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犯罪动机的特征、功能以及与目的的关系——童慧珍
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诱因
![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诱因](https://img.taocdn.com/s3/m/5505dda8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7a.png)
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诱因在刑事案件中,犯罪动机与诱因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对于犯罪分析和司法判断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正确理解和分析犯罪动机与诱因,有助于揭示犯罪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更好地制定预防和打击犯罪的策略。
本文将围绕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诱因展开讨论。
一、犯罪动机的定义与重要性犯罪动机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产生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力和目的。
犯罪动机可以分为个人犯罪动机和社会犯罪动机两个层面。
个人犯罪动机主要与犯罪人的个人特征和心理状态有关,如个人的欲望、利益、报复心理等。
而社会犯罪动机则涉及到社会背景、制度环境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因素。
正确理解犯罪动机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在犯罪行为发生后,追溯犯罪人的心理状态和动机,有助于警方调查破案和法庭判决的准确性。
同时,对于预防犯罪也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深入分析犯罪的动机,才能更好地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预防和干预。
二、犯罪诱因的定义与分类犯罪诱因是指在一定环境下,诱导犯罪人产生犯罪动机的各种因素。
犯罪诱因可以分为社会诱因和个体诱因两个层面。
社会诱因主要是指社会背景、社会关系、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因素,而个体诱因则是指犯罪人的个人特征、心理状态等因素。
社会诱因一般分为物质诱因和非物质诱因。
物质诱因包括物质财富的渴望,对金钱、权力、地位等物质利益的追求。
非物质诱因则包括对尊重、名誉、成就感等非物质价值的追求。
个体诱因则主要包括心理问题、人格缺陷、疾病等因素。
三、刑事案件中犯罪动机与诱因的关系犯罪动机和诱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犯罪动机是引发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力,而犯罪诱因则是诱导犯罪动机产生的外在条件。
犯罪动机是犯罪的目的和目标,而犯罪诱因则是实现犯罪目的的手段和环境。
在刑事案件中,犯罪动机和诱因的具体表现形式各不相同。
有些案件的犯罪动机明确,如为了追求财富而犯罪。
而有些案件的犯罪动机比较模糊,可能涉及到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四、刑事案件中犯罪动机与诱因的分析方法正确分析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诱因,需要综合运用法律、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犯罪学教学大纲
![犯罪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03ed51410a6f524ccbf85e4.png)
《犯罪学》课程教学大纲一、《犯罪学》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02130051(二)课程英文名称:Criminology(三)开课对象:法学院本科生(四)课程性质:犯罪学既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犯罪学对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运用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系统分析犯罪活动的现状、特点,研究犯罪活动规律,探索犯罪活动成因,预测犯罪活动的发展趋势,提出既有一定理论深度,又可操作的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基础思想方法和策略。
对于其它法学学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课程是法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以完成刑法学的学习为前提。
(五)教学目的:通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对中国的犯罪问题作全面的理论分析,使学生对犯罪现象有个基本的了解;对犯罪学的核心和主干问题——犯罪原因有个较全面、多层次的掌握;对犯罪预防有个轮廓的印象。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概述、西方犯罪学的历史发展、犯罪现象论、犯罪原因论、犯罪根源、犯罪的社会原因、犯罪的主体原因、被害人与犯罪、犯罪预防概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犯罪的预防等。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56 学时学分数: 2学分(八)教学方式主要以讲授为主,并穿插课堂讨论、相关题材影视、辩论赛等形式。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者将被取消考试资格。
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 ,期末成绩占60% 。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第一篇绪论第一章犯罪学的概念教学要点:通过教学和学习,使学生了解作为一门学科,定义犯罪学的概念本身存在着困难,掌握确定犯罪学研究对象的意义、方法和根据,明确犯罪学的学科任务、特点、性质、地位和理论体系等问题。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作为一门科学的犯罪学的复杂性一、定义犯罪学概念的困难二、关于犯罪学概念的各种不同观点第二节确定犯罪学研究对象的意义、方法和根据一、犯罪学对象本身是个需要确定的问题二、确定犯罪学对象的意义三、犯罪学必须有自己的犯罪概念四、学科任务是确定犯罪学研究对象的根据第三节犯罪学的学科任务、定义和学科特点一、犯罪学的学科任务及犯罪学概念的定义二、犯罪学的学科特点第四节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地位和理论体系一、犯罪学的学科性质二、犯罪学的学科地位三、新犯罪学的理论体系【复习与思考题】1.造成犯罪学概念混乱的原因是什么?2.如何确定犯罪学的研究对象?3.什么是犯罪学?学科性质和地位如何?【拓展阅读书目】1.[德]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著,吴鑫涛等译:《犯罪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第五章犯罪动机
![第五章犯罪动机](https://img.taocdn.com/s3/m/2377a844bb68a98271fefadf.png)
