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传记选读)第14课 苏武传(节选)学案
14、苏武传(节选)-粤教版《传记选读》教案
14、苏武传(节选)-粤教版《传记选读》教案一、背景介绍苏武,字子长,鄢陵(今河南省义马市)人,生卒年不详。
东汉末年的大书法家、统帅和文学家,有“朝廷十才子”之誉。
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早年曾经担任过辅佐刘秀建立汉朝的重要职务,李氏之乱后被诛杀。
二、教学目标1.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和贡献;2.了解苏武作为文学家和政治家的一生表现;3.学习评价苏武传这个文学作品的价值。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知识点1:苏武的生平事迹1.设计一张 PPT,介绍苏武的生平事迹和贡献;2.由学生分组进行阅读,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讨论;3.对照历史资料,和其他同期人物进行比较。
知识点2:苏武作为文学家和政治家的一生表现1.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文本,理解作者对苏武的描述;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表个人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3.学生撰写论文,对苏武作为文学家和政治家的一生表现进行评价。
知识点3:评价苏武传这个文学作品的价值1.讨论苏武传这个文学作品对文化和历史的贡献;2.让学生召开小型论辩会,就苏武传这个文学作品的价值进行辩论;3.全班进行讨论,总结各组论点,最终形成一个结论。
四、教学方案第一节课1.介绍苏武的生平事迹和贡献,并利用PPT进行图文并茂的展示;2.由学生分组进行阅读,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讨论;3.对照历史资料,和其他同期人物进行比较。
第二节课1.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文本,理解作者对苏武的描述;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表个人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3.学生撰写论文,对苏武作为文学家和政治家的一生表现进行评价。
第三节课1.讨论苏武传这个文学作品对文化和历史的贡献;2.让学生召开小型论辩会,就苏武传这个文学作品的价值进行辩论;3.全班进行讨论,总结各组论点,最终形成一个结论。
五、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法和角度,深入浅出地介绍苏武及其传记的内容。
让学生在理解传记的基础上,更深度地了解历史。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论辩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积极参与和个性化学习的能力。
粤教版高二语文苏武传(节选) 教案
高二语文苏武传(节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2、感受传主独特的人格魅力。
3、评价传主价值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运用对话式教学,让学生与传主、作者对话,从而返观自身。
3、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传主坚贞的民族气节,完善自我人格。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
2、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教学难点:评价传主价值意义。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流程:第一、二课时教学内容:1、了解班固及《汉书》的有关常识。
2、整理文言知识,疏通文意课前预习:运用古汉语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通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一、新课导入“往事越千年”,我们穿越了时空,站在了乌江边,感受到了一个英雄的悲壮,今天,我们将随着历史的脚步,来到汉朝,走进班固笔下的另一个光耀千古的英雄。
二、班固和他的《汉书》1.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
祖先于秦汉之际在北方从事畜牧业致富,后世代从政,皆务为儒术,形成儒学正宗的家世传统,故而班固受家学影响极大。
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编写西汉史料,撰写《后传》。
班固幼年聪明好学,9岁便能作文、诵诗赋。
16岁进入洛阳太学,广泛涉猎群经九流百家之书。
他性格宽厚,为人谦逊,颇受当时学者钦佩。
23岁时父亲去世,在家居丧期间,着手整理《后传》,却认为“所续前史未详”,开始撰写《汉书》,时年二十七岁。
五年后却被告私改国史而入狱,弟班超为其申辩才得免,汉明帝看过书稿后大为赞赏其才学,召为兰台令史,负责掌管图籍,校定文书,一年后,升迁为郎,典校秘书,奉诏继续编著《汉书》。
经过2O余年的努力,至章帝建初七年(82)基本完成《汉书》的编著。
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
后窦宪因专权获罪,班固也受牵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
那时,《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苏武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解读《苏武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能够运用文本分析方法,深入理解苏武的人物性格和行为动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苏武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苏武传》与其他历史传记的异同。
(3)通过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从苏武的经历中汲取勇气和坚持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1)介绍《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2)分析《苏武传》的结构和叙事手法。
(3)详细解读文本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2. 人物分析:(1)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包括他的忠诚、坚韧和智慧等方面。
(2)通过对比其他历史人物,探讨苏武的独特之处和价值。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历史传记,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简要介绍《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进行批注和笔记。
3. 合作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进行论证和分析。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文本分析能力:通过学生的笔记、批注和课堂回答,评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合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作和分享。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苏武传》文本。
