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八旗制度
清八旗制度
清朝八旗制度是指清朝时期,将满洲人按照家族和宗谱的关系组织起来,分为八个旗,每个旗下设有多个佐领和牛录,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社会组织和军事制度。
八旗制度是清朝建立和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制度。
八旗制度的八个旗分别是:正黄旗、正红旗、正白旗、正蓝旗、镶黄旗、镶红旗、镶白旗、镶蓝旗。
每个旗下又分为左、右两翼,每翼下设有多个佐领和牛录。
佐领是旗下的行政单位,由佐领主负责管理,牛录是旗下的军事单位,由牛录头负责指挥。
八旗制度的建立,使得满洲人在清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八旗制度不仅是清朝政治、军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满洲文化的代表。
八旗制度对于维护清朝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如八旗贵族的特权和腐败等问题,这些问题最终也成为了清朝走向衰亡的原因之一。
清朝八旗排名
清朝八旗排名一、简介清朝八旗始于17世纪初期,是清朝建立后的军事组织和社会组织。
八旗分为正旗和辅旗,是清朝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旗制度的建立与清朝在中国的统治密切相关,它在清朝建国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八旗介绍1.正黄旗:正黄旗是八旗中地位最高的旗。
旗内的人口较其他旗多,旗下拥有大批的军队和贵族家庭。
2.正白旗:正白旗是八旗中的重要旗。
旗内有较多的军队和官员,也有许多贵族家庭。
3.正红旗:正红旗是八旗中的一支旗,位于八旗中间,地位较为中等。
4.正蓝旗:正蓝旗是八旗中的一支旗,与正红旗地位相当。
5.翼黄旗:翼黄旗是八旗中的一支旗,位于八旗四旗之间,地位稍低。
6.翼白旗:翼白旗是八旗中的一支旗,与翼黄旗地位相当。
7.翼红旗:翼红旗是八旗中的一支旗,位于八旗四旗之间,地位稍低。
8.翼蓝旗:翼蓝旗是八旗中的一支旗,与翼红旗地位相当。
三、八旗的排名清朝八旗的排名与旗内的地位和权力有关。
一般来说,正旗比辅旗地位更高,而正旗中又有不同的级别。
1. 正旗的排名1.正黄旗:正黄旗是八旗中地位最高的旗。
旗内统治者拥有最高的地位和权力,是清朝统治的核心。
2.正白旗:正白旗位居第二。
旗内统治者地位次于正黄旗,但仍然是清朝的重要力量。
3.正红旗:正红旗位居第三。
旗内统治者地位稍低,但仍然拥有相当的权力和财富。
4.正蓝旗:正蓝旗位居第四。
旗内统治者地位与正红旗相当。
2. 辅旗的排名辅旗的地位相对较低,但仍然有一定的权力和特权。
1. 翼黄旗:翼黄旗位居第五。
旗内统治者地位相对较低,但仍然拥有一定的特权。
2. 翼白旗:翼白旗位居第六。
旗内统治者地位与翼黄旗相当。
3. 翼红旗:翼红旗位居第七。
旗内统治者地位稍低,但仍然有一定的地位和特权。
4. 翼蓝旗:翼蓝旗位居第八。
旗内统治者地位与翼红旗相当。
四、结论清朝八旗排名主要以正旗和辅旗的地位为主要依据。
正旗地位最高,正黄旗位居第一,正白旗位居第二,其次是正红旗和正蓝旗。
清朝的八旗制度
清朝的八旗制度清朝的八旗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军制和社会制度,它在清朝统治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本文将从八旗的起源与组织、八旗的职能与特点以及对清朝社会的影响等方面来讨论清朝的八旗制度。
一、八旗的起源与组织八旗制度起源于清朝建立之初,最初是根据前朝崇祯帝的明朝旗制改编而成。
根据清朝官方的划分,八旗可以分为正黄、鄂尔多斯、正白、正红、正蓝、正青、正百两黄、正千两黄八个旗。
每个旗下又分为前、中、后三营,总共分为24个营。
八旗的组织架构主要由王公贵族领导,清朝的皇帝在军事上担任最高指挥职务,而内务府、都司等部门则负责旗兵的训练和事务管理。
此外,八旗中还设有各级指挥官,并根据旗内人数的多少分为额亲军事和正军事。
二、八旗的职能与特点八旗在清朝的统治过程中扮演了多重角色。
首先,八旗充当了清朝的主要军事力量,承担着保卫国家边疆和抵御外族侵略的责任。
其次,八旗也是清朝朝廷的前线行政机构,负责治理八旗驻地的事务,维护地方治安和纳税等工作。
此外,八旗还担负着军需供给、边防巡查和战时动员等任务。
八旗与其他军队相比,具有一定的特点。
首先,八旗不仅是一支具备军事实力的队伍,也是一种与传统中国社会等级制度相结合的特殊组织。
其次,八旗的士兵不仅是军人,同时还是众多生产人口。
他们的生活方式相对较为优越,享受特权,但也要为旗内经济生产和征税等任务做出贡献。
三、对清朝社会的影响八旗制度对清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八旗给清朝统治者提供了稳定的军事基础,保证了其政权的巩固。
其次,八旗在经济生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屯田方面。
八旗骑兵也对清朝的边疆防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八旗的存在也加强了清朝统治者对于各地方头领的控制,使统治更加集中化。
然而,八旗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首先,由于八旗享有特权,其成员享受的待遇相对较好,这对于清朝其他阶层造成了不公平的待遇,导致了社会阶级的不平衡。
其次,八旗由于长期享有特权,对于现代化思想和科技的接纳相对较慢,这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八旗,又称八旗制度,是清代旗人(后演变为满族)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有清一代的根本制度。
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正式创立。
1601年初建时仅三旗:黑旗、白旗、红旗。
1615年因“归服益广”将三旗析设为八: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
合称八旗,统率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
