体发生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改变,其中功能、代谢方面的异常又特称为病理过程。

相同的病理变化可发生在不同的疾病中,一种疾病也可出现几种不同的病理变化。

症状是指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和病态改变。

体征是疾病的客观表现,能用临床检查的方法查出。

广义的症状可以包括体征。

社会行为是指人际交往、劳动等作为社会成员的活动。

疾病一旦发生,机体便进入了与健康状态完全不同的失衡运动态势。

亚健康状态是指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即不健康也无疾病的状态,也叫第三状态。

此时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自觉周身疲乏无力,情绪低落颓丧,肌肉关节酸痛, 消化功能减退。

如衰老、慢性疲劳综合征、经前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健康携带者等。

(二)疾病的病因学与发病学病因学主要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学是指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和共同机制。

1.疾病发生的原因引起或促进疾病发生并赋予该病特征的因素称为病因。

是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包括:(1)外界因素:1)生物性因素:如各种病原生物,如细菌、病毒等(临床上称之为感染性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疾病学概论》考试复习题
1、阐述健康与亚健康的概念。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要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

疾病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亚健康状态是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临界状态。

衰老是生命过程的必然规律,同时又与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了解衰老时机体的变化和老年病的特点,对临床疾病的防治十分重要。

健康和疾病是生命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状态。

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临界状态,又称“机体的第三种状态”。

亚健康状态是一种特殊的、短暂的阶段,它既可回复到健康状态,也可发展成为各种疾病,其转化和方向取决于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脑死亡的概念,判定脑死亡的主要依据。

现代死亡新概念,认为死亡是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全脑(包括大脑和脑干)各部位功能的不可逆丧失,即脑死亡。

如果脑干功能尚存,病人有自主呼吸,则为“植物状态”。

判断脑死亡的主要依据:
(1)不可逆昏迷,对外界刺激完全失去反应。

(2)无自主呼吸。

(3)瞳孔散大、固定。

(4)脑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等均消失。

(5)脑电波消失,脑血管造影证明脑血液循环停止。

3、安乐死具有哪些特征?
仅限于痛苦不堪,无法治愈的晚期不治之症的患者;
基于对患者的同情与帮助;
本质上有别于暴力性死亡方式,特别是他杀。

4、组织和细胞的适应性反应有哪几个方面?
肥大、增生、萎缩、生化
5、肉芽组织的功能?
抗感染及创面保护,机化血凝块、坏死组织和其他异物,填补组织缺损。

6、什么皮肤一期愈合?
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创面对合严密的伤口,仅留有少量疤痕,称为一期愈合。

或称直接愈合。

7、淤血的原因有哪些?
静脉受压、静脉阻塞、心力衰竭
8、咯血、呕血分别是什么组织器官出血?
咯血——呼吸道出血,经口排出体外。

呕血——消化道出血,经口排出体外。

9、血栓形成的概念,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小板析出,互相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堵塞血管、阻断血流;栓塞;心瓣膜变形;广泛性出血。

10、栓塞、梗死的概念?
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着血流运行,阻塞血管管腔,这种现象称为栓塞。

局部组织因血流阻断而引起坏死称为梗死或称梗塞,其发生常常取决于缺血的程度,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以及侧枝循环的形成。

11、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关系?
血栓可脱落成为栓子引起栓塞,引起栓塞的栓子中最常见的即是血栓栓子,血栓形成和栓塞都可引起梗死。

12、炎症的概念,炎症的原因有哪些?
炎症是活体组织对致炎因子及其引起局部损伤所产生的以防御为主的反应。

生物性因子,免疫反应,物理性因子,化学性因子
13、炎症的三个基本病变?
变质,渗出,增生。

14、急性炎症的局部表现?急性炎症的一般全身反应?
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发热(常见于感染性炎症)
白细胞增多(类白血病,核左移现象)
肝、脾、淋巴结肿大
15、什么是败血症?
败血症是指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严重感染。

16、目前治疗肿瘤最有效的措施是什么?提高肿瘤治疗效果,提高生成率,
最有效的措施是什么?
目前治疗肿瘤最有效的措施是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早期诊断
17、肿瘤的生长方式是哪三种?生长方式与良恶性肿瘤的关系?
膨胀性生长(大多数良性肿瘤),外生性生长(都可以),浸润性生长(大多数恶性肿瘤)。

18、肿瘤扩散的两种方式?转移途径有哪三种?
局部浸润和直接蔓延;转移。

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种植性转移。

19、血道转移最常见的脏器是哪两个?
肺和肝脏。

20、休克发生的三个始动环节?
血容量下降、心功能障碍、血管床容量增加。

21、动脉粥样硬化一般累及哪种大小的动脉。

并以累及哪些动脉对机体危害
最大?
大中动脉。

肾动脉主支、弓形动脉、叶间动脉。

22、冠心病的可表现为哪四个临床病理类型?
心绞痛,心肌梗死,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心脏性猝死。

23、心绞痛疼痛的表现?
阵发性,胸骨后绞榨样疼痛或心前区疼痛或压迫感,常放射至左肩和左臂
心肌缺血是短暂相对的。

24、心肌梗死的原因
冠心病,心肌缺血。

心肌梗死是由于严重而持续的缺血、缺氧所引起的较大范围的心肌坏死。

25、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

原发性高血压好发在哪种大小的动脉?动脉的
病变?晚期可累及哪些主要脏器?
体循环血压升高:
收缩压≥140mmHg ;舒张压≥90mmHg
全身细小动脉。

痉挛,硬化。

心,脑,肾。

26、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发生发展?
咳嗽、咳痰、气短或喘息。

课件。

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或伴有喘息,每年发作至少持续3个月,连续2年。

吸烟,大气污染,病毒、细菌等感染,机体对某些物质如粉尘、药物、烟草等过敏导致支气管粘膜上皮的损伤、杯状细胞增生和粘膜下属粘液腺增生、肥大、浆液腺粘液化生及管壁从而发生了慢性支气管炎。

播及小气道,肺气肿、肺心病。

27、慢性胃炎与胃溃疡的发病与哪个病原菌感染有关?
幽门螺杆菌
28、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可表现为哪两个方面?
全身症状、消化道症状。

29、子宫颈癌的发生与哪个病毒感染有关?
人乳头病毒HPV。

30、白血病的四个主要临床表现?
发热、进行性贫血、显著的出血倾向、骨关节疼痛。

31、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以及主要传播途径?
1、传染源:是指体内带有病原体,并不断向体外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2、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经过一定方式到达易感人群的过程。

3、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缺乏免疫力,容易发生感染的人群。

空气传染、飞沫传染、粪口传染、接触传染、垂直传染、血液传染。

32、从多方面阐述怎样保持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