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_重点知识(第九章_儿童品德心理与发展)
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九章 品德心理

第九章品德心理一、简答题1.品德的结构包含什么?答:(1)道德认知(2)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4)道德行为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包含哪几个阶段?答:(1)自我中心阶段(2)权威阶段(3)可逆性阶段(4)公正阶段3.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1)前习俗水平(2)习俗水平(3)后习俗水平4.简述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答:妻子患癌症,医生告知丈夫有一种药可以医治,但是价格昂贵,丈夫希望能够便宜购买,但是遭到拒绝,故偷盗该药医治妻子。
这个故事需要被试回答丈夫是否应该偷药?法官是否应该判其有罪?5.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答:(1)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2)品德发展协调(3)形成自觉纪律(4)品德发展具有过渡性6.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答:(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2)道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7.中小学品德形成的外部条件有哪些?答:(1)社会文化条件(2)家庭教养方式(3)学校教育方式(4)同伴群体8. 中小学品德形成的内部条件有哪些?答:(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4)社会经验的丰富程度9.简述品德转化的三个阶段。
答:(1)醒悟阶段(2)转变阶段(3)稳定阶段10.简述常用的培养良好品德的方法。
答:(1)对话——沟通的教育方法(2)榜样示范法(3)群体约定法(4)价值观辨析法二、论述题1.试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地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故事中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的道德发展水平。
2. 试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皮亚杰指出,儿童道德发展具有一条总的规律,即从他律水平发展到自律水平。
处于他律阶段的儿童把准则看做是道德上绝对的东西,对于任何道德问题,都有“对”的一面和“错”的一面,在儿童心目中“对”就是服从准则。
教育心理学课件第9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第பைடு நூலகம்节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二、道德情感的形成
(一)道德情感及其类型
道德情感是情感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准则去处理 相互关系和评价自己或他人言行举止时所体验到的情感。
按内容分 按形式分
公正感、责任感、义务感、自尊感、羞耻感、友谊感 、荣誉感、集体主义感、爱国主义感等
直觉的道德感、形象性的道德感和伦理性的道德感。
这一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也不是非道德的。随着年龄的增 长才能对行为做出判断。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2.他律阶段
5~8岁或10岁的儿童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儿童对直接的行为后 果进行反应,以痛苦和高兴为原则来说明一个道德问题,好的行为 能够带来令人愉快的后果;而坏的行为有着令人不愉快的后果。
获得反馈信息的两 条途径:
一是来自他人与社 会的外部反馈;
二是来自主体内部 的自我反馈。
第一节 学生群体心理概述
(二)品德的动态结构(从动态角度分析)
包括对道德情境 的知觉过程、解 决道德问题的决 策过程和道德行 为的实施过程。
获得反馈信息的两 条途径:
一是来自他人与社 会的外部反馈;
二是来自主体内部 的自我反馈。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
一、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研究了儿童 道德判断的发展情况:
前道 • 德阶
段
出现在4~5岁以前, 思维是自我中心的 ,其行为直接受行 为结果所支配。
他律 道德 阶段
4、5岁~8、9岁之间 对道德的看法是遵 守规范,只重视行 为后果,称之为道 德现实主义。
教育心理学-第9章 态度与品德学习

价值澄清过程:三个部分七个子过程
1.选择
自由地选择 从可选择的范围内选择 对每一可选择途径的后果加以充分考虑后的选择
2.赞赏
喜爱这一选择并感到满足 愿意公开承认这一选择
3.行动
按这一选择行事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一、社会学习理论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班杜 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后又将该理论发 展为一个全面的人格理论,称为社会认知 论。该理论可以较全面地解释人的社会行 为的学习。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 1925.12.04],美国心理 学家,生于加拿大阿尔伯达省的曼达尔镇。他是新行为 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一)社会学习理论简介
班杜拉摒弃了心理动力学和心理特质论的内因决定论和 传统行为主义的外因决定论的人格理论模式,对三者之 间的关系提出了更为辩证和完善的三方互动决定论。
2.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
3.规律:三水平六阶段
道德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 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 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实例: 在欧洲,有一位妇女因患一种罕见的癌症已濒临死亡。医生认为还 有一种可以救她的药,即该镇一位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镭。药剂师以 10倍于成本的价值2000元出售该药。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向每一位熟人借 钱,但总共才凑得药价一半左右的钱。他告诉药剂师:妻子危在旦夕, 请他便宜一些售药或允许迟一些日子付款,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 了这种药,正是要用它来赚钱。”海因茨走投无路,闯进该药店为妻子 偷了药。 故事讲完后,要求被试回答:这个丈夫该不该偷药?为什么?海因茨 倘若被捕,法官该不该给他判刑,为什么?这样的道德两难问题,具有 不同道德水平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并提出不同的判断理由。
【333教育综合教育心理学】第九章社会规范学习和品德发展

【333教育综合教育⼼理学】第九章社会规范学习和品德发展教育⼼理学 Educational Psychology第九章社会规范学习和品德发展培养⼈的优良品德不仅是全⾯发展教育的要求,也是个体社会化的核⼼内容。
个体品德发展反映了个体的社会适应性程度,社会规范的学习是个体品德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章主要阐述社会规范学习和品德发展的实质、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及条件、品德形成过程及培养,并探讨品德不良的矫正问题。
