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倍数与因数
人教版《因数和倍数》优质课件2(共14张PPT)
![人教版《因数和倍数》优质课件2(共1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5bffac2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0b.png)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
课堂小结 64是8的( )数,8是64的( )数。
第2单元 因数与倍数
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见过下面的算式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第2单元 因数与倍数
35是7和5的倍数,7和5是35的因数。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观察上面的算式,把它们分分类。 观察上面的算式,把它们分分类。
状元成才路
19÷7 = 2……5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9÷5 = 1.8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26÷8 = 3.25
20÷10 = 2 状元成才路
21÷21 = 1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观察上面的算式,把它们分 分类。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63÷9 = 7
状元成才路
探究新知 状元成才路
第状元成才路 一 类
19÷7 =2……5 2……5
第1课时 因数和倍数(1)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见过下面的算式
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谢 谢 观 看!
9÷5 = 1.8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商不是整数
探究新知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状元成才路,除数状元成才路 是被除数
状元成才路
的因数。例如,12÷2=6,我们就说12是状元成才路 2的倍数,
第2单元 因数与倍数
第1课时 因数和倍数的认识(1)
![第1课时 因数和倍数的认识(1)](https://img.taocdn.com/s3/m/148cd15a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b3.png)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的认识(1)课前预习一、直接写出得数15×0.08= 0.9×0.9= 4.7×0.1= 10-0.98=75÷10= 0.96÷8= 0.8×0.17= 6.3÷0.09=二、知识汇总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除数是被除数的()。
例如:24÷6=4中,6和4是24的(),24是6和4的()。
因数和倍数是()的,不能()存在。
基础训练1、下面哪些算式中有因数和倍数关系?在括号里画“ √”。
16÷2=8() 18÷4=4……2() 15÷0.3=50()1.2÷0.12=10()1÷3=0.3•() 42÷6=7()2、填一填,看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3、选择。
(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1)下面各组数中,有因数和倍数关系的是()。
A.12和72B.3.6 和0.5C.23 和100(2)《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这部古典名著中,梁山好汉共有108位。
下面各数中,()不是108的因数。
A.108B.324C.18(3)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已知6是3的倍数,C是6的倍数,那么C一定是3的倍数B. 如果a÷3=b,b是自然数,那么a是b的倍数C.因为7×8=56,所以56是7和8的倍数,7和8是56因数4、请你根据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写出相对应的除法算式和结果。
(1)14是98的因数,除法算式是(2)36是72的倍数,除法算式是(3)18既是18的因数,也是18的倍数,除法算式是课后提升一、填空题。
1、24÷3=8,我们就说()是()和()的倍数,()和()是()的因数。
2、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b≠0)整除,a就叫做b的(),b就叫做a的()。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1》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1》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8a6538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54.png)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1》教案一. 教材分析《因数和倍数》是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会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并能够运用这一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整数的认识和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会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如何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如何运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操作,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和教学素材。
2.练习题和答案。
3.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因数和倍数。
让学生初步感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呈现(10分钟)1.利用课件,展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操练(10分钟)1.让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数,找出这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各组汇报结果,互相交流,总结因数和倍数的求法。
巩固(10分钟)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对因数和倍数的理解和掌握。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拓展(10分钟)1.让学生运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解题过程和结果。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强调因数和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适量的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倍数与因数》(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倍数与因数》(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ca164e8f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4e.png)
《倍数与因数》(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案:《倍数与因数》一、教学内容1. 理解倍数与因数的概念;2. 学习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3. 探究倍数与因数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倍数与因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2. 能够运用倍数与因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倍数与因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难点:倍数与因数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一些实际情景,如:小华有3个苹果,他想知道苹果的2倍、3倍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苹果的2倍、3倍?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倍数与因数。
2. 探究倍数与因数的概念:3. 倍数与因数之间的关系:4.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倍数与因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一些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倍数与因数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倍数与因数倍数:一个数的倍数有哪些?如何找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一个数的因数有哪些?如何找到一个数的因数?倍数与因数之间的关系:倍数是因数的倍数,因数是倍数的因数。
七、作业设计1. 请找出10以内的所有因数和倍数,并填写在练习本上。
答案:因数:1、2、3、4、5、6、7、8、9、10;倍数:1、2、3、4、5、6、7、8、9、10。
2. 请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并填写在练习本上。
答案:因数:1、2、3、4、6;倍数:6、12、18、24、30。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倍数与因数的概念,通过举例、练习、例题讲解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倍数与因数的相关知识。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较好。