• 2.影响犯罪动机转化的客观因素 • (1)环境的变化 • (2)目标的变化 • (5)突发的障碍因素 • (4)被害人态度的变化 • (3)犯罪工具、手段的变化
第三节 犯罪动机的特殊形式
• 一、不明显的犯罪动机 • 1.少年犯 • 根据我国台湾学者蔡墩铭的研究(蔡墩铭,1979),与成人犯罪相比,
• 其四,从相互作用和转化过程
• 二、犯罪动机的形成 • 1.一定强度的需要促使形成犯罪动机 • 2.外部诱因引起的犯罪动机 • 3.内在需要与外在诱因交互作用形成犯罪动机 • 犯罪动机的最终形成,就是主导动机和非主导动
机冲突、斗争的结果。
第二节 犯罪动机的转化
• 一、犯罪动机转化的类型 • 犯罪动机的转化是指在准备、实施犯罪
少年犯罪中常表现出下列特有的动机: • (1)好奇动机 • • (2)娱乐动机 • • (3)自我显示的动机 • • (4)寻求刺激的动机 • • (5)要求独立的动机
• 我国学者邱国梁等人的研究也表明,青少年的犯罪动机除了具有犯罪 动机的普遍性外,还具有下列特殊性:
• • (1)犯罪动机的产生易为外界刺激(诱因)引起 • • (2)犯罪动机易变化、不稳定 • • (3)产生恶性转化的情况较多 • • (4)犯罪动机有强烈的情绪性和情感性 • • (5)犯罪动机未被意识到的特征比较显著 •
• 5.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关系
• 在直接故意犯罪中,犯罪主体不仅有明确 的犯罪动机,而且还有明确的犯罪目的。
• 所谓犯罪目的是指直接故意犯罪中,行为 人期望通过实施犯罪来实现的结果。
• 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是有区别的,具体表现为:
• 其一,从形成过程看,犯罪动机形成在先,犯罪 目的产生于后,犯罪动机是产生犯罪目的的原因。
解读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心理因素
![解读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心理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1e91b222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f0.png)
解读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心理因素犯罪动机与心理因素一直是解读刑事案件中的重要议题。
犯罪动机指的是犯罪行为背后的目的和动机,而心理因素则是指导和影响犯罪行为的个体心理状态和特点。
了解和分析犯罪动机与心理因素,对于揭示犯罪背后的真实动机、预防和打击犯罪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犯罪动机是犯罪行为产生的来源和推动力。
现实生活中,犯罪分子的动机千变万化,常见的包括经济利益、个人报复、心理满足等。
经济利益是一种常见的犯罪动机,贪污腐败、盗窃诈骗等经济犯罪案件普遍存在。
个人报复也是一种常见的犯罪动机,一些失去工作或受到伤害的人可能会采取报复行动。
心理满足则指的是犯罪分子通过犯罪行为获得满足感,比如杀人犯在杀人过程中获得的快感。
在解读犯罪动机的同时,还需要对犯罪分子的心理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心理因素包括心理状态和人格特点两个方面。
心理状态指的是犯罪分子在犯罪行为发生时的心理状态,比如压力、焦虑、愤怒等。
人格特点则是指个体长期形成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比如自恋、冷血、受虐等。
这些心理因素既可以是导致犯罪的原因,也可以是犯罪行为的结果。
犯罪动机与心理因素的解读对于打击犯罪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了解犯罪动机可以帮助警方更好地预防和侦破犯罪行为。
针对不同的犯罪动机,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打击措施,比如加强经济领域的监管、提升社会公平正义等。
其次,通过研究犯罪动机和心理因素,可以为犯罪心理学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了解犯罪分子的心理特点,有助于揭示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从而更好地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再次,解读犯罪动机与心理因素有助于推动犯罪心理治疗和矫治工作的发展。
通过对犯罪分子心理状态的分析,可以为犯罪心理治疗提供理论支持,帮助犯罪分子重建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总之,解读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心理因素对于预防和打击犯罪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深入了解犯罪背后的真实动机和心理特点,才能更好地预防和应对犯罪行为。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为社会治理和犯罪心理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犯罪心理学第三讲
![犯罪心理学第三讲](https://img.taocdn.com/s3/m/d1fd70906edb6f1afe001f54.png)
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 2010年5月
第三讲 不同动机的犯罪
情绪型动机犯罪
情感型/感情型动机犯罪 定义: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犯罪行为,是
心理的或带有社会心理因素的动机 犯罪时多半呈现强烈的情绪因素 不良的情绪、情感直接作用发生犯罪行为 动机:(1)自尊、友情、交往、游戏、成就
(2)嫉妒、憎恨、戏谑、自卑、愤怒 恐惧、好奇等动机
18
自杀(Suicide)的定义
广义 1)间接自毁行为:如吸烟、酗酒、吸毒、赌博等, 需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后果,行为者并无自毁意愿 2)直接自毁行为:直接的、立即地损害健康,直至 危及生命,行为者对此种后果有充分的认识
狭义:人类有意伤害或毁灭自己生命的行为 按后果定义:自杀死亡/自杀未遂 美国自杀预防研究中心分为:完全性自杀、自杀企
2001年12月,华南理工大学电力系研究生贺某因成绩原 因心理压力过大坠楼自杀
2002年1月,暨南大学黄某因考试压力过大在家中跳楼自 杀,死时手上还留有割脉自杀后缝针的痕迹
14
2000年全球与暴力有关的死亡
种类 他杀 自杀 因战争死亡 合计 低中等收入国家 高收入国家
人数 率:1/10万 520,000 8.1,659,000 28.8 1,510,000 32.1 149,000 14.4
生或悲观绝望) 丧失理智、肆无忌惮、不顾后果,突发性 盲目性、冲动性、无预谋性和疯狂性 手段残忍,涉及面广,危害性严重 在成人犯罪中,激情犯罪约占30%,而在青少犯罪
中,激情犯罪约占70%
10
11
专题三
自杀与犯罪及相关问题
13
2005年上半年,北京有25名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其中自 杀10人
死于自杀,自杀率为10/10万 平均每天约1000人自杀,几乎每分钟就有一
3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课件
![3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0da73723c1ec5da50e270f1.png)
终身。
第一节
对犯罪人的认识
第一节 对犯罪人的认识
对犯罪人的污名化
为什么难以客观公正 犯罪人特征的含义 研究犯罪人特征的意义
一、对犯罪人的污名化
给犯罪人贴标签:“十恶不赦”“丧尽天良”“不 耻于人类” 不良影响
对该类个人的群体排斥,增加了他们通过再社会化融入环
境的心理与现实成本,甚至可能据此产生对社会的仇视与 恐惧 刻板效应往往将个人特征替代整体特征,用个别案件衡量 所有案件
如何减少刻板印象?