1584年,出身建州左卫的努尔哈赤兴兵,以黑旗为帜。
随着1589年建州三卫的统一,统治人丁也不断增多,努尔哈赤另设红旗军亲领,将黑旗军交由胞弟舒尔哈齐指挥。
1601年征服海西女真哈达部落之后,又分设白旗军,由长子褚英指挥。
红白黑三旗是后来八旗制度的主要基础。
1615年,建州已经吞并除叶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而且蒙古也多有归附。
麾下牛录已有百倍于起兵之初的规模。
因此,努尔哈赤于该年将红白黑三旗及所领牛录析设为八个旗: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
正四旗旗帜为纯色四方形,龙首朝后;镶四旗旗帜为五边形,黄、白、蓝三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龙首朝前。
当时各旗的旗主分别是:正黄旗主多铎、镶黄旗主阿济格、正白旗主皇太极、镶白旗主杜度、正蓝旗主莽古尔泰、镶蓝旗主阿敏、正红旗主代善、镶红旗主岳托。
八旗制度,(镶,俗写亦作厢)。
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之后,为名正言顺及巩固权力,将多铎、阿济格二人统领的正黄、镶黄二旗改色为正白旗与镶白旗,而将自己亲领的原正白旗改色为正黄旗,又夺取杜度的原镶白旗主之位,交由长子豪格担任,改色为镶黄旗。
1635年,正蓝旗主莽古尔泰意图谋反事败遭诛,该旗由皇太极所得,皇太极将其与自己亲领的正黄旗混编重组,成为新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并从中分出8个牛录给予豪格统领的原镶黄旗,又再次将其改色为正蓝旗。
1648年,豪格因1643年的继位之争被摄政王多尔衮陷害下狱暴亡,正蓝旗又为多尔衮所得,多尔衮将其与自己统领的正白旗混编重组,成为新的正白旗和镶白旗,将胞弟多铎统领的原镶白旗改色为正蓝旗。
清朝八旗制度中的八旗指的哪八旗?分别有谁率领?
清朝八旗制度中的八旗指的哪八旗?分别有谁率领?
八旗制度中的八旗
清朝时期有一种制度叫做八旗制度,他是清太祖女儿哈赤制定的。
那么清朝八旗制度中的八旗指的是哪八旗呢?八旗又分别有谁率领呢?
八旗制度中的八旗指的是: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
起先八旗分别由努尔哈赤和他的子孙们统领。
努尔哈赤亲领两黄旗,即正黄和镶黄;次子代善领两红旗,即正红、镶红;第五子莽古尔泰领正蓝旗;第八子皇太极领镶白旗;长孙杜度领正白旗;侄子阿敏领镶蓝旗。
后来八旗的率领者有所变更,改成:清太宗皇太极领两黄旗,即正黄旗和镶黄旗;大贝勒代善领正红旗,二贝勒阿敏领镶蓝旗,三贝勒莽古尔泰领正蓝旗,努尔哈赤十二子阿济格领镶红旗,努尔哈赤十四子多尔衮领正白旗,努尔哈赤十五子多铎领镶白旗。
清代的八旗制度
清代的八旗制度清代的八旗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组织和政治体制。
本文将介绍清代八旗制度的来历、组织结构、功能以及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来历八旗制度起源于满洲部落社会,最早可追溯到中国东北的辽金时期。
满洲人通过建立八个旗帜,以及相应的军事与行政组织,实现了族群内部的团结和管理。
随着满洲人的入主中原,八旗制度逐渐发展为清朝的核心制度之一。
二、组织结构八旗制度以满洲人为主体,分为正、侧两大旗。
每个大旗又细分为三个更小的旗,分别为正黄、镶黄和辅白旗,以及正白、镶白和辅黄旗。
满洲贵族和王室成员属于正旗,汉族、蒙古族等其他族群则属于侧旗。
三、功能1. 军事力量:八旗制度以旗人为主要军事力量,旗人享有特权,具备专业的训练和战斗经验。
旗人组成的满洲八旗军是清朝的骨干力量,参与了许多重大战役,如平定三藩、夷乱,保卫国家稳定等。
2. 行政管理:八旗制度不仅是一个军事组织,还具有行政管理的职能。
正旗设有行政机构,负责管理辖区内的事务,如税收、土地分配、司法等。
侧旗则扮演着协助和支持的角色。
3. 社会秩序:八旗制度对于清代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旗在行政、军事等各方面的强大影响力,使其成为维护社会统一的重要力量。
同时,八旗在收敛民心,消除各族群矛盾,实现满汉蒙三族和谐发展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八旗制度在清代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格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民族融合:八旗制度使得满洲人与其他少数民族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共存与融合关系,促进了满汉蒙三族的融合与发展。
2. 经济财政:八旗人享有特权,并在经济上受到优待,但权力垂直和封闭的结构限制了清朝的经济发展,使得清代中国经济相对滞后。
3. 封建统治:八旗制度的存在使得满洲贵族在政治和军事上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导致中国社会的封建特征更加明显。
4. 社会稳定:八旗制度保持了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统一,有效地管理了庞大的清朝帝国,稳定了社会秩序。
八旗的制度
八旗的制度八旗制度是清朝建立后的军事、政治、经济制度。
它是清朝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是清朝管理和控制民族问题的核心。
八旗制度是由清政府建立的。
清朝在建国时,分为满洲、汉族、蒙古族和藏族四大民族。
其中,满洲族是建国的主体力量,占据着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主导地位。
为了维护满洲族的权益和稳定社会秩序,清政府便在满洲派遣“八布”,即将满洲、蒙古、汉族、葫芦端、鞑靼、女真、羌、江南八个地区的军队划分为八个旗。
后来,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东晋、辽西、察哈尔、山西、山东、直隶、湖广、云南、贵州、甘肃、梓慷等地区也立起了旗。
八旗制度实行世袭。
旗内官员大多是满族人,他们在八旗军中担任的是管理和指挥工作。
旗下军队则由各民族组成,并特设“汉军营”。
军队内部实行等级制度,一般分为厢、寨、旗三个级别。
