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环境形势与七大环境经济政策
形势与政策中国经济与环境发展的关系
形势与政策:我国经济与环境发展的关系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和措施,旨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我国经济与环境发展的关系,分析政府的政策与措施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挑战和影响。
一、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紧密相连的。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我国家之一,在经济高速增长的环境问题也逐渐凸显。
水、土壤、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不容忽视,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
2.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环境问题不仅对人民健康构成威胁,还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导致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粮食安全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国家的资源供给,限制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3.环境保护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只有通过环境保护,才能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维护生态平衡,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政府政策与措施对环境的影响1.《环境保护法》的实施。
《环境保护法》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法律基础。
这部法律明确了对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和责任,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2.环境税法的推行。
2018年1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环境税法,这是我国首部以税收方式治理环境污染的法律。
这一法律通过对排污单位征收环境保护税,实现了“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有效地激励企业减少排污,推动了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
3.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
我国政府出台了多项节能减排政策,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提高了产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了污染排放,为经济发展创造了相对清洁的生产环境。
三、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挑战和影响1.水资源短缺。
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较为匮乏的国家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愈发尖锐,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
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20xx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较强,经济仍具备实现平稳快速增长的有利条件。
但也应看到,经济运行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因素,一些长期性的矛盾和问题还需要通过深层次的改革和调整来加以解决。
(一)外部条件分析20xx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但外部市场需求恢复正常快速增长须要较长时期。
在各国送出的“强力药方”促进作用下,全球经济发生大病初愈迹象。
美国经济在经历了有几个季度的复苏后初现快速增长曙光。
世界各大主要经济体均发生相同程度快速增长。
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已经开始发生衰退迹象,但目前仍遭遇失业率攀升、财政赤字激增和消费低迷等诸多挑战,经济提振计划也将膨胀或陆续选择退出,经济全面衰退将就是一个坎坷而漫长的过程。
(二)内部条件分析1、国内消费市场开拓空间宽广,但难度减小国内消费市场仍有很大的潜力:首先,农村消费市场将会迅速启动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次,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信心增加,有利于刺激本轮消费升级。
但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增收困难情况下,同时受未来支出和消费习惯等多重因素制约,我国消费增长难以持续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2、国内投资快速增长具有潜力,但民间投资意愿不弱我国的国内投资增长具备一定的潜力,主要表现在:就业压力和改善现状的迫切愿望,形成了高涨的投资热情;房地产、汽车工业发展带来的产业规模扩大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变化,为投资提供了广阔空间;巨大的国民总储蓄和国外投资,为投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但目前经济增长动力主要还是依靠投资拉动,政府投资增速比民间投资增速要快得多。
实现经济明显复苏的关键还是要带动民间的投资。
3、平衡出口政策实效显著,但外贸形势不容乐观首先,近期人民币升值压力有所上升,美元出现较大幅度贬值。
美元中长期弱势格局难以根本改变,而中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和巨大的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压力近期有所上升,不利于中国出口回升。
我国目前的环境形势
我国目前的环境形势: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环境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近十年,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全国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单位产品的污染物排放量逐年下降,国家控制的主要污染物排放增长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
一批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示范城市和地区,出现了经济快速增长、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的局面。
但是,当前的环境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重要河流与湖泊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一些农村地区的群众仍在饮用不合格的水;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威胁居民身体健康;工业危险废物、城市垃圾的数量在增加,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滞后;噪声扰民相当严重。
生态破坏问题突出。
水土流失、沙化土地以及天然草原退化问题仍然存在,森林生态功能不足;一些北方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超过了合理水平,流域生态功能严重失调;境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粗放型增长方式是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
人口多、资源少、环境容量小、生态脆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建立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基础上的快速增长,使资源难以为继,环境不堪重负。