2. 参考资料:其他历史传记文本、相关研究论文和书籍。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大全
中学语文《苏武传》教案大全这篇(文章)按苏武一生经验的主要关节,大致可以划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开头两小节,写苏武奉命出访匈奴,以通和好。
其次部分共十一小节,写苏武在匈奴遇到意外状况而被扣留及后被放回的经过。
第三部分为最终四小节,写苏武返汉以后受尊宠的情形。
接下来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学语文《苏武传》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爱!中学语文《苏武传》教案大全一[ 教学目标]① 借助工具书、课文说明,读懂文章,积累和驾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学问,培育文言文语感。
②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本文细心剪裁,组织文章和对比衬托,凸显形象的写作技巧。
③ 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
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观赏歌曲《苏武牧羊》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颂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闻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溢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简介班固及《汉书》班固( 32 —— 92 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
东汉闻名的史学家。
《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
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
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说明,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
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仿照《史记》,但略有变更。
《苏武传》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分析】:苏武骂卫律的言下之意。
四、在和李陵对比中感知苏武形象1.请分析李陵劝降的层次。
“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
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
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
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2.请分析苏武的两句回应中,所表达的内涵。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3.“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这两句表现了李陵怎样的人物形象?我们能看出作者对李陵持怎样的态度?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逼,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六、“幽置大窖”和“苦守北海”。
“幽置大窖”和“苦守北海”是中间的过渡,将两次劝降联系在一起。
1.苏武出使匈奴遭遇变故后曾两度自杀,后来被困地窑、牧羊北海时却又想方设法活下去。
这前后不一的做法是否矛盾?2.本文借用典型环境表现人物。
请简要分析。
七、故事的结局1.苏武在匈奴坚守十九年,靠的是什么?2.请翻译李陵《答苏武书》(节选),说说你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传记选读》苏武传(节选) 学案
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苏武传(节选)学案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全对的一项是( )A.贿赂.(lù) 弹劾.(hé)诡.言(ɡuǐ) 单.于(chán)B.煴.火(yūn) 虞.常(yú)赦.罪(shè) 赏赐.(cì)C.弥.山(mí) 北阙.(què)廪.食(lǐn) 谲.诈(jué)D.应.届(yīnɡ) 症.结(zhēnɡ)商埠.(bù) 挑剔.(tì)【解析】D项,“剔”应读“tī”。
【答案】 D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与武决去B.空以身膏草野C.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D.南乡号哭【解析】A项,“决”同“诀”,辞别;C项,“宿”通“夙”,早;“昔”通“夕”,晚;D项,“乡”同“向”。
【答案】 B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太夫人已不幸..B.且陛下春秋..高C.单于视左右..而惊D.扬名..于匈奴【解析】A项,不幸,古义:去世;今义:不幸运,使人失望、伤心、痛苦。
B项,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C项,左右,古义:侍卫人员;今义:大致范围;控制。
【答案】 D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羝乳.乃得归B.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C.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D.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解析】A、C、D三项是名词用作动词;B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 B5.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为降虏于蛮夷B.见犯乃死C.子卿尚复谁为乎D.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解析】其余三项为倒装句,B项为被动句。
【答案】 B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优秀9篇】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优秀9篇】篇一:《苏武传》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一、早自习预习:理解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及《创新设计》)二、导入:“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
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作者简介:课件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家庭——父亲:班彪(史学家,文学家)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注:班昭,博学高才,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作品——史书:《汉书》辞赋:《两都赋》诗:《咏史诗》注:《两都赋》: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分《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