厢下面是小寨,而小寨下面是旗。
厢和寨相当于分公司或班组,旗相当于分地区或分派出所。
在这个等级制度中,权利和职位是严格区分的。
在军人以外的民众方面,八旗制度同样对各个民族都进行了区分。
据历史记载,八旗制度对不同民族的居住、税收、婚姻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例如,满洲族在婚姻上是允许妻子随夫姓氏的,而汉族则是母姓传承。
此外,清朝政府还对民众的经济活动进行了监管。
如果某个民族想要在清朝境内从事贸易,必须服从清政府制定的贸易规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八旗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它的基本框架仍然没有改变。
直到清朝灭亡前夕,八旗制度仍是清朝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许多满族人仍然愿意以八旗制度为荣。
总之,在清朝建立之初,八旗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为清朝建立了军事、政治和经济基础,同时也帮助清政府控制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稳定了社会局势。
虽然八旗制度存在一些缺陷,但它是清朝民族管理的重要手段,至今还留下了许多有意义的历史文化遗迹。
清朝八旗制度
清朝八旗制度
清朝的八旗制度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之制确立。
在八旗制度下,每300人设一牛录,每5牛录设一甲喇,每5甲喇设一固山,同时规定每固山设固山额真1人。
据史籍记载,当时编有满洲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
此时所编设的八旗,即后来的满洲八旗。
清太宗皇太极时期,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旗制与满洲八旗同。
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
入关后,为加强军事防御,清廷令八旗兵在京师与各地驻防。
同时采取了大规模的“圈地”活动,圈占民人的大批良田划归旗人,并豁免旗人的税赋与劳役,优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颓废和寄生性,甚至出现“生计”问题。
总的来说,八旗制度与清政权相始终,它既是清王朝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终走向衰败没落之路。
八旗制度内容
八旗制度内容
八旗制度是清朝在政治、社会和军事方面的一种特殊制度。
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八旗的划分:八旗是根据满洲人的社会等级和职责划分的八个组织单位。
分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正五色、镶黄、镶白和镶红旗八个旗。
2. 旗人的义务:旗人是满洲人在八旗制度下的一类特权阶层。
他们有免税、免役、免徭的特权,但同时也有服从军事命令和保卫边防的义务。
3. 军事组织:八旗制度以旗为单位组织军队。
每个旗都设有所属军队,由旗人组成,负责边防和维持社会秩序。
这些旗军都有自己的统帅,并在清朝的军队系统中起到重要作用。
4. 经济特权:八旗制度给予旗人一系列的经济特权,例如安排他们在全国各地有优先购买商品的特权,以及享受土地分配、商业特许权等。
5. 社会地位和特权:旗人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特权,例如在官员选拔中占有较大比例,可以享受更高的待遇、更大的权力和更多的特权。
总的来说,八旗制度是满洲人特有的组织制度,通过旗人的军事、社会和经济特权来维护其特殊地位,并为清朝的统治和边防起到重要的作用。
清朝的八旗制度解析
清朝的八旗制度解析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267年,历史悠久。
在清朝的统治期间,其最重要的组织形式之一便是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是清朝建立起来的独特的军事组织和社会制度,其悠久的历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大特色。
本文将从八旗制度的背景、八旗制度的组成、八旗制度的演变以及八旗制度的评价四个方面来对八旗制度进行解析。
一、八旗制度的背景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由于清朝的建立与维护离不开大规模的战争与征服,因此在其建制早期,亲信与奴隶这两种制度便成为了清朝的两大特色。
亲信制度是指皇帝与其家族的成员对于武臣的赏识和最高的掌控力度,亿城娱乐奴隶制度则是指从明朝繁荣时期到了清朝康熙年间,许多中国人被奴役到满族贵族家庭中,从事繁重劳动。
而在亲信制度和奴隶制度之上,为了更好地组织和控制军队,八旗制度在清朝建立起来,成为了日后几百年中国军事与政治的重要组织形式。
二、八旗制度的组成八旗制度是指清朝建立起来的一种以八色旗为象征的兵役制度和社会制度。
八旗共分为三大类:1.正、镶、边:为满洲满族部队,也是八旗中最为核心和最为优越的部队,其旗下的士兵有年金、官衔和土地等福利。
2.正蓝、镶黄、边白:为蒙古蒙古族部队,其优越度不如满洲满族部队。
3.正红、镶白、边绿:为汉族汉军部队,作为从明朝开始顺服的旗人,其地位较为低下,不具有前两类旗人的优越地位。
每一类旗下的兵役制度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旗人分为汉军、蒙军和满洲三种族群,根据所属部队不同而进行划分。
由于其具有军事性质,所以八旗制度从组成上已经体现出其军事存在的基本要素和特征。
三、八旗制度的演变在清代的漫长历史中,八旗制度也变更了多次,其中最重要的变化发生在康熙时期。
康熙帝在位时期对八旗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除了增加了骑兵、炮兵等新兵种以外,还对各部队的编制进行了优化,使其更加符合实际战争的需要。
同时,康熙还将八旗制度扩展到了全国,将千兵千户制度与八旗制度相互融合,使得统治全国变得更加方便。
八旗制度内容
八旗制度内容八旗兵制是清代军队的编制。