第⼀节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社会规范学习的含义与特点(⼀)社会规范学习的含义社会规范学习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习得并接受社会规范,将社会规范所确定的外在于个体的⾏为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的⾏为需求,从⽽构建个体内部的社会⾏为调节机制的过程。
这⼀概念的含义可以从以下⼏个⽅⾯理解。
1.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积累社会经验的过程2.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积极主动适应社会的过程3.社会规范学习是⼀个内隐的过程4.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从遵从到认同,再到内化的渐进过程(⼆)社会规范学习的特点1.社会规范学习的情感性2.社会规范学习的约束性3.社会规范学习的延迟性⼆、品德发展的实质品德发展是指个体在整个⽣命历程中品德的发⽣、发展和变化,即伴随个体成长过程中品德⼼理结构、品德各个成分及其功能的发展变化。
品德发展的实质可以从以下⼏个⽅⾯理解。
(-) 品德发展是个体的品德⼼理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是品德各构成因素的不断协调发展我国有学者曾把品德结构学说概括为因素构成说、功能结构说、系统结构说等。
因素构成说认为,品德⼼理结构是由--系列彼此联系的⼼理因素构成的统--体。
其中包括三因素论、四因素论、五因素论和六因素论。
章志光提出的功能结构说把品德⼼理结构分为⽣成结构、执⾏结构和定型结构三个维度。
林崇德从系统的⾓度提出系统结构说,认为品德结构是个多侧⾯、多形态、多⽔平、多联系、多序列的动态的开放的整体和系统。
品德主要由三个⼦系统构成: (1)品德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关系系统; (2)品德的⼼理过程和⾏为活动的关系系统;(3)品德⼼理活动和外部活动的关系及其组织形式系统。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目录

第一章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历史第二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一、探索心理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实践服务二、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提高其素质三、探索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三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设计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第二章心理发展的理论第一节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发展理论一、华生的生平二、华生的心理发展理论第二节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第三节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生平二、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第四节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维果斯基的生平二、维果斯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第五节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一、朱智贤的生平二、朱智贤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第三章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节遗传、成熟与环境关系一、遗传及其作用二、成熟及其作用三、环境及其作用四、遗传与环境的关系第二节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一、心理发展的实质二、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三、知识的领会是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第三节心理发展的动力一、心理发展动力的几种观点二、心理发展动力的实质第四节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实质二、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三、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四、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第四章婴幼儿心理的发展第一节婴幼儿发展的概述一、婴幼儿的生理发展二、婴幼儿主导活动的发展第二节婴幼儿心理过程的发展一、感知觉的发展二、记忆的发展三、思维和想象的发展四、言语的发展五、情绪情感的发展六、意志(动作)的发展第三节婴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一、个性的发展二、社会性的发展第五章小学生心理的发展第一节小学生发展的概述一、小学生的生理发展二、小学生主导活动的发展第二节小学生心理过程的发展一、感知觉的发展二、记忆的发展三、思维和想象的发展四、言语的发展五、情绪情感的发展六、意志的发展第三节小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一、个性的发展二、社会性的发展第六章初中生心理的发展第一节初中生发展的概述一、初中生的生理发展二、初中生生理发展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三、初中生主导活动的发展第二节初中生心理过程的发展一、感知觉的发展二、记忆的发展三、思维和想象的发展四、言语的发展五、情绪情感的发展六、意志的发展第三节初中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一、个性的发展二、社会性的发展第七章高中生心理的发展第一节高中生发展的概述一、高中生的生理发展二、高中生生理发展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三、高中生主导活动的发展第二节高中生心理过程的发展一、感知觉的发展二、记忆的发展三、思维和想象的发展四、言语的发展五、情绪情感的发展六、意志的发展第三节高中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一、个性的发展二、社会性的发展第八章个别差异第一节个别差异的概述一、什么是个别差异二、个别差异在教育教学中的意义三、学生个别差异的表现第二节超常儿童一、什么是超常儿童二、关于超常儿童的主要研究三、超常儿童的心理特点四、超常儿童的诊断五、超常儿童的成长与教育第三节智力落后儿童一、什么是智力落后二、智力落后的诊断与分类三、智力落后的成因四、智力落后的预防和教育第九章学习概论第一节学习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学习二、学习的分类三、学习过程的模型第二节学习的基本理论一、学习的联结理论二、学习的认知理论三、学习的联结认知理论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观第三节影响学习的条件一、影响学习的内部条件二、影响学习的外部条件第十章认知领域的学习第一节广义知识的分类与学习阶段一、知识与技能的划分和广义知识的分类的对应关系二、广义知识的分类与加涅认知学习结果分类的对应关系三、广义知识的学习阶段与分类模型第二节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二、陈述性知识学习的分类三、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过程与条件第三节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一、程序性知识的表征二、智慧技能的学习第四节学习策略一、什么是学习策略二、元认知三、学习策略的分类四、学习策略的学习过程五、影响学习策略的学习条件六、学习策略的培养与训练第十一章动作技能的学习与学习的迁移第一节动作技能的概述一、什么是动作技能二、动作技能的特征三、动作技能的分类第二节动作技能的习得一、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二、动作技能形成的一般趋势三、动作技能形成的有利条件第三节动作技