后来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皆颇受其影响。
《咏史诗》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2、简介《汉书》:课件《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高中语文 第14课 苏武传 第一课时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14课苏武传第一课时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初步了解传主情况。
2.分析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
3.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重点难点】1.诵读课文,初步了解传主情况。
2.分析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
【课前预习】1.课内词汇马厩.(jū)单.于(chán)馈遗.(wèi)倨.傲(jù)阏氏..(yān zhī)弩.弓(nǔ)啮.齿(niè)廪.食(lǐn)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丈人行.(háng)候.(hòu)问斧钺.(yuè)汤镬.(huò)节旄.(máo)鞮.dī)侯辇.(niǎn)北阙.(què)收系.(xì)缑.(gōu)王浞.(zhuō)野侯秩訾.(zī)旃.(zhàn)去.(jǔ)草实煴.(yūn)火2.每日成语大失所望:表示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
富贵不能淫:富贵,旧指有钱财、有地位;淫,迷惑。
指意志不为金钱和地位所迷惑。
威武不能屈:威武,威胁暴力;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威胁暴力不能使之屈服,形容不畏强暴。
肝脑涂地:涂地,涂抹在地上。
形容惨死,也形容竭尽忠诚,任何牺牲都在所不惜。
3.文学常识(1)班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是继《史记》之后又一部历史与文学巨著。
文学史上,司马迁与班固并称“班马”。
(2)“二十四史”是指由《史记》至《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
它的前四史是《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3)班固又是东汉最著名的的辞赋家,《两都赋》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4.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2)与旃毛并咽之。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4)空自苦亡人之地。
(5)信义安所见乎。
(6)法令亡常。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8)武父子亡功德。
(9)请毕今日之驩。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苏武传》,感受苏武的忠诚、坚定和勇敢品质,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2)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真理、美好和卓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
(3)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苏武的忠诚和坚定品质,以及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代传记文学作品,分享学习心得。
(2)简介《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总结文本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观点。
(2)引导学生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
4. 课堂讲解:(1)讲解《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
(3)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练习:(1)布置练习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能够分析并欣赏《苏武传》的艺术特色。
(3)能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苏武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苏武传》在人物描写、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引导学生学习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 《苏武传》的艺术特色分析。
3. 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指导。
三、教学难点1. 《苏武传》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变化。
2. 文言文中特殊句式和词汇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苏武传》中的艺术特色,如人物描写、情节安排等。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学习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苏武传》,巩固所学内容。
2. 结合课内学习,自主阅读其他有关苏武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苏武传》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读后感评价:通过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苏武传》的理解和感悟。
八、教学资源1. 教材:《苏武传》文本。
2022年度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五篇
2022年度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五篇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大全篇一一、导入新课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
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
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二、教学过程(一)传记写作的要点(幻灯展示:范曾《苏武牧羊图》)幻灯片中对于苏武只有一个解释:前140—前60,同学们,你能从中读出什么信息呢?苏武活了80岁。
而本文,作为一篇传记,写了苏武多少年?有没有写80年?写了19年。
这19年每年都写了吗?没有。
问一个写人物传记怎么写的问题。
写人物传记,要不要把这个人物的一生列成一个大事年表?要针对人物身份抓住关键情节来写。
写苏武,他是一个使臣,要抓住他在出使之时遇到特殊变故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通过这些突出的事情来表现一个人。
这是一种传记写作的方法。
也是文学创作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二)归纳主要故事情节班固虽然是个史学家,但他在写苏武时花尽了心思,80年,没有写太多,对苏武的身世,只有一处交代,只在文章开头交代,“武,字子卿。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稍迁至栘中厩监”。