经典回顾:罗伯斯山洞实验
1954年夏天,谢里夫等人(Sherif et al.,1961/1988)带着两组男孩去了位于俄克 拉荷马的罗伯斯洞穴公园举行夏令营。这两组小孩分别被命名为“老鹰队”和 “响尾蛇队”。每组人有自己的营地,并在那里举行一些活动,例如徒步旅行、 游泳、共同准备饭,这样过了大约一个星期。然后把两个小组的孩子放在一起, 并让他们完成一系列竞争性的活动,像篮球、足球和拔河比赛。结果发现,从一 开始,两个组的竞争就变得激烈起来,他们烧毁对方的组旗,争夺营地,一场几 乎是混乱的抢夺食物的战争也爆发了。在这样的情境下,研究者尝试了一种宣传 教育的办法,让他们互相称赞,结果没有起什么作用。接着研究者又试图让他们 在非竞争的条件下把他们组织起来,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当这些男孩一起看电
二、为什么难以客观公正
人们区分并标签人类的差异 主流文化的观念将被标签人与不受欢迎的性格特征(即消
极的刻板印象)相联系
主流群体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把“我们”从“他们”中分离 出来,将被标签的人置于独特的类别中 被标签的人经历着不公平的处境,丧失了地位和遭到歧视 被污名的程度完全视社会经济和政治权力的可得性而定, 只有一个群体有足够的影响力来左右公众对另一个群体的 态度的时候,污名才会存在
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诱因分析
![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诱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be14e11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7d.png)
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诱因分析在刑事案件中,犯罪动机与诱因是破案关键要素之一。
对于犯罪分析人员来说,准确判断犯罪动机与诱因,有助于帮助警方抓捕罪犯,让司法机构更好地进行指导性判决。
本文将分析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诱因的特点与分析方法。
一、犯罪动机的分析犯罪动机是指犯罪者进行犯罪行为的原因,是人们行为的动力源泉。
犯罪动机的种类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贪婪、报复、嫉妒、病态心理等。
犯罪动机的分析对于破案和嫌疑人的审讯非常重要。
1.1 贪婪动机贪婪是刑事案件中最常见的犯罪动机之一。
犯罪者通常因为追求金钱、权力或物质财富而犯罪。
他们可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或是因为生活困境而被迫采取非法手段获取财富。
1.2 报复动机报复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犯罪动机,犯罪者常常因为对他人的冒犯或伤害感到愤怒,通过犯罪行为来报复对方。
报复动机往往是由于个人恩怨或家族冲突而引发。
1.3 嫉妒动机嫉妒是另一种常见的犯罪动机,犯罪者出于嫉妒或不满而犯下犯罪行为。
他们可能因为对某人的成功或幸福不满而采取报复行动。
1.4 病态心理动机在一些特殊的刑事案件中,犯罪动机可能与犯罪者的病态心理有关。
这类案件常常涉及到性犯罪或连环杀人等恶性案件,犯罪者因为内心的不稳定,获得满足感或刺激而进行犯罪行为。
二、诱因的分析诱因是指导致犯罪动机转化为犯罪行为的具体因素,是实施犯罪的外部刺激或内部驱动。
犯罪诱因的分析有助于揭示犯罪背后的原因,从而预防类似犯罪的再次发生。
2.1 经济困境经济困境是犯罪的常见诱因之一。
一些人由于贫困或失业等原因,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被迫走上犯罪道路。
经济困境可以导致一些人不择手段,通过犯罪行为来改变现状。
2.2 社会不公与偏见社会不公与偏见也是导致犯罪的重要诱因之一。
一些人可能因为受到歧视或社会不公平待遇而对社会产生仇恨,通过犯罪行为来表示反抗或报复。
2.3 家庭问题家庭问题是一些人犯罪的主要诱因之一。
在不稳定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缺乏关爱与教育,往往容易产生反社会行为。
第九章 不同行为方式的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学课件
![第九章 不同行为方式的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6d0869784254b35effd3420.png)
主讲 彭惠霞
一、智能犯罪的定义
智能犯罪是指在现代高科技条件 下,行为人借助高科技工具的先进 技术,实施的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
二、智能犯罪的类型
(一)通讯领域中的犯罪 1、盗码并机。 2、盗取无线电波源。 3、电信欺骗犯罪。 (二)计算机犯罪
1、以计算机为工具的犯罪。 2、以计算机为对象的犯罪。 (三)医学与生物学领域的犯罪
三、暴力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一)心理特征 1、认知特点。 (1)思维方式简单。 (2)歪曲的道德观、价值观。 2、情绪情感特点。 3、意志特征。 4、性格特点。 5、暴力犯罪的动机特征。 (1)矛盾激化。 (2)情感挫折。 (3)物质需要。 (4)不良的人际交往需要 (5)安全需要。 (6)精神障碍。
第二节:暴力犯罪心理
案例分析:施虐狂是怎样炼成的?