我国环境的前景如何?未来15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继续增长,环境保护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任务更加艰巨:一是在工业化进程中,造纸、酿造、电力、化工、建材、冶金等行业将继续发展,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难度加大;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长期存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烟尘、粉尘治理任务将更加艰巨;三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量的垃圾与污水得不到安全处置,工厂搬迁后土地污染凸显,沿海地区高强度的开发加大了近岸海域的环境压力;四是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养殖业的无序发展、农村卫生设施落后、污水灌溉以及工业不断向农村转移,将加剧农业面源和农村环境污染,既损害农民的健康,又威胁农产品安全;五是在社会消费转型中,电子电器废物、机动车尾气、有害建筑材料和室内装饰不当等各类新污染呈迅速上升趋势;六是转基因产品、新化学物质等新技术、新产品将对环境和健康可能带来潜在风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害加重。
国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政策
04
政策实施效果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资源节约
循环经济政策强调减少资源消耗 和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
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消耗。
高效利用
通过技术进步和工艺改进,提高 生产过程中资源利用效率,减少
能源、水资源等消耗。
回收利用
推动废旧物品回收利用,促进再 生资源产业发展,提高资源循环
利用水平。
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减少污染排放
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减少污染物 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保护
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修复生态环境,保 护生物多样性。
环保监管
加强环保监管力度,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 击,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产业结构调整
01
鼓励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推
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创新驱动发展
02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提高
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绿色发展
03
倡导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
护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节能减排
01
鼓励企业采用节能技术和设备,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降低
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绿色消费
02
倡导绿色消费理念,推广低碳生活方式,鼓励消费者选择环保
3
强化政策支持
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如财政补贴、 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以促进循环经济的快速 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加强科技创新
加大对循环经济相关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培养专业人才
当代的形势与政策
当代的形势与政策引言在当今世界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各国政府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不断调整和制定政策。
形势与政策是相辅相成的,形势的变化推动了政策的调整,而政策的制定则影响和塑造着当代的形势。
本文将探讨当代的形势与政策,并分析其互动影响。
当代的形势经济形势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速了经济全球融合的进程。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业务,国际贸易不断增加。
然而,全球经济增长不平衡,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的发展挑战。
此外,金融市场波动性增加,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深远影响。
面对这种形势,各国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际竞争力。
社会形势全球范围内,社会变革的速度越来越快。
人口结构发生变化,老龄化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同时,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出了巨大需求。
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社会问题也亟待解决。
各国政府积极采取政策措施,以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环境形势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挑战之一。
气候变化、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不断加剧。
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努力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国际合作也在环境领域逐渐加强,以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当代的政策经济政策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降低企业税费、推动创新和科技进步、促进贸易自由化等。
此外,各国政府还致力于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培训机会,以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
社会政策为了应对社会变革的挑战,各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社会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覆盖范围。
此外,各国政府还加强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提升社会公平和正义。
环境政策为了应对环境问题,各国政府制定了环境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强能源效率、推广可再生能源等。
国际合作在环境领域也变得更加紧迫,各国政府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
形势与政策的互动影响形势与政策是相互影响的。
形势与政策-环境保护
形势与政策——环境保护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期,处在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的高峰期,环境状况距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
如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切实保护好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中国21世纪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一.中国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
中国环境十大问题是指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旱灾和水灾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WTO与环境问题、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身边的问题,时时刻刻会影响这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我经常听到的便是大气污染与水污染,垃圾处理,所以着重介绍一下这三个问题。