清朝统一彳爰,为扩大军事实力和笼络人心,又拉了汉军八旗和蒙八旗,各旗有扩军、前锋、骁骑、健锐,火器和步军等营伍。
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
京营是清驻防京师的满洲等八旗军的总称,由朗卫和兵卫组成。
侍卫皇室的人,称朗卫,且必须是出身镶黄、正黄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
驻防指分镇各省者为驻八旗。
八旗都统直接指挥是骁骑营,由总统或统领指择有前锋营、扩军营、健锐营、火器营、步军营。
下五旗亲军属於各王公,京营总兵约十万,驻防兵十万七千余人分驻各省要冲。
【骁骑营】清代禁卫军之一,起皇太极天聪年间所设的阿礼哈超哈营。
顺治时详定制度,满洲I、蒙古、汉军八旗均设骁骑营,为八旗都统的直属部队。
满洲骁骑营所辖有马甲、领催、匠役,其人员从满洲八旗每佐领下抽调。
【扩军营】清代禁卫军之一。
始建於皇太极天总年间的巴牙喇营,上三旗守皇宫禁门,即午门,东西华门和神武门等,下五旗守王公府门。
雍正时,改为均司禁卫。
从满蒙八旗中抽调,每旗设扩军统领一人;雍正三年,增设了圆明园八旗扩军营,驻於该园周围,以司禁卫。
【前锋营】清代禁卫军之一。
始建於皇太极天聪年间葛布什贤超哈营。
挑选满蒙八旗各佐领下的扩军马甲,养育兵等技艺优秀和身强力壮者锐部队,独立为营。
清代大规模的巡活动很多,前锋营负责皇帝巡幸时的前哨警卫。
【健锐营】清代禁卫军之一。
也称云梯兵。
乾隆十四年(1749年)设立。
驻扎在北京香山实胜寺旁,习攻坚之战。
营兵从八锋中壮健者挑选,兵额2000,满人居多。
设总统大臣管理,下有翼长,参领等官。
【火器营】清代京军之一。
康熙因平定三藩战争之需,非常重视火炮技术,於1691年定全营均练习火炮,并掌皇帝的守卫扩从。
营兵从满蒙汉八旗中抽调,共辖官兵近八千人。
火器营在平定三蕃,收复台湾和抵御沙俄侵略等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步军营】清代禁卫军之一。
守卫京师,满蒙汉八旗分驻京城,人类较多,康熙十三年,定制兵额21158人。
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
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
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队),设甲喇额真(参领)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都统、旗主)一人,副职一人,称为左右梅勒额真(副都统)。
皇太极即为后为扩大兵源在满八旗的基础上有创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编制与满八旗相同。
满、蒙、汉八旗共二十四旗构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
满清入关后八旗军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
正黄旗以旗色纯黄而得名。
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为上三旗,上三旗内无王,都归皇帝所亲统.兵是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
至清末,是八旗满洲中人口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镶黄旗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南部。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
清末时的规模是辖84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13万人。
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嘉庆帝的皇后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贵妃,“垂帘听政”的慈禧和慈安(也称东宫)都是,朝廷的高级官员中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
正红旗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为纯红而得名,正红旗是下正红旗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1.5万人。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隶正红旗;清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绅也是正红旗人。
镶红旗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请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红色镶白而得名,镶红旗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八旗制度的划分
八旗制度的划分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军事、政治和社会制度,根据驻扎地和血统的不同,将清朝的旗人分为八个旗,即正白、正黄、正蓝、正红、正嘉、副白、副黄、副红旗。
每个旗内都有统领官,下设所辖兵营。
八旗制度的划分如下:
1. 正白旗:最高等级的旗,是皇帝和皇后所属的旗,具有极高的特权地位。
2. 正黄旗:包括皇亲国戚和贵族,是皇族的旗。
3. 正蓝旗:由满洲贵族组成,是重要的军事旗,统领军队。
4. 正红旗:由居住在北京的满洲人组成,主要从事军事和警卫工作。
5. 正嘉旗:由满洲贵族中的一部分组成,主要从事管理和文职工作。
6. 副白旗:比正白旗略低一级,由满洲汉军后裔组成,负责守卫皇城和京中区域的安全。
7. 副黄旗:满洲八旗中规模最大的旗,由满洲汉军后裔组成,负责边境地区的守备工作。
8. 副红旗:满洲汉军后裔的旗,主要从事军事和警卫工作。
以上便是八旗制度的划分。
八旗制度的建立和实行,有效地支撑了清朝政权的稳定,并加强了满洲人对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
清八旗制度
谢谢观赏!