整篇文章侧重写他出使匈奴这19年的艰辛历程。
在这19年当中,没有一年一年地写,那作者抓住了什么样的核心事件?(遇到了意外之变的时候,面对劝降时他是如何表现出的。
因此,整个传记的重心在哪里呢?发生叛乱是个意外之变,在这时,苏武是如何表现的呢?)自杀反劝降北海牧羊(板书:自杀反劝降北海牧羊)这三个情节构成了苏武人生当中最精彩的篇章。
(三)通过问题归纳苏武形象及精神特质A.讲解“自杀”情节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思考1、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自杀行为?(我们先找到文中关于自杀情节的描写。
齐读3、4两节)通过阅读,我们看到,苏武的形象在这两段中是通过两次自杀表现出来的,自杀的情节,在文中是哪几句话?(1)欲自杀(2)引佩刀自刺问一个问题:他在知道这个事情之后,马上就要自杀,那在他自杀之前,留下了什么话?也就是他自杀的原因是什么?(找原文)(1)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2019-2020学年语文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学案:第三单元 14 苏武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
14苏武传(节选)1.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
2.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3.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掌握文中刻画的苏武的光辉形象。
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继父亲班彪之志续写《史记后传》,被人告发私改国史而入狱。
汉明帝召他为兰台令史,奉诏修史。
历二十余年基本完成《汉书》。
晚年因窦宪事牵连入狱死。
一部分“志”“表”由其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
《苏武传》附见于《汉书·李广苏建传》,是班固的得意之作。
本篇节选的是传记的第一部分,记述苏武出使匈奴后历经磨难、可歌可泣的事迹,是传记的主体。
通过苏武在匈奴长期的殊死斗争,颂扬了他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了民族尊严与国家利益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本篇选择了苏武宁死不降、卧雪牧羊等最能体现其爱国品质的事迹来描写,并写得“文赡而事详”。
对典型事例,作者讲求描述的生动性,如苏武受审前欲自杀,被自己人劝止;受审时以死自明心迹,又被救活。
情节曲折跌宕、引人入胜,把苏武百折不挠、奋力抗争的特征描绘得异常逼真感人。
作者还以张胜的贪生怕死来衬托苏武的舍生取义;以卫律的卖国求荣衬托苏武的为国效命;以李陵的计较一己恩怨衬托苏武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对比强烈,人物形象鲜明。
一、通假字①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的毡毯②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③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④女.为人臣子“女”通“汝”,你⑤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⑦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⑧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月“乡”通“向”,面对;“欧”通“呕”,吐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同“诀”,辞别⑩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宿”通“夙”,早;“昔”通“夕”,晚⑪异域之人,壹.别长绝 “壹”通“一” ⑫士众灭兮名已· “”通“颓”,毁坏 二、一词多义(1)幸⎩⎪⎨⎪⎧①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动词,希望②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 被君主看重③太夫人已不幸.与“不”连用是“死”的委婉说法④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被君主宠幸⑤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副词,幸亏⑥听臣微志,庶刘侥幸. 形容词,幸运(2)求⎩⎪⎨⎪⎧①陵降,不敢求.武 动词,访问②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 动词,寻求,寻找③以求.升斗之禄 动词,求取④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动词,探究⑤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动词,追求 (3)引⎩⎪⎨⎪⎧①虞常果引.张胜 动词,牵引,这里指供出②引.佩刀自刺 动词,举起③闻海春侯军败,则引.兵还 动词,率领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动词,伸长⑤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动词,延请⑥平原君负矢为公子先引. 名词,引路人(4)因⎩⎪⎨⎪⎧①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副词,趁机②欲因.此时降武 介词,在③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介词,通过④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连词,于是⑤韩信因.自立为齐王 副词,就 (5)益⎩⎪⎨⎪⎧①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副词,越来越②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副词,渐渐地③单于愈益.欲降之 副词,更加④无益.,于俗不信 名词,好处⑤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动词,有益处三、词类活用①屈.节辱命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遭受屈辱②单于壮.其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③诚甘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④欲因此时降.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⑤空以身膏.草野名词作动词,肥美,滋润⑥反欲斗.两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⑦单于愈益欲降.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⑧何久自苦.如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苦⑨天雨.雪名词作动词,下⑩羝乳.乃得归名词作动词,生育⑪杖.汉节牧羊名词作动词,拄着、手中拿着⑫武能网.纺缴,檠.弓弩名词作动词,结网;校正⑬惠等哭,舆.归营名词作状语,用车子⑭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名词作状语,向上四、古今异义①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偿。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苏武传》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3)了解苏武的历史背景,理解其忠诚、坚定的品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的方法,了解课文背景;(3)学会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的方式,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武的崇高气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3)学会尊敬历史,珍惜现在,努力创新。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苏武传》全文;(2)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3)了解苏武的历史背景,理解其忠诚、坚定的品质。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实词、虚词的理解;(2)文中复杂句式的理解;(3)对苏武精神品质的深入剖析。