1.大气污染问题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
2000年我国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092万吨。
大气污染是我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
2.水环境污染问题我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了使用功能。
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3.垃圾处理问题目前,我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
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
塑料包装物和农用薄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如今的环境污染问题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中国近些年的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
但也应当看到,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中部地区不论在经济总量上还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上,都还存在较大差距。
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投资不足应该是重要原因之一。
2005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为48.6%,中部6省为44.3%,比全国低4.3个百分点;全国人均投资6776元,中部6省为4474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6%。
当前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与应对之策
当前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与应对之策近年来,全球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退化、气候变化等问题不断加剧,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应对这一严峻形势,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一、大气污染问题当前,大气污染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工业排放、扬尘、汽车尾气等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造成空气质量下降。
面对此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大对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打击环境污染行为。
2.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应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3.推广低碳出行方式,鼓励公众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减少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二、水污染问题水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和健康。
工业废水、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导致了许多水资源的污染与短缺。
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水污染问题。
1.加强水资源管理,完善水资源的调度和利用,保持水环境的良好状态。
2.加强对工业和农业排放的监管,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推广节水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鼓励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到水资源保护中。
三、土地退化问题土地退化主要包括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土地贫瘠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农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应对土地退化问题,我们需要做出以下努力。
1.实施土壤保护政策,加强对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的规划与管理,减少土地退化。
2.推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改善农田排水条件,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问题。
3.加强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农民的土地管理和耕作水平,增加土地的产出和效益。
四、气候变化问题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影响。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我们需要采取以下行动。
1.加快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大力发展和利用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形势与政策环境调研报告
形势与政策环境调研报告一、形势分析当前,世界各国正经历着全球化、多极化、信息化、文明多样化等发展变革。
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面临着外部形势复杂多变,经济持续增长,国际地位持续提升,但同时也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难题、人口老龄化加速、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等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对形势和政策环境的调研备受关注。
1.经济形势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趋势良好,GDP连续多年增速保持在6%-7%之间。
但是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过程中,我们面临着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政府认真研究并制定相应政策。
2.社会形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社会结构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
同时,人口老龄化、城乡差距拉大、社会治安等问题也亟待政府进一步解决。
3.环境形势环境保护是我国当前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愈发凸显。
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人民的生活质量,这需要政府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4.外部形势当前,国际形势日益复杂,主要表现在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地区冲突频发、国际恐怖主义威胁等方面。
中国必须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开放的态度,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国际形势的研究和分析。
二、政策环境分析政策环境是指政府、政党及其他政治力量对企业、社会公民和各种社会组织行为的规范和引导。
在当前形势下,政府应加强政策研究,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
1. 经济政策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呈现出不平衡的局面。
为应对这些问题,政府需要制定更加灵活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以推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提升经济发展新动能。
2. 社会政策在社会结构日益复杂的情况下,政府需要加强对社会治理的深入研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推进社会公平与公正的建设。