Thanks!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录
1
2
简介 分类
1
简介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一种社 会组织形式,旗,满语为 gusa(汉音固山)。满洲人 运用此军事组织制度建立了 清朝。在平时,人们从事耕 作、狩猎等活动;在战时则 应征为兵,起源于女真族的 狩猎组织──牛彔。具有旗 籍的家族人员称为旗人。到 19世纪末随着清朝的解体, 八旗军事组织制度不复存在。 但一部分八旗的后代仍自称 为旗人。
2
分类
正黄旗 上三旗之一。【清末期管 辖兵力】:92个佐领、2 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力 (满洲八旗中人口最多) 【总人口】:约15万人 【名人】:纳兰明珠纳兰 性德(康熙帝宠臣)、索 尼(重臣)、吴京(重臣)
镶黄旗
上三旗之一。【驻屯地 】:今内蒙古锡林郭勒 盟西南部【清末期管辖 兵力】:84个佐领、2 个半分佐领、约2万6千 兵力【总人口】:约13 万人【名人】:孝和睿 (嘉庆帝的皇后)、慈 安等
正蓝旗
下五旗之一。【驻屯 地】:今内蒙古锡林 郭勒盟南部【清末期 管辖兵力】:83个佐 领、11个半分佐领、 兵2万6千【总人口】 :约13万人【名人】 :崇绮(1864年状元 。戸部尚书。同治帝 之皇后阿鲁忒氏之父 )
忀蓝旗
下五旗之一。【驻屯地 】:今内蒙古乌兰察布 市东部【清末期管辖兵 力】:87个佐领、1个 半分佐领、兵2万7千【 总人口】:约13万5千 人【名人】:侯宝林( 相声家)、慈禧(咸丰 帝皇贵妃)、肃顺(辛 酉政变中遭处死的户部 尚书)
正白旗
上三旗之一。【驻屯地 】: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 南部【清末期管辖兵力】 :86个佐领、约2万6千兵 力【总人口】:约13万人 【名人】:郭布罗婉容、 荣禄
清朝的八旗制度
清朝的八旗制度是指清朝建立的一套特殊的军事、行政和社会组织体系,用于管理和统治满洲人及其后裔。
以下是关于清朝八旗制度的基本信息:
1.起源与发展:八旗制度起源于17世纪初期,由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并在后来的发展
中逐渐完善。
最初分为四旗(正黄、正白、镶黄、镶白),后来扩展为八旗(正黄、正白、正蓝、正红,镶黄、镶白、镶蓝、镶红)。
2.组织结构:八旗制度以旗为单位,每个旗下设有领旗大臣和各级官员。
旗下的士兵被称
为旗人,他们是清朝军队的核心力量。
旗人按照血统划分为真旗人(满洲贵族后裔)和汉军旗人(汉族入旗者)两种。
3.军事功能:八旗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维护满洲贵族的地位和权力,并确保军事统治。
八旗
作为清朝主要的军事力量,负责维护边疆安全和镇压内乱。
4.行政管理:八旗制度涵盖了行政、经济和社会管理方面。
每个旗设有旗长和各级官员,
负责管理本旗的行政、司法和税收事务。
旗人享有一定的特权,例如免徭役和赋税。
5.社会地位:旗人在清朝社会中拥有特殊的地位和特权。
他们享有优先权和特殊待遇,比
如在土地分配、官职晋升和赏赐方面优于汉族百姓。
6.慢慢衰落:随着时间的推移,八旗制度逐渐衰落。
19世纪后期,清朝社会发生了巨大
变革,内外压力加大,导致八旗制度的崩溃。
1909年,清朝废除了八旗制度,并将旗人与普通百姓平等对。
清朝的“八旗制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八旗”分别指什么?
清朝的“八旗制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八旗”分别指什么?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从努尔哈赤在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创立,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瓦解,前后存续三百余年时间,历经兴衰。
可以说整个清朝的历史,也就是一部清朝“八旗子弟”从兴起、繁荣、落后再到衰亡的历史。
满族是女真人的后裔,早期主要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依靠血缘和地域形成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的部落,部落集体组织的方式称为牛录制,总领称为牛录额真,额真又称厄真,是“主”的意思。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建立了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
后来由于归附者众,就将原来的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总称八旗。
这是八旗制度的形成。
八旗之下每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设甲喇额真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一人;副职一人,称为左右梅勒额真。
皇太极时期为扩大兵源,在满八旗的基础上又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编制与满八旗完全相同。
满、蒙、汉八旗共二十四旗构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
满清入关后八旗军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
八旗中,正黄、镶黄和正白旗为上三旗。
上三旗归皇帝亲自指挥,兵是皇帝亲兵,皇宫侍卫也从上三旗中挑选。
下五旗包括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别统领。
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
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
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