拓展延伸:请学生思考,除了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吗?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倍数与因数的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优秀3篇)
![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6ddcc24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41.png)
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优秀3篇)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使学生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以及已有的乘法和除法知识,通过尝试和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3、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理解倍数和因数1、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样摆?先独立思考,在同桌交流自己的看法,再集体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相应的拼法,并列式。
2、在4×3=12中,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3和4都是12的因数。
你能照老师的样子试着说一说吗?如果有学生只说倍数和因数,让学生通过争论明白倍数和因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因此一定要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3、下面这些算式也能用倍数和因数表示吗?16÷2=85+6=1118-6=12学生如果有争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
由16÷2=8可以得到2×8=16,实际上16是2和8的乘积,所以也可以用倍数和因数来表示。
4、你能自己写出一条算式,用倍数和因数来说一说吗?学生自己思考,写一写,然后集体交流。
二、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1、谈话:3的倍数有哪些呢?我们来找找看。
一分钟内完成。
1分钟内你们写完了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2、3的倍数有很多,我们不能都写出来,就用省略号来代替。
下面,谁来说说看,3的倍数是怎么找的?小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只要用这个数去乘以1、2、3、。
就能得到它的倍数。
3、填一填:2的倍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的倍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观察上面的几个例子,你有什么发现?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回答。
《倍数和因数》说课稿(三篇)
![《倍数和因数》说课稿(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207594a458fb770bf78a55be.png)
《倍数和因数》说课稿(一)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前后关系: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
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浅在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情感、价值目标:2.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3)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4)教学难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谈设计理念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其次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三、谈教学过程:(1)合作交流、揭示主题用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进行不同的摆法展示,为了避免简单的操作,引导学生通过算式来想他是怎么摆的。
组织交流,引出算式与概念鉴定。
(2)教学概念、正反促成利用横里读、竖里读,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知识概念,并及时出示整个前提:是在不含0的自然数,让学生自己举例,示范说、相互说,最后以教师举学生不容易想到了例子:4×4=16,18÷6=3,促成学生不仅从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从除法的角度进行,也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做好伏笔。
(3)设疑,置疑,激发学生的反思力度在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才说到12、18是3的倍数(板书:3的倍数),3的倍数是不是只有12、18这两个数呢?”组织交流:3的倍数有哪些呢?同学互评,交流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形成了知识的整体性教学,加大了探索的力度,提高了思维的难度,“分钟内你们写完了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4)判断中进行教学内容的递深,形成了反思——学习——强化的整个学习过程。
第1课时《因数与倍数》教案设计
![第1课时《因数与倍数》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3f5ed2916fc700abb68fcfe.png)
第1课时因数与倍数上课解决方案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节课涉及的概念较多,并且较抽象,不易理解和区分,因此要关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关注以下两点:1.回顾整理,构建知识网。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这部分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全面的结构图,既培养了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脉络。
2.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在复习过程中先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及2、5、3倍数的特征。
然后在小组内合作整理相关知识,把这部分内容梳理后,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系统地复习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
最后通过练习巩固这部分的知识点。
课前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回顾整理,建构知识网络1.同学们回忆一下,因数与倍数这一单元最基本的概念有什么?2.小组合作,整理“因数与倍数”的相关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对有特色的整理方式可以在班内交流。
3.把整理的内容在班内交流,展示学生作品。
4.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引导学生系统地复习有关因数与倍数的知识,试着举例说明。
(板书重点知识)设计意图:在小组合作中梳理因数与倍数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数的概念有进一步的发展。
⊙重点复习,强化提高1.课件出示教材118页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
(1)根据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可以看出56,204,630,22,78这五个数符合条件,它们都是2的倍数。
(2)根据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可以看出195,630,65这三个数符合条件,它们都是5的倍数。
(3)根据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可以看出87,195,204,630,57,78这六个数符合条件,它们是3的倍数。
(4)根据质数的特征:“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可以看出79,31,83这三个数是质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第1课时 因数与倍数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第1课时 因数与倍数 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e3003c88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6b.png)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第1课时因数与倍数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因数与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2. 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因数与倍数的相互关系。
2. 运用因数与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 演示法:通过实例演示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因数与倍数的知识。