3. 环境政策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政府必须加强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形势与政策)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发展,但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仍很突出,稳中求进,确保经济平稳发展,实现“软着陆”已经成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最主要目标,宏观调控政策已由2011年的“控通胀、调结构、保增长”开始向“保增长、调结构、防通胀”的方向转变。
2012年经济走势尤其是外围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如果过早地调整政策,将给经济埋下通胀重启、资产泡沫重来的隐患,不利于经济平稳运行,因此政策调整的原则是由主动更多转变为被动性调整。
宏观经济整体概况:2011年世界经济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欧洲债务危机不断加剧,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新兴经济体增长态势良好但通胀形势严峻,经济运行表现各异。
我国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呈现平稳增长、价格趋稳、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2011年全年GDP增长9.2%,“保八”成功。
但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仍很突出。
一是经济增长存在较大下行压力。
受外需明显减弱影响,出口面临的困难加大。
刺激消费的政策效应逐步减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消费增速稳中趋缓,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
二是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在“八连增”的基础上保持稳定增长难度较大。
“高污染、高能耗”行业扩张依然偏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科技创新仍面临制约。
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问题日趋尖锐,节能减排形势更趋严峻。
三是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仍然较多。
2012年需求拉动和2011年价格翘尾的影响虽会有所减弱,但劳动用工、节能环保等成本上升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和国内部分农产品供给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部分资源性产品价格关系亟待理顺,加上全球流动性仍比较宽松,输入性压力将在2012—2013年中长期性存在。
此外,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外贸企业,就业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局面更加复杂,经济金融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
中国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政策
中国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政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中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环境问题,并讨论中国政府采取的可持续发展政策。
一、中国的环境问题1. 空气污染中国的空气质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工业化进程带来的大量排放物,以及燃煤和机动车尾气等因素,导致中国的空气污染日益严重。
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雾霾天气频繁发生,给居民的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2. 水污染中国的水污染问题也非常突出。
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城市生活污水等排放,使得中国的水资源受到严重破坏。
许多水源已被严重污染,无法直接供人们使用,对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3. 土壤污染中国的土壤污染问题同样严重。
农药、化肥、工业废弃物等对土壤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同样对农作物和生态系统带来了危害。
土壤污染还可能通过农产品进入人体,对人的健康造成威胁。
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为解决环境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政策。
1. 能源结构调整中国政府提出了“绿色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目标,以减少对煤炭的依赖。
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和核能,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需求,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空气污染。
2. 污染治理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
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限制工业和农业的污染排放,建立了环境监测系统,加强了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和处罚力度。
同时,鼓励企业采取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生态保护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
建立了一系列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红线,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
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推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 绿色出行中国政府鼓励绿色出行方式,提倡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的使用。
提供优惠政策,建设更多的地铁和公共自行车系统,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降低尾气排放。
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现在中国经济面临着很多的新问题,尽管经济在复苏,但现在的问题可能制约着中国未来更长时间复苏和进入下一轮稳定增长的状态。
从周期上看下一轮增长,应该是2012年到2013年,调整期必须要完成他的任务。
第一,我们过去的繁荣建立在出口高增长和投资高增长之上。
这个高增长有一个特点,就是持续的高增长形成了一个很大的产能,特别是制造业,很多与房地产相关的制造业,产能非常大。
这一次保增长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把这些落后的产能淘汰,而有时候反而是逆调整,就是技术水平不高的钢材卖不出高价,需求量不大,技术含量高的钢材卖不到好价,没有需求,这就是一个逆调整。
保增长已经产生了某些负面效应,第一个效应就是我们还是继续过度依赖于投资,投资依然带来产能的扩张,产能扩张就会带来麻烦。
国家现在重视了,对六个行业进行了结构调整。
我认为产能过剩问题,不是明年会显现,而是后年,未来好多年中国最大的一个压迫经济的力量是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问题过去有两个方法解决:一个是出口,一个是投资来消化产品。
担心出口这架马车歇下来之后,中国投资增加产能,以后就会很麻烦,就会形成产能过剩危机。
所以现在一定要通过调整结构,通过让投资适当的放慢,来减少产能过剩的压力。
第二,资产泡沫问题。
2009年的GDP总量增长大概是1.6万亿,我们2009年的信贷增长是10万亿。
这就意味着我们信贷扩张的产出效应是很低的,但产生另外一个效应很高,就是资产泡沫,预计中国的房地产价格稳定了之后还是会拉高的。
过去的八年,2001-2008年,中国信贷总投放量新增的是20.1万亿,同期GDP增长是20.4万亿,有多少信贷创了造多少GDP。
2009年我们还是按照多少信贷创造多少GDP,GDP应该增长35%,但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增长只有8%。
我们实体经济,整个经济对货币的需求并没有那么大,并没有10万亿,但我们投放了10万亿。
实际可能要6万亿,我们多出了4万亿,多出的4万亿最终的结果不是选择通货膨胀,就是选择资产泡沫,所以资产泡沫对未来发展是很危险的。