入关以后,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
八旗制度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为发展和巩固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保卫边疆和防止外来侵略做出过重要贡献,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八旗制度中落后的一面也日益显现,战斗力也逐渐减弱,在清朝后期更是屡战屡败,不得不依靠汉族的一些地主武装。
清朝八旗制度
清朝八旗制度
摘要:
1.八旗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2.八旗制度的组织结构
3.八旗制度的功能与作用
4.八旗制度对清朝的影响
正文:
清朝八旗制度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起源于女真族的狩猎组织——牛录。
这种组织形式由清太祖努尔哈赤在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 年)创立,最初设有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
后来,努尔哈赤将其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
这些旗帜分别以不同的颜色为标识,旗下统领满、蒙、汉族军队。
八旗制度的组织结构十分严谨。
每300 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队),设甲喇额真(参领)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都统、旗主)一人,副职一人,称为左右梅勒额真(副都统)。
这种层级管理体系使得八旗制度在战争中有着强大的动员能力和战斗力。
八旗制度的功能与作用主要体现在军事和行政管理两个方面。
在战争时,八旗制度可以迅速调动军队,统一指挥,协同作战。
在平时,八旗制度则负责管理旗下人口、土地和资源。
此外,八旗制度还具有维护国家统一、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等作用。
八旗制度对清朝的影响深远。
首先,八旗制度为清朝提供了强大的军事保
障,使得清朝在战争中屡次取得胜利,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八旗制度促进了满族与其他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然而,随着清朝的衰落,八旗制度逐渐暴露出其弊端,如官员腐败、军队战斗力下降等问题,最终导致清朝的灭亡。
总之,清朝八旗制度是一种具有深刻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的社会组织形式。
清朝八旗制度
清朝八旗制度清朝八旗制度是清朝建立的一种兵制和行政制度。
该制度在清朝建立初期的1644年至清朝灭亡的1912年期间得以保留,并且在整个清朝时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八旗制度由顺治帝于1644年创建,被称为八旗的是由满洲人组成的军队,分为正黄、协白、镶黄、镶白四个旗,每个旗又分为左、右两翼,共计八个旗。
八旗制度不仅仅是军事组织,也是社会组织和行政管理的架构。
八旗制度在清朝的初期是作为对抗明朝的军事组织而形成的。
当时,满洲人的势力还不足以征服全国,因此需要建立一种以八旗为基础的组织体系来维持统治。
八旗制度通过划分为八个旗,为满洲人提供了团结和凝聚的力量。
每个旗都由各自的旗主负责管理,并且旗下的人们也享有各种特权和优惠。
八旗制度的核心是军事组织。
每个旗都有自己的兵力和指挥官,他们在战争和军事行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每个旗都有自己的基地,拥有自己的驻扎地。
八旗的士兵和指挥官都接受了专业的军事训练,使他们成为战场上的精锐部队。
八旗的士兵通常骑马并使用弓箭,这使得他们在战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八旗军队在很大程度上负责保卫国家边境和进行对外征战。
除了军事组织,八旗制度还涉及社会和行政管理。
每个旗下都有自己的社区和村庄,这些地方为八旗人提供了居住和生活的场所。
这些社区和村庄是由旗主或其他权威人物负责管理的。
八旗人享有一些特权,例如免税和免役。
他们也有自己的法律和法规,用于维护秩序和处理犯罪问题。
八旗人还享有一定的土地和财产权,使他们能够维持自己的生活。
八旗制度还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一定的统治和控制作用。
八旗军队和八旗社区的存在使得满洲人能够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其他族群。
其他族群被视为“阿哥”(汉语译音),没有与满洲人平等的地位和权利。
这种不平等对满洲人的统治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洲人的统治逐渐被汉族人抵制和反抗。
尽管八旗制度在清朝的早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在清朝晚期逐渐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力。
总的来说,清朝八旗制度是一个基于军事组织和行政管理的制度。
清朝八大旗排名和介绍
清朝八大旗排名和介绍一、满清八旗产生的原因说到八旗的制度,其实是在清代女真族人的社会需要下产生的,女真族人原是生活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大多数以涉猎为生。
而八旗最早的雏形就是女真族狩猎的小队“牛录”。
1584年,努尔哈赤慢慢的崛起,随后便当上了建州治理下的一名官员。
手底下统领着大约300多号人。
随着努尔哈赤一步步的征服,部落和人数也在不断的增加。
管理起来不是很方便,所以便想出了一个办法。
在每个“牛录”中.也就是每个小队中选择一个领队的作为佐领,而在五个佐领里面又设置一个参领;5个参领统称为一旗,然后选出一个来当作旗主,这也就是八旗的由来。