教学步骤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老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对因数与倍数的已有了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讲解新课1. 老师详细讲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强调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 通过实例演示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让学生直观理解。
3.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完成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环节:小组合作1.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因数与倍数的知识。
2. 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3. 老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因数与倍数的重点知识。
第四环节:课堂练习1. 老师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互相批改,交流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3. 老师针对学生练习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1.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因数与倍数的重点知识。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练习,了解学生对因数与倍数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面的能力。
3. 对学生的学习进步进行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三单元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三单元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0dfe8a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33.png)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三单元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是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以及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对数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学生可能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同,需要在教学中给予不同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3.激励评价法:在教学中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实例和练习,以便于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规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以便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3.学生活动材料:准备一些练习题,以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一些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初步接触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详细讲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规律。
第一单元第1课《倍数、因数》大单元教案-五年级数学下册(西师大版)
![第一单元第1课《倍数、因数》大单元教案-五年级数学下册(西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b0bdff4c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b0.png)
单元目标:一单元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数、奇数和偶数、质数(素数)和合数。
2. 知道2,3,5的倍数特征,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 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4. 学生在认识自然数、整数、奇数和偶数、质数(素数)和合数、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初步形成数感,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并能进行初步的抽象思考。
5. 在因数与倍数的学习中,知道有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感受事物的联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1.倍数、因数第1课时倍数、因数学习目标:1.认识倍数、因数,了解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掌握一个数倍数、因数的特点。
2.能根据因数、倍数的意义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3.了解相关数学的趣味知识,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学习重难点:认识倍数和因数,并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教学准备:多媒体、数字卡片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1.讲故事引入主题图,让学生根据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孩子们听过韩信点兵的故事吗?韩信点兵的计算方法,是中国古代数学家的一项重大创造,在世界数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出示第1页主题图)这就是韩信点兵图,从这幅图上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谁能列式解答?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9×4=36 36÷2=182.让学生根据所列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的3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教学新课1.认识自然数,界定研究范围(1)认识自然数老师让学生说一说刚才列式时所用的数都是些什么数?你还知道哪些数是整数?待学生回答后老师指出像0、1、2、3、4、9、18、36……这些整数都是自然数。
(2)认识非零自然数你知道哪些数是非零自然数?引导学生说出除零以外的所有自然数。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倍数和因数》教案(正式稿)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倍数和因数》教案(正式稿)](https://img.taocdn.com/s3/m/4611e6ec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7b.png)
第1课时:倍数和因数总第课时月日【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32例1、2、3和相应的试一试,练习五1-4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2.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前思】:例题教学时着重处理好几个环节,一是在用12个小正方形拼正方形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对拼出的图形和列出的乘法算式有较为充分的感知;二是在介绍因数和倍数时,要结合具体的乘法算式清晰的说明每两个数之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三在学生交流时,要让他们结合另两道算式中的数进行表达。
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前置性作业:找一找有相等关系的词语一、导入出示一组相对关系的词语,让学生说说,谁是谁的什么。
再出示两个数,5和20,你们也用两句话来表达它们的关系吗?明确:要有关系必须有两个量,不能单独说。
二、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出示本课学习目标:1.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2.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1.教学例一。
谈话:那么什么是倍数和因数呢?我们还要从最熟悉的事物研究起。
请学生拿出12个同样大的小正方形,把它们拼成长方形,看有几种不同的拼法。
每种拼法都在下面用每排的个数相乘的算式表示出来。
2.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拼法及算式。
教师板书乘法算式。
3.谈话:以4乘3等于12为例,4、3与12有什么关系?4乘3等于12,我们就说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反过来说4和3都是12的因数。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b68c34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76.png)
第一课时因数和倍数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例 1 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例 2 教学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例 3 教学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教材在引入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时,去掉了可有可无的实际情景,直接给出除法算式,让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去观看、去思考,而不再是时时处处都依靠生活阅历来帮助理解。