当代经济形势与未来发展趋势
当前经济形式与未来发展趋势一、当前经济形势及趋势目前,中国仍处于发展中阶段。
纵观历史,中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在经济,科技,教育,民生,在国际上的地位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国际事务中具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同时中国也不得不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
不仅是政治环境,还有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
据国际清算银行第79 届年会年度报告称,“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全球许多金融机构财务状况仍未好转,走出危机的路依然很窄。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遭遇了多年未遇的困难和考验。
面对这场危机,也有人悲观失望、怨天尤人;也有人急躁冒进、病急乱投医。
必须尽快对中国经济形势做出正确评估,以自省为根本途径,以协作为必要条件,依据自身实际辨证施治,迎来中国经济的再增长!欧美国家在人民币汇率的问题上和中国纠缠不清。
由于人民币汇率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中国的出口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导致美国贸易赤字不断增长。
美国希望人民币升值,以改变这种状况。
中国考虑到中国的出口贸易以及就业的压力而拒绝人民币升值。
一方面来说保持汇率的稳定是迫不得已,如果人民币大幅升值的话,势必会降低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会使中国的招商引资遭受严重的打击,同时会大幅减少中国的出口,这样的话就会导致大批的民营企业倒闭,大量的工人会失业,会导致国家的政治环境恶化,社会不稳定。
虽然人民币可以促进中国的进口,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是这些都要在国家的经济局势稳定,社会安定的基础之上才会有意义。
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使得美国人经济状况更加的糟糕,美国人大幅降低消费,特别是对中国商品的消费。
由于美国人消费降低,导致中国的出口大幅下跌。
大量的工厂倒闭,大量的工人失业。
郎咸平教授说过,美国次贷危机是由于中国大量购买美国的国债,政府将资金注入银行,同时美国的利率很低,美国人大量地贷款用于买车和其他消费。
才导致了次贷危机的发生。
这不无道理,同时这与美国政府自身的调控和美国人不良的消费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合作,将环境经济政策的最新方法吸取 过来,对我国现有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 进行改进和完善。
加强环保技术方面的投入 环境经济政策的制定只是一种手 段,其主要目的是 能 够 进 一 步 提 高 我 国 民 众 以 及 各 大 企业的环保意识,促 使我国民众以及各大企业能够积极投入 环 境 保 护 当 中, 并 使 企 业 能 够 加 大 对 环 保 技 术 的 投 入。 通 过 对 生 产 技术和 工艺的改进,达到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因此政府一定要加大对环保技术的研究以 及投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 行 生 产 工艺 的改进。
结语
企业的生产以及经济活动必然会给 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而只有加强对环 境治理问题的重视程度,才能够实现可 持续发展战略。环境经济政策的制定, 对于解决现阶段的环境问题有着关键 性的作用,因此我国一定要积极借鉴发 达国家的理论经验,并对《环境法》进 行深入的研究,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国基 本国情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进一步提 高我国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以及生产效 率,建立环境友好型的国家。
BUSINESS CULTURE 商业文化
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文 / 谢 韵 王志颖 黄 进
近年来,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相 对以前来讲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 跟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 距。环境经济政策对于解决环境问题有 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实现生态经济可 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据此,本文对环 境经济政策在我国实行的现状进行了分 析,并给出了我国环境经济政策发展的 发展的一些建议。目前一些国家的环境 政策主要是命令控制型的,因此,想要 将其有效地执行下去,就需要大量的人 力,执行成本也是非常大的。为了在保 证环境执行效果的基础上将环境管理成 本支出最小化,很多国家就会利用市场 经济手段进行环境管理,也就逐渐形成 了环境经济政策。
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取向
6、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突破预期目标,资产价格上涨过快
CPI从3月份开始持续超过3%的年度调控目标, 8、10 月份当月同比涨幅达到6.5%。 1-10月,物价上涨4.4%, 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1%,拉动物价上涨3.7个百分点。 非食品CPI年初以来在0.5%与0.7%之间。物价上涨是结 构性的。
➢ 从需求结构看,前三季度,消费、投资、净出口对经济 增长的贡献为37%、41.6%和21.4%。消费和投资的贡 献下降,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净出口拉动。扩消费、控投 资、减顺差的政策目标没有完全实现。
➢ 从分配结构看,收入分配继续向财政、企业倾斜,居民 收入比重继续下降,特别是农民收入。
➢ 社会上认为“越调越失控”失之偏颇。一是宏观调控使经济 发展避免了大起大落,2002年以来经济增长速度之快、持续 时间之长、稳定性之高是多年来未见的。二是没有伤害经济 基本面,潜在经济增长水平提高。
2、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两大手段,在我国还要法律和行政手 段(产业政策、价格政策、投资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 策、安全生产政策、产品质量标准)
(1)财政收入(税制)、财政支出、财政赤字
(2)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为利率、货币供应量(M1,M2)。政 策工具为,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基 准利率、信贷规模控制、窗口指导
抑制。 ➢ 国内生产总值在2003-2006年分别增长10%、10.1%、
10.4%和11.1%的基础上,2007年一季度为11.1%。二季度 为11.9%,三季度回落到11.5%,前三季度为11.5%,接近 潜在经济增长速度。但前三季度,经济增长速度仍高于同期 0.7个百分点, ➢ 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8.5%,其中6月份达到19.4%, 然后回落到7月份的18%、8月份的17.5%、9月份的18.9%、 10月份的17.9%。但前三季度,工业生产加快1.3个百分点。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政策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政策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政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找到平衡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下面是一些可能的政策措施:
1. 制定环境保护法律和标准:政府可以制定环境法律和标准,限制排放,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
2. 激励环保产业发展:政府可以提供税收减免、补贴和其他激励措施,鼓励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如可再生能源、清洁技术和绿色建筑。
3. 强化环境监管和执法: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环境监管机构和执法机构,加强对企业和个人的监测和执法力度,确保环境法规的执行和违规行为的惩罚。