二、满清八旗正式成立1615年,努尔哈赤已经吞并了大大小小所有的女真部落,手底下的人数也迅速增加,原来的黄白红蓝四旗已经不足以统治这么多人。
所以努尔哈赤便在原有的四旗又增加了4个,也就是把原来的四旗颜色不变又加了点缀和镶边。
本来最一开始的四旗有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
后来加上镶边的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这四个旗。
然后慢慢满清八旗也算是正式成立了。
三、满清八旗的制度以旗统人是八旗制度的特点,八旗集结了生产、军事、社会还有等各个职能于一身。
在军事力量上,凡是隶属于八旗的人都可以称成为士兵,所以也就有了满城皆兵的说法,外出的时候是带军打仗的士兵,回来则是普通的平民百姓的。
八旗制度下个体之间是独立性很强,不存在有什么相互联系相互协作之间的关系。
而且在皇帝建立八旗制度的时候,把全部的人都包括来归降自己的人和一些战俘都含在了八旗之内。
而其他旗主是不可以命令除自己旗以外的人的。
所以说八旗有这相对的独立性。
其旗主在这个旗里有着很大的权力,完完全全统领着这个旗,他们手底下的部下之间的等级关系也是非常的严格的。
无论事情大小都需要请示旗主,只有得到了旗主的允许,才可以进行实施。
努尔哈赤作为八旗的首领,对八旗有着绝对的控制和领导能力,可以直接向八旗的任何一支直接下达命令,而八旗的所有旗主都需要向他负责,集体听从努尔哈赤的领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八旗制度是一个集()为一体的组织。
A、经济、政治、文化B、经济、政治、社会C、经济、军事、社会D、政治、经济、军事我的答案:D2、清代的八旗制度是由哪三个部分组成的?()A、八旗满洲、八旗中原、八旗蒙古B、八旗满洲、八旗汉军、八旗蒙古C、八旗满洲、八旗汉人、八旗蒙古D、八旗东北、八旗中原、八旗蒙古我的答案:B3、八旗制度最基本的特征是“以旗统人”。
()我的答案:√4、八旗制度是一个军政合一、军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并不完全是一个军事组织。
()我的答案:√5、“指婚”步骤中最重要的是()。
A、呈报宗人府B、钦天监合算八字C、颁发御旨D、授予品级我的答案:C6、一般旗人的婚嫁权归()所管理。
A、自己B、父母C、贝勒D、佐领我的答案:D7、清朝时期允许皇室男女与民人通婚。
我的答案:×8、选秀女合例年龄应当是()。
A、12-19岁B、12-18岁C、13-17岁D、13-16岁我的答案:D9、清朝选秀女制度变化,秀女范围逐渐缩小最主要的原因是()。
A、受汉族传统礼教的影响B、八旗人口增长很快C、限制部分宗族在朝廷的权势范围D、以上都不是我的答案:B10、清朝中期以前,所有的八旗女子曾经都要参加阅选秀女。
()我的答案:√11、以下关于清朝宫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务府一年一次阅选宫女。
B、宫女可以充当内廷使女。
C、宫女的选择范围也逐渐缩小。
D、宫女到了二十五岁可被遣送回家。
我的答案:C12、清朝的宫女主要来自于外八旗。
()我的答案:×13、关于清朝对儒家学说态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儒学非常尊崇,并付诸实践B、汉族士大夫在这个方面的影响力远大于满族学者C、儒学是清朝社会两性关系、妇女观念的核心D、由皇太极开始,将儒家伦理道德作为满族社会遵行的准则我的答案:B14、清朝接受儒学伦理道德后,对妇女生活、婚姻的规范发生了哪些改变?()A、婚娶按照辈分,不许一夫多妻B、严格的嫡庶之间的区别C、禁止从死,禁止收继婚D、以上都是我的答案:D15、清朝在尊崇儒学的情况下,满族社会尤其是旗人妇女保留了哪些固有特点?()A、禁止旗人妇女缠足B、服满族衣冠和服饰C、旗人妇女善于操持家务D、以上都是我的答案:D16、清朝对八旗寡妇的优抚包括旗兵孀妇、旗人寡妇终生半俸半饷政策。
()我的答案:√17、“出旗为民”政策的实施是在()。
A、雍正年间B、康熙年间C、嘉庆年间D、乾隆年间我的答案:D18、不同的户籍称谓,表示的是在八旗内不同的身份和地位,而身份和地位的不同,又直接关系到所获钱粮的多少,是不可等闲视之的大事。
()我的答案:√19、清朝入关后,八旗制度的军事功能进一步强化,经济和社会生产功能弱化。
()我的答案:√20、清朝男子退丁的年龄是()。
A、40岁B、45岁C、50岁D、60岁我的答案:D21、清朝时期,甲兵的俸禄与七品县官俸禄相当,待遇优厚。
()我的答案:√22、根据兵丁身份的不同,八旗的兵饷可以分为米和银两种。
()我的答案:√23、关于八旗起源,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八旗最早起源于牛录额真,但早期只有四旗B、1601年努尔哈赤对牛录组织首次进行大规模改造与重建C、每两百人内设立一牛录额真管属D、牛录是八旗最基层的组织我的答案:C24、以下不是八旗制度特点的是()。
A、盖凡隶于旗者,皆可以为兵B、出则为兵,入则为农C、八旗制度只针对满族人,对汉族人没有作用D、平均主义我的答案:C25、清代所分的旗人全都是满族,民人则不完全是汉族。
()我的答案:×26、八旗制度是1615年建立的。
()我的答案:√27、八旗组织分为旗、固山、牛录三个层次。
()我的答案:×28、下列关于牛录额真种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勋旧佐领”是国初各部落长率众来归B、“世管佐领”是仅同弟兄族里来归授之以职者C、“公中佐领”是户少人丁,合编佐领D、“公中佐领”相对来说地位最低我的答案:C29、下列关于入关前牛录额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牛录额真大约有九十六个出自建州女真B、海西女真出身的牛录额真大约有四十七个C、东海女真出身的牛录额真大约有六十多个D、海西女真在编制的时候没有打乱原有的部落组织我的答案:D30、下列关于八旗汉军说法不正确的是()。
A、早期,八旗里的汉人主要操演火炮B、1637年,乌真超哈被分为左、右翼两旗,由此为建立汉军之始C、建立汉军最初是因为红衣大炮的建立D、崇德四年,也就是清军入关前五年,八旗汉军正式建立。
我的答案:D31、八旗制度里,每一旗里边都有满洲、蒙古、汉军。
()我的答案:√32、三藩在清军入关之前各成一军,清军入关后就立即被编入了八旗。