能的保持一、动作技能保持的特点二、影响动作技能保持的因素第四节学习的迁移一、什么是学习的迁移二、学习迁移的种类三、传统的学习迁移理论四、现代的学习迁移理论第十二章品德心理第一节品德的概述一、什么是品德二、品德的结构第二节品德理论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二、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三、斯陶布的社会行为理论第三节品德的形成和品德不良的转化一、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二、品德不良的转化第十三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动机的概述一、什么是动机二、学习动机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一、动机的认知理论二、动机的人本理论(人本主义动机理论)三、动机的强化理论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形成与变化一、学习动机的形成二、学习动机的变化第四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一、远景性学习动机教育与近景性学习动机教育相结合二、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求知欲三、充分利用反馈与评价的作用四、科学运用奖励与惩罚五、合理开展学习竞赛活动六、引导学生对学习成败进行积极归因第十四章教师心理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一、教书的角色二、育人的角色三、管理的角色四、代理的角色五、研究的角色第二节教师的人际关系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二、教师与教师的关系三、教师与学校管理者的关系四、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第三节教师的品质一、教师的教育能力二、教师的人格特征三、教师的教育机智第十五章学习的测量与评价第一节学业成绩测量与评价的概述一、测量、测验与评价二、学习测量与评价三、学习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功能第二节学习测验的类型一、教师自编测验二、标准化测验第三节测验的质量分析一、测验项目的质量分析二、测验整体的质量分析第四节学习评价的类型一、诊断性学习评价二、形成性学习评价三、终结性学习评价四、三类学习评价的比较主要参考文献后记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I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II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III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儿童心理知识点概括

儿童心理知识点概括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行为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学科。
它深入剖析了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交往、学习和发展等各个方面,旨在帮助家长、教育工作者和专业人士更好地了解儿童,提供支持和指导,以促进儿童全面健康的成长。
本文将概括几个重要的儿童心理知识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一、儿童认知发展1.感知与注意力:婴幼儿时期,感知和注意力是认知发展的基础。
他们逐渐学会通过感觉器官获取信息,并集中注意力于感兴趣的对象或活动上。
2.语言与思维: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语言和思维能力逐渐发展。
他们从最初的单词和简单句子开始,逐渐掌握更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同时思维也逐渐从具体的操作向抽象的推理发展。
3.记忆与学习:儿童的记忆和学习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他们通过不断的练习和重复记忆,逐渐掌握知识和技能,并能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儿童情感发展1.情绪表达与调节:儿童情绪发展是指他们逐渐学会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学会适当地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这对他们的个人发展、社交能力以及自我控制都具有重要意义。
2.情绪与行为:儿童情绪与行为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他们常常通过情绪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并通过行为来满足这些需求。
了解和指导他们的情绪与行为对于促进他们的发展至关重要。
3.同理心与社会意识:儿童同理心的发展是指他们逐渐能够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感受,并表现出关心、帮助和合作的行为。
这对于他们的社交关系和人际交往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儿童社会发展1.自我认同与性别角色:在儿童社会发展中,他们逐渐建立了对自我的认同和性别角色意识。
他们开始明确自己的个体差异并与他人进行比较,同时也逐渐接受和按照所处文化和社会的性别角色期望。
2.友谊与亲社会行为:儿童的社交圈逐渐扩大,他们能够建立友谊关系,并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如帮助、分享和合作等。
这对于他们的社会适应和个人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群体关系与集体认同:儿童逐渐融入到各种群体中,并形成集体认同。
教育心理学9第九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简明教程PPT课件

对道德概念的掌握是从具体到抽象; 再从抽象到道德实践的过程,个体知道了 什么“应当”什么“不应当”。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
(二)道德信念的产生 1.道德信念的概念及特点
道德信念是指个体认为自己一定要遵 循的、在其意识中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念。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
(二)道德信念的产生 1.道德信念的概念及特点
主要内容
品德的界定及心理结构 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良好品德的培养模式 不良品德的矫正方法
第一节 品德的界定及心理结构
LOGO
一、道德及品德的概述 ㈠什么是道德 1.关于道德的社会心理学实验 (1)道德的起源 (2)阶级的起源 (3)道德的沦丧 (4)道德的重建
一、道德及品德的概述 ㈠什么是道德 2.道德的心理学概念 道德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 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以 善恶标准评价的、依靠人们内心信念、传 统习惯和社会舆论来维系的调整人们相互 关系和行为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 活动的总和 是由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各种行为 规范的总和。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 (二)道德信念的产生
2.道德信念的培养 (1)教育者言行一致 (2)使学生获得道德实践的经验,促进道 德认识的内化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
(三)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1.由“他律”向“自律”发展的趋势 2.由注重行为效果向注重行为动机发展的趋势 3.由评价他人向自我评价发展 4.由片面向全面发展的趋势 5.由外部向内部发展的趋势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二)道德情感 如果以道德情感产生的诱因、道德情感和道德 认识的关系为指标,那么道德情感形式可以分 为德规范的意识往往是 不明确的; 第二种是道德形象所引起的情绪体验; 第三种是伦理道德的情感体验。