4. 推广循环经济模式:政府可以鼓励企业采用循环经济模式,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推动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
5. 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政府可以加大环境教育和宣传的力度,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意识,培养环保意识和行动。
6. 促进国际合作: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政府可以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污染物跨境传输等环境挑战。
7. 实施经济调控手段: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补贴、排放许可和碳排放交易等经济调控手段,引导企业和个人减少污染和资源
消耗。
需要注意的是,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紧张关系。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综合考虑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寻求最优的平衡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环境保护十项重要政策
我国环境保护十项重要政策一、引言环境保护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命题,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
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我国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环境保护政策。
这些政策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等。
本文将重点探讨我国环境保护的十项重要政策,以期对广大读者有所启发和引导。
二、大气污染防治政策1. 空气质量改善行动计划我国的空气质量改善行动计划是我国环保政策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该计划旨在全面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减少空气污染物排放,提高空气质量标准。
通过推进燃煤清洁化、汽车尾气治理、工业排放控制等措施,逐步实现城市空气质量的明显改善。
2. 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部重要立法。
该法规定了大气污染的防治要求,明确了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强化行政执法和监督,提高大气污染治理的效果。
三、水环境治理政策1.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我国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旨在实现水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
通过加强水资源规划管理、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措施,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保护水资源。
2. 水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是我国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法律法规。
该法规定了水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明确了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加强水污染的监测和治理,提高我国水环境的质量。
四、生态保护政策1. 自然保护区体制建设自然保护区体制建设是我国生态保护的一项重大举措。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网络,加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我国已经建立了一批自然保护区,涵盖了重要的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物种。
2. 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是我国生态保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计划旨在保护和利用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和保护,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恢复。
五、资源利用政策1. 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促进法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促进法是我国资源利用政策的重要法规。
以高质量国内大循环,建设高标准市场经济
以高质量国内大循环,建设高标准市场经济逄锦华当前,我国正处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密切联动的新阶段。
超大规模市场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比较优势,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和构建高水平国内大循环提供了良好基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以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为核心,促进国内大循环。
这既是应对国际严峻复杂形势的关键之举,也是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举措。
当前,尽管超大规模市场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比较优势,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和构建高水平国内大循环提供了良好基础,但仍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国民经济和产业循环不畅,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畅通国内大循环是解决问题的重中之重。
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调整经济结构,实现高水平市场治理根据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一个经济体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这种最适宜的产业结构决定最适宜的硬件基础设施和软性制度环境的结构,基础设施包括通讯设备、道路和港口等,制度环境包括金融、法律制度、创新制度等。
中国的经济结构就面临产业升级调整和经济制度变革带来的经济个人的适应性困境。
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七大方面政策,其中,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畅通国内大循环,突破供给约束堵点,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为建设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提供可持续的体制机制保障。
扩大内需、建设超大规模国内市场,要通过深化改革畅通循环、打通堵点,主要涉及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一系列内容。
要坚持系统思维,针对制约国内需求潜力释放的结构性问题,进行系统性的战略部署。
从制度建设层面推动形成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扫除阻碍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的制度、观念和利益羁绊,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国内统一大市场,形成高标准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23年度可持续发展政策盘点
2023年度可持续发展政策盘点2023年度,各国政府在可持续发展领域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政策举措,旨在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以下是对2023年度可持续发展政策的盘点。
一、能源转型和碳排放控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各国纷纷加大能源转型力度,推动清洁能源的利用并限制碳排放。