2006年12月下旬,轰动一时的珠海市虐待 保姆案暂时尘埃落定,涉嫌虐待小保姆蔡敏敏 的娟被珠海市中院判15年有期徒刑。
这一耸人听闻的案件中有两点特别值得关注: 一、魏娟为何残忍地虐待蔡敏敏?二、蔡敏敏 为何忍受着长达5年的虐待且未向任何人求助?
不明。罹难人员名单中包括:四架飞机 上的全部乘客共246人,世贸中心2603人, 五角大楼125人。共有411名救援人员在 此事件中殉职。
2001年9月11日当天的恐怖袭击对美国 及全球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次事件是继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珍珠港事件后,历 史上第二次对美国造成重大伤亡的袭击。 这次事件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严重 的恐怖袭击事件。
美国911报警电话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 1967年,美国总统法律实施与司法管理 委员会建议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一个统一 的电话号码,以便于人们及时报告紧急 事件 。
刑法学中的犯罪心理与犯罪动机
![刑法学中的犯罪心理与犯罪动机](https://img.taocdn.com/s3/m/17ce4a58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a3.png)
刑法学中的犯罪心理与犯罪动机犯罪心理和犯罪动机是刑法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对于深入理解犯罪行为的本质和原因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犯罪心理和犯罪动机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犯罪心理1.1 犯罪心理概述犯罪心理是指犯罪者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心理状态。
犯罪心理的特点包括:冲动性、自我中心、欲望的实现、欠缺道德约束、心理扭曲等。
犯罪心理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犯罪类型和案件中的犯罪心理存在一定的差异。
1.2 犯罪心理的成因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主要的成因包括:个体因素、家庭环境、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等。
个体因素是指个体的身体、性格、智力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因素会对犯罪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指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不良的家庭环境容易形成犯罪心理。
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经济状况、社会文化等,这些因素也会对犯罪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心理因素是指个体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状态。
1.3 犯罪心理的应用犯罪心理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法律预防、犯罪侦查、犯罪审判和犯罪改造等。
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有助于制定更加有效的法律预防措施。
在犯罪侦查阶段,对犯罪心理的分析可以提供侦查思路和线索,有助于破案。
在犯罪审判中,犯罪心理的考虑可以影响对犯罪者的定罪和刑罚量刑。
在犯罪改造阶段,犯罪心理的研究可以为犯罪人员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提供依据。
二、犯罪动机2.1 犯罪动机概述犯罪动机是指犯罪者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力和目的。
犯罪动机的本质是犯罪者对于某种利益的追求。
犯罪动机可以分为经济动机、情感动机、权力动机等不同类型。
不同类型的犯罪动机对犯罪行为的影响有所不同。
2.2 犯罪动机的类型2.2.1 经济动机经济动机是犯罪行为中最为普遍和常见的动机之一。
犯罪者为了获取财产、金钱或其他物质利益而实施犯罪行为。
常见的经济动机包括盗窃、抢劫、贪污等。
犯罪者通过犯罪手段获取金钱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
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分析
![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4455aa9a26925c52dc5bfca.png)
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分析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灵活的市场环境也成为犯罪行为滋生的沃土,很多人通過违法犯罪行为获得大量不正当经济利益,给社会发展造成极为恶劣影响,对于个人的发展也极为不利,迎接犯罪分子的将是无尽的惩罚。
为了更好地遏制犯罪行为的产生,对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进行分析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通过犯罪目的和动机的研究,能够理解犯罪分子的心理状态,能够了解其思想发展,从而为立法的完善提供探究的路径。
一、区分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司法价值对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进行分析研究,不仅对于犯罪的根源予以挖掘,而且能够对刑事案例的处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犯罪目的是犯罪动机的目标,犯罪动机是犯罪目的的基础,在体现犯罪人主观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的分析不能割裂开来,甚至从某一个角度来说,两者是紧密结合的,因为有了犯罪动机,才期望达成犯罪目的,正是因为犯罪目的的期许,才能够夯实犯罪动机。
通过两者的分析可以对犯罪分子的定罪量刑更加适当,保证罪责性相适应,与我国法治理念完全一致。