()我的答案:×33、下列关于都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A、主要职责是掌宣布教养B、都统是一旗的军政长官C、直接承受皇帝的命令来办事D、和入关前的旗主权力相当我的答案:D34、顺治时期,上三旗不包括()。
A、正黄旗B、正蓝旗C、正白旗D、镶黄旗我的答案:B35、下列关于佐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A、佐领是一个军事编制B、佐领是一个户口单位C、入关后,佐领和都统的关系由君臣变为私属D、佐领职掌人口、田宅、婚丧、兵籍我的答案:C36、固山以人丁为细胞,人丁是以牛录为编组。
()我的答案:×37、皇太极制定了八旗共治国政制度。
()我的答案:×38、关于清朝内务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内务府的两个组成部分分别是管领和佐领B、内务府同属于外廷,外廷管理内务府C、内务府由太监和包衣组成D、内务府只管理上三期的包衣我的答案:B39、八旗内部的区别有()。
A、上三旗与下五旗之分B、内三旗与外八旗之分C、清代抬旗与改旗之分D、以上都是我的答案:D40、内务府下的旗鼓佐领不是汉军,它跟汉军是两个系统。
()我的答案:√41、八旗军每年()时节要在本旗校场进行操练。
A、冬至B、秋分C、夏至D、春分我的答案:D42、京师禁旅的兵种不包括()。
A、前锋B、护军C、马甲D、骁骑我的答案:D43、按照清朝八旗布防,驻防北京城东的是()。
A、两黄旗B、两白旗C、两蓝旗D、两红旗我的答案:B44、下列不属于京西外三营的是()。
A、圆明园护军营B、香山健锐营C、海淀蓝旗营D、蓝靛厂外火器营我的答案:C45、为攻打大小金川而专门成立的八旗兵种是()。
A、护军营B、绿营C、火器营D、健锐营我的答案:D46、清朝军队中最核心、最精锐的部队是()。
A、骁骑营B、护军营C、侍卫亲军D、前锋营我的答案:C47、虎枪营是清朝末年为应对西方侵略而设立的军事机构。
()我的答案:×48、清朝护军营和前锋营都是按照左右翼设置的。
()我的答案:×49、下列关于畿辅驻防说法不对的一项是()。
A、它是清朝从顺治到康熙之初设置驻防的首重之区B、它是八旗驻防设置最早、部署最周密的地点C、畿辅的地区不可变化D、京畿的军事防卫体系,迟至康熙十二年前后才基本建成我的答案:C50、清朝前期,畿辅驻防以八旗满洲、八旗蒙古为主,后期编入八旗汉军。
我的答案:×51、“三藩”平定之后,畿辅北部的防卫开始逐步增强。
()我的答案:√52、八旗畿辅驻防体系宣告完成的标志是()。
A、顺义驻防的建立B、八达岭驻防的建立C、良乡驻防的建立D、密云驻防的建立我的答案:D53、清朝设立伊犁将军,管辖的地方是()。
A、东北地区B、蒙古地区C、新疆地区D、西藏地区我的答案:C54、蒙古准噶尔部属于()蒙古的一支。
A、漠北蒙古B、漠南蒙古C、外藩蒙古D、漠西蒙古我的答案:D55、自康熙中叶开始,清朝防守的重点从西北部向东南部转移。
()我的答案:×56、清朝当时停设驻防的原因,不包括以下哪一点?()A、满汉之间的民族关系紧张B、重视畿辅驻防C、兵丁往来花费太大D、清初政策摇摆不定我的答案:B57、清朝早期最早设立的八旗驻防点不包括()。
A、天津B、江宁C、西安D、杭州我的答案:A58、西安是清朝当时驻兵最多的一个驻防点。
()我的答案:√59、下列关于满洲统治者部署驻防各处策略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以满洲兵丁控制汉军兵丁B、以蒙古兵丁控制绿营兵C、以韩军兵丁控制绿营兵D、合八旗、绿营兵控制全国我的答案:B60、清初直省三大军事重镇不包括:()。
A、西安B、福州C、江宁D、荆州我的答案:B61、清朝时期,由汉军单独驻防的驻防点是:()。
A、西安、江宁B、西安、福州C、福州、广州D、广州、江宁我的答案:C62、三藩平定,全国统一后,清朝开始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方向发展。
()我的答案:√63、清廷防卫蒙古的军事特点不包括:()A、八旗驻防点设于蒙古外围B、内外蒙古本土直接设兵C、在蒙古与内地交界处的重要驻防,均以种种特殊原因为借口而设置D、畿辅、山西、黑龙江的驻防,实质上与防范蒙古诸部有很大关系我的答案:B64、满洲统治者针对蒙古问题采取了的措施不包括()。
A、满蒙通婚B、封爵蒙古王公C、提倡汉传佛教D、盟旗制度我的答案:C65、下列关于清廷规定满城旗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不准离城40里之外B、晚上必须按期归城C、不准随便干预民事D、主要负责缉捕巡防我的答案:D66、清廷所设置的防范蒙古防线中,最重要的北线。
()我的答案:×67、雍正朝设立八旗水师营最根本的原因是()。
A、防止从水路上攻打京城B、控制台湾和澎湖地区C、绿营兵巡洋人数不够D、控制绿营兵我的答案:D68、下列关于西北沿线设置八旗驻防的作用和意义,说法不正确的是()。
A、便于支援西安驻防点,加快与内地的作战速度B、便于筹集粮饷C、使全国内地的驻防布局基本达到了平衡D、为乾隆时期版图的奠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的答案:A69、第一个八旗水师营设立在()。
A、广州B、福州C、杭州D、天津我的答案:D70、成都将军是当时将军级驻防里事权最终的一个。
()我的答案:√71、终清一代,八旗满蒙水兵始终不能够达到绿营水师的水平。
()我的答案:√72、清朝政府在开原、义州设置驻防的原因是()。
A、防止本地恶癖侵害朝鲜国的进贡贸易B、缉拿贩卖偷挖人参的大案C、保卫盛京D、只有这种相对富饶的地区才能供众多兵丁耕获或驻扎我的答案:D73、关外三将军所属地方不包括:()A、盛京将军B、辽宁将军C、吉林将军D、黑龙江将军我的答案:B74、关于东北三将军的设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东北三省不设总督、巡抚等地方行政官员B、驻防将军是东北三省最高长官C、东北三将军的职权比一般直省重D、三将军是集军事、地方民政、财务于一身的一省首领我的答案:D75、乾隆整顿官场风气的措施有()。
A、对驻防最高长官的控制B、停止由本地人任本地驻防将领的做法C、严格朝觐制度D、以上都有我的答案:D76、盛京驻防的作用主要是兵源的集结地和转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