1. 导入新课:(1)简介苏武的历史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课文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解决疑难问题;(2)全班交流,分享学习心得,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实词、虚词、复杂句式;(2)分析人物描写手法,深入剖析苏武的品质。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课内练习,巩固所学知识;(2)选取相关题目,进行课堂检测。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3. 选择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历史人物,进行资料搜集,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人物描写手法的鉴赏能力;3. 学生对苏武精神品质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苏武牧羊的历史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
苏武传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要点疏通字词通译课文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一、通假字1.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2. 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3.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4. 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5. 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6. 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7.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8. 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9.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通“沾”。
通“襟”,衣襟。
通“诀”,诀别。
10. 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11. 蹈其背以出血蹈:通“掏”,叩,轻轻敲打12. 毕今日之驩驩:通“欢”。
13. 与武决去决:通“决”,辞别。
14. 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女:通“汝”你二、古今异义1. 汉亦留之以相当。
相当:古义:抵押。
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2. 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3. 我丈人行也。
丈人:古义:老人,长辈。
苏武传(实用教案)
苏武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2)了解苏武的历史背景和传世事迹。
(3)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掌握。
(2)苏武传世事迹的理解。
(3)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生僻词汇的理解。
(2)文言文的翻译。
(3)对苏武精神的提炼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武的历史背景。
(2)引发学生对苏武传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课后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苏武的事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3)引导学生探讨苏武的精神品质。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苏武精神的感悟。
(2)组织小组竞赛,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3. 推荐阅读其他有关苏武的文学作品或历史资料。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苏武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
4. 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深入分析苏武在匈奴的经历和他的坚守节操。
(2)探讨苏武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政治意义。
(3)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利用案例分析法,具体分析苏武的事迹。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交流意见。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范文苏武传教案(五篇)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范文苏武传教案(五篇) 关于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范文(推举)一1)课程名称:高二语文2)教材使用状况:《唐诗宋词选读》《现代散文选读》3)本学期周课时: xxx)规划教学时数: xxx1)课程教学主要目的要求:《唐诗宋词选读》:古代诗歌是古典文学中的精华。
教学一、二单元,让学生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及唐宋诗词的特点,在此根底上把握理解、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与规律。
整体把握诗歌形象、借助诗歌的形象领悟诗歌的情感、观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感受诗歌的思想与艺术魅力。
提高鉴赏力量与审美情趣。