欧洲联盟制定了“绿色新政”计划,旨在在2030年前实现零碳排放。
中国政府推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计划通过能源转型和技术创新,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
美国政府承诺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并重返《巴黎协定》。
为实现这些目标,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例如,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和政策支持,鼓励光伏和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的发展。
同时,加强能源效率管理,鼓励节能减排和能源可持续利用。
此外,一些国家还实施碳定价机制,通过对碳排放征税或设置碳排放配额等方式,引导企业和个人减少碳排放。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是经济和人口集中的地区,也是环境压力较大的区域。
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首先,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
一些国家制定或修订了城市规划法律和法规,加强对土地的管控,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促进城市空间的高效利用。
其次,推动城市交通绿色化。
通过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资和改造,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同时,鼓励非机动交通,建设自行车道和步行街,提供更多便捷的出行选择。
另外,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各国政府加强对污染排放的监管,推动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
此外,加强城市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是食品安全和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但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首先,加强土壤保护和水资源管理。
各国政府实施土壤保护政策,加强对农草地的合理利用和管理,防止土地退化。
同时,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广高效灌溉技术,减少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我国环境方面的政策
我国环境方面的政策
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提出了一系列环境方面的政策,这些政策分别是:
第一步:加大环保方面的投入
我国的环保投入偏低,不能满足环保需要,为了加大环保投入,我国成立了环保部,同时加大了环保方面的投入,提高了环保部的影响力。
第二步:制定环境保护法律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和制度,比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保护标准制度、企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
第三步:推广清洁生产技术
清洁生产技术可以减少污染,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我国政府加大了对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力度。
第四步:采取污染源治理措施
针对污染比较严重的区域,政府采取了污染源治理措施,如在化工园区安装污染治理设备、关闭高污染企业等。
第五步:加强环境监管
环境监管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
政府加强了环境监管,依法惩治环境违法行为,对污染企业进行监督和检查。
第六步:倡导环保意识
政府开始推广环保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环保,如提倡居民垃圾分类、推广少用塑料袋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在环境保护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的环境质量逐渐改善,但环保问题还需要更多的投入和努力。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环保意识,积极行动起来,为保护美丽的蓝天、碧水、绿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环境形势与七大环境经济政策2007-09-12 15:06:37全新的环境经济政策包括:第一,绿色税收;第二,环境收费;第三,绿色资本市场;第四,生态补偿;第五,排污权交易;第六,绿色贸易;第七,绿色保险。
新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将成为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重要标志。
一旦推行环境经济政策,不仅对中国环保事业有重大意义,也为中国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
今年,“环境”已是无可争议的关键词。
有人说,环境污染是任何一个致力于现代化的国家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也有人说,环境保护是一个后现代的命题,即富裕国度富裕民众“吃饱了”以后提出的更高需求。
我本来也同意。
但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如果学西方那种“吃法”,中国还没“吃饱”就要提前为生态环境付账。
我们不仅要对自己的人民,也要对世界人民负责。
我们只能在人均3000美元时提前解决环境问题。
况且,解决环境问题也为中国各项变革提供了试验田。
因为环境问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方面面,几乎囊括了这个时代中所遇到的绝大部分信息,是一个大转型社会的缩影。
一个大国发展需要有个魂,科学发展观就是魂;有了魂就需要有个方向,这就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有了方向就需要有行动机制去完成,这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现行体制进行的变革;为完成这一变革,就需要一套新政策。
环保总局四年来搞了四次环评执法,靠的全是行政手段。
这些手段是现有法规制度框架内的最大创新,虽然在短时间内立竿见影,但长期效果却十分有限。
30年来中国的改革历程,从某种角度看是一个从中央向地方“放权让责”的利益调整过程。
通过向地方分权进而促进地方政府间竞争的改革模式,被认为是造就中国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目前传统财税制度下,地方政府的税收主要靠GDP,“短期行为的决策导向”必然决定他们力争“任期内效益最大化”。
他们有两种选择,要么自主创新“开源节流”,要么依赖资源“杀鸡取卵”。
而后者显然费时少、见效快。
其结局必然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除了环境指标的考核问责制度未到位外,从经济上讲,还缺乏一套激励各级政府和企业长期有效配置环境资源的机制。
温家宝总理指出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实现“历史性转变”,即“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必要的行政办法”指的便是“区域限批”这类手段,而“经济手段”则指的是全新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
全新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包括以下七方面内容。
第一,绿色税收。
环境税(绿色税)已被西方广泛采用。
如果宽泛理解,环境税包括专项环境税、与环境相关的资源能源税和税收优惠,以及消除不利于环保的补贴政策和收费政策。
严格来讲,环境税主要是指对开发、保护、使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污染、破坏和保护的程度进行征收或减免。
通常做法仍是“激励”与“惩罚”两类。
一方面,对于环境友好行为给予“胡萝卜”,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如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的减免以及加速折旧等;另一方面,针对环境不友好行为挥舞“大棒”,建立以污染排放量为依据的直接污染税,以间接污染为依据的产品环境税,以及针对水、气、固废等各种污染物为对象的环境税。
我们如果引进环境税,就可以实现税收增加、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的“三赢”目标。
实行环境税,环境经济政策等于成功了三分之一。