依据概念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倍数,也是让学生独立探究,然后抽象、概括出一般的结论。
〔二〕核心力量在生疏倍数和因数以及探求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过程中,加强探究力量和对觉察的规律进展归纳概括的力量。
〔三〕学习目标1.结合对整数除法算式的分类,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能正确推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依据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探究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并能正确求求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在探求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探究力量,对觉察的规律进展归纳概括的力量。
〔四〕学习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探究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五〕学习难点探究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二、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1.课前复习〔1〕口算12÷28÷330÷619÷79÷526÷820÷1021÷2163÷9〔2〕请依据计算的结果把上面的算式分分类。
〔二〕课堂设计1.谈话引入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多种关系,你们和爸爸〔妈妈〕的关系是……?师:我和你们的关系是……?师:对,我是你们的教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
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探讨在整数除法中,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
〔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2.问题探究(1)因数和倍数的概念①理解分类标准出示课前口算题目。
师:你们是怎样分类?预设 1:〔分类标准:有余数和没有余数〕①12÷2=6 9÷5=1.8 26÷8=3.25 20÷10=221÷21=1 63÷9=7 30÷6=5②8÷3=2......219÷7=2 (5)预设 2:〔分类标准: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①12÷2=6 20÷10=2 21÷21=1 63÷9=7 30÷6=5②9÷5=1.8 26÷8=3.25 8÷3=2......219÷7=2 (5)学生汇报后,比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引导分析预设 2 的分类,为什么商是小数没有余数、商是整数有余数这两种归为一类?9÷5=1.8 也可以写成9÷5=1……4。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1)》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1)》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a1ea19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70.png)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1)》教案一. 教材分析《因数和倍数(1)》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归纳因数和倍数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基本概念,具备一定的运算能力,但对抽象的概念如因数和倍数可能较难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的直观感受,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例题,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概念。
同时,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较大,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发现、归纳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因数和倍数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因数和倍数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这一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法和情境教学法。
通过生动有趣的例题和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总结规律。
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3.教材: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衣服的尺码、鞋子的尺码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问题都可以用因数和倍数来解释。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因数和倍数》。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让学生发现例题中的规律。
《倍数与因数》教案(优秀3篇)
![《倍数与因数》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caeca37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92.png)
《倍数与因数》教案(优秀3篇)《因数和倍数》数学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1.因数和倍数2.2、5、3的倍数的特征3.质数和合数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三、编排特点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四、方面的调整:A.不再出现“整除”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B.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性材料进行介绍。
C.公因数、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
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
数论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
学生到了高年级也应注意培养其抽象思维。
五、具体编排1.因数和倍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过去:用÷=表示能被整除,÷=表示能被整除。
现在:用=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用2某6=12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用3某4=12进一步巩固上述概念。
(3)让学生利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自主发现12的其他因数。
(4)可引导学生利用一般的乘法算式某=归纳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5)说明本单元的研究范围。
注意以下几点:(1)虽然不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因此,乘法算式中的乘数和积都必须是整数。
(2)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
(3)注意区分乘法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4)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
例1(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1)可用不同的方法求出18的因数(列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但应引导学生有序思考。
(2)用集合圈表示因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因数作铺垫。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1)因数是其自身,最小因数是1。
(2)因数个数有限。
(3)此结论通过例1和“做一做”中的特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体现了从具体到一般的思路。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课件《认识因数和倍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课件《认识因数和倍数》](https://img.taocdn.com/s3/m/499a922b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bb.png)
由于不许一次拿完,也不许一个一个地拿,所以小东共有 6 种拿法:每次拿 2 个,拿 12次;每次拿 3 个,拿 8 次;每 次拿 4 个,拿 6 次 ;每次拿 6 个,拿 4 次;每次拿 8 个,拿 3 次;每次拿 12个,拿 2 次。
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
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 互依存的概念,不能 单独说谁是因数,谁 是倍数。
6和7是42的因数。 42是6和7的倍数。
变式训练
(2)因为5.7÷0.3=19,所以5.7是0.3的倍数,0.3
是5.7的因数。
( ×)
倍数,因数都必须 是整数。
思维训练
体育课上,老师在筐里放了 2 4 个乒乓球,让小东去拿。不 许一次拿完,也不许一个一个地拿,且要每次拿的个数相 同,拿到最后一个正好一个不剩。小东共有多少种拿法? 每种拿法各拿多少次?