《现代散文选读》: 着眼于鉴赏陶冶”,“重在发挥想像和联想,注意情感和审美的体验”,通过现代散文的选读,培育阅读散文的兴趣,能从中外优秀现代散文中熟悉社会、理解历史、思索人生、感悟自然、陶冶情感、砥砺思想,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了解散文的一些一般性的文体学问,把握散文鉴赏的根本方法,提高阅读与理解作品的力量,对不同作家、作品以及作品的风格与艺术特色有肯定的推断力,并且能将自己的鉴赏心得与同学和教师沟通,学习写作散文评论与散文鉴赏文章;进—步理解散文的表达功能,把握散文写人、记事、写景、抒情、状物、谈论的根本方法与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构思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文体意识,进展散文写作;进一步提高审美推断水平和自主阅读的力量,独立进展课外散文的选择阅渎,开展探究性学习,对当代散文写作的现象有自己的见解,从而在散文阅读与写作方面形成肯定的根底。
《写作》:读写结合,读中悟写,写中促读,注意积存。
把思维力量的训练作为高中阶段读写训练的核心。
进一步提升记叙文写作水平,重点训练生动、形象、传神的细节描写,增加文采;鼓舞学生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力求文章立意高远。
谈论文写作是高二阶段的重心,训练中规中矩。
思想正确,观点明确;语言标准、文从字顺;构造完整、思路清晰。
2)教学重点、难点:《唐诗宋词选读》:1. 阅读古代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端详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赐予恰当的评价.。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学习目标】1.识记《汉书》及班固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3.鉴赏苏武人物形象,感悟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弘扬民族文化。
【重点难点】1.体会通过人物的典型语言反映人物性格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2.体会本文精妙选材、合理剪裁、善用对比、“于序事中寓论断”的叙事艺术。
【教学过程】一、学习导入幽深的贝加尔湖铭记着他的正气,高耸的乌拉尔山见证了他的忠贞。
十九年,雨雪风霜,他卧起持节,把那光秃秃的旄节升华为一段千古传奇,用一生的执着铸成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他,就是——苏武!同学们,大家好。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苏武传》。
在本册教材的编排中,《苏武传》是自读课文。
这就意味着同学们要自主预习,利用导学案,在课前识记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本文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并初步梳理概况文章主要情节。
接下来我们以回顾的形式,巩固大家的预习成果。
二、学习任务分析(一)知识要点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
作为《汉书》中的名篇之一,《苏武传》一文既能体现班固对于史传文学作品“实录精神”的继承,又充分展现出他精于剪裁、叙述简练整饬、详赡严密、叙述中寄寓褒贬的叙事艺术特色。
(二)承担的单元任务通过本文的学习,再次感受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筛选材料、组织文章结构的特点。
同时,体会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大义、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坚韧不拔的强大意志和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并思考这些道德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三、学习活动(一)回顾知识要点1、文学常识班固,()辞赋家、史学家。
字()。
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
他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苏武传》学案教师版
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
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
《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三、作者介绍: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的史学家。
《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
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
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
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
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
四、字词积累1.难读字栘(yí)中数(shuò)通使且鞮(jūdī)侯丈人行(háng)遗(wèi)单于缑(gōu)王昆邪(húnyé)王浞(zhuó)野侯阏氏(yānzhī) 左伊秩訾(zǐ) 煴(yūn)火膏(gào)草野啮(niè)雪旃(zhān)毛牧羝(dī)纺缴(zhuó)檠(qíng)弓弩棫(yù)阳宫斧钺(yuè)2.通假字⑴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女,通“汝”,你;畔,通“叛”,背叛)⑵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旃,通“毡”,加工羊毛或其他动物毛而成的块片状材料)⑶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⑷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⑸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告别)⑹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五、疏通文意,依照示例给每段内容添加小标题,理清脉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传(节选) 导学案重难突破1.在第三自然段的叙述中,主要体现了苏武的什么精神?结合课文谈谈作者是如何体现这种精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体现了苏武以死报国,义不受辱的浩然正气。
具体表现在语言和动作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重负国。
”“欲自杀”表现苏武未考虑个人安危得失,而是想到如何才能不辜负国家和民族的使命。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引佩刀自刺”说明苏武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表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
2.文章第二部分具体描写到的匈奴招降共有三次,请概括这三次招降的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
第二次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
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
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
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
3.原文中选取了李陵劝降部分,你如何理解李陵这一人物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李陵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