二、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区别及联系1.两者形成时间不同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在产生时间上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犯罪动机产生于犯罪目的之前,也可以说,正是因为犯罪动机的产生,促使当事人渴望达成犯罪目的。
依托于心理学研究,认为动机是人们所产生的精神诉求,所产生的对物质的渴望,其体现为心理的内在反应,是人们需求的一种表现。
也有部分犯罪人在犯罪动机产生的时候,并不知道可能存在的犯罪目的,其仅仅是因为内心所具有的危害性心理意识而产生的犯罪欲望,或者犯罪行为。
就动机理论来说,犯罪动机往往直接导致犯罪案件的产生,而犯罪目的则成为犯罪案件的发展方向,在促使犯罪案件形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两者内容作用不同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两者的内容有所不同,犯罪动机更多的体现的是犯罪人的心理状态,其所考虑的主要内容是犯罪人给予什么样的心理环境而产生的犯罪意图,研究的是犯规人的心理起因。
深入刑法的心理探索犯罪类型的动机与原因
![深入刑法的心理探索犯罪类型的动机与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7fc24ef3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1b.png)
生理需求驱动下的犯罪动机
生存需求
当个体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如食物、衣物和住所时,可能会 选择犯罪手段来获取。
物质欲望
对金钱、财物等物质的强烈追求 ,超出自身合法获取能力时,容 易诱发犯罪行为。
心理失衡导致的犯罪行为
情绪失控
在愤怒、沮丧等极端情绪驱使下,个 体可能失去理智而实施犯罪行为。
心理障碍
个体差异在犯罪中作用
人格特质
具有攻击性、冲动性、缺 乏同理心等人格特质的个 体更容易实施犯罪行为。
教育水平
受教育程度低的个体可能 由于缺乏法律意识和道德 观念而更容易犯罪。
经历背景
有过受虐待、被忽视等负 面经历的个体可能更容易 产生心理问题,进而实施 犯罪行为。
PART 04
针对不同类型犯罪心理干 预策略
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个体心理素质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 自我调适能力。
建立心理援助机制
建立健全心理援助机制,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 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培养健康心态
引导人们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保持冷静和乐 观,从而减少因心理问题而产生的犯罪行为。
财产型犯罪心理特征
贪婪与物质欲望
财产型犯罪者通常具有强烈的贪婪和物质欲望,追求不义之财以 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
侥幸心理与冒险精神
这类犯罪者往往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能够逃脱法律制裁,同时 具备一定的冒险精和组织能力,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后 果。
PART 02
不同类型犯罪心理分析
暴力型犯罪心理特征
情绪失控与冲动性
缺乏同理心与道德观念
解密犯罪心理学罪犯心理与犯罪背后的动机
![解密犯罪心理学罪犯心理与犯罪背后的动机](https://img.taocdn.com/s3/m/af96bb31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f9.png)
解密犯罪心理学罪犯心理与犯罪背后的动机解密犯罪心理学:罪犯心理与犯罪背后的动机犯罪心理学这一领域专注于研究罪犯的心理和犯罪行为的背后动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对犯罪心理与犯罪动机的解密,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罪犯的行为,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预防和打击犯罪活动。
一、犯罪心理学的定义与特点犯罪心理学是将心理学原理应用于研究犯罪行为的一门学科。
它不仅关注罪犯在犯罪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还关注犯罪行为的起因和动机。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涉及各类犯罪,包括但不限于杀人、抢劫、贩毒等。
犯罪心理学的特点在于它将心理学与犯罪学进行了结合研究,通过心理层面的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罪犯的行为。
它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调查、观察、实验等手段来获取犯罪者的心理信息,并尝试建立起犯罪心理模型。
二、犯罪心理与首要动机1. 自利动机自利动机是最常见的犯罪动机之一。
罪犯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而进行犯罪行为,比如盗窃、诈骗等。
这些罪犯往往为了获取财富或者地位,采取了违法的手段。
2. 心理满足动机一些罪犯的犯罪动机是基于心理上的满足。
比如变态杀人犯会感受到杀人行为带来的快感和满足感。
或者强奸犯也是出于满足自己的欲望而选择犯下罪行。
3. 内部动机罪犯内心的不稳定状态也是犯罪行为的动机之一。
一些心理有问题的人可能因为无法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而进行犯罪行为,比如杀戮案件中的精神分裂患者。
4. 社会或心理压力人们在生活中可能承受各种压力,而有些人无法正确处理这些压力,导致产生了犯罪的想法。
比如失业、家庭纠纷、婚姻问题等都可能成为罪犯选择犯罪的原因。
三、犯罪心理与犯罪类型1. 冲动型犯罪心理冲动型犯罪心理是指罪犯在情绪激动的状态下,缺乏理性思维和控制力,导致犯罪行为的动机。
这类犯罪行为通常没有事先计划,更多地是即兴发生的,比如因为一时愤怒而实施的伤人事件。
2. 计划型犯罪心理与冲动型犯罪不同,计划型犯罪心理的罪犯在犯罪行为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和计划。
了解刑法中的罪行心理学和犯罪动机