儿童道德的发展

第九章儿童道德的发展第一节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道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道德品质,又称品德,是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特性。
品德发展是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品德成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采用临床谈话法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道德认知问题。
1.皮亚杰的研究方法他着重从—(1)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2)对撒谎和说真话的认识;(3)对权威的认识等方面,揭示了儿童道德的开端和发展规律。
(1)研究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意识和执行的发展情况研究4-12、13岁玩弹子游戏对规则认识第一阶段:规则还不是有遵守义务的运动规则第二阶段:以片面尊重为基础的强制性规则第三阶段:规则成为彼此同意的合理的规则…(1)研究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意识和执行的发展情况玩弹子游戏规则执行情况第一阶段:单纯的个人运动规则阶段第二阶段: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大年龄儿童模仿的阶段第三阶段:初期协作阶段(常不遵守规则,争吵第四阶段:规则确定化阶段(要求严格遵守规则(2)研究儿童有关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的发展间接故事法——对偶故事6、7岁效果论11、12岁动机论;(3)关于儿童公正观念的研究7岁——服从10岁——公正13岁——公道2.皮亚杰儿童道德认识发展阶段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
他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岁)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5-10岁)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9-11岁)}前道德阶段(岁)年幼的儿童对引起事情的原因只有朦胧的认识,他们的行为直接受行为的结果所支配,因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道德认知不守恒集中于自我时期(岁)集中于客体永久性时期(2-7岁)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5-10岁)(1)认为规则是万能的、绝对不变的,不理解这些规则是人们自己创造的(2)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着极端的态度,或者是好的,否则是坏的,还以为别人也这样看(3)判断行为的好坏完全根据行为后果大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4)儿童把惩罚看作是天意,赞成严厉的惩罚(5)单方面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9-11岁)(1)认为规则是经过协商制定的,可以怀疑,可以改变。
儿童教育心理学各章学习重点概要(精)

儿童教育心理学各章学习重点概要本课程各章重点为:第一章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重点掌握的内容有: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的定义、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重点掌握的内容有:遗传的定义、遗传的影响力、社会化的定义、个性化的定义、儿童社会化的特点、文化影响儿童发展的途径、社会文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家庭教育功能的特点、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学校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学习的准备重点掌握的内容有:学习准备、知识的准备、成熟的定义、成熟与学习的关系、小学儿童学习准备的内容、自我意识、控制点、自我观念的定义、小学儿童在学习准备中的个体差异。
第四章学习与学习理论重点掌握的内容有:学习的定义、学习的类型、行为学派的学习理论、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第五章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与学习(上)重点掌握的内容有:知觉的定义、知觉产生的条件、模式识别的主要理论、小学儿童知觉发展的特点、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定义、长时记忆的遗忘理论、小学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思维的定义、思维的特点、小学儿童解决问题的过程、语言、言语的定义、小学儿童言语发展的特点、促进小学儿童言语发展的策略。
第六章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与学习(下)重点掌握的内容有:学习策略、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三种策略(注意策略、编码策略:精细阐述与组织策略、提取信息的策略)、小学儿童学习策略的发展、学习策略教学的模式、认知方式的定义、学习中的三种认知方式的理论:(1)场依存-独立型(2)冲动-慎思型(3)整体-序列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2岁左右);前运算阶段(约2-7岁);具体运算阶段(约7-11岁);形式运算阶段(约11至成人期)心理测量学的认知发展理论、智力、智力的理论:①智力结构二因素论。
发展教育心理学第九章品德发展

在儿童诚信教育的具体实施中要注意:
一是起点要低,二是内容要实,三是要有较 强的针对性,四是要循序渐进,在进行诚信 教育时,应根据年级、班级、学生的年龄特 点,在教育内容上体现教育目标的递进性。 如低年级可通过讲身边的诚信故事、做一件 诚实的事情、说一句诚实的话等,使儿童认 识到诚实才能让人更美丽。中年级以“不隐 瞒错误,不要不懂装懂,不贪小便宜”为主。 高年级则以“不弄虚作假,与人相处讲信用”
(四)导之以行:树立榜样、强化训练、 形成习惯
为了使先进榜样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教师 应注意:第一,经常地实事求是地宣传和表 彰先进榜样的优秀事迹,引导儿童的模仿指 向正确的方向,激发儿童模仿先进榜样的动 机;第二,引导儿童正确对待榜样,一分为 二地看待先进榜样,学其所长,防止仿效其 缺点;第三,分析先进榜样形成的条件,指 明达到要求的途径,增强儿童模仿先进榜样 的信心;
第四,在树立和表彰先进时要隆重、热 烈,激发儿童产生敬慕的心情;第五, 及时表扬学先进榜样的积极分子,扩大 先进榜样的队伍和影响,巩固和提高儿 童模仿先进榜样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学 习榜样的效果,要注意:一是建立榜样 的威信;二是增强学习榜样的自觉性; 三是正确理解榜样的思想品德;四是效 仿榜样必须过渡到行动。
别人的情绪,与别人共享快乐与痛苦,把自
己的情感与别人的情感联系起来,不断对自
己的情感作出客观的评价。
3.感恩教育
我们要从小教育儿童学会感恩,常
怀感恩之心。
在家里,父母的言传身教、榜样示
范,对孩子感恩之心的培养起着十分重
要的启蒙作用。
在学校里,除了教师榜样的影响外,
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对
教师进行奖励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奖励儿童通过模仿和榜样学习所获得 的良好行为习惯;
【心里激励指导】教师考试必备教育心理学第9章品德形 成 与培养