但鉴于环境税收涉及面大,认识不一,还需一步步来。
第一步,清除那些不利于环保的相关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
比如,按照国务院关于限制“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的原则,取消或降低这类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第二步,研究融入型环境税改革方案。
比如,我们应重点研究适合征收进出口关税、降低或者取消高污染产品的出口退税名录,提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企业所得税、消费税和资源税改革建议方案,并在条件成熟时,择机出台燃油税。
第三步,研究独立型的环境税方案。
环保总局正在研究对产生重污染的产品征收环境污染税的问题。
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开征污染排放税与一般环境税,条件成熟时还可设计不同的碳税政策。
第二,环境收费。
研究新的,保留老的。
对那些传统的环境收费政策仍应继续执行。
国际经验表明,当污染者上缴给政府去治理的费用高于自己治理的费用时,污染者才会真正感到压力。
而如今,中国的排污收费水平过低,不但不能对污染者产生压力,有时反会起到鼓励排污的副作用。
为此,我们要主动联合有关部门,运用价格和收费手段推动节能减排。
一是推进资源价格改革;二是落实污染者收费的政策;三是促进资源回收利用。
第三,绿色资本市场。
构建绿色资本市场可能是当前全国环保工作的一个突破口,是一个可以直接遏制“两高”企业资金扩张冲动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手段。
通过直接或间接“斩断”污染企业资金链条,等于对它们开征了间接污染税。
对间接融资渠道,我们推行“绿色贷款”或“绿色政策性贷款”,对环境友好型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低利率;而对污染企业的新建项目投资和流动资金进行贷款额度限制并实施惩罚性高利率。
前不久,环保总局与银监会、央行共同发布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意见》,这应成为绿色信贷的基础文件。
与间接融资渠道相比,我们在直接融资渠道上的“招”应更硬。
企业发行股票、债券,都要通过证监部门这道关。
我们要联合证监会等部门,研究一套针对“两高”企业的,包括资本市场初始准入限制、后续资金限制和惩罚性退市等内容的审核监管制度。
凡没有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环保设施不配套、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环境事故多、环境影响风险大的企业,要在上市融资和上市后的再融资等环节进行严格限制,甚至可考虑以“一票否决制”截断其资金链条;而对环境友好型企业的上市融资应提供各种便利条件。
第四,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政策是我最关注的领域之一。
这项政策不仅是环境与经济的需要,更是政治与战略的需要。
它是以改善或恢复生态功能为目的,以调整保护或破坏环境的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分配关系为对象,具有经济激励作用的一种制度。
目前,发达国家大都采用了生态补偿政策,成效显著。
在我国现行的几类政策初具生态补偿萌芽。
第一类在政策设计上明确含有生态补偿的性质,如生态公益林补偿金政策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牧还草工程、水土保持收费政策、“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等。
第二类可以作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很好平台,但未被充分利用好,如矿产资源补偿费政策。
第三类看似属资源补偿性的,实际上会产生生态补偿效果,如耕地占用补偿政策。
第四类是政策设计上没有生态补偿性质,但实际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今后将发挥更大作用的,是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扶贫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生态建设工程政策。
有专家认为,生态补偿在经济学上很难严格定义,通常只能被称作环境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总体上看,我国现行补偿政策具有明显的部门色彩,没有统一的政策框架和实施规划。
很多良好的政策设计,都莫名其妙地陷入分割体制中的部门利益“进一步协调”之中。
今后生态补偿政策的构建,应首先集中在水源地保护方面,为建立宏观有效的生态补偿政策创造条件。
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城市对乡村、富裕人群对贫困人群、下游对上游、受益方对受损方、“两高”产业对环保产业进行以财政转移支付手段为主的生态补偿政策,一旦实施成功,将为中国制订可持续发展战略(如主体功能区划与产业布局的重新调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进一步实现,为建立全球环境公平补偿原则奠定基础。
第五,排污权交易。
排污权交易是利用市场力量实现环境保护目标和优化环境容量资源配置的一种环境经济政策。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就尝试将排污权交易应用于大气及河流污染源的管理。
其经验在全球具有代表性。
从国外实践看,排污权交易的一般做法:首先是由环境主管部门根据某区域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排放状况、经济技术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来确定一个排污总量。
然后建立起排污权交易市场,具体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排污权的初始分配,由政府以招标、拍卖、定价出售、无偿划拨等形式将排污权发放到排污者手中;第二步是排污者之间的交易,他们根据自身治污成本、排污需要以及排污权市场价格等因素,在市场上买卖排污权,这是实现排污权优化配置的关键环节。
余下的,政府部门须做好对参与排污权交易企业的监测和执法,同时规范好交易秩序。
排污权交易最大的好处就是既能降低污染控制的总成本,又能调动污染者治污的积极性。
然而,理论的完美并不意味着现实的完美。
排污权交易政策要在中国推行,还可能面临一系列的困难。
例如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利益分配,我们如何保证政府初始分配的公平?如何防止强势利益集团多占多要?在中国重化工业迅猛发展的情况下,即使企业有了多余的排污权,恐怕他们也不会拿到市场上去卖,而是干脆自己再上点项目把多余的份额用足,这样收益也许更大。
还有我们缺乏全国垂直统一的监测网络,不可能对全国参与排污权交易的企业实施全天候的监督,也就不可能以真实数据为基础进行真正规范。
地方保护主义往往为了当地GDP与其他利益,会允许一个只有1000吨二氧化硫排污权的企业排放2000吨,然后再报给你数据说只排了900吨。
在各自为政的环境监测体制下,这种情况有可能发生。
所以,排污权交易政策还需要根据国情进一步研究和试点。
第六,绿色贸易。
去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世界排名第三,在西方国家开始普遍设立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贸易进行挤压的形势下,我国的贸易政策应做出相应调整。
要改变单纯追求数量增长,而忽视资源约束和环境容量的发展模式,平衡好进出口贸易与国内外环保的利益关系。
这首先得看好两道门。
一个是出口。
应严格限制能源产品、低附加值矿产品和野生生物资源的出口,并对此开征环境补偿费,逐步取消“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必要时开征出口关税。
另一个是进口。
应强化废物进口监管,征收大排气量汽车进口的环境税费。
此外,我们一方面需构建防范环境风险法律法规体系;另一方面需建立跨部门的工作机制;再一方面,还需加强各部门联合执法,对走私野生动植物、木材与木制品、废旧物资、破坏臭氧层物质的违法行为进行严惩。
如果条件成熟,还应开展贸易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实现贸易和环境利益的高度统一。
为此,环保总局愿主动配合商务部、财政部的工作。
第七,绿色保险。
绿色保险又叫生态保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环境风险管理的一项基本手段。
其中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最具代表性,就是由保险公司对污染受害者进行赔偿。
近期我们已与保监会建立合作机制,准备在有条件的地区和环境危险程度高、社会影响大的行业,联合开展试点。
同时共同推进环境风险责任的强制保险立法。
以上粗略介绍的七项政策,在国内外学术界、各相关部门都已经反复探讨过,不是什么新东西,但是在我国政策实践中却迟迟没有推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涉及到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和各个地区之间的权能和利益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