因数
12÷6=2
倍数
12是6的倍数
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和6的倍数。
商是整数 12÷2=6
说一说其它的每个算 式中,谁是谁的因数? 谁是谁的倍数?
20÷10=2 ——10和2是20的因数,20是10和2的倍数。
30÷6=5 ——6和5是30的因数,30是6和5的倍数。
21÷21=1 ——21和1是21的因数,21是21和1的倍数。
20÷10=2 21÷21=1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且 没有余数(或者说余数为0),我 们就说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也 称约数),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
2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
12÷2=6 12÷6=2
6是12的因数, 12是6的倍数。
2是12的因数
因数
五年级数学上册三倍数与因数第1课时倍数与因数倍数的故事――把我的财产还给我拓展资料
![五年级数学上册三倍数与因数第1课时倍数与因数倍数的故事――把我的财产还给我拓展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fd422154afe04a1b171de97.png)
倍数的故事――把我的财产还给我从前,有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富翁,家里有非常多的米和谷物。
但是他对村子里的人特别吝啬,而村里的人们也只能靠着给这个吝啬鬼干活赚钱艰难地生活。
有一天,这个吝啬鬼来到田间监视村民们干活。
他爬到高处俯视正在插秧的村民们。
他发现只有一个人干活特别快,干得也特别好。
“要是雇佣他来我们家干活,我们家的财产一定会越来越多。
”吝啬鬼立刻将这个勤劳的村民叫了过来。
“你愿不愿意来我们家干活啊?我们供吃供住,工钱也一定不会亏待你的。
”这个村民就说了:“大人,我有一个建议行吗?”“快说快说。
”“我会努力为大人干活的,请大人每天给我早、晚两顿饭,至于工钱嘛,第一天请给我一粒米,第二天两粒,第三天是第二天的两倍,也就是四粒。
以此类推,每天请给我前一天的两倍的米,就这样一直到我自己不想干为止。
”吝啬鬼听到这个建议,非常高兴并和这个村民用笔写下了他们之间的约定。
第一天,这个村民非常努力地干活,最后拿到了他那宝贵的一粒米。
第二天两粒,第三天四粒,第四天八粒……一年过去了,有一天,吝啬鬼给了这个村民一升米,第二天两升米,而且这之后不到十天又给了他一袋米。
吝啬鬼感觉有些奇怪,但是他觉得这些米和村民为他干的活比起来还是划算的。
几年过去了,村民仍旧努力地干活,他也从吝啬鬼那里领到了大量的米。
而吝啬鬼为了给这个村民米也只好把田地全都卖了,只剩下一座房子。
终于有一天,吝啬鬼忍不住了,对这个村民说:“求求你快离开吧!我现在没有东西给你了。
”但是官老爷看了他和这个村民的协议书,吝啬鬼没法毁约。
最后吝啬鬼一无所有,就是一粒米夺走了吝啬鬼全部的财产。
你们说倍数的威力有多大!1。
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与倍数》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与倍数》第1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ce1fa07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78.png)
第1课时认识因数和倍数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第5页例1内容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理解因数与倍数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教具运用:课件教学过程:一、知识铺垫1.PPT出示唐僧与孙悟空,请问它们是什么关系?生:师徒关系。
师:说具体点,哪个是哪个的师傅?哪个是哪个的徒弟?生:唐僧是孙悟空的师傅,孙悟空是唐僧的徒弟。
2.0,1,2,3,4,5 ···这些叫什么数?生:自然数。
师:那1,2,3,4,5 ···这些叫什么数?生:非自然数。
二、复习导入,揭示课题1.尝试分类,讨论标准PPT出示教材例2,出示问题:你能把这些算式分类吗?请学生独立尝试分类,然后汇报讨论。
当学生出现分三类的时候(即把第二类按是否有余数分成两类)的现象,老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商是小数没有余数、商是整数有余数这两种情况可以不可归为一类?只要学生举例说明就可以,如:9÷5=1.8也能写成9÷5=1……4.2.确定分类,引入概念师:所以我们把这10个算式分成两类。
(PPT出示分类)第一类中所有算式的商都是整数,且没有余数。
第二类中所有算式的商除到个位,仍有余数。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例如,12÷2=6,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因数与倍数的知识。
(板书:因数与倍数)三、探究新知师:我们的因数与倍数这种关系是在什么范围学习的呢?生:整数。
师:那0呢?生:……师: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只研究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即非零自然数。