![了解刑法中的罪行心理学和犯罪动机](https://img.taocdn.com/s3/m/7b0ace2f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1e.png)
了解刑法中的罪行心理学和犯罪动机刑法中的罪行心理学和犯罪动机在刑法领域中,深入了解罪行心理学和犯罪动机对于犯罪行为的理解和犯罪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罪行心理学和犯罪动机的介绍,探讨它们在刑法实践中的应用,并提供一些相关案例分析。
一、罪行心理学的概念和重要性罪行心理学是犯罪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罪犯在犯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
了解罪行心理学有助于揭示罪犯的动机、行为决策、心理变化和行为模式,从而为司法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1. 罪犯心理评估与定罪罪行心理学在刑法实践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对罪犯的心理评估,可以辅助法医人员和心理专家了解罪犯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从而判断罪犯是否具备犯罪心理和能力。
此外,对于一些精神障碍患者或未成年犯,罪行心理学的研究也对于定罪和制定刑罚具有重要意义。
2. 罪犯心理干预与矫治罪行心理学还可用于对罪犯进行心理干预和矫治。
通过了解罪犯的心理问题和动机,可以针对性地设计心理治疗方案,帮助罪犯重建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降低再犯率。
二、犯罪动机的概念和分类犯罪动机是指犯罪者实施犯罪行为的动因和目的。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犯罪动机可以分为内因动机和外因动机。
1. 内因动机内因动机是指源于罪犯内心的动机,如对权力的欲望、寻求刺激、保护自己等。
这些内因动机多与罪犯的个体差异、性格特征和人类本性有关。
2. 外因动机外因动机指的是与环境和社会因素相关的动机,如经济利益、社会压力和社会认同等。
这些外因动机与罪犯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状况和家庭背景密切相关。
三、案例分析与应用为了更好地理解罪行心理学和犯罪动机的作用,以下是两个典型案例的分析。
1. A案例:杀人案A是一个曾经多次作案的连环杀人犯。
通过对A的心理评估,发现他有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和自卑心理,这些心理问题成为了他犯罪的内因动机。
另外,A也受到社会的排斥和经济压力,这些外因动机促使他选择了杀人作为一种逃避现实的手段。
因此,在对A进行定罪和制定刑罚时,考虑到他的心理问题和动机是非常必要的。
8犯罪主观要件
![8犯罪主观要件](https://img.taocdn.com/s3/m/4c56445731b765ce05081470.png)
⑵特征 ①认识因素:明知可能性发生 ②意志因素:放任 讨论:放任是否中立?是放任发生还是放任不发生 私见:听任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危害结果发生与否不违背行为人意志 案例:甲为了掩盖自己贪污公款的事实,企图放火烧毁会计室,放火时 发现乙在会计室内睡觉但仍然放火 ⑶表现形式: ①积极的放任:追求甲犯罪意图而放任乙危害结果 A.同一对象的积极放任:抢劫暴力致人死亡 B.不同对象的积极放任:丈夫毒妻害子 ②消极的放任:追求非犯罪意图而放任危害结果:火药枪打鸟打倒人 ⑷间接故意的认定: ①间接故意无犯罪目的 ②突发性捅刀子的案件认定 案例:被告人崔某在发廊因帮派派系口角遂拿起理发用刀朝董某刺扎致死
1、概念: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 2、分类: A.一般的目的: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直接造成危害结果的希望(直接故意意志)
B.特定的目的:行为人在危害结果的希望以外追求某种特定结果的心理态度 (主观构成要件的目的) 成文的目的犯 集资诈骗罪 贷款诈骗罪 不成文的目的犯 其他诈骗罪 目的犯 直接的目的犯 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 间接的目的犯 走私淫秽物品罪的牟利、传播目的 (缩短的二行为犯) 3、意义: ⑴犯罪目的是目的犯的构成要件要素 赌博罪的营利目的 ⑵犯罪目的是某些犯罪的此罪与彼罪的标准 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 ⑶犯罪目的是量刑的重要依据
刑法总论
6
⑸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的联系与区别 案例: 甲在某火车站候车时公文包被盗,于是在候车室到处寻找。甲在乙的 身边发现了与自己的包极为相似的包(乙正在打瞌睡),明知该包肯能是自 己的,也可能不是自己的,但仍然取走。甲回到自己的座位打开一看,并不 是自己的公文包,但并没有退还。 A. 联系: a.从认识因素上看两者都是明知,即明确认识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 会的结果 b. 从意志因素上看两者都不排斥、不反对危害结果的发生。 B.区别: a.认识因素上两者的认识程度不同 直接故意-----明知必然发生、可能发生危害结果 间接故意-----明知可能发生危害结果 b.意志因素上两者的心理态度不同 直接故意——希望即积极追求危害结果发生 间接故意——放任即消极听任危害结果发生
经济犯罪侦查学基础复习要点
![经济犯罪侦查学基础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f182d2d52cc58bd63186bdf9.png)
《经济犯罪侦查学基础》复习知识点第一章经济犯罪概述一、经济犯罪的概念(一)经济犯罪概念的提出1872年,英国学者希尔(E.C.Hill)在伦敦召开的“预防与控制犯罪”的国际会议上,作了以“犯罪的资本家”为题的主题发言,第一次从犯罪学的角度提出了经济犯罪的概念,并指出了惩罚经济犯罪的重要性(二)以犯罪主体为核心的经济犯罪概念1939年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H.E.Sutherland)提出经济犯罪是一种“白领犯罪”的概念,他在1949年出版的《白领犯罪》一书中对白领犯罪作了系统的阐述,他认为白领犯罪“大体上可以定义为,体面的有社会地位的人在其职业活动中实施的犯罪行为”。