一、品德形成的实质和过程 二、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
三、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培养
四、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 五、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培养
第一节 品德及其结构
一、道德与社会规范 (一)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驱使的、反映一定群体共同价值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 (二)社会规范:是社会组织根据自身需要而提出的、用以调节其成员的社会行为的标准或准则,是社会对于他的成员应 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的一种规定。
第一节 品德概述
一、道德与社会规范 二、品德与道德 三、品德与价值、态度、人格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第二节 国外关于品德形成的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三、精神分析派关于道德情感的论述 四、社会学习理论对德育的启示
第三节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既有阶级性也有社会共同性。
二、品德与道德
(一)品德:即道德品质, 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 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 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 的倾向与特征。
品德具有稳定性和个别性。
(二)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道德是社会现象,其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除了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外,还受个体生 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 道德是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的是社会对其成员的道德要求,品德作为个体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的是个体道德 需要与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关系。
客观责任感与主观责任感
A.有个名叫朱利安的男孩子。有一天,父亲出门去了,朱利安偷偷地到父亲的书桌上打开墨水瓶用笔绘画。一不 小心墨水滴在桌布上,弄脏了一小块。 B.有一个名叫奥古斯都的男孩子.他发现父亲书桌上的墨水瓶已经空了.于是决定帮父亲做一件事,就趁父亲不在家时, 偷偷地将大墨水瓶的墨水倒进他父亲书桌上的小瓶里,没想到不小心将墨水溢出,弄脏了一大片桌布。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如何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和方法的学科。
在幼儿教育中,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阶段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几个主要知识点,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和指导幼儿的学习与成长。
一、儿童认知发展儿童认知发展是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根据研究,儿童的认知能力在不同年龄段有着显著的差异。
幼儿认识世界的方式主要通过感知、注意、记忆和思维等过程来实现。
重要的认知发展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二、情绪与社会发展情绪与社会发展是幼儿教育心理学中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幼儿的情绪体验和社会交往能力对其整体发展至关重要。
情绪的管理是幼儿成长中需要培养的重要能力,而社交技能的发展也对幼儿的学习、玩耍和与他人的关系产生着重要影响。
三、语言发展语言发展是幼儿教育心理学中关注的一个重点领域。
幼儿的语言发展经历了从语音感知到语音产生、语义理解和语法运用等不同阶段。
语言是幼儿认识世界、表达自己和与他人交流的重要工具。
幼儿教师应该关注幼儿的语言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语言环境和亲子互动机会,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提升。
四、动手能力与创造力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是幼儿教育心理学中研究的重要内容。
动手能力指的是幼儿通过动手实践来探索和认识世界的能力。
创造力是指幼儿面对问题时产生新颖、原创性的解决思路和方法的能力。
幼儿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各种丰富的动手材料和激发创造力的环境,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五、游戏教育游戏教育是幼儿教育心理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方法。
游戏是幼儿学习和成长的天然方式,通过游戏,幼儿可以模拟现实情境,积累经验和知识。
游戏教育能够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
总结: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了儿童认知发展、情绪与社会发展、语言发展、动手能力与创造力以及游戏教育等领域的知识。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知识要点

《教育心理学》课程知识要点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是研究儿童心里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2.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内容:是围绕学生的学与教室的教这一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
2. 教师是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但这并不否定教室对学生的指导地位。
3.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4.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5.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策略,能力和品德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品德等。
3.人格的结构:1.本我属于无意识层面,是原始的,本能的,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他有事最强有力的部分。
2.自我是人格中有意识的成分,是实现化了的本能,是在与现实世界反复作用的过程中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
3.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部分,他能够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4.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小学儿童6-12岁心里危机,勤奋对自卑。
主要发展任务,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重要时间和影响,儿童必须要掌握重要的交往和学习技能。
这个时期孩子常常会将自己与同伴进行比较,如果孩子足够勤奋他们在这个时期中能够掌握大量的交往学习技能,如果不能掌握这些技能,孩子就会感到自卑这是老师和同伴是个体的重要社会他人。