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4.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
这是否矛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并不矛盾。
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
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
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重负国”。
“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
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
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
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5.文章是怎样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文中塑造人物形象鲜明,很大部分得力于记述人物语言。
苏武对张胜所说的“见犯乃死,重负国”,对常惠所说的“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都可见其为坚持民族气节,已立下必死之信念。
卫律谓之当连坐时,苏武据理反驳;剑锋相逼时,不为所动。
卫律软硬兼施的失败,正显出苏武的过人胆略和斗争艺术。
与李陵对答,显然不同于卫律,李陵从苏武的家庭变故,自己初降时的心情,和武帝年高、法令无常、大臣安危难卜三方面劝降,苏武却以少应多,仅从忠君角度回绝了他。
初则“愿勿复再言”,继则“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愈见恭敬则愈为冷峻。
至临归之时苏、李诀别,却只有李陵之言与歌,以李陵的悔与敬,更衬托苏武的节操可钦。
在苏武先后与卫律、李陵的对答中,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人物的不同特点。
苏武的威武不可屈、贫贱不能移、忠心耿耿、大义凛然,卫律的凶残、强横、无耻,李陵的良知未泯,内心充满矛盾与痛苦,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后知能检测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全对的一项是()A.贿赂.(lù)弹劾.(hé)诡.言(ɡuǐ) 单.于(chán)B.煴.火(yūn) 虞.常(yú)赦.罪(shè) 赏赐.(cì)C.弥.山(mí) 北阙.(què)廪.食(lǐn) 谲.诈(jué)D.应.届(yīnɡ) 症.结(zhēnɡ)商埠.(bù) 挑剔.(tì)【解析】D项,“剔”应读“tī”。
【答案】 D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与武决去B.空以身膏草野C.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D.南乡号哭【解析】A项,“决”同“诀”,辞别;C项,“宿”通“夙”,早;“昔”通“夕”,晚;D项,“乡”同“向”。
【答案】 B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太夫人已不幸..B.且陛下春秋..高C.单于视左右..而惊D.扬名..于匈奴【解析】A项,不幸,古义:去世;今义:不幸运,使人失望、伤心、痛苦。
B项,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C项,左右,古义:侍卫人员;今义:大致范围;控制。
【答案】 D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羝乳.乃得归B.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C.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D.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解析】A、C、D三项是名词用作动词;B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 B5.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为降虏于蛮夷B.见犯乃死C.子卿尚复谁为乎D.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解析】其余三项为倒装句,B项为被动句。
【答案】 B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既至匈奴,臵币遗单于。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日:“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重负国。
”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虞常果引张胜。
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
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凿地为坎,臵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武气绝半日,复息。
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律谓武日:“副有罪,当相坐。
”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
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阴:阴谋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候:拜见C.而收.系张胜收:逮捕D.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坐:定罪,治罪【解析】“阴”作“相与谋”的状语,是“暗中、私下里”的意思。
【答案】 A7.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②单于使使晓武。
会.论虞常③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解析】①中“会”是恰逢、恰巧的意思;②中“会”从会合引申为共同、一起的意思;③中“生”是活着的意思,作状语;④中“生”也是活着的意思,是动词,作谓语。
【答案】 D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候,本不该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里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反行动,导致了苏武被匈奴扣留。
B.虞常流落到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体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节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解析】虞常想杀卫律的目的,是想使在汉朝的母亲和弟弟受到汉朝的赏赐,这是在谋取私利,不是什么爱国行为。
再则,他的计划还没有付诸实施,还不可以叫作“行动”。
【答案】 B9.翻译下面的句子。
(1)汉亦留之以相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见犯乃死,重负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何以女为见?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汉朝也扣留他们来作抵押。
(2)被侮辱以后才死,就更加对不起国家。
(3)我为什么要见你呢?三、语言表达10.人们对“英雄”的评价有不同的标准,请仿照示例,将下面作品中两个人物的话补写完整,表达人物对“英雄”的理解。