(三)经济犯罪概念经济犯罪是指行为人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为了谋取不法经济利益,利用法律所许可的经济自由,违反国家经济法规,妨害国家经济管理,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依照刑法应当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
(四)经济犯罪的类型1、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2、走私犯罪3、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犯罪4、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5、金融诈骗犯罪6、危害税收征管犯罪7、侵犯知识产权犯罪8、扰乱市场秩序犯罪职务侵占、挪用特定款物、挪用资金(五)经济犯罪的特点1、经济犯罪的智能性;2、经济犯罪的动态性;3、经济犯罪的隐蔽性;4、经济犯罪的复杂性;5、经济犯罪团伙性;6、经济犯罪的国际性性;7、经济犯罪的专业性(六)经济犯罪的现状1、总量居高不下、大要案件频发、涉案金额巨大、危害严重;2、犯罪种类增多、涉及领域多、地域不断扩大;3、犯罪主体多元化;4、结伙作案、内外勾结、流窜作案突出;5、手段不断翻新、日趋智能化、专业化;6、涉众经济犯罪案件增多;7、跨境作案增多第二章经济犯罪侦查概述与管辖一、经济犯罪侦查(一)经济犯罪侦查经济犯罪侦查是指有法定侦查权的机关,按照管辖分工,对经济犯罪案件,依法采取侦查措施和强制性措施,收集、审核证据,查明案情,揭露、证实犯罪,查获犯罪嫌疑人的一项专门调查工作。
心理学与犯罪罪犯的心理特征与犯罪动机
![心理学与犯罪罪犯的心理特征与犯罪动机](https://img.taocdn.com/s3/m/0248879e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cb.png)
心理学与犯罪罪犯的心理特征与犯罪动机心理学一直以来都在研究人类的思维、情感与行为。
而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探究罪犯的心理特征与犯罪动机。
了解犯罪罪犯的心理特征与犯罪动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犯罪的本质,预防犯罪的发生,以及有效地进行犯罪心理矫治。
1. 犯罪罪犯的心理特征犯罪罪犯通常表现出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
首先,他们往往具有较低的自我控制能力。
这意味着他们对于冲动和欲望的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外界诱因的影响,从而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
其次,犯罪罪犯普遍具有较高的攻击性。
这种攻击性可能表现为暴力行为,或者其他形式的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
再次,犯罪罪犯往往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
他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忽视他人的感受和权益。
2. 犯罪罪犯的犯罪动机犯罪动机是罪犯进行犯罪行为的原因和动力。
犯罪动机可以有多种形式。
首先,金钱是一个常见的犯罪动机。
因为金钱的诱惑,一些人会选择通过非法手段获得财富,比如抢劫、诈骗等。
其次,权力和欲望也是一些罪犯进行犯罪的动机。
他们渴望通过犯罪行为来获取权力和满足自己的欲望。
再次,个人问题和心理问题也是一些罪犯犯罪动机的来源。
比如,对于一些受过创伤的人或心理问题突出的人来说,犯罪可能是一种逃避现实、发泄情绪的方式。
3. 心理学在犯罪矫治中的应用了解罪犯的心理特征和犯罪动机对于制定合适的犯罪矫治措施非常重要。
心理学在犯罪矫治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心理学可以通过评估罪犯的心理特征,为矫治人员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通过了解罪犯的自我控制能力、攻击性和自我中心主义等心理特征,矫治人员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罪犯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改变不良的心理倾向。
其次,心理学可以通过深入了解罪犯的犯罪动机,为矫治人员提供指导,找到合适的方法帮助罪犯摆脱犯罪的动力。
最后,心理学可以运用心理治疗的方法,帮助罪犯解决个人问题和心理问题,从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总结起来,心理学与犯罪罪犯的心理特征与犯罪动机密不可分。
善解童贞5:防范性侵害
![善解童贞5:防范性侵害](https://img.taocdn.com/s3/m/977f0101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d.png)
第4章孩子受到成年人的性侵害
第一节孩子遭受乱伦 第二节孩子在幼儿园被性侵害 第三节孩子在学校被性侵害
第5章受害者的心理创伤
第一节受害儿童心理创伤的行为表现 第二节受害者心理创伤与家庭支持的关系 第三节终身的心魔
第6章正确对待孩子性侵害事件
第一节正确应对孩子被性侵害事件 第二节应对性侵害事件的具体措施 第三节孩子对性侵害的另类感受和认知
1
结语人类的性 同一性发展
2
致谢
3
“善解童贞” 品牌介绍
4
参考书目
5
善解童贞logo 解读
第2章隐性性侵害
第一节破坏孩子身体界限感的养育行为 第二节破坏孩子性心理的正常发展轨迹 第三节孩子目睹父母的性活动 第四节孩子看了色情视频和色情图片 第五节孩子通过传媒接触性信息
第3章孩子间的性侵害
第一节性游戏与性侵害的本质区别 第二节家庭中孩子间的性侵害 第三节校园里孩子间的性侵害
善解童贞5:防范性侵害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维导图
活动
儿童
孩子
性教育
孩子
性 隐私
善解童 贞
性
发展
性侵害
家庭
性侵害
心理
安妮
教育
法制建设
第章
身体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别让错误的性教育毁了孩子的一生!胡萍老师用爱与科学解读0~6岁孩子的性发展规律,帮父母走出性教育 的尴尬与误区,给孩子最需要的尊重与引导。《善解童贞》系列(共5册)能给您带来以下帮助:帮助您理解孩子 的性活动,孩子为什么要吃手指?孩子为什么要摸妈妈的乳房?孩子为什么要看爸爸和妈妈洗澡?孩子为什么要 与小朋友玩摸屁股的游戏?孩子为什么憋便?……这些性活动到底预示着孩子怎样的性心理发展过程?在这本书 中,您能通过案例解析和理论讲解,读懂孩子的行为,只有读懂了孩子的行为,才能够找到正确的方式来引领孩 子健康成长。
3犯罪动机的特征、功能以及与目的的关系——童慧珍