5.埃里克森对教育启示:小学教育的启示,根据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论,小学儿童所面临的主要危机是,勤奋与自卑,之间的冲突在这一阶段,他们的主要发展任务是活的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而学生成人后对于学习和工作的态度都与这个阶段所获得的勤奋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引导他们体验通过艰辛努力而获得好成绩后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关于0-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领域。
儿童的心理发展在这个阶段尤为关键,决定了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学习能力。
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知识点,有助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引导儿童成长。
礼仪教育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强调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教育儿童如何有礼貌地与人交往,可以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社交能力。
儿童学会礼仪,有助于他们在与他人互动中建立良好的关系,培养出彬彬有礼的性格。
情绪管理学前儿童的情绪管理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情绪波动较大,需要家长和教育者的引导和教育。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强调,培养儿童正确的情绪认知和表达方式,有助于他们建立健康的情绪管理能力。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的关键概念之一。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认识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形成初步的自我认知。
了解自我意识对儿童的自尊心和个人发展至关重要,教育者需要引导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社会认知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学会分享和合作。
了解社会认知对儿童的社交能力和情商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
思维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也备受关注。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形成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始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
了解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有助于教育者设计合适的学习活动,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领域,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引导儿童的成长。
通过对礼仪教育、情绪管理、自我意识、社会认知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了解,可以更好地关心和教育学前儿童,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简述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主要内容

儿童道德情感发展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建立起对于道德规范和情感表达的认知、认同和内化过程。
这一过程通常经历了多个阶段,涵盖了多个方面,是儿童心理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主要内容:一、道德认知发展儿童在三四岁时开始形成对道德规范的认知,一些基本的道德概念,如公平、正义、诚实等慢慢地被建构出来。
在五六岁时,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社会的一些基本道德规范,并能够按照这些规范行为。
在七八岁时,儿童开始能够运用道德规范来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且在遇到道德困境时,能够有初步的道德理性行为。
二、情感认知发展情感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基础,儿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认知了对于自己和他人情感的理解。
在情感的发展中,儿童会逐渐理解并表达出对于爱、信任、孤独、幸福等情感的认知。
在社交交往中,儿童在认知到他人的情感后,也会逐渐形成对他人情感的关怀和理解。
三、道德情感内化在儿童长大过程中,他们逐渐形成了一些内心的基本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这种内在的道德和情感认知会影响和主导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态度。
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引导和社会的激励压力。
四、内在和外在因素儿童道德情感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内在和外在多方面的因素的共同影响。
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都会对儿童道德情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儿童道德情感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发展过程。
家长和老师需要给予儿童足够的理解和关怀,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和价值观念。
社会也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发展环境,让儿童在健康和和谐的氛围中成长。
五、家庭对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影响家庭是儿童道德情感发展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和认识世界的地方,也是塑造孩子性格、价值观念的重要场所。
家庭中的父母、长辈对孩子的言传身教,以及对孩子的情感支持和教育引导,都对孩子的道德情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道德情感发展中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道德认知和情感认知有着直接的影响。
儿童心理发展知识点

家庭教育
家庭是儿童个性及品德形成的重要场所。家长应 该树立良好的榜样,为孩子提供和谐、稳定的家 庭环境,并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来培养孩 子的良好品德。
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儿童品德形成的重要途径。儿童应该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了解社会道德规范并身 体力行地践行这些规范,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升 自己的道德修养。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强调社会文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与成人 和同伴的交往中逐渐形成的。
儿童认知发展特点