师:你能说一说第一类的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生1:21÷21=1,21是21和1的倍数,21和1是21的因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倍数与因数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乘除法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是整个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教材创设根据运动会上两个班级同学排队的两种情形,计算两个班级各有多少人的任务,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了解倍数和因数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出倍数和因数。
学情分析
倍数与因数的概念是本单元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学生已经有了学习乘除法知识的基础,理解什么是倍数与因数并不困难,教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理解。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参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与因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倍数与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你们和爸爸妈妈的关系是什么?父子(父女、母子、母女)关系。
师:我和你们的关系是......?
生:师生关系。
师:对,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许多关系,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两数之间的倍数与因数的关系。
板书课题:倍数与因数。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问题:运动会上两个班同学分别排出两种队形,出示情境图,算一算两班各有多少人?
师:怎样列式计算?学生同桌讨论交流教师指名汇报,第一个班级排成四行每行9个人,9×4=36(人)。
第二个班级排成7行每行有5个人,7×5=35(人)。
师:乘法算式中的3个数分别叫什么?
生:等号左边的两个数是乘数,等号右边的数是积。
师:对于乘法算式中数的关系我们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如9×4+36,36是9和4的倍数,9和4是36的因数,你能说一说在算式7×5等于35中,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吗?
生:在算式7×5=35中,35是7和5的倍数,7和5是35的因数。
2、师根据算式说一说下面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25×3=75,20×5=100。
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相互评价,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分析不准确的小组。
3、师:下面哪些数是7的倍数?与同伴交流你的想法。
1 14 17 25 77
学生交流后,教师指名回答,帮助学生明白,一个数的倍数能将这个数整除,如果出现有余数的情况这两个数就不能构成倍数与因数的关系。
4、教师出示下面的算式
0×3 0×10 0÷3 0÷10
师:计算这几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零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生2::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
生3:我补充,:0不能作为除数。
师:所以我们只在不为零的范围内研究倍数与因数。
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我有一个疑问,如在2×6=12中,2叫因数是指在算式中它的名称,而2是12的因数指的是2和12的关系,这两种说法一样吗?
师:这个问题问的好,谁能回答他的问题?
生1:我觉得好像不一样,但不知道为什么。
生2:我认为不一样。
在2×6=12中,2叫因数,是指在算式中它的名称,而2是12的因数,指的是2和12的关系。
师:说的真好。
这节课,我们研究倍数与因数的关系,其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可不能将两者搞混。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四、课堂小结
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板书设计
倍数与因数
9×4=36,36是9和4的倍数,9和4是36的因数。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