![3犯罪动机的特征、功能以及与目的的关系——童慧珍](https://img.taocdn.com/s3/m/11f7d5ec700abb68a882fb03.png)
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的区别
犯罪动机 犯罪目的
从产生的时间看
形成在先 (是犯罪目的产生的 原因)
产生在后
从意识水平上看
内隐的,蕴藏的更深 意识必定是清晰的 的心理成分; 意识未必清晰
向犯罪行为提供动力;引导犯罪行为向预期 目标运行; 回答为什么实施 回答干什么
从对犯罪行为的作用看
犯罪动机 从相互作用上看 一种犯罪动机可以导 致几个或者不同的犯 罪的目的。
犯罪动机的特征和作用
童慧珍 080404040
犯罪动机的特征
• • • • • 动力性 指向性 内隐性 贯通性 低级性
犯罪动机作用
• • • • (1)反映功能; (2)推动功能; (3)调整功能: (4)监督功能:
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
犯罪动机:是指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行为, 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心起因,是犯罪心理结构 中的重要动力因素。 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 到某种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态度,也就是危害 结果在犯罪人主观上的表现。(想要得到的结 果)
犯罪目的 一种犯罪目的也可以 同时为多种犯罪动机 所推动。
从定罪量刑意义上看 侧重影响量刑
影响量刑, 影响定罪
总之,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犯罪 行为之间,构成一种环环相扣的犯罪活 动的链条公式,即,从犯罪动机出发, 反映、推动、调整、监督着犯罪行为, 使之向犯罪目的运行。
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和犯罪行为的关系
★推理之门版权所有★…1BQ34D2T? ,★
3)从表现形式看,犯罪动机往往表现为一定的 犯罪目的,犯罪目的也必然是犯罪动机的反映。 即,在多数情况下,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是一 致的,甚至可以互相转化。如,财物犯罪产生 盗窃、贪污、受贿等犯罪行为,以非法获得金 钱为目的。因此,在具体分析案情时,可将二 者结合起来考虑。。1BQ48G7Z, ★推理之门版权所有 ★…1BQ34D2T? 4)从相互作用看,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这两 种心理因素是相互影响的。一方面,犯罪动机 在形成过程中出现动机斗争时,势必影响到犯 罪目的选择;另一方面,犯罪目的实现与否, 也必定会对犯罪动机起强化或弱化作用。。 53SMHL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的区别
犯罪动机 犯罪目的
从产生的时间看
形成在先 (是犯罪目的产生的 原因)
产生在后
从意识水平上看
内隐的,蕴藏的更深 意识必定是清晰的 的心理成分; 意识未必清晰
向犯罪行为提供动力;引导犯罪行为向来自期 目标运行; 回答为什么实施 回答干什么
从对犯罪行为的作用看
犯罪动机 从相互作用上看 一种犯罪动机可以导 致几个或者不同的犯 罪的目的。
如:犯罪人实施盗窃行为时,就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 的目的;实施故意杀人行为时,就有非法剥夺他人生 命的目的。
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既密切相联,又相互区别。
二者的联系:XE
56Q536,★推理之门版权所有★…VL32S317?
1)产生原因相同。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都来 源于行为人过于强烈的或不良、畸形的需要, 是客观世界对行为人产生消极影响的结果,也 是行为人对不良社会环境因素的反映。。 1BQ48G7Z,★推理之门版权所有 ★…1BQ34D 2T? 2)从对犯罪行为所起的作用看,二者都对犯 罪行为有重要影响。犯罪动机对犯罪行为主要 起始动功能,犯罪目的对犯罪行为主要起导向 功能,二者密切相联。。1BQ48G7Z,
★推理之门版权所有★…1BQ34D2T? ,★
3)从表现形式看,犯罪动机往往表现为一定的 犯罪目的,犯罪目的也必然是犯罪动机的反映。 即,在多数情况下,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是一 致的,甚至可以互相转化。如,财物犯罪产生 盗窃、贪污、受贿等犯罪行为,以非法获得金 钱为目的。因此,在具体分析案情时,可将二 者结合起来考虑。。1BQ48G7Z, ★推理之门版权所有 ★…1BQ34D2T? 4)从相互作用看,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这两 种心理因素是相互影响的。一方面,犯罪动机 在形成过程中出现动机斗争时,势必影响到犯 罪目的选择;另一方面,犯罪目的实现与否, 也必定会对犯罪动机起强化或弱化作用。。 53SMHL20
犯罪目的 一种犯罪目的也可以 同时为多种犯罪动机 所推动。
从定罪量刑意义上看 侧重影响量刑
影响量刑, 影响定罪
总之,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犯罪 行为之间,构成一种环环相扣的犯罪活 动的链条公式,即,从犯罪动机出发, 反映、推动、调整、监督着犯罪行为, 使之向犯罪目的运行。
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和犯罪行为的关系
犯罪动机的特征和作用
童慧珍 080404040
犯罪动机的特征
• • • • • 动力性 指向性 内隐性 贯通性 低级性
犯罪动机作用
• • • • (1)反映功能; (2)推动功能; (3)调整功能: (4)监督功能:
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
犯罪动机:是指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行为, 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心起因,是犯罪心理结构 中的重要动力因素。 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 到某种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态度,也就是危害 结果在犯罪人主观上的表现。(想要得到的结 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