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儿童通过感觉和运动来探索世界,逐渐形成对物体的知 觉和表象。
2 前运算阶段(2-7岁)
儿童开始具有符号功能,能进行简单的思维活动,但思 维具有自我中心和不可逆性。
社会性发展特点
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阶段性、顺序性和连续性等特点,儿童逐渐从自我中心向社会中心转变,学会与他人合作 和分享。
培养儿童良好情绪情感及社会性方法
01
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儿童情绪情感及社会性 发展的重要场所,家长应为孩 子创设一个温馨、和谐、充满 爱的家庭环境。
02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家长应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 ,避免过度干涉和保护,鼓励 孩子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每个儿童都有独特的学习风格, 包括视觉型、听觉型和动觉型等 ,了解并尊重儿童的学习风格有 助于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
常见行为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01
02
03
注意力不集中
表现为容易分心、无法持 续完成任务等,可能与生 理因素、环境因素或教育 方式有关。
攻击性行为
包括打人、咬人、推搡等 ,可能源于模仿行为、情 绪宣泄或社交技能不足。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第九章儿童品德心理与发展)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第九章儿童品德心理与发展)第九章儿童品德心理与发展一、填空题:1、品德发展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依据社会道德向儿童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儿童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这一矛盾推动了儿童品德的发展。
当然,外部教育影响是品德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自我教育是品德发展的根本动力。
2、品德发展是四个因素协调、统一发展的过程,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情感是动力,道德意志起调控作用,道德行为是前三者的综合表现,也是个体品德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3、皮亚杰认为,儿童在6 岁以前处于无道德规则阶段,他们在游戏中没有合作,也没有规则,社会规则对他们没有约束力;而儿童在6——10 岁期间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其道德判断都基于对规则的无条件服从。
4、班杜拉认为,社会学习主要不是直接强化的操作学习,而是替代强化的观察学习。
5、道德认识是一种对于是非、好坏、善恶的行动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
其中,道德观念是指社会道德现象在人脑里留下的表象;道德概念是指社会道德本质特征的反映;道德信念是个体坚信自己的道德观念正确,并使这种道德观念伴随着内心体验而成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6、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趋势: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对人”到“对己”;从片面到全面。
7、道德意志就是人在道德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体现在道德行为中。
8、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表现在:认识具有模糊性;情绪具有对立性;意志具有脆弱性;行为具有逆反性。
二、选择题:1.人们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他人或自己言行时所产生的体验是(B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2.小学低年级儿童往往会将“我妈妈说的”“我们老师说的”挂在嘴边,表明其道德发展阶段处于皮亚杰所说的( B )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阶段.D.公正阶段3、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A )。
A.“好孩子”定向水平、权威定向水平B.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水平、原则定向水平C.原则定向水平、良心定向水平4、班杜拉提出的学习理论是( C )。
小学儿童心理学课件 第九章 小学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

著名的研究:攻击性行为榜样
作用与儿童观察学习研究
代表作:《社会学习理论》
(一)观察学习的经典实验
实验 结果发现: 1.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 样行为而习得新行为。 2.榜样的行为受到的强化明显地影响儿童的反应。(榜样受赞 赏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最多)。 3.行为的获得不是由强化决定,而是由观察(认知)决定的。 (榜样的攻击性行为是否受到强化,不影响儿童模仿行为的获 得)——替代性强化可以阻碍新反应的操作,但并未阻碍新反 应的习得。强化只影响行为的出现率,而不影响行为的模仿。
普遍原则取向
心理特征
只从表面看行为后果的好坏。盲目服 从权威,旨在逃避惩罚。
只按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求的满足以 判断行为的好坏。 寻求别人的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 自己就认为是对的。 遵守社会规范,认定规范中所规定的 事项是不能改变的。 了解社会规范是为维持社会秩序且经 大众同意而建立的。只要大众共识社 会规范是可以改变的。 道德判断仅以个人的伦理观念为基 础。个人的伦理观念用于判断是非时, 具有一致性和普遍性。
(一)观察学习的经典实验
观察学习:
即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 行的学习。是一种“无尝试学习”,是通过替代强化 而完成的学习。
刺激反应学习:
是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同时直接接受反馈 (强化),即通过学习者的直接反应给予直接强化而 完成的学习。
4.强调社会环境刺激以及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在道德发展 中的作用,为教育者对儿童实施道德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视角。 (反对道德教育用灌输的方法、说教的方式,而是强调通过虚假的或真实的
到的情境体验,通过儿童的积极思考而自发地接受教育,从而达到教育的目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儿童品德心理与发展(转载)
一、填空题:
1、品德发展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依据社会道德向儿童提出的道德要求,与
儿童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这一矛盾推动了儿童品德的发展。
当然,外部教育影响是品德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自我教育是品德发展的根本动力。
2、品德发展是四个因素协调、统一发展的过程,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情
感是动力,道德意志起调控作用,道德行为是前三者的综合表现,也是个体品德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3、皮亚杰认为,儿童在6 岁以前处于无道德规则阶段,他们在游戏中没有合作,
也没有规则,社会规则对他们没有约束力;而儿童在6——10 岁期间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其道德判断都基于对规则的无条件服从。
4、班杜拉认为,社会学习主要不是直接强化的操作学习,而是替代强化的观
察学习。
5、道德认识是一种对于是非、好坏、善恶的行动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
其中,
道德观念是指社会道德现象在人脑里留下的表象;道德概念是指社会道德本质特征的反映;道德信念是个体坚信自己的道德观念正确,并使这种道德观念伴随着内心体验而成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6、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趋势: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对人”到“对
己”;从片面到全面。
7、道德意志就是人在道德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
程,道德意志体现在道德行为中。
8、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表现在:认识具有模糊性;情绪具有对立性;意
志具有脆弱性;行为具有逆反性。
二、选择题:
1.人们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他人或自己言行时所产生的体验是(B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2.小学低年级儿童往往会将“我妈妈说的”“我们老师说的”挂在嘴边,表明其道德发展阶段处于皮亚杰所说的( B )
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阶段.D.公正阶段
3、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A )。
A.“好孩子”定向水平、权威定向水平
B.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水平、原则定向水平
C.原则定向水平、良心定向水平
4、班杜拉提出的学习理论是( C )。
A.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B.认知建构理论
C.社会学习理论
D.认知识结构理论
5、根据动机影响范围的大小可以把动机分为( D )。
A.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
B.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C.意识到的动机和没有意识到的动机
D.广泛性动机和狭隘性动机
6、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判断行为对错时,是( C )。
A.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发展
B.从主观责任到客观责任发展
C.从他律向自律发展
D.从自律向他律发展
7、心理学上把人表现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称作为( B )。
A.气质
B.性格
C.个性
D.个性心理特征
三、判断题:
1、道德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研究的主要对象。
(错)
2、品德发展的真正动力在于儿童自我要求与其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
3、当前学校德育的重点是儿童行为的操练和情感的培养,即加强养成教育。
4、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研究所采用的是道德两难故事法。
5、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认为,儿童品德发展依赖于其思维的发展,
品德发展阶段是连续可逆的。
6、柯尔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成熟首先是道德判断的成熟。
7、道德信念是指个体坚信自己的道德观念正确,并使这种道德观念伴随着内心
体验而成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以至道德行为不需要外力的推动。
四、名词解释:
1、道德——道德是由舆论力量和良心驱使来支持的人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品德——是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经常的、稳定
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3、德育——西方称“moral education”, 指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即外在道德
要求的内化过程。
五、简答题:
1、什么是道德,什么是品德,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1、道德:道德是由舆论力量和良心驱使来支持的人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品德:是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经常的、稳
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请简要阐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答:⑴前习俗水平:道德观念是纯外在
惩罚服从取向//相对功利取向
⑵习俗水平:服从各种规范准则
“好孩子”取向//遵循权威取向
⑶后习俗水平:服从内部的道德命令
社会契约取向//普遍原则取向
3、请简要谈谈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过程中不接受教育,造成“意义障碍”的原因有哪些。
答:造成德育“意义障碍”的原因:
•1)知识经验有局限
•2)要求需求不符合
•3)手段强制伤自尊
•4)问题处理不公正
•5)朝令夕改无所从
•6)言行不一惹人厌
3、请简要阐述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确立怎样的德育新理念。
答:1)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2)在教学中引导儿童爱生活,学做人
3)强调童年生活价值,尊重儿童权利
4)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交往
5)强调德育的基础性和实效性
6)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互动参与
六、论述题:
许都二中的学生张伟是个十足的品德不良学生,他经常违反学校纪律和学生行为准则,迟到、早退、旷课、抽烟、酗酒、说谎骗人、到处游荡、损坏公物,有一次因为有意用弹弓打碎新来女教师的宿舍玻璃受到处分;学习极不主动,成绩差,经常厌学、逃学,老师找他谈话也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课堂上还有意捣乱,影响教师上课,唯一喜欢的课程就是体育,特别是篮球打得好,十分佩服武术专业毕业的年轻体育老师王老师;张伟脾气暴躁,经常与校外的不良少年来往,惹是生非、打架斗殴,自称“天不怕、地不怕、不怕流血和挂花”,讲究“哥儿义气”。
请分析学校中此类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并结合案例阐述我们应该如何去教育这样的学生?
答:(要点如下,必须结合案例)
一、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认识具有模糊性
(二)情绪具有对立性
(三)意志具有脆弱性
(四)行为具有逆反性
二、教育对策:
(一)消除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展现教师的真心实意(二)善于发现积极因素,点燃孩子内心深处的火苗(三)抓住醒悟和转变的关键时机,促使学生转化(四)点燃自尊心的火把,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五)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六)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动习